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朱新仲《猗觉寮杂记》云:"《唐·百官志》有书学一途,其铨人亦以身言书判,故唐人无不善书者。 然唐人书未及晋人也。 欧、楮、虞、薛亦傍山阴父子门户耳,非成佛作祖家数也。 右将军初学卫夫人,既而得笔法于钟繇、张芝,然其自立门户,何曾与三家仿佛耶?子敬虽不逮其父,然其意亦欲自立,不作阿翁牛后耳。"
此一段主意,凡诗家、画家、文章家,皆当识破,不独书也。
钟、王之分,政如汉、魏之与唐诗,不独年代、气运使然,亦其中自有大分别处,非谓王书之必不及钟也。
大率古色有余,则包涵无尽;神采尽露,则变化无余。
老庄所为思野鹿之治也。
右将军陶铸百家,出入万类,信手拈来,无不如意。
龙飞虎跳之喻尚未足云,洵书中集大成手也。
然庾征西尚有家鸡、野骛之叹,人之不服善也如此。
右军兰亭书,政如太史公伯夷、聂政传,其初亦信手不甚着意,乃其神采横逸,遂令千古无偶。
此处难以思议,亦难以学力强企也。
自唐及元,临兰亭者数十家,如虞、褚、欧、柳及赵松雪,虽极意摹仿,而亦各就其所近者学之,不肯画画求似也,此是善学古人者。
如必画画求似,如优孟之学孙叔敖,则去之愈远矣。
此近日书家之通病也。
王未尝不学钟也,欧、虞、褚、薜以至松雪,未尝不学王也。
而分流异派,其后各成一家。
至于分数之不相及,则一由世代之升降,二由资性之有限,不可强也。
即使可强而同,诸君子不为也。
千古悠悠,此意谁能解者?
曹娥、乐毅,尚有蹊径可寻,至兰亭、黄庭,几莫知其端倪矣,所谓"大可为,化不可为"者也。
右军真迹,今嘉兴项家尚存得十数字,价已逾千金矣。
又有婚书十五字,王敬美先生以三百金得之严分宜家者,今亦展转不知何处也。
李怀琳绝交论真迹,在吾郡林家,余见之三四过,信尤物也。
其纸颇有粉墨,淡垂脱。
又一友人所见褚遂良《黄庭经》,纸是砑光,下笔皆偏锋,结构疏密不齐,与今帖刻全不类。
大抵真迹虽劣,犹胜墨迹之佳者。
唐太宗极意推服大王,然其体裁结构,未免径落大令局中。
大令所以逊其父者,微无骨耳。
故右军赐官奴,而以筋骨紧密为言,箴其短也。
如《洛神赋》,直是取态,而墓田宣示,一种古色尽无矣。
譬之于《诗》,右军纯是盛唐,而大令未免傍落中、晚也。
作字结构、体势,原以取态,虽张长史奔放骇逸,耍其神气,生动疏密得宜,非颓然自放者也。
即旭素传授,莫不皆然。
今之学狂草者,须识粗中有细,疏中有密,自不放轻易效颦矣。
作草书难于作真书,作颠素草书又难于作二王草书,愈无蹊径可着手处也。
今人学素书者,但任意奔狂耳,不但法度疏脱,亦且神气索莫,如醉人舞跃号呼,徒为观者耻笑。
蔡君谟云:"张长史正书甚谨严,至于草圣,出入有无风云飞动,势非笔力可到。 然飞动非所难,难在以谨严出之耳。"
素书虽效颦,然拔山伸铁,非一意疏放者也。
至宋黄、米二家,始堕恶道。
国朝解大绅、马一龙极矣,桑氏怿所谓夜叉罗刹,不可以人形观者也。
唐人精书学者,无逾孙过庭所著《书谱》,扬扌乞蕴奥,悉中綮窥,虽掊击子敬,似沿文皇之论,而溯源穷流,务归于正,亦百代不易之规也。
至于五合五乖之论,险绝平正之分,其于神理,几无余蕴。
且唐初诸家,如虞、褚、欧、薜,尚傍山阴门户。
至过庭而超然融会,变成一家,几与十七帖争道而驰,亦一开山作佛手也。
陈丁觇善书,与智永齐名,时谓丁真永草。
庾翌易右军之书,而右军不觉。
怀素换高正臣之书,而正臣不能辨也。
然异代之下,知有智永、右军、怀素而已,三子之名无闻也。
岂非幸不幸哉?
颜书虽庄重而痴肥,无复俊宕之致。
李后主所诮,叉手并脚田舍汉者,虽似太过,而亦深中其病矣。
祭侄文既草草,而天然之姿亦乏,不知后人同声赞赏,何故?此所谓耳食者,可笑!
