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 卷七十六·郊社考九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 卷七十六·郊社考九 马端临

○祀后土

夏以五月祭地。

殷以六月祭地。

周制:夏曰礼地於方丘"《曲礼》:"天子祭天地。" 疏曰:"地神有二,岁有二祭:夏至之日,祭昆仑之神於方泽,一也;夏正之月,祭神州地於北郊,二也。 或云,建申之月祭之,与郊天相对。" 又曰:"知方岳之神是昆仑者,按《地统书·括地象》云,地中央曰昆仑,又云其东南方五千里曰神州。 以此言之,昆仑在西北,别统四方九州;其神州者,是昆仑东南一州耳。 於一州中更分为九州,则《禹贡》之九州是也。 其配地之神,《孝经纬》既云后稷为天地之主,则后稷配天南郊,又配地北郊,则周人以喾配圜丘,亦当配方泽也。" 《张骞赞》,班固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高二千五百里余,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 自张骞使大夏之后,穷河源,恶睹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 至《禹本纪》、《山经》所由,放哉!"《左传》:"凡祀,启蛰而郊。" 疏曰:"郑元注书多用谶纬,言地有二,有昆仑之神,又有神州之神。 唯郑元立为此议,而先儒悉不然故王肃作《圣证论》,引群书以证之。" "。

以黄琮礼地"礼,谓始告神时,荐於神座。 "礼地以夏至",谓神在昆仑者也。 礼神者必象其类,琮八方象地。 疏曰:"云‘琮八方以象地’者,天圆以对地方,地有四方,是八方也。 《易》云‘天元而地黄’。 今地用黄琮,随地色。" ",牲、币放其器之色"注疏见《祀天礼》。 已上礼地玉币",两圭有邸以祀地"两圭者,以象地数二也。 亻舜而同邸。 祀地,谓北郊神州之神。 亻舜,昌绢反。 疏曰: "云‘亻舜而同邸’者,按《王制》注,‘卧则亻舜’,彼谓两足相向,此两圭亦两足同邸,是足相向之义,故以亻舜言之,则上四圭同邸者,亦是各自两足相向,俱就此两足相向而言之也。" 《春官·典瑞》。 杨氏曰:"《玉人之事》‘两圭五寸有邸以祀地’,即此两圭有邸以祀地者也,义与四圭有邸以祀天同。 又按:黄琮以礼地,两圭以自执,亦如植璧秉之谓。 郑氏并谓之礼地,又强分昆仑、神州为二以当之,非也。" 政和四年,礼制局言:"始则求神而礼之,终则正祭而祀焉。 《大宗伯》‘以黄琮礼地’,盖施於求神之时,与《大司乐》‘以函锺为宫,至地皆出,可得而礼’同矣。 《典瑞》‘两圭有邸以祀地’,盖施於荐献之时,与《大司乐》‘奏太蔟,歌应锺,舞《咸池》以祭地’同矣。 郑氏乃谓以黄琮礼地神之在昆仑者,两圭有邸以祀地於北郊神州之神。 且黄琮两圭有邸,《周官》特言礼地祀地而已,初无昆仑、神州之别。 郑氏之说本於谶纬之书,前辈如长孙无忌辈固尝辨其非矣。 此义与徐邈不同,姑两存之。" 已上祭地所执之玉"。

蒲越藁秸。

器用陶匏"并详见《祀天礼》。 已上祭地席器"。

祭地之牛,角茧栗,阴祀用黝牲,毛之"阴祀,祭地北郊及社稷也。 黝读为幽,黑也。 毛之,取纯毛也。 《地官·牧人》。 已上祭地之牲"。

天子为籍千亩,以事天地、社稷,以为醴酪齐盛。

"籍,在亦反。 酪音洛。 齐音咨。 籍,田也。 《祭义》"。

酒正以法共五齐、三酒,以实八樽,大祭三贰"齐,才细反。 三贰,三益副之也。 并见《祀天礼》。 巳上齐盛、酒齐"。

玉路,锡,樊缨十有再就,建太常十有二ヵ以祀"锡音阳。 樊,步干反。 ヵ音留"。

大驭掌驭玉路以祀。

节服氏衮冕六人,维王之太常"并详见《祀天礼》。 已上车旗"。

《大司乐》:大合乐,分乐乃奏太蔟,歌应锺,舞《咸池》,以祭地示。

凡六乐者,一变而致羽物及川泽之示,再变而致物及山林之示,三变而致鳞物及邱陵之示,四变而致毛物及坟衍之示,五变而致介物及土示。

凡乐,函锺为宫,太蔟为角,姑洗为征,南吕为羽。

灵鼓、灵鼗、孙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於泽中之方丘奏之。

若乐八变,则地示皆出,可得而礼矣"疏曰:"礼地必於夏至之日者,以地是阴,夏至一阴生,是以还於阴生之日祭之也。" 注疏详《乐考》"。

鼓人以灵鼓鼓社祭"灵鼓,六面鼓也。 社祭,祭土,神地之道。 已上祭地之乐"。

◎右祭地礼物乐舞

前期十日"自此以后并如《祀天礼》"。

祭之日"《通典》云:"其日,王立於方丘东南,西面,乃奏函锺为宫以下之乐,以致其神讫,王又亲牵牲取血,并玉瘗之以求神,谓之二始。 天地之祭,惟圜丘、方丘备此二始,谓圜丘之先奏圜锺为宫之乐,次燎牲及玉币也;方丘则先奏函锺为宫之乐,次则瘗埋血及玉币。 二者在正祭之前,故云二始。 元丰元年九月,陈襄等议;阴祀自血起,请北郊先行瘗血之礼,俟荐献礼毕,即瘗牲、币之属,则始终之礼备。" 详见祀天燔柴条",瘗埋於泰折"折,之设反。 疏曰:"瘗埋谓瘗缯、理牲也。" 《祭法》。 《尔雅》曰:祭地曰瘗埋",太宰赞玉、币、爵"注见《祀天礼·郊特牲》。 疏曰:"夏至祭方泽之礼,齐酒献数与圜丘同。" 《通典》云:"尸前既置玉币等讫,次则王以匏片为爵,酌瓦С之泛齐以献尸,谓之朝践,所谓陶匏象天地之性;次,大宗伯亦以匏爵酌醴齐,摄王后之献,凡二献也。 次,荐熟於神座前毕,王更以匏爵酌盎齐以献尸,大宗伯以匏爵酌醍齐以亚之,所谓馈食之献,凡四献也。 尸乃食讫,王更酌朝践之泛齐以尸,所谓朝献;大宗伯次酌馈食之醍齐以亚之,所谓再献,凡六献也。 次,诸臣为宾,酌沈齐以献尸,凡七献也。 王每献酒,皆作乐一终。" ",大宗伯奉"注疏见《祀天礼》",大司徒奉牛牲"注疏见《祀天礼》"。

◎右祭地礼始终之序

陈氏《礼书》曰:"《周礼》或言‘大示’,或言‘地示’,或言‘土示’,盖大示则地之大者,地示则凡地之示与焉,土示则五土之示而已。 《礼记》言:‘兆於南郊,就阳位也。 ’南郊祀天,则北郊祀地矣。 祀天就阳位,则祭地就阴位矣。 《大宗伯》‘以黄琮礼地,牲、币各放其器之色’,而《牧人》‘阴祀用黝牲’,则牲有不同也。 《典瑞》‘两圭有邸以祀地’,则玉有不同也。 《大司乐》‘奏太蔟,歌应锺,以祀地示,凡乐函锺为宫,若乐八变,地示皆出’,则乐有不同也。 盖先王之於神示,求之然后礼,礼之然后祀。 函锺为宫,求之之乐也;太蔟、应锺,祀之之乐也。 若夫玉之黄琮两圭,牲、币之黄黑,盖祭有不一,而牲、币、器亦从而异也。 郑氏之徒,谓夏至於方丘之上,祭昆仑之示;七月於泰折之坛,祭神州之示,此惑於谶纬之说,不可考也。 凡以神仕者,‘以冬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魅"。

致天神而人鬼与之者,荀卿所谓‘郊则并百王於上天而祭之’是也。

郊天合百王,则郊地合物魅,宜矣。

郑氏谓致人鬼於祖庙,致物魅於坛单,盖用祭天地之明日,於经无据。”

