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 卷四十九·职官考三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 卷四十九·职官考三 马端临

○宰相

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洽,神明至"黄帝得蚩尤而明天道,得太常而察地理,得苍龙而辨东方,得祝融而辨南方,得风后而辨西方,得后土而辨北方,谓之六相"。

虞舜臣尧"为尧时臣",举八恺"仓舒、ㄨ岂攵、ρ、大临、降、庭坚、仲容、叔达为八恺,即垂、益、禹、皋陶之伦也。 庭坚则皋陶字。 ㄨ,大回切。 岂攵,干来切"使主后土"后土,地官也",以揆百事,莫不时叙,地平天成"揆,度。 成,平也";举八元"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为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内平外成"内,诸夏。 外,夷狄",谓之十六相"亦曰十六族"。

及殷成汤居毫,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为之"伊尹号为"阿衡"。 阿、倚也。 衡,平也。 汤倚伊尹而取平,故以为官名。 仲虺臣名,为汤左相,以诸侯而相天子者也,《左传》称居薛,为汤左相"。

武丁得傅说,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武丁,殷之高宗也,使百官以所梦之形象经营,求之於野外,得贤相傅说於傅岩之,於是礼命立以为佐相,使在左右也"。

周时,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亦其任也。

秦悼武王二年,始置丞相官,以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茂为左,疾为右";庄襄王又以吕不韦为丞相;及始皇立,尊不韦为相国,则相国、丞相皆秦官"又《汉官仪》云,皆六国时官"。

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初有左、右"荀悦曰:"秦本次国,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也。" "。

至二世,复有中丞相"二世时,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 及斯被诛,乃以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皆决之"。

汉高帝即位,一丞相,绿绶"高帝元年拜曹参为假左丞相,即汉初丞相当有左、右,今言一丞相,或《汉书》之误",以萧何为之。

及诛韩信,乃拜何为相国。

何薨,以曹参为之。

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

丞相月俸钱六万"初,陈平为左丞相。 及诛诸吕,文帝初立,平乃谢病以让周勃,乃以勃为右丞相,位第一;平为左丞相,位第二。 帝因朝问勃:"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 问:"天下钱一岁出入几何?"勃又不能对,汗出洽背。 及问平,平曰:"有主者。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任其职。" 上善之。 勃谢病,请免相,平专为一丞相"。

成帝绥和元年,御史大夫何武建言:"古者民谨事约,国之辅佐,必得贤圣。 然犹则天三光,备三公官"三光,日、月、星",各有分职。 今末俗之弊,政事烦多,宰相之才不能及古,而今丞相独兼三公之事,所以大化久未洽也。 宜建三公官,定卿大夫之任,分职授政,以考功效。"

於是上拜曲阳侯王根为大司马,而何武自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皆金印紫绶,比丞相,则三公俱为宰相"汉御史大夫副丞相事,若今之同平章事及参知机务之类,所以《汉书》云薛、贡、韦、匡迭为宰相。 薛宣、韦贤、匡衡则是丞相,而贡禹但为御史大夫。 又萧望之谓朱曰:"吾备位将相。" 盖萧望之尝任御史大夫及前将军之职也"。

至孝哀帝建平二年正月,从朱博议,复罢大司空"大司空朱博奏曰:"帝王之道,不必相袭。 高祖置御史大夫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 历载二百,天下安宁。 今更为大司空,与丞相同位。 故事,选郡国守相高第为中二千石,选中二千石为御史大夫,任职者为丞相,位次有序,所以重圣德,重国相也。 今中二千石未更御史而为丞相,非所以重国政也。 今愿罢大司空,以御史大夫为百寮率。 哀帝从之"。 元寿二年,更名丞相为大司徒。 初,汉制常以列侯为相,唯公孙弘布衣,数年登相位,武帝乃封为平津侯,其后为故事。 至丞相而封,自弘始也"到光武绝不复侯,或自以际会援立见封。 《汉仪注》曰:“御史大夫为丞相,更春乃封,故且赐爵关内侯。" 李奇曰:"以冬月非封候,故且先赐爵关内侯。" "。

