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均人,掌均地政,均地守,均地职,均人民、牛马、车辇之力政。
政读为征。
地征谓地守、地职之税也。
地守,衡虞之属。
地职,农圃之属。
力征,人民则治城郭、涂巷、沟渠、牛马、车辇则转委积之属。
○政,音征,出注下同。
[疏]"均人"至"力政"○释曰:均人所均地政已下,总均畿内乡遂及公邑。
云"均地政"者,谓均地守、地职二者之税,使皆十一而出税,又均人民已下力征之事。
○注"政读"至"之属"○释曰:郑破政为征者,以经政是政教之政,非征税之征,故破之也。
郑又知地征是地守、地职之税者,以其出税无过地守、地职二者,故知之也。
云"地守,衡虞之属"者,亦谓畿内川衡、林衡、山虞、泽虞,皆遣其地之民守护之。
及其入山林川泽取之者,使出税以当邦赋。
云"地职农圃之属"者,此即《大宰》九职云"一曰三农"、"二曰园圃"之属,以九职任之,因使出税也。
云"力征"已下并"车辇",并是力之征税。
若然,《土均》云"掌平地之政,以均地守,以均地事,以均地贡"。
注云:"所平之税,邦国都鄙也。"
与此乡遂及公邑别。
彼又云"地贡",郑云"谓诸侯之九贡",与此九职之贡又不同也。
凡均力政,以岁上下。
丰年则公旬用三日焉,中年则公旬用二日焉,无年则公旬用一日焉。
丰年,人食四鬴之岁也。
人食三鬴为中岁。
人食二鬴为无岁,岁无赢储也。
公,事也。
旬,均也。
读如"原隰"之。
《易》"坤为均",今书亦有作旬者。
○上,时掌反。
鬴,房甫反。
,音均,又舒均反,又音旬,聂氏常纯反。
[疏]"凡均"至"日焉"○释曰:此所均力政者,即上人民之力征,不通牛马车辇,故《礼记·王制》云"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是此亦据人而言也。
云"以岁上下"者,上即丰年,下即俭年也。
"丰年则公旬用三日"者,公,事也。
旬,均也。
谓为事均用三日也。
○注"丰年"至"旬者"○释曰:郑知"丰年人食四鬴"已下者,案《廪人》云"人四鬴上也,人三鬴中也,人二鬴下也"而知之。
彼又云"不能人二鬴,则令邦移民就谷",此时则无力征矣。
若然,此食二鬴而言无年。
无年者,郑云"无赢储",仍未移民就贱。
此无年与彼不能人二鬴之岁不同,彼不能人二鬴,自然无赢储也。
云"公,事也"者,此天子之法,非诸侯之礼,不得为公君解之,故从公事而释也。
云"旬,均也"者,《王制》既云"用民岁不过三日",明不得为旬十日解之,故破从均。
恐不平,故云均也。
云"读如原隰之"者,彼《诗》是均田之意,故读从之。
云"《易》坤为均,今书亦有作旬"者,彼《易》坤为地,地德均平,是以均为义。
今书,今《易》书有作旬字者。
旬与均,旬与均俱有均平之意,故引为证也。
凶札则无力政,无财赋。
无力政,恤其劳也。
无财赋,恤其乏困也。
财赋,九赋也。
[疏]"凶札"至"财赋"○释曰:凶谓年谷不孰,札谓天下疫病,作无此力征及财赋二事。
此即《廪人》云"不能人二鬴"之岁。
○注"无力"至"赋也"○释曰:云"财赋,九赋也"者,此即《大宰》九赋,谓口率出泉。
知赋中惟是九赋者,以下文有地守、地职,故此惟有九赋也。
若然,上均地政不言均九赋,亦均之可知。
不收地守、地职,不均地政。
不收山泽及地税,亦不平计地税也。
非凶札之岁当收税,乃均之耳。
三年大比,则大均。
有年无年,大平计之。
若久不脩,则数或阙。
[疏]注"有年"至"或阙"○释曰:经既云大均,明知有年及无年,皆须大平均计之也。
云"久不脩则数或阙"者,三年一阙,是其久。
久不脩谓不大平计,则其中间不知其数。
不知其数,则是数阙也。
师氏,掌以媺诏王。
告王以善道也。
《文王世子》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诸德者也。"
○媺,音美。
[疏]"师氏"至"诏王"○释曰:媺,美也。
师氏掌以前世美善之道,以诏告於王,庶王行其美道也。
○注"告王"至"者也"○释曰:引《文王世子》者,彼是师氏教世子礼,引为诏王者,但诏王以道无文,彼教世子与教王同,故取以为证也。
谕,晓也。
诸,於也。
彼谓教世子以君臣、父子、长幼之事,而晓之以德,今诏王亦晓之以德也。
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
德行,内外之称。
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至德,中和之德,覆焘持载含容者也。
孔子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敏德,仁义顺时者也。
《说命》曰:"敬孙务时敏,厥脩乃来。"
孝德,尊祖爱亲,守其所以生者也。
孔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孝在三德之下、三行之上,德有广於孝,而行莫尊焉。
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师氏教之,而世子亦齿焉,学君臣、父子、长幼之道。