又曰:"古者,正祭有常数,非正祭者无常时,故岁祭天者四。 《诗序》曰: ‘春夏祈于上帝。 ’又曰:‘《丰年》,秋冬报。 ’则春祈,《左氏》所谓‘启蛰而郊’是也;夏祈,所谓‘龙见而雩’是也;秋报,《月令》所谓‘季秋大享帝’是也;冬报,《周礼》所谓‘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是也。 凡此正祭也。 旅、类、造、祷、祠之属,非正祭也。 祭地之礼,《周礼》所谓‘夏日至,於泽中之方丘’,正祭也;祷、祠之属,非正祭也。 然先王亲地,有社存焉。 《礼》曰:‘享帝於郊,祀社於国。 ’又曰:‘郊所以明天道,社所以申地道。 ’又曰:‘郊、社所以事上帝。 ’又曰:‘明乎郊、社之义。 ’或以社对帝,或以社对郊,则祭社乃所以亲地也。 《大宗伯》‘以血祭社稷’,又曰‘大封先告后土’,《太祝》‘太师、大会同,宜於社’,又曰‘建邦国先告后土’,则后土非社矣。 郑氏释《大宗伯》,谓后土,土神,黎所食者;释《月令》,谓后土,黎也;释《太祝》,谓后土,社神也。 既曰土神,又曰社神,是两之也。 《书》曰:‘敢昭告于皇天、后土。 ’《左氏》曰:‘君戴皇天而履后土。 ’汉武帝祠后土於汾阴,宣帝祠后土於河东,而宋、梁之时,祠地皆谓之后土,则古者亦命地示为后土矣。 然《周礼》有大示,有地示,有土示,又有后土,则所谓后土者,非地示也。"

朱子曰:"《周礼》有圜丘、方泽之说,后来人只说社便是后土。 见於书传,言郊社多矣,某看来也自有方泽之祭。"

杨氏曰:"愚按《大司乐》‘奏太蔟,歌应锺,舞《咸池》,以祭地示’,郑注云:‘地示所祭於北郊及社稷。 ’《牧人》‘阴祀用黝牲,毛之’,郑注云: ‘阴祀祭地北郊及社稷。 ’夫祭地惟有夏至北郊方泽之礼,此外则有社祭,亦祭地也。 郑氏亦既知之矣,及注《曲礼》‘天子祭天地’,《大宗伯》‘黄琮礼地’,《典瑞》‘两圭祀地’,又云地神有二,岁有二祭,夏至祭昆仑之神於方泽,夏正祭神州之神於北郊,何也?盖祭地惟北郊及社稷,此三代之正礼,而释经之正说,郑氏所不能违也。 有昆仑,又有神州,有方泽,又有北郊,析一事以为二事,此则惑於纬书,而牵合圣经以文之也。 知有正礼,而又汨之以纬书,甚矣其惑也!"

右以上所述祀地礼文,系信斋杨氏《祭礼》,据经文所载,条为始终之序。

如《通典》,则依郑氏注,以方丘为祭昆仑之神,丘在国之北,礼神之玉以黄琮,牲用黄犊,币用黄缯"所谓各如其器之色",王及尸同服大裘,配以后稷"服与配,经文不载,注家以为同祭天之礼,故服大裘,配后稷",其乐则《大司乐》之函锺为宫云云,至八变则地皆出,可得而礼是也。

神州地,则为坛於北郊,名泰折,玉用两圭五寸有邸,牲用黝犊"阴祀用黝牲",币用黑缯"币,经无文,据牲用黑,知当从其色",配亦以后稷,其乐则奏太簇,歌应锺,舞《咸池》,以祭地示是也。

按郑氏解经,於天地之祀皆分而为二,是有二天二地矣。

然古人祀天之礼,郊与明堂本二处,所配之祖又不同,则因"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一语,而指其帝为五精之神,感生之帝,犹云可也。

至於祭地,则经文所载惟方泽而已,乃以为此所祀者昆仑,而又有神州,则祭之於北郊。

盖北郊之名,亦出纬书"《孝经纬》:祭地示於北郊",《礼经》所不载,於是又因《祭法》有泰折之语,而以为泰折即北郊,又非方泽也。

其支离不通弥甚矣!

秦始皇帝即位三年,祠八神,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

盖天好阴,祠之必於高山之下,命曰"";地贵阳,祭之必於泽中圜丘云。

汉武帝元狩二年,天子郊雍,曰:"今上帝亲郊,而后土无祀,则礼不答也。"

有司与太史令谈、祠官宽舒议:"天地牲,角茧栗。 今陛下亲祠后土,后土宜於泽中圜丘为五坛,坛一黄犊牢具,已祠尽瘗,而从祠衣上黄"侍祠之人著黄衣"。"

於是天子东幸汾阴,汾阳男子公孙滂洋等见汾旁有光如绛,上遂立后土祠於汾阴隹上,如宽舒等议。

上亲望拜,如上帝礼。

《汉旧仪》:祭地河东汾阴后土宫,宫曲入河,古之祭地泽中方丘也。

礼仪如祭天,名"泰一旦丘"。

宣帝神爵元年,上幸河东,祠后土。

五凤三年,上幸河东,祠后土。

元帝即位,遵旧仪,岁郊泰,东至河东祠后土。

成帝初即位,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等奏请罢雍甘泉、汾阴后土祠,於长安立南北郊。

从之"详见《郊祀门》"。

建始二年正月辛丑,上始祠后土於北郊。

永始三年,复汾阴后土祠。

四年,上幸河东,祠后土。

元延二年,幸河东,祠后土。

四年及绥和二年,并幸河东,祠后土。

二年,上崩,乃复长安南北郊。

哀帝即位,寝疾,复甘泉泰、汾阴后土祠。

平帝时,王莽奏罢甘泉泰,复长安南北郊。

又奏:以天地合祭,以孟春正月上辛若丁,天子亲合祀天地於南郊,以高帝、高后配。

夏日至,使有司奉祭北郊,以高后配"详见《郊祀门》"。

光武建武二年,制郊兆於雒阳城南七里,采元始中故事,合祀天地。

中元元年,营北郊於洛阳城北四里,为方坛四陛,迁吕太后於园,上薄太后尊号曰高皇后,配地郊。

二年正月,郊,别祀地,位南面西上;高皇后配,西面北上,皆在坛上;地礼群神从食皆在坛下,如元始故事"岳、渎位见《山川门》"。

地、高皇后用犊各一头,五岳共牛一头,四海、四渎共牛一头,群神共二头。

奏乐亦如南郊,既送神,瘗俎实於坛北。

魏明帝景初元年,诏:"祀方丘所祭曰皇皇后地,以舜妃伊氏配;北郊所祭曰皇地之,以武宣后配。"

时高堂隆上表云:"古来娥、英、姜姒,盛德之妃,未闻配食於郊者也。 汉文初祭地於渭阳"西汉武帝时,始立汾阴后土於汾阴,亦以高帝配祠。 孝文时,无祭地於渭阳事",以高帝配。 孝武立后土,宜依古典,以武皇配天地。"

按:郑康成分圜丘与南郊为二,方泽与北郊为二,而所祀天地亦各有二名。

曹魏郊祀,遵用其说。

然郑说祀天则有昊天,有五帝,而魏圜丘所祀曰皇皇帝天,南郊所祀曰皇天之神;郑说祀地则有昆仑,有神州,而魏方泽所祀曰皇皇后地,北郊所祀曰皇地之。

往往见灵威仰及昆仑等名不雅驯,故有以易之,然不知皇天之与天神、后土之与地,果可分而为二乎?可笑也!

