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原道"《淮南子》以《原道》首篇,许氏笺云:"原,本也。" 公所作《原道》、《原性》等篇,史氏谓其奥衍宏深,与孟轲、扬雄相表里,而佐佑六经,诚哉是言。 东坡尝曰:"自孟子后,能将许大见识寻求古人,其断然曰:孟子醇乎醇。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若非有见识,岂千余年后便断得如此分明。" 伊川亦曰:"退之晚年作文,所得甚多,如曰“轲之死不得其传",似此言语,非是蹈袭前人,又非凿空撰得,必有所见。” 二先生之论,岂轻发者哉。 山谷尝曰:"文章必谨布置,每见后学,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 后以此概求古人法度,如老杜《赠韦见素诗》,布置最得正体,如官府甲第厅堂房室,各有定处,不可乱也。 韩文公《原道》与《书》之《尧典》,盖如此。" 石介守道曰:"孔子之《易》、《春秋》,自圣人以来未有也。 吏部《原道》、《原性》、《原毁》、《行难》、《禹问》、《佛骨表》、《诤臣论》,自诸子以来未有也。"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杨诚斋曰:"道德之实非虚也,而道德之位则虚也。 韩子之言,实其虚者也。 其曰仁‘与义为定名’,又曰‘吾之所谓道德者,合仁与义言之也’。 而后道德之虚位,可得而实矣。" 张无垢曰:"此正是退之辟佛老要害处。 老子平日谈道德,乃欲捶提仁义,一味自虚无上去,曾不知道德自仁义中出。 故以定名之实,主张仁义在此二字。 既言行仁义,后必继曰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亦未始薄道德也。 特恶佛老不识仁义即是道德,故不得不表出之。" 杨龟山曰:"韩子意曰:由仁义而之焉斯谓之道,充仁义而足乎己斯谓之德。 所谓道德云者,仁义而已,故以仁义为定名,道德为虚位。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仁义,性所有也。 则舍仁义而言道者,固非也。 道固有仁义,而仁义不足以尽道,则以道德为虚位者,亦非也。"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子下或有有字。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非天下或有之字,下小字或作罪云。 《尸子》曰:"井中视星,所视不过数星。" 今按:韩公未必用《尸子》语,正使用之,作罪亦非文意。 "彼以煦煦为仁,"煦音诩。 "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
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
"或无"其所谓德"四字,非是。 "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公言私言下,或皆有者字,或惟下句有之。 "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
"或无黄字。 "晋魏梁隋",诸本作"晋宋齐梁魏隋",《文苑》作"晋梁魏隋",蜀本作"魏晋宋梁齐",方从阁、杭本云:"南举晋梁,北举魏隋也。" "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
"墨下诸本有"不入于墨,则入于老"二语。 "入于彼,必出于此。
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必上或有则字。 主或作王。 今按:作主,乃与下文三韵皆叶,作王非是。 "入者附之,出者之。
"二者字或皆作则,附或作隆,皆非是。 "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云尔。"
"诸本尝下有师之字。 "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
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
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
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
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
"或无以字。 "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
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
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
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通或作同。 "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壹郁,"壹或作湮,或作堙。 按《史记·贾谊传》:"独堙郁其谁语。" 《汉书》作"壹郁"。 壹当作[B12A],《集韵》音咽。 [B12A]郁,不得泄也。 平入声通用,湮与[B12A]亦音义同也。 作壹字则非。 今按字书,壹[B12A],吉凶在壶中不得泄也。 即今之氤氲字。 壹湮古盖通用,故《汉书》但作壹耳。 "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
