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起讫时间 起哲宗元祐四年九月尽其月
卷名 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百三十三
帝号 宋哲宗 年号 元祐四年"己巳,1089"
全文
九月戊辰朔,右諫议大夫范祖禹言:「臣近论安燾不签书枢密院所记亲闻圣语,却收藏不出,不书於时政记,乞特遣使问燾取索,降付枢密院,并乞付实录院书於元丰八年实录。
臣伏闻枢密院已於安燾处取到元记圣语,即未蒙降付史官。
臣伏见吕公著奏,以王安石、吕惠卿有搆造诬罔之言,輒修改舍人已行词头。
韩忠彦奏,父琦有定策之功,而先朝箧赏至和中执政之臣,皆蒙降付实录院,依所奏施行。
公著止是为人诬以语言,忠彦止是为其父功业不明,犹不能已,各有辨別,免使后世疑惑。
伏乞陛下以社稷之计,宣諭执政,事体至重,实系久远,与公著、忠彦所论事理大小不同,若不书之史册,明示万世,则无所取信。
臣伏惟陛下所以宣諭执政大臣,盖以中外具知本末。
安燾备位枢密,新承德音,乃敢隱匿,不肯书载,此必包藏奸慝,別有所在。
伏望圣慈深察,早赐降付实录院,并三省所闻圣语,亦乞指挥备录付院,一处相照实录编修。
」祖禹又言:「实录院昨准吕大防关送到元丰八年春季门下省时政记节文:『二月二十九日,三省、枢密院诣內东门进牓子,入问皇帝圣体,面奏欲望早建东宫,又奏太皇太后权同听政。
』臣窃谓三省、枢密院不应一时进言,必止是一人独奏。
据时政记所言,有此未明,须得昨来圣语宣諭当时事实,三省、枢密院所记圣语文字一处照修,乃可传信,及枢密院关圣语送实录院。
」
祖禹又言:「臣窃详安燾自五月二十二日亲闻圣諭,即合以其日记录付时政记房,就使未可,亦不过三二日间可以了毕,不应迁延日数。
至七月七日,燾方丁母忧,若言当母病时,有所不及,则燾在七月六日视事如常,既丁忧后,亦合以文字还枢密院。
今却藏之私家,至八月中,累次取索,方肯將出。
此乃燾意欲隱没事实,使时政记漏落不载,则无可考据。
且天下之人具知太皇太后为社稷计,不得已而临朝,皇帝以先帝长子嗣位,事理明如日月,谁有间言?而蔡確之党妄称定策,陛下因语及確,故有宣諭,非藉一燾发明圣功。
而燾乃稽留训言,不即记录,怀奸不忠,废事不敬,其罪有五:亲承德音,藏匿文书八十余日,其罪一也;上背君亲,下党奸恶,阴与蔡確为地,其罪二也;陛下以燾为可信,而燾不以诚\信事陛下,其罪三也;陛下更张庶政以来,燾每事异议,沮抑圣志,陛下欲修復祖宗旧政,燾乃欲固守王安石新法,其罪四也;陛下以高官厚禄养燾,以异恩优礼待燾,始终不衰,而燾终不感圣恩,欲以奸意疑惑中外之人,其罪五也。
臣尝言燾若得志,必引小人聚於朝廷,他日害国政者必在於燾。
燾之意趣,觽所共知,今於记录圣言,其跡状如此,岂可略不加詰问?伏乞罢燾起復,明降指挥,俟服闋日重行黜责。
」"据祖禹家藏奏稿,乃九月四日上此,十八日又言之。 "
己巳,右金吾卫大將军、泽州防御使叔牙为秦国公,左班殿直士盉"按:原本作「士香」。 考宋史宗室表,士香官通议大夫,此书於本年四月甲寅,亦书通议大夫士香由右监门卫大將军转文资,此月不得更称左班殿直。 又宗室表有燕国公士盉,与此正合。 「香」字乃「盉」字之讹,今改正。 "为右千牛卫大將军、燕国公。
詔故宗室宗文、宗瑗於合得遗表二人外,特依故宗辅例,更与一子转官。
詔延州为延安府,以上藩邸旧镇也。
乙亥,三省言:「近詔举台察官,今御史中丞傅尧俞、侍御史朱光庭荐户部员外郎穆衍、都官员外郎叶伸,翰林学士承旨苏颂等荐利州路转运\判官陈鹏。
