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明堂
孝宗干道五年,太常少卿林栗言:"昊天上帝四祭,请并於圜坛行礼。"
礼部侍郎郑闻谓:"明堂当从屋祭,不当在坛。 乞遇明堂亲飨,则遵依绍兴三十一年已行典故,如常岁有司摄事,则权寓净明寺行礼,庶合明堂之义。"
诏从之。
中兴后,昊天上帝四祀:春祈、夏雩、秋享、冬报。
其二在南郊圜坛,其二在城西惠照院望祭斋宫。
绍兴元年十一月,太常少卿赵子画谓:"岁祀上帝,设位於绍兴天庆观。 今驻兵其所,请更设於城外东南之告成观。"
十二月,礼官谓:
"祀天当燔牛首,今牲止少牢。 请燔羊首,筑燎坛位,益笾、豆皆六"笾实菱芡、栗脯、干桃、干{艹},豆实芹菹、┺菹、葵菹、菁菹、韭菹、鹿"。 俎八"羊豕腥熟",一"毛血",二"稻粱",簋二"黍稷"。 进胙以羊体,始誓用礼神玉,备三献。 二年,命择地於临安城外之东南以祀天。 二月丁卯,太常少卿程谓:“妙觉院去城远,而天宁观在城中,非城之东南。"
诏权於天宁望祭。
闰四月己未,太常少卿王居正谓:"秋祀上帝,奉神宗配。 往岁,明堂礼官谓配以近考,失《孝经》本旨,遂议祖宗并配。 今秋享不当复配以神宗。"
权礼部侍郎赵子画谓:"圣宋崛起,非有始封之祖。 太祖则周之后稷,配祭於郊;太宗则周之文王,配祭於明堂。 亲祠并配,实出权宜。 请自今季秋摄事,专祀昊天上帝,以太宗配。"
从之。
六年,大臣以圜丘方泽之祭,寓於天庆,小屋三楹,卑陋湫隘,军民喧杂。
命奉常及临安守臣别营之。
正月,太常少卿何悫始请迁於城外惠照院。
九年二月己卯,始用国子监丞张希亮之请,凡大祀,益笾豆为十有。
二十三年十一月,礼官请今后祀天以及庆礼,皆於圜坛。
十四年四月,太常博士凌哲请大祠具乐舞。
礼官定用工八十有三人,二舞九十人,押乐太常卿、丞皆一人,协律二人。
十六年,始用《政和仪》,笾豆皆二十有六,簋皆八。
十九年八月,命礼官及临安守臣葺惠照望祭殿,建斋宫於其西,合三十有一区。
淳熙六年秋九月,大享明堂,合祭天地,复奉太祖、太宗配。
先时,诏今岁行明堂大礼,令礼部、太常寺详议。
宰执进呈礼、寺议状:
"窃观黄帝拜祀上帝於明堂,唐、虞祀五帝於五府,历时既久,其详莫得而闻。 至《礼记》始载《明堂位》一篇,言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内之公侯伯子男,外之蛮夷戎狄,以序而立,故曰:‘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 ’《孟子》亦曰: ‘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周礼·大司乐》有冬至圜丘之乐,夏至方丘之乐,宗庙九变之乐,三者皆大祭祀,惟不及明堂。 岂非明堂者,布政会朝之地,周成王时,尝於此歌《我将》之颂,宗祀其祖文王乎?后暨汉唐,虽有沿革,至於祀帝而配以祖宗,多由义起,未始执一。 本朝仁宗皇中,破诸儒异同之论,即大庆殿行亲享之礼,并侑祖宗,从以百神,前期朝献景灵宫,享太庙,一如郊祀之制。 太上皇帝中兴,斟酌家法,举行皇之制於绍兴之初,亦在殿庭合祭天地,并配祖宗,盖得圣经之遗意。 且国家大祀有四:春祈,夏雩祀,秋明堂,冬郊祀是也。 陛下即位以来,固尝一讲祈,四躬冬祀,惟合宫、雩坛之礼,犹未亲行。 今若据巳行典礼,及用仁宗时名儒李觏《明堂严祖说》并治平中吕诲、司马光、钱公辅等集议、近岁李焘奏所陈,特举秋享,於义为允。"
上曰:"明堂合祭天地,并侑祖宗,从祀百神,并依南郊礼例,可依详议事理施行。"
礼部、太常寺言:"明堂所设神位,并依南郊礼例,系七百七十一位。 今大庆殿铺设昊天上帝、皇地、太祖皇帝、太宗皇帝四位,其从祀神位凡七百六十有七,於东西两朵殿铺设"五方帝至五岳二十五位";余从祀众星,东廊二百八十位,西廊二百四十八位,南廊六十六位,欲於南廊前连檐修盖瓦屋,与东西廊相接,设一百四十八位。 依《议令》,合设馔幔,欲於新置便门外幔道下,结缚搭盖屋二,及合用祝册幄次,乞於南宫门里过道门下面东两壁钉设;其礼部捧册职掌等,乞於过道门面南壁宿斋;其皇帝位版幄次,乞於内藏库相对廊上钉设。"
从之。
太史局言:"将来明堂大礼,合祭天地,并侑祖宗,从祀百神,并依南郊礼例。 今照得明堂两朵殿上铺设神位版共二十五位,其上十位"五方帝、昊天上帝、皇地、神州地、夜明、大明共十位"并金面青字大版,内一十五位"五行、五官、五渎"皆朱红漆面金字小版,将来铺设大小不等。 乞下所属创造朱红漆面金字大版神位一十五位。"
从之。
