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一百三十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续资治通鉴长编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一百三十 李焘

起讫时间 起仁宗庆历元年正月尽其月

卷名 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一百三十

帝号 宋仁宗 年号 庆历元年"辛巳,1041"

全文

春正月辛亥朔,御大庆殿受朝。

丁巳,太子中舍寿光任顓为三司勾当公事。

先是,权三司使叶清臣请置推官四员,詔举朝臣二人係通判资序者充勾当公事。

三司勾当公事自顓始。

朝廷既用韩琦等所画攻策,先戒师期。

知延州范仲淹言:「昨贼\界投来山遇,尝在西界掌兵,言其精兵才及八万,余皆老弱,不任战斗。

始,贼\觽深入,盖为官军以地分自守,既不能独御贼\锋,又不能併力掩杀。

彼得其便,继为边患,其虏劫生口、牛羊,亦不曾追夺,故安然往来,如蹈无人之境。

今延州东路合隄阞之处,已令朱吉与东路巡检驻军延安寨,其西路亦委王信、张建侯、狄青、黄世寧在保安军每日训练,及令西路巡检刘政在德靖寨、张宗武在敷政县密布探马,候贼\奔冲,放令入界,即会合掩击。

若数路並入,且併觽力御敌,或破得一处,即便邀击別路。

其环庆路已遣通判马端往报部署司,令一如鄜延路设备。

如此,则可以乘胜而破贼\。

今须令正月內起兵,军马粮草,动踰万计,入山川险阻之地,塞外雨雪大寒,暴露僵仆,使贼\乘之,所伤必觽。

况鄜延路已有会合次第,不患贼\之先至也。

贼\界春暖,则马瘦人饥,其势易制。

又可扰其耕种之务,纵出师无大获,亦不至有他虞。

自刘平陷没之后,修城垒,运\兵甲,积粮草,移士马,大为攻守全胜之策,非为小利而动,如重兵不时而举,万有一失,將何继之?则必关朝廷安危之忧,非止边患之谓也。

苟自今贼\至不击,是臣之罪也。

兵法曰:『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不战可也。

』臣於九月末至鄜延路,便遣葛怀敏、朱观入界掩袭族帐,盖与今来时月不同,非前勇而后怯。

今若承顺朝旨,不能持重王师,为后大患,虽加重责,不足以谢天下。

若俟春暖举兵,未为失策。

且元昊稔恶以来,欲自尊大,必被奸人所误,谓朝廷太平日久,不知战斗之事,又谓边城无备,所向必破,以恣桀慢之心,侵扰不已。

今边备渐飭,度其已失本望。

况已下敕招携蕃族首领【一】,臣亦遣人探问其情,欲通朝廷柔远之意。

使其不僭中国之号而修时贡之礼,亦可俯从。

今鄜延是旧日进贡之路,蕃汉之人,颇相接近。

愿朝廷敦天地包容之量,存此一路,令诸將勒兵严备,贼\至则击,但未行討伐,容臣示以恩意,岁时之闲,或可招纳。

如先行攻掠,恐未能深据要害,徒为钞劫,损王师之体,纵能残彼妻孥,焚彼聚落,如白豹之功,官军既退,戎类復居,专心重报【二】,增其怨毒,边患愈滋,无时敢暇。

若天兵屡动,不立大功,必为远人所轻。

臣又近召张亢到延州熟议,亦稍愿与戎人相见於界上。

臣所以乞存此一路者,一则惧春初盛寒,士气愈怯,二则恐隔绝情意,偃兵无期【三】。

若施臣之鄙计,恐是平定之一端,苟岁月无效【四】,遂举重兵取绥、宥二州,择其要害而据之,屯兵营田,作持久之计。

如此,则茶山、横山一带蕃汉人户,去昊贼\相远,惧汉兵威逼,可以招降,或即奔窜,则是去西贼\之一臂,拓疆制寇,无轻举之失也。

戊午,詔从仲淹所请。

据仲淹奏议,此疏乃是去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所上,实录系之今年戊午,盖是日方报可耳。