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
"或无权衡字,非是。 "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
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剖或作掊。 "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
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
"致之或作致其,非是。 麻丝或作丝麻,篇内并同。 "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
"臣不字下诸本有能字,无"而致之民"四字,而句下有"则失其所以为臣"一语。 "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
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
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与王,其号名殊,其所以为圣一也。
"名下或有虽字。 "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殊,其所以为智一也。
"事下或有虽字。 "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其言或作之言。 饥之或作饥而。 "《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尹彦明曰:"介甫谓退之正心诚意,将以有为,非是。 盖介甫不知道也。 正心诚意便休,却是释氏也。 正心诚意,乃所以将有为也。 非韩子不能至是。" "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一作"国家天下"。 句下或有者字,皆非是。 "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进上或有夷而字。 "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其文,《诗》、《书》、《易》、《春秋》;"文,或作书,或作教。 "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
"果蔬或作蔬果。 "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或无而字,而下或无其字。 "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
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郊焉而天神假,"音名。 "庙焉而人鬼飨。
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何上或无也字。 今按:"曰斯道也,何道也?"是问词,而"曰斯吾所谓道也",以下乃答语也。 "斯道也,何道也",或作"斯何道也,斯吾所谓道也",或作"斯道也,吾所谓之道也"。 又或无所谓字,皆非是。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或问张无垢曰:"汤学于伊尹,韩愈乃谓其传自禹。 扬雄自比孟子,是得其传者,而愈以谓轲死无传,何也?"先生曰:"禹之道,尧舜之道也,伊尹得以授汤,置伊尹而言禹,亦无害也。 扬雄虽自比孟子,而愈以小疵讥之。 其言无传则舍之矣。"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宛丘论公《原道》,亦曰:"愈者,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而健于言。" "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
然则如之何而可也?"何而或作何其。 今按:此句复是问词,其下乃答语。 "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疒发》疾者有养也。
"《疒发》音废。 "其亦庶乎其可也。
"苏子由曰:"愈之学,朝夕从事于仁义礼智刑名度数之间,自形而上者,愈所不知也。 《原道》之作,遂指道德为虚位,而斥佛老与杨墨同科,岂为知道哉?韩愈工于文者也。" 张芸叟曰:"张籍尝劝愈排佛老不若著书,愈亦尝以书反复之。 既而《原道》、《原性》等篇,皆激籍而作。 其《原道》也,大抵言教。 其《原性》也,大抵言情云云。" 子由所云释氏,柳子厚在当时于《送僧浩初序》已有此论。 而芸叟指谪纷然,盖少作也,今其《画墁集》删之矣,学者其审之。 "原性"一作性原。 今按:《原道》《原人》《原鬼》之例,作《原性》为是。 又此五原篇目既同,当是一时之作。 《与兵部李侍郎书》所谓旧文一卷,扶树教道有所明白者,疑即此诸篇也。 然则皆是江陵以前所作。 程子独以《原性》为少作,恐其考之或未详。 孟子言人性善,荀子言恶,扬子言善恶混,公乃作《原性》,取三者而折之以孔子之言。 其说有上中下之殊,于是说者纷然。 李习之则置孟、荀、扬之论,本《中庸》作《复性书》三篇。 皇甫持正则作《孟荀言性论》,而谓孟子之言合经为多。 杜牧之则作《三子言性辨》,而谓荀言人之性恶,比二子,荀得多。 其论不能相一。 至王荆公作《原性》,则又曰太极者,五行之所由生,而五行非太极也。 性者,五常之太极也,而五常不可以谓之性。 此吾所以异于韩子。 太极生五行,然后利害生焉。 性生情,有情然后善恶形焉,而性则不可以善恶言也。 此吾所以异于孟、荀。 其论益相胜矣。 白云郭氏曰:"唐自韩愈之后,言性者皆出其下。 李翱之言,至论动静皆离,寂然不动,则异教矣。 皇甫之论,谓孟、荀、扬殊趋而一致,又为韩子三品之论,皆无去取。 杜牧之言爱怒生而自能为性之根、恶之端,其荀氏徒欤?本朝言性者四家,司马公谓扬子兼之,王荆公谓扬子之言似矣,苏氏亦曰:‘扬雄之论,固已近之。 ’亦多蔽于雄之学。 独程氏言孟子性善,乃极本穷原之理。 又谓荀、扬不知性,故舍荀、扬不论。" 郭氏之论尽矣。 "
