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茅君碑
茅君碑三茅者,盈,太元真君;固,定录真君;衷,保命仙君,皆汉景帝中元间人。
盈天汉四年道成,至元帝初元五年来江左句曲之山,哀帝元寿二年乘云而去,至梁普通三年,五百四十四年矣。
固至孝元时拜执金吾卿。
衷宣帝地节四年拜上郡太守、五更大夫,并解任还家修学。
成帝永始三年,固为定录真君,衷为保命仙君。
梁普通三年,道士张绎建此碑,孙文韬书。
常乐寺浮图碑
常乐寺浮图碑周保定四年立,州人治记室曹胡逵撰。
其辞云:襄州刺史王秉字孝直,建常乐寺砖塔七层。
其碑文今仆,在襄州开元寺塔院。
其文字书画无过人者,特以后周时碑文少见于世者,故存之。
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秘书省、检校侍中、钜鹿郡公魏征撰,兼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
九成宫乃隋之仁寿宫也,魏为此铭,亦欲太宗以隋为戒,可以见魏之志也。
魏侍中王粲石井栏记
魏侍中王粲石井栏记贞元十七年山南东道节度使于ν撰,掌书记胡证书。
记一,参谋太子舍人甄济撰,判官彭朝议书。
云上元二年,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移井栏,置于襄州刺史官舍,故为记。
甄济者,韩愈所谓阳喑避职,卒不污禄山父子事者也。
其文得之为可喜,而朝议书尤善,皆可爱者也。
襄州遍学寺禅院碑
襄州遍学寺禅院碑黄门侍郎、修国史韦承庆撰,太子少詹事钟绍京书,开元二年立。
其文云:襄州人、将仕郎阮弘静与其属人建遍学寺禅院,故立此碑。
承庆有辞学,张易之败时,承庆以附托方待罪,众推令草赦书,承庆援笔而成,众壮之。
绍京景龙中,以苑总监从讨韦氏,有功。
惟嗜书,家藏王羲之、献之、褚遂良书至数十百卷。
以善书直凤阁。
武后时,榜诸宫殿明堂及铭九鼎,皆绍京书也。
其字画妍媚遒劲有法,诚少与为比。
然今所见,特此碑尚完,尤为可爱也。
遍学寺于宇文周为常乐寺,于今为开元寺。
襄州兴国寺碑
丁道护书启法寺碑一,兴国寺碑一,皆隋开皇中立。
启法寺今为龙兴寺,在襄阳城西;兴国寺今为延庆寺,在望楚山。
欧阳永叔云:"兴国寺碑不知所在,特见其模本于太学官杨A3家。"
而此碑阴又有道护书襄州镇副总管府长史柳止戈而下十八官号姓名,其字犹可喜,得之自余始,世盖未有传之者也。
韩公井记
韩公井记开元二十二年初置十道采访使,韩朝宗以襄州刺史兼山南东道。
襄州南楚故城,有昭王井,传言汲者死,行人虽褒曷困不敢视。
朝宗移书谕神,自是饮者亡恙,人更号"韩公井"。
楚故城今谓之故墙,即鄢也。
此记今移在郡廨中。
故城改为"墙"者,由梁太祖父烈祖名诚,当时避之,故至今犹然。
晋陆碑
晋陆碑此碑云:字元容,吴郡吴人。
其先家于陆乡,因氏姓焉。
显考吴故左丞相。
赤乌六年召宿卫郎中,转右郎中、左郎中、治书执法、平中校尉、平义都尉、五官郎中、骑都尉,迁黄门侍郎,封海盐县侯,加裨将军,行左丞相、镇西大将军事。
又云:"委戈执笏,入宾皇储。"
而《吴志》云,孙皓宝鼎元年以陆凯为左丞相。
又云,凯子,初为黄门侍郎,出领部曲,拜偏将军,凯亡后,入为太子中庶子。
皆与此碑合。
而此碑晋太宁三年立也。
尚书省郎官石记序
尚书省郎官石记序陈九言撰,张颠书。
记自开元二十九年郎官石名氏为此序。
张颠草书见于世者,其纵放可怪,近世未有。
而此序独楷字,精劲严重,出于自然,如动容周旋中礼,非强为者。
书一艺耳,至于极者乃能如此。
其楷字盖罕见于世,则此序尤为可贵也。
桂阳周府君碑并碑阴
桂阳周府君碑并碑阴欧阳永叔按《韶州图经》云:"后汉桂阳太守周府君庙,在乐昌县西一百一十八里武溪上。 武溪惊湍激石,流数百里。 昔马援南征,其门人爰寄生善吹笛,援为作歌和之,名曰《武溪深》,曰:‘滔滔武溪一何深,鸟飞不渡,兽不能临。 嗟哉溪,何毒淫!’周府君开此溪,合浈水桂阳,人便之,为立庙刻石。"
又云:"碑在庙中,郭苍文。 今碑文磨灭,云府君字君光,而名已讹缺不辨。 《图经》但云周府君,亦不著其名,《后汉书》又无传,遂不知为何人也。"
按武水源出郴州临武县鸬鹚石,南流三百里,入桂阳。
而桂阳水、浈水、黎溪、卢溪、曹溪诸水,皆武水合流。
其俗谓水湍浚为龙溪,退之诗云"南下乐昌泷",即此水也。
碑首题云"神汉"者,如唐人云"圣唐"尔,盖当时已有此语,而史传他书无之,独见于此碑也。
