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起讫时间 起神宗元丰八年六月尽其月
卷名 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三百五十七
帝号 宋神宗
年号 元丰八年"乙丑,1085"
全文
六月癸亥朔,髃臣临于福寧殿,詔再观大行皇帝画像于集英殿。
以前像未肖故也。
甲子,詔给度僧牒百道,修相国寺塔【一】。
乙丑,詔:梁从政改遥郡防御使,□靖方改遥郡团练使,並特与见寄官请给,仍自寄官日为始。
又詔水磨、茶场隶太府寺,仍属户部右曹。
"九月四日詔,元祐元年闰二月二十八日罢。 "丙寅,罢府界、三路保甲不许投军及充弓箭手指挥。
"四月二十二日乙酉。 当考。 "开封府推官胡及罢。
坐漏言所勘□垱公事故也。
"政目四月事。 二十四日復官。 "
丁卯,赐故左仆射王珪寿昌坊官第,神道碑额曰「懿文」,遗表恩泽十人。
詔给事中陆佃监护葬事。
"赐宅一百七十八间。 御集在五月二十日,今从实录。 政目云:詔葬王珪依韩琦例。 "
己巳,录故左侍禁郝仲通弟仲连、姪祥並为三班借职。
以仲通死事也。
左正议大夫致仕李及之卒。
庚午,詔:「兴龙节,诸处合试童行拨放,並依旧例。
坤成节,以大行皇帝梓宫在殯,惟开封府度僧道,比兴龙节减三之二。
仍禁屠、决大辟罪。
余依元丰令。
」
詔:扬王男右武卫將军孝騫为端州刺史,第四男赐名孝锡,为右驍卫大將军,领成州刺史。
荆王男右武卫大將军孝詒为寧州刺史,孝参为和州刺史,孝奕为庆州刺史,孝騭为荣州刺史,第七男赐名孝忱,为右驍卫大將军,领秀州刺史,第八男赐名孝颖,为右驍卫大將军,领英州刺史,第九男赐名孝愿,为驍卫大將军,领通州刺史。
詔河东州、军人户见欠和糴粮草,自三月六日赦书到日,元丰七年已前所欠,並与除放。
"吕惠卿家传有惠卿所上疏可考,已附元祐二年五月四日。 "
礼部言:「太皇太后生辰,欲令详定编修诸司敕式所定所奉物,各於旧令式外增一倍,其花□各增十二。
皇太妃生日并节序物色,亦合如皇后例。
」从之。
詔赐楚州孝子徐积绢三十匹,米三十石。
积,治平二年擢进士第。
三岁丧父,求之甚哀。
事母孝篤,母终,居丧尽礼,庐墓侧十余年,晨昏奉几筵,如事生。
每岁甘露降於坟域必逾月,木为连理。
守臣迎入学,甘露又降其直舍。
乡閭化之。
州具以闻,故有是赐。
癸酉,尚书省言,乞自今大理寺于推断应奏及上尚书省者,更不先申本曹。
从之。
甲戌,詔:「皇太后出入仪卫,依治平四年四月內参定。
皇太后所乘舆,上设行龙六。
皇太妃出入,乘檐子。
」"绍圣元年十月六日云云。 "
环庆路经略司奏:「肃远寨蕃官左侍禁巡检慕化、环庆路第二將部將戴宗荣,差人探得西界减□□龙井人马欲来作过,同率一百余人,要路等截斗敌,斩获四十余级。
」詔慕化、戴宗荣各迁一官。
"密记十二日事。 "同提举经度制置牧马事、枢密副都承旨曹诵奏:「伏见朝廷用崇仪副使温从吉法,创置孳生马监,迨今二年,得驹数少,而马之死损、转送愈多,虑合更加討论。
乞詔御史台兵察官,取索自置监已来文字,会校利害,限半月以闻。
」"密记六月十二日事,八月二十六日行遣。 "殿中侍御史黄降言:「访闻京西转运\副使沈希顏,资性苛刻,老而弥甚。
京西民力素薄,希顏到任,惟务刻剥,多求羡余,妄冀朝廷缘此进用。
邓州淅川县春夫【二】,自来科纳雇钱,更不起发。
去岁,希顏科拨令去县界,民间雇钱,有一倍之费。
希顏非法聚敛,一路受弊,推此可见。
兼访闻希顏奏盐法自推行已来,计算官自般运\,其费广於客旅。
又於官本之外,出二分息,出卖民间,盐价比旧增贵,而般运\不继,或至闕绝,西京车户復有差雇之扰,於民未便。
亦乞別委本路官司体量措置,所贵经久可行。
」詔令沈希顏分析闻奏。
降又言:「希顏称:『到任一年所入【三】,比之前官一年之数,共增八十二万余贯。
』臣昨尝具希顏非法事状,已准朝旨,令希顏分析。