御书"明堂"、"明堂之门"六字,并"嗣天子臣御名恭书"七字,令修内司制造牌二面,将来明堂大礼,其"明堂"牌於行礼殿上安挂,其"明堂之门"牌於行礼殿西门新置便门上安挂。
△太常寺修定明堂大礼仪注
誓戒同郊祀致斋"三日,一日於文德殿,一日於太庙,一日再赴文德殿,仪并同郊祀,但改大庆殿为文德殿"。
△奏告前祀二日,奏告太祖皇帝、太宗皇帝室,如常告之仪。
陈设"内玉、币、笾、豆、、簋、俎、实、樽、、酒、齐数目,并同郊祀,不重录。 惟实俎增羊腥、豕腥,如牛腥之数"前祀三日,有司设大次於垂拱殿门内东廊,又设小次於明堂阼阶下之东稍南,西面;设文武侍臣次於明堂门外,行事、执事、陪祠宗室及有司次於明堂门外;设东方、南方客使次於文臣之后,西方、北方客使次於武臣之后。
设馔幔於明堂门外稍西,南向。
前祀二日,太社令帅其属扫除明堂之内外,置燎坛於明堂庭之东南隅。
太社令积柴於燎坛,光禄牵牲诣祠所。
太常设登歌之乐於堂上前楹稍南,北向;设宫架於庭中,立舞表於ガ缀之。
前祀一日,太常设神位版:昊天上帝、皇地位於堂上北方,南向西上;太祖皇帝、太宗皇帝位於堂上东方,西向北上"告洁毕,权彻";五方帝、神州地、大明、夜明、天皇大帝、北极、五行、五官、五岳位二十五;北斗、天一、太一、帝座、五帝内座、五星、十二辰、河汉内官,五镇、四海、四渎、二十八宿、中官,山林、川泽、外官,邱陵、坟衍、原隰位三百八十有二;众星位三百有六十。
并分设於两廊,东西相向,以北为上"内南廊所设众星,重行北向,以西为上,铺设",席皆以莞。
奉礼郎、礼直官设皇帝位版於阼阶之上,西向;饮福位於昊天上帝之西南,北向;望燎位於殿隔门上当中,南向。
赞者设亚、终献位於堂下阼阶之东少南,西向;大礼使、左丞相又於其南,行事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吏部、礼部、刑部侍郎,光禄卿,读册、举册官,光禄丞,於大礼使、左丞相之后"光禄丞稍",执事官位又於其后。
奉礼郎、抟黍太祝、太社、太官令,位於亚献之北少东,俱西向北上。
监察御史位四:二於堂下西阶之西,东向北上;一於殿隔门外东阶下,一於殿隔门外西阶下。
协律郎位二:一於堂上磬ね之北,少西;一於宫架之西北,俱东向。
押乐太常丞位於登歌钟ね之北,押乐太常卿位於宫架之北,俱北向。
分献官、奉礼郎各立於从祀神位之前,俱北向。
良酝令於酌樽所,北向。
又设陪祠文武官位於行事、执事之南,东西相向。
诸方客使在文官之南;随其方国。
光禄陈牲於明堂门外,东向,祝史各位於牲后。
太常设省牲位於牲东,大礼使、左丞相在北,南向东上,分献官位於其后。
行事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吏部、礼部、刑部侍郎,押乐太常卿、光禄卿,读册、举册官,押乐太常丞、光禄丞,奉礼、协律郎、抟黍太祝、太社、太官令在南,北向东上"太常丞以下位,皆稍"。
监察御史在吏部尚书之东,异位稍。
光禄陈礼馔於行礼殿隔门外稍东,南向,设省馔位版於礼馔之南,大礼使、左丞相在南,北向西上,分献官位於其后。
监察御史位四,在西,东向北上。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吏部、礼部、刑部侍郎,押乐太常卿、光禄卿,读册、举册官,押乐官太常丞、光禄丞,奉礼、协律郎,抟黍太祝,太社、太官令在东、西向北上。
礼部帅其属设祝册案於神位之右,司樽彝帅其属设玉币篚於酌樽所;次设笾、豆、、簋之位:正配位皆左二十有五笾,右二十有五豆,俱为四行。
俎三:二在笾前,一在豆前。
又俎六,在豆右,为二重。
登一,在笾豆。
三,皆有四,在登之前。
七、簋七,在笾豆外三俎,在左,簋在右。
又设樽之位:每位皆著樽二、壶樽二,皆有,加勺、幂为酌樽;太樽二、山樽二、牺樽二、象樽二,皆有,加幂,设而不酌。
并在堂上稍南,北向西上"配位设於正位酒樽之东,每位玉爵一,有坫"。
又设从祀诸神笾、豆、、簋之位:五方帝以下二十有五位,皆左十笾,右十豆,俱为三行,俎二在笾豆前,登一在笾豆,二、簋二在俎,在左,簋在右,爵一在俎前,有坫"内神州地、五行、五官、五岳,每位皆加一,在登之前";其余神位皆左二笾,右二豆,俎一在笾豆前,簋在俎前,在左,簋在右,爵一次之,登一在笾豆"众星三百六十位,皆不设登"。
又设从祀樽、坫之位:五方帝、神州地、大明、夜明、天皇大帝、北极,每位各设太樽二、著樽二於笾前之左;又各於东西廊五行、五官、五岳神位之前,稍北,共设牺樽二、象樽二;又於东西廊帝座北斗以下神位之前,稍北,共设牺樽二、象樽二、壶樽二、概樽二;又於东西廊东镇、西镇以下神位之前,稍北,共设山樽二、"系御嫌名"樽二、散樽二;又於东西南廊众星神位之前,共设散樽二十有四;又设正配位笾、豆、、簋、各一,俎各三於馔幔内;设御盘於阼阶上,进盘、巾内侍位於皇帝版位之后,分左右"奉盘者北向,奉及执巾者南向"。