」詔:「穆衍、叶伸、陈鹏已係郎官、监司,令御史中丞、侍御史同別举官二员,翰林学士、两省諫议大夫以上同別举官一员以闻。
」
戊寅,斋于垂拱殿。
己卯,荐饗景灵宫,还內。
庚辰,斋于垂拱殿。
辛巳,大饗明堂,大赦天下。
"政目当刪取增入。 熊克九朝通略:本日詔衙前一役復用差法。 "
乙酉,徐王顥赐詔书不名。
"政目有此,实录不书。 "
詔:「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韩縝,观文殿学士、知潁昌府范纯仁,並依大礼合赐物外,加赐器幣:韩縝各五百匹、两,范纯仁各二百五十匹、两。
太子少保致仕张方平依大礼令赐器、幣。
」
尚书省言:「任子之法,理宜以长幼为序,即合奏人曾犯私罪徒,并有废疾,及不肖不可从仕者,许奏其次。
著为令。
」从之。
是日,右諫议大夫范祖禹登对,奏疏曰:「臣窃以朝廷治道,必归於一。
祖宗创业,传之万世,造立法度,皆因觽人之智,稽日累月,讲磨而成,非独出一人之意,取一时之便而已。
累圣相承,百三十年,比之前代,治安最为长久,其法有已成之效,此可信而不疑也。
然行之既久,其间不能无弊。
熙寧之初,先帝励精求治,思致太平,稍欲更革弊事,以光大祖宗之业。
而王安石用意过当,独任私智,悉排觽论;吕惠卿、曾布之徒,欲以改法进身,一切变易祖宗旧政,至今天下以为不便。
前后臣僚论之已详,不待臣言而知也。
自魏、晋以后,官名不正,国家承平日久,未遑制作。
元丰中,先帝置局讲求,此诚\一代大典,然有司亦失先帝本意,一切遵用唐之六典。
大唐六典虽修成书,然未尝行之一日,今一一依之,故自三省以下,无不烦□、重复、迂滯,不如昔之简便。
臣恭闻先帝已厌官制之烦,但未及修完,不幸早弃天下。
今二圣垂拱,循守成规,除去弊事,十已七八,海內安靖,已有成效。
今臣之愚,窃谓朝廷既以王安石之法为非,惟当修復祖宗旧政,则天下无事。
伏望陛下明諭大臣,凡所措置变改,悉遵故常,无得出意於新旧之间,別立一法。
自官制、將法,民事有未便者,更加修备。
祖宗时所无,而今所有,其可行者存之,不可者去之;祖宗时所有,而今所无,可復者復之。
如官制,正名则如先帝之规,事实则如祖宗之旧,其他可以类推。
如此,则上可以存祖宗经久之法,成先帝制作之意,下亦便於当今之宜,庶使法度不至数变,纪纲不寖隳坏。
」"祖禹家传云:「时执政有欲於新旧法別创立者,祖禹深以为不可,故及之。 」"祖禹又言:「臣近论安燾稽留圣语,不即记录,藏之私家八十余日,怀奸不忠,阴与凶人为地。
大臣如此,不可不责,乞罢燾起復,明降指挥,候服闋日重行谴黜。
伏乞早以臣奏付外施行。
」
己丑,翰林学士承旨邓温伯为吏部尚书。
温伯先以母丧去位,及是,丧始除也。
左諫议大夫、权给事中梁燾论:「温伯操履回邪,初依王安石,以掾属为之肘腋;后结吕惠卿,以諫官为之鹰犬。
迎合惠卿报怨之意,力挤安石亲党;畏安石復用之势,还攻惠卿过恶。
□充秉政而方用事,故自媚於充而苟合;蔡確擅权而贪天功,故阴济其恶而忘君。
盖其性柔佞不力,贪竞无耻,但知附託,巧於进取,忍欺二圣之聪明,甘为强臣之役使,出入朋党,自怀反覆,责之臣节,无忠信可观。
乃以宅权衡之地,窃为陛下惜之。
」又论温伯顷撰蔡確麻词,妄称確有定策功,不可不惩。
乃詔温伯別与差遣。