邓州淅川县春夫事,又令每夫纳雇钱五贯五百文,共计五万余贯,即自不合入本司年计比较,未审所奏八十余万之数虚实,欲乞详酌,令希顏一就分析。
」詔令希顏一就分析闻奏。
"政目六月十二日,黄降言沈希顏聚敛掊克,詔希顏分析。 元祐密疏有降元奏,今附入。 政目七月二十八日又差官体量。 "朝请大夫、天章阁待制致仕孙坦卒。
乙亥,詔延安郡王閤牌印留內中,旌节择日移置天章阁。
丙子,资政殿学士、提举崇福宫韩维知陈州。
维初赴临闕庭,太皇太后遣中使降手詔劳问。
维奏:治天下之道,不必过求高远,止在审人情而已。
识人情不难,以己之心,推人之情,可见矣。
大凡人情贫则思富,苦则思乐,劳困则思息,郁塞则思通。
陛下诚\能常以利民为本,则人富矣。
常以爱人为心,则人乐矣。
役事之有妨农务者去之,则劳困息矣。
法禁之无益治道者蠲之,则郁塞通矣。
推此而广之,尽诚\心而行之,则神孙观陛下之法【四】,不待教而自成;圣德贤士,闻陛下之风,不烦諭而爭宣忠力矣。
何忧军民不欣戴,社稷不安固乎?臣世受国恩,兄弟並列显近,陛下虽不宣諭,犹思裨补,况亲奉圣训哉!又奏:臣窃闻陛下濬发德音,斥宋用臣等出就外省【五】,罢其所领职事;黜□居厚使离本道,责以掊克扰民【六】。
中外喧传,晓然知陛下忧国爱民之深意,莫不欣悦相贺。
臣虽在哀戚之中,不觉失声欢呼。
然臣尚有愚恳,不敢不尽以上闻。
臣窃恐议者以嗣君新即位,且当循守父道,三年无改,此大不然。
伏惟太皇太后,於大行皇帝为母仪,於今上皇帝有祖母之尊,此时称制临政,盖为社稷大计,事有不便,弛以利民,考古相时,理无不可。
臣以为万一有敢为此论上惑天听者,若非奸人沮害圣政,即是俗儒不识时变,愿陛下切勿听之。
臣近去都下日,尝具奏陈陛下,探盗贼\所起之原,罢非业之令,□训练之程,盖为保甲、保马发也。
何则?农民以稼穡为生,使之出钱市马,已非其愿,又守护灌饲,素昧其方,万一死损,復更偿买,昔时一马直钱三二十千者,今贵至百千矣,农民如此,未有已时,愁嘆之声,闻於道路。
近岁保甲以筑垣为场,号为团教,一丁在官训练,更须一丁供馈饮食,家闕耕作,身受劳苦,不无怨懟。
夫使失业怨懟之人,操兵器习为击刺之事,岂非可虑?近者又闻京西保马,颇为髃盗掠取,换易乘骑,如其外厩。
河北保甲,渐亦作过,凌暴良民,州县几不能禁。
此患在耳目之前,臣恐更易措置,不可缓也。
且臣非谓国马遂不可养,但官置监牧可矣;非谓民兵遂可不教,但於农隙一时训练可矣。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可胜天时,可不务乎?臣伏望太皇太后陛下,更留圣虑,详酌施行。
又言:先帝为此,盖是忧边预虑,原非好事,然至今日,方见此数弊。
老臣之愚,不识忌讳,切於爱君忧国,遂至喋喋,惟圣慈少□而深亮其诚\。
"四月八日,□居厚责知庐州。 五月二日,梁从吉代宋用臣领皇城。 五月三日,榜朝堂。 六月二十五日,下詔求言。 "又奏:臣近者伏睹传录到朝堂所出榜文,开示大信,招来髃言,皆前代帝王之高致而方今朝廷之急务,天下幸甚!
然臣尚有疑者,「若乃阴有所怀」至「不得已也」七十五字,恐非元諭圣旨之本意,似增饰而为之者。
何则?前云「至於拂心逆耳,犹將欣然容而不拒」,又以爵赏劝之。
后所云则异於此矣,又以黜罚惧之【七】。
且机事之重,何害密言?已行之令,容有未知。
朝廷之意苟善,何恶其观望?流俗之言必浅\,自可以勿听。
藉使有犯此四禁者,亦未至拂心逆耳,犹在欣然容之之列,岂可便行黜罚?若此言出於陛下,则是詔文前后自相违戾,疑误观者。
若出於臣下议论,则是违异圣意,巧为辞说,以惧来者,阴成其邪志也。
古之求言者,必曰「毋有所讳」,又曰「毋悼后患」,今则多设防禁,又以黜罚惧之,是使人有所讳而悼后患也。
古之为民者,宣之使言,下至道路芻蕘,亦见收采。
今则出榜止於朝堂,降詔不及诸道,既乖古义,亦非旧体。
恐非所以推广圣德,普及於遐远,开辟言路,不间於幽侧也。
此事若不改正,臣深恐自今圣聪渐成壅蔽!