戊午,正月八日也。

仲淹又言:「鄜延路入界,比诸路最远。

若先修復城寨,却是远图。

请以二月半合兵万人,自永平寨进筑承平寨,埙承平寨毕功,又择利进筑,因以牵制元昊东界军马,使不得并力西御环庆、涇原之师,亦与三路俱出无异。

」朝廷虽许仲淹存鄜延一路示招纳,仍詔【五】仲淹与夏竦、韩琦等同谋\,可以应机乘便,即不拘早晚出师。

仲淹復言:「去秋遣朱观等六道掩袭,所费不貲,皆一宿而还。

近者密詔復遣王仲宝等,几至溃败。

或更深入,事实可忧。

臣与夏竦、韩琦皆一心速望平定,但战者危事,或有差失,则平定之闲,转延岁月,所以再三执议,非不协同。

又横山蕃部散居巖谷,亦多设堡,控扼险处。

入界兵少则难追,多则难行。

假使主將智勇,能夺其险,彼则远遁。

须过横山后,方到平沙,却无族帐可取。

能別出奇计,兵从天落,则有非常之功,不然,未见其利也。

乞断自圣意,遣近上使命急至鄜延,令臣督诸將於二月半出兵,先修復废寨,不须大段军须,只以隨军运\粮兵夫【六】,因便兴功,候有伦序,別置戍守。

既逼近蕃界,彼或点集人马,朝夕便知。

大至则闭垒以待隙,小至则扼险以制胜。

彼或放散人马,亦朝夕便知,我则运\致粮草以实其备。

彼若归顺,我已先復旧疆,彼未归顺,我已压于贼\境。

横山一带,在我目中,彊者可袭,弱者恩附。

此亦拓边之一事。

然修復诸寨,亦动军民,烦费不少,比之入界劳散【七】则有经久之利,而无仓卒之患,且安存得东路熟户蕃部并归明弓箭手,乞圣慈裁酌。

」仲淹前后凡六奏,卒城承平等前后十二寨,蕃汉之民,相踵復业。

修復十二城寨,蕃汉之民,相踵復业,此据正传,不得其时。

检仲淹奏议,乃正月二十五日初奏,二月八日又奏,二月二十四日并二十五日又奏,三月七日又奏,四月五日又奏,凡六奏,今刪取,附见请不出兵疏后。

其三月七日所奏,別论罢行营事,亦別著之。

十二城寨修復毕功时,度仲淹必去延州矣,仲淹四月五日所奏,犹言修復承平等寨利便,然同日仲淹已有责命,盖十二城寨功未毕而仲淹去,仲淹虽去,十二寨卒能修復如仲淹所议也。

又按庆历六年六月仲淹奏未曾修復,足明修復十二城寨毕功,决不在仲淹未去延州四月前也。

仲淹又言关中民苦远输,请建鄜州之鄜城县为军,以河中、同、华中下户税租就输之,春夏徙边兵就食,可省糴价什之三,他所减不与。

詔名其军曰康定。

地理志在康定二年。

按仲淹奏议,以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奏请,今亦附见。

己未,西蕃邈川首领、保顺节度使唃畼囉兼河西节度使。

康定元年,初用宋庠等议,復京师、南京及京东州军、淮南宿亳州池盐榷法,而京师榷法寻弛。

於是,又詔三司议通淮南盐给南京、□、鄆、曹、济、濮、单、广济八州军利害以闻,其后□、鄆及宿、亳遂皆食淮南盐矣。

此据本志附见。

榷法復弛,已见宝元二年六月,仍復附此。

□、鄆食淮盐,在十一月赦后。

壬戌,遣使体量安抚诸路,翰林学士王尧臣、崇仪使果州团练使张士宣陕西路,知制誥王拱辰、西京左藏库使马崇正益梓路,知制誥贾昌朝、閤门通事舍人徐奎河北路,度支副使杨告、西京左藏副使彭再思河东路,侍御史知杂事张锡、內殿崇班慕容惟恭利夔路,侍御史程伦京东路、鱼周询京西路、方偕江南东西路,殿中侍御史施昌言淮南路,度支判官魏兼两浙路、范宗杰荆湖南北路。

