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二十八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续资治通鉴长编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二十八 李焘

起讫时间 起太宗雍熙四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名 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二十八

帝号 宋太宗 年号 雍熙四年"丁亥,987"

全文

春正月,初,曹彬及刘廷让等相继败覆,军亡死者,前后数万人。

缘边创痍之卒,不满万计,皆无復淢志。

河朔震恐,悉料乡民为兵以守城,皆白徒,未尝习战阵,但坚壁自固,不敢御敌。

敌势益振,长驱入深、祁,陷易州,杀官吏,卤士民。

所过郡邑,攻不能下者,则俘取村墅子女,纵火大掠,輦金帛而去。

魏、博之北,咸被其祸。

上深哀痛焉。

丙戌,降德音。

三司言广南诸州有积盐二百三十余万硕,约可支三十年,岁復增十万硕,颇劳人而无所用,乞权罢煮盐。

戊子,詔从其请。

"据本志是年废潮州松口等四场。 "

二月丁未,詔以故静安军为深州治所,避敌祸也。

深治陆泽,於是省陆泽入下博,因改下博曰静安。

"本纪于去年十二月王师败於君子馆后,书废深州,此月丁未,乃书復置深州。 案实录所载詔文,但徙治耳,未尝有所废置也。 地理志亦不云深州经废而復置,本纪误矣。 按雍熙二年废静安军,静安军故深州下博县也,军废,则下博还属深州,於是自陆泽徙治下博,而下博尝置军曰静安,故詔书以静安军为名,而不云下博县。 既而下博县亦改名静安,然废静安军,实录独不书,故载此詔,但云以静安军为深州治所,其实静安军已前废矣。 今特详著之。 "

右补闕、知制誥范杲家贫,负人息钱数百万。

母兄晞,尝为兴元少尹,弃官居京兆。

能殖货,家累鉅万,性尤吝嗇,未尝分故旧亲戚。

人有从长安至者,紿杲曰:「少尹不復靳财物,挥金无算矣。

」杲闻之,喜,因请出守给养兄。

上可其奏。

壬子,授工部郎中、知京兆府。

知制誥出领外藩,自杲始。

杲既至,晞吝嗇如故,屡以不法事干公府。

杲大悔恨,性簄俊放诞,喜谈谐,而治民御下非其所长。

时有叛卒刘渥者,聚觽攻劫属县,关右骚然。

杲每见吏卒趋走,即惊悸,以为渥至,几成狂惑病。

乃移知寿州,復上言家世史官,愿得秉直笔成国朝大典,因召为史馆修撰。

三月庚辰,詔:「天下知州、通判,先给御前印纸,令书课绩。

自今並条其事跡,凡决大狱几何,凡政有不便於时,改而更张,人获其利者几何,及公事不治曾经殿罚,皆具书其状,令同僚共署,无得隱漏。

罢官日,上中书考较。

」丙戌,上御便殿,对絳州团练副使李度,面赐五品服,仍赐钱十万。

度尝知歙州,坐事左迁,十年不调。

有中黄门得度歙州所著诗石本,传入禁中,上见之,因问宰相曰:「度今安在?」即召赴闕,寻授虞部员外郎。

度进贺雨诗,上特与继和,令宰相召度至中书宣示之。

度,洛阳人也。

夏四月癸巳朔,以客省使张平为盐铁使。

平,临胊人。

初以右班殿直监市木秦、陇,平悉究利病,更立新制,建都木务,计水陆之费,以春秋二时联巨筏自渭达河,歷砥柱以集於京师,期岁之间,良材山积。

上嘉其功,迁供奉官,监阳平都木务兼造船场。

旧官造舟既成,一艘调三户守之,以河流湍悍,备其漂失,岁役民数千家。

平遂穿池引水,系舟其中,不復调民。

有贼\首杨拔萃者,往来关辅间,为寇积年,朝廷遣內侍督数州兵討之,不克,平遣人说之,遂来降。

改崇仪副使,领务如故。

凡九岁,计省官钱八十万緡。

及任盐铁使,才数月,陕西转运\使李安发其旧为奸利事,平闻之,忧恚成疾而卒。

上犹为輟视朝一日,赠右千牛卫上將军,官给葬事。

"建都木务,不得其时,因任盐铁使,遂并书之。 "