宋书如苏沧浪、张于湖、薜道祖、李元中等,亦皆极力摹仿二王,但骨力不足,故风采顿殊耳。
蔡君谟极推杜祁公,谓之草圣,然杜草书亦媚而乏筋骨。
元康里◆书学祁公者也,然元人笔力稍峭健于宋,其能书诸家亦多于宋。
宋人无书学,如苏、黄、米、老等,真帖初见,甚可喜,良久,亦令人厌弃。
蔡忠惠胜三家远甚,而时带俗笔。
赵文敏之源流,盖自蔡出也。
元时名家如鲜于困学钱翼之、◆◆子山、邓文原,皆出宋人上。
不独一文敏,而文敏名独噪甚。
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乃知名之显晦,亦有命焉耳。
元章书才,书学,兼而有之,非苏、黄二公可望也。
苏公字如堆泥,其重处不能自举。
黄尤杜撰,撑手拄脚,放而不收,往而不返,近于诗家之钉铰打油矣。
盖二公于书学原不深,性又不耐烦,信手涂出,便谓自成一家。
盖世之效颦,托于自成一家者多矣。
章子厚日临兰亭一过,苏子瞻哂之,谓从门入者,终非家珍。
然古人学书者,未有不从门入。
人非生知,岂能师心自用,暗合古人哉?但既入门之后,须参以变化耳。
苏公一生病痛,亦政坐此。
往与屠纬真、黄白仲纵谈及此,余谓:"凡学古者,其入门须用古人之法度,而其究竟,须运自己之丰神。 不独书也。"
二君深以为然。
古无真正楷书,即锺、王所传季直表、乐毅论,皆带行笔。
洎唐九成宫、多宝塔等碑,始字书谨严。
而偏肥偏瘦之病,犹然不免。
至国朝文征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具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
文敏书诸碑铭及赤壁、千文等,皆以秀媚胜,而时有俗笔,却无败笔,近俗故能不败也。
然文敏入门却从大王来,晚年结构乃自成若此。
余家藏文敏尺牍二通,其笔锋完劲,绝似官奴帖,乃知此老源流所自。
后来纷纷摹本,亦画虎不成耳。
大凡学古人书,当观真迹,方得其运笔之一二,墨帖无为也。
国初能手,多黏俗笔。
如詹孟举、宋仲温、沈民则、刘廷美、李昌祺之辈,递相模仿,而气格愈下,自祝希哲、王履吉二君出,始存晋、唐法度。
然祝劲而稍偏,王媚而无骨。
文征仲法度有余,神化不足,张汝弼乃素师之重伟,丰道生实淳化之优孟。
文休承小禅缚律,周公瑕槁木死灰。
其下琐琐,益所不论矣。
今书名之振世者,南则董太史玄宰,北则邢太仆子愿,其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
文征仲得笔法于◆子山,而参以松雪,亦时为黄、米二家书,然皆非此公当行,惟小楷正书,即山阴在世,亦当虚高足一席。
云间莫廷韩有书才而无书学,往往失于疏脱。
济南邢子愿有书学而无书才,往往苦于缠累。
吴兴臧晋叔一意临摹,而时苦生意之不足。
姑苏王百谷专工取态,而时觉位置之稍轻。
夫惟以古人之法度,参以自己之丰神,华实相配,筋骨适均,庶乎升山阴之堂,入永兴之室矣。
古篆之见于世者,石鼓也,非独其笔画之古雅,规制之浑厚,三代遗风,宛然可挹。
或以宇文周时作者,妄无疑也。
三代所传彝鼎篆刻,或工或拙,或真或赝,皆不可知。
即其笔法篆文,或繁或省,从左从右,不可摸捉。
所谓"书同文"者,安在哉?衡山祝融之碑,非篆非籀,非虫非鸟,而后人以意附会,强合成文,虽曰禹迹,吾未敢信以为然也。
夫结绳敝而文字兴,科斗残而篆籀作,篆隶微而真草盛,舍繁就简,世之变也。
必欲舍今而反古,虽圣人不可得已。
李斯小篆之作,其古今升降之关乎?峄山之铭,视泰山已不啻倍蓰矣。
汉时小篆,仅闻萧相国以秃笔题殿额,覃思三月,观者如流。
何起刀笔,为秦功曹。
上蔡衣钵,固有所归矣。
自晋及唐,数百年间,惟李阳冰一人,以小篆显。
五代以来,习者益寡。
镌名印者,但取裁汉篆,位置得宜而止,其于斯籀之学,概乎未有闻也。
隶书自中郎而下,世不乏人,然东京之笔,古色苍然。
降而宜官梁鹄,开唐隶门户矣。
唐苏许公摩崖碑,颇有东京笔意,自宋而降,专取态度,汉隶绝响矣。
近代之八分,皆金、元之滥觞也。
小篆,篆之圣者也。
汉篆碑文不多见,见于印薮者,大都标置为体,而学问疏矣。
唐陈惟玉、李阳冰,以篆显者也。
嗣兹以降,虽镌石刻玉,世不乏人,而考古证今,不无遗漏。
近代新安何震乃以篆刻擅名一时,求者屦常满,非重直不可得。
震盖精小篆者,而时时为汉篆,亦以趋时好云尔。
然以小篆作印章,胜汉篆十倍也。
国初闽陈登者,字思孝,最精小篆,凡周、秦以来,石刻残缺,无可考者,皆能辨之。
永乐初入中书,时待诏吴郡滕用亨素负书名,见其后进,忽之不为礼,一日,对大众辨难许氏《说文》,词说逢起,登随问条答,如指诸掌,考古证今,百不失一,用亨愧服,自是名大噪。
盖世之精于字学者,未必工书,惟登兼之,以非世俗所尚,故声誉不布,而俗书恶札如马一龙、李昌祺等,反浪得名,悲夫!
今之隶书,皆八分也,其源自受禅碑来,而务工妍,无古色矣。
文征仲、王百谷二君,工八分者也。
新安詹泮,永嘉黄道元次之,而皆未免俗,所谓"失之毫厘,相去千里"者,不可不察也。
白门胡宗仁善汉隶,尝为余题积芳亭匾,酷得中郎遗法,而世罕有赏者。
大声不入里耳,悲夫!