諫官孙沔论崇正、奎、惟恭非才,乞別选官代之,不报。

尧臣將行,请曰:「故事使者所至,称詔存问官吏將校而不及於民。

自元昊反,三年于今,关中之民,凋弊为甚,请称詔劳来,仍諭以贼\平蠲租二年【八】。

」从之。

癸亥,录丹州汾川县【九】尉董正卿子泽为太庙斋郎,弟琳与堂除簿尉,仍赐其家绢五十匹,以正卿与父禹锡捕陕西军贼\郭邈山斗死,故卹及之。

戊辰,陕西经略安抚招討使夏竦言:「范仲淹前已相度涇原、环庆、麟府等路齐入贼\界一二百里,四散攻击,乞朝廷发军须器械,以正月上旬至延州,又別立入界擒捉蕃汉赏条甚备;又近者朝廷取问不逼逐塞门贼\马之因,仲淹亦奏称非是怯惧,候將来春暖大为攻取之计;又奏西界春暖马瘦人饥,易为诛討,及可扰其耕种之务,与臣前所陈攻策並同,但时有先后尔。

贼\界已知所定进兵月日,岂得却退?仲淹又奏横山蕃部散居巖谷,若过横山后,方到平沙,即却无族帐可取。

臣所上攻策,自鄜延路、涇原路进兵,直取横山诸处族帐,鄜延并取绥、宥等州,非令径趋平沙,况鄜延聚兵最重於诸路,而军气思奋,若差近上臣僚勒令出兵,恐不敢更持异议。

万一异同,即乞且如仲淹前所议,併兵先到绥州,分头盪除,抚寧和市场、义合镇【一○】,茶山一带人户。

如西贼\的有归伏之状,朝廷却欲候岁时招纳,即乞速降指挥,令涇原路亦未得入贼\界,但令两路严兵聚粮,大为进討之势,亦可以屈贼\计也。

己巳,遣国子博士、知耀州李宋卿催促陕西计置钱粮。

詔干元及天庆、天祺、天貺、先天、降圣节,自今惟正节日禁刑外,干元节仍前后各一日停断大辟罪。

壬申,詔太常礼院岁以春分祠高禖,遣两制官摄事。

初,高禖为特祀,及皇子昕生【一一】,既报祠之,於是载为常祀,依宝元詔不设弓韣【一二】弓矢。

乙亥,并代部署司言西贼\寇麟、府二州,请发鄜延等路兵马入贼\界,以牵制其势,从之。

丁丑,夏竦为宣徽南院使。

戊寅,夏竦请以通判仪州耿传参议军事,从之。

翰林学士丁度言,详定服纪亲簄在官回避条制,请本族緦麻以上亲及有服外亲【一三】並令回避,其余勿拘,从之。

会要正月二十八日事。

二十八日,戊寅也。

是月,元昊使人於涇原乞和,又遣寨主【一四】高延德诣延州与范仲淹约言己卯至保安军。

仲淹既见延德,察元昊未肯顺事,且无表章,不敢闻於朝廷,乃自为书諭以逆顺,遣监押韩周同延德还抵元昊。

其书曰:

