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墓志四首
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治平四年〉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
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
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
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
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世。
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
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
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
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曾祖讳佑。
祖讳杲。
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
三世皆不显。
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
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
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
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岁余,举进士,再不中。
又举茂材异等,不中。
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
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粹精,涵畜充溢,抑而不发。
久之,慨然曰:"可矣。"
由是下笔,顷刻数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志也悫,故得之精。
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遂除试秘书省校书郎。
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甲也,享年五十有八。
天子闻而哀之,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
君娶程氏,大理寺丞文应之女。
生三子:曰景先,早卒;轼,今为殿中丞、直史馆;辙,权大名府推官。
三女皆早卒。
孙曰迈、曰迟。
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君善与人交,急人患难,死则恤养其孤,乡人多德之。
盖晚而好《易》,曰:"《易》之道深矣,汩而不明者,诸儒以附会之说乱之也,去之,则圣人之旨见矣。"
作《易传》,未成而卒。
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
君生于远方,而学又晚成,常叹曰:"知我者,惟吾父与欧阳公也。"
然则非余谁宜铭?铭曰:
苏显唐世,实栾城人。
以宦留眉,蕃蕃子孙。
自其高曾,乡里称仁。
伟与明允,大发于文。
亦既有文,而又有子。
其存不朽,其嗣弥昌。
呜呼明允,可谓不亡。
赠太子太傅胡公墓志铭〈治平四年〉
太子少师致仕、赠太子太傅胡公讳宿,字武平。
其先豫章人也,后徙常州之晋陵,世有隐德,为晋陵著姓。
公举进士,中天圣二年乙科,为真州扬子尉。
县大水,漂溺居民,令不能救。
公曰:"拯溺,吾职也。"
即率公私舟活数千人。
岁满,调庐州合淝主簿。