"詔別与差遣,乃二十八日,今并书。 十月二十日,改权知亳州。 旧录温伯传云:「元祐用事之臣,结党排陷,坐制蔡確麻词,妄言有定策功,以龙图阁学士知亳州。 」新录辨云:「按元祐时政记,当神宗末命,宣仁圣烈皇后以哲宗所写经宣示宰执,当时惟王珪进对,余人无言。 且哲宗以神宗长子嗣位,孰有间言?而润甫於麻词中輒推確定策之功,欺罔明甚。 史官乃谓元祐之臣结党排陷,是诬也。 今刪去十字。 」温伯新传称:「为吏书,坐制蔡確麻词,妄言有定策功,故出知亳州。 」新传盖因旧传,但稍刪削其诬词耳。 旧录梁燾传载燾论温伯云云,既而曰:「朝廷不然其论。 」新录改为「不听」。 按:温伯竟罢吏部尚书,安得谓「不然其论」及「不听」也?且燾论温伯时,犹未迁中丞,实以左諫议大夫权给事中,旧传及新传即云「改权户部尚书」,误也。 为中丞论温伯,乃五年三月十四日,温伯为亳州除翰林承旨时。 旧录、新录但云「权给事中梁燾论其附託进取」也。 惟燾传有此,既称温伯不可宅权衡之地,即是除吏书时,非承旨时明矣。 不知再除承旨时,燾所论云何。 燾行状则燾此论在五年五月再除承旨时,且云「岂可一日居侍从献纳之地」,「不可宅权衡之地」,未知孰是,当考。 燾集有论温伯除吏书奏议,独无除承旨时奏议,须博求之。 "
詔责授秀州团练副使、黄州安置沈括敘朝散郎、光禄少卿,责授成州团练副使、黄州安置□居厚敘朝奉郎、少府少监,並分司南京;朝散大夫、监常州茶税贾青管勾洞霄宫,朝奉大夫、监秦州酒税吕孝廉管勾仙源县景灵宫太极观,朝请郎、监海州酒税王子京【一】管勾鸿庆宫,仍並许於外州军任便居住。
括等並以该明堂赦恩,有司检举故也。
权给事中、左諫议大夫梁燾,左司諫刘安世封駮前詔。
燾言:「臣恭以明天子在上,临遣使者,所以究宣朝廷恩泽,循问百姓疾苦,欲使民安其业,吏称其职,以固本原,下为长久安寧之计也。
事不本此,而附会以见己功,欺罔以乱主听,是为害政,怀奸失忠,幸不加诛,而决可废矣。
居厚等被先帝詔旨,按临一道,曾不少留意於究宣恩泽,循问疾苦,以苛切聚敛为事,功令之下,人人无所措其手足。
岁无水旱之忧,而民以飢寒离散,转而墮於沟壑者不可胜计。
其故何哉?此辈使之然也。
东南之人,恨之痛入骨髓,虽加斥逐,未快公议。
今二方疮痍未补,而遽尔稍起,示有收用之渐,臣窃疑之。
若使数凶復行,终为生灵之患,此不可不虑也。
仰惟圣君在宥,仁政敷施,所愿苏无辜之百姓,不愿□有罪之奸人。
谓如此辈,虽终身废之,不足以少谢平民。
」安世言:「括资稟奸邪,贪冒宠荣,因缘朋党,致位从官。
元丰末年,出领延师,而邀功生事,创起边隙,永乐之祸,辱国殃民,先皇帝痛悼媿耻,以至厌代。
忠义之士,疾括若讎,俾全要领,已屈典宪,岂可輒因赦宥,復起仕途?此命一颁,恐无以慰天下之望。
伏乞收还恩例,特与量移。
燾与安世又同奏:「臣等伏见朝廷近因明堂赦恩,牵復左降官吏,首及沈括、□居厚、贾青、吕孝廉、王子京等。
臣燾、臣安世权给事中日已曾封驳,或闻得旨令依前降指挥行下,兹事体大,不容差失,须致论列,庶存公议。
臣等窃谓括以从官出帅方面,不能为朝廷绥怀外域,而创起边事,侥倖宠禄。
及永乐陷没,兵民之死者以数万计,关陕疮痍,至今未復。
先皇帝虽举责帅之典,而赐以不诛,终缘忧伤,遂弃髃臣。
括虽万死,尚有余罪。
居厚等奉使一道,未尝宣布明天子之惠泽,而爭为掊克,以希进用,使无辜之民,困於暴令,流离转死,不聊其生,天下疾之,目为民贼\。
陛下初听政事,即令窜黜,四方传报,鼓舞相贺。
终身废弃,犹未塞责,岂可援引常法,更加录用?议者以谓赦乃国之大事,不可失信。
臣等窃以为不然。
先帝之废沈括,天下皆知其欲谢死事之臣民也;陛下之贬□居厚等,天下皆知其欲戒诛剥之官吏也。
赦书止曰『贬降官並与量移』,即无已量移者与赦用之文,纵使有之而不行,则是小信失於括等数人,而全先帝与陛下仁爱元元之大信於天下,二者轻重,固不侔矣。
更望圣慈深察事体,收还误恩,允合舆议。