白事教令,称曰君侯"亦谓丞相为上相,陆贾谓陈平曰"足下位为上相"是也"。

《春秋》之义,尊上公谓之宰,言海内无不统焉。

故丞相进,天子御座为起,在舆为下"皇帝见丞相起,谒者赞称曰:"皇帝为丞相起。" 起立乃坐,赞称曰:"敬谢行礼。" 皇帝在道,丞相某迎,谒者赞称曰:"皇帝为丞相下舆。" 下立乃升车也";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疾,从西门入"丞相有疾,御史大夫三朝问起居,百寮亦然。 后汉三公疾,令中黄门问疾。 魏、晋即黄门郎,尤重者或侍中";及瘳视事,尚书令若光禄大夫赐以养牛、上尊酒"如淳曰:"律,稻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上尊。 丙吉为丞相,尚宽大,好礼让。 掾吏有罪不称职,与长休告,终无案验。 客或曰: “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乎?"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按吏之名,吾窃陋焉。" 因为故事,公府不按吏,自吉始。 韦贤为丞相,年七十余,乞罢归私第。 丞相致仕,自贤始也。 有天地大变、天下大过,则以病闻。 有天地大变、天下大过,皇帝使侍中持节,乘四白马,赐上尊酒十斛、牛一头,策告殃咎;使者居半道,丞相追上病。 使者还,来白事,尚书以丞相不起病闻。 若丞相不胜任,使者策书,驾骆马,即时布衣步出府,免为庶人。 若丞相有他过,使者奉策书,驾骓鬼马,即时步出府,乘栈车牝马归田里思过。 鬼京媚切"。

凡丞相府,门无,不设铃鼓,言其大开无节限也"应劭曰:"丞相旧位在长安,时府有四出门,随时听事。" "国每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 "。

后汉废丞相及御史大夫,而以三公综理众务,则三公复为宰相矣"前代丞相有仓头字宜禄。 至汉代,有所关白,则叩ト呼宜禄,遂以为常。 ト,古沓切。 "至於中年以后,事归台阁,则尚书官为机衡之任。

至献帝建安十三年,复置丞相,而以曹公居之。

又有相国。

魏黄初元年,改为司徒"吴有左、右丞相"。

而文帝复置中书监、令,并掌机密,自是中书多为枢机之任,"说在《中书令篇》"。

其后定制,置大丞相,第一品。

后又有相国,齐王以司马师为之"晋景帝",高贵乡公以司马昭为之"晋文帝"。

晋初并不置"武帝初,安平王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义阳王子初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觊为司空,石苞为司马,陈骞为大将军,凡八公,同时并置,唯无丞相焉"。