今国家诰敕及宫殿匾额皆用笔法极端楷者书之,谓之中书格,但取其庄严典重耳,其实俗恶不可耐也。
洪武初,詹孟举以此技鸣,南京宫殿省寺之署多出其手。
近代有姜立纲者,法度严整过之,一时声称籍甚,然亦时俗之所赏,胥史之模范耳。
自后官二殿中书者,皆习姜体,而不及愈甚。
昔程邈作书,以便贱隶,谓之隶书。
今中书字体,谓之胥书可也。
詹孟举书虽俗,而端重遒迳,盖亦渊源于欧、虞,而稍变之,非姜立纲可望也。
评孟举书者,谓兼欧、虞、颜、柳之法,而有冠冕佩玉之风。
然冠冕则有之矣,法度未易言也。
真楷书者,如文征仲,斯可矣。
师宜官韦仲,将大字迳丈,小字寸许千言,可谓兼才矣。
子敬垩帚为书,观者如堵,惜其墨迹今皆不传,盖体势过大,既难收藏,而扁额洒壁,终归水火,故不及行草之流传久远也。
宋时惟米南宫、朱晦翁署字,今犹有存,然皆作意取态,标置成体,虽非真正楷法,而风韵遒远,自然不俗。
赵集贤扁书,一如真书,妍媚有余,而筋骨尽丧矣。
近代吴中诸公,率以八分题扁,较之真书,差易藏拙。
吾闽林布衣阜学松雪而稍劲,郑吏部善夫仿晦翁而自得,张比部炜得法于米,而参以己意,其所题识,至逾寻丈,莫不极天然之趣,他方之以书名者不及也。
泰山有唐时摩崖碑,至为钜丽,而近人以林阜"忠孝廉节"四大字覆之,论者动以阜罪,余谓:非阜罪也。
阜布衣穷死,力岂办此?盖必当时监司有爱其书者,下郡县镌之石,而下吏凡俗,急承风旨,遂为此杀风景之事耳。
太祖平建康,急欲治街道,有司遂监取六朝时碑,磨砻以应命。
俗人所为,往往如是。
而阜动遭排击,亦不幸矣。
余游山中,见后人磨古碑而镌己字,比比也。
欧阳通作书纸,必紧薄坚滑者乃书之。
而米元章亦云:"纸欲砑光,始不留笔。 笔欲管小,始易运用。"
乃知永师不择纸笔,无不如意之难也。
然良工不示人以朴,择而用之,差无遗憾。
近代书者,柔笔多于刚笔,柔则易运腕也;偏锋多于正锋,偏则易取态也。
然古今之不相及,或政坐此。
书名须藉人品,人品既高,则其余技,自因附以不朽。
如虞、褚、颜、柳皆以忠义节烈著声,子瞻、晦翁书不甚入格,而名盖一代者,以其人也。
不然,彼曹操、许敬宗、蔡京、章,皆工书者也,而今安在哉?
运笔之法,在于入门之初,各得其性之所近,故锋有偏正,书有迟速。
至其优劣,不全在此。
唐晋书多用正锋,然如鲁公祭侄文,及杨少师凝式书,皆已用偏锋矣。
赵文敏全用偏锋,近代祝希哲亦然,然祝仅行草耳,赵即楷书亦偏也,何尝以是减价耶?草书欲其峭劲,故当疾速;楷书欲合法,则故尚迟缓。
如惊蛇入草,鸿飞兽骇之态,必非舒徐者可能。
而黄庭、乐毅等作,又岂可以潦草漫不经意者得之哉?孙过庭曰:"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 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亏绝伦之妙。"
可谓尽之矣。
余所见,如莫廷韩、黄白仲,下笔如疾风卷叶,顷刻满纸,臧晋叔书则极意迟缓,然莫、黄多有败笔,而晋叔苦无逸态,亦坐是耳。
学者须从迟入,以速成,而终复反于迟,斯得之矣。
临古人书者,须先得其大意,自首至尾,从容玩味,看其用笔之法,从何起构,作何结煞,体势法度,一一身处其地,而仿佛如见之。
如此既久,方可下笔。
下笔之时,亦便勿求酷似。
且须泛澜容与,且合且离,神游意会。
久而习之,得其大概,而加以润色,即是传神手矣。
余见人学圣教序者,一点一画,必求肖合。
余笑临字如人结胎,一月至十月,先具胚廓,后传形骸,四支百窍,一时毕具,非今日具一目,明日具一口也。
若必点点画画求之,去愈远矣。
此亦子瞻言画竹之意,惜人未有悟者。
凡真迹,经一番摹勒,便失数分神采。
摹仿既久,几井其面目而失之。
至于石刻,尤易失真。
淳化,以帝王之力,聚极工巧,题曰上石,其实木也,故其气韵生动,不失古人笔意,为古今墨迹之冠。
但其搜罗未广,去取颇乖,分别真伪,不无混淆。
盖王知征等识鉴分量,原自止此,而当时亦但据内府所藏,急于成帙,不闻有广搜博采之令行于幽远也。
使以唐太宗、宋高宗为之君,虞、褚、米、蔡佐之,相与尽力括访,极意剖析,去馋鼎之十三,入名流之遗逸,傍及缁流,以至彤管,抉名山石室之藏,泄昭陵玉碗之,勒之贞珉,以布海寓,书学庶无遗憾乎?噫!未易言也。