张丞相士逊称其文行,荐诸朝,召试学士院,为馆阁校勘,与修《北史》。
改集贤校理,通判宣州。
三迁太常博士,判吏部南曹,赐绯衣银鱼。
知湖州,为政有惠爱,筑石塘百里捍水患。
大兴学校,学者盛于东南,自湖学始。
公丁母夫人忧去,而州人思之,名其塘曰"胡公塘"。
学者为公立生祠于学中,至今祠之。
公居丧,毁瘠过礼,三年不居于内。
服除,为三司盐铁判官,转尚书祠部员外郎,判度支勾院,知苏州、两浙路转运使。
召还,修起居注,以本官知制诰,兼勾当三班院,已而兼判吏部流内铨。
入内都知杨怀敏坐卫士夜盗入禁中惊乘舆,斥出为和州都监,怀敏用事久,势动中外,未几,召复故职。
公封还辞头,不草制,论曰:"卫士之变,踪迹连怀敏,得不穷治诛死,幸矣,岂宜复在左右?"其命遂止。
久之,拜公翰林侍读学士,迁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判馆事,兼端明殿学士。
累迁尚书左司郎中,兼知通进银台司、审刑院、群牧使,提举在京诸司库务、醴泉宫,判尚书礼部,遂判都省,再知礼部贡举。
奉使契丹,馆伴北朝人使,亦皆再,而虏人严惮之。
公为人清俭谨默,内刚外和。
群居笑语欢哗,独正容色,温温不动声气。
与人言,必思而后对。
故其莅官临事,慎重不辄发,发亦不可回止,而其趣要归于仁厚。
朝议:在官年七十而不致仕者,有司以时按籍举行。
公以谓养廉耻,厚风俗,宜有渐,而欲一切以吏议从事,殆非所以优老劝功之意,当少缓其事,使人得自言而全其美节。
朝廷嘉其言是,至今行之。
皇□新乐成,议者多异论。
有诏:新乐用于常祀朝会,而郊庙仍用旧乐。
公言书称"同律",而今旧乐高,新乐下,相去一律,难并用,而新乐未施于郊庙,先用之朝会,非先王荐上帝配祖考之意,皆不可。
近制:礼部四岁一贡士,议者患之,请更为间岁。
议已定,公独以为不然,曰:"使士子废业,而奔走无宁岁,不如复用三岁之制也。"
众皆以公言为非。
行之数年,士子果以为不便,而卒用三岁之制。
仁宗久未有皇子,群臣多以皇嗣为言,未省。
公以学士当作青辞祷嗣于山川,即建言储位久虚,非所以居安而虑危,愿择宗室之贤者立之,以慰安天下之心,语甚切至。
公学问该博,兼通阴阳五行、天人灾异之说。
南京鸿庆宫灾,公以谓南京,圣宋所以受命建号,而大火主于商丘,国家乘火德而王者也,今不领于祠官,而比年数灾,宜修火祀。
事下太常,岁以长吏奉祠商丘自公始。
庆历六年夏,河北、河东、京东同时地震,而登、莱尤甚。
公以岁推之,曰:"明年丁亥,岁之刑德,皆在北宫。 阴生于午,而极于亥。 然阴犹强而未即伏,阳犹微而未即胜,此所以震也。 是谓龙战之会,而其位在干。 今西北二虏,中国之阴也,宜为之备,不然,必有内盗起于河朔。"
明年,王则以贝州叛。
公又以为登、莱视京师,为东北隅,乃少阳之位也。
今二州并置金坑,多聚民以凿山谷,阳气损泄,故阴乘而动。
县官入金,岁几何?小利而大害,可即禁止,以宁地道。
皇祐五年正月,会灵宫灾,是岁冬至,祀天南郊,以三圣并配。
明年大旱,公曰:"五行,火,礼也。 去岁火而今又旱,其应在礼,此殆郊丘并配之失也。"
即建言并配非古,宜用迭配如初诏。
其后,并州议建军为节镇,公以星土考之,曰:"昔高辛氏之二子,不相能也。 尧迁阏伯于商丘,主火,而商为宋星;迁实沈于台骀,主水,而参为晋星。 国家受命,始于商丘,王以火德。 又京师当宋之分野,而并为晋地,参、商,仇雠之星,今欲崇晋,非国之利也。 自宋兴,平僭伪,并最后服,太宗削之,不使列于方镇八十年矣。"
谓宜如旧制。
公在翰林十年,多所补益,大抵不为苟止而妄随。
故其言或用或不用,或后卒如其言,然天子察公之忠,欲大用者久矣。
嘉祐六年八月,拜公谏议大夫、枢密副使。
公既慎静而当大任,尤顾惜大体,而群臣方建利害,多更张庶事以革弊。
公独厌之,曰:"变法,古人之难,不务守祖宗成法而徒纷纷,无益于治也。"
又以谓契丹与中国通好六十余年,自古未有也,善待夷狄者,谨为备而已,今三边武备多弛,牧马著虚名于籍,可乘而战者百无一二。
又谓沧州宜分为二路以御虏,此今急务也。
若其界上交侵小故,乃城寨主吏之职,朝廷宜守祖宗之约,不宜争小利而隳大信,深戒边臣生事以为功。
在位六年,其论议类皆如此。
英宗即位,拜给事中。
治平三年,累上表乞致仕,未允。
久之,拜尚书吏部侍郎、观文殿学士、知杭州。