○行,下孟反,下及注同。
知,音智。
称,尺证反。
焘,徒报反。
说,音悦。
孙,音逊。
夫,音扶。
[疏]"以三"至"师长"○释曰:以此三德教国子,王大子已下至元士之適子也。
云"一曰至德,以为道本"者,至德谓至极之德,以为行道之本也。
"二曰敏德,以为行本"者,谓敏达之德,以为行行之本也。
"三曰孝德,以知逆恶"者,善父母为孝,以孝德之孝以事父母,则知逆恶不行也。
此上三德皆在心而行不见,故郑云"在心为德"也。
云"一曰孝行,以亲父母"者,行善事父母之行,则能亲父母。
冬温夏凊,昏定晨省,尽爱敬之事也。
云"二曰友行,以尊贤良"者,此行施於外人,故尊事贤人良人有德行之士也。
云"三曰顺行,以事师长"者,此亦施於外人,行逊顺之行,事受业之师及朋友之长也。
○注"德行"至"之道"○释曰:云"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者,案《礼记》云"耻有其德而无其行",则德在内,行在外也。
又见经至德敏德,道行为本,道行是施之於外之名。
又孝德行知逆恶,亦是在外之事,则知三德皆在内,与外行为本。
又三行云亲父母之等,故云施之为行也。
云"至德,中和之德"者,案《礼记·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故知至德是中庸之德也。
云"覆焘持载含容者也"者,此"至德"即《中庸》所云"至诚",一也。
彼说"至诚无息。 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所以载物,高明所以覆物"。
是至德若天地覆焘持载含容者也。
云"孔子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者,此是《论语·雍也》之文。
引之者,证此至德与中庸之德为一之意。
云"敏德,仁义顺时者也"者,人君施政,春夏行赏为仁,秋冬行罚为义,是仁义顺时敏疾为德者也。
又引《说命》曰"敬逊务时敏,厥脩乃来"者,《尚书·说命》之篇,傅说告高宗以学问之事。
孙,顺也。
敏,疾也。
厥,其也。
为君之法,当恭敬顺道,务在顺时疾而行之,则其德之脩,乃从学而来。
引之者,证仁义顺时之义也。
云"孝德,尊祖爱亲,守其所以生者也"者,孝德不如上二德,直能善父母为孝,施德於亲而已,故云守其所以生者也。
又引孔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至"之事",是《礼记·中庸》文,言二人通达行孝者也。
云"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案《中庸》上文云"无忧者,其惟文王乎!父作之,子述之",则善继人之志。
据周公以武王时未大平,不得制礼作乐。
周公摄政六年,大平,乃制作礼乐,为善继文王之志则《尚书》云"考朕昭子刑,乃单文祖德"是也。
善述人之事者,据武王能述父以伐纣之事,则《尚书序》云"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是也。
云"孝在三德之下、三行之上,德有广於孝而行莫尊焉"者,欲见至德、敏德,五帝已上所行,直明在心为德而已,不见其行。
孝德是三王已下所行,德行兼见之矣。
故三德以孝德为下,故云德有广於孝。
则至德、敏德,是二德广於孝德也。
而行莫尊焉者,三行之中,孝行施於父母为上,顺行、友行施於外人为下,故云而行莫尊焉。
莫,无也,无尊於事父母也。
云"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者,此经直言国子。
案《礼记·王制》云:"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下文云:"王大子、王子、群书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皆造焉。"
故知国子之中有卿大夫之子也。
郑不言王大子及元士之適子者,略言之,其实皆有也。
《王制》惟言大子、適子,不言弟,郑知兼有弟者,《大司乐》及此下文皆云"教国子弟",连弟而言,故郑兼言弟也。
云"师氏教之,而世子亦齿焉,学君臣、父子、长幼之道"者,此约《文王世子》文也。
案彼云:"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惟世子而已,其齿於学之谓也。 故世子齿於学,国人观之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父在,则礼然。 ’然而众知父子之道矣。 其二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君在,则礼然。 ’然而众著於君臣之义矣。"
其三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长长也。
’然而众知长幼之节矣。”
是世子与国人学生齿焉之事。