淳化一出,天下翕然从风,其后临摹重亻台,不知几十百种。
盖墨刻之盛行,从此始也。
然摹仿既久,渐致乱真;辩论纷纷,遂成聚讼。
盖不独兰亭、黄庭为然矣。
国朝帖本,如东书堂、宝贤斋等,皆出宗藩,既非法眼,又无神手,萎靡不振,仅足充枣脯耳。
文氏停云馆所刻宋、元诸家,皆非得意之笔,盖家藏有限,目力易穷。
以一人而欲尽搜千古之秘,安可得哉?至于好事之家,矫诬作伪者,又种种也。
故书学之至今日,亦一大厄也。
耳食多,而真赏鉴不可得也。
魏受禅碑,梁鹄书,而钟繇镌之,李阳冰书,自篆自刻,故知镌刻非粗工俗手可能也。
赵文敏为人作碑,必挟善镌者与偕,不肯落它人之手。
近时文长洲父子,皆自摹勒上石,或托门客温恕、章简甫为之。
二人皆吴中名手也。
纵有名笔,而不得妙工,本来面目,十无一存矣。
况欲得其神采哉!余在吴兴,得姑苏马生,取古帖双钩廓填上石而自镌之,厘亳不失笔意。
闽莆中有曾生,次之。
唐应用善书细字,尝于一钱上写心经,又于麻粒上书"国泰民安"四字。
此虽绝世之技,然亦近于棘猴矣。
以余所见,有便面上书《西厢杂剧》一部者。
余亦能之,但目力胜人耳,不关书法也。
古人有善书而名不传于世者。
吴有张,晋有刘环之,南齐有萧宣颖,北魏有崔浩,北齐有赵仲将,宇文周有冀亻隽,隋有僧敬脱,唐有薛纯ヌ、高正臣、吕向、梁升卿、席豫诸人。
或由真迹稀少,久遂漫灭。
或因名过其实,弈世无传。
至于萧何以功业掩,曹操以英雄掩,裴行俭以识量掩,司马承祯以高尚掩,郗氏以夫掩,临川晋阳公主以父掩,世无得而称焉。
亦可惜也。
而业未造就,滥得虚名,亦时有之。
故曰:"或籍甚不渝,人亡业显,或凭附增价,身谢业衰。"
呜乎,自古已然,何况今日。
渤海高氏所书圣教序,上比山阴则不足,下视元和则有余,当与虞、褚争道而驰。
古今彤管,此为白眉矣。
帝王之书,则梁武帝为冠,宋高宗次之,唐太宗又次之,其余不足观矣。
汉光武一札十行,皆亲手细书。
唐太宗尝手书敕以赐群臣。
可见古人以手书为礼,即万乘犹然也。
故刘裕不善作书,刘穆之劝其信笔作大字以掩拙。
彼岂乏掌记侍史哉?故王右军上孝武书,皆手笔精谨。
至唐犹然。
至有敕令自书谢状勿拘真行者,而诰敕王言,皆用名人代书。
如颜平原、柳诚悬之类,传为世宝,良亦不虚。
至宋而来,假手者多。
迨夫今日,则胥史之迹,遍于天下,而手书带行,反目为不敬,名分稍尊,即不敢用其它借名赝作,十居其九。
墨迹碑镌,概不足信。
书学安得而不废哉!书力可千年,画力可五百年。
书之传也以临拓,屡临拓而书之意尽失。
矣画之传也以装潢,屡装潢而画之神尽去矣。
书名之传,视书稍易,而画迹之藏,视书稍耐。
盖世之学画者,功倍于书,而世之重画者,价亦倍于书也。
画视书微不及者,品稍下耳。
况唐、宋以前,画手多工神佛、士女、鸟兽、竹木之形,徒以供玩弄,树屏障,故其品尤自猥劣。
顾士端父子每被任使,常怀羞恨。
刘岳与工匠杂处,立本以画师传呼,虽声价重于一时,而耻辱怀于终身矣。
自宋而来,虽尚平淡清远之趣,而吮笔和墨,终未能脱工艺蹊迳也。
唐初虽有山水,然尚精工。
如李思训、王摩诘之笔,皆细入毫芒。
至王洽始为泼墨,项容始尚枯硬。
逮夫荆浩、关仝,一变为平淡高远之致,遂令写生斗巧诸名手,索然减价。
至宋董源、李成、郭熙、范宽辈出,天真横逸,上无古人矣。
然其结构精密,位置适均,浓淡远近,无不合宜,固非草率造次所可办也。
自米元章学王洽而不得其神,倪元镇用枯笔而都无色泽,于是藏拙取捷之辈,转相摹效,自谓画意不复求精工矣,此亦绘事升降之会也。
宋画如董源、巨然,全宗唐人法度。
李伯时学摩诘,以工巧胜。
自是唐、宋本色,而傍及人物、鞍马、佛像、翎毛,故名独震一时。
接其武者,唯赵松雪,然松雪间出独创,而龙眠一意摹仿,趣舍稍异耳。
古人言画,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写形,四曰随类传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
此数者,何尝一语道得画中三昧?不过为绘人物、花鸟者道耳。
若以古人之法,而概施于今,何啻枘凿!
