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晏子春秋八卷元刊本吴方山藏书周晏婴撰。
凡內篇六卷,外篇二卷,合八卷,卷首有「吴岫」印记。
吴氏手跋曰:「顾英玉先生,南都清介丈夫也,以宪副罢官,而兄时为大司寇,家无长物,出宦日所得书,货以给日,躬叠册门左,顏无怍色。
予重其所为,隨所质得二书。
呜呼!诵往哲之懿言,法时贤之景行,小子何幸,於此兼得二书,晏子春秋其一,大唐六典其一。
苏郡后学吴岫笔。
」"见爱日精卢藏书志"晏子春秋八卷元刻本元刻本晏子春秋八卷,篇目內如首章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諫第一,后同,明时本作「諫矜勇力不顾行义」,不书全题;又篇內按语,俱作大字,加圆围以別之,明时本则作小字分注于下,与此敻然不同矣。
惜首闕半页,有「书带草堂」「疑冬书屋」「马叔静图书记」诸印,纸墨俱古。
抱经堂群书拾补云:「刘向敘录云:「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
」予所见者,明吴勉学本止七篇二百三章,今阳湖孙氏星衍得沈启南、吴怀保本校梓者,分八篇,多十二章,与敘录之数適合。
」今此本篇章亦同,学士曾借校並补刻全目於后,书云:「余校晏子將竣,吴槎客示余元人刻本,其每卷首有总目,又各標於当篇,今本皆缺目录,以此补之。
」"拜经楼藏书题跋"前有目录、刘向校上晏子奏,每篇又分小篇目,列於每卷之首,总二百十五章。
卢氏群书拾补称:「吴槎客示余元人刻本,其每叶首有总目,又各標於当篇。
」即此本。
每叶十八行,行十八字。
"平津馆鉴藏书籍记卷一"
吴山尊刻本出影元钞,行款与此同,当是其祖本也。
旧为拜经楼藏书,卢抱经学士借以校勘,其异同载入群书拾补。
附藏印:「疑冬书屋」「马叔静图书记」。
"滂喜斋藏书记卷一"晏子春秋八卷明成化间刊本怀仙楼藏首有篇目及刘向序,卷首题「晏子春秋內篇諫上第一,凡二十五章」,次行列篇目,题「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諫第一」。
每半板九行,行十八字,界长五寸四分,强幅三寸八分,左右双边。
竹荫书屋藏,根本逊志手书本,即传钞此本者。
"经籍访古志卷三"
晏子春秋八卷明活字本汉志惟作「晏子」,隋志乃名「春秋」,两志皆作八篇。
晁氏读书志云:「婴相景公,此书著其行事及諫諍之言。
」崇文总目谓后人採婴行事为之,非婴所撰。
此八卷本,前有目录及刘向校上晏子奏,每篇又分小目,列於每卷之首,总二百十五章。
平津馆有影写本,云:「卢氏群书拾补称:「吴槎客示余元人刻本,每卷首有总目,又各標於本篇。
」当即此本。
」每叶十八行,行十八字,与此符合。
有「读书小子实颖之印」「古盐马氏」「笏斋珍藏之印」诸章。
"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九"
晏子春秋八卷,明活字印本,每半叶九行,行十八字。
前有目录,载內、外篇章次第,下接刘向校录文。
书分八篇:內篇諫上第一,諫下第二,问上第三,问下第四,杂上第五,杂下第六;外篇重而异者第七,不合经术者第八。
版心不载卷数,惟「晏內」「晏外」等字。
孙星衍祠堂书目有仿元写本,即以付吴山尊抚刻,而顾千里为之跋者,其实即此活字本,因其排印整齐,字近元体,故误以为元刻耳。
仁和丁松生八千卷楼藏有元刻本,为马笏斋旧藏,亦即此本。
余丙申三月游浙时曾借观之,不诬也。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类晏子八篇,隋唐志加「春秋」二字,作七卷,自后崇文总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均作十二卷,则此作八篇盖犹汉志之旧也。