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
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性者五;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情者七。
"而其或皆无而字,性者情者或并无者字,皆非是。 "曰:何也?"或无曰字。 "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
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
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
"方从阁、杭、蜀本云:"礼信去仁为近,诸本多作曰仁、曰义、曰礼、曰智、曰信。" 今按:方本以五行相生之序而言,诸本以四方相对一位居中而言,理皆可通,但窃意诸本语陈,而韩公亦颇尚异,恐方本或得之。 "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而行于四;"行于,方作行之。 "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四也混;"不上诸本无一字,方从阁、杭、潮本作一也,而并属下句。 云:"一谓仁也,言不少存乎仁,则少畔乎仁,蜀本倒一也二字。 杭、蜀反皆作及,非也。" 今按:也一二字,当从蜀本,而以也字属上句,一字属下句。 方及诸本皆非也。 方以一为仁,亦非是。 此但言中人之性,于五者之中,其一者或偏多,或偏少,其四者亦杂而不纯耳。 反字则方得之。 "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
"悖音佩。 "性之于情视其品。
情之品有上中下三,其所以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惧、曰爱、曰恶、曰欲。
上焉者之于七也,动而处其中;"其中或作于中,非是。 "中焉者之于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者也;下焉者之于七也,亡与甚,直情而行者也。
"亡与上或有无字,非是。 "情之于性视其品。
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
荀子之言性曰:人之性恶。
扬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恶混。
夫始善而进恶,与始恶而进善,与始也混而今也善恶,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
"与,诸本多作欤,善恶下又有欤字。 今按:二与字皆当读如字,而为句首,犹言及也。 作欤而为句绝者,皆非。 《左传》:"夫弗及而忧,与可忧而乐,与忧而弗害,皆取忧之道也。" 语势亦相似。 "叔鱼之生也,其母视之,知其必以贿死。
"《国语》:"叔鱼生,其母视之曰:‘是虎目而豕啄,鸢肩而牛腹,壑可盈,是不可餍,必以贿死。 ’""杨食我之生也,叔向之母闻其号也,知必灭其宗。
"昭二十八年《左传》:"叔向生子伯石,叔向之母视之。 及堂,闻其声而还曰:‘是豺狼之声也。 狼子野心,非是莫丧羊舌氏矣。 ’至是果灭。" 伯石,食我字也。 食采于杨,故号杨食我。 旧本食我音异俄。 "越椒之生也,子文以为大戚,"或无大字。 "知若敖氏之鬼不食也。
"宣四年《左氏》:"楚司马子良,生子樾椒。 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 ’子良不可。 子文以为大戚,曰:‘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人之性果善乎?后稷之生也,其母无灾,其始匍匐也,则岐岐然,嶷嶷然。
"见《诗·生民》。 嶷,鱼力切。 "文王之在母也,母不忧;"或无母字。 母不忧等事见《国语》。 "既生也,傅不勤;既学也,师不烦;人之性果恶乎?尧之朱,舜之均,文王之管、蔡,习非不善也,而卒为奸;瞽叟之舜,鲧之禹,习非不恶也,而卒为圣。
人之性善恶果混乎?"圣下或有人字属上句。 "故曰:三子之言性也,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
曰:然则性之上下者,其终不可移乎?"终上或无其字。 "曰: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教或作学。 "其品则孔子谓不移也。
曰:今之言性者异于此,何也?"性下或有情字。 "曰:今之言者,杂佛、老而言也;杂佛、老而言也者,奚言而不异?"言也者或无也字。 今按:此篇之言,过荀、扬远甚。 其言五性尤善,但三品之说太拘。 又不知性之本善,而其所以或善或恶者,由其禀气之不同,为未尽耳。 "