」
又言:「臣等伏见近日除授沈括、□居厚、贾青、吕孝廉、王子京差遣,不合公议,门下省已行封驳。
窃谓朝廷必以大礼之后,过恶例隨湔涤,臣等以为不然。
括首议再兴边事,丧师辱国,为先帝遗恨,罪不容诛,而得全首领,无復可以推恩矣。
居厚欺君害民,诛求暴虐,掠为己功,归怨於上,罪当放斥,而得列搢绅,无復可以推恩矣。
青与孝廉、子京苛刻聚敛,流毒一方,附会诞谩,废失使指,重谴远贬,正当其罪。
如此数人者,蹈犯凶桀,出於文墨,既不可以常法治之,亦不可以常赦□之也。
若使侥倖復起,夤缘再用,则髃小振奋,躡踵求伸,甚非朝廷之福,生灵之幸也。
长奸之渐,所宜杜绝。
伏望圣慈面飭大臣,请不以常法治而贬降者,不得以赦原。
如天度兼容,未忍终弃,即於为恶之间,略加差別,特移青等一內地监当,括与居厚且令依旧,庶协大公,以惩髃枉。
」詔沈括、□居厚前命勿行,內沈括更候一期取旨。
"此詔乃二十八日乙未,今并书。 "
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韩縝知河南府,资政殿学士、知河南府李清臣知永兴军。
淮南路转运\司言:「奉詔体访王巩昨通判扬州日,因秽滥事,輒以私怒决责无罪医人,考验皆有实状。
」詔王巩罢知密州,送吏部。
"政目六月八日,王巩知密州。 五年八月十四日,苏辙云云当考。 按:五年八月十四日,杨康国言:「昨论巩差除不当,间改差太平观,乞送吏部。 」詔令吏部差巩太平观,然则此未送吏部也,姑仍旧录。 "
辛卯,以祀明堂礼毕,诣景灵宫天兴等殿行恭谢礼,次诣万寿观。
壬辰,诣凝祥池、中太一宫、集禧观行恭谢礼,次诣醴泉观、大相国寺。
乙未,权发遣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事高士英为职方员外郎。
凤州防御使世逸为耀州观察使。
太师文彦博言:「先朝赐臣僚儒行中庸篇及文武臣七条,欲乞举行此法,依例於朝辞日给赐,及宣諭诫励。
」詔:「文武七条,令检举行下,逐路监司遍牒遵守;其儒行中庸篇,候將来科场给赐。
」詔遣户部郎官往京西,会计转运\司财用出入之数。
右諫议大夫范祖禹言:「自来诸路每告闕乏,朝廷许应副,其余则责办於外计。
且既委转运\使副以一路财计【二】,而不信其所言,虚实必遣郎官,然后可信,是使诸路使者人人有不自信之心,每遇闕少,则倚望朝廷遣官会计,愈不自安。
欲乞自今诸路凡有告乏,只委转运\司会计保明闻奏,如有不实,即重行黜责,其谁敢妄?今诸路经费所以不足者,由提刑司封桩闕额禁军请受钱帛、斛斗万数不少。
此乃户部、转运\司本分财计,先帝特令封桩,以待边用。
今朝廷方务安边息民,则封桩之法宜悉蠲除。
欲乞自熙寧十年初封桩以来,已起发上京,及今日已前未起发上京数目,尽以赐尚书户部、诸路转运\司,以佐经费。
」枢密院进呈祖禹所言,詔:「诸路见封桩闕额禁军请受钱帛、斛斗,自合依神宗处分封桩,今后臣僚不得輒起请拨赐户部,仍令遵守。
」"旧录枢密院言:「右諫议大夫范祖禹奏请提刑司封桩闕额禁军请受钱帛、斛斗万数不少,乞尽赐户部、诸路转运\司,以佐经费。 」詔:「诸路见封桩闕额,今后臣僚不得輒起请拨赐户部,仍令遵守。 」新录因此。 今取祖禹家传及奏议详载之。 祖禹旧传又云:「上察其奸,乃降御批。 」此诬辞也,新传已削去。 "
祖禹又言:「封桩之与经费均出於民,皆陛下一家之财也。
苟可以利国,何爱焉?譬如移之於东而迁之於西,出之於內而归之於外也。
唐代宗之时,租税悉进入大盈內库,以中人主之,欲天子以取给为便,遂不復出。
