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三百六十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续资治通鉴长编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三百六十 李焘

起讫时间 起神宗元丰八年十月尽其月

卷名 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三百六十

帝号 宋神宗

年号 元丰八年"乙丑,1085"

全文

冬十月甲子,夏国遣芑良嵬名济、昂聂张聿正进助山陵马一百匹。

己巳,太皇太后諭辅臣曰:「民间保马宜早罢,见行法有不便於民者改之。

」"此据政目八日事【一】,今特书之。 "

詔缘边禁乐,除民庶、军营已有旨外,余並俟三年。

初,太常寺以治平四年禁乐故事,缘边臣僚止百日,詔俟祔庙毕弗禁。

至是,雄州言:故事,送迎北使及犒设北界取银绢人,皆不作乐。

故復有是詔。

命辅臣诣寺观谢晴。

詔改新配法。

"旧录云:詔改新配法。 初,神宗以流人离去乡邑,或疾死於道,而护送禁卒失教习,有往来劳费,故倣古犯罪应流者加决刺,隨所在配诸军重役。 至是,中丞黄履有言,故令应配者悉配行如旧法。 新录因之。 按九月四日乙未所书,即此詔也。 已入九月乙未,此可削。 "

庚午,臣僚言:「在京市易帐状,旧申三司勾考,官制行,分属户部左曹。

元丰七年,內外市易,右曹总其政。

令改隶太府,其帐当归右曹。

」从之。

辛未,忻国长公主卒。

年四岁,神宗第八女也,与上同母。

改赠邓国,特輟视朝三日。

癸酉,詔倣唐六典置諫官,其具所置员以闻。

从刘挚之言也。

"挚言在九月十八日。 "

甲戌,詔已废徐州宝丰监,令户部速具诸监可裁减者以闻。

"实录云詔徐州宝丰监罢鼓铸,以本路转运\司言闕铜而官吏糜廩给。 此据范纯粹奏议。 五月末,已罢鼓铸。 实录又於九月十九日书罢宝丰下监矣,不应十月十二日方罢鼓铸,实录盖误也。 今改之。 十二月十四日收罢、增置十四监。 "

丙子,左藏库副使赵怀义、西头供奉官刘永渊、西京左藏库高遵治各加恩转两官。

赏兰州渡河进討之功也。

丁丑,詔尚书侍郎、给、舍、諫议、中丞、待制以上,各举堪充諫官二员以闻。

初,中旨除朝议大夫、直龙图阁、知庆州范纯仁为左諫议大夫,朝请郎、知虔州唐淑问为左司諫,朝奉郎朱光庭为左正言,校书郎苏辙为右司諫,正字范祖禹为右正言,令三省、枢密院同进呈。

太皇太后问「此五人何如?」执政对「协外望。

」章惇曰:「故事,諫官皆令两制以上奏举,然后执政进擬,今除目从中出【二】,臣不知陛下从何知之,得非左右所荐【三】,此门不可浸启。

」太皇太后曰:「此皆大臣所荐,非左右也。

」惇曰:「大臣当明扬,何以密荐?」由是吕公著以范祖禹,韩縝、司马光以范纯仁亲嫌为言。

惇曰:「台諫所以纠绳执政之不法,故事,执政初除,亲戚及所举之人见为台諫官,皆徙他官。

今皇帝幼飻,太皇太后同听万机,当动循故事,不可违祖宗法。

光曰:「纯仁、祖禹作諫官,诚\协觽望,不可以臣故妨贤者进,臣寧避位。

」惇曰:「縝、光、公著必不至有私,万一他日有奸臣执政,援此为例,引亲戚及所举者居台諫,蔽塞聪明,非国之福。

纯仁、祖禹请除他官,仍令两制以上各得奏举。

」故有是詔。

淑问、光庭、辙除命皆如故,纯仁改为天章阁待制,祖禹为著作佐郎,寻復以纯仁兼侍讲。

"纯仁待制,即丁丑十六日。 祖禹为著作,十七日。 纯仁兼侍讲,乃二十五日。 今并书之。 "

纯仁在庆州屡言边事,其初言:「伏见夏国差人诣闕,多日未见放回。

近日探到贼\中事宜,渐却添屯兵马,必是发情疑阻,却欲別生边患。

伏望圣慈以陕西生灵之故,稍从其欲,使復常贡。

庶几可以罢兵,俾华夏得復见太平,则陛下好生之德洽于生灵,祖宗社稷享万世之安,皆在陛下一言之赐尔。

臣尝读后汉光武报臧宫、马武詔书,良有深诫。

臣恐陛下欲闻,谨录缴进,惟圣心採择。

」又言:「昔孟子谓以大事小,可以保天下。

光武之詔,其旨亦同,皆古圣贤至当之论。

前汉樊噲愿得十万觽,横行匈奴中,及五代景延广称晋有横磨大剑十万口,此皆前代武夫轻妄之言。

方今庭议之际,伏望陛下採至当之论,黜轻妄之言,以安国家,则天下幸甚!」

又言:「近枢密院降到熙河奏邈川大首领温溪心所探事宜,言夏国今年大旱,人煞飢饿。

及涇原路探到事宜,亦言夏国为天旱无苗,难点人马。

臣亦恐西界只似昨来陕西沿边少雨,其传多有过当,如汉詔所谓『传闻尝多失实』是也。

向来未举灵武之师,诸处皆言西夏衰弱,及至永乐之围,致诸將轻敌败事,此可以为近鉴也。

」又言:「臣近闻夏国累次遣使赴闕,礼意恭顺,外议皆谓渐可罢兵。

窃知西人顿买汉物数目过多,似不为频来之计,臣愚虑,或恐分画地界之际后,欲阻兵胁盟。

臣已指挥沿边诸將寨柵,常为意外之备。

更望朝廷戒敕边臣,不得少有懈慢。

其向来所增军马及创添吏员,且与存留,候將来画定地界,纳到誓书,抽减未晚。

盖朝廷举动,夷夏所瞻,固宜谨重。

及臣所奏请边防利害并举辟官属,亦望不付有司,特降圣旨施行,免用常格阻碍。

临时闕事,万一落贼\奸便,上貽宵旰之忧,则臣不早陈述之罪万死难赎矣。

」詔:监察御史兼言事,殿中侍御史兼察事。

始用吕公著及刘挚之言也。

"旧录云非先帝官制也。 新录云:既云监察兼言事,殿中侍御史兼察事,事始於此,则非先帝官制可见。 今去「非先帝官制也」六字。 按吕公著及刘挚实先后建白,今明著其所以然。 政目云:监察兼言事止四员,殿中兼察事止二员。 "前京东路转运\使□居厚责授成州团练副使,黄州安置;副使吕孝廉添差监彬州茶盐酒税。