案此经有至德、敏德、孝德,《老子》亦有三等之德。
案《老子·道经》云"道可道,非常道"。
河上公云:"谓经术政教之道,非自然长生之道。 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曜,灭迹匿端,不可称以道。"
又案《德经》云"上德不德,凡以有德"。
河上公注云:"上德,大古无名号之君,德有无上,故言上德。 不德,言不以德教民,因循自然,其德不见,故言不德,是以有德者也。"
又云"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注云:"下德谓号谥之君,德不及上德,故言不失德。 以其德见,其功称,是以谓之无德。"
又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注云:"道衰德化,德衰而仁爱见,仁衰而忿争明,义衰而聘行玉帛。"
又案《握河纪》,尧曰"皇道帝德,非朕所专"。
又《中候义》明云"洞五九,礼阏邮"。
注云:"阏,止。 邮,过。 言五帝后洞三王之世,其治各九百岁,当以礼止过也"。
案此诸文言之,此至德覆焘持载含容之德同於天地,与《老子》"常道"及"上德不德"为一物,皆是燧皇已上无名号之君所行,故河上公云"上德,无名号之君所行也"。
此敏德则《老子》云"可道"之道"非常道"、"下德不失德"之德,亦一也。
故河上公云"政教经术,有名号之君所行"。
以其三皇五帝为政,皆须仁义顺时,故郑云敏德,仁义顺时也。
若然,《老子》云"失道而有德,失德而有仁"者,是三皇行可道之道。
五帝行下德不失德之德,即尧云"皇道帝德"亦谓此道德,於此经同为敏德也,其三王同行孝德耳。
其《老子》又云:"失德而有仁,失仁而有义,失义而有礼。"
礼专据三王之时,故云洞五九,礼阏邮。
若然,仁义在礼前德后,则五帝与三王俱有仁义,故《礼记》云:"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又云:"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
是以仁义关在五帝三王之间者也。
若然,《礼记》云:"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
谓不行今之法,全行古之道,故非之也。
居虎门之左,司王朝。
虎门,路寝门也。
王日视朝於路寝门外,画虎焉以明勇猛,於守宜也。
司犹察也,察王之视朝,若有善道可行者,则当前以诏王。
○朝,直遥反,注及下皆同。
[疏]"居虎"至"王朝"○释曰:言师氏之官既知三德三行,故居路门之左画虎之处,司察王朝,若有善事可行者,则前告王,有所改为也。
○注"虎门"至"诏王"○释曰:郑知虎门是路寝门者,其路寝庭朝及库门外之朝,非常朝之处,司士所掌路门外是常朝,日所朝之所。
经云"司王朝",明据此朝,故郑以路寝门外解之。
此即上文"以美诏王"之义也。
掌国中失之事,以教国子弟,教之者,使识旧事也。
中,中礼者也。
失,失礼者也。
故书"中"为"得",杜子春云:"当为得,记君得失,若《春秋》是也。"
○中,郑丁仲反,注"中"、"中礼者"同,杜音得。
[疏]"掌国"至"子弟"○释曰:以其师氏知德行,识其善恶得失,故掌国家中礼、失礼之事,以教国之子弟。
国之子弟即王大子已下,言弟,即王庶子。
以其诸侯已下皆以適子入国学,庶子不入,故知也。
○注"教之"至"是也"○释曰:云"教之使识旧事也"者,即中失之事是也。
云"中,中礼也",又引子春之义,从古书中为得,得谓得礼者,中与得俱合於义,故两从之。
言"若《春秋》"者,《玉藻》云:"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是记君得失之事,故云若《春秋》也。
此《春秋》即鲁史是也,谓记君之事也。
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
贵游子弟,王公之子弟。
游,无官司者。
杜子春云:"游当为犹,言虽贵犹学。"
[疏]"凡国"至"学焉"○释曰:言"凡国之贵游子弟",即上国之子弟。
言游者,以其未仕而在学,游暇习业。
○注"贵游"至"犹学"○释曰:云"王公之子弟"者,此即《王制》云:"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
公即三公群后。
卿大夫元士之子略言之也。
云"游,无官司者",官司则事繁,不得为游,故郑以无官司解之。
郑既以游为无官司,又引子春"游当为犹,言虽贵犹学"者,亦义得两通,故引之在下也。
凡祭祀、宾客、会同、丧纪、军旅,王举则从。
举犹行也。
故书"举"为"与",杜子春云:"当为与,谓王与会同丧纪之事。"
○从,才用反。
与,音预,下同。
[疏]"凡祭"至"则从"○释曰:祭祀则郊庙及山川社稷总是也。
宾客谓诸侯及卿大夫来朝聘,或在朝,或在庙。
会同亦或在畿内,或在畿外。
军旅谓出畿外征伐。
王举者,举,行也。
此数事,王行之时师氏则从,以王所在,皆须诏王以美道故也。