有司不能计其多少,国用不能计其贏缩,殆二十年。
及德宗即位,宰相杨炎顿首於上前,请出之以归有司,如此,然后可以议政。
德宗乃詔凡财赋皆归於左藏库。
昔先帝有经略四夷之志,是以別贮以待用。
今陛下垂拱守成,至於无为,蓄聚於此,將安用之?今诸路窘乏,不可不救,若其计穷,岂免掊克?是夺之於此,而使取之於民也。
惟陛下无疑於改先帝权宜之制。
」不报。
祖禹又言:
元丰四年,河决小□,神宗皇帝下詔更不修闭决口,宣諭辅臣曰:「以道治水,无违其性。
」河行大□,今已九年。
自元丰八年以来,议者乃有异同。
朝廷疑惑,故先遣李常、冯宗道,后又遣臣叔百禄、赵君锡按视,皆言无可塞之理,即用北流为便。
士大夫亦言不可塞者十有八九,而李伟希合执政,无所忌惮,敢肆大言,以罔朝廷。
朝廷更不博谋\依觽,即依伟奏,置都提举修河司,既开直隄第四铺口,而第七铺危急,自八月八日救护至二十八日,用梢草百万,调急夫七千人,官吏自夜达旦,埽緷愈危,隨即垫去,终不能守,而直隄自溃决。
今纔开一铺,河势变移,人意已不能测,將来闭塞北流,何止万倍於此?又闻范子奇爭言河不可回,朝廷既令分析。
昨谢卿材奏乞兼领河事,制置一年,必使国用不加费,民力不加劳,河清住修,物料住买,水行地中,冀不决溢,河滩之地,渐可耕垦,自来春府界不消调夫,亦不至科出夫钱,又乞赴闕稟议河事。
自河决以来,监司未尝肯任咎责,独谢卿材所奏如此,朝廷何不且试之一年?若其无成,显行黜责。
而尚书省批令先具措置利害奏闻,不令赴闕。
昨移卿材河东,乃復置修河司,而改用范子奇。
子奇亦明言不可,岂故欲违朝廷哉?子奇久任河北,必知其可与不可也。
臣窃见去年初遣二使之时,大臣方且力爭,或曰可塞,或曰不可。
今言不可者已罢免,所以庙堂无异议之人。
凡河役一或起,则公私遂空,將来聚十万兵夫,不惟穷困河北一路生灵,京东、西亦皆震扰。
陛下昨欲遣使之时,先已降詔,恐人有观望之意,后追改之,此乃陛下以大公为心,无所专主,谨之至也。
及二使还奏,大臣议论犹不能一,独陛下圣意主张,遂罢修河司,中外无不以为至当。
今纔歷三时,復为回河之役,先帝既以为不可,陛下又以为不可,而执政耻其前言之失,必欲遂非,妄举大役,轻动大觽,河本无事,而人强扰之。
熙寧中,河决曹村,东南注鉅野,大兴人徒塞之,然人力乃无所施,一夕河自退减,灵平乃成。
故议者以为天助,非人力也。
祖宗时,王楚、横□、商胡皆不可塞也,非不欲塞,势不可回也。
先帝知其如此,及河决而北,遂不復闭。
盖幸其北去,无南决逼近都邑之患,而河薄西山,稍近禹之故道。
此乃天意,非人事也。
夫河者,天地之气,气之所向,谁能御之?今东行故道已高,借使能以人力开之至海,终不能使水自下升高。
自大禹以来,未闻用人功开土渠而引大河行其中者,今不以人意顺水,而欲使水隨人意,此乃鯀湮洪水、汩陈五行之失也。
元丰中,范子渊为武济之役,横绝大河,费国财,害人命,不可胜计,京西之人,恨不食子渊之肉。
及其败事,奸臣党庇,止夺一官,陛下嗣位,方加贬责。
今欲塞北流,与子渊何以异?校其劳费与其为害,又非武济之比也。
夫水官欲兴河役,正如边臣欲生边事,官员、使臣利於功赏俸给,吏胥、主典利於官物浩大,得为奸倖,豪民利於贵售梢草,濒河之人利於聚觽营为。
凡言回河之利者,率皆此辈,非为国家计也。
自古欲举大事,动大觽,必先尽天下之言,不恶异同之论,使人人各伸所见,而后利害是非出焉。
至於治河,必委忠实可信之士,其论议必断以经术,非专用贪利邀功之人也。
汉武帝使汲黯、郑当时塞瓠子,犹復颓坏。
成帝时,平当以经明禹贡,使行河,领河隄。
今乃欲望大禹之功於王孝先、李伟之徒,不亦难乎?