以御史言其苛刻故也。

"五月十二日取勘。 政目云:並坐违法掊刻,以希进用。 "

朝散大夫傅尧俞为祕书监。

"六月末,司马光荐。 "

承议郎、集贤校理顾临为朝奉郎、吏部郎中。

詔:夏国遣使进奉,其以新历赐之。

詔罢义仓,其已纳数,遇歉岁以充賑济。

己卯,资政殿学士、正议大夫兼侍读、提举中太一宫兼集禧观韩维为资政殿大学士,仍依守尚书例给俸廩。

以维先帝宫臣也。

"政目云:支尚书职钱、米麦,宫观侍读钱不支。 又十一月十六日,御史刘拯言其不当。 实录不书。 "

正字范祖禹为著作佐郎。

承议郎孔文仲为校书郎。

陕西转运\副使叶康直、李察並迁一官再任。

"政目。 "朝散大夫贾青提举太平观。

通议大夫、天章阁待制楚建中,通议大夫韩籂並转官致仕。

"政目。 "权提举淮南东路常平黄实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

实,好古子也。

"元年十一月十八日孙升云云,可考。 "

詔:「比者詔令屡下,冀以均□民力,便安公私。

如闻官吏狃习故態,不切奉行,或致废格,使远近之人未尽被惠。

自今仰悉心奉行,监司检察。

倘有违戾,即御史台弹奏。

侍御史刘挚言:臣窃谓州、县之政,废举得失,其责宜在监司。

夫监司之任亦重矣,人一有贤不肖,则环地数千里,休戚系之。

曩时朝廷大更法度,选建推行之人,故不以资任,务得果健强锐、焱厉风生之才,盖规以就事,倚办於一时,及法行事立矣,而其后用人,犹復因袭,未曾权量时宜,有所张弛之也。

是以至今使者之政,刻覈褊迫,相师成风【四】。

郡县承望,亦莫敢不然。

使民不见德与义而惟刑是覿、惟利是闻者,盖亦久矣!斯岂政令之本意然哉?奉宣繆戾,积习至此故也。

比蒙圣旨哀念元元,取监司罪恶已甚者既去之矣,然其余人材颇尚駮杂,情志未一,各怀所私。

盖其阴有观望者,则必习常而慢令,以致惠泽之壅;其浅\中覬利者【五】,则又矫枉而过正,或废其所宜治之事。

此二者不可不察也,惟得其人,庶惩此患,臣欲望圣慈详酌。

河北、河东、陕西素号剧部,向来所用使者,出於暴进,多非更歷民事,人微望轻。

虽自过为威刻,而下终不服。

今宜稍復祖宗故事,於三路各置都转运\使,用两制臣僚充职,以重其任。

自余诸路,亦望推择资任稍高,练达民政,识治体近中道之人,分补监司之任。

明授之以詔令,使忠厚安民而不失之□弛,肃给应务而不失之浅\薄。

部使者诚\如此,州、县之政隨之,则先帝之仁政、陛下之恩德庶几下究,而与民休息无难矣。

考察见任之无状者,一切澄汰罢之。

被罢之人,苟非有显过,宜还其资考,別为任使,要令不至於失职无聊而已。

方今先务,恐实在此。

伏望详酌施行。

"挚言因此詔,故附詔下。 "詔:「內外所造军器,据见在料工制造。

其余兵匠归所属,民工放罢。

」"旧录云:天下承平日久,戎器不治,先帝鳩工缮修,以待不虞。 至是罢之。 新录辩曰:熙寧缮修兵器,已见神宗实录,不必书于此。 自「天下承平」至「罢之」二十四字並刪。 于闐国贡奉使为大行皇帝饭僧追福。 降敕书銟諭。 礼部言:举人有永停取应及殿举未满,未得入学者,欲令应举入学。 从之。 河决大名府小张口。 金部员外郎范鍔同河北转运\相度盐法。 先是,监察御史王巖叟言:窃见河北二年以来新行盐法,考观其文,纤悉皆具。 所以用意於国家,收利於公上,不为不至。 然立法之初,必以谓官不劳而法可行,民无苦而利可得,臣今观之,大异於此。 运\载之车,名为和雇,而郡、县、镇、寨或无可雇者,则不免有配车於上户之扰。 主司移文,则谓之和雇,郡、县应办,则其实均科。 一岁之间,或至数四,其能胜乎?载而至官,官自卖之,势须准留,以备消耗,故买者又不免有分两不足之弊。 平日商旅通行,隨力大小,乘时輦置,更远更僻,盐亦有余,民间不知有闕绝之患。 今车龏既艰,运\载不续,则又不免有时时无盐之叹。 谓之良法,固如此乎?臣窃度计议之人,必曰「止笼\商贾之利,以归公家,而无所增於民。 」今则在在处处,民间盐价增贵一倍,乃是既夺商贾之利,又增居民之价以为息尔。 所以万口咨嗟,以谓不惯日食贵盐如此,又未尝买之艰难如此也。 仍闻去城稍远,贫家下户往往不復食盐,至有以盐比药之语。 夫增价於民而收息於官,以为异效,其谁不能?虽十倍之,亦无难也,顾於百姓何如耳!伏惟河朔,天下根本,祖宗以来,推此为惠。 愿陛下不以损於民为利,而以益於民为利,復盐法如故,以为河北数百万生灵无穷之赐。 贴黄称:「庆历六年,尝有臣僚擘画盐法,一岁之间,比旧数可增钱五十九万二千八百余贯。 利之所得,可谓厚矣。 仁宗曾不以为意,而惻然发德音云:朕虑河北军民陡食贵盐,可且令依旧。 至今耆旧言之,往往流涕。 其敕书刻石於北京,今录本上进,庶几陛下得见仁宗之意,体而行之,以益圣德,为社稷无疆之休。 」 又称:「庆历六年,盐税岁额止一十九万余緡,今依元丰六年未推行榷法以前岁收盐税为额,自已三十三万余緡,比旧不为不增矣。 」於是巖叟又言: 伏睹朝旨,差范諤相度河北转运\使范子奇所奏乞令盐税收十分税钱事,臣昨在河北,亦知商贾有自请於官,乞罢榷买而愿纳倍税者,盖出於商贾患榷买之夺其利,而巧为此谋\。 