原毁"或作毁原,说已见上。 "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此孔子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之意。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颜渊曰:"舜何人也,余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文意盖本此。 古之人或无人字,下同。 早或作蚤。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方从阁本,无"求其所以"四字,只作责于己为周公者。 今按:阁本不成文理,而方从之,误矣。 ""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去其下十三字,或从阁本,作"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而为之"。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身或作己。 "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善或作有,非是。 "取其一不责其二,"责或作取。 "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
"或无此八字,非是。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不上或有是字。 "
今之君子则不然。
"或无"则不然"字。 "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身或作于己。 "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是之或作如是,或无之字。 "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原上或无有字,"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吾常试之矣。
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应下或无者字,非是。 "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此下或无世字,非是。 已或作矣。 "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作或作仕,或作化。 欤或作也。 "
原人"或作仁。 "
形于上者谓之天,形于下者谓之地,命于其两间者谓之人。
形于上,日月星辰皆天也;形于下,草木山川皆地也;命于其两间,夷狄禽兽皆人也。
曰:"然则吾谓禽兽人,可乎?"曰:"非也。 "人可上或有曰字。 "指山而问焉,曰山乎?"指下或有南字,非是。 "曰山,可也。 山有草木禽兽,皆举之矣。 指山之一草而问焉,曰山乎?曰山,则不可。"
"或无曰山乎三字。 "故天道乱,而日月星辰不得其行;"或无故字。 "地道乱,而草木山川不得其平;人道乱,而夷狄禽兽不得其情。
天者,日月星辰之主也;地者,草木山川之主也;人者,夷狄禽兽之主也。
主而暴之,不得其为主之道矣,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仁或作人,非是。 "
原鬼"李石曰:"退之作《原鬼》,与晋阮千里相表里。 至作《罗池碑》欲以鬼威喝人,是为子厚求食也。 《送穷文》虽出游戏,皆自叛其说也。 退之以长庆四年寝疾,帝遣神召之曰:‘骨国世与韩氏相仇,欲同力讨之,天帝之兵欲行阴诛,乃更藉人力乎?’当是退之数穷识乱,为鬼所乘,不然,平生强聒,至死无用。" "
有啸于梁,""于梁"、"于堂"下,一本各有"者"。 "从而烛之,无见也。
斯鬼乎?曰:非也,鬼无声。
有立于堂,从而视之,无见也。
斯鬼乎?曰:非也,鬼无形。
有触吾躬,从而执之,无得也。
斯鬼乎?曰:非也,鬼无声与形,安有气。
""鬼无声与形"上,或有"鬼无气"三字,非是。 "曰:鬼无声也,无形也,无气也,果无鬼乎?曰:有形而无声者,物有之矣,土石是也;有声而无形者,物有之矣,风霆是也;有声与形者,物有之矣,人兽是也;无声与形者,物有之矣,鬼神是也。
"李石曰:"公子彭生托形于豕,晋文公托声如牛,韩子谓鬼无声与形,未尽也。" "曰:然则有怪而与民物接者,何也?曰:是有二:有鬼,有物。
"有怪或作见怪,二下或有说字;或有说字,而无"有鬼有物"四字。 "漠然无形与声者,鬼之常也。
民有忤于天,有违于民,"上民字一作人,下民字或作时。 "有爽于物,逆于伦,而感于气,于是乎鬼有形于形,"有形或作有托。 "有凭于声以应之,而下殃祸焉,皆民之为之也。
"为下或无之字。 "其既也,又反乎其常。
曰:何谓物?曰:成于形与声者,土石、风霆、人兽是也;反乎无声与形者,鬼神是也;"反乎或作反其,非是。 "不能有形与声,不能无形与声者,物怪是也。
"或无"不能有形与声"六字,或无"不能无形与声"六字。 "故其作而接于民也无恒,故有动于民而为祸,亦有动于民而为福,"本或先言为福。 按《左氏》、《国语》:"周惠王十五年,有神降于莘。 王问诸内史过,对曰云云。 有得神以兴,亦有以亡。 夏之兴也,祝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信于聆隧。 商之兴也,杌次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 周之兴也,鸣于歧山;其衰,以杜伯射于于高阝。" 动于民而为祸福,其斯之谓欤?"亦有动于民而莫之为祸福,适丁民之有是时也。