己亥,始并水陆路发运\为一司,以右神武將军王继昇、刑部员外郎直史馆董儼同掌之。

先是,上以契丹频岁入寇,將大发兵討之,遣使往河南北诸州,募丁壮为义军。

京东转运\使、主客郎中李惟清【一】曰:「若是,天下不耕矣。

」三上疏爭之。

宰相李昉等相率上奏曰:「近者分遣使传出外料兵,自河东河南四十余郡,凡八丁取一,以充戎行。

盖国家以备獯戎,事非获已,臣等颇闻舆议,皆言河南百姓不同被边之民,世习农桑,罔知战斗,遽兹括集,皆匪愿为,或虑人情动摇,因而逃避,相聚为盗,更须剪除。

如此,则河北閭阎既困於戎马,河南生聚復扰於萑蒲,矧当土膏之兴,更妨农作之务。

陛下若以明詔既出,难即追回,望严敕续遣使臣等,所至之处,若人情不安,难于点集,未即行法,密奏取裁。

」於是开封尹陈王元僖又上疏曰:「窃矩仲春以来,分遣使臣於诸州点集乡兵,其数甚觽。

春气方盛,农事正勤,况属久安,岂可遽扰!且所取义卒,乃是丁夫。

畎亩之氓,本难拘率,行伍之內,岂易指呼。

虽教习之有方,终驱使之无效。

若鳩集益广,即经费倍多。

以此思之,止为劳弊。

今寇戎出塞,边境已寧。

至於防秋,须预经画,望於將相之內,选材谋\之人,付之兵权,委以閫政,精择锐旅,分戍边城,优□其妻孥,激发其勇力。

至於保障城寨,州郡官寮,遴拣当人,责成倚办。

此外深沟高垒,炳燧鸣刀,来则御之,去则勿逐。

有备无患,古之道也,所集乡兵,虽觽何用。

况又河南久为內地,人户非能便习武艺,不可尽寘戎行。

河北累经戎马,颇有嫻习驰射,或可选置军中。

望且於河朔缘边诸州点集,止令本处守捍城池,河南诸州一切停罢。

」上纳其言。

"陈王元僖不知的是何时上章,其言及防秋,则决非三月矣。 又云寇戎出塞,边境已寧,疑敌畏炎暑,故引去,上因有中外无事之语。 按崔翰、潘美皆以四月末五月初相继入朝,至六月末乃同归屯所,美等所以能离屯所入朝,必在敌去后,若敌未去,美等必不能离屯所,上亦不得云中外无事。 今因疑杂见此章於四月末【二】,更详考之。 "

詔询文武御戎之策,殿中侍御史赵孚奏议曰:

臣愚以为不用干戈,不劳飞輓,为万世之利者,敢献其说,惟明王择之。

古者兵交,使在其间,飞矢在上,走驛在下。

盖礼道信义,自有典常,不可废闕也。

昔苗民逆命,益赞於禹,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於两阶,七旬,有苗格。

又宣尼曰:「有能一日克己復礼,天下归仁。

」只如并门一方,歷代难取,圣襟英断,一举成功。

当其逆城危如累卵,生聚穷而入怀,陛下犹遣通事舍人薛文宝入城宣諭,果得一方归命,百姓欢心。

邇者北敌未宾,全燕犹梗,再兴军旅,將復土疆。

虽闻老师费财【三】,未矩休牛归马。

臣窃料敌人暴露於原野,岂是愿为,虎貔屯戍於边陲,故非获已。

欲望朝廷精选使命,通达国信,远则周古公让地於西戎,祈八百载之基业,近则唐高祖降礼於突厥,启三百年之宗社。

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

所宜詔侍从文章之士,草国家礼命之书,述边鄙之堤封,及恢復之事理。

諭以祸福,晓以恩威。

议定华戎之疆,永息征战之事。

立誓明著,结好欢和。

彼以羊马皮毳致诚\,此以金帛犀象为报,有无相易,彼此从宜。

养民事天,济时利物,莫过於此。

臣又料敌人去危就安之情,厌劳就逸之意,畏死贪生之性,好利惧害之心,亦与华人不殊也。

若晓諭周悉,明约敦固,得其利而远其害,去其劳而获其逸,则无不率服,矢来王之诚\。

道岂远乎哉,在圣人行之而已。

故易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

若异议者曰:「一时王师小衄,蕃兵正骄,使议通和,事涉畏懦,须是別施庙算,申命虎臣,总万旅以濯征,俾六骡之宵遁,方可□使介之命,降咫尺之书。

」此皆近樊噲之空言,匪娄公之实效。

曷若內修战备,外许欢盟,各有攸资,两无相倽。

其有聘书之楷式,使品之高卑,信誓之事机,礼幣之丰约,即系圣心裁择,非微臣所知。

臣实何人,敢有轻议,但念粗习儒道之教,稍知损益之方。

兵者凶器,战者危事,胜而勿喜,是恶佳兵,师克在和,贵乎协力。

若异议者又曰:「黠敌之性,荒忽靡常,贪而无厌,狡而多诈,终难德服,必须力制。

」如此说者,盖不知圣人胜残去杀之道,悦近来远之心。

以欲从人,用仁福物,自可感天地,动鬼神,况吾同类,何难以德化。

其说须用兵力制者,请询以华戎步骑之利害,地形险阻之机宜,出奇百胜之谋\,几事可行?设险万全之策,何时可就?並令区別,各尽其言。

固亦无出神机,尽在睿略,然须更命诗书之上將,勇智之能臣,使定议其最长者而用之。

若天兵乘胜薄伐,至要害之方,可安亭障控扼之地,则戢兵禁暴,保大定功之德成焉。

此时犹须行礼命之书,通和之事,自然驯致率服,永无战爭,復三皇道德之风,广一统太平之业。

」上嘉之。

"孚奏议不知的是何时。 本传云雍熙中,询御戎之策,孚因奏之。 然实录、本纪亦无询策詔书,且附见此,俟详考之。 "五月乙丑,以侍御史郑宣、司门员外郎刘墀、户部员外郎赵载並为如京使,殿中侍御史柳开为崇仪使,左拾遗刘庆为西京作坊使。

初,开以殿中侍御史知贝州,坐与监军忿爭,贬上蔡令。

及自涿州还,诣闕上书,愿效死北边。

上怜之,復授以故官。

开又上书言:「臣受非常之恩,未有微报,年才四十,胆力方壮。

今匈奴未灭,愿陛下赐臣步骑数千,任以河朔用兵之地,必能出生入死,为陛下復取幽蓟,虽身没战场无恨。

」於是,上亦欲並用文武,勘定寇乱,乃詔文臣中有武略知兵者许换秩,故开与宣等俱被此命。

"实录及开本传皆云:先是五代战爭,方镇、刺史皆用武臣,率不晓政事,人受其祸,上欲兼用文士,渐復旧制,故先擢郑宣等为內职。 此事恐非当时本意,盖以文臣治州郡自太祖始矣,及今而復图之,不亦晚乎!按张景所为开行状云:詔举文臣中有武略知兵者,开奉詔,改崇仪使。 然则开等换秩,自以时方治兵讲武,急于將帅耳,非为武臣不晓政事,人受其祸也。 实录既收此詔,而开及刘庆姓名又不与郑宣等俱见,疑脱误。 今輒用张景行状及会要刪修。 会要亦称庆等或负勇敢之气,能干戎事,故换秩,决知实录所称,非当时本意明矣。 "