四库全书提要入史部传记类,云:「此明李氏绵眇阁刻本。
」內篇分諫上、諫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外篇分上下二篇,与汉志八篇之数相合,故仍从此本著录,庶几犹略近古焉。
绵眇阁本,余亦有之,乃万历中刻,在此本之后。
此本嘉靖时亦繙雕,世亦罕见。
孙星衍於干隆戊申为毕制军沅刻是书,所据为万历乙酉沈启南本,附著音义二卷,并不採及他本。
卢文弨群书拾补所校晏子春秋,亦仅摭拾音义未引据者,补勘所遗,而未博攷其余明刻,亦可谓疏漏之甚矣。
丙午上巳,德辉。
光绪戊申三月,余回苏州洞庭展墓,道出江寧,因访陶斋尚书端方公于金陵节署。
时方有收买仁和丁氏八千卷楼藏书储之江南图书馆之议,居间媒介者为江阴繆小山太夫子荃孙,所有宋、元旧本,均取头本呈送,此晏子春秋亦在其內。
当时均以为元本,余力证其为明时活字印本,且告以余有藏本,与此无异。
陶斋曰:「即是明活字印,亦见所未见,能割爱以貽我乎?」余曰:「公前年赠余以宋本南岳总胜集,余正未有报也,是直可谓拋玉引砖矣。
」五月还湘,遂邮寄归之,临封为识数语於后。
德辉。
"郋园读书志卷五"晏子春秋四卷明钞本明钞本晏子春秋作四卷,卷三后书「万历十六年冬吴怀保梓」,卷一后书「崇禎十三年庚辰闰四月初六日校录於雪履斋,仁和郑绍孔伯翼甫识」。
盖即从吴刻本传录者,未附柳宗元辨晏子春秋一篇,史记管晏列传及孔丛子六条。
按文献通考引崇文总目:「晏子春秋十二卷,晏婴撰。
晏子八篇,今亡,此书后人采婴行事为之,以为婴撰则非也。
」"钱侗按:玉海引崇文总目同,隋志、唐志七卷,今本八卷。 "书录解题:「晏子春秋十二卷,齐大夫平仲晏婴撰。
汉志八篇,但曰「晏子」,隋唐七卷,始号「晏子春秋」。
今卷数不同,未知果本书否。
」盖晏子八卷早佚,后人采婴行事为之,加以「春秋」之名,其作八卷者,犹仍汉志之旧。
此併为四卷,且篇目不载全文,视前旧刻本,渐失古意矣。
惟崇文总目、书录解题俱十二卷,而四库书目及余家旧刻作八卷,疑又经后人併合。
以符汉志八篇之数也。
"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卷四"
晏子春秋八卷明绵眇阁刻本此明李氏绵眇阁刻本,即出自元刻,篇次行款悉合。
卷首有「孙印从添」「庆氏息」朱记。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十"
晏子春秋二卷万历五年刊见艺风藏书再续记。
则虞案:即南监刻子汇本。
晏子春秋八卷影元钞本是书乌程閔氏本,窜乱旧第,惟元刻本尚存旧式。
內篇分諫上、諫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两卷,一为重而异者,一为不合经术者,共八篇,与汉志合。
总目后係刘向序,以下每卷目后接本文,此本即全椒吴氏刊本之底稿,卷末有阳湖孙氏题记云:「影元版本钞晏子,据別本改正数字,用朱笔记之。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十"
晏子春秋明本司马迁传晏婴,谓读晏子春秋,称「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軼事」。
索隱云:「婴所著书名晏子春秋,今其书有七十篇。
」正义据七略云:「晏子春秋七篇。
」汉书艺文志及隋书经籍志俱作七卷,盖其书虽存,而篇次不一,原本面目唐以前已多离合,诚\难究其顛末耳。