作《原鬼》。
"阁、蜀、粹无作字。 今按:古书篇题多在后者,如《荀子》诸赋正此类也。 但此篇前已有题,不应复出,故且从诸本存作字。 "
行难"行,下孟切。 公《与祠部陆参员外书》,在贞元十八年。 此篇言参自越州召拜祠部员外郎,岂在前欤?参字公佐云。 "
或问"行孰难?"曰:"舍我之矜,从尔之称,孰能之。"
曰:"陆先生参,何如?""按:《李习之集》,参作傪。 "曰:"先生之贤闻天下,是是而非非。 "闻下或有于字。 "贞元中,自越州征拜祠部员外郎,京师之人日造焉,闭门而拒之满街。 愈尝往间客席,"尝或作常。 间或作问。 客或作宾。 席下或有坐定二字。 "先生矜语其客曰:‘某胥也,某商也,其生某任之,其死某诔之,某与某可人也,"可或作何。 或从阁、杭、苑作可,云:“可人见《礼记》,郑注曰:此人可也。" 今按:据《礼记》是也。 然详下文韩公之语,似以陆公虽尝任诔此人,复自疑于有罪,则颇有薄其门地之意。 而以荐引之力自多者,恐须作何字,语势乃协。 更详之。 "任与诔也非罪欤?’皆曰:‘然。
’"也或作之。 罪一作过。 曰上或有应字。 "愈曰:‘某之胥,某之商,其得任与诔也,有由乎?抑有罪不足任而诔之邪?’"任而诔或作诔而任。 而或作与。 "先生曰:‘否,吾恶其初,"恶去声。 "不然,任与诔也何尤。
’愈曰:‘苟如是,先生之言过矣!昔者管敬子取盗二人为大夫于公,"《礼记》:"管仲遇盗,取二人焉,上以为公臣,曰:‘其所与由辟也,可人也。 ’"敬子,仲之谥也。 "赵文子举管库之士七十有余家,"《礼记》:"赵文子所举于晋国,管库之士七十有余家。" "夫恶求其初?’"恶音乌。 "先生曰:‘不然,彼之取者贤也。
’愈曰:‘先生之所谓贤者,大贤欤?抑贤于人之贤欤?齐也,晋也,且有二与七十,而可谓今之天下无其人邪?"而可上或有焉字,邪上或有也字。 "先生之选人也已详。
’先生曰:‘然。
’愈曰:‘圣人不世出,贤人不时出,千百岁之间倘有焉;"圣人贤人,人,或皆作之,或并有人之二字。 世出或作世生,百岁或作百年。 "不幸而有出于胥商之族者,先生之说传,吾不忍赤子之不得乳于其母也!’先生曰:‘然。
’"乳于或无于字。 "他日又往坐焉。
"或无坐字。 "先生曰:‘今之用人也不详。
位乎朝者,吾取某与某而已,在下者多于朝,凡吾与者若干人。
’愈曰:‘先生之与者,尽于此乎?其皆贤乎?抑犹有举其多而缺其少乎?’"或无"其皆贤乎"四字。 缺或作没。 少或作细,或作一。 少下或有者字。 今按:此言人之才或不全备,姑举其可取之多,而略其可弃之少也。 "先生曰:‘固然,吾敢求其全。
’"其或作于。 今按:作其语意为近,但陆公此句正不敢必求全才之意,而下文韩公又以太详而不早责之,殊不可晓,当更考之。 "愈曰:‘由宰相至百执事凡几位?由一方至一州凡几位?先生之得者,无乃不足充其位邪?"其位下或有也字。 "不早图之,一朝而举焉。
今虽详,其后用也必粗。
’"举焉或作索之,详下或有且微字,非是。 粗,聪徂切。 "先生曰:‘然。
子之言,孟轲不如。
’”"《文录》作"退语其人曰,乃今吾见孟轲"。 "
对禹问"《孟子》: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也。 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云云。 公乃设问而为之答,且曰:"孟子之心,以为圣人不苟私于其子以害天下。 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 大抵孟子之说主天命,而公以人事言之尔,其致一也。 "
或问曰:"尧舜传诸贤,禹传诸子,信乎?"曰:"然。"
"然则禹之贤,不及于尧与舜也欤?"曰:"不然,尧舜之传贤也,欲天下之得其所也;禹之传子也,忧后世争之之乱也。 尧舜之利民也大,禹之虑民也深。"
"利一作虑。 "曰:"然则尧舜何以不忧后世?"曰:"舜如尧,尧传之;禹如舜,舜传之。 得其人而传之,尧舜也。 无其人,虑其患而不传者,禹也。 "“无其人"下或有"而不传"三字,"不传者"或作"不得如己者",非是。 "舜不能以传禹,尧为不知人;禹不能以传子,舜为不知人。
尧以传舜,为忧后世;禹以传子,为虑后世。”
曰:"禹之虑也则深矣,"虑下或有民字。 "传之子而当不淑,则奈何?"曰:"时益以难理,传之人则争,未前定也;传之子则不争,前定也。 前定虽不当贤,犹可以守法;不前定而不遇贤,则争且乱。 天之生大圣也不数,其生大恶也亦不数。 "音朔,上同。 "传诸人,得大圣,然后人莫敢争;"莫上或无人字。 "传诸子,得大恶,然后人受其乱。 "或作祸。 "禹之后四百年然后得桀,亦四百年,然后得汤与伊尹。 汤与伊尹,不可待而传也。 "待或作得。 "与其传不得圣人而争且乱,孰若传诸子,虽不得贤,犹可守法。"
"诸或作之。 守法,或从阁本作法守,非是。 "曰:"孟子之所谓‘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者,何也?"曰:"孟子之心,以为圣人不苟私于其子以害天下。 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
杂说四首"或作三首,其一作《题崔山君传》。 "龙嘘气成云,"嘘上或有之字。 "云固弗灵于龙也。
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茫上或有而字。 "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上,汩陵谷,"汩音骨。 "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灵,或从阁本作云,非是。 "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弗或作不,或无信字,非是。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云从龙。"