初,秦州长道县酒场官李益,家饶於财,僮仆常数百,关通朝贵,持吏短长,郡守以下皆畏之。

民负益息钱者数百家,官为征督,急於租调,独观察推官冯伉不为屈。

伉一日骑出,益遣奴捽下,毁辱之。

伉两上章论其事,皆为邸吏所匿,不得通,后因市马译者附表以诉。

上大怒,詔捕之。

詔未至,权贵已先报益,使亡去。

上愈怒,命物色捕益愈急,数月,得於河內富人郝氏家,械送御史台,鞫之,益具伏。

丁丑,斩益,籍其家。

益子士衡先举进士,任光禄寺丞,詔除其籍,终身不齿。

州民闻益死,皆醵钱饮酒以相庆。

庚辰,改日骑曰捧日。

先是,并州都部署潘美、定州都部署田重进皆承詔入朝。

庚寅,出御制平戎万全阵图,召美、重进及崔翰等,亲授以进退攻击之略,并书將有五才十过之说赐之。

秋七月,詔即內客省使厅事置三班院,以崇仪副使蔚进知院事。

"太平兴国六年,初有点检三班公事之名,今始正名曰三班院耳。 诸书或云太平兴国中已置三班院者皆误。 职官志又云咸平三年始置三班院,真宗实录亦于三年六月乃书名三班曰三班院,今不取。 "

八月乙未【四】,令诸路转运\使及州郡长吏自今並不得擅举人充部內官,其有闕员即时具奏。

前所论荐,多涉亲党,故窒其倖门也。

外州吏逋在京诸仓官米二十六万七千石,上疑仓吏燍量为奸所致。

庚子,詔並除之。

己酉,水部员外郎、诸王府侍讲邢昺献分门礼选二十卷。

上采其奏,得文王世子篇观之,甚悦,因问入內西头供奉官卫绍钦曰:「昺为诸王讲说,曾及此乎?」绍钦曰:「诸王常时访昺经义,昺每至发明君臣父子之道,必重復陈之。

」上益喜,赐昺器幣。

九月,起居舍人田锡献干明节祝寿诗。

上览之,谓宰相曰:「锡有文行,敢言事,甚可赏也。

」因和以赐之。

丙子,锡又上书请东封泰山。

丁丑,命锡守本官、知制誥。

锡好直言,上或时不能堪,锡从容奏曰:「陛下日往月来,养成圣性。

」上悦,益重焉。

"按锡所称陛下日往月来,养成圣性之语,乃见于睦州所上疏中,而石介圣政录、司马光记闻则云锡从容面奏,或锡后更引此语以諫太宗乎?今两存之。 "