为政不略细故,或谓大臣不宜自劳,公曰:"此民事也,吾不敢忽。"
以是民尤爱之。
明年,今上即位,迁左丞。
五月,公以疾告,遂除太子少师致仕。
命未至,而公以六月十一日薨于正寝,享年七十有三。
即以其年十一月某日,葬于某州某县某乡之某原。
公之曾祖讳持,累赠太傅。
曾祖妣欧阳氏,追封晋陵郡太夫人。
祖讳徽,累赠太师。
祖妣杨氏,追封华阴郡太夫人;余氏,嘉兴郡太夫人;余氏,丹阳郡太夫人;龚氏,武陵郡太夫人。
父讳{宀林},累赠太师兼中书令。
妣沈氏,追封东阳郡太夫人;贝氏,南阳郡太夫人;李氏,金城郡太夫人。
公累阶光禄大夫,勋上柱国,开国安定爵公,食邑二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推诚保德翊戴功臣。
初娶吴氏,追封兰陵郡夫人;再娶何氏,封南康郡夫人。
子男五人:长曰宗尧,今为都官员外郎;次曰遵路,早卒;次曰宗质,国子博士;次曰宗炎,著作佐郎;次曰宗厚,秘书省正字,早卒。
女四人,皆适士族。
孙:志修,太常寺太祝;行修,守秘书省校书郎;简修,试秘书省校书郎;世修、德修、安修、奕修、慎修、益修。
公自为进士,知名于时。
杨文公亿得其诗,题于秘阁,叹曰:"吾恨未识此人!"其举进士也,谢阳夏公绛荐公为第一,公名以此益彰,而谢公亦以此自负。
少尝善一浮图,其人将死,谓公曰:"我有秘术,能化瓦石为黄金,子其葬我,我以此报子。"
公曰:"尔之后事,吾敢不勉?秘术,非吾欲也。"
浮图叹曰:"子之志,未可量也。"
其笃行自励,至于贵显,常如布衣时。
有文集四十卷。
铭曰:
允矣胡公,顺外刚中。
惟初暨终,一德之恭。
公之燕居,其气温温。
举必可法,思而后言。
公在朝廷,正色侃侃。
蔚有嘉话,忧深虑远。
不辽利趋,不畏势反。
有或不从,后必如之。
久而愈信,孰不公思?侍从之亲,枢机之密。
名望三朝,清职峻秩。
恺悌之仁,宜国黄。
七十而止,孰云多寿。
惟善在人,刻铭不朽。
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熙宁元年〉
公讳襄,字君谟,兴化军仙游人也。
天圣八年,举进士甲科,为漳州军事判官、西京留守推官,改著作佐郎、馆阁校勘。
庆历三年,以秘书丞、集贤校理知谏院,兼修起居注。
是时天下无事,士大夫弛于久安,一日元昊叛,师久无功。
天子慨然厌兵,思正百度以修太平,既已排群议,进退二三大臣,又诏增置谏官四员,使拾遗补阙,所以遇之甚宠。
公以材名在选中,遇事感激,无所回避,权幸畏敛,不敢挠法干政,而上得益与大臣图议。
明年,屡下诏书,劝农桑,兴学校,革弊修废,而天下悚然,知上之求治矣。
于此之时,言事之臣无日不进见,而公之补益为尤多。
四年,以右正言直史馆。
出知福州,以便亲,遂为福建路转运使。
复古五塘以溉田,民以为利,为公立生祠于塘侧。
又奏减闽人五代时丁口税之半。
丁父忧,服除,判三司盐铁勾院,复修起居注。
今参知政事唐公介,时为御史,以直言忤旨,贬春州别驾。
廷臣无敢言者,公独论其忠,人皆危之,而上悟意解,唐公得改英州,遂复召用。
皇祐四年,迁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流内铨。
御史吕景初、吴中复、马遵坐论梁丞相适罢台职,除他官,公封还辞头,不草制。
其后屡有除授非当者,必皆封还之,而上遇公益厚,曰:"有子如此,其母之贤可知。"
命特赐冠帔以宠之。
至和元年,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
三年,以枢密直学士知泉州,徙知福州。
未几,复知泉州。
公为政精明,而世闽人,知其风俗。
至则礼其士之贤者,以劝学兴善,而变民之故,除其甚害。
往时闽人多好学,而专用赋以应科举,公得先生周希孟,以经术传授,学者常至数百人,公为亲至学舍执经讲问,为诸生率。
延见处士陈烈,尊以师礼,而陈襄、郑穆方以德行著称乡里,公皆折节下之。
闽俗重凶事,其奉浮图,会宾客,以尽力丰侈为孝,否则深自愧恨,为乡里羞。
而奸民、游手、无赖子,幸而贪饮食,利钱财,来者无限极,往往至数百千人。
至有亲亡,秘不举哭,必破产办具而后敢发丧者。
有力者乘其急时,贱买其田宅,而贫者立券举债,终身困不能偿。
公曰:"弊有大于此邪!"即下令禁止。