高延德至,传大王之言,以休兵息民之意请於中国,甚善。

又为前者行人不达而归,故未遣亲信,不为书翰,然词意昭昭,有足信矣。

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一五】,固当尽诚\奉答。

曩者景德初,两河休兵,中外上言,以灵、夏数州本为內地,请移河朔之兵,合关中之力,以图收復。

我真宗皇帝文德柔远,而先大王请向朝廷【一六】,心如金石,言西陲者一切不行,待先大王以骨肉之亲,命为同姓,全付夏土,旌旗车服,极王公之贵,恩信隆厚,始终不衰。

真宗皇帝於当时也,有天地之造,自此朝贡之臣,每来如家,马牛喰羊之产,金银繒帛之货,不绝於道【一七】。

塞垣之下,逾三十年,有耕无战。

禾黍云合,甲胄尘委,养生送死,各终天年。

使蕃汉之民,同尧、舜之俗。

此真宗皇帝之至化,亦先大王忠顺之功也。

自先大王薨,今皇帝震悼,累日嘻吁,遣使行弔賻之礼,听大王嗣守其国,爵命隆重,一如先大王。

大王以青春袭爵,不知真宗有天地之造,违先帝之誓书,遂建位号,累遣人告于朝廷,归其旌节。

中外惊愤,请收行人,戮于都市。

皇帝非不能以四海之力支一方,念先帝本意、故夏王忠顺之功,岂一朝而骤绝之,皆不杀而还。

假有本国诸蕃之长,抗礼於大王,而能含容之若此乎?省初念终,天子何负大王哉。

前代故事,诸侯干纪,即夺爵命,购求罪首。

朝廷宽大,至于半年,有司屡言,方令下詔,此国家旧章不获已而行也。

二年以来,疆埸之地,耕者废耒,织者废杼,且使战守之人,日夜豺虎吞噬,边界萧然,岂独汉民之劳弊邪?天子遣仲淹经度西事,而命之曰:「有征无战,不杀非辜,王者之兵也。

」仲淹拜手稽首,敢不夙夜于怀【一八】。

至边之日,诸將帅多务小功,不为大略,未副天子之意。

仲淹与大王虽未尝高会,向者同事朝廷,於天子父母也,於大王昆弟也,岂有孝於父母而欲害於兄弟哉?可不为大王【一九】一二而陈之。

传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大王世居西土,衣冠言语,皆从本国之俗,何独名称与天子侔儗!名岂正而言岂顺乎?汉、唐故事,单于、可汗皆极尊之称。

大王以北朝为比,且北朝称帝,其来久矣,与国家为兄弟之邦,非藩屏可方也。

大王世受天子建国封王之大恩,如诸蕃有叛朝廷者,大王当率国人以伐之,则世世有功,乃欲擬北朝之称帝乎【二○】?大王又以拓跋旧姓之后,且尧、舜、禹、汤固有后裔,復可皆立为帝。

若大王之国,有强族称单于鲜卑之后,俱思自立,大王能久安乎?此大王未思之甚也,徒使疮痍百姓,伤天地之仁。

观乎天地养万物,故其道不穷;圣人养万民,故其位不倾。

又传曰:「国家以仁获之,仁守之。

」唐末,天下忷忷,髃雄咆哮,日寻干戈,皇天震怒,罚其不仁,五代王侯,覆亡相续。

我太祖皇帝应天顺人,受禪于周,广南、江南、荆湖、西川,一举而下,罢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无祸乱之忧。

太宗皇帝圣文神武,表正万邦,□越纳土,并晋就缚。

真宗皇帝奉天体道,清净无事。

今皇帝坐朝至晏,从諫如流,不为游畋,专尚礼乐,务以涵养士民天下之心,爱逾父母,此所谓以仁守之也。

大王建议之初,必以汉家边城无备,士心不齐,长驱而来【二一】,所向可下。

今奔冲边城,频年于兹矣,汉之兵民,有血战而死者,无一城一將愿归大王者,与初望无乃异乎?天下久平,人人泰然,不习战斗。

刘平之徒,发于忠敢,轻师而进,自取其困。

余则或胜或负,杀伤俱多。

大王国人必以获刘平为贺者。

昔郑人侵蔡,获司马公子燮,郑人皆喜,惟子产之言不顺。

今边上训练渐精,恩威已立,將帅而下,各思奋发,爭议进兵。

关中官兵之与民兵,百五十万;招討司先以边兵五十万约诸路入界【二二】,生降者赏,杀降者斩,获精兵者赏,害老幼妇女者斩,可取则取,可城则城,纵未入贺兰之居,彼兵民死者,所失多矣,是大王自祸其民也。