崇文总目作十四卷,谓其书已亡,所传者盖后人采婴行事而成。
因疑柳宗元所云「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於世,故尊著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
宋儒犹沿其说,如晁公武之读书志,马端临之通考,均改列墨家,其书益混淆不为世重。
宋元著录其书,如宋史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俱作十二卷,与今本出入,又不可踪跡焉。
宋本既不復睹,百年前藏家著录,惟元刻九行十八字之八卷本为最善。
孙渊如影写以赠吴山尊,山尊属顾涧●覆校付梓;而孙氏自据沈启南、吴怀保本校刊,復假拜经楼所藏元本补卷首总目,由是九行十八字之为元刊,已成千古不易之定论。
拜经藏本后归吾家滂喜斋,余曾取勘吴刻,其误处悉经涧●改正。
间有未当者,如第四卷「苟得不知所亚」,「亚」古「恶」字,吴刻竟改作「恶」,误矣。
诸如此类,瑕不掩瑜,固未足以訾议前贤耳。
窃谓拜经元刻,字体结构全无蒙古遗意,细审尚是正、嘉以前雕槧。
蓄疑未敢臆定,旋阅双鑑楼所藏明刻本,行款与此相同,驰书藏园先生,悉其源流,与此相合。
藏园明眼,固所折服,仆虽不敏,犹不敢徇前贤之讹,以耳为目,差足自慰耳。
廿载以来,所见所藏,此本而外,当推活字本及绵眇阁本为善。
吴怀保所刊九行二十字本,改次四卷,已非旧观,又於刘向表文后「故亦不敢失」句下窜易「復以为一篇,凡八篇,其六篇」十一字,固未足以当善本耳。
余別藏明黄之寀校刊九行十八宇之四卷本,与吴刻殊堪伯仲。
其他所藏如杨慎评本、閔氏朱墨本,俱作六卷,子汇本又併为二卷,等诸自鄶,不足重焉。
顷吾友黄君永年阅肆得此明刻本,携示商榷,审与拜经藏本字体行款一一吻合,其为明刻之上駟可无疑义。
固不必沿袭前人之失,徒以元本取重耳。
"著砚楼书跋"
晏子春秋七卷孙星衍校本右晏子春秋七卷,以元槧本校自刊本。
艺文志「儒家」晏子八篇,盖內篇六,諫上、諫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外篇二,后世始并为一,故七篇。
向敘云:「定著二百一十五章。
」明吴勉学本止二百三章,余有十子汇本,又以词相同者附注,乱其次第。
予尝以沈启南、吴怀保本校梓,分八篇,多十二章,適符敘录之数。
及勘元本,亦如此。
元本每卷首有总目,又各標於本篇,唯缺末章之大半,因据太平御览九百三十五引此书补足之。
儒家书此为第一,又是刘向手定,篇第完备,无讹缺,甚可宝也。
"廉石居藏书记卷上"晏子春秋八卷叶昌炽校本「全椒吴氏得孙渊如所赠影元本晏子春秋,倩顾涧●先生覆勘付梓,世称精善之本。
其所据元刻实为明代雕槧,藏家著录,同一渊源,前贤千虑之失,余固未敢雷同,曾跋藏本以正其讹。
惟传世之本当以此为最佳,自不必以蒙古雕槧炫燿藏笈也。
此吴刻本经叶鞠裳先生据吾家所藏拜经楼著录本重校一过,元本误处悉经思適先生校正,然亦有未当者,如第四卷「苟得不知所亚」,「亚」古「恶」字,今竟改作「恶」,误矣。
一字之正,足当思適諍友。
先生校是书,凡元本异者並注于旁,择其佳处加「。
」別之,至於点画之差,则不悉著焉。
又拜经藏本旧有黄笔校过,颇有一二精当处,为思適所未及,亦以黄笔临之。
即此可当精善之本。
吴刻成於嘉庆丙子,而先生校此书在光绪丙子,相距適六十年,文字因缘,自非偶然。
余既藏拜经本,而又得先生手校之帙於丙子岁,足当佳话。
今此书存篋又二十年矣,未被论斤之厄,其亦先生有灵,特为呵护耶!爰检出装池,并誌顛末於后。
"著砚楼书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