既曰龙,云从之矣。
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医下或有人字。 "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
"纲下或无之字。 理乱或作乱否。 "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纪纲者,脉也。
"纪纲或作纲纪。 "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
通于此说者,其知所以为天下乎!"所以,阁无以字。 "夏、殷、周之衰也,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
"作或作僭。 "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纪纲存焉耳。
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势于诸侯,聚兵而焚之,传二世而天下倾者,纪纲亡焉耳。
"世或作帝。 "是故四支虽无故,不足恃也,脉而已矣;四海虽无事,"四海或作天下。 "不足矜也,纪纲而已矣。
忧其所可恃,惧其所可矜,善医善计者,谓之天扶与之。
"诸本或无天字。 扶或作持。 今按:此句未详,疑有误字。 "《易》曰:"视履考祥。"
善医善计者为之。
"善计或无善字。 "
谈生之为《崔山君传》,"谈生者,谈姓,不知其名。 之或作云,而无为字,非是。 "称鹤言者,岂不怪哉!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昔之圣者,"圣者或作圣人,或并有人者二字。 "其首有若牛者,其形有若蛇者,其喙有若鸟者,"鸟,阁作马。 或云:《尸子》"禹长颈鸟喙",阁本讹也。 "其貌有若蒙倛者,"《荀子》:"仲尼之状,面如蒙倛。" 注云:"方相也。 其首蒙茸然,故曰蒙倛"。 倛音欺。 "彼皆貌似而心不同焉,可谓之非人邪?即有平肋曼肤,"《楚辞》:"平肋曼肤,何以肥之。" "颜如渥丹,美而很者,貌则人,其心则禽兽,又恶可谓之人邪?"貌或作面,貌上或有其字。 禽下或无兽字。 邪或作也。 《列子》:"包牺、女娲、神农、夏后氏,蛇身人面,牛尾虎鼻,皆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人之德。 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而有禽兽之心。" 公意亦如此耳。 "然则观貌之是非,不若论其心与其行事之可否为不失也。
"或从阁、杭无可否字,非是。 "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将特取其愤世嫉邪而作之,故题之云尔。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或无下千里字。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或无人字。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见外,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上或有今之字,而食下疑脱一石字。 马也或无也字。 且欲或无且字,且或作而。 今按:且字恐当在等字下。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二无字下,诸本皆有良字,阁、杭本皆脱"其真无马邪"五字。 知或作识。 也字皆作邪。 "读荀"下或有子字。 荀卿名况,赵人,齐襄王时为稷下祭酒,避谗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春申君死,而荀卿废,著书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荀子》三十二篇,其《非十二子篇》,以子弓并仲尼,谓子思、孟轲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 其《性恶篇》谓人之性恶,礼义生于圣人之伪,此其抵牾不合于道,而公所欲削者欤。 "始吾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
以为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
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因雄书而孟氏益尊,则雄者亦圣人之徒欤!"雄下或有也字。 "圣人之道,不传于世。
周之衰,好事者各以其说干时君,"其下或有所能字。 "纷纷藉藉相乱,六经与百家之说错杂,然老师大儒犹在。
火于秦,黄老于汉,"或无黄字。 "其存而醇者,孟轲氏而止耳,扬雄氏而止耳。
"或作矣,一无"扬雄氏而止耳"一句。 "及得荀氏书,于是又知有荀氏者也。
考其辞时若不粹,"时下或有有字。 不下或有醇字。 "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乎!"抑下或有其字。 "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之,故《诗》、《书》、《春秋》无疵。