主计者但知能於商贾倍得税緡以为利,不知商贾將於民间復增卖价以为害也。 臣近因论河北盐法榷买不便事,尝录庆历六年仁宗敕书缴进,意谓得经圣览,不復更有此指挥。 今既未然,理当再有论列。 伏以仁宗既不行三司榷买之法,又不从都运\司增税之请,直批云「朕虑河北军民陡食贵盐,可且令依旧。 」一言感人,沦於骨髓,刻之琬琰,明若日星。 方是时,计岁所增几六十万緡,仁宗岂不知为公家之利溥且久邪!意以谓藏之官不若藏之民,图於近不若图於远。 故特捐数十万緡无穷之息,以为数百万家无穷之惠。 岁月虽旧,而恩惠则新。 今陛下即位之始,正可以復祖宗一言感悦天下者【六】,不宜以小利失人心也。 夫小利得之易,人心得之难,得之难者,陛下岂不惜邪?借使使者復命以增税为可行,陛下遂將用其言而增之邪?然则如仁宗敕书何?敕书之语,自河而北,人人共知,不可违而违之,如陛下名义何?臣诚\知陛下无此心,窃计为朝廷议者未之思耳。 且以利害义,非善谋\也。 以怨易恩,非忠告也。 要之,前日之德音不可忘,今日之欢心不可失,至理在目,了无可疑。 臣乞罢諤勿遣,特以庆历敕书申諭言者,以昭陛下惠爱之心,以塞计臣聚敛之意。 则不独河北之人幸甚,实天下幸甚!(实录但书范諤同河北转运\司相度盐法,不书转运\使范子奇建议乞收十分盐税也。 独巖叟章有此。 明年正月二十八日,河北盐法悉依旧,当是不復从子奇所请,岂巖叟此章力歟?言之不可已也如是。 大抵旧录於元祐新政多抹杀,不备载,新录考之不详,多所因循,更张美意,往往不甚別白,良可叹也。 王巖叟朝论云:论遣范鍔增河北盐税云:「藏之官不若藏之民,益於上不若益於下。 庆历六年,有人擘画盐法,岁增五十九万贯余。 仁宗云『恐河北之民陡食贵盐』,不从。 今敕书具在,愿陛下以祖宗为法。 即位之初,正宜收人心,不宜以小利失人心也。 」再论增盐税不便,上云:「更待商量」,奏云:「纵陛下未欲专断,而任大臣共议,则愿陛下以臣所奏章潜观大臣之意,其间诡辞以护一时之事者可见,直辞以救百姓之患者可见,幸陛下每出天语,以申忠贤之论,而主救患之谋\。 亦足沮奸心,行圣泽。 」"巖叟又言:「臣伏以朝廷知江西、湖南盐法为害之深,而民无聊生,首遣使以按之,陛下惻怛而欲救之之心,可谓至矣。

闻两路之民,北望鼓舞而相语曰:『幸朝廷知我之苦而念我矣,立法以罔上之人,將正其罪矣。

』有相与为佛事於通衢,以祝颂万寿者;有酌酒於市,欢呼以相贺者;有焚香於头,炷香於顶,炼香於臂,以迎使人者。

推此以观,其於望陛下之恩何如哉!虽解倒悬无以喻其急也。

臣窃知使者须明年仲夏乃可復命朝廷,若必待使者之还而后更其法,则远民何负,宛转荼毒间尚此其久邪?独不念艰难之一日,非平安之一日也?臣恐有不及待陛下之泽而死者矣。

伏望陛下即降德音,先罢其法,以俟使者奏书,而復议將来之所行。

则两路生民,虽死无憾。

」"元丰六年十二月,初委陈思张士澄推行盐法。 八年四月丁丑,命陈次升察举。 五月戊申,次升兼领湖南。 元祐元年二月辛巳,蹇周辅等责。 闰二月壬辰,士澄等责。 巖叟上言,不得其时,附河北盐法后。 "庚辰,侍御史刘挚言:检会准元丰五年五月七日门下省札子,门下省奏:「据给事中厅状:『封駮房勘会昨旧封駮司元丰三年七月十八日中书札子节文【七】,御史中丞李定状,奏乞应有差除,並令封駮司限当日关报本台。

奉圣旨:「依奏。

」续准当年九月二日中书札子节文,同知諫院蔡卞奏乞应有差除及改更事件,並令封駮司抄录关报【八】。

奉圣旨:「应差除及改更事件到封駮司者,並令抄录关报。

」勘会近准新制,拨封駮司归门下省为封駮房,其旧封駮司准朝旨废罢。

又准官制新条,諫院已废,諫官係中书门下官外,即不言旧条合与不合行使。

所有本房承受差除及改更事件,今来未敢依旧关报,【九】亦未敢便行住关。

』白帖子称:『如合依旧关报,未审以何司存为名?如以本房,缘已隶门下省;若以本省,又恐內省无关报外司之理【一○】。

及检会式令【一一】,即无门下省关牒外司条式』。

奉圣旨:『更不关报。

』」臣窃以朝廷谨於出令,故使官司更相检察,內之则门下得以封駮,外之则台諫许其论列。

然朝省之上,事有漏泄,法禁不轻,谁敢传者?若非门下以时关移,则台諫所闻常在命令已行之后。

此定与卞之所以有请,而先帝所以从之也。

其后给事中徒以封駮改司为房,又疑內省不可关报外司,遂作申稟,致有续降指挥釐革。

今来惟是敕命已至六曹,逐曹已作奉行,方始隨事关报,理有未安【一二】,给事中失於駮正,或虽駮而失当,其差除之告命【一三】,政令改更之制,往往已授受施行矣,而台諫官方从其后论之,虽以圣慈优容听纳,必无难於追改,若或者以谓号令已行,不可反汗,则是设官而无补於事也。

故臣愚欲乞且用元丰三年指挥,凡差除及改更事件,並令门下封駮官,依旧於当日关报諫官御史台,所贵成命未下,先事裨补,而朝廷亦易於施行。

贴黄称:「封駮司改为房,名虽异而事任不殊,若谓不可用关,恐合以给事中移牒逐处。

乞酌。

」不报。

"元祐元年闰二月一十六日,挚又言此。 "