顾恺之《天女维摩图》,一身长至二尺有五,时犹谓之小身维摩,不知大者何似。
今人画若作此,当置之何地?《列女图》人物三寸许,诧以为极细,若在今犹为极粗也。
吴道子、黄筌皆画《钟馗捉鬼图》,近代如戴文进乃不肯为方伯作神荼、郁垒。
夫使之画者非矣,要之,画亦未为不可也。
小人物山水,自李思训父子始。
盈尺之内,云树杂沓,楼观延袤,人物车马,以千百计,须发面目,历历可辨。
其后,五代有王振鹏,不用金碧,而精巧过之。
宋、元,李龙眠、刘松年、钱舜举,近代,尤子求、仇实父,互仿为长卷,而浸失玄妙矣。
余所藏有李思训金碧山水,王孤云《避暑图》、李龙眠《山庄图》及元人《水碓图》,皆细入毫芒,巧思神手,非近代诸君所能仿佛也。
闻刘松年有仇书图,画塾师外,出而众稚子戏剧之状,备尽形态。
仇实父临之,至一童子手竹竿黏蛛丝,蛛且上且止,恍如生动,不觉为之阁笔,固知名手自有不可及处,惟深于个中,始知之也。
唐画所见甚少,如王维、李昭道、周,不过数轴耳。
宋画之可辨者,其气韵不同,墨法皴法,亦各自擅长,非近代优孟手可到也。
好事之家,止于绢素为辨,非知画者。
米芾《画史》云:"世人见马,即命为曹、韩韦;见牛,即命为韩隼、戴嵩,甚可笑。"
今人见鹰隼氵,即命为宣和;见马即命为子昂;见模糊云树,即命为米元章。
不特此也,所翁之龙,林良、吕纪之翎毛,夏昶之竹,盖愈趋而愈下矣。
元时有任月山善画马,钱舜举善人物,雪窗和尚善画兰,至于大痴、黄鹤之山水,皆与文敏不上下,而文敏弘远矣。
国初名手推戴文进,然气格卑下已甚,其他作者如吴小仙、蒋子诚之辈又不及戴,故名重一时。
至沈启南出,而戴画废矣。
启南远师荆浩,近学董源,而运用之妙真夺天趣。
至其临仿古人之作,千变万化,不露蹊径,信近代之神手也。
文征仲远学郭熙,近学松雪,而得意之笔往往以工致胜,至其气韵神采,独步一时,几有出蓝之誉矣。
唐子畏雅称逸品,终非当家。
云间侯懋功、莫廷韩步趋大痴,色相未化,顾叔方舍人、董玄宰太史,源流皆出于此。
然为董源、郭熙则难。
为大痴较易,故近日画家衣钵遂落华亭矣。
近日名家如云间董玄宰,金陵吴文中,其得意之笔,前无古人。
董好摹唐、宋名笔,其用意处在位置、设色,自谓得昔人三昧。
吴运思造奇,下笔玄妙,旁及人物、佛像,远即不敢望道子,近亦足力敌松雪,传之后代,价当重连城矣。
吴名彬,莆人,寓金陵。
仇实父虽以人物得名,然其意趣雅淡,不专靡丽工巧。
如世所传汉宫春,非其质也。
至尤子求始学刘松年、钱舜举,而精妙殊不及。
迨近日吴文中始从顾陆探讨得来,百年坛坫,当属此生矣。
今人画以意趣为宗,不甚画故事及人物。
至花鸟、翎毛,则辄卑视之。
至于神佛像及地狱变相等图,则百无一矣。
要亦取其省而不费目力,若写生等画,不得不精工也。
宦官妇女,每见人画,辄问甚麽故事,谈者往往笑之。
不知自唐以前,名画未有无故事者。
盖有故事便须立意结构,事事考订,人物衣冠制度,宫室规模大略,城郭山川形势向背,皆不得草草下笔,非若今人任意师心,卤莽灭裂,动辄托之写意而止也。
余观张僧繇、展子虔、阎立本辈,皆画神佛变相,星曜真形。
至如石勒、窦建德、安禄山,有何足画,而皆写其故实?其他如懿宗射兔,贵妃上马,后主幸晋阳,华清宫避暑,不一而足。
上之,则神农播种,尧民击壤,老子度关,宣尼十哲,下之,则商山采芝,二疏祖道,元达锁谏,葛洪移居。
如此题目,今人却不肯画,而古人为之,转相沿仿,盖由所重在此,习以成风,要亦相传法度,易于循习耳。
江南顾闳中有《韩熙载夜宴图》,是时韩在中书,广蓄声伎,日事游宴,名闻中外。
后主闻之,欲窥其灯烛、尊俎、觥筹交错之态度不可得,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窥窃之,目识心存,翌日,图绘以献,广布中外。
此与宋高宗画吴益王冷泉濯足事相类。
虽君臣之眷,形骸无间,然近于淫,非所以训也。
今后世所传石崇金谷屏障盖本于此,然粗俚无复仿佛矣。
王フ、周以唐臣子而画贵妃出浴、明皇斗鸡斫脍等图,不一而足,可谓无礼于其君矣,而世犹然赏之。
至于韩晋公与李赞皇同时,而行辈皆高于李,反为德裕见客图,可见当时好事有一传奇必形之歌咏,写之图画,上人不禁也,至宋而此风绝矣。
张僧繇画龙,点睛便飞去。
曹弗兴传,至宋明帝时累月旱,祈祷无应,以弗兴画置水傍,应时澍雨。
绘事既精,神物凭焉。
乃知韩干画马,鬼使乘之,不足异也。
然龙之形状非目力可以细察,视之牛马,难易迳庭,故有三停九似,蜿蜒升降之异,加以海潮风浪之势,如斯而已。
不知古人何所传授,而致精绝若是?至宋四明僧传古者独专是技,名震一时,其跃波吟雾,穿石戏珠,涌水出洞诸态,种种备具,当时以为绝笔。
元末国初,则长乐所翁,为世珍重。
自是以后,无复有传之者。
盖亦史所谓得其分数而失其玄妙者与?