庚辰,以国子博士范正辞为江南转运\副使。

先是,有言饶州多滯讼,选正辞知州事,至则宿系皆决遣之,胥吏坐淹狱停职者六十三人。

会詔令料州兵送京师,有王兴者怀土惮行,以刃故伤其足,正辞斩之。

兴妻诣登闻上诉,召正辞廷辨其事。

正辞曰:「东南诸州,饶实繁盛,人心易动。

兴敢扇摇,苟失控御,则臣无待罪之地矣。

」上壮其果断,故擢用之。

又迁膳部员外郎,赐钱五十万。

饶州民甘绍者,积财鉅万,为髃盗所掠。

州捕系十四人,狱具,將死。

正辞行部,引问之,囚皆泣下。

正辞察其非实,命徙他所询鞫。

既而民有告髃盗所在者,正辞潜召监军王愿。

未至,盗觉,遁去。

正辞即单骑出郭三十里追及之。

贼\控弦持书来逼,正辞大呼,以鞭击之,中贼\双目,仆之,贼\自刃不死。

余贼\渡江散走,追之不获。

其被伤者有余息,傍得所弃赃,正辞即载归,令医傅药,创既愈,究其奸状,伏法,而前十四人皆得释。

正辞,齐州人也。

辛巳,詔以来年正月有事於东郊,亲耕耤田,命翰林学士宋白、贾黄中、苏易简同详定仪注,置五使,如郊祀之制。

中书舍人王祜以疾家居,告满百日,上谓宰相曰:「此人文章外,復有清节,不中理事断不为也,当优銟之。

」冬十月庚寅朔,拜兵部侍郎。

宰相以旧制舍人止迁后行【五】,上特命焉。

先是,史馆承詔集神医普救方,中使王文寿监督,气燄甚盛,馆中学士日夕往謁,祜独不往,时论称之。

翰林学士贾黄中等上神医普救方一千卷,詔颁行之,赐黄中等器幣有差。

詔诸路知州、通判并监当物务京朝官、使臣,无得出城迎送转运\使,从河北转运\使刘蟠请也。

雍熙初【六】,贡举人集闕下者殆踰万计,礼部考合格奏名尚不减千人。

上自旦及夕,临轩阅试,累日方毕。

宰相屡请以春官之职归于有司。

十二月庚寅朔,乃詔:「自今岁命春官知贡举,如唐室故事。

应已得解者,明年春集闕下,未得解者许至秋取解。

」知贡举宋白等请:「已得解在千里內者,委本处重加考试乃发遣【七】,千里外者就两京【八】。

仍乞戒励试官,务令精覈。

」从之。

山南东道节度使赵普来朝,召升殿慰抚。

普见上感咽,上亦为之动容。

开封尹陈王元僖因上疏曰:「臣伏见唐太宗有魏玄成、房玄龄、杜如晦,明皇有姚崇、宋璟,魏知古,皆任以辅弼,委之心膂,财成帝道,康济九区,宗社延洪,史策昭焕,良由登用得人也。

今陛下君临万宇,焦劳庶政,宵衣旰食,以民为心,歷选前王【九】,诚\无所贬,而辅相之重,未偕曩贤,况为邦本于任人,任人在乎公共,公共之道莫先於赏罚,斯政之柄也【一○】。

苟赏罚匪当,即淑慝莫分,朝廷纪纲,渐致隳紊。

必须公正之人,典掌衡轴,直躬敢言,以辨其得失,然后彞伦式序,庶务康济。

普开国旧老,得参帷幄,厚重有谋\,忠诚\言事,不苟求恩顾以全禄位,不私徇人情以邀名望,此真圣朝之良臣也。

窃闻憸巧之辈,朋党比周,觽口嗷嗷,恶直丑正,恨不斥逐遐徼以快其心。

何者?盖虑陛下之再用也。

然公讜之人,咸愿陛下復委之以政事,启沃君心,羽翼圣化,国有大事使谋\之,朝有宏纲使举之,四目未察使明之,四聪未至使达之。

官人以材则无窃禄,致君以道则无苟容,贤愚洞分,玉石殊致,当使结朋党以驰騖\声势者气索,纵巧佞以援引儕类者道消,沈冥废滯得以进,名儒懿行得以显,大政何患乎不举,生民何患乎不康?匪踰期月之间,可臻清净之治。

臣智虑庸浅\,发言鲁直,伏望旁采髃议,俯察物情,苟用不失人,实邦国大幸。

」上览疏,嘉纳之。

"普附传云上亲耕耤田,普上疏引姚崇十事以諫,因求入朝。 按十事乃普引以諫伐幽州,与耤田不相关,附传误矣。 盖未尝见普手疏,故妄载於耤田,正传亦已改之。 "是月,雄、霸等州皆相告以敌將犯边,急设备。

寧边军数日间连受八十余牒,知军柳开独不信,貽书郭守文陈五事,言敌必不至,既而果谍者之妄。

时上亦將议亲征,河北东路转运\副使王嗣宗上疏言敌必不至之状,上乃止。

"嗣宗上疏諫亲征不知何时,因柳开与郭守文书言敌必不至,附见此月末。 开与守文书乃此月十五日,今不著其日,缘边相警戒,则亲征之议,恐或由此而发也。 "