癸未,龙图阁待制赵彦若兼侍读,祕书监傅尧俞兼侍讲。

先是,侍御史刘挚言:「臣窃以圣人之德,其聪睿神智,此固天性之所自有。

然孔子曰:『吾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孟子亦谓人皆有是四端,犹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在乎充之而已。

苟不充之,將失其本【一四】。

昔者周成王幼冲践祚,其师保之臣傅之德谊,道之训教者,周公、召公、太公其人也。

夫左右之人既如此,则成王虽幼,其耳目所入,盖无有不正者矣。

我仁祖之初,亦以盛年嗣服,用李维、晏殊为侍读,冯元、孙奭为侍讲。

惟兹数人,皆名儒宿德,极天下之选。

是时方亲庶政,听断之暇,每於双日,召使入侍,讲说经典,或读祖宗故事。

盛明之政,庆泽无穷。

恭维皇帝陛下,绍膺天命,传继统业,夫以异稟之质,夙夜之善【一五】,而又上有太皇太后陛下之至仁厚德,保护开祐,所以成就者,罔不备至矣。

然方春秋鼎盛,在所资养,左右前后,宜正人与居,语默见闻,宜正事是接【一六】。

所以起善养源,保微慎始【一七】,尊德美而长智习,致广大而熙光明,则劝讲、进读、辅导之官,其可不慎择也哉【一八】!伏见兼侍讲、给事中陆佃、蔡卞皆新进少年,越次暴起,论德业则未试,语公望则素轻,使在此官,觽谓非宜。

伏请罢其兼职,以允公议。

仍欲望圣慈於內外两制以上官內,別选通经术、有行义、忠信孝悌、淳茂老成之人,以充其任。

遇非听政之日,便殿燕坐,时赐延对,使之执经诵说,陈天下之义理,今古君臣父子之道,以广睿智,仰副善继求治之意。

」於是佃、卞皆罢,而彦若、尧俞有是命。

"陆佃、蔡卞罢经筵,实录並不书。 政目十八日,垂帘諭:「讲筵將开,宜得老成端士,赵彦若、傅尧俞二人如何?陆佃、蔡卞年少,代之。 」"

夏国使吕则嵬名怀普等见於延和殿。

以其母梁氏之丧来告也。

詔:「皇太妃出入【一九】,肩舆升降于会通门。

」"旧录云:妃,帝母,非礼也。 新录辩曰:皇太妃出入,肩舆,升降于会通门,恐不可为非礼。 今去六字。 "

乙酉,葬神宗英文烈武圣孝皇帝於永裕陵。

"绍圣二年九月,崇寧三年十一月,政和三年十一月,凡三加尊諡,今但举初葬时。 宋洪山集祭神宗皇帝文云:维元丰八年,岁次乙丑十月六日,大行皇帝迁玉座于裕陵,干坤惨悽而变色,华夷奔走而同悲。 桥山一封,人世万古!具官臣冯某,恭闻大事,属在兹辰,严恩已表於追崇,薄奠荐伸於报慕。 远通神鉴,少述哀辞。 其辞曰:「自唐中叶,凋丧衰圮,生民荼毒,祸烬五季。 祖功宗德,开廓天地,五圣光华,髃生茂遂。 百三十年,盖古无治,天心眷佑,帝业增炽。 恭维大行皇帝,应运\挺生,寖昌寖明。 仁远孝至,文昭武成,任相不疑,隨弊变更。 忧民至劳,度宜经营,汉法新美,舜官和平。 思古明將,復唐府兵,才谋\兼资,械用必精。 灵旌所向,獷俗以寧,威通西域,教浹南溟。 金閶六部,璧水三舍【二○】,法度渊藪,文章陶冶。 寒暑七闰,胚浑一化,方举云、亭之盛节,远追唐、虞之逸驾。 呜呼!岂谓道高德尊,厌世乘云,大寐遽尔,九龄徒云。 內圣慈亲,重明嗣君,俯仰付托,始终忧勤。 丹青之遗训犹在,钟磬之洪音不闻。 呜呼哀哉!河、洛初霜兮鴈飞,緱、嵩欲晓兮风悲,玉舆停轮,金阜启扉。 弓剑藏而永閟,几席撤而犹疑。 宫车寂寞以將返,仙驭逍遥而不归。 呜呼哀哉!守土职縻,去国路遥,衔恩兮孺慕,送往兮魂销。 感神游於泉海,徒洒泪兮云霄【二一】。 呜呼哀哉!恭惟尚饗!」"

丙戌【二二】,詔:寺监事干外路应取会催督者,听行下。

从刑部郎中杜纮请也。

"旧录云:自官制行,寺监不治外事,惟都水监、大理右治狱得移文。 至是,刑部郎中杜纮观望改易制度,援唐制有请。 从之。 新录並削去,当考。 "

詔罢方田。

"按旧录云:税役不均久矣,富者轻,贫者重,故下户日困。 先帝悯焉,立法以方之。 其法详悉,繇役无偏重之患。 遽罢之。 新录辩曰:神宗悯税役之不均,故立方田之法以均之。 然官吏不得人,以致骚扰。 至是乃罢,非遽也。 自「税役」至「遽罢之」四十字並刪去。 熙寧五年八月始颁方田条式。 "权发遣京西路转运\副使沈希顏管勾太平观。

侍御史刘挚言:「希顏於本路妄有兴作,非法聚敛,朝廷既委官究实,尚以所按事状下吏勘劾,虚为烦扰。

乞先赐放黜,使他路知戒。

」故有是命。

"旧录云以詔书言其贪,新录因之。 今用刘挚奏议增修。 政目:六月十二日令分析,七月二十四日体量。 此云手詔希顏在任掊克。 "

朝散郎、直龙图阁、权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范峋落职,知临江军。

峋初乞免应奉山陵,户部不许,与户部更相论奏,后乃乞行管认,詔御史根究曲直,刘挚言峋当黜责也。

"密疏:御史台奏:「准尚书札子,户部状:『准都省送下朝散郎、直龙图阁、权提举府界诸县镇范峋奏:「应奉大行皇帝山陵,依治平年故事,自板桥至滎阳共七顿,应干用度,並係在京诸司排办,约用钱草斛斗三十余万。 旧係三司支降,已申户部乞行支拨。 臣备员畿內,所集财赋,粗足充用,今来七顿支费,欲乞以本司钱物管认应副。 所有在京合支拨见钱草斛,更不烦户部给降。 」本部勘当,府界财赋自前並係三司所掌,至熙寧四年內,方归府界提点司支移,其治平年自是三司应副。 元丰三年山陵,合係府界应副排办。 本司全不依元丰三年故事应副,须要本部支降,本部再下抄录三司许支钱物指挥文字,又却隱占,不肯缴申。 前来所奏,却称所集财赋粗足充用,更不烦户部给降。 即见前后申奏异同。 伏望特赐施行。 』奉圣旨:『令御史台根究曲直所在闻奏。 』本台看详,今来大行皇帝山陵,有司自当循例应办。 其府界提点司明见元丰三年已应副钱物,自合据当日名色管认排办施行。 其提点司前后累称『即无应副过钱物事件』,理曲。 」奉圣旨:「范峋落直龙图阁,与知军差遣。 」"