至于巫觋主病蛊毒杀人之类,皆痛断绝之,然后择民之聪明者教以医药,使治疾病。
其子弟有不率教令者,条其事,作五戒以教谕之。
久之,闽人大便。
公既去,闽人相率诣州,请为公立德政碑,吏以法不许谢,即退而以公善政私刻于石,曰:"俾我民不忘公之德。"
嘉祐五年,召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三司、开封,世称省、府,为难治而易以毁誉,居者不由以迁则由以败,而败者十常四五。
公居之,皆有能名。
其治京师,谈笑无留事,尤喜破奸隐,吏不能欺。
至商财利,则较天下盈虚出入,量力以制用,必使下完而上给。
下暨百司因习蠹弊,切磨划剔,久之,簿书纤悉纪纲条目皆可法。
七年季秋,大享明堂,后数月,仁宗崩,英宗即位,数大尝赍,及作永昭陵,皆猝办于县官经费外。
公应烦,愈闲暇若有余,而人不知劳。
遂拜三司使,居二岁,以母老,求知杭州,即拜端明殿学士以往。
三年,徙南京留守,未行,丁母夫人忧。
明年八月某日,以疾卒于家,享年五十有六。
蔡氏之谱,自晋从事中郎克以来,世有显闻,其后中衰,隐德不仕。
公年十八,以农家子举进士,为开封第一,名动京师。
后官于闽,典方州,领使一路,二亲尚皆无恙。
闽人瞻望咨嗟,不荣公之贵,而荣其父母。
母夫人尤有寿,年九十余,饮食起居康强如少者。
岁时为寿,母子鬓发皆皤然,而命服金紫,煌煌如也。
至今闽人之为子者,必以夫人祝其亲;为父母者,必以公教其子也。
公于朋友重信义,闻其丧则不御酒肉,为位以哭,尽哀乃止。
尝会饮会灵东园,坐客有射矢误伤人者,客遽指为公矢,京师喧然。
事既闻,上以问公,公即再拜愧谢,终不自辩,退亦未尝以语人。
公为文章,清遒粹美,有文集若干卷。
工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书,故其残章断稿,人悉珍藏。
而仁宗尤爱称之,御制《元舅陇西王碑》文,诏公书之。
其后,命学士撰《温成皇后碑》文,又敕公书,则辞不肯书,曰:"此待诏职也。"
公累官至礼部侍郎,既卒,翰林学士王等十余人列言公贤,其亡可惜。
天子新即位,未及识公,而闻其名久也,为之恻然,特赠吏部侍郎,官其子为秘书省正字,孙传及弟之子均皆守将作监主簿,而优以赙恤。
以尚幼,命守吏助给其丧事。
曾祖讳显皇,不仕。
祖讳恭,赠工部员外郎。
父讳,赠刑部侍郎。
母夫人卢氏,长安郡太君。
夫人葛氏,永嘉郡君。
子男三人:曰匀,将作监主簿;曰旬,大理评事,皆先公卒。
幼子,也。
女三人,一适著作佐郎谢仲规,二尚幼。
以某年某月某日,葬公于莆田县某乡将军山。
铭曰:
谁谓闽远,而多奇产。
产非物宝,惟士之贤。
嶷嶷蔡公,其人杰然。
奋躬当朝,谠言正色。
出入左右,弥缝补益。
间归于闽,有政在人。
食不畏蛊,丧不忧贫。
疾者有医,学者有师。
问谁使然,孰不公思?有高其坟,有拱其木。
凡闽之人,过者必肃。
集贤院学士刘公墓志铭〈熙宁二年〉公讳敞,字仲原父,姓刘氏,世为吉州临江人。
自其皇祖以尚书郎有声太宗时,遂为名家,其后多闻人,至公而益显。
公举庆历六年进士,中甲科,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
丁外艰,服除,召试学士院,迁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判登闻鼓院、吏部南曹、尚书考功。
于是夏英公既薨,天子赐谥曰"文正"。
公曰:"此吾职也。"
即上疏言:"谥者,有司之事也,且竦行不应法。 今百司各得守其职,而陛下侵臣官。"
疏凡三上,天子嘉其守,为更其谥曰"文庄"。
公曰:"姑可以止矣。"
权判三悟开拆司,又权度支判官,同修起居注。
至和元年九月,召试,迁右正言、知制诰。
宦者石全彬以劳迁宫苑使,领观察使,意不满,退而愠有言。
居三日,正除观察使,公封还辞头,不草制,其命遂止。
二年八月,奉使契丹,公素知虏山川道里,虏人道自古北口回曲千余里至柳河,公问曰:"自松亭趋柳河甚直而近,不数日可至中京,何不道彼而道此?"盖虏人常故迂其路,欲以国地险远夸使者,且谓莫习其山川,不虞公之问也,相与惊顾羞愧,即吐其实,曰:"诚如公言。"
时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虏人不识,以问。