晋武帝泰始二年,定郊祀,地郊先后配。

是年,并圜方二丘於南北郊,更修坛兆,其二至之祀合於二郊"时从有司议云,古者郊、丘不异"。

十一月庚寅,帝亲祠於南郊。

自后方泽不别立。

元帝太兴二年,北郊未立,地共在天郊。

明帝太宁三年,诏立北郊,未及建而帝崩。

成帝咸和八年,於覆舟山南立地郊,以宣穆张皇后配,五岳、四望、四海、四渎、五湖、诸山江等凡四十四神,及诸小山从祀"此依魏氏故事,非晋旧也"。

时将北郊,太常顾和表:"按后汉光武正月辛未,始建北郊,此则与南郊同月。"

於是从和议。

郊庙牲币璧玉之色,虽有成文,秦代多以驹,汉则但云犊,未辨其色。

江左南北,同用元牲。

晋《地郊享神歌》一首,《祠享天地五神迎送歌》,见《郊祀门》。

宋武帝永初二年,亲祀南北郊。

孝武帝大明三年,移北郊於锺山北原道西,与南郊相对。

后还旧处。

初,晋始置於覆舟山南,至於此移之。

废帝以旧地吉祥,复之。

齐高祖建元二年正月次辛,祀北郊。

牺牲之色因旧不改而无配"用王俭议"。

武帝永明三年,议郊祀,用正月次辛瘗后土,御并亲奉,车服之仪,率遵汉制,出以法驾、衮冕"用次辛之义,已注天郊"。

梁武帝制:北郊为坛於国之北"坛上方十丈,下方十二丈,高一丈,四面各一陛,其为外再重",常与南郊岁,正月上辛,祀后土於坛上,以德后配,礼以黄琮。

五官、先农、五岳及国内山川皆从祀。

地攒题曰"后地座",用上和香"以地於人亲,宜加杂馥"。

省除四望座"博士明山宾议:"北郊有岳、镇、海、渎之座,而又有四望座,疑重。" 遂省四望座",松江、浙江、五湖、锺山、白石山留之如故。

帝行一献之礼。

梁《北郊迎神П雅》一曲三言,《送神П雅》一曲四言,皇帝初献,奏登歌二曲四言。

陈武帝受禅,亦以岁正月上辛,用特牛一,祀於北郊,以皇妣昭后配。

文帝天嘉中,改以德皇帝配。

宣帝即位,以郊坛卑下,更增广之"祠部郎中王元规议:"旧坛上径广九丈三尺,请加七尺,以则地义;下径广十五丈,取三分益一,高丈五寸,请加尺五寸,取二倍汉家之数。" "。

后魏道武帝即位二年癸亥,瘗地於北郊,以神元窦皇后配。

坛兆制同南郊,五岳名山在中内,四渎大川於外内。

后土、神元后共用元牡一,玉用两圭有邸,币用束帛,五岳等共牛一。

祭毕,瘗牲体於坛北亥地。

其后夏至祭地於方泽,用牲币之属,与二郊同。

北齐制:三年一祭,以夏日至昆仑、皇地於方泽,以武德皇后配。

为坛在国北郊"坛广轮四十尺,高四尺,面各一陛。 其外为三,相去广狭同圜丘。 外大营,广轮三百二十步,余如圜丘。 又为瘗坎於坛之壬地中之外,广深丈二尺"。

礼以黄琮、束帛,神州、社稷、天下山水并从祀,用牲十二,牺同圜丘。

后周祭后土地於国北郊,六里为坛"坛一成,八方。 下崇一丈,方六丈八尺,上崇五尺,方四丈。 方各一陛,每尺一级。 其八面,径百二十步,内半之",以神农配。

牲以其方之色。

神州坛在其右,以献侯莫那配焉"崇一丈,方四丈。 其坛如方丘。 莫那则周文帝之远祖,自阴山南徙,始居辽西"。

隋因周制,夏日至祭皇地於宫城北郊十四里,为方坛"其丘再成,成高五尺,下成方十丈,上成方五丈,成则重也",以太祖武元配。

神州、迎州、冀州、戎州、拾州、柱州、宫州、咸州、扬州、其九州山、林、川、泽、邱、陵、坟、衍、原、隰皆从祀"地及配帝在坛上,神州九州神座於坛第二等八陛之,神州东南方,迎州南方,冀州、戎州西南方,拾州西方,柱州西北方,宫州、咸州东北方,扬州东方。 九州山海以下各依方面八陛之,唯冀州山林、川泽、邱陵、坟衍於坛之南少西"。

地、配帝等,牲用黄犊二,神州以下用方色犊一,九州山、海、坟、衍等加羊豕各九。

孟冬祭神州於北郊,亦以太祖武元配,牲用犊二。

凡大祀养牲,在涤九旬"昊天、五帝、日、月、星、地、神州、宗庙、社稷"。

中祀三旬"星辰、五祀、四望",小祀一旬"司中、司命、风师、雨师、诸星、山、川"。

其牲方色难备者,听以纯色代之。

炀帝大业元年孟冬,祀神州,改以高祖文帝配。

北齐、后周、隋北郊迎送神等歌词同南郊。

唐制:夏日至祭皇地於宫城之北郊十四里,为方丘,坛因隋制,以景帝配,神州、五方岳、镇、海、渎、山、林、川、泽、邱、陵、坟、衍、原、隰皆从祀"地、配帝在坛上,神州在坛第二等,五岳以下三十七座於坛下外之内,邱、陵等三十座於外"。

地及配帝牲用黄犊二,神州用黝犊一,岳、镇以下加羊豕各五。

孟冬祭神州於北郊,景帝配,牲用黝犊二。

太宗贞观时,奉高祖配地郊。

中书令房元龄与礼官议,以为:"《礼》:‘有益於人则祀之。 ’神州者,国之所,余八州则义不相及。 近代通祭九州,今除余州等八座,唯祭皇地及神州,以正祀典。"

高宗永徽中,废神州之祀。

礼部尚书许敬宗议:"方丘祭地之外,别有神州,谓之北郊。 分地为二,既无典据,理又不通。 请合於一祀,以符古义,仍并循附式令,永垂后则。"

可之。

干封初,诏依旧祀神州、皇地,坛依旧於渭水北安置。

奉常博士陆遵等议:"北郊之月,古无明文。 汉光武正月辛未,始建北郊;东晋成帝咸和中,议北郊用正月,皆无指据。 武德来礼令即用十月,为是阴用事,故於此时祭之。 请依旧十月致祭。"

从之。

武后天册万岁元年,亲享南郊,始合祭天地。

睿宗景三年,将祀南郊,有司请设皇地位。

谏议大夫贾曾上表曰:"谨按《传》曰:‘大祭曰。 ’然则郊之与庙俱有祭。 庙,则祖宗之主俱合於太祖之庙;郊,则地、群望俱合於圜丘,以始祖配享。 《礼·大传》曰:‘不王不。 ’故知王者受命,必行礼。 《虞书》曰:‘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肆类于上帝,于六宗,秩于山川,遍于群神。 ’此则受命而行礼者也。 言‘格于文祖’,则余庙可知矣;言‘类于上帝’,则地之合可知矣。 且山川之祀皆属於地,群望尚遍,况地乎?《三辅故事》汉祭圜丘仪,上帝位正南面,后土位亦南面而少东。 伏惟陛下自临宸极,未亲郊祭,今之南郊,正当礼,固宜合祀天地,咸秩百神,岂可使地无位,未从享?今请备设皇地并从祀等座,则礼得稽古,义合缘情。"

制令宰相召礼官详议可否。

礼官国子祭酒褚无量,司业郭山恽等咸依曾奏,其事竟寝。

开元十一年,上将还西京,便幸并州,兵部尚书张说进言曰:"陛下今因行幸,路由河东,有汉武后土之祠,此礼久阙,历代莫能行之。 愿陛下绍斯坠典,以为三农祈,此诚万姓之福。"

至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祠后土於汾阴隹上,太史奏:"荣光出河,休气四塞,祥风绕坛,日扬其光"初,有司奏:“修坛掘地,获古铜鼎二,其大者容四升,小者容一升,色皆青。 又获古砖,长九寸,有篆书‘千秋万岁’字及‘长乐未央’字。 又有赤兔见於坛侧。" 旧祠堂为妇人素像,则天时,移河西梁山神素像,就祠中配焉。 至十一年,有司迁梁山神像於祠外之别室焉。 兼以中书令张嘉贞为坛场使,将作少监张景为坛场副使,张说为礼仪使"。”

二十年,车驾欲幸太原,中书令萧嵩上言云:"十一年,亲祀后土,为苍生祈,自是神明昭,累年丰登。 有祈必报,礼之大者,且汉武亲祠隹上,前后数四。 伏请准旧事,至后土行报赛之礼。"

上从之。

至十一月二十一日,祀后土於隹上,其文曰:"恭惟坤元道昭,品物广大,茂育畅於生成,庶凭休和,惠及黎献。 博厚之位,粤在汾阴,肃恭时巡,用昭旧典。 敬以琮币牺牲粢盛庶品,备兹瘗礼,式展诚悫。 睿宗皇帝配神作主。"