知吉州安福县上官公颖奏:

伏睹詔书,许中外臣僚实封,直言朝政闕失、民间疾苦。

臣先於六月初四日献书,言政令法度施之未得其宜,行之未至於备者,其弊有六,內一件为免役取民之制未完。

臣以为使力田之民脱身於公,游手之民仰公而食,此朝廷立法之本意,故因其产业之多寡输钱於公,公为募游手之民以用之。

又使其钱所入不与常赋相杂,內之户部则有左、右曹之殊,外之监司则有转运\、常平官之別,此朝廷示大公於天下,明其所以取民者,特以雇役而不以充国家之常用。

然臣且怪耆、壮、户长法之始行也,皆出於雇,及其既久也,耆、壮之役则归於保甲之正长,户长之役则归於催税甲头。

往日所募之钱,除承帖人及刑法司人役许用外【二三】,其余一旦封桩,若以为耆、壮、户长诚\可以废罢,即所用之钱自当於百姓均减元额,今则钱不为之减,又使保正长为耆、壮之事,催税甲头任户长之责,是何异使民出钱免役而又使之执役也。

臣闻朝廷去岁下四方修完役书,今犹未降,臣愿陛下因其未降也,詔有司以耆、壮、户长封桩钱,一切与民间均减元额。

又使□剩之数其少者仍旧,其多者不得过二分,以备编户之逃移,水旱之陞降。

然则朝廷取民,皆有艺极,利泽之施,莫此为厚。

伏望特赐详酌施行,苏息元元,使免困乏。

詔:「府界诸路耆长、户长、壮丁之役,並募充,"耆长许第三等、户长第四等以上户应募。 "等第给雇钱。

其旧以保正代耆长,催税甲头代户长,承帖人代壮丁,並罢。

如元充保正、户长、保丁,愿不妨本保应募者听。

府界诸路合支僱钱,权於役钱□剩內支给。

其逐路所桩耆、户长、壮丁钱数【二四】,拨入役钱內一处支用,通□剩並不得过二分,有剩即行均减。

」"旧录詔耆长、户长、壮丁之役皆募充,其保正、甲头、承帖人並罢。 新录因之。 旧录又云:熙寧初,联比其民,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心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大保,选主户最有心力及物力高者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主户有行止、心力材勇为觽所伏及物力最高者二人为都副保正,相保相任,古什伍法也。 至是罢。 新录辩曰:「熙寧保伍之法,神宗实录纪之详矣,不必更载於此。 既詔耆长、壮丁之役皆募充,则保正、副之罢自明。 自『熙寧』至『是罢』九十四字刪去。 」按此时保甲固在,保正长亦未尝废,新、旧录皆误也。 此据湖州新编元丰至元祐续令修入。 六月四日献书言六事,姓名当考,据元祐密疏,乃上官公颖也。 "

丁亥,夏国主母殂,差使副吕则嵬名怀普等诣闕讣告。

詔送学士院降回詔,依嘉祐元年例,支赐孝赠及安葬物色。

遣朝奉郎【二五】、刑部郎中杜纮充祭奠使,东头供奉官、閤门祗候王有言充弔慰使,仍借供备库使。

"密记十月二十六日。 实录但书杜纮充祭奠,王有言弔慰。 "

吕大防奏:川峡军人犯法,百姓犯盗,並申鈐辖司酌情断配。

从之。

又奏:川峡官,乞並从吏部差授。

詔吏部相度以闻。

"二事据大防政目增入。 「酌情断配」,据密疏则从;差官事,令吏部相度。 元年四月十八日,又六月二十二日可考。 "

天章阁待制范纯仁兼侍讲,朝议大夫赵瞻为太常少卿,开封府推官赵君弼为司勋郎中【二六】,承议郎吕大忠为工部郎中。

己丑,詔景福殿使、武信军留后李宪依赦勿问,特罢內职。

其因功除授留后告令,缴纳尚书省。

以宪奏事不实,不当引常赦不原之例,故有是命。

"此段,新录並依旧录,殊未详尽,当考。 政目云:李宪罢內职,落留后。 亦不载事因。 "

枢密院言:「定州新乐县民贾澄进状诉民间贯苦事內,保甲,每县差监教官三人、巡检一员、三班二人提点,及行杖人於一场保丁五十人处,科罚至四十九人,仍各臀杖十三,只决一边,更留一边,后次巡试科决。

又弓弩过硬,致保丁频负杖责。

擬定欲府界、三路巡教保甲官並指使,如保甲有犯【二七】,並牒本县,无县即申州、军行遣。

所有元降朝旨,许科决指挥,更不施行。

」从之。

詔:「提举府界、三路保甲官並罢,令逐路提刑及府界提点司兼领。

所有保甲止冬教三月,仍自来年正月一日施行。

」"实录书罢府界、三路提举保甲官,诸路以提点刑狱兼领。 其保甲止冬教三月。 保甲自十月起教,至正月罢。 见七月六日。 "枢密院言:「逐將下公事自来並係將司施行。

缘知州、知县亦合同行,今立条,诸將下公事並本处知州同管,在县即知县同管。

」从之。

"密记二十八日。 实录书枢密院言將司公事欲令所在守令同治,从之。 "