公曰:"此所谓也。"
为言其形状声音,皆是;虏人益叹服。
三年,使还,以亲嫌求知扬州。
岁余,迁起居舍人,徙知郓州,兼京东西路安抚使。
居数月,召还,纠察在京刑狱,修玉牒,知嘉祐四年贡举,称为得人。
是岁,天子卜以孟冬袷,既廷告,丞相用故事,率文武官加上天子尊号。
公上书言:"尊号,非古也。 陛下自宝元之郊,止群臣毋得以请,迨今二十年无所加,天下皆知甚盛德,奈何一旦受虚名而损实美。"
上曰:"我意亦谓当如此。"
遂不允群臣请。
而礼官前袷请礻付郭皇后于庙,自孝章以下四后在别庙者,请毋合食。
事下议,议者纷然。
公之议曰:"春秋之义,不薨于寝,不称夫人,而郭氏以废薨。 按景祐之诏,许复其号而不许其谥与礻付,谓宜如诏书。"
又曰:"礼于袷,未毁庙之主皆合食,而无帝后之限,且祖宗以来用之。 《传》曰‘祭从先祖,宜如故。 ’"于是皆如公言。
公既骤屈廷臣之议,议者已多仄目;既而又论吕溱过轻而责重,与台谏异,由是言事者亟攻之。
公知不容于时矣,会永兴阙守,因自请行,即拜翰林侍读学士,充永兴军路安抚使,兼知永兴军府事。
长安多富人右族,豪猾难治,犹习故都时态。
公方发大姓范伟事,狱未具而公召,由是狱屡变,连年,吏不能决。
至其事闻,制取以付御史台,乃决,而卒如公所发也。
公为三州,皆有善政。
在扬州,夺发运使冒占雷塘田数百顷予民,民至今以为德。
其治郓、永兴,皆承旱歉,所至必雨雪,蝗辄飞去,岁用丰稔,流亡来归,令行民信,盗贼禁止,至路不拾遗。
公于学博,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
其为文章,尤敏赡。
尝直紫微阁,一日,追封皇子、公主九人,公方将下直,为之立马却坐,一挥九制数千言,文辞典雅,各得其体。
公知制诰七年,当以次迁翰林学士者数矣,久而不迁。
及居永兴岁余,遂以疾闻。
八年八月召还,判三班院、太常寺。
公在朝廷,遇事多所建明,如古渭州可弃、孟阳河不可开、枢密使狄青宜罢以保全之之类,皆其语在士大夫间者。
若其规切人主,直言逆耳,至于从容进见,开导聪明,贤否人物,其事不闻于外廷者,其补益尤多。
故虽不合于世,而特被人主之知。
方嘉祐中,嫉者众而攻之急,其虽危而得无害者,仁宗深察其忠也。
及侍英宗讲读,不专章句解诂,而指事据经,因以讽谏,每见听纳,故尤奇其材。
已而复得惊眩疾,告满百日,求便郡。
上曰:"如刘某者,岂易得也?"复赐以告。
上每宴见诸学士,时时问公少间否,赐以新橙五十,劳其良苦。
疾少间,复求外补,上怅然许之。
出知卫州,未行,徙汝州。
治平三年,召还,以疾不能朝,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留司御史台。
熙宁元年四月八日,卒于官舍,享年五十。
呜呼!以先帝之知公,使其不病,其所以用之者,岂一翰林学士而止哉!方公以论事忤于时也,又有扌为谤语以怒时相者。
及归自雍,丞相韩公方欲还公学士,未及而公病,遂止于此,岂非其命也夫!
公累官至始事中,阶朝散大夫,勋上轻车都尉,开国彭城爵公,邑户二千一百、实食者三百。
曾祖讳典,赠大理评事。
祖讳式,尚书工部员外郎,赠户部尚书。
考讳立之,尚书主客郎中,赠工部尚书。
公再娶伦氏,皆侍御史程之女,前夫人先公早卒,后夫人以公贵,累封河南郡君。
子男四人:长定国,郊社掌座,早卒;次奉世,大理寺丞;次当时,大理评事;次安上,太常寺太祝。
女三人,长适大理评事韩宗直,二尚幼。
公既卒,天子推恩录其两孙望、旦,一族子安世,皆试将作监主簿。
公为人磊落明白,推诚自信,不为防虑,至其屡见侵害,皆置而不较,亦不介于胸中。
居家不问有无,喜宗族,既卒,家无余财。
与其弟友爱尤笃。
有文集六十卷。
其为《春秋》之说,曰《传》、曰《权衡》、曰《说例》、曰《文权》、曰《意林》,合四十一卷。
又有《七经小传》五卷,《弟子记》五卷,而《七经小传》今盛行于学者。
二年十月辛酉,其弟与其子奉世等葬公于某所,以状来请铭。
乃为之铭曰:
呜呼!维仲原父,学强而博,识敏而明。
坦其无疑一以诚,见利如畏义必争。
触机履险危不倾,畜大不施夺其龄。
惟其文章灿日星,虽欲有毁知莫能。
维古圣贤皆后亨,有如不信考斯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