○注"举犹"至"之事"○释曰:既训举为行,又引子春从故书为与者,亦义得两通,故亦引之在下也。
听治亦如之。
谓王举於野外以听朝。
○治,直吏反,下同。
[疏]"听治亦如之"○释曰:即上数事,王所在皆有朝以听治之,故从王。
亦如上虎门之左同,故云"亦如之"。
使其属帅四夷之隶,各以其兵服守王之门外,且跸。
兵服,旃布、弓隶不同也。
门外,中门之外。
跸,止行人不得迫王宫也。
故书"隶"或作"肆",郑司农云:"读为隶。"
○跸,音毕。
[疏]"使其"至"且跸"○释曰:云"使其属"者,属即《序官》师氏中大夫之下有属官上士二人,并有府史胥徒之等。
使此人帅四夷之隶,若《秋官》蛮隶之等,各使四夷隶以其本国之兵器及其服,以守王之门外以卫王,并使跸止行人,故云且跸也。
○注"兵服"至"为隶"○释曰:云"兵服,旃布及弓剑"者,东方、南方,其服布,其兵剑;西方、北方,其服旃,其兵弓矢。
云"门外,中门之外"者,案阍人掌中门之禁,则中门内也,人不得入,明在中门之外。
朝在野外,则守内列。
内列,蕃营之在内者也。
其属亦帅四夷之隶守之,如守王宫。
[疏]"朝在"至"内列"○释曰:云"朝在野外",即上文"听治"是也。
○注"内列"至"王宫"○释曰:云"内列,蕃营之在内"者,言蕃营之在内,谓若《司戈盾》云"及舍,设蕃盾"者也。
案:《司隶职》云"守野舍之厉禁",上文云"使其属帅四夷之隶",则二处皆帅四夷隶守之,故云"其属亦帅四夷之隶守之,如守王宫"也。
保氏,掌谏王恶。
谏者,以礼义正之。
《文王世子》曰:"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
[疏]"保氏掌谏王恶"○释曰:"掌谏王恶"者,师氏掌三德、三行,以美道诏王;保氏以师氏之德行审喻王,王有恶则谏之,故云掌谏王恶。
○注"谏者"至"者也"○释曰:云"谏者以礼义正之"者,君臣主义,故知谏者以礼义谏正王也。
引《文王世子》者,彼亦是教世子法,以教世子法保护王身同,故引之。
以其保者是保安之义,故使王谨慎其身而归於道。
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乃教之六仪:一曰祭祀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
养国子以道者,以师氏之德行审谕之,而后教之以艺仪也。
五礼,吉、凶、宾、军、嘉也。
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也。
郑司农云:"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也。 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 今有重差、夕桀、句股也。 祭祀之容,穆穆皇皇。 宾客之容,严恪矜庄。 朝廷之容,济济跄跄。 丧纪之容,涕涕翔翔。 军旅之容,阚阚仰仰。 车马之容,颠颠堂堂。"
玄谓祭祀之容,齐齐皇皇。
宾客之容,穆穆皇皇。
朝廷之容,济济翔翔。
丧纪之容,累累颠颠。
军旅之容,暨暨詻詻。
车马之容,匪匪翼翼。
○驭,音御。
德行,下孟反,下文及注同。
剡,羊甚反。
注,之树反,下同。
襄,音让,本作让,诸音非。
差,初佳反,又初宜反,下同。
重,直龙反。
夕桀,音的,沈祥易反,此二字非郑注。
严,如字,又音俨。
济,子礼反。
跄,七良反。
阚,呼槛反。
仰,本又作卬,五刚反。
济皇,上子礼反,又音齐;下于况反,又音往。
累颠,上律悲反;下音田,又如字。
暨,其器反。
詻,五格反。
匪,芳非反。
[疏]"而养"至"教之"○释曰:此道即上《师氏》三德、三行,故郑云"以师氏之德行审喻之,乃教之六艺"已下。
此乃保氏所专教也。
○注"养国"至"翼翼"○释曰:案《文王世子》云:"大传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观大傅之德行而审喻之。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
不云保氏以师氏之德行审喻之者,郑以义约之。
少傅既以大傅之德审喻之,明保氏亦以师氏之德行审喻之可知,故郑言之耳。
云"五礼,吉凶宾军嘉",《大宗伯》文。
"六乐《云门》"已下,《大司乐》文。
先郑云"五射白矢"已下,无正文,或先郑别有所见,或以义而言之。
云白矢者,矢在侯而贯侯过,见其镞白。
云参连者,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也。
云剡注者,谓羽头高镞低而去,剡剡然。
云襄尺者,臣与君射,不与君并立,襄君一尺而退。
云井仪者,四矢贯侯,如井之容仪也。
云五驭者,驭车有五种。
云鸣和鸾者,和在式,鸾在衡。
案《韩诗》云:"升车则马动,马动则鸾鸣,鸾鸣则和应。"
先郑依此而言。
云逐水曲者,无正文,先郑以意而言,谓御车随逐水势之屈曲而不坠水也。
云过君表者,谓若《毛传》云:“褐缠旃以为门,裘缠质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