礼毕,令所司刊石於祠所"上自为文"。

二十一年,诏:"夏日至,祀皇地於方丘,以高祖配;立冬祭神州於北郊,以太宗配。"

天宝五载,诏:"皇王之典,聿修於百代;郊祭之义,允属於三灵。 圣人既因时以制宜,王者亦缘情以革礼。 且尊莫大於天地,礼莫崇於祖宗,严配昭升,岂宜异数?今尝之献,既著於常式;南北之郊,未展於时享。 自今已后,每载四时孟月,先择吉日,祭昊天上帝,其皇地合祭;以次日祭九宫坛,令宰臣行礼奠祭,务崇蠲洁,称朕意焉。"

◎唐开元礼

夏日至,祭皇地於方丘,坛上以高祖神尧皇帝配座"每座笾、豆各十二,、簋、、俎各一,都七十二座"。

祭神州地於坛第一等"笾、豆各四,余如上也",祭五岳、四镇、四海、四渎、五山、五川、五林、五泽、五邱、五陵、五坟、五衍、五原、五隰於内之外,各依方面"每座笾、豆各一,、簋、俎各一,皆准旧礼为定"。

立冬后祭神州地於北郊,以太宗文武圣皇帝配座"每座笾、豆各十二,、簋、、俎各一也"。

旧乐用姑洗三成。

准《周礼》云:"函锺之均八变,则地皆出,可得而礼。"

郑元云:"祭地有二,一是大地,昆仑为皇地,则宗伯黄琮所祭者;二是帝王封域内之神州,则两有邸所祭者。"

国家《后礼》则不立神州之祀,今依《前礼》为定。

既曰地,其乐合用函锺之均八变。

皇帝夏日至祭方丘仪"后土同,孟冬祭神州及摄事并同"△斋戒

前祭七日,戒誓,皇帝服衮冕。

前祭二日,太尉告高祖神尧皇帝庙,如常告之仪"告以配神作主"。

孟冬祭神州,则告太宗文武圣皇帝庙。

余并如圜丘之仪。

△陈设

前祭三日,尚舍直长施大次於外东门之外道北,南向"摄事卫尉设祭官公卿巳下次於东外道南,北向西上",尚舍奉御铺御座,卫尉设文武侍臣次於大次之后,文官在左,武官在右,俱南向;设祭官次於东之外道南,北向西上;三师於南之外道东,诸王於三师之南,俱西向北上;文官九品以上於祭官之东,北向西上;介公、阝公於南之外道西,东向;诸州使人:东方、南方於诸王东南,西向,西方、北方於介公、阝公西南,东向,皆北上;诸国之客:东方、南方於诸州使人之南,西向,西方、北方於诸州使人之南,东向,皆北上;武官三品以下、七品以上於西之外道南,北向东上"其褒圣侯於文官三品之下。 摄事,无御座以下至此仪"。

设陈馔幔於内东门、西门之外道北,南向"坛上及神州、东方、南方之馔,陈於东门外,西向;西方、北方之馔,陈於西门外,东向。 神州无西门之馔"。

前祭二日,太乐令设宫悬之乐於坛南内之外,树灵鼓於北悬之内道之左右,余如圜丘仪。

又为瘗坎於坛之壬地内之外,方深取足容物,南出陛。

前祭一日,奉礼设御位"摄事无御位"於坛之东南,西向;设望瘗位於坛西南,当瘗坎,北向。

设祭官公卿位於内东门之外道南,分献官於公卿之南,执事者位於其后,每等异位,俱重行,西向北上。

设御史位於坛上,正位於东南隅,西向,副位西南隅,东向。

设奉礼位於乐悬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北上。

设奉礼、赞者位於瘗坎西南,东向南上。

设协律郎位於坛上南陛之西,东向。

设太乐令位於北悬之,当坛北向。

设从祭之官三师位於悬南道东,诸王位於三师之东,俱北向西上;介公、阝公位於道西,北向东上;文官从一品以下、九品以上位於执事之南,每等异位,重行,西向;武官三品以下、九品以上位於西方,当文官每等异位,重行东向,皆北上;诸州使人位:东方、南方於诸王东南,重行,北面西上;西方、北方於介公、阝公西南,重行,北面东上。

设诸国客使位於内南门之外,东方、南方於诸州使人之东,每国异位,重行,北面西上;西方、北方於诸州使人之西,每国异位,重行,北面东上"摄事无三师以下至此仪"。

设门外位:祭官公卿以下皆於东之外道南,每等异位,重行,北面西上;三师位於南之外道东,诸王於三师之南,俱西向,介公、阝公於道西,东向,皆北上;文官从一品以下、九品以上位於东之外、祭官之南,每等异位,重行,北向西上;武官三品以下、九品以上位於西之外道南,每等异位,重行,北面东上;诸州使人位:东方、南方於诸王东南,重行,西面;西方、北方於介公、阝公西南,重行,东面,俱北上。

设诸国客位:东方、南方於诸州使人之南,每国异位,重行,西面;西方、北方於诸州使人之南,每国异位,重行,东面,皆北上"摄事无三师以下至此仪"。

牲榜於东之外,当门西向,黄牲一居前,又黄牲一在北,少退,元牲一在南,少退。

设廪牺令位於牲西南,祝史陪其后,俱北向;设诸太祝位於牲东,各当牲后,祝史陪其后,俱西向;设太常卿省牲位於牲前近北,南向。

设皇地酒樽於坛之上下:太樽二、著樽二、牺樽二、一,在坛上东南隅,北向;象樽二、壶樽二、山二,在坛下,皆於南陛之东,北向,俱西上。

设配帝著樽二、牺樽二、象樽二、一,在坛上,皆於皇地酒樽之东,北向西上"孟冬北郊酒樽於神州酒樽之东,如夏至之仪"。

神州太樽二,在第一等;每方岳、镇、海、渎俱山樽二,山、林、川、泽俱蜃樽二,邱、陵、坟、衍、原、隰俱概樽二。

凡樽各设於神座之左而右向"神州以上之樽置於坫;以下之樽俱藉以席,皆加勺幂,设爵於樽下。 孟冬仪,坛上之樽置於坫,坛下之樽藉以席"。

设御洗及设玉、币之篚等,并如圜丘仪"孟冬祭同"。

祭日未明五刻,太史令、郊社令各服其服,帅其属升,设皇帝神座於坛上北方,南向,席以藁秸。

设高祖神尧皇帝神座"孟冬神州,则设太宗文武圣皇帝神座"

於东方,西向,席以莞。

设神州地神座於第一等东南方,席以藁秸;又设岳、镇、海、渎以下之座於内之内,各於其方,皆有原、隰、邱、陵、坟、衍之座;又设中岳以下之座於坛之西南,俱内向。

自神州以下六十八位,席皆以莞,设神位各於座首。

△省牲器"如别仪"

△銮驾出宫

服以衮冕,余如上辛圜丘仪"孟冬北郊同圜丘"。

△奠玉帛

祭日未明三刻,诸祭官服其服,郊社令、良酝令各帅其属入实樽、、玉、币、"凡六樽之次:太樽为上,实以泛齐;著樽次之,实以醴齐;牺栏次之,实以盎齐;象樽次之,实以醍齐;壶樽次之,实以沈齐;山为下,实以三酒。 配帝,著樽为上,实以沈齐;牺樽次之,实以醴齐;象樽次之,实以盎齐。 以上孟冬同。 神州太樽,实以泛齐;五方、岳、镇、海、渎之山樽,实以醍齐;山、林、川、泽之蜃樽,实以沈齐;邱、陵以下之散樽,实以清酒。 元酒各实於诸齐之上樽。 礼神之玉:皇地以黄琮,其币以黄;配帝之币亦如之;神州之玉,以两圭有邸,其币以元。 孟冬同。 岳、渎以下之币,各从方色",太官令帅进馔者入实馔及礼官就位,御史、太祝行扫除等,并如圜丘仪"孟冬同"。

驾将至,谒者、赞引各引祭官、从祭官、客使等俱就门外位。

驾至大次门外,回辂南向,将军降立於辂左,侍中进当銮驾前跪,奏称:"侍中臣某言,请降辂。"