有白万德者,真定人,为契丹贵將,统缘边兵七百余帐,寧边有豪杰,即万德姻族,往往出境外见之。

柳开因使说万德为內应,挈幽州纳王师,许以裂地封侯之赏,万德许诺,来请师期。

使未及还,会詔徙开知全州,事遂寢。

全之西溪洞粟氏,聚族五百余人,常抄掠民口粮畜。

朝命设峡口、香鞕【一一】、羊状等七寨御之,不能制。

开始至,为作衣带巾帽,选牙吏勇辨者得三辈,使入諭之曰:「尔能归我,即有厚赏,给田为屋处之【一二】。

不然,发兵深入,灭尔类矣。

」粟氏惧,留二吏为质【一三】,率其酋四人与一吏俱来。

开厚其犒赐,吏民爭以鼓吹饮之。

居数日,遣还,与为期,并族而出,不月余,悉携老幼至。

开即赐其居业,作时鑑一篇,刻石戒之。

遣其酋入朝,授本州上佐。

詔赐开钱三十万。

"白万德事本传不载,真宗实录有之,盖出张景所作行状,词太夸,实录稍刪之,今从实录。 "

国子司业孔维上书,请禁原蚕以利国马,直史馆乐史駮奏曰:「管子云:『仓廩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

』是以古先哲王厚农桑之业,以为衣食之原耳。

一夫不耕,天下有受其飢者,一妇不蚕,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天子亲耕,后妃亲蚕,屈身以化下者,邦国之重务也。

吴都赋曰:『国赋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丝。

』则蚕之有原,其来旧矣。

今维请禁原蚕,以利国马,徒引前经物类同气之文,不究时事確实之理。

夫所市国马,来自外方,涉远驰驱,亏其秣饲,失於善视,遂至玄黄,致毙之由,鲜不阶此。

今乃禁其蚕事,甚无谓也。

唐朝畜马,具存监牧之制,详观本书,亦无禁蚕之文。

况近降明詔,来年春有事於耤田。

是则劝农之典方行,而禁蚕之制又下。

事相违戾,恐非所宜。

臣尝歷职州县,粗知利病。

编民之內,贫寠者多。

春蚕所成,正充赋调之备,晚蚕薄利,始及卒岁之资。

今若禁其后图,必有因缘为弊,滋彰挠乱,民岂遑寧!涣汗丝纶,所宜重慎。

」上览之,遂寢原蚕之禁。

维復抗疏论辨,且言:「臣少亲耕桑之务,长歷州县之职,物之利害,尽知之矣。

蚩蚩之氓,知其利而不知其害,故有早蚕之后,重养晚蚕。

且晚蚕之茧,出丝甚少,再采之叶,来岁不茂,岂止伤及於马,而桑亦损矣。

」上虽不用维言,嘉其援引经据,以章付史馆。

注释【一】李惟清原作「李维清」,据编年纲目卷四、隆平集卷一○、东都事略卷三七本传及本书卷二九三月甲子编改。

【二】今因疑杂见此章於四月末「因疑杂见」,宋撮要本、阁本同;宋本则作「因是附见。

【三】虽闻老师费财「虽」原作「惟」,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改。

【四】八月乙未「八月」原作「二月」,据各本及太宗实录卷四一改。

【五】宰相以旧制舍人止迁后行「后行」原作「侍从」,据宋本、阁本、活字本改。

【六】雍熙初句上原有「十一月」三字,盖误羼,今据阁本刪。

【七】委本处重加考试乃发遣「发遣」,各本同。

按太宗实录卷四二、宋会要选举一四之一五均作「发解」。

【八】千里外者就两京「两京」原作「西京」,据同上书改。

按此句实录作:「千里外者两京发解」,文义与本编同;会要则作:「在千里外及两京发解者,仍乞诫励试官,务令精覈。

」文义与本编及实录有別。

【九】歷选前王宋本、阁本同。

宋撮要本作「媲美前王」,宋史卷二五六赵普传作「歷考前王」。

【一○】斯政之柄也「斯」字原脱,据宋本、宋撮要本补。

【一一】香鞕原作「查鞕」,据隆平集卷一八柳开传、武经总要卷二○全州条改。

【一二】给田为屋处之「屋」原作「室」,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及宋史卷四四○柳开传改。

【一三】留二吏为质「二吏」原作「三吏」。

按上下文义,此处当作「二吏」。

今据治蹟统类卷三太宗继制契丹类及上引宋史改。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