又设亚终献盥洗、爵洗於其位之北"盥洗在东,爵洗在西",在洗东,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实以巾"若爵洗之篚,则又实以篚",执篚者位於其后。
分献官盥洗十二并勺、篚巾,分设於东西廊下,执篚者各位於其后。
祀日丑前五刻,太社令与太史官属各服其服升堂,设昊天上帝、皇地、太祖皇帝、太宗皇帝神位版於堂上,又设五方帝、神州地、大明、夜明、天皇大帝、北极、五行、五官、五岳二十五位於两朵殿。
太府卿、少府监帅其属入陈玉币於篚;光禄卿帅其属入实正配位笾、豆、、簋;太官令帅其属入实俎;良酝令帅其属入实樽,又实从祀神位之馔,又实从祀神位之樽;太常官设烛於神位之前,又设大礼使以下行事、执事官摄位於明堂门外,如省牲位;有司设神位版幄,又设册幄於明堂门外。
△皇帝自太庙诣文德殿"并同郊祀车驾诣青城仪,止改青城斋宫为丽正门"
△省牲器"并同郊祀,止改郊坛为明堂"
△奠玉币"并同郊祀"
△行事
皇帝自斋殿服通天冠、绛纱袍乘舆以出,近侍及扈从之官导从至垂拱殿门内大次,皇帝降舆入大次,帘降。
礼仪使、枢密院官、太常卿、ト门官、太常博士、礼直官,分立於大次外之左右,次引礼部侍郎诣大次前奏请中严;少顷,又奏外办。
符宝郎奉宝陈於宫架之侧,礼仪使当次前俯伏,跪奏:"礼仪使臣某言,请皇帝行事。"
奏讫,俯伏,兴,还侍立"礼仪使奏礼毕,准此"。
帘卷,皇帝服衮冕以出,侍卫如常仪。
礼仪使以下前导至明堂殿西外班门,殿中监跪进大圭,前导皇帝入门"侍卫不应入者,止於门外",协律郎跪,俯伏,举麾,兴,工鼓,宫架《仪安之乐》作"皇帝升降、行止,皆奏《仪安之乐》",由西廊降阶,自宫架前至阼阶下,偃麾,戛,乐止"凡乐皆协律郎跪,俯伏,举麾,兴,工鼓而后作,偃麾、戛而后止之也"。
升自阼阶,大礼使从"皇帝升降,大礼使皆从,左右侍卫之官量人数从升",登歌乐作;至版位西向立,乐止。
礼仪使以下分左右侍立"凡行礼,皆礼仪使、枢密院官、太常卿、ト门官、太常博士、礼直官前导,至位,则分立於左右",礼仪使前奏:"有司谨具,请行事。"
宫架作《成安之乐》、《右文化俗之舞》,乐作三成止。
先引左丞相、吏部尚书、侍郎升堂,诣昊天上帝神位前立,左丞相、吏部尚书俱西向北上,吏部侍郎东向,乐作六成止。
太社令升烟,燔牲首,礼仪使奏请再拜,皇帝再拜;赞者曰"再拜",在位官皆再拜。
内侍取玉、币於篚,立於尊所,内侍各执盘、巾以进,宫架乐作。
礼仪使奏请皇帝大圭、盥手,内侍进盘、沃水,皇帝盥手;又奏请手,内侍进巾,皇帝手讫,又奏请皇帝执大圭,乐止。
礼仪使前导,登歌《镇安之乐》作,殿中监跪进镇圭,礼仪使奏请大圭、执镇圭,前导皇帝诣昊天上帝神位前,北向立。
内侍先设缫藉於地,礼仪使奏请跪奠镇圭於缫藉,执大圭,俯伏,兴;又奏请大圭,跪。
内侍加玉於币,以授吏部尚书,吏部尚书以授左丞相,西向跪以进。
礼仪使奏请受玉、币,皇帝受奠讫,吏部侍郎东向跪受以兴,进奠於昊天上帝神位前。
左丞相、吏部尚书,侍郎俱诣皇地神位前以俟。
礼仪使奏请执大圭,俯伏,兴。
内侍举镇圭授殿中监,内侍又以缫藉诣皇地神位前,先设缫藉於地。
礼仪使奏请再拜,皇帝再拜讫,乐止。
礼仪使前导皇帝诣皇地、太祖皇帝、太宗皇帝神位前,奠镇圭、玉、币,并如上仪"皇地位作《嘉安之乐》,太祖皇帝位作《广安之乐》,太宗皇帝位作《化安之乐》。 配位唯不奠玉。 皇帝东向受币,左丞相北向进币,吏部侍郎南向受币"。
左丞相、吏部侍郎权於堂上稍西,东向立,吏部尚书降复位。
礼仪使前导皇帝还版位,登歌乐作;至位西向立,乐止。
内侍举镇圭、缫藉,以镇圭授殿中监,以授有司。
初,皇帝将奠配帝之币,赞者引分献官俱诣盥洗位,笏,盥手,手,执笏,各升诣五方帝、神州地以下从祀神位前,各笏跪。
奏礼郎以币授分献官"五岳以上,奉礼郎奉币;余从祀,执事者奉币",分献官受币奠之,执笏,俯伏,兴,再拜讫,俱退复位"内五方帝、神州地、大明、夜明、五岳神位前,奠玉、币"。
祝史奉毛血立於堂下,升自西阶,太祝迎於堂上,俱进奠於神位前,太祝、祝史退立於樽所。
△进熟
祀日,有司陈鼎十二於神厨,各在镬右。
太官令帅进馔者诣厨,以匕毕升牛於镬,实於一鼎"肩、臂、、肫、胳,正脊一、直脊一、横脊一、长胁一、短胁一、代胁一、皆三骨以并";次升羊如牛、升豕如羊,各实於一鼎"每位牛羊豕各一鼎",皆设扃幂,祝史对举,陈於馔幔内,重行南向西上。