免故相□充家见欠买户绝产钱。

以其妻李氏自言也。

韩维言:臣窃见先帝时大兴甲兵,西討夏国,始以问罪为名,既而收其地,遂致夏人有辞,违失恭顺。

彼国之俗以不报仇怨为耻,今其国力渐復,必来攻取故地,若不幸復夺去,则先帝累年劳师所得,一旦失之,似为可耻。

若兴师拒战,则边隙自此復开,臣恐兵连祸结,未有已时。

臣窃思兵之不可不息者有三,地之不可不弃者有五,请为陛下陈之。

伏惟皇帝春秋尚富,太皇太后深居九重,岂常习闻军旅之事?万一寇兵犯塞,边书狎至,发兵调食,应接不暇,或恐震惊上心,焦劳圣虑。

此兵之不可不息一也。

自灵州之役,永乐之败,关、陕之力凋耗,士气未復。

今若再兴大役,必有失律违命,散而为盗贼\者。

外虞方作,內患又起,臣恐朝廷之忧,不在夏国。

此兵之不可不息二也。

绵地千里,屯兵数十万,必藉沈谋\重望之臣为之统御,忠义拳勇之將出当战斗,干事宣力之臣促办粮馈。

歷数见在之臣,復推近事之验,恐未足以充备此任,而又兵械皆捐弃之余,帑庾有乏绝之忧。

此兵之不可不息三也。

先帝以秉常受朝廷爵命,而国母擅行囚废,故发兵问罪。

今梁氏已死,秉常復位,所为恭顺,有藩臣之礼。

若及此时復其故地,则神宗问罪之名,不为虚语,嗣皇赐地之意,实为先志。

此地之不可不弃一也。

朝廷自得熙河之地,岁费緡钱五六百万,后得兰州,又费百万以上。

所得愈多,所费益广,拓地之无利,亦已明矣。

此地之不可不弃二也。

议者或以为兰州趋夏人巢穴至近,最为形胜。

自余亦有要害,可以增置城堡,弃之非便。

陛下若欲再兴师旅,收復灵、夏之地,则存之可也。

若无此意,劳人费财,奉空虚之地,则是又添一熙河也。

伏愿陛下以清静为心,仁惠为政,窃恐此事不得更兴於今日。

此地之不可不弃三也。

辽、夏二国,世为婚姻,且有脣齿之势,万一辽国貽书援先帝兴师之意,以梁氏死、秉常復位为辞,来请所失地,则先得我之义理而又夺我之机会矣。

此时朝廷欲与地,则是听辽国之命,而恩归於彼矣。

不与,则是彰先帝之过,亏大国之信,而边患復兴矣。

此地之不可不弃四也。

中国之所以为可贵者,为有礼义恩信也。

彼俗之可贱者,贪婪暴虐也。

今操所贵,以临所贱,则中国尊。

与其所欲,以成吾所不欲,则敌人服。

此地之不可不弃五也。

臣闻古公亶父居豳,为戎狄所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

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

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

」乃与私属去豳,止於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幼,尽復归古公岐下。

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

古公亶父,周之先王也。

戎狄所攻乃古公封国之本地,尚不忍杀人父兄而有之,其仁心感人之深,故豳人扶老携弱復归之,及他旁国,亦多归者。

其后世因其仁爱得民,至於武王,遂有天下。

今乃夺人之地,又欲杀人父兄而守之,与古公亶父异矣。

陛下试计,修德行仁之效,与用兵拓地之利,孰为多少?臣又闻,齐宣坐堂上,有牵牛而过其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將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故孟子以谓「是心足以王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臣伏见皇帝嗣位,太皇太后陛下称制以来,凡令有不便於民者去之,利有可及於觽者与之,收进直温之臣,罢黜贪残之吏。

始自京师,以及诸夏,欢欣仰戴如慈父母,可谓仁之至矣。

今陛下之恩足以及中国,而功不至於外夷,直孟子所谓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陛下诚\能於此时特降明詔,尽以向者王师所得土地还赐夏国,则其君长荷陛下之恩意,人民感朝廷之惠泽。

至於邻敌闻中国之行仁政,吾民与兵知人主之惜人命,则其欢欣之声、戴仰之心,將有甚於京师与诸夏者矣。

伏惟陛下监古公之修德,推宣王之用心,察孟子之至言,亮愚臣之忠计,濬发诚\心,断而行之。

臣料不独敌人感悦,上天监德助顺,亦宜福祐无疆矣。

书曰「惟德动天」,又曰「至諴感神,矧兹有苗」,此皆前代圣王行之已有成效,愿陛下勿疑。

若夫计已往之费,吝难保之地,耗金帛,动甲兵,以爭不可知之胜负,而且有后患,皆世俗之常谈,岂足为陛下道哉!臣輒撰成赐夏国詔草一本,并以上进。

贴黄称:臣今所陈,窃恐边防之机,陛下或谓尽经圣虑,故不避喋喋陈述。

或辅臣奏请之际,可以仰助睿断。

只乞留中,作主意施行。

又称:臣所陈述,极有义理,且思当今所宜,无出此策,愿陛下详览而深思之。

若爭地角兵,则向后祸福不可知矣。

又称:陛下若濬发诚\心,以息兵爱民为意,自足以动天感人,亦不须待其来请地,然后赐之也。

又称:古人以化外视戎狄【二八】,但当自计利害【二九】,而不当与之校也。

臣窃以为朝廷今日未是用兵劳民之时,前代圣王屈於戎狄非一,皆是此意。

况今自处义理甚高,非为屈也。

又称:臣今所言,须及时为之乃可,若夏国兴兵来犯塞,北人貽书为请地,则失我机会,不可用矣。

古人修德行仁,不计一时利害。

何则?修德行仁之功大,世俗所计利害小,大小相去如天地之远也。

又称:臣今此策,盖以实先帝问罪之意,广陛下行仁之德,內慰士民之心,外消敌人之患,尚未尽边防利害。

窃闻朝廷已召知庆州范纯仁,纯仁父子世为帅臣,熟知北情边事,伏望圣慈更促纯仁入朝,面赐询问,庶为详审。

其赐夏国主詔草曰:「向者,神宗皇帝以尔世受封爵,为我藩屏,而国母与其用事之臣擅行囚废,故大兴师旅,以问厥罪。

比闻国母倾逝,卿復领国事,自先帝上仙,继遣人致弔与祭,所为恭顺,有藩臣礼,朕甚嘉之。

朕受天命,统临万国,效顺者褒纳,违命者诛绝,义无亲疏。

朕嘉卿之復位率职,哀尔民之丧地失业,成先皇帝之圣志,今以向者王师所得土地还赐尔国,卿其明諭人民,依旧住坐耕作,毋蹈后患,服我休命,並励忠勤。

」"维奏此策,不得其时。 其位称资政殿学士【三○】、正议大夫兼侍读。 按维十月十八日已加资政殿大学士,又十六日除范纯仁天章阁待制,二十五日除侍讲,维言已召纯仁,则当在二十五日后,既在二十五日后,则当称资政殿大学士。 疑编录偶脱「犬」字耳【三一】。 又维草詔称「国母倾逝」,按秉常来告梁氏之丧,乃十月二日,则维奏此策必在十月末,或十一月初也。 附见十月末。 更考详。 "