跪,俯伏,兴,还侍位。

五品以上从祭之官皆就外位"摄事无驾至大次下仪"。

太乐令帅工人、二舞次入就位,文舞入陈於悬内,武舞立於悬南道西。

谒者引司空入,行扫除讫,出复位。

皇帝停大次半刻顷,谒者、赞引各引祀官,通事舍人分引从祀群官、介公、阝公、诸方客使皆先入就位。

太常博士引太常卿立於大次门外,当门北向。

侍中版奏外办。

皇帝服衮冕"孟冬神州,大裘而冕"出次,华盖、侍卫如常仪"侍中负宝陪从如式"。

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皇帝至中门外,殿中监进大,尚衣奉御又以镇授殿中监。

皇帝大,执镇,华盖、仗卫停於门外,侍者从入,谒者引礼部尚书、太常少卿陪从如常仪。

皇帝至版位,太常卿请再拜及请行事,并如圜丘仪"摄事如圜丘摄事仪"。

协律郎举麾,工鼓,奏《顺和之乐》,乃以林锺为宫,太蔟为角,姑洗为征,南吕为羽,作文舞之舞,乐舞八成"林钟、太蔟、姑洗、南吕皆再成",偃麾,戛,乐止。

太常卿前奏称"请再拜",退复位,皇帝再拜。

奉礼曰"众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

皇帝奠玉币及奏乐之节,并如圜丘"摄事则太尉奠玉帛。 下仿此"。

登歌作《肃和之乐》,以应锺之均。

太常卿引皇帝进,北向跪奠於皇地"孟冬神州"神座,俯伏兴,及奠配座,并如圜丘仪"摄事同圜丘摄事仪"。

△进熟

皇帝既升奠玉币,太官令陈馔之仪如圜丘。

俎初入门,奏《雍和之乐》,以太蔟之均"自后,接神之乐用太蔟",馔至陛,乐止。

祝史俱进,跪,彻毛血之豆,降自东陛以出"皇地之馔升自南陛,配帝之馔升自东陛,神州之馔升自北陛,孟冬神州升自南陛"。

诸太祝迎引於坛上,各设於神座前。

设讫,谒者引司徒,太官令帅进馔者,降自东陛以出,司徒复位,诸太祝还樽所。

又进设岳、镇以下之馔,相次而毕。

太常卿引皇帝诣洗,乐作。

其盥洗、酌献、跪奠、奏乐之仪,并如圜丘"摄事如圜丘摄事仪"。

太祝持版进於神座之右,东向跪,读祝文曰:"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子嗣天子臣某"摄事云:“谨遣太尉臣名。" 下仿此",敢昭告於皇地:干道运行,日躔北至,景风应序,离气效时,嘉承至和,肃若旧典。

敬以玉帛、牺齐、粢盛、庶品,备兹瘗,式表诚悫。

高祖神尧皇帝配神作主。

尚享。”

太祝俯伏,兴"孟冬神州云:"包函区夏,载植群生,溥被域中,赖兹厚德。 式遵彝典,拣此元辰,敬以音帛、牺齐,粢盛、庶品,明献厥成,备兹祗瘗。 皇祖太宗文武圣皇帝配神作主。" ",皇帝再拜"摄则太尉再拜"。

初,读祝文讫,乐作,太祝进跪奠版於神座,兴,还樽所。

皇帝拜讫,乐止。

太常卿引皇帝诣配帝酒樽所,执樽者举幂,侍中取爵於坫进,皇帝受爵,侍中赞酌泛齐讫,乐作。

太常卿引皇帝进高祖神尧皇帝神座前,东向跪,奠爵,俯伏,兴。

太常卿引皇帝少退,东向立,乐止。

太祝持版进於神座之左,北向跪,读祝文曰:"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子孝孙开元神武皇帝臣某,敢昭告於高祖神尧皇帝:时维夏至,肃敬训典,用祗祭於皇地。 惟高祖德叶二仪,道兼三统,礼膺光配,敢率旧章"孟冬云:“皇曾祖太宗文武圣皇帝德被干坤,格於上下,昭配之仪,钦率旧章。" "。

谨以制币、牺齐、粢盛、庶品,肃雍明荐,作主侑神。

尚享。”

太祝俯伏,兴,皇帝再拜。

初,读祝文讫,乐作;太祝进奠版於神座,兴,还樽所,乐止。

皇帝饮福、受胙及亚献终献盥洗、酌献、饮福,并如圜丘仪"唯皇地,太尉亚献酌醴齐时,武舞作,合六律六同为异耳"。

初,太尉将升献,谒者一人引献官诣洗,盥洗匏爵讫,升自已陛,诣酒樽所,执樽者举幂,酌泛齐进奠於神州座前,引降还本位。

谒者五人次引献官各诣洗,盥洗讫,各诣酒樽所,俱酌醍齐讫,引献官各进奠爵於诸方岳、镇、海、渎首座,余座皆祝史助奠,相次而毕,引还本位。

又赞引五人各引献官诣洗,盥洗,诣酒樽所酌泛齐,献山、林、川、泽,如岳、镇之仪讫,又引献官诣洗,盥洗讫,诣酒樽所,俱酌清酒献邱、陵以下及斋郎助奠如上仪讫,各引还本位。

武舞六成,乐止。

舞献俱毕,诸祝彻豆及赐胙、皇帝再拜、奏乐并如圜丘仪。

太常卿前奏"请就望瘗位",太常卿引皇帝,乐作;皇帝就望瘗位,北向立,乐止。

於群官将拜,上下诸祝各执篚进神座前取玉帛,斋郎以俎载神州以上牲体、稷黍饭、爵酒,各由其陛降坛北行,当瘗坎西行。

诸太祝以玉币、馔物置於坎,诸祝又以岳、镇以下之礼币及牲体皆从瘗。

奉礼曰"可瘗",坎东西厢各六人土。

半坎,太常卿前奏礼毕,引皇帝还大次,乐作。

从祀群官、诸方客使、御史以下出,并如圜丘仪。

其祝版燔於斋所。

△銮驾还宫"如圜丘仪"

宋制,夏至祭皇地,孟冬祭神州地,并为大祀。

南郊亲祀昊天上帝,则并设皇地之位。

南郊四祭"圜丘上正月土辛祈孟夏雩祀季秋大享"及感生帝、皇地、神州地凡七祭,并以四祖迭配。

太祖亲郊者四,并以宣祖配,太宗即位,其七祭但以宣祖、太祖更配。

方丘在宫城北十四里,常以夏至祭皇地,别为坛於北郊,以孟冬祭神州地。

真宗景德三年四月,太常寺言:"神州坛中有亢堑及车马之迹,又两步数迫隘,不合礼文。 望令改择坛位,及依令式封标诸坛外,禁人耕垦樵牧。"

奏可。

即徙坛於方丘之西焉。

四年正月,以朝陵,遣工部尚书王化基诣汾阴后土祠致祭,用大祀礼。

汾阴后土,汉武帝元鼎中所立隹上祠,宣帝、元帝、成帝、后汉光武、唐元宗皆亲祭。

是后,旷其礼。

开宝九年,徙庙稍南,是年,始遣使致祭。

其后,又诏:"自今凡告天地,仍诣祠告祭,命礼官考定衣冠制度,令有司修制,遣使奉上。"

大中祥符三年,河中府言:"进士薛南率耆老、僧道千二百九十人列状求诣阙,请亲祠。"

诏不允,仍止其来。

七月,复上表固请,群臣亦诣东上ト门陈请。

八月,诏以来年春,有事於汾阴后土。

有司定制:"玉册、金玉匮,度庙庭择地为坎,中置石匮,匮方五尺,厚二尺,中容玉匮,刻金绳道三,阔一寸,深五分,系绳处刻深四寸,方三寸五分,容‘天下同文’宝。 俟祀毕,太尉奉玉匮置其中,将作监领徒举石覆之,石厚一尺,系绳、填泥、印宝,悉如社首封感之制。 皇帝省视讫,加盖其上,封固,为小坛,广厚五尺。"

从之。

九月,经度制置使诣隹上筑坛如方丘之制,庙北古双柏旁有堆阜,即就其地焉。

十月,礼仪使王钦若言:"准仪注,祀毕,太尉封玉册於庙庭石匮,百官班於庭中。 皇帝谒庙礼毕,至石匮南,北向省视。"