太常实笾、豆、、簋於馔幔内"笾实以粉,豆实以糁食,实以梁,簋实以稷",次引礼部侍郎诣馔所,视腥熟之节,俟皇帝升奠玉币讫,复位乐止引礼部尚书诣馔所,执笾、豆、、簋以入;户部、兵部、工部尚书诣馔所,奉俎以入"户部奉牛,兵部奉羊,工部奉豕";举鼎官举鼎,太官令引入正门,宫架《禧安之乐》作,由宫架东折方进行,陈於西阶下,北向北上。
祝史抽扃,委於鼎右,除幂。
初,鼎序入,有司执匕毕及俎以从,至西阶下,各设俎於鼎北,匕毕加於鼎。
太官令以匕毕升牛及豕,各於一俎,其载如牛"每位牛羊豕各一俎"。
鼎先退。
祝史进彻毛血,以次出。
引礼部尚书笏,执笾、豆、、簋,户部、兵部、工部尚书笏奉俎以升,执事者各迎於堂上。
礼部尚书奉笾、豆、、簋,诣昊天上帝神位前,北向跪奠,启盖於下讫,执笏,俯伏,兴。
有司设笾於糗饵前,豆於酏食前,於稻前,簋於黍前。
次引户部、兵部、工部尚书奉俎诣昊天上帝神位前,北向跪奠,先荐牛,次荐羊,次荐豕,各执笏,俯伏,兴,有司设於豆右、肠胃肤之前"皆牛在左,羊在中,豕在右"。
次诣皇地、太祖皇帝、太宗皇帝神位前"配位并东向",跪奠并如上仪。
乐止,俱降复位。
太祝取菹扌需於醢,祭於豆三;又取黍、稷、肺祭如初,皆藉以茅,退还樽所。
次引左丞相、吏部侍郎升诣昊天上帝神位前立,左丞相西向,吏部侍郎东向;又引吏部侍郎升堂,诣昊天上帝酌樽所,跪取玉爵於坫,诣皇帝版位前,奉爵北向立。
内侍各执、巾以进,宫架乐作。
礼仪使奏请皇帝大圭盥手,内侍进,沃水,皇帝盥手;又奏请手,内侍进巾,皇帝手讫;奏请皇帝洗爵,吏部侍郎进爵,内侍沃水,皇帝洗爵;奏请拭爵,内侍进巾,皇帝拭爵讫;乐止。
又奏请执大圭,吏部侍郎受爵,奉爵诣昊天上帝酌樽所,西向立。
执樽者举幂,良酝令酌著樽之醴齐讫,先诣皇地酌樽所,北向立。
礼仪使前导,登歌《庆安之乐》作。
皇帝诣昊天上帝神位前,北向立。
礼仪使奏请大圭,跪,吏部侍郎以爵授左丞相,左丞相西向跪以进。
礼仪使奏请执爵,皇帝执爵,祭酒"三祭於茅苴",奠爵,吏部侍郎以爵复於坫。
礼仪使奏请执大圭,俯伏,兴,又奏请皇帝少立,乐止。
左丞相、吏部侍郎先诣皇地神位前,西向立以俟。
举册官笏跪,举祝册,读册官笏东向跪,读册文讫,奠册,各执笏兴,先诣皇地神位前,东向立。
礼仪使奏请再拜,皇帝再拜讫,礼仪使前导皇帝诣皇地、太祖皇帝、太宗皇帝神位前酌献,并如上仪"皇地位作《光安之乐》,太祖皇帝位作《章安之乐》,太宗皇帝位作《韶安之乐》。 其配位酌献,皇帝东向,左丞相北向进爵,读册官南向读册文"。
左丞相以下俱复位。
礼仪使前导皇帝还版位,登歌乐作;至版位西向立,乐止。
礼仪使奏请皇帝还小次,登歌乐作;前导皇帝降自阼阶,乐止。
宫架乐作,将至小次,礼仪使奏请释大圭,殿中监跪受大圭,入小次,帘降,乐止。
文舞退,武舞进,宫架《穆安之乐》作;舞者立定,乐止。
礼直官、太常博士引亚献诣盥洗位,北向立,圭,盥手,手,执圭,诣爵洗位,北向立,圭,洗爵,拭爵,以爵授执事者,执圭升堂,诣昊天上帝酌樽所,西向立。
宫架作《穆安之乐》、《威功睿德之舞》。
执事者以爵授亚献,亚献圭,跪,受爵,执樽者举幂,太官令酌壶樽之盎齐讫,先诣皇地酌樽所,北向立。
亚献以爵授执事者,执圭兴,诣昊天上帝神位前,北向圭跪,执事者以爵授亚献,亚献执爵祭酒,三祭於茅苴,奠爵,执圭,俯伏,兴,少退,北向再拜。
次诣皇地、太祖皇帝、太宗皇帝神位前,酌献并如上仪。
乐止,降复位。
初,亚献行礼将毕,礼直官、太常博士引终献诣洗及升堂酌献,并如亚献之仪讫,降复位。
初,亚献将升,次引分献官俱诣盥洗位,笏,盥手,手,执笏,各升诣从祀神位前,笏,跪,执爵,三祭酒於地,奠爵,执笏,俯伏,兴,再拜讫,各复位。
△饮福△望燎仪并同郊祀△紫宸殿称贺
前期,有司帅其属设御座於紫宸殿,於殿后设御阁如仪。
俟皇帝行礼讫,还大次,奏解严,鼓吹振作。
皇帝服靴袍出大次,乐作;乘辇入紫宸殿,降辇,乐止,归后幄。
内侍催班,先管军臣僚并行门一班,北向立定"太史局奏祥瑞官面西侧立",ト门引枢密使、知ト门官以下至看班候,并横行及诸司祗应、武功大夫,并行事武功大夫至保义郎,并常服於管军后北向立。
次御史台、ト门、太常寺分引宰臣、使相、执政以下,并诸军指挥使员僚,并常服诣紫宸殿下,分东西相向立定,ト门提点引皇太子常服东壁立。
班定,皇帝服靴袍出,鸣鞭,禁卫等迎驾,自奏"圣躬万福"。
皇帝升座,舍人揖管军臣僚至行门躬,赞拜,两拜,班首不离位,躬奏"圣躬万福"讫,班首出班俯伏,跪,致词贺讫,伏,兴,归位。
舍人揖躬,赞拜,两拜,三呼"万岁",如宣谕,俟宣谕讫,又赞拜,两拜,三呼"万岁",赞各祗候直身立,管军臣僚赴东壁侍立,行门分左右排立。
次太史局官赴当殿北向立,舍人揖躬,赞拜,两拜,不离位,躬奏"圣躬万福"讫,自出班躬奏祥瑞讫,归位。
舍人揖赞拜,两拜,赞祗候东出。