臣在先帝朝,尝奉圣旨,以旱灾撰詔,省躬求直言。
詔下之日,都人欢悦,甘雨亦降。
不数日,奸人希宰相意,上惑圣聪【八】,別作一詔,盖掩前詔之美,庇护新法之失。
人情疑惧,遂不敢言,前詔但成虚文而已。
今榜后之意,颇亦类之。
此事於国体不小,伏望陛下深察此弊而痛绝其端,特作圣意批降指挥,令刊去此七十五字,只以榜前所云,別撰詔文,遍颁天下。
使万方之人豁然知圣人乐善好諫之心,披云雾而睹青天白日,岂不快哉!岂不大哉!於是起知陈州,未行,召赴闕,遂留经筵兼侍读。
"乃七月十二日,今並书。 "
是日,司马光言:
臣伏见皇帝陛下初临大宝,太皇太后陛下同断万机,侧身虚己,渴於求諫,於五月三日特下詔书,大开言路,此诚\明主之先务,太平之本原也。
窃见中间一节,天下见者,未达圣心,咸以为朝廷虽名求諫,实恶人论事,豫设科禁,有上言者,皆可以六事罪之。
是以盘旋犹豫,未敢尽言。
如此,则上恩不得下究,下情不得上通,上下否闭,万事乖失。
又前来詔书止榜朝堂,所询不广,见者甚少。
臣愚欲望圣慈下学士院別草詔书,除去中间一节,务在勤求讜言,使之尽忠竭诚\,无有所讳。
仍乞遍颁天下,在京,於尚书省前及马行街出榜;在外,诸州、府、军、监各於要闹处晓示。
不以有官无官之人,应有知朝政闕失及民间疾苦者,並许进实封状言事。
在京则於登闻鼓院、检院投下,委主判官画时进入;在外则於州、府、军、监投下,委长吏即日附递闻奏,不得取责副本,强有抑退。
其百姓无家业人,虑有奸诈,即令本州责保知在,奏取指挥,放令逐便。
候有上件实封奏状进入至內中,伏望陛下以万机之暇,略赐省览。
其所论至当者,当用其言而显其身;其是非相半者,舍短取长;其言无可采,事不可行者,亦当矜容,不可加罪。
如此,则下情无不通,嘉言罔攸伏,聪明周四达,海內如指掌矣。
或虑奏状繁多,难以亲览,即乞降付三省,委三省官看详,择其可取者,用黄纸签出,再进入。
或乞留置左右,以备规戒。
或乞降付有司施行。
从之。
"光自注云:「六月十四日上札子,十八日进呈依奏。 二十五日乃下詔。 」"
户部言:「自奉行新制后【九】,省、曹、寺、监吏禄,通为一色,不分旧请新添,无以会见新法增添合还之数。
兼吏员並次第权入,即比旧不能加。
」詔以元丰三年钱数为额,仍自六年为始,依元条拨还。
丁丑,承议郎、新除宗正寺丞程顥卒。
顥尝论熙寧初张戩爭新法不可行,遂以语触王安石,因曰:「新法之行,乃吾党激成之,当时自媿不能以诚\感寤上心,遂成今日之祸。
吾党当与安石等分其罪也。
」顥深有意经济,方召用,遽死,士大夫识与不识,莫不哀伤。
文彦博采觽议,题其墓曰「明道先生」云。
戊寅,新知永兴军邓綰知邓州,新知青州刘庠依旧知永兴军。
"綰、庠两易,在五月戊午。 "
奉议郎、知定州安喜县事王巖叟为监察御史。
巖叟,荀龙子也。
詔延福宫使、武信军留后、熙河兰会路经略安抚制置使李宪,差充永兴军路副都总管。
宪以疾乞罢故也。
"此必有言者也。 三月一日,宪追入內副都知【一○】,武信军留后、应熙河兰会路差遣並依旧。 今乃责永兴副总管也。 "己卯,朝请郎、同提举永兴、秦凤等路保甲胡宗回言,已获军贼\王冲。
詔以宗回为朝奉大夫、供备库副使,权鄜延路第一副將李浦为左藏库副使,弓箭手贺英为右侍禁,刘遇为三班借职,浦、英、遇仍给赐银帛,及兵级、保甲、弓箭手等赐钱有差。
"四月二十四日,浦、冲、宗回等迁官【一一】,政目在十月十六日。 "
辛巳,荆湖南路安抚鈐辖转运\司言:奉詔於邵州蒔竹县石驛地名临口建寨,已讫功,乞赐名临口。
从之。
"玉牒係之辛未,误也。 "
癸未,詔户部提辖拘催市易钱物,准赦除放息钱外,其合纳本钱,特与展限三年。
是日,吕公著入见,太皇太后遣中使赐食。
公著上奏曰:臣伏睹皇帝陛下绍履尊极,方逾数月,临朝穆穆,有君人之度【一二】;太皇太后陛下勤劳庶政,保佑圣躬,德泽流行,已及天下。
臣远从外服,召至左右【一三】,窃思人君即位之初,宜讲求修德为治之要,以正其始。
然后日就月將,学有缉熙于光明,新而又新,以至於大治。
是用罄竭愚诚\,考论圣道,概举十事,仰赞聪明。
一曰畏天,二曰爱民,三曰修身,四曰讲学,五曰任贤,六曰纳諫,七曰薄敛,八曰省刑,九曰去奢,十曰无逸。
皆隨事解释,粗成条贯【一四】,不为繁辞,以便观览。
伏望陛下留神幸察,如言有可采,即乞置之御座,朝夕顾省,庶於圣德少助万一。
其畏天曰:
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惟上帝不常【一五】,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盖天虽高远,日监在下,人君动息,天必应之。
若修己以德,待人以诚\,谦逊静□,慈孝忠厚,则天必降福,享国永年,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若慢神虐民,不畏天命,则或迟或速,殃咎必至。
自古禹、汤、文、武以畏天而兴,桀、紂、幽、厉以慢神而亡,如影隨行,罔有差忒。
然自两汉以来,言天道者多为曲说,附会世事,间有天地变异,日月灾眚,时君方恐惧修省,欲侧身修道,而左右之臣乃引经据传,或指外事为致灾之由,或陈虚文为消变之术,使主意怠於应天,此不忠之甚者也。
诗曰:「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然则有天下者,固当飭己正事,不敢戏豫,使一言一行,皆合天心,然后社稷民人可得而保也。
天人之际,焉可忽哉?其爱民曰:恤我则后,虐我则讎【一六】。
人君既即尊位,则为民之父母,万方百姓,皆为己子。
父固不可以不爱子,君固不可以不爱民。