四年正月丁酉,备銮驾出京师。

二月丙辰,至奉宫。

戊午,致斋,召近臣登延庆亭,南望仙掌,北瞰龙门,自宫至隹丘,列植嘉树,六师环宿行阙,旌旗幕照耀郊次,眺览久之。

已未,遣入内都知邓永迁诣祠上衣服、供具。

庚申,群臣宿祠所。

辛酉,具法驾诣隹坛,夹路设燎火,其光如昼。

盘道纡屈,周以黄麾仗。

至坛次,服衮冕登坛,祀后土地,备三献,奉天书於神座之左,以太祖、太宗并配,悉如封禅之礼。

先是,隹上多风,及行礼,顿止,黄气绕坛,月重轮,众星不见,惟大角光明。

少顷,改服通天冠、绛纱袍,乘辇诣庙,设登歌,奠献,省封石匮,遣官分奠诸神。

登癸阝邱亭望河汾。

还行宫,鼓吹振作,紫气四塞,观者溢路,民有扶老携幼,不远千里而至者。

壬戌,御朝觐坛肆赦。

是行,涂中屡有甘澍之应,皆夕降晨霁,从官、卫兵无г服之患;又农事方兴,耕民欢忭相属。

三月,驻跸西京。

四年,诏隹上后土庙宜上额为太宁正殿。

庆历时,夏至祭皇地,用犊、羊、豕各一。

其后,礼官冯浩言:"皇地坛角再成,面广四丈九尺,东西四丈六尺。 上等高四尺五寸,下等高五尺,方五丈三尺,陛广三尺五寸,大抵卑陋不应礼典。"

礼院请如唐《郊祀录》增广,因详制度之未合礼者。

五年,诸坛皆改。

嘉配位七十一,加羊、豕各五。

谏官司马光奏:"告大行谥号於圜丘,而皇地止於望告,下同食,失尊卑之序。"

下礼院,定非次祭告皇地,请差官就坛行事。

景二年,诏:"有司孟冬祭神州地,遣内臣降香。 春秋朝陵、诸祠祈解亦然。"

庆历用羊、豕各五,正配山、、簋二。

皇定坛高三尺,广四十八步,四出陛。

神宗元丰元年,详定郊庙奉祀礼文,枢密院直学士陈襄上言:"合祀天地於圜丘为非礼,请依古礼,祭地於方泽。"

诏礼院集议"详见《郊祀门》"。

至六年,尚书礼部言:"太常寺修定郊祀之岁夏至皇帝亲祭皇地於北郊方丘及上公摄事仪。"

诏:"亲祀北郊,尽如南郊仪。 其上公摄事,惟改乐舞及不备官,其俎豆、乐架、圭币之数,史官奉祝册,并如亲祀。"

哲宗元七年,帝初郊,合祭地於圜丘"集议见《郊祀门》"。

绍圣元年,右正言张商英、御史中丞黄履等言:"宜用先帝北郊仪注,以时躬行,罢去合祭之礼。"

三省言:"合祭既非礼典,但盛夏祭地,必难亲行。"

诏令两省、台谏、礼官同议,可以亲祀北郊,然后可罢合祭之礼。

曾布言:"天地、宗庙,四时皆有祭,未闻盛夏可以废祭祀也。 若谓议可以亲祠北郊,然后可议罢合祭,则先帝罢合祭为不当矣。"

四月,翰林学士钱勰、刑部侍郎范纯礼议:"先帝亲祠之诏,所宜遵守,但当斟酌时,宜省去繁文末节,以行亲祠之礼。 若谓盛夏难於出郊,则姑从权变礼,以循祖宗故事。"

吏部侍郎韩宗师、兵部侍郎王古、殿中侍御史井亮采、监察御史常安民又以南郊合祭,当循祖宗旧制。

权户部侍郎李琮以乘舆出郊,暑雨不常,合祭权宜,亦难轻罢。

太常博士傅楫以祀天地不可以暑废大礼。

给事中虞策、权给事中刘定、中书舍人盛陶、太常少卿黄裳请用十月亲祭皇地於北郊。

吏部侍郎丰稷请:"於夏至前三日,皇帝致斋於文德殿,遣官奏告太庙。 至日五鼓,诣北郊斋殿,质明行事,礼毕还宫,不甚炎溽。 若遇阴雨,大庆殿可陈望祭之礼。"

起居舍人叶祖洽谓:"北郊之礼主於祀地,而太庙、景灵宫自可差官摄事。 皇帝致斋於文德殿,前事一日,夙兴至郊外斋宫,次日五鼓行事,质明礼毕还内,则是乘舆宿外不过一日,无惮暑之虞,於理为可。"

户部尚书蔡京、礼部尚书林希、翰林学士蔡卞、御史中丞黄履、工部侍郎吴安持、秘书少监晁端彦、侍御史翟思、殿中侍御史郭知章、正言刘拯、监察御史黄庆基董敦逸等,请"罢合祭天地。 自后因大礼岁,以夏至之日,亲祠北郊;其亲祠北郊之岁,更不亲祠南郊"。

明年,乃诏:"罢合祭。 自今因大礼之岁,以夏至之日,躬祭地於北郊。 应缘祀事仪物及坛、道路、帷宫等,宜令有司参酌详具以闻。"

盖用蔡京等议。

然北郊亲祠,终帝世未克举云。

权礼部侍郎黄裳等言:"南郊用大驾卤簿仪仗二万六十一人,明堂享用法驾计一万八千八十八人。 今亲祀北郊,备物则当用大驾,如以盛暑之月,稍减烦文,即依明堂礼,用法驾卤簿。"

诏依南郊用大驾卤簿。

又言:"南郊朝祭服皆以罗绫为之,今北郊盛暑之月,难用服。 谨按《月令》,孟夏初衣暑服,孟冬始裘。 欲依衮冕制度,改用单衣。"

从之。

元符元年,帝幸瑞圣园,观新成北郊斋宫。

故事,郊宫悉设以幕,其费不赀。

上命缮营,不日而成,曰:"三岁一郊,次舍之费,缣帛三十余万,工又倍之。 易以屋室,一劳永逸,所省多矣。"

徽宗崇宁元年,礼部尚书黄裳言:"南郊坛十二龛,中布列从享星位,具载其名,凡三百三十有八。 至於北郊,第以岳、镇、海、渎、山、川、林、泽、邱、陵、坟、衍、原、隰之目,别以四方,於成,而不列其名。 虽从享於大,莫非山泽,而何者来格,今兹讲行北郊大礼,尚未论著,是为阙典。 欲乞令太常寺丞陈考其名位,取其可以从享者详具以闻,列於成。"

从之。

二年礼,部员外郎陈奏:"臣闻天一与地六合,而生水於北,其神元冥;地二与天七合,而生火於南,其神祝融;天三与地八合,而生木於东,其神句芒;地四与天九合,而生金於西,其神蓐收;天五与地十合,而生土於中,其神后土。 盖地乘阴气,播五行於四时,当有帝以为之主,必有以神为之佐也。 五行之帝既从享於南郊第一成,则五行之神亦当列於北郊第一成矣。 上辛大雩帝及五时迎气,并以五人神配,而不设五行之神,是取小而遗大也。 神宗皇帝尝诏地示之祭以五行之神从享,以五人神配,然尚列岳、镇、海、渎之。 臣今欲升之第一成。"

又云:"地示之祭,先儒之说有二:或系於昆仑,或系於神州,皆有所经见。 惟《尔雅》曰:‘西北之美者,有昆仑之球琳琅焉。 ’《河图括地象》曰:‘昆仑东南万五千里曰神州。 ’是昆仑不过域於西北,神州不过域於东南也。 神宗皇帝尝诏礼官讨论北郊祀典,位昆仑於方丘第一成之西北,位神州於第一成之东南,而其上设地位焉。 昆仑、神州之说,虽出不经,然古人‘有其举之,莫敢废也’,特降於从享之列尔。 欲望明推神考诏旨,列昆仑、神州於从享之位。"

又言:

"三代而上,山川之神,有望秩之祭,故五岳之秩视三公,四渎之秩视诸侯。 五岳不视侯而视公,犹未极乎推崇之礼。 圣朝始帝五岳而王四渎。 窃惟天莫尊於上帝,而五方帝次之;地莫尊於大示,而五岳帝次之。 神宗皇帝亲祠上帝於南郊,而五方帝列於第一成,然则五岳帝其可尚与四镇、海、渎而并列乎?今欲升之於第一成。"

并从之。

政和三年,诏:"自今每遇冬大礼后一岁夏至,祭地於方泽。 其仪物、仪卫、应奉行事,悉从简省,从祭臣僚与随驾卫士,量行支赐,简而易行,无偏而不举之失,以称朕意。 可令礼制局裁定以闻。"