次舍人揖枢密使以下躬,舍人当殿而北,直身通某官姓名以下起居称贺;通讫,转身西向立,舍人赞拜,枢密使以下两拜,笏舞蹈,又两拜,班首不离位,躬奏"圣躬万福"讫,又两拜。
舍人引班首出班,俯伏,跪,致词贺讫,伏,兴,归位。
舍人揖躬,赞拜,两拜,起,笏舞蹈,又两拜,起,且躬身。
知ト门官当殿躬承旨讫,西向称"有制",枢密使以下两拜,起,知ト门官宣答讫,归侍立位,舍人赞拜,枢密使以下两拜,起,笏舞蹈,又再拜。
赞各祗候、枢密使由西阶升殿侍立,知ト门官以下赴殿下东壁面西侍立,余官分引出。
舍人揖皇太子以下就位,躬。
舍人当殿面北,直身通文武百僚、皇太子某以下起居称贺;通讫,舍人提点引皇太子以下横行北向立"两省官并宗室遥郡以下依相向",称贺并如上仪"典仪赞拜,枢密当御座前承旨退,於折槛东称"有制宣答""。
贺讫"宣答枢密归侍立位,宰臣、参知政事并由东阶升殿东壁侍立",皇太子以下并退。
皇帝兴"殿下侍立宰臣、参知政事并退",自殿乘辇,乐作;出紫宸殿赴文德殿,至殿降辇,乐止。
淳熙十五年,大享明堂。
以在高宗谅ウ之内,自受誓戒以后,权易吉服,礼毕仍旧。
其朝献景灵宫、朝飨太庙、恭谢景灵宫,并遣官分诣行礼,仍免紫宸殿称贺。
太常寺言:"今年九月,有事於明堂。 检照绍兴三十一年六月十六日礼官议,按《礼经》丧三年不祭,惟祭天地、社稷,为越绋而行事。 元之初,大享明堂,而哲宗居神祖之丧,礼官谓景灵宫、太庙当用三年不祭之礼,遣大臣摄事。 或谓圣祖为天神,非庙享也。 当时虽从其说,然黄帝实我宋之所自出,岂得不同於宗庙?今秋有事於明堂,以孝慈渊圣皇帝升遐,主上持斩之服,考之《礼经》及元已行故事,并当时礼官所议,窃谓前期朝献景灵宫、朝享太庙,皆当遣大臣摄事,主上惟亲行大享之礼。 其玉帛、牲牢、礼料、器服、乐舞,凡奉神之物依典礼外,銮驾既不出宫,所有车辂、仪仗、供帐、宿顿之属,令有司更不排办。 礼毕,於殿庭宣赦,及朝享景灵宫、朝享太庙。 缘皇帝在高宗圣神武文宪孝皇帝谅ウ之内,乞依上件典故。"
从之。
权礼部侍郎尤袤等言:"逐次明堂大礼所设神位,沿革不一。 绍兴四年、七年、十年,设昊天上帝、皇地、太祖皇帝、太宗皇帝并天皇大帝已下从祀四百四十三位;绍兴三十一年,设昊天上帝、徽宗皇帝并五天帝、五人帝、五官神从祀共一十七位;淳熙六年、九年,设昊天上帝、皇地、太祖皇帝、太宗皇帝并天皇大帝以下从祀共七百七十一位。"
宰执进呈礼官申请明堂画一,上曰:"配位何如?"周必大奏:"礼官昨巳申请,高宗几筵未除,用徽宗故事,未应配坐,且当以太祖、太宗并配。 他日高宗几筵既除,自当别议。 大抵前代儒者多用《孝经》严父之说,便谓宗祀专以考配,殊不知周公虽摄政,而主祭则成王,自周公言之,故曰‘严父’耳。 晋纪瞻答秀才策曰:‘周制,明堂宗其祖以配上帝,故汉武帝汶上明堂,舍文、景而远取高祖为配。 ’此其证也。"
留正奏:"‘严父莫大於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是严父专指周公而言,若成王则其祖也。"
上曰:
"有绍兴典故,自可参照,可以无疑。"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明堂者,仁宗皇中始行之,其礼合祭天地,并配祖宗,又设从祀诸神,如郊丘之数。 政和七年,既建明堂於大内,自是岁以九月行之,然独祀上帝,而配以神宗,惟五帝从祀。 绍兴元年,上在会稽,将行明堂礼,命迩臣议之。 王刚中居正为礼部郎官,首建合祭之议,宰相范觉民主之,乃以常御殿为明堂,但设天、地、祖、宗四位而已;四年,始设从祀诸神。 七年,复祀明堂,而徽宗崩问已至,中书舍人傅崧卿请增设道君太上皇帝配位於太宗之次,礼部侍郎陈公辅言:‘道君方在几筵,未可配帝。 ’乃不行。 三十一年,始宗祀徽宗於明堂,以配上帝,而祀五天帝、五人帝於明堂上,五官神於东厢,罢从祀诸神位,用熙宁礼也。 干道以后,说者以德寿宫为嫌,止行郊礼。 淳熙六年,用李仁父、周子充议,复行明堂之祭,并侑焉。 逮十四年,高宗崩,明年季秋,乃用严父之典,令郊祀从绍兴,明堂从皇,惟岁时常祀,则以太祖配冬至圜丘,太宗配祈大雩,高宗配明堂宗祀,盖尤延之为礼官时所请云。"
淳熙十六年,光宗既受禅,闰五月,礼官言:"冬祀配以太祖,而春、夏、秋皆配以太宗。 祖有功,宗有德,故推以配上帝。 高宗身济大业,绍开中兴,揖逊之美,超越千古,功德茂盛,为宋高宗。 秋享明堂,宜奉以升侑。"
又谓:"《我将》祀文王,实在成王之时,钱公辅、司马光、吕诲皆以为严祖。 今以高宗配,於周制为合。"
於是高宗始配上帝。
四时祀天仪注:前期十日,献官及职事者受誓於尚书省,退而斋宿如仪。
前祀三日,有司设祀官次於坛东门之外及斋宫之内,设馔幔於内东门之外。
宗祀皆於望祭殿东。