若布德施恩,从民所欲,则民必欣戴不已。
欣戴不已,则天降之福。
若取民之财,不忧其困,用民之力,不恤其劳,好战不休,烦刑以逞,则民必怨叛。
怨叛不已,则国从而危。
故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然自古人君临朝听政,皆以赤子为忧,一旦用兵,则不復以生灵为念。
此盖献策之臣,设奸言以导上意,以开边拓境为大功,以暂劳永逸为至计,此世主所以甘心而不寤也。
夫用兵不息,少壮从军旅,老弱疲转餉,伏尸流血,而胜负得失犹未可知也。
民劳则国先敝,夫何以为功?兵兴则朝廷多事,亦不得而安逸也。
故凡献用兵之策者,欲生事以希宠,罔上而营私耳,岂国家之利哉?其修身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夫欲家齐国治而天下化,莫若修身。
修身之道,以正心诚\意为本。
其心正,则小大臣庶,罔敢不正。
其意诚\,则天地神明,皆可感动。
不诚\则民不信,不正则令不行。
况人君一言一动,史官必书。
若身有失德,不惟民受其害,载之史策,將为万代讥笑。
故当夙兴夜寐,以自修为念。
以义制事,以礼制心,虽小善不可不行,虽小恶不可不去。
然人君进德修业,实系乎左右前后。
夫习与正人居,不能无正,犹生长於齐,不能不齐言也。
习与不正人居,不能无不正,犹生长於楚,不能不楚言也。
故曰:「仆臣正,厥后克正;仆臣諛,厥后自圣。
」其讲学曰:王者继祖宗之业,居亿兆之上,礼乐征伐之所自出,四方万里之所视效。
智足以穷天下之理,则谗说不能惑;德足以服天下之心,则政令无不行。
自非隆儒亲学,何以臻兹?然天子之学,与凡庶不同。
夫分文析字,考治章句,此世之儒者以希禄利,取科级耳!非人主之所当学也。
人主之所当学者,观古圣人之所用心,论歷代帝王所以兴亡治乱之跡,求立政之要,讲爱民利物之术,自然日就月將,德及天下。
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
」又曰:「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
」故傅说之告高宗者,修德立事而已。
至汉之晁错,以为人主不可不学术数。
错之意,欲人主用机权巧譎,以参制髃下。
而景帝用之,数年之间,汉罹七国之祸,而错受东市之诛。
盖其所主者,不出於诚\信而已。
由是观之,择术不可不谨也。
其任贤曰:
昔成王初聭政,召康公作卷阿之诗以戒之,言求贤用吉士。
盖为治之要,在乎任贤使能。
能者不必贤,故可使;贤者必有德,故可尊。
小贤可任以长民,大贤可与之谋\国。
若夫言必顾国家之利而行足以服觽人之心,夷险一节而终始可任者,非大贤则不能也。
人君虽有好贤之心而贤人犹或难进者,盖君子志在於道,小人志在於利。
志在於道,则不为苟合;志在於利,则惟求苟得。
忠言正论,多咈於上意;而佞辞邪说,专媚於君心。
故君子常难进,小人常易入,不可不察也。
自古虽无道之君,莫不欲治而恶乱,然而治君少而乱国多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
」人主诚\存此心以观臣下之情,则贤不肖可得而知矣。
其纳諫曰:
昔书称成汤之德曰:「从諫弗咈」,「改过不吝」。
汤,圣君也。
不曰无过而曰改过者,言能舍己而从諫,则不害其为圣也。
及紂为天子,强足以拒諫,智足以饰非。
紂非无才智也,然身灭国亡而天下之恶皆归之者,言其愎諫自用,才智適足为害也。
前代帝王无不以纳諫而兴,拒諫而亡,著在史册,一一可考。
盖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贵则骄心易生,富则侈心易动,一日万机,则不能无失,固当开道而求諫,和顏而受之。
其言可用,则用其言而显其身;言不可用,则恕其罪以来諫者。
夫纳忠好諫之臣,初若逆耳可恶,然其意在於爱君而忧国;諂佞阿諛之士,始若顺意可喜,然其情止於媚上而徼宠。
人君诚\能察此,则事无过举,身享美名。
故曰:「木从绳则正,后从諫则圣。
」其薄敛曰:古人有言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人君恭俭节用,取於民有制,则民力□裕,衣食滋殖,自然乐输租赋,以给公上。
若暴征峻敛,侵夺民利,物力已屈,而驱以刑辟,势必流转沟壑,散为盗贼\。
为人上者,將何利於此哉?故善言治道者,尤恶聚敛之臣。
曰:「与其有聚敛之臣,寧有盗臣。
」前代帝王或耽于声色,或盘于游畋,或好治宫室,或快心攻战,於是小人乘间而肆其邪谋\,为之敛财以佐其横费。
世主不悟,以为有利於国,而不知其终为害也。
赏其纳忠於君,而不知其大不忠也;嘉其以身当怨,而不知其怨归於上也。
昔鹿台之财,鉅桥之粟,商紂聚之以丧国,周武散之以得民。
由是观之,人主之所当务者,仁义而已,何必曰利!其省刑曰:夫临下以简,御觽以□,百王不易之道也。
昔汉高祖去秦苛暴,约法三章,以顺民心,遂定王业。
孝文循之以清静,而几致刑措。
然则为治之要,果在於省刑,而不在於烦刑也。
况人主之於刑狱,其势不能亲临,则必委之於臣下。
故峻推鞫,则权在於狱吏;广侦伺,则权在於小人;肆刑戮,则权在於强臣;通请謁,则权在於近习。
自古奸臣將欲诛锄善人【一七】,自专威柄,必数起大狱,以摇人心。
何则?狱犴之间,其情难知,锻链周內,一系於吏。
及夫奏成狱具,则虽有冤抑,人主何从而察哉?然则欲奸雄不得肆其威,善良有以安其性,莫若省刑而已。
自三代以还,有天下者数十姓,惟宋受命逮今一百二十有六年,中原无事,不见兵革。