又诏夏至斋宫大内门曰"广",东偏门曰"东秩",西偏门曰"西平",正东门曰"含光",正西门曰"咸亨",正北门曰"至顺",南门里大殿门曰"厚德",东曰"左景华",西曰"右景华",正殿曰"厚德",便殿曰"受福",曰"坤珍",曰"道光",亭曰"承休"。

四年五月丙戌夏至日,帝始亲祭地於方泽,以太祖皇帝配。

礼成,帝亲制二表,遣观文殿学士邓洵武告於永泰陵,诏以其日为景贶节。

故事,大礼御札,皆前期六月乃降。

六年冬祀、夏祭,始同一札,五使亦同日命之,遂为定制。

十二日,皇帝亲祭地於方泽,以皇弟燕王俣为亚献,越王为终献。

前期,皇帝散斋七日於别殿,致斋七日於内殿,一日於斋宫"旧仪,侍从官设次青城内,余就草场。 今听於青城附近官舍设次,日给食钱,更不具食"。

祭前一日,奏告太祖皇帝室。

殿中监设大次於外西门之内道北,南向;小次於第二成子陛之西,东向;设皇帝褥位於小次前,东向。

设文武侍臣次於大次前,陪祀、行事官、宗室及有司次於外南门之外。

设馔幔於内东西门之外,瘗坎於坛子陛之北,壬地。

光禄牵牲诣祀所。

大晟陈登歌之乐於坛上稍北,南向;设宫架於坛北内之外,立舞表於ガ缀之。

祭前一日,太史设皇地位於坛上南方,北向,席以藁秸;太祖皇帝位於坛上西方,东向,席以蒲越;神州地位於第二成午陛,席以藁秸;五官神、岳、镇、海、渎各以其方,设位於第二成;山、林、川、泽、邱、陵、坟、衍、原、隰各以其方,设位於坛下内之内,皆席以莞,内向。

奉礼郎、礼直官设皇帝版位於第二成子陛之西,东向;饮福位於坛上皇地神位东北,南向;望瘗位於瘗坎之南,北向;设火於望瘗位之西,北向。

司樽彝帅其属设玉币篚於酌樽所。

又设笾、豆、、簋之位:正配位皆左十有一笾,右十有一豆,俱为三行,俎一在笾前,二在豆右,为二重,登一在笾豆,血一在登之前,一、簋一在笾豆外,在左,簋在右。

又设樽之位:每位太樽三,著樽二,牺樽、象樽、壶樽、山樽各一,樽皆有,以东为上,樽南北。

又设篚一於第二成子陛之侧"实以巾爵",坫二於正配位樽之次。

又设内侍供奉皇帝盥位於皇帝版位之前。

又设象樽二、壶樽二在坛下子陛之西,俱南向东上,皆加勺、幂,并实水;又设第二成从祀每位皆左十笾,右十豆,俱为三行,俎二在笾豆前,登一、一"神州地、五官神同"在笾豆,一、簋一在笾豆外,在左,簋在右,爵一置於俎上。

内神位,每位皆左二笾,右二豆,俎一在神位前,爵一次之,一、簋一在爵之前,在左,簋在右,登一在笾豆之。

又设樽之位:二成每方各牺樽二,山樽二,坛下每方设蜃樽二,散樽二,在神位之左,蜃樽、散樽外,余皆有副之,凡樽皆加勺、幕。

又设正配位笾、豆、、簋、俎、斗、鼎各一,於馔幔之内。

太府卿、少府监帅其属陈玉币於篚,皇地玉以黄琮,币以黄,配帝币亦如之;神州地玉以两圭有邸,币以黑;五行、五官、五方岳、镇、海、渎诸神,币各从其方色。

礼神之玉,各置於神位前,瘗玉加於币"先是,郊祀樽、彝、笾、豆、、簋之类,袭用前代,无所考正。 上远稽三代,作郊庙祀之器,至是举而用之,粲然大备。 手诏具《亲祀圜坛门》"。

前期一日,尚辇奉御进舆於垂拱殿,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乘舆以出,称警跸如常仪。

乘黄令进玉辂於宣德门外,左辅奏"请降舆升辂",至斋宫明殿前,回辂南向;左辅奏"请降辂乘舆入斋殿",侍卫如常仪。

祭日,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乘舆至大次,礼仪使等分立大次前。

有司奏"请行事",皇帝服衮冕以出,礼仪使等前导至中门外,殿中监跪进大圭,皇帝执以人,宫架《仪安之乐》作;至午陛,乐止。

登歌乐作,至第二成版位东向立,乐止。

礼仪使奏"有司谨具,请行事",宫架作《宁安之乐》、《广生储之舞》,八成止,皇帝再拜。

礼仪使奏请大圭,盥手,登歌乐作;手讫,执大圭至坛,乐止。

登歌《嘉安之乐》作,殿中监进镇圭,皇帝大圭,执镇圭,诣皇地神位前,南向跪,奠镇圭於缫藉,执大圭,俯伏,兴,圭。

礼仪使奏请受玉币,奠讫,俯伏,兴,再拜,乐止。

《恭安乐》作,诣太祖皇帝神位前西向奠圭、币如前仪。

礼仪使前导皇帝还版位,登歌乐作;至位东向立,乐止。

礼部、户部尚书以下奉馔俎,宫架《丰安之乐》作;奉奠讫,乐止。

皇帝再诣洗,大圭,盥手,登歌乐作;手,洗爵,拭爵讫,执大圭至坛上,乐止。

登歌《光安之乐作》,诣皇地神位前,大圭,跪,执爵祭酒三,奠爵讫,执圭,俯伏,兴,乐止。

太祝读册,皇帝再拜讫,登歌《英安之乐》作,诣太祖皇帝神位前如前仪。

皇帝还版位,登歌乐作;至位,乐止。

皇帝还小次,登歌乐作;殿中监跪受大圭,帘降,乐止。

文舞退,武舞进,宫架《文安之乐》作;舞者立定,乐止。

亚献盥讫,作《隆安之乐》、《厚载凝福》之舞,礼毕,乐止。

终献行礼如前仪。

皇帝诣饮福位,登歌乐作;至位,乐止。

《禧安之乐》作,皇帝再拜,圭,跪受爵,祭酒三,啐酒,奠爵,受俎,奠俎,受抟黍豆,既奠,再受爵,饮福讫,奠爵,执圭,俯伏,兴,再拜,乐止。

皇帝还版位如前仪。

礼部、户部尚书撤俎、豆,登歌《成安之乐》作,卒撤,乐止。

礼部尚书等降复位,礼直官曰"赐胙",行事、陪祀官再拜,宫架《宁安之乐》作,一成止。

皇帝诣望瘗位,登歌乐作,降自子陛,乐止。

宫架乐作,至位北向立,乐止。

礼直官曰"可瘗",举火,瘗半坎,礼仪使跪奏"礼毕"宫架乐作;皇帝出中门,殿中监受大圭,皇帝至大次,乐止。

有司奏解严,皇帝常服乘大辇还斋宫,鼓吹振作。

皇帝升御座,百官称贺,皇帝降座,鸣鞭,殿上侍立官以次退,所司放仗,还内如常仪。

徽宗夏至亲祠后土於方泽凡四"政和四年五月十二日;宣和二年五月十八日,五年五月十四日,七年五月二十一日"。

程子曰:"元时,朝廷议行北郊,只为五月天子不可服大裘,皆以为难行。 不知郊天、郊地,礼制自不同。 天是资始,故凡物皆尚纯,藉用藁秸,器用陶匏,服用大裘是也;地则资生,安可亦用大裘?当时诸公知大裘不可服,不知别用一服。 是时,苏子瞻便据《昊天有成命》之诗,谓郊祀同。 文潞公便谓譬如祭父母,作一处何害?曰:‘此诗冬至、夏至皆歌,岂不可邪?’郊天地又与共祭父母不同也,此是报本之祭,须各以其类祭,岂得同时邪?"