厥明告於庙室,春、夏、秋皆太宗室,冬至告太祖室,淳熙以后,秋享告高宗室。
有司牵牲至祠所。
前一日,太社令帅其属扫除,太常设正、配位席,太史设位版於坛上,宗祀於殿上。
太常陈祭器以俟,告洁既毕权彻。
有司陈牲及馔於内之外,宗祀牲於东偏门外,馔於殿前。
设登歌之乐於坛上,宗祀於殿上,宫架於坛南内之外,宗祀於殿上,立舞表於ガ缀之。
献官以下入视涤濯,遂省牲、省馔,宰人割烹。
将祀丑前五刻,宗祀丑前三刻,设上帝位於坛之北方,南向,席以藁秸,宗祀席以莞;配位於坛之东方,西向,席以蒲越,宗祀以莞席。
太常陈玉币於篚,苍璧置祝版於坫。
实祭器,笾豆皆二十六,俎十,登一,一,、簋、樽、皆八,洗二。
及期,初献以下各服其服入就位,宫架作《景安之乐》,《帝临嘉至》之舞六成。
太常升烟燔牲首,皆再拜。
初献洗所,《正安之乐》作,遂盥升坛,登歌乐作;至上帝位前北向立,登歌《嘉安之乐》作,跪奠玉币,再拜,至配位前东面立,登歌《仁安之乐》作。
雩祀《献安》,宗祀《宗安》,冬至《定安》。
奠币如上仪。
将降,登歌乐作。
既降,宫架乐作,乃复位。
兵部、工部尚书奉俎而升,宫架《丰安之乐》作,北向跪荐於正、配位前,降复位。
太祝取菹及黍、稷、肺以祭。
初献盥,宫架乐作,进洗。
初,洗爵升,登歌乐作;至樽所西面立,《嘉安之乐》作。
跪实爵,至上帝位前北向跪,三祭於茅,奠爵,遂太祝跪读祝,初献再拜,至配位前酌献如上仪。
祈登歌《绍安》,雩祀《感安》,宗祀《德安》,冬至《英安》。
遂降复位。
乐作如初。
文舞退,武舞进,宫架《正安之乐》作。
亚献盥洗所洗爵,升至樽所,西面立,宫架作《文安之乐》,《神娱锡羡》之舞。
跪实爵,至上帝位跪,祭酒奠爵如前仪,配位亦如之,遂降。
终献亦如之。
彻笾豆,登歌《肃安之乐》作,乃赐胙,皆再拜。
宫架作《景安之乐》一成,乃燎,皆退。
彻馔,以胙进御史视之。
光禄卿望阙再拜,退。
光宗绍熙五年,诏:"今岁郊祀大礼,改作明堂大礼,令有司除事神仪物、诸军赏赐依旧外,其乘舆服御、中外支费,并从省约。"
后以在寿皇丧制内,依淳熙十五年典故施行。
宁宗庆元六年,大享明堂。
以谅ウ,用绍熙礼。
绍熙五年,明堂,孝宗未卒哭。
时赵汝愚朝献景灵宫,嗣秀王伯圭朝享太庙,而上独祀明堂。
是年,光宗之丧甫逾月,而当行大礼,乃命右丞相谢深甫款天兴之祠,嗣濮王不俦摄宗庙之祭,盖用绍熙礼云。
嘉定二年,当郊,诏行明堂大礼。
臣僚言:"臣闻古之王者,父事天,母事地,一岁之,冬夏日至,大雩、大享,以及四时迎气之类,无非躬行郊见之礼。 后世弥文日增,乘舆出郊,仪卫之供,百物之须,赏赉之数,无名之费,不一而足,虽欲行礼如先王,不可得已。 夫礼从宜,苟不失乎先王之意,而有得於事天之实,何害其为礼也。 恭惟艺祖在位十有七年,亲郊者四;太宗在位二十二年,亲郊者五;真宗以后,三岁一郊,遂为定制。 逮仁宗皇,始有事於明堂,盖稽之古典,断自圣意,而以义起也。 陛下即位以来,圜丘、重屋,其礼迭举,及兹三岁,又当亲郊之期。 有司文移督办钱物,固已旁午於道;州县之,以应奉为名,抑配於民,不知其几。 军旅之后,旱蝗相仍,公私之积,旦暮不继,民生既,国力大屈;重以近日使命往来,其费逾倍,空匮之状,可为寒心。 臣愿陛下相时之宜,权停郊祀之礼,仍以季秋大享明堂,既无失於事天之诚,而可以省不急之费。 古之行礼,视年之上下,正此意尔。 昔咸平中,盐铁使王嗣宗奏郊祀费用繁重,望行谒庙之礼。 当是之时,帑藏充溢,天下富饶,嗣宗犹以为请,况今日国计,比之咸平,万万不侔矣。 检照国朝故事,仁宗嘉元年,恭谢天地於大庆殿;四年,祭;七年,明堂。 盖不行郊者九年。 哲宗元,继举明堂者再;高宗绍兴,继举明堂者五。 若陛下申讲宗祀之仪,则於祖宗旧章,不为无据。 欲望下臣此章,令礼部详议施行。 臣又闻真宗因王嗣宗之请,诏三司非祀所须,并行减省,是岁减应奉杂物十万六千。 计其数之可考若此,则必有条目,而非漫然者矣。 今若举行明堂,其费较之郊丘,虽已不等,然明堂祭祀仪物之外,赐予浮费,岂无合从节约者?望并诏有司,取其凡目,参酌考订,当减者减之,当去者去之,一切条画,无为具文。 方国用窘乏、民力殚竭之余,减千则吾之千也。 若曰细微不足经意,则真宗全盛之时,视十万六千何足道哉?惟陛下果断而行之!"从之。
仁宗亲祀明堂二"皇二年九月二十七日嘉泰七年九月六日"
神宗亲祀明堂二"熙宁四年九月十日元丰三年九月二十三日"
哲宗亲祀明堂三"元元年九月六日四年九月十四日绍圣二年九月十九日"
徽宗亲祀明堂十"大观元年九月二十八日政和七年九月六日八年九月二日宣和元年九月八日二年九月十三日三年九月十日四年九月五日五年九月十一日六年九月八日七年九月十三日"