侍御史刘挚言:准吏部牒,十月十六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唐淑问除左司諫等事。

又牒,十月二十八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陆佃等罢侍读事。

臣窃睹自来朝制及近降官制格,凡差除,有中书进擬者,有枢密院进擬者【三二】,有三省、枢密院同进者。

盖建官分职,各有所治,法无相参也。

三省、枢密院同取旨者,似止於差除帅臣、边镇大吏、內臣近上差遣而已。

今差諫官、罢侍讲,不识枢密院何为而预也【三三】,外言籍籍,皆以三省容纵密院侵紊政体,莫不疑异。

臣窃谓国家所恃者在纲纪,大臣所宜守者在名分,纲纪正於上,则下无邪志;名分治於下,则政无多门【三四】。

一有夺移,何患不起?朝廷今日正当尊强君道,谨守祖宗法制,严臣下之名分,以消压权僭之心。

今废置官吏,陛下大政;而三省之事,枢密院本非其职,踰法出位,横造议论,公然犯分。

臣恐积微至著,交乱官守,渐行私意,以害政事。

上则陛廉之等慢,下则倾夺之患生,杜渐防微,实系国体。

欲望圣慈特降詔旨戒諭三省、枢密院臣僚,凡以差除擬进者,各依自来条制、班次取旨,所贵正名定业,事无侵逾,以尊朝廷,以正在位。

贴黄称:「臣又虑上件差除諫官等事,曾降圣旨特许枢密院同进,借有特旨乃是圣恩优礼执政,欲合同觽论之意,而大臣之节,自当引义辞免,惜朝廷纲纪,以安分守,不应乘便冒进,渐恐隳失体制。

监察御史王巖叟言:「风闻章惇於帘前问陛下御批除諫官事,曲折再三,语涉轻侮,外庭传闻,觽所共愤。

谨按差除諫官自属三省,无所预於密院,而惇不循所守,越职肆言,乃敢如此!况陛下所除数人,皆是天下公议从来愿得以为諫官、御史之人,惇为大臣,既不能荐贤以助国,见陛下用贤,又从而忌嫉之、沮抑之,臣不知惇何心以事陛下!且御批除諫官祖宗以来亦是常事,而惇以为陛下不当自除。

陛下聪明博问,能得贤而进之,不肖而退之,乃是盛德,而惇又谓陛下何从而知,是不欲威权在人主、端良入朝廷,惇之用心不忠可见,侵官犯分、慢上□尊,义所不容。

国有常宪,乞行显黜,以严臣职,以重主威。

又言:「臣闻外庭諠然,皆言惇之强横,不独侮玩觽人,又敢轻易陛下,臣当言职,既有所闻,不敢不言。

然此事惟陛下知之,如臣言不妄,乞付外施行。

刘挚又言:「伏见今月六日神宗皇帝灵驾进发,准敕,前一日五使、三省执政官宿於两省及幕次。

窃闻宰相蔡確独不曾入宿,中外莫不疑骇。

伏以山陵国之大事,迁坐发引,葬之大节。

故前夕髃臣宿於內者,以陛下是夜躬行祭奠之礼【三五】,臣子之心同於攀慕,不得安寢于其私也。

下逮执事、奔走之觽,谁敢不虔奉期会,以共厥事?而確位冠百辟,身充山陵使,正当典领一行职务,而乃于是夜独不赴宿,慢废典礼,有不恭之心,谨具弹劾以闻。

伏望圣断,特赐详酌施行。

又言:「確如曾到禁门,遇已锁闭,亦合立具因依奏入,別稟处分,不当公然便以不宿为是。

」不报。

"此第一疏。 十二月六日第二疏,十二月十四日第三疏,十二月十八日第四疏,元年正月二十一日第五疏、第六疏、第七疏,二十七日第八疏,二月七日第九疏,二月十五日第十疏。 "

左正言朱光庭言:「蔡確,先帝简拔,位至宰相,送终之际,殊不尽恭。

灵驾发引在道,確为大礼使,当与扈从臣僚先后徐行,常以妥安神灵为虑。

而確不务此,每灵驾行,輒先驰去数十里之远,以自便安,而灵驾一行在后,略不顾省,为臣不恭,莫大於此。

」又言:章惇欺罔肆辨,韩縝挟邪冒宠。

章数上,其言甚切。

"此据新传附见,当求本章隨事编入。 "初,蔡確与章惇、邢恕等共谋\诬罔太皇太后,自谓有定策功。

韩縝素怀不平,及確为山陵使,縝乃於帘前具陈確等奸状。

由是东朝与外廷备知之。

及確使还,欲以属官高遵惠为待制,张璡\为郎官,韩宗文为馆职,太皇太后以问縝,縝曰:「遵惠,太皇太后族人;璡\,中书侍郎璪之弟;宗文,臣之姪。

赏擢非次,传闻中外,则是髃臣各私其亲【三六】,何以示天下?」然遵惠等卒用故事推恩。

"此据韩縝新传,不知得之何书。 邵伯温辨诬云:「縝素不平蔡確、章惇用邢恕奸谋\诬罔太母,遂於帘前具陈之。 太皇太后与外廷方知其详。 」新传或据此也。 確初为山陵使,刘挚劾其不恭,鴜第一章也。 山陵毕事,確还朝不退,言者踵至,鴜十一月间,其发端则自挚始。 外廷既知確邪谋\,而不敢正言之,不知何故。 確先罢,縝尚少留,当缘发確等奸状,故东朝以为忠耳。 更须考详。 "

先是,有僧惠信者经开封府诉:「僧录司吏受赃违法,差僧及无戒牒沙弥等赴福寧殿道场,冒受恩泽。

」知府蔡京凭僧录司回申,惠信坐妄诉,杖臀二十。

已而惠信復诉於祠部,祠部符大理寺依法施行,大理寺累牒开封府取案【三七】,开封府不报,具申都省称:「六察举劾本府不当公事,皆须奏稟朝旨上簿,或送司推勘,今祠部不问本府如何行遣,径送大理寺【三八】,非法也。