熙宁八年,余从知韶州王之材求得此本,之材又以书来曰:"按《曲江县图经》,周府君名昕字君光。"
则永叔云《图经》不著其名者,盖考之未详也。
又有碑阴,列故吏及工师官号、州里、姓名,之材并模以来,永叔盖未之得也。
其碑阴"曲江"字,皆作"曲红",而"苍江"字、"江夏"字,亦作"红",盖古字通用,不可不知,此学者所以贵乎博览也。
永叔又记刘原父所得商洛之鼎铭云,"惟十有{二二}月旁死魄"。
君谟问:"十四月者何谓?"原父不能言也。
以余考之,古字如"亦"作"A2"、"人"作"{人人}"之类,皆重出,如此者甚众,则此文作"{二二}"者,特"二"字耳。
永叔、原父、君谟皆博识,而亦有所未达,学者又不可不知,故并见之于此也。
唐安乡开元寺卧禅师净土堂碑铭
唐安乡郡开元寺卧禅师净土堂碑铭监察御史张鼎撰,雍县尉吴郁书,天宝九载庚寅立。
称卧禅俗姓辛氏,名顺忠,陇西狄道人。
陇右按察使崔升进奏,住河州开元寺,右胁而卧,诸漏已无,开元中诏陇右节度使张守为就寺造净土堂,故为铭。
自河陇没于羌夷,州县城郭、官寺民庐莫不毁废,唯佛寺与碑铭文字载佛寺者往往多在。
世皆以为四方幽远,殊类异俗,不知礼义,出于天性,故夷之。
然其于佛皆知信慕,以其有罪福报应之说。
余以谓四夷虽恣睢甚者,及晓之以曲直是非,悦且从也,固不可谓其天性无欲善之端。
是以虞夏之世,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则能令其信慕者,亦非特有佛而已也。
彼以罪福报应之说动之,未若不动之以利害而使之心化,此先王之德所以为盛也。
江西石幢记
江西石幢记观察支使试左武卫兵曹参军来择撰,大和二年建。
自采访使班景倩兼知黔中道为始,判官已下皆列次姓名。
后石幢记都团练判官、试太常寺协律郎李方玄撰,大和七年建。
自使检校、右散骑常侍兼侍御史中丞裴谊为始,副使已下皆列次姓名。
续石幢记节度掌书记陈象撰,光化三年建。
自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保兼侍中、颍川郡钟某为始,列副使已下如后记。
续立石柱题名记知节度判官胡顺之撰,天圣元年建。
自太平兴国元年,自殿中丞、通判军州事李斡为始,至熙宁九年祠部郎中、集贤校理叶均。
辱井铭辱井铭辱井有篆文云:"辱井在斯,可不戒乎?"并下文共十八字,在井石槛上,不知谁为文。
又有景阳楼下井铭,又有陈后主叔宝辱井记,云:江宁县兴严寺井石槛铭,莫知谁作也。
历序隋文帝命晋王广伐陈,后主自投井中,令人取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人三人同束而上。
其末云:"唐开元二十二年三月十七日,前单父县令、左转此县丞、太原王。"
已下阙。
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
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字伯都,以郡之西狭阁,道通梁、益,缘壁立之山,临不测之溪,危难阻峻,数有颠覆坠之害,乃与功曹吏李定策,敕衡官掾仇审治东坂,有秩李瑾治西坂,钅巽烧大石,改高即平,正曲广厄。
既成,人得夷途,可以夜涉,乃相与作颂刻石。
其文有二,其所议一也。
其一立于建宁四年六月十三日壬寅,其一是年六月三十日立也。
又称翕尝令渑池,治崤之道,有黄龙、白鹿之瑞。
其后治武都,又有嘉禾、甘露、木连理之祥。
皆图画其像,刻石在侧。
盖嘉祐之间,晁仲约质夫为兴州,还京师,得甫阝阁颂以遗余,称析里桥甫阝阁,汉武都太守、阿阳李翕字伯都之所建,以去沉没之患。
而"翕"字残缺不可辨得,欧阳永叔《集古录目跋尾》以为李会,余亦意其然。
及熙宁十年,马城中玉为转运判官于江西,出成州,所得此颂以视余,始知其为李翕也。
永叔于学博矣,其于是正文字尤审,然一以其意质之,遂不能无失。
则古之人所以阙疑,其可忽欤!近世士大夫喜藏画,自晋以来,名能画者,其笔迹有存于尺帛幅纸,盖莫知其真伪,往往皆传而贵之,而汉画则未有能得之者。
及得此图,所画龙、鹿、承露人、嘉禾、连理之木,然后汉画始见于今,又皆出于石刻,可知其非伪也。
汉武帝元鼎六年,以陇西南接于巴蜀,为武都郡,及其后始分而为兴州,为成州,成州则武都之上禄也。
甫阝阁立于建宁五年,翕治崤、西狭、甫阝阁之道,有益于人,而史不传,则颂之作,所以备史之阙,是则传之亦不可以不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