宋徽宗工画花鸟,故宣和殿所藏黄荃父子画至六百七十余幅,徐熙画至二百四十余幅。
盖江南之亡,所藏尽归天府矣。
但惜其所好止此,故品劣而气下。
昔李伯时好画马,有道人戒以来生当堕马腹中,乃改画佛像。
当时艮岳所蓄珍禽异兽,动以万计,深秋中夜,凄楚之声四彻,而几案间所爱习临摹者又复如是,安知将来不堕畜生道中耶?牛马龙虎之属,画之固亦俊爽可喜,至罗隐之子塞翁者,专画羊,张及之、赵永年专画犬,李霭之、何尊师专画猫,滕王元婴专画蜂蝶,郭元方专画草虫。
彼顾有所独会耶?抑幽人高尚之致托于是以寓意耶?而名亦因之以显。
故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
孔子谓:"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有博弈?犹贤乎已。"
苟能专工一艺,足以自见,亦愈於没世而名不称者矣。
余见周、李龙眠及近代仇实父诸美人图,皆发丰肌,女妆稠迭,一种风神媚态,略无仿佛。
昔人谓周贵游子弟,多见贵而美者,故以丰厚为体。
又关中妇女纤弱者少。
此语固未必然,但当时好尚如此。
韩干画马,画肉不画骨,岂亦所见异耶?近日始苏有张文元者,最工美人,其绰约明媚,令人神魂飞越,俗笔中之神手也,而名不出里,悲夫!
米氏《画史》所言赏鉴、好事二家,可谓切中世人之病。
其为赏鉴家者,必其笃好,遍阅记录,又复心得,或自能画,故所收皆精品。
近世人或有赀力,元非酷好,意作标韵,至假耳目于人,或置锦囊玉轴,以为珍秘开之,令人笑倒,此之谓好事家。
余谓:今之纨裤子弟,求好事而亦不可得。
彼其金银堆积,无复用处。
闻世间有一种书画,亦漫收买,列之架上,挂之壁间。
物一入手,更不展看,堆放橱簏,任其朽蠹。
如此者十人而九。
求其锦囊玉轴,又安可得?余行天下,见富贵名家子弟,烨有声称者,亦止仅足当好事而已,未敢遽以赏鉴许之也。
今世书画有七厄焉:高价厚值,人不能售,多归权贵,真赝错陈,一厄也;豪门籍没,尽入天府,覃蠹澌尽,永辞人间,二厄也;啖名俗子,好事估客,挥金争买,无复泾渭,三厄也;射利大驵,贵贱懋迁,才有赢息,即转俗手,四厄也;富贵之家,朱门空锁,榻笥凝尘,脉望果腹,五厄也;膏梁纨,目不识丁,水火盗贼,恬然不问,六厄也;拙工装潢,面目损失,奸伪临摹,混淆聚讼,七厄也。
至于国破家亡,兵燹变故之厄,又不与焉。
每读易安居士《金石录》,反覆再三,辄为叹息流涕。
彼其夫妇同心赏鉴,而赀力雄赡,足以得之,可谓奇遇矣,而终不能保其所有,况他人乎?
观《宣和画谱》及米氏《画史》所载,可见宋时内府所藏山水何寥寥也?岂其所重者尚在人物、宫室、花木,虫鱼间耶?道释自顾恺之始,人物自曹弗兴始,鸟兽自史道硕始,信为绝代奇宝矣,而山水仅始于李思训。
且以宋而置唐画,似非难得者,而仅止十人耳,则宣和好尚之偏也。
观其论曰:"山水之于画,市之康衢世目,未必售也。"
其然岂其然乎?米老所言:"晋及唐初画亦皆神佛故事,即阎立本、王摩诘,似亦未的见真本也。"
以此观之,则如近代嘉禾项氏所藏,盖古今无与匹耳。
项氏所藏,如顾恺之《女箴图》,阎立本《豳风图》,王摩诘《江山图》,皆绝世无价之宝。
至李思训以下小幅,不知其数,观者累月不能尽也。
其它墨迹及古彝鼎尤多。
其人累世富厚,不惜重赀以购,故江南故家宝藏皆入其手。
至其纤啬鄙吝,世间所无。
且家中广收书画而外,逐刀锥之利,牙签会计,日夜不得休息,若两截人然,尤可怪也。
近来亦闻颇散失矣。
画视书稍难,而人之习书亦多于画。
名公钜卿作字稍不俗恶,书名亦藉以传矣。
今观宋诸公书,如王临川、司马涑水、苏乐城等,皆非善书者也,而世犹然传赏之。
至于画,则非一二笔可了,亦非全不知者可以涂抹而成也。
虽难易迥别,而道艺亦判矣。
自晋、唐及宋、元,善书画者往往出于绅士大夫,而山林隐逸之踪百不得一,此其故有不可晓者。
岂技艺亦附青云以显耶?抑名誉或因富贵而彰耶?抑或贫贱隐约,寡交罕援,老死牖下,虽有绝世之技,而人不及知耶?然则富贵不如贫贱,徒虚语耳。
盖至国朝而布衣处士以书画显名者不绝,盖由富贵者薄文翰为不急之务,溺情仕进,不复留心,故令山林之士得擅其美,是亦可以观世变也。
噫!