乞根究。

」有詔:「祠部分析。

」祠部言:「惠信诉僧录司重禄公人及小师取乞金钱,依条受理,送大理寺。

即非举劾开封府事。

本府乃以六察举劾为言,殊不类。

」是月,詔惠信经祠部所陈文状,更不施行。

"据刘挚奏议,更不施行惠信状,乃十月十六日圣旨,今附十月末。 "

侍御史刘挚言:「看详重禄吏人因事受賕,於法许告。

法之所当告,则告之所当受也。

惠信之讼、祠部之行皆是,不违於理矣。

大理以惠信曾有诉于开封,故取前案將有所质,而开封前此谓惠信为不干己,以杖一百坐之矣。

惠信状內若杂有干己不干己事,则不干己者当坐,而干己者当行。

若状词皆不干己,则惠信虽坐,而僧司受赃,於开封为所部犯法,犹当举劾行之。

故开封自疑不当,恐因罥罣,所以不肯出前案,及引六察举劾须稟朝旨,谓祠部不当直送大理。

为此奏者,盖所以护其失也。

及朝廷取到祠部分析状目,以依法受状送所司,未尝及开封府前断之当否,则祠部,开封互状所论明白,而事在大理者殊无相妨,自当推结。

今乃因开封妄奏,遂罢祠部、大理所当治之狱,则臣所未喻也。

若犹以祠部、开封曲直未明,故两罢之,在祠部、开封则可也,而惠信无辜被刑,何其不幸!吏受赃得免,独何幸耶!吏受赃已告,僧告之或诬,而皆不治,废法也。

许之告,许之受,而不行,废法也。

有司出入人罪而不问,废法也。

法者,天下公共,守在有司,虽人主不得而私之。

今指挥若谓出之於圣意,缘天下之公法,陛下岂肯自废之?故臣知其必不然。

窃虑左右奏事画旨日,失於详述是非、开陈灭裂,致有此处分。

伏望圣慈更赐详酌指挥,令大理寺將惠信所告事推究虚实,依法施行。

若祠部、开封亦有罪状,伏乞一就勘结,以正典宪。

贴黄称:「准『国朝詔敕节文或詔令不允,並仰举奏』。

今上件公事虽係已有圣旨,缘理有未尽,须至申请。

內殿道场所用僧数不少,皆出入宫禁,而僧司並不选择,又吏人因而受赃,輦轂之下敢冒法禁,理无可恕者。

」"挚言从违,实录不载。 按明年闰二月孙升劾蔡京奏称:「惠信缘臣僚论列,送大理推治,僧录司赃状已明。 」然则朝廷果从挚言,令法官究竟出狱也。 但不知如何行遣耳!明年正月二十九日挚章可考。 "

注释

【一】此据政目八日事「政目」原作「正月」,按,元丰八年三月甲午朔,皇太后始权同处分军国事,「正月」误,兹据阁本改。

【二】今除目从中出「目」原作「自」,据宋会要职官三之五四及治蹟统类卷一八宣仁垂帘圣政改。

【三】得非左右所荐「荐」,同上书作「为」。

【四】相师成风「师」原作「率」,据阁本及忠肃集卷六乞选监司澄汰州县疏改。

【五】其浅\中覬利者「其浅\」原互倒,据同上书及治蹟统类卷一八宣仁垂帘圣政乙正。

【六】正可以復祖宗一言感悦天下者阁本「可」作「宜」,「以復」互倒,按文义阁本优。

【七】元丰三年七月十八日中书札子节文「中书」二字原脱,据忠肃集卷三乞依旧令封駮司关报差除状补。

【八】並令封駮司抄录关报「令」原作「合」,据阁本及上引忠肃集改。

【九】今来未敢依旧关报「今」原作「合」,据同上书改。

【一○】又恐內省无关报外司之理「又恐內省」四字原脱,据上引忠肃集及文理补。

【一一】及检会式令「会」下原衍「公」字,据同上书刪。

【一二】理有未安同上书「理」上有「苟」字,於文为优。

【一三】其差除之告命原作「其差除降授之命」,据阁本及上引忠肃集改。

【一四】將失其本忠肃集卷三乞慎择讲读官奏於此下有「然之性则虽圣人方其始也学问以达之范围以成之者其可少哉」二十六字。

【一五】夙夜之善「夜」,同上书作「成」。

【一六】宜正事是接「是」原作「相」,据阁本及上引忠肃集改。

【一七】保微慎始「慎」原作「谨」,避讳易字,今据上引忠肃集改回。

【一八】其可不慎择也哉「慎」原作「审」,避讳易字,今据同上书改回。

【一九】皇太妃出入「皇太」二字原互倒,据阁本、宋史卷二四三钦成朱皇后传及本条记事注文乙正。

【二○】璧水三舍「璧」原作「壁」,按「璧水」係指「太学」,亦即「泮池」,与下文「三舍」正合,现据阁本改。

【二一】徒洒泪兮云霄「兮」,阁本作「於」。

【二二】丙戌原作「丙申」,据阁本、宋史卷一七哲宗纪改。

【二三】除承帖人及刑法司人役许用外「人役」,阁本作「人吏」,疑是。

【二四】其逐路所桩耆户长壮丁钱数阁本「其」下有「余」字。

【二五】遣朝奉郎宋史卷四八六夏国传作「朝散郎」。

【二六】开封府推官赵君弼为司勋郎中「赵君弼」,阁本作「赵君锡」。

【二七】如保甲有犯「保甲」原作「指甲」,据阁本改。

【二八】古人以化外视戎狄阁本作「古人之所以待戎虏」。

【二九】但当自计利害「当」原作「常」,据阁本及下文改。

【三○】其位称资政殿学士「其」,阁本、活字本作「具」,疑是。

【三一】疑编录偶脱大字耳「录」原作「绿」,据阁本、活字本改。

【三二】有枢密院进擬者忠肃集卷三论三省枢密院差除奏作「有枢密院者」,且下又有「有三省者」四字,疑此处有脱文。

【三三】不识枢密院何为而预也「识」原作「委」,据同上书改。

【三四】则政无多门「门」原作「败」,据同上书改。

【三五】以陛下是夜躬行祭奠之礼「以」字原脱,据忠肃集卷七劾蔡確不入宿及文义补。

【三六】则是群臣各私其亲「群」,长编纪事本末卷九七逐小人作「君」,疑是。

【三七】大理寺累牒开封府取案「取」字原脱,据阁本及下文「大理以惠信曾有诉於开封,故取前案將有所质」补。

【三八】径送大理寺「径」原作「往」,据阁本及文义改。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