稽其德政所以特异前世者,直以诛戮之刑,內不施於骨肉,外不及於士大夫,至於下民之罪,一决於廷尉之平,而上自天子,下至於有司,不復措意轻重於其间。
故能以好生之德,感召和气,而致无穷之福。
祖宗所以消恶运\、遏乱原者,呜呼,远哉!虽甚盛德,无以加矣!其去奢曰:昔夏禹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而为三王祖。
汉文帝即位,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而天下断狱四百,几致刑措。
然则勤俭者,固帝王之高致也。
骮以天子之尊,富有天下,凡四方百物所以奉养於上者,盖亦备矣。
然而享国之日寖久,耳目之所御者习以为常,入无法家舱士,出无敌国外患,则不期於侈而侈心自生【一八】,佞諛之臣又从而导之,於是穷奢极侈,无不为已。
是以先王制法,作奇伎淫巧以荡上心者,杀无赦。
夫竭天下百姓所以相生相养之具,而以供人主无穷之欲,致人主於丧德损寿之地,而以邀己一时之荣,虽诛戮而不赦,固未足以当其罪也。
昔紂为象箸而箕子諫,夫以天子而用象箸,未为过侈也,然箕子以为象箸不已,必金为之,金又不已,必玉为之。
故箕子之言,所以防微而杜渐也。
至汉公孙弘相武帝,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节俭。
当是时,帝方外伐四夷,內治宫室,为千门万户,由是天下户口减半,盗贼\蜂起,而弘犹病其不广大,何其不忠之甚哉!故人主诚\能不以箕子之言为太过,而察见公孙弘之大佞,则夏禹、汉文之德,不难及已。
其无逸曰:昔周公作无逸之篇,以戒成王,其略曰:「昔商王中宗,治民祗惧,享国七十有五年。
其在高宗,不敢荒寧,享国五十有九年。
厥后立王,生则逸,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
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呜呼!非爱君忧国之深,其言何以至此?又曰:「继自今嗣王,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无若商王受之迷乱,沈于酒德哉!【一九】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
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是丛于厥身。
」盖人君初务纵逸,小人必怨而大臣必諫,至乎淫刑乱罚,以杜言者之口,然后流连忘反,不闻其过而终至于灭亡。
故曰无逸之书,后王之元龟也。
唐明皇初即位,宋璟为相,手写无逸图设于帝座,明皇勤于政事,遂至开元之治。
其后宋璟死,所献图亦敝而撤去,明皇遂怠於政,亲见天宝之乱。
由是观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人君诚\能谨终如始,不敢逸豫,则德有尧舜之名,体有乔松之寿,岂不美哉!又臣闻孟子曰:「我非尧舜之道不敢陈於王前。
」今朝廷始初清明,臣虽学术褊浅\,惟是前代圣帝明王所以政治之跡,可以为法,与夫暴君暗主所以兆乱之道,可以为戒者,乃敢告於左右。
古人有言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夙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是亦舜而已矣。
惟陛下加意无忽,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是日,同上奏曰:
臣闻古者天子听政,命百官进箴王闕,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然后事行不悖。
故孔子曰:「天子有諍臣七人【二○】,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唐太宗以高世之姿,亲安大业,然能克己从諫,以致太平。
贞观初,孙伏伽始諫,太宗悦而赏之。
有言赏太厚者,答曰:「朕即位以来,未有諫者,故特赏之耳。
」他日,尝怒苑西监,而皇太子骤諫,太宗喜曰:「朕始得魏征朝夕进諫,征亡而刘洎、岑文本、褚遂良、马周继之,儿在膝前,见吾悦諫熟矣。
」故太宗始以纳諫致治,而又以悦諫教其子孙,宜乎功烈甚高而百王鲜及也。
然至其裔孙德宗,恶諫諍之臣,以为卖直取名,当时北省闭闥累月,南台惟一御史,不闻其过,终致乱亡。
由是观之,好諫者帝王之高致,可不务哉?
恭惟太皇太后陛下,自亲庶政,盛德日新;皇帝陛下,临朝恭默,未有过事。
然而天下至大,万务至广,方始初清明之际,正是求言纳諫之时。
骮先帝新定官制,设諫议大夫、司諫、正言之官,其员数甚备。
伏乞申敕辅弼,选忠厚骨鯁之臣,正直敢言之士,篃置左右,使掌諫諍,无空要职,益广言路。
又御史之官,号为天子耳目,而比年以来,专举六察故事,废国家治乱之大计,察案司簿领之细过,况唐制湮没已久,別无分明稽据,臣在枢府日,尝见先帝颇已厌其烦碎,特以近臣献言,聊试其法耳!伏乞尽罢察案,只置言事御史四人或六人。
仍詔諫官、御史,並须直言无讳,规主上之过失,举时政之疵谬,指髃臣之奸党,陈下民之疾苦。
言有可用,不以人微而废言;令或未便,不为已行而惮改。
所言无取,姑亦容之,以示明盛之世,终不以言罪人。
若缄默选懦,畏避不言者,明正其罚。
如此,则左右前后不能壅蔽,嘉言罔伏,庶绩咸熙,天下幸甚!