"或无黜字,去下或无之字。 "余欲削荀氏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亦孔子之志欤!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或从阁无乎醇字,或无乎醇者三字,而有如字,皆非是。 扬或作雄,非是。 伊川曰:"荀卿才高,而其言多过。 子云才短,而其言多失。 然皆未免夫驳者也。 退之以大醇归之,盖韩子待人以恕。" "
读冠子"《西汉·艺文志》有《冠子》一篇,其下笺云:"楚人,居深山,以鸟羽为冠。" 而《唐·志》云"《冠子》三卷。" 岂汉时遗缺,至唐而全耶?汉唐皆以为道家者流,公谓其辨施于国家,功德岂少?而柳子厚作《辨冠子》,则曰:"得其书而读之,尽鄙浅言也。" 二公所见不同如此。 音曷。 "
《冠子》十有九篇,其词杂黄、老、刑、名。
"九,方作六,云:"今《冠子》自《博选》至《武灵王问》凡十九篇。 此只云十六篇,未详。" 今按:方盖不见或本已作九也。 或无杂字,非是。 "其《博选篇》,"《博选》,《冠子》第一篇。 "四稽、五至之说当矣。
"《博选篇》云:道有四稽: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四曰命。 人有五至:一曰用己,二曰仆己,三曰若己,四曰斯役,五曰徒隶。 至或作室。 "使其人遇时,援其道而施于国家,功德岂少哉?"遇下或有其字,功上或有其字。 "《学问篇》,"《学问》,《冠子》第二篇。 "称贱生于无所用,中流失船,一壶千金者,"壶或作瓠,音义同。 "余三读其辞而悲之。
文字脱谬,为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灭者二十有二,注十有二字云。
"灭或作减。 注下或有者字。 "
读仪礼"《仪礼》十七篇,周之旧典,汉高堂隆生所传者也。 此外又有三十九篇,河间王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竟不施行,今亡矣。 唐明经有三科,《仪礼》其一也。 今书具在,凡十七篇。 "
余尝苦《仪礼》难读,又其行于今者盖寡,"其或作且。 "沿袭不同,复之无由。
考于今,诚无所用之。
"或作云。 "然文王、周公之法制,粗在于是。
孔子曰:"吾从周。"
谓其文章之盛也。
古书之存者希矣,百氏杂家尚有可取,况圣人之制度邪!"存上或无之字。 家或作说。 尚下或无有字。 "于是掇其大要,奇辞奥旨著于篇,学者可观焉。
"或无学字。 "惜乎!吾不及其时进退揖让于其间,呜呼盛哉!
读墨子"墨子名翟,宋大夫。 《汉·艺文志》云:"著书七十一篇。" 今存者十二篇,有《节用》、《兼爱》、《尚贤》、《明鬼神》、《非命》、《尚同》等诸篇。 《明鬼神》在《尚同篇》中,无别篇也。 世之学者,因临川王氏诗有"孔墨必相用,自古宁有此"之语,意谓孟子排杨墨,公排释老,自比孟子不当有相用之说。 然学者必知孟子"归斯受之"之意,然后识公读墨之旨云。 伊川先生曰:"或问退之《读墨》一篇如何,曰:‘此一篇意亦甚好,但言不谨严,便有不是处,至若言孔子尚同、兼爱与墨子同,则甚不可也。 ’""
儒讥墨以上同、兼爱、上贤、明鬼,"上或皆作尚,从阁本云。 考《墨子》本书及《汉·艺文志》当作上。 "而孔子畏大人,居是邦不非其大夫,"《荀子》:子路问鲁大夫练而床,礼欤?子不答。 以告子贡,子贡曰:"汝问,非也。 君子居是邦,不非其大夫。" "《春秋》讥专臣,不"上同"哉?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孔子贤贤,以四科进褒弟子,疾殁世而名不称,不"上贤"哉?孔子祭如在,讥祭如不祭者,曰:"我祭则受福",不"明鬼"哉?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奚不相悦如是哉?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列子》云:"孔丘墨翟,无地而为君,无官而为长。" 古语云:"墨翟突不及黔,孔丘席不及暖。" 孟子以前,皆以孔墨并称,则墨亦大贤。 孟子特以其非中道,其流不能无弊,故辟之耳。 《艺文志》曰:"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 茅屋采椽,是以贵俭。 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 选士大射,是以尚贤。 宗祀严父,是以右鬼。 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 以孝视天下,是以尚同。 此其所长也。" 退之读墨,盖出于此。 庄、孟、荀卿之论,皆斤其所短也。 又严有翼曰:"墨子之书,孟子疾其兼爱无父,力排而禽兽之。 其言曰: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 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今退之谓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抑何乖剌如是耶!若以孔墨为必相用,则孟子距之为非矣。 其《与孟简书》,则又取孟子距杨墨之说,以谓向无孟氏,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 故推尊孟子,以为其功不在禹下,意以己之排佛老,可以比肩孟氏也。 殊不知言之先后,自相矛盾,可胜其说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