皇帝不杀非辜,然师之行,君命有所不受,锋刃之交,相伤必觽。

且蕃兵战死,非有罪也,忠于大王尔;汉兵战死,非有罪也,忠于天子尔。

使忠孝之人肝脑涂地,积累怨魄,为妖为衅,因大王也。

朝廷以王者无外,有生之民皆为赤子,何蕃汉之限?仲淹方欲与大王议而决之,重人命也。

今大王惠然留意,何善如之!但论议未顺【二三】,文字未至,不敢闻於朝廷,恐沮诸路之兵。

大王果然以爱民为意者【二四】,言当时之事,由觽请莫遏,以此谢于天子,必当復王爵,承先大王保国庇民之志,天下孰不称大王之贤,一也。

如觽多之请,终不获辞,前所谓汉、唐单于、可汗之称,於本国言语为便,亦不失其贵,二也。

但臣贡上国,存中外之体,不召天下之怨,不速天下之兵,使人復康泰,三也。

又大王之国,府用或闕,朝廷每岁必有物帛之厚赐,为大王助,四也。

又前来入贡之臣,止称蕃校,以避爵命。

按唐方国之礼,常遣宾佐入贡於朝,则不必用蕃校之名。

又唐诸蕃所建官名,未尝与中国相杂,使其持礼而来,则无嫌矣,其有功有德者,必可受朝廷之命,五也。

昨者边臣上言,乞以官爵金帛招致蕃部首领,仲淹亦一面请罢,惟大王告諭首领,不须去父母之邦,但回意中朝,则太平之乐,遐邇同之,六也。

国家以四海之广,岂无遗才?在大王之国者,朝廷不戮其家,安全如故,宜善事大王,以报国士之知,惟同心向顺,自不失其富贵,而宗族之人【二五】必更优□,七也。

又马牛喰羊之产,金银繒帛之货,有无交易,各获其所,八也。

大王听之,则上下同其美利,边民之患息矣。

况宗庙有先大王誓书在,诸路之兵,非无名而举,钟鼓之伐,以时以年,大王之国,將如之何!他日虽请于朝廷【二六】,恐有噬脐之悔,惟大王择焉。

实录云元昊后亦有復书,未肯去僭号,今別见。

正史西夏传云:元昊虽数胜,然死亡疮痍者亦殆半,人困于点集,财力不给,国中为「十不如」之谣以怨之。

又诛杀不常,肘腋数叛,终不能大斥境土,而中国兵益练习,名將稍出,颇究知敌中情状,而元昊始欲臣矣。

乃以塞门寨主高延德来归,因乞和。

按延德来归时,元昊未始欲臣,其乞和偽也。

又未有「肘腋数叛」事。

传序事顛倒,今不取。

所称「十不如」之谣,当考。

注释【一】蕃族首领「族」原作「於」,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改。

【二】专心重报「专心」,宋本、宋撮要本作「狼心」。

阁本作「人心」,盖清人讳改。

【三】偃兵无期「无」原作「未」,据治蹟统类卷八仁宗经制西夏要略、编年纲目卷一一、范文正公集附年谱改。

宋史卷三一四范仲淹传作「臣恐偃兵无期矣」。

【四】苟岁月无效「效」原作「放」,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及编年纲目卷一一、宋史全文卷八上改。

【五】仍詔原作「仍许」,据宋本、宋撮要本改。

【六】隨军运\粮兵夫「军」原作「车」,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改。

【七】劳散宋本、宋撮要本同,阁本作「劳役」。

【八】二年阁本同,宋本、宋撮要本作「一年」。

【九】丹州汾川县「汾川」原作「汾水」,按寰宇记卷三,丹州领县有汾川而无汾水;九域志卷三及宋史卷八七均谓丹州於熙寧三年省汾川县,「汾水」显是「汾川」之误,因据改。

【一○】义合镇「合」原作「和」,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及本书卷一三一庆历元年二月辛巳编改。

宋史卷八七地理志绥德军条云:「义合砦,本夏人砦,元丰四年收復。

」亦可证。

【一一】皇子昕生「皇子」原作「皇太子」,据宋本、宋撮要本及宋史卷一○三礼志刪「太」字。

【一二】弓韣「弓」字原脱,据同上书补。

【一三】有服外亲「服」原作「亲」,据阁本改。

【一四】寨主原作「塞主」,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及治蹟统类卷八仁宗经制西夏要略、宋史全文卷八上改。

【一五】通天下之志「通」原作「道」,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及□广成西夏书事卷一四改。

【一六】请向朝廷「请向」,范文正公集卷九答赵元昊书、西夏书事卷一四作「归向」,续通鑑卷四三作「情向」,义俱优。

【一七】不绝於道「道」原作「地」,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改。

【一八】敢不夙夜于怀「不」字原无,据范文正公集卷九答赵元昊书、西夏书事卷一四补。

【一九】大王二字原无,据同上书补。

【二○】乃欲擬北朝之称帝乎「擬」原作「抗」,据同上书改。

【二一】长驱而来「长驱」原作「驱马」,据宋本及范文正公集卷九答赵元昊书、西夏书事卷一四改正。

【二二】招討司先以边兵五十万约诸路入界同上范文正公集及西夏书事均作「招討司现统兵四十万约五路入界」。

【二三】论议未顺「未顺」,阁本作「未定」。

【二四】以爱民为意者「以」字原脱,据宋本及范文正公集卷九答赵元昊书、西夏书事卷一四补。

【二五】宗族之人「人」原作「中」,据宋本、阁本及范文正公集卷九答赵元昊书改。

【二六】虽请于朝廷「虽」字原脱,据阁本及续通鑑卷四三补。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