丙戌,右司諫蹇序辰为司封员外郎。
"序辰罢言职必有故,当考详,增入七月二日序辰云云。 "
赐交趾郡王李干德詔曰:「省所上表,陈乞勿阳、勿恶等峒疆土事,具悉。
卿向在先帝朝敘述疆事,屡降詔諭,本末甚明。
特徇所求,已从割赐。
忽览奏牘,尚有指陈。
朕初纘承,动循前烈,命既素定,义难改从。
宜懋忠嘉,一遵先詔。
」以干德献书,乞移敕內所赐勿阳、勿恶等峒,枢密院言,宜降詔申述先朝詔旨,令干德遵依故也。
詔三省、枢密院官,如遇选拜,东西府居更不迁移。
詔开封府推官胡及依旧供职。
以开封府勘□垱添撰传写有实,而及止以勘鞫不密故也。
"胡及罢在六月四日,□垱事不详,当考。 元祐元年正月丁未,及送吏部。 "詔內臣甘承立,押赴湖北提刑司取勘。
"此据政目六月二十四日事。 明年三月二十五日除名配韶州。 四月末,安惇劾承立。 "枢密院言:「夏国已遣使诣闕陈慰,虑诸路谓西人通贡,遂弛边备,已降指挥,令陕西、河东逐路经略司、制置司,严诫边臣,常如寇至为守备。
近据河东、涇原、熙河兰会经略司奏,透漏西贼\,至汉界杀害吏民,显失守御。
」詔令河东、涇原、熙河兰会路经略司,丁寧诫约缘边当职將官,远布斥堠及探伺西贼\动静,过为之备。
如更至透漏,重行黜责。
又言:「访闻近日府界、三路团教保甲,多因正长骚扰,或巡教官指挥苛虐,致小人凶暴,凌犯抵法。
逐处提举官多务姑息,不喜州、县公行,致官吏畏避,不敢举发,监司观望,不为按劾,含养奸凶,深为未便。
欲令府界、三路安抚、监司、高举保甲司及州、县常切觉察【二一】,按劾施行,如违,重行黜责。
」从之。
"密记六月二十四日。 "
知河南府韩絳言:「山陵役兵病死,方盛暑之际,臣权宜与免检覆。
然輒违詔条,自劾以闻。
」工部言人命所系,恐致欺弊。
詔特依絳所奏,仍放罪。
丁亥,詔曰:「朕绍承燕谋\,获奉宗庙,初揽庶政,郁於大道,夙夜祗畏,不敢皇寧,惧无以章先帝之休烈而安辑天下之民。
永惟古之王者即政之始,必明目达聪,以防壅蔽,敷求讜言,以辅不逮,然后物情篃以上闻,利泽得以下究。
诗不云乎,『访予落止。
』此成王所以求助,而髃臣所以进戒,上下交儆,以遂文武之功,朕甚慕焉!应中外臣僚及民庶,並许实封直言朝政闕失,民间疾苦【二二】。
在京於登闻鼓、检院投进,在外於所属州、军,驛置以闻。
朕將亲览,以考求其中而施行之。
」司马光凡三奏乞改前詔,於是始用其言也。
"旧录云:「以资政殿学士【二三】、通议大夫司马光有请,时光欲招党人【二四】,协觽议法,以欺帘帷,故降是詔。 於是小人乘之,诬詆訿毁纷至矣。 」新录辨曰:「上即位之始,下詔开言路,此盛德之事也。 今添入司马光奏疏,乃见事实。 自『有请』至『纷至矣』三十四字刪去【二五】。 」按光乞开言路疏凡三奏,新录惟载第二疏耳。 是其第三疏以十二日奏,及是方得请。 今悉依光集,附其疏於本日。 於此但云始用光言,听言之不易如此,故必详著之。 "戊子,詔石得一为永裕陵使,宋用臣副之。
詔诸臣上殿,候改元取旨。
"政目二十六日事。 "
詔罢秦凤路置场集教弓箭手,令经略司讲求土人习教所宜立法。
以权管勾秦凤路经略安抚司公事、通直郎吕温卿乞□蕃汉弓箭手集教,故有是命。
"枢密院勘会:「秦凤路弓箭手自来教阅事艺无法【二六】,朝廷已差朝请郎、权同提举永兴、秦凤等路保甲胡宗回兼提举点择,依保甲法置场集教。 今访闻弓箭手自来习射,惟务射远,中亲不用格法。 今来聚教,有妨农务,亦非土人素习。 所有置场集教元降朝旨,欲令胡宗回更不施行,其弓箭手並各放散归本处。 仰经略司子细讲求土人教习所宜,立法闻奏。 仍今后不得违法招刺小弱不堪习战之人【二七】,如有未曾团结人数,即隨宜团结训练。 其见留使臣诸军教头等,並遣归司。 」从之。 先是,前权管勾秦凤路经略安抚司公事、通直郎吕温卿奏,乞□蕃汉弓箭手集教,以便人情,故有是命。 密记二十六日有此。 "
枢密院言:旧例,合差官押赐遗留夏国主银器一千五百两,绢一千五百匹。
詔如故事,仍令学士院降遗詔【二八】。
吕公著既上十事,太皇太后遣中使梁惟简諭公著曰:「览卿所奏,深有开益,备见忠亮,良切嘉称。
当此拯民疾苦,更张何者为先,更无灭裂,具悉以闻。
」庚寅,吕公著復上奏曰:臣伏见陛下自临朝以来,留神庶政,以休息生民为念,凡所施为,皆中义理。
如罢导洛、堆垛等局,减放市易见欠息钱,罢人户养马,放积欠租税,差官体量茶、盐法。
使者之刻剥害民,如□居厚、霍翔、王子京等,內臣之生事敛怨,如李宪、宋用臣等,皆从罢去。
中外闻之,无不欣喜踊跃。
今来復蒙陛下不遗疏拙,特降清问,臣虽无状,敢不竭尽愚见。
臣伏思先帝初即位,召臣充翰林学士,当时亲见先帝至诚\求治,尝令臣草詔书,以□民力为意。
自王安石秉政,变易旧法,髃臣有论其非者,便指以为沮坏法度,必加废斥。
自是青苗、免役之法行而夺民之财尽,保甲、保马之法行而用民之力竭,市易、茶盐之法行而夺民之利悉,若此之类甚觽。
今陛下既已深知其弊,至公独断,不为觽论所惑,则更张之际,当须有术,不在仓卒。
且如青苗之法,但罢逐年比较,其官司既不邀功,百姓自免抑勒之患。