藏画与藏字一也,然字帖颇便收拾,堆置案头,随意翻阅,间即学临数过,倦则迭之,自赏自证,力不劳而心不厌。
画即不然。
卷子展看一回,即妨点污,卷折不谨,又虞皱裂。
壁上大幅,尤费目力。
藏则有蠹鲟之虑,挂则有霉湿之忧。
卷舒经手,则不耐其劳,付诸奴仆,则易至损坏。
有识之士,必不以彼易此。
米南宫尝以十幅古画易一古帖。
米于二事皆留心者,轩轾若此,其见卓矣。
然古画易得,古帖难求,更难辨也。
画雪中之芭蕉也,飞雁之展足也,斗牛之坚尾也,子路之木剑,二疏之芒ハ,昭君之帷帽也,虽经识者指摘,而画品殊不在此。
国朝戴文进画《秋江独钓图》,一人朱衣把竿。
宣庙叹其工,欲召见之。
有谗之者曰:"朱衣,朝祭之服也,可用之鱼猎乎?"遂寝其命。
夫世好奇之士,岂无朱衣垂钓者?然以艳丽之服施之川泽,亦终觉杀风景耳,宜乎谗言之得行也。
米元章与富郑公婿范大ず同游相国寺,以七百金买得王维雪图,因无仆从,借范人持之。
行游良久,范主仆俱不见,翌日,遣人往取,云已送西京裱背矣。
米无如之何,因以赠之。
余谓:此老平日好攘人物,见蔡鲁公、王右军书,则叫呼欲投水,挟而得之。
为天子书千文,则并禁中端砚而袖出。
今日遇范,亦出乎尔反乎尔者也,可为绝倒。
五代东丹王李赞华善画,多写贵人、酋长、戈矛、甲胄之形,为世崇尚。
可见戎狄之中亦有文雅不群者。
今西北诸狄,识字者盖少,无论书画已。
高丽、日本画皆精绝,不类中国。
余从番舶购得倭画数幅,多画人物,形状丑怪如夜叉,然长短大小不一,亦不知其何名也。
画无皴法,但以笔细画,萦回环绕,细如亳发,四周皆番字,不可识。
又有春意便面一折,其衣冠制度甚为殊诡,设色亦不类中国也。
古人善画者必能写真,盖时尚画人物故也。
国初犹然。
相传戴文进至金陵,行李为一佣肩去,杳不可识,乃从酒家借纸笔图其状貌,集众佣示之。
众曰:"是某人也。"
随至其家,得行李焉。
今画者以写真为别技矣。
吾闽莆田史氏以传神名海内,其形神笑语逼真,令人奇骇,但不过俗子之笔耳。
少陵所谓"坎轲风尘里,屡貌寻常行路人"者,政此辈也。
近来曾生鲸者,亦莆人,而下笔稍不俗,其写真大二尺许,小至数寸,无不酷肖,挟技以游四方,累致千金云。
闽人尚有刻木为小像者,召之至,草草审视,不移时即去,殊不见其审度经营也。
越一日而像成,大小惟命,色泽姿态,毫发不爽,置之座右,宛然如生。
此亦可谓绝技也已。
戴文进不肯为方伯作门神,方伯怒,囊以三木。
右伯黄公泽,闽人也,见而问其故,笑而解释之,戴德黄甚,临行送画四幅,乃其生平最得意之笔,今黄之子孙尚留传其一云。
技之厄于不知已,而伸于知己如此。
姑苏沈启南亦为太守召作屏风,不应,大怒,欲辱之。
及入觐,谒太宰吴原博,首问:"石田先生安否?"出问从者,始大惊,归而谢罪。
文征仲在史馆,同时诸翰林相谓:"奈何以画匠辱我木天?"征仲闻,即日拂衣归。
三事皆相类。
宜乎阎立本有厮役之恨也!