伏望陛下明諭大臣,专採髃言,息意回河,勿轻动觽,无以有限之财力、生民之性命,填不测之巨壑,勿循一言之失,而望必不可成之功;罢提举修河司,散遣官吏、兵夫,其北流决溢,隨宜救护。
臣自闻復置修河司指挥,即欲建言,缘臣叔百禄尝被使指,言出臣口,理亦有嫌,是以踌躇至於阅月。
今中外巙巙,皆言不便,臣有言责,若避嫌缄默,坐观国事有误,臣之罪大矣。
亦不报。
"祖禹新传云,朝廷卒从其议。 按:此时初不从,卒从之耳。 或附十月四日祖禹未迁给事前。 "御史中丞傅尧俞言:「臣伏睹都水使者□安持、李伟等决大名第三铺口,欲因涨水,回大河於孙村口,使还故道,暴集薪芻,屡差夫力,傍河之民,殆不堪命,讫无成绩,虚费不可貲计。
若知不可而强为,是贪赏欺天;若果可为而不效,是不虔败事。
欺天败事,未尝议刑,奸险之人,既无所惩艾,故今又欲兴作大役,数十倍於前日,假託神怪,侮惑朝廷,先为谬悠之谈,而不肯任责。
是国家將倾半天下之力,儬安持等以侥倖於万分之一。
苟不成功,生灵何罪!决为此者,岂朝廷之福?乞重责安持等,以戒將来。
夫事以议从,策由觽定。
今觽人之论,不然者多,新除水官,亦復异议,欲望圣慈且罢修河司,以安觽心,少休民力,详观大河之变,果有大害,徐復议之,询谋\僉同,庶无后悔。
」"尧俞自注云:「九月二十八日奏此。 」十一月十七日,尧俞又云云。 "
左司諫刘安世言:「臣伏睹先王之治,在於官率其属,使上下得以相维,內外得以相制。
故人各任职,而无苟简之患;吏不数易,而人见诛赏之实,此尧、舜、三代之所共由而不废者也。
今亲民之任在郡县,朝廷既为之置守令矣;觽守令而无以统率,则民或受弊,又为之设监司矣;监司之官坐制一道,多至三十余州,少者亦不减十余郡也。
其所宣布风化,振举纲纪,舒惨百城,废置髃吏,调发兵民,均节财赋,朝廷一听其所为,可谓任之重矣。
既付之以如此之权,而无法以纠其谬,岂非责小官者为太密,而驭大吏者为太略乎?臣闻祖宗之朝,所以择监司之意甚谨,而考绩之意甚详。
近世因循,寖以不讲,授任之际,未尝察其行实,遂容非才冒处其间,既將使指,鲜称其职。
或出於私喜,而箧荐过其情;或发於暴怒,而诬捃非其罪;或优游苟且,计日待迁;或承望风旨,以非为是。
急功利者,有至於妄作;务□大者,有至於容奸。
不惟无补於朝廷,抑亦有害於政事。
臣尝考唐六典,监察御史之职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每诣十道,则选判官二人为之佐。
是御史非特纠尚书六司之过失,而亦按治诸路也。
臣愚欲望圣慈先詔执政:如诸路监司闕官,並以两制等所举本科之人【三】,更加精择,须协公议,亦可除用,若未满任,不许迁擢;求祖宗课责转运\使、副之詔,著为定法,然后以天下诸路分隶六察,间遣巡行【四】,按其功罪。
若治行尤异,则元举之官,宜推进贤之赏,职业无状者,必行繆举之罚,庶几吏久其任,不敢偷惰,上下交儆,百职修举。
」"新录有此奏,係之四年九月,今附月末,更当考详。 安世尽言集乃不注上时。 "注释
【一】王子京「京」原作「景」,据阁本及下文改。
【二】既委转运\使副以一路财计「使副」二字原倒,据范太史集卷一五论封桩札子乙正。
【三】並以两制等所举本科之人「並」下原衍「不」字,据阁本刪。
【四】间遣巡行「间」原作「元」,据阁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