免役之法,当少取□剩之数,度其差雇所宜,无令下户虚有输纳,上户取其财,中户取其力,则公私自然均济。
保甲之法,止令就冬月农隙教习,仍只委本路监司提按,既不至妨农害民,则觽庶稍得安业,无转为盗贼\之患。
如此三事,並须別定良法,以为长久之利。
至於保马之法,先朝已知有司奉行之谬,市易法,先帝尤觉其有害而无利,及福建、江南等路配卖茶、盐过多,彼方之民,殆不聊生,俱非朝廷本意,恐当一切罢去。
而南方盐法,三路保甲,尤宜先革者也。
以上数事,皆略陈大燍,其他详悉,非书所能尽。
然臣所深虑者,陛下必欲更修庶政,使不惊物听而实利及民,莫若任人为急。
故臣前輒献愚诚\,乞陛下广开言路,选置台諫官,诚\得忠正之士,布在要职,使求天下利害,议所以更修之术,朝廷上下,协力同心,斟酌而裁制之,则天下不难为矣。
若不得其人,则虽有欲治之意,终不可以济事功。
臣又窃虑议事者以谓若更张青苗、助役等法,则向去国用必至不足【二九】。
然自来提举常平司等处钱物,並係封桩,自不许拨充军国常费,况今日正是息民省事之时,既外不轻用兵革,內无土木横费,自然国计易给。
兼罢得上件掊敛,则民力以渐□舒。
只如近日方罢导洛司、堆垛场,沿汴税额已有增数,此古人所谓「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者也。
是日,又同上奏曰:臣邇具手奏,乞陛下广开言路【三○】,登用正人,此最为当今急务。
臣尚虑陛下深居九重,未能尽知人才,輒敢冒陈愚见,以助收采。
臣伏睹祕书少监孙觉,方正有学识,可以充諫议大夫或给事中。
直龙图阁范纯仁,劲挺有风力,可充諫议大夫或户部右曹侍郎,使议青苗、免役、市易等法。
礼部侍郎李常,清直有守,可备御史中丞。
吏部郎中刘挚,资性端厚,可充侍御史。
承议郎苏辙、新授察官王巖叟,並有才气,可充諫官或言事御史。
臣诚\见陛下有意更张,而闕人裨助,故不避狂妄,輒有论荐,更乞圣慈详择。
太皇太后封公著札子付司马光,详所陈更张利害,有无兼济之才,直书当与未当以闻。
光奏:
臣自公著到京,止於都堂觽中一见,自后未尝私见及有简帖往来。
公著所陈,与臣所欲言者,正相符合。
盖由天下之人,皆欲如此,臣与公著但具觽心奏闻耳。
臣闻书曰:「有废有兴,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则绎【三一】。
」言国家政事欲有所更改,必先谋\之於觽人,所言皆同,然后行之,则无失也。
传曰:「上酌民言,则下天上施。
」言为人上者,当采酌民言;从其所欲,则在下之人戴上如天,受其恩施也。
伏望陛下察公著所陈,参以臣所上实封奏状,若与之同者,断志行之,勿復有疑,臣见太平之功,不日可见矣。
公著一言而天下受其利,可谓有兼济才,所言无有不当。
惟有保甲一事,欲就农隙教习,臣愚以朝廷既知其为害於民,无益於国,便当废罢,更安用教习?容臣续具札子奏闻。
"光奏乃七月一日,今並书之。 "光又言:昨僭妄上言用人等事,寻准御前札子,所奏职位卑微如堪大任者,令具姓名奏入。
陛下推心於臣,俾择多士,无復疑间。
臣承命惶恐,惟惧不称,岂可阿私?窃见吏部郎中刘挚,公忠刚正,终始不变;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赵彦若,博学有父风,內行修飭;朝请郎傅尧俞,清立安恬,淹滯岁久;直龙图阁、知庆州范纯仁,临事明敏,不畏强御;朝请郎唐淑问,行己有鯭,难进易退;祕书省正字范祖禹,温良端愿,修身无缺。
此六人者,皆臣素所熟知,节操坚正,虽不敢言遽当大任,若使之或处台諫,或侍讲读,必有裨益。
其人或与臣有亲,或有过失,臣窃慕古人內举不避亲,不以一眚掩大德,既蒙访问,不敢自避嫌疑,致国家遗才。
自余如新翰林学士吕大防、兵部尚书王存,礼部侍郎李常、祕书少监孙觉,右司郎中胡宗愈,户部郎中韩宗道,工部郎中梁燾、开封府推官赵君锡,新监察御史王巖叟,朝议大夫、知泽州晏知止,"十二月二十四日,知止自泽改晋,元年五月八日为梓路运\副。 "朝请大夫范纯礼,知登州苏軾,知歙州绩溪县苏辙,承议郎朱光廷,或以行义,或以文学,皆为觽所推伏。
臣虽与往还不熟,不敢隱蔽。
伏望陛下纪其姓名,各隨器能,临时任使。
然知人则哲,自古所难,况臣愚陋,加以屏居岁久,与士大夫多不相接,岂敢尽天下之贤才!伏望圣慈博加采访。
如文彦博、吕公著、冯京、孙固、韩维等,皆国之老成,可以倚信。
乞亦令各举所知,庶几可以参考异同,无所遗逸。
"此奏得之杂录,不著姓名。 其首云:「今月二十五日僭妄上言用人【三二】。 」推究本末,盖司马光也。 但光集独无此,亦无二十五日所奏用人事。 当考。 "知庆州范纯仁言:
臣伏睹六月二十五日詔书,应中外臣僚及民庶,並许实封直言朝政闕失、民间疾苦者,有以见圣心求治之深也。
臣虽至愚,不敢泯默。
窃以陛下方启重熙之运\,布日新之政,天下之人,翘首以望至治,固未睹夫闕政之可陈也。
所谓民间疾苦,则陛下临御之初,聊整数事而百姓鼓舞欢呼者是也。