今赵州有吴道子画水墨刻,其波涛汹涌,翻澜骇沫,细观,目为之眩,不知真迹当何如也。
人之技巧,至于画而极,可谓夺天地之工,泄造化之秘。
少陵所谓"真宰上诉天应泣"者,当不虚也。
然古人之画,细入毫发,飞走之态,罔不穷极,故能通灵入圣,役使鬼神。
今之画者,动曰取态,堆墨劈斧,仅得崖略,谓之游戏于墨则可耳,必欲诣境造极,非师古不得也。
凡百技艺,书上矣,卜筮次之,棋损间心,画为人役。
其它术数,致远恐泥,苟精其理,皆足成名,而高下之间,判然千里。
余少也贱,罔不涉猎,而究竟无成,皆同袜线,今已一切敕断,惟柔翰宿业,尚未能驱除耳。
人之嗜好,故自迥异,如谢康乐好游涉山水,李卫公喜未闻见新书,此自天性,不足为病。
右军好蓄鹅,子敬好作驴鸣,崔安潜好有斗牛,米元章好石,近于僻矣,而未害也。
王思微好洁,陈伯敬好忌讳,宋明帝好鬼,以之处世,大觉妨碍。
至于海上之逐臭,之嗜足纨也,甚矣!口有同嗜,常语也。
然文王嗜昌<蜀犬>,曾皙嗜羊枣,屈到嗜芰,宋明帝嗜蜜浸豕夷,崔铉嗜新捻头,魏征嗜醋芹,辛绍先嗜羊肝,顾翱母喜食雕胡饭,已为不得其正。
至刘邕之嗜疮痂,鲜于叔明之嗜臭虫,张怀肃之嗜服人精,权长孺之嗜爪甲,国朝赵辉之嗜女人月水,刘俊之嗜蚯蚓,殆不可以人理论者。
古人嗜酒,以斗为节。
十斗一石,量之极也。
故善饮若淳于髡、卢植、蔡邕、张华、周ダ之辈,未有逾一石者。
独汉于定国饮至数石不乱,此是古今第一高阳矣。
宋时如寇莱公、石曼卿、刘潜、杜默,皆以饮称雄者,其量恐亦不下古人也。
近代酒人,不知视昔云何?但缙绅之中,能默饮百杯以上,不动声色者,即足以称豪矣。
以耳目所睹记,若曾学士、冯司成衍、胡总制宗宪、汪司马道昆,皆自负无对者,而其它猥琐不论也。
曾学士至铸铜与身等,见其所饮内之,至铜人溢出,而尚未醉。
冯司成放春榜,每进士陪一杯,遂讫三百杯,兴未尽,复于中择善饮者五人,与立酬酢,又百余爵。
五人皆踉跄不胜,而冯无恙也。
胡在浙中迎乡榜亦然。
汪司马每饮,大小尊错陈,以尽一几为率,啜之至尽,略无余沥,亦裴弘泰之匹矣。
然汪尝言:"善饮者,必自爱其量。 每见人初即席便大吸者,辄笑之。"
亦可谓名言也。
廉将军老矣然,一饭斗,米肉十斤。
少壮之时,不知云何?壮士猛将,想皆尔尔。
樊哙,生彘肩可啖,何论饭矣?符秦、乞活、夏默等,啖肉三十余斤,其人长至二丈,有不可以常理论也。
张齐贤候吏置一大桶屏后,伺公饮饭,如数投之,桶溢而食未已。
赵温叔与兵马监押对食猪羊肉各五斤,蒸糊五十事,此亦何逊廉将军乎?近代绅中如啖猪首一枚,折胡饼高至一箸者,往往见之,不能尽书,其人亦不足书也。
亦有因疾而善啖者。
余里中有人啖豚,尝至半体。
乡里社日时为所嬲。
一日,众共执之,缚庭柱上,不得食。
久之,观喉中有物,一虾蟆跃出,众击杀之,自此不复能食矣。
此与唐佐史食至数十斤者相类。
近闻太原有嗜酒者亦然。
乃知嗜好之偏而酷者,皆疾也。
人有嗜睡者,边孝先、杜牧、韩昌黎、夏侯隐、陈搏、王荆公、李岩老皆有此癖。
近时张东海有《睡丞记》,言:"一华亭丞,谒乡绅,见其未出,座上鼾睡。 顷之,主人至,见客睡,不忍惊,对坐,亦睡。 俄而丞醒,见主人熟睡,则又睡。 主人醒,见客尚睡,则又睡。 及丞再醒,暮矣,主人竟未觉。 丞潜出,主人醒,不见客,亦入户。"
世有此可笑事。
陆放翁诗云:"相对蒲团睡味长,主人与客两相忘。 须臾客去主人觉,一半西窗无夕阳。"
此诗殆为此丞发耶?
宋明帝好忌讳,文书上有凶败丧亡等字,悉避之。
移床修壁,使文士撰祝,设太牢,祭土神。
江谧言及白门,上变色,曰:"白汝家门。"
后梁萧恶人发白,汉汝南陈伯敬终身不言死;与妻交合,必择时日;遣媵御,将命往复数四。
人之蔽惑,可笑有如此者。
以余所见,绅中有恶鸦鸣者,日课吏卒,左右彀弩,挟弹,如防敌,然值大雪即不出,恶其白也。
官文书,一切史字、丁字、孝字、老字,皆禁不得用。
又闽中一先辈尤甚,与家人言无,必曰有;死必曰生。
身死之日,寸帛尺素,皆无所有,几有小白之Г。
至今乡曲以为话柄。
然转相效仿者不无其人也。
人有好货财者,坐卧起居,言动食息;无所往而不与阿堵俱也。
一日,病且死,强起阅库藏,白镪如山,拊摩不忍舍去,谓其子曰:"幸内十大镪棺中,亲我怀抱。"
或曰:"以金入木不利,且启发冢之端,不如以楮代之可也。"
其人凝泪太息,不能言而逝。
噫!斯人何愚也。
生积巨万,而死不能将去锱铢。
故人之所好,必求死之日得将去者,则几矣。
范云欲预册命,祈医速瘳,不顾三年后之死也。
死生亦大矣,而人之所好,有甚于生者。
荀奉倩之死,色也;刘伶之死,酒也;石崇之死,财也;梁冀、韩胄之死,权也。
皆知之而不能自克者也。
仕宦不止,生行死归,亦其次也。
金陵人有拾钞于道者,归而视之,荷叶也,弃之门外。
逡巡,一荷担者俯而拾焉,故钞也。
一钞何足言?乃不可妄得若此,贪得者亦何为哉? 蜀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