高宗亲祀明堂五"绍兴元年九月十八日四年九月十五日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十年九月十日二十一年九月二日"孝宗亲祀明堂二"淳熙九年九月十三日十五年九月四日"
宁宗亲祀明堂七"绍熙五年九月九日庆元六年九月辛未开熙二年九月辛卯嘉定二年九月辛丑八年九月辛未十一年九月辛巳十四年九月辛卯"
△明仪注撮录拾遗
景灵宫圣祖一位"素馔"十拜"四次跪,俯伏,兴"不设小次。
中、后殿差官分诣。
第一上参神两拜盥跪奠镇圭俯伏,兴跪奠玉币两拜,俯伏,兴。
第二上再盥洗拭爵跪,三进酒俯伏,兴两拜。
第三上亚终献毕诣饮福位两拜跪,三祭酒进抟黍,啐酒,饮福俯伏,兴两拜送真望燎奏礼毕。
太庙一十三室"牲牢礼馔"
五十八拜"四十跪,俯伏,兴"
奏请还小次,大礼使以下一面望燎。
第一上参神两拜盥洗拭瓒各入室跪鬯出户外两拜。
第二上再盥洗拭爵各入室跪奠镇圭俯伏,兴跪奠币三祭酒
俯伏,兴出户外读册讫两拜还小次。
第三上亚终献毕出小次,诣饮福位两拜跪,三祭酒啐酒,受俎受抟黍俯伏,兴两拜送神奉神主入┙室奏礼毕。
明堂殿正配四位昊天上帝皇地太祖太宗"各牲牢礼馔"
二十二拜"一十三跪,俯伏,兴"。
第一上参神两拜盥各诣前位跪奠镇圭俯伏,兴跪奠玉币俯伏,兴两拜。
第二上再盥洗拭爵各诣前位跪,三祭酒俯伏,兴读册讫两拜请还小次"依例不还"。
第三上亚终献毕诣饮福位两拜跪,三祭酒啐酒,受俎受抟黍俯伏,兴两拜送神望燎奏礼毕。
太庙及明堂殿,并以丑时一刻行事。
前一刻,到大次,逐处行礼。
读册官读册,御乐传旨,高宣御名,勿兴。
太庙行礼,鬯毕,还版位,宫架乐作。
御乐宣谕乐卿,徐其音节,毋得减促,九成止。
行礼归大次东神门上,御乐宣谕亚、终献:"列祖上帝,享以多仪,动容周旋,实劳宣力。"
△五使
大礼使:总一行大礼事务。
行事日,复从皇帝行礼。
礼仪使:行事日前导,奏请皇帝行礼。
仪仗使:总辖提振一行仪仗。
仪仗用四千一百八十九人,自太庙排列至丽正门。
卤簿使:依《礼经》,卤者,大盾也。
总一部仪仗前连后从,谓之卤簿。
桥道顿递使:提振修整车驾经由道路、顿宿斋殿等。
△应奉官
礼仪使礼部侍郎二员"奏中严外办。 御前奏"
殿中监"进接圭,兼进饮福酒后,受虚爵"
太常卿"赞导"礼部郎中二员"奏解严、御前奏"
太常博士四员"引礼仪使,引太常卿,引亚献,引终献"
尚酝奉御"执樽,合上樽酒,酌饮福酒"
△宿斋行事官侍中一员"奏请皇帝降座,归斋室"
△景灵宫
大礼使亚献终献左丞相"视涤濯,兼进玉、币、爵、酒"
吏部尚书"以玉币授左丞相"
户部尚书"荐俎并彻"礼部尚书"视涤濯,省鼎镬,濯溉,荐笾、豆、、簋并彻"刑部尚书"实镬水"
吏部侍郎"受玉、币、爵、酒、盥、洗、进爵,以爵诣樽酌酒讫,授左丞相,兼燎币、册"
刑部侍郎"增沃镬水"
读册官光禄卿"入实笾、豆、、簋等"
太常卿"押乐"监察御史举册官太府卿少府监"监馔造"奉礼郎"设皇帝版位"
协律郎"殿上举麾,殿下举麾"
太祝"进抟黍兼馔册"
太社令"积柴扫除,设神席,升烟,束茅"良酝令太官令执事官五员"捧笾、捧豆、捧、捧簋、捧乳俎"
分诣官三员"一员诣祖宗、诸帝神御,一员诣元天大圣后并昭献皇后、钦成皇后,一员诣钦慈皇后至恭淑皇后"
△太庙
大礼使亚献终献奏奉神主官监察御史进币爵酒官"进三物,兼瓒,并申视涤濯"
受爵酒官"以爵酒授进爵酒者"
奉币官"以币授进币官"
受币官"受币,并受爵复於坫"
盥洗奉爵官"盥洗进爵,以爵诣樽彝所,酌酒讫,以爵酒授受爵酒官"奉瓒官"盥洗进瓒,以瓒诣樽彝所,酌郁鬯讫,以瓒授进爵官"荐牛俎官"并彻笾、豆、俎,兼进饮福酒"实镬水官荐豕俎官"兼省牲、腥、熟节"荐羊俎官"兼涤、省牲、省镬"
增沃镬水官光禄卿"巡牲,牵牲诣厨,入实笾、豆、、簋等"
护册官太常卿"押乐"
太常丞"押登歌乐"
太府卿"设币"
举册官光禄丞奉礼郎协律郎太祝良酝令太官令执事官十八员"捧牛俎六员,羊俎六员,豕俎六员"
宫闱令荐香灯官"太祖以下十三室"
东西幄分行礼官四员。
△明堂大礼使亚献终献左丞相"同景灵宫"
吏部尚书"同前"
户部尚书"同前,兼进饮福酒"
礼部尚书"同前"
兵部尚书"荐羊俎并彻"
吏部侍郎二员礼部侍郎"省牲、视腥熟节"
刑部侍郎"同上"
读册官太常卿"押乐"
光禄卿监察御史三员"殿下,隔门外东阶下,隔门外西阶下"
举册官太府卿太常丞"登歌押乐"少府监光禄丞奉礼郎协律郎太祝
太社令太官令良酝令"酌皇帝献酒"
执事官五员"捧笾、捧簋、捧牛俎、捧羊俎、捧豕俎"
分献官五员"东朵殿西朵殿东廊西廊南廊"亚终献执事官四员"供亚献爵盏供终献爵盏盥洗、盥爵巾,拭爵,并引馔"。
太庙行礼毕,如值雨,道路泥泞,降指挥,乘逍遥辇赴文德殿宿斋,应导驾官并免导驾,并令常服从驾,许令张雨具入丽正门;应执仗官兵等并免排立,并放散。