盖在畿輦之下,事理著明者,陛下得熟闻而更之,其在僻远幽微者,则陛下莫得而闻矣。
固宜明詔四方,询求之广也。
然中外臣民犹未能深副圣意、极有所陈者,盖民庶之愚,虽有疾苦,不能自言,惟举人胥吏有能言者,又以利害不切於己而不言也。
臣僚则亦有不能言者,或有所畏避而不言者矣,有疏远而谨静者矣,有怠於忧国爱人者矣,有昔尝言而今愧於言者矣,如此者皆不言也。
倘非陛下深詔执事及髃有司,使各罄其所闻,自陈於上,则惧圣詔將为空文,而天下之情终不能尽也。
盖向来朝廷修立法度,付之有司,以施於天下,固欲便民而益国也。
如慈父寄食哺儿,意岂有不善哉!而哺者无爱儿之心,不量飢饱多少之节,曰:惟知哺之而已,不恤其他。
则儿不病而死者几希矣。
今吏之行法者,不恤民之利害恶欲,曰:惟知行法而已,不恤其他。
则宜其百姓疲敝而无告也。
然则郡邑之弊,守令知之;一路之弊,监司知之【三三】;茶盐、利局、民兵、刑法、差役之弊,提其局及受其害者知之;军政之弊,三帅与將领者知之;边防之弊,守边者知之。
伏望陛下特下明詔,內则敕六曹、四司、九寺、三监、三帅、百司,外则敕监司、提举、提点、边臣、牧守,以至令佐、监当、曹掾,各使条陈本职及所经歷之利害,无或隱蔽。
曰:某事利人益国,可以兴行;某事烦扰劳费,可以简省,某事蠹害公私,可以釐革。
限一月內闻奏。
亦可因其所陈,略知其人之才识。
然后陛下参命近侍与大臣,审择而行之,流为霈泽,被於万方。
如此,则元龟献兆,庶绩咸熙,尧、舜、三代之政,可不劳而成。
惟陛下留神省察,特赐施行,则天下幸甚!"六月二十五日求言。 "
注释
【一】修相国寺塔「相」字原脱,据阁本补。
【二】邓州淅川县春夫「淅」原作「浙」,据阁本,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九域志卷一改。
下同。
【三】到任一年所入「入」原作「欠」,据阁本改,方与上下文义相合。
【四】则神孙观陛下之法「神孙」原作「臣庶」,按此时宣仁太后垂帘,「神孙」係指哲宗,现据阁本及琬琰集卷三改。
【五】斥宋用臣等出就外省「宋」原作「案」,据阁本改。
按下文注及本卷戊子日又见「宋用臣」,宋史卷四六七宦者传有宋用臣传。
【六】责以掊克扰民「克」原作「刻」,据阁本改。
按本卷前载黄降言沈希顏聚敛掊克,语出诗大雅荡「曾是掊克」。
【七】又以黜罚惧之「罚」原作「罪」,据阁本改。
按下文两见「黜罚」,与上句「爵赏」相对。
【八】上惑圣聪「聪」原作「听」,据阁本改。
【九】自奉行新制后「奉」原作「奏」,据阁本,活字本改。
【一○】宪追入內副都知「追」原作「进」。
按本书卷三五二载元丰八年三月甲午朔「李宪追入內副都知」,又宋史卷四六七李宪传载宪原为入內副都知,元丰末坐妄奏功状罢內省职务,据改。
【一一】浦冲宗回等迁官「冲」字误。
按本书前载四月丁亥詔遣浦专捕陕西京西路军贼\王冲,注六月十七日获冲,是冲非官,尤不得转官甚明。
【一二】有君人之度「君人」,阁本作「人君」。
【一三】臣远从外服召至左右「召」原作「后」,据阁本及长编纪事本末卷九五用旧臣改。
【一四】粗成条贯「条」原作「修」,据阁本改。
【一五】惟上帝不常「不」原作「之」,据阁本及书伊训改。
【一六】恤我则后虐我则讎此乃书泰誓语,原书「恤」本作「抚」,似係宋人改字。
【一七】自古奸臣將欲诛锄善人「古」原作「故」,据阁本改。
【一八】则不期於侈而侈心自生前「侈」字下原衍「心」字,据阁本刪。
【一九】沈于酒德哉此乃书无逸语,原书「沈」本作「酗」,似宋人避哲宗嫌名改。
【二○】故孔子曰天子有諍臣七人此引孝经语,「諍」本作「爭」。
【二一】及州县常切觉察「切」原作「窃」,据阁本、活字本改。
【二二】民间疾苦「苦」原作「若」,据阁本、活字本改。
下同。
【二三】以资政殿学士「殿」字原脱,据长编纪事本末卷九三求直言、宋史卷三三六司马光传补。
【二四】时光欲招党人阁本「招」下多「其」字。
【二五】自「有请」至「纷至矣」三十四字刪去按字数为三十三字,如此则语不可解,当以刪「时光」以下三十一字为是,「有请」二字属上。
【二六】自来教阅事艺无法「阅」原作「册」,据阁本及宋史卷一九五兵志九改。
【二七】仍今后不得违法招刺小弱不堪习战之人「刺」原作「敕」,据阁本、活字本及宋史卷一九○兵志四改。
【二八】仍令学士院降遗詔「院」字原脱,据阁本及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二补。
【二九】则向去国用必至不足「向去」原作「度支」,据阁本改。
【三○】乞陛下广开言路「开」原作「闻」,据阁本、活字本改。
【三一】庶言同则绎「庶」字原脱,据书君陈补。
【三二】今月二十五日僭妄上言用人「人」字原脱。
按此奏论荐多人,前文司马光奏有「昨僭妄上言用人等事」,此注下又有「亦无二十五日所奏用人事」,据补。
【三三】监司知之「监」原作「职」,据续通鑑卷七八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