朱子曰:"天地合祭於南郊,及太祖不别立庙室,千五六百年无人整理。"

杨氏曰:"愚按:古者祭天地有正祭,有告祭,礼虽不同,义各有当。 冬至一阳生,此天道之始也;阳一嘘而万物生,此又天道生物之始也。 故《周官·大司乐》以圜锺为宫,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六变以祀天神,所以顺天道之始而报天也。 祭天必於南郊,顺阳位也。 夏至一阴生,此地道之始也;阴一翕而万物成,又地道成物之始也。 故《大司乐》以函锺为宫,夏日至,於泽中之方丘奏之,八变以祀地示,所以顺地道之始而报地也。 祭地必於北郊,顺阴位也。 此所谓正祭也。 舜之嗣尧位也,类于上帝,望于山川,岁二月东巡守,则柴于岱宗,望秩于山川。 武王之伐商也,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又柴望并举,大告武成。 成王之营洛也,丁巳,用牲于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 凡因事并告天地,有同日而举,有继日而举者,此所谓告祭也。 然祀上帝则曰‘类’,类者,谓仿郊祀之礼而为之,则非正祭天也。 告地而举望祭之礼,或社祭之礼,则非正祭地矣。 盖特祭天地,乃报本之正祭也,故其礼一而专;并祭天地,因事而告祭也,不必拘其时,不必择其位,虽举望、祀、社,可以该地示,故其礼要而简。 所谓‘礼虽不同,义各有当’者,此也。 自汉以来,分冬至、夏至二祀为南、北郊。 南郊则周人之圜丘也,北郊则周人之方泽也。 然后之人主欲行亲郊之礼者,未闻以南郊为难,而常以北郊为难。 夫五月虽盛暑之月,他事之当举、他事之当行者,未尝废也,而独难於北郊,何也?诸儒谬误之说惑之也。 按《司服》: ‘王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 ’惟祀地之服,经无明文,郑注亦未尝及之,贾公彦始为之疏曰:‘昆仑、神州亦服大裘可知。 ’夫贾公彦一时率尔之言,未尝深考其故,岂有夏至阳极之月,而可服大裘哉?而崔灵远恩、孔颖达与杜佑《通典》亦为是说,於是祀天地之服,不问寒暑,必服大裘,而北郊遂为不可行之礼。 至本朝元中,议北郊礼,论者犹以大裘不可服为言,於是始有请於冬至南郊而合祭天地者矣,若顾临等所言是也;有援虞、周告祭之礼,以证祀地之正祭者矣,如苏轼之言是也。 因诸儒一时谬误之言,而欲废祀地之大典,可不惜哉!或曰:‘正祭、告祭之礼不同,而人主父事天,母事地,其心则一也。 告祭不拘其时,不择其位,而可以对越天地,则正祭不拘其时,不择其位,奚为不可以对越天地乎?’曰:因天道之始而祀天,因地道之始而祀地,以类求类,此报本之祭也。 当天道之始而祀地,於义何居?周公制礼,冬至祀天,夏至祀地,其地不可易矣,周公岂欺我哉?"

又曰:"按《司服》:‘王祀昊天上帝,则大裘而冕。 ’先郑、后郑注皆云‘大裘之上,又有元衣’,何也?《玉藻》曰:‘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 君子羔裘豹饰,缁衣以裼之。 狐裘,黄衣以裼之。 ’《论语》曰:‘缁衣羔裘,素衣裘,黄衣狐裘。 ’裘之上未尝无衣,裘而无衣,则近於亵矣。 凡衣必象裘色,凡冕服皆元上下。 大裘者,黑羔裘也。 元衣之下,用黑羔裘,取其同色也。 凡冕服皆元上下,何也?《易》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盖取诸干坤。 干为天,其色元;坤为地,其色黄。 但土旺於季夏,南方属火,其色赤黄,而兼赤为,故裳用也。 《玉藻》曰:‘衣正色,裳色。 ’郑注云:‘谓冕服元上下是也。 ’自黄帝始备衣裳之制,舜观古人之象,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於衣,绣宗彝、藻、火、粉米於裳,凡十二章。 历代皆然,至周而又备缫旒之数。 《郊特牲》曰:‘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ロ十有二旒,则天数也。 ’自衮冕而下,享先公则冕者,不敢以天子之服临先公也。 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不敢以至尊之服施於所卑也。 王者事天明,事地察,祭祀冕服,同乎异乎?曰:冬至祀天,夏至祀地;苍壁礼天,黄琮礼地。 各因其类以象天地之性者,不容以不异也。 冕服者,王之所服以事昊天上帝、后土地,不容以不同也,但夏至不用大裘尔。 《周礼·屦人》曰:‘凡四时祭祀,以宜服之。 ’夫屦犹辨四时之宜,则冕服可知矣。 唐长孙无忌曰:‘天子祀天地,服大裘冕。 按周郊祀被衮以象天,戴冕,ロ十二旒,与大裘异。 《月令》:孟冬,天子始裘以御寒。 冬至报天,启蛰祈,服裘可也;孟夏迎夏,龙见而雩,如之何而可服?故历代惟服衮章。 ’斯言也,信而有证矣。"

按:北郊之议,始於元丰初,至元丰六年始罢合祭,元七年复合祭,绍圣以后复罢之,政和四年始亲祀地於方泽。

盖自元丰六年至宣和之末,共四十二年,凡十一郊,惟元七年一次合祭,及政和四年以后,四次亲祠方泽而已,其余六郊则遂废地之祀矣。

夫本以合祭为非礼,分祭为礼,至分合之议不决,则废亲祠,而权以上公摄事者且二十年。

盖病其非礼,而反至於废礼,以为不当并祀於圜丘,而终不能亲祠於方泽,则固不若一遵祖宗之法,三岁并祀南郊之为愈也。

要之,《周礼》冬至圜丘,夏至方泽,其礼甚正,亦无难行者。

诸儒议论所以不能以时决者,其拘牵有二:礼文烦缛则惮劳,赏赉优渥则惮费。

如陈古灵之说,每遇亲郊之岁,一日宿太庙以告,一日宿北郊以祭地,一日宿南郊以祀天,是欲以二祀并在一时,则不至倍费矣,而执礼之劳加甚。

如曾曲阜之说,亲郊之岁,依古礼以夏至亲祠方泽,一如郊礼,至冬至则举圜丘之祀,是以二祀分在二时,则不至甚劳矣,而赏赉之费倍增。

然礼文乃百王相承之大典,不可损略,而赏赉则五季姑息之敝政,何难更张?则如政和三年之诏,以郊天后一岁祭地方泽,应奉支赐务从简省,使有偏而不举之失,乃为至论。

但恐当时方倡丰豫之说,繁费未必能省,所以中兴之后,国势倥偬。

则不复能遵而行之也。

高宗绍兴元年,礼部、太常寺讨论:夏日至祭皇地,以太祖皇帝配。

正配二位,每位樽、爵、笾、豆各一,实以酒脯、鹿,以献官一员行礼。

立冬祭神州地,以太宗皇帝配,於天庆观望祭。

二年,礼官言:"国朝祀皇地,设位於坛之北方,南向。 政和四年,礼局议设於南方,北向。 今北面望祭,北向为难,且於经无据,请仍南向。"

从之。

太常寺每岁常祀,夏日至祭皇地,系於行在钱湖门外惠照院望祭斋宫设位行礼,以太祖皇帝配。

三献官,依仪:初献系差宰执;亚献礼部尚书、侍郎,有故或阙,次轮别曹长贰,次给舍、谏议;终献太常卿少、礼部郎官,有故或阙,差北司官,次轮别曹郎官。

合用礼料:牲牢"羊一口,豕一口",笾二十有六"菱二、芡二、栗二、鹿脯二、干枣、湿枣、干桃、湿桃、干{艹}、榛栗实、、ナ、白、黑、形盐、无、鲍鱼、肃、饣臭、饵、粉、",八"稻粱各四",登一"太羹",一"毛、血",簋八"黍、稷各四",豆二十有六"饣也食、糁食、芹、兔醢、深蒲、醢二、苔菹、雁醢、笋、鱼醢三、葵、醢、脾折、A8醢、大蛤、氐醢、豚拍、韭、昌本、菁、鹿、茆、麋二",俎八"羊腥七体,豕腥七体,羊熟十一,豕熟十一,羊腥肠、胃、肺,羊熟肠、胃、肺,豕腥肤,豕熟肤",樽共二十有四"著樽二,一实元酒加明水,一实盎齐;太樽二,一实泛齐,一实醴齐;山樽二,一实盎齐,一实醍齐;牺樽二,一实沈齐,一实事酒;象樽二,一实昔酒,一实清酒。 以上各加二只,系实明水"。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