淳熙六年九月,明堂。
因雨,降前指挥。
当晚晴霁,续降指挥,仍旧乘辂,合用执仪仗官兵等止令於侧近营寨,量前据数差拨前来排设。
开禧二年九月,明堂。
为值雨,依前件指挥行事。
△明堂神位△殿上正配四位
昊天上帝皇地太祖皇帝太宗皇帝
△东朵殿一十三位青帝感生帝黄帝大明天皇大帝木神火神土神句芒祝融后土东岳南岳
△西朵殿一十二位白帝黑帝神州地夜明北极金神水神蓐收元冥中岳西岳北岳
△东廊二百有八位
北斗天乙太乙岁星荧惑镇星元枵星纪析木大火寿星鹑尾钩星天柱天厨柱史女史御女尚书大理阴德天枪真戈
天床三师辅星相星太阳守东镇南镇中镇东海南海东渎南渎虚宿女宿牛宿斗宿箕宿尾宿太子心宿庶子房宿宋星
氐星亢星角宿轸宿翼宿张宿织女建星天纪日星七公帝座大角摄提人星司命司危司非司禄天津离珠罗偃天桴奚仲左河鼓右天鸡辇道所台败瓜扶箱天井天帛度屠肆宗星宗人宗正天女床候星市楼宦者天江东肆斗星斛星天市垣列肆东咸罚宿贯咸键闭钩钤周伯星西咸天乳招摇梗河元池周鼎天田平道进贤郎位郎将内五诸侯三公内座九卿内座东山南山中山东林南林中林东川南川东泽南泽天垒城璃瑜代星齐星周星晋星韩星秦星魏星燕星楚星郑星越星赵星九坎天田狗国天渊狗星鳖星农文人杵星糠星鱼星龟星傅说神宫积卒从官天辐骑阵将军阵车车骑骑官顿颃折威阳门五柱天门衡星军楼平星南门青邱长沙土司空左右辖军门器府东瓯天庙酒旗天相东邱南邱中邱西邱北邱东陵南陵中陵西陵北陵东坟南坟中坟西坟
北坟东衍南衍中衍西衍北衍东原南原中原西原北原东隰南隰中隰西隰北隰
△西廊一百七十五位帝座五帝内座太白辰星鹑火鹑首实沈大梁降娄诹訾河汉天理势星内厨天牢三公文昌内阶四辅八扛星华盖传舍六甲钩陈紫微垣西镇北镇西海北海西渎北渎星宿柳宿鬼宿井宿参宿觜宿毕宿昴宿胃宿娄宿奎宿壁宿室宿危宿太微垣太子明堂权星三台五车诸王月星谒者幸臣常陈内屏从官虎贲灵台少微长垣黄帝座四帝座内平太尊积薪
积水北河天樽五诸侯钺星座旗司怪天阙咸池天汉天柱天高砺石天街天船积水天谗卷舌天河积尸大陵左更天大将军军南门右更附路阁道王良策星天厩土公雨霹雳蛇雷电离宫造父土公吏内杵臼星盖屋虚梁坟墓车府西山北山西林北林中川西川北川中泽西泽北泽天稷星天记外床天狗南河天社矢星水星阙星狼星弧星老人星四渎
野鸡军市水府孙星子星丈人天屎天厕伐星屏星军井玉井九游参旗附耳九州珠口天节天园天阴天廪天苑天刍藁天庾天仓天溷外屏土司空八魁羽林军垒壁阵斧钺败臼天网北落师门天钱泣星哭星
△东廊西廊南廊
△众星共一百五十八位
右明亲祠,先公景定庚申以枢密院编修官摄殿中监,咸淳己巳以右丞相充仪仗使,壬申充礼仪使,此仪注则当时奉常礼院所供也。
丧乱以来,文书失散,贵谨弟游当涂,於故家得之,因得以参考史志、《会要》之所未备,如景灵宫、太庙、明堂三日行礼拜跪之节,与五使以下职掌之详,从祀神之名数是也。
其余仪文,史之所有而纂辑已备者,则更不赘录云。
又按:《礼经》言郊报天而主日,配以月,然则周之郊以后稷配天之外,从祀惟日、月而已。
明堂则郑氏注谓所祀者五方五帝及五人帝、五官,配以文王、武王而已,不祀他神也。
自奏汉以来,郊礼从祀之神渐多。
晋太兴中,贺循言:
"郊坛之上,尊卑杂位千五百神。"
唐圜丘坛位,上帝、配帝以及从祀通计七百余座,然圜丘所祀者昊天,则从祀者天神而已,於地、人鬼无预也。
自汉末始有合祭天地之礼,魏晋以来,则圜丘、方泽之祀未尝相溷。
宋承五代之弊政,一番郊祀,赏赉繁重,国力不给,於是亲祠之礼不容数举,遂以后土合祭於圜丘,而海、岳、镇、渎、山、川、邱、陵、原、隰、坟、衍皆在从祀之列,於是祭天从祀始及地矣。
至仁宗皇二年,大享明堂,盖以亲郊之岁,移其祀於明堂,而其礼则合祭天地,并祀百神,盖虽祀於明堂,而所行实郊礼也。
然既曰明堂,则当如郑氏之注及历代所行,故以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五人帝,句芒、祝融、后土、蓐收、元冥五官神,侑祀五帝,於是祭天从祀又及人鬼矣。
中兴以来,国势偏安,三岁亲祀,多遵皇明堂之礼。
然观仪注所具神位,殿上正、配四位,东朵殿自青帝至南岳十三位,西朵殿自白帝至北岳十二位,东廊自北斗至北隰二百有八位,西廊自帝座至哭星一百七十五位,又有众星一百五十八位,共五百七十位,则比晋贺循所言才三之一,唐圜丘所祀三之二耳。
然晋唐未尝杂祀地、人鬼,而位数反多,此则以圜丘、方泽、明堂所祀合为一祠,自五帝、五官、海、岳、以至於原、隰而位数反少,殆不可晓。
然《晋史》、《唐史》但能言从祀之总数,而不及其名位之详,故无由参稽互考,而不知其纤悉也。
姑志於此,以俟博闻者共订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