至惠帝永康元年,改司徒为丞相;永宁元年,罢丞相,复置司徒官;永昌元年,罢司徒并丞相,则与司徒不并置矣"丞相与司徒废置非一"。

其后或有相国,或有丞相,省置无恒,而中书监、令常管机要,多为宰相之任。

自魏、晋以来,相国、丞相多非寻常人臣之职"晋赵王伦、梁王彤、成都王颖、南阳王保并为之"。

元帝渡江,以王敦为丞相,转司徒,荀组为太尉,以司徒官属并丞相为留府,敦不受。

成帝以王导为丞相,罢司徒府为丞相府。

导薨,罢丞相,复为司徒府。

相国、丞相皆衮冕,绿绶"音吏"。

宋孝武帝初,唯以南郡王义宣为丞相,而司徒府如故。

亦有相国。

丞相,金章紫绶,进贤三梁冠,绛朝服,佩山元玉,相国则绿元绶也。

齐丞相不用人,以为赠官。

梁罢相国,置丞相;罢丞相,置司徒。

陈又置相国,位列丞相上,并丞相并为赠官。

按:自魏、晋以来,宰相但以他官参掌机密,或委知政事者则是矣,无有常官。

其相国、丞相,或为赠官,或则不置,自为尊崇之位,多非人臣之职。

其真为宰相者,不必居此官"魏文帝以刘放、孙资为中书监、令,并掌机密,晋武帝诏以荀勖为中书监、侍中,毗赀朝政。 张华为中书令,侍中刘卞谓华曰:"公居阿衡之地。" 东晋庾亮、庾冰相次为中书监。 先是王导辅政,以宽和得众,庾亮以法裁饬,颇失人心。 至冰,经纶时务,升擢后进,朝野注心,咸曰贤相。 殷浩为扬州刺史,参综朝权。 王敦为大将军、侍中,上表曰"臣备位宰辅"。 谢安为中书监,录尚书省事。 宋文帝初,徐羡之为司空,录尚书事。 后以江湛、王僧绰俱为侍中,任以机密。 后又以殷景仁为侍中、左卫将军,与侍中右卫将军王华、侍中左卫将军王昙首、侍中刘湛四人俱居门下,皆以风力局,冠冕一时,同时之美,近代莫及。 初,王弘为江州刺史,加侍中,后征辅政,以为侍中、司徒,录尚书事。 而弘弟昙首为文帝所任,与华相持。 华常谓己力用不尽,每叹息云:"宰相顿有数人,天下何由得理?"湛母忧去职,后征为太子詹事,加给事中,与殷景仁并被任遇。 湛常云:"今代宰相何难,此正可当我南阳郡汉代功曹耳。" 沈演之为侍中、右卫将军,文帝谓之曰:"侍中领卫,俱为优重,此盖宰相便坐,卿其勉之。" 齐王俭为侍中、尚书令,常谓人曰:"江左风流宰相,惟有谢安。" 盖自况也。 明帝顾命江兄弟及始安王遥光、尚书令徐孝嗣、领军萧坦之,更日贴敕,时呼为"六贵",皆宰相也。 梁何敬容初为吏部尚书、侍中,时徐勉为仆射参掌机事,以疾陈解,因举敬容自代,故敬容迁为仆射,掌选事,侍中如故。 此并为宰相。 后敬容屡转他官,而参掌如故。 又王训为侍中,武帝问敬容曰: "褚彦回年几为宰相?"对曰:"少过三十。" 帝曰:"今之王训,无谢彦回。" 彦回,宋明帝时为侍中。 又周舍本后,朱异为散骑常侍,代掌机密。 北齐韩轨为中书令,寻授司空,自以勋历登台铉。 按:此则或掌机密,或录尚书,或综机权,或管朝政,或单侍中,或给事中,或受顾命,皆为宰相也。 然侍中职任机密之司,不必他名,亦多为宰相。 其侍中兼外官,若宋王弘;侍中兼内官,若沈演之,其例不少,则非宰相,盖在当时委任而已。 自晋、宋以来,宰相皆文武自逸,何敬容独勤庶务,为代所嗤鄙。 姚察曰:"魏正始及晋之中朝,俗尚於元虚,贵为放诞。 尚书丞郎以上,簿领文案,不复经怀,皆成於令、史。 逮乎江左,此道弥扇。 唯卞以台阁之务颇欲综理,阮孚谓之曰:‘卿常无暇,不乃劳乎?’宋代王敬弘身居端右,未尝省牒,风流相尚,其流遂远。 睹白署空,是称清贵;恪勤匪懈,终滞鄙俗。 是使朝经废於上,众职隳於下,小人道长,抑此之由也。 鸣呼! 伤风败俗,而使何敬容之识理见讥薄俗者哉!""。

后魏旧制,有大将军,不置太尉;有丞相,不置司徒。

自正光以后,俱始置之"神瑞元年,置八大人官,总理万机,时号"八公"",然而尤重门下官,多以侍中辅政,则侍中又为枢密之任矣"说在《侍中篇》"。

北齐干明中,置丞相;河清中中分为左、右,各置府僚"天统三年,以太宰段韶为左丞相,太师贺拔仁为右丞相。 又斛律金、斛律光,并由右丞相转拜为左丞相"。

然其时为宰相秉朝政者,亦多为侍中"赵彦琛、元文遥、和士开同为宰相,皆兼侍中"。

后周大冢宰亦其任也,其后亦置左、右丞相。

大象二年,以杨坚为大丞相,遂罢左、右丞相官。

隋有内史、纳言"即中书令、侍中也",是为宰相,亦有他官参与焉"柳述为兵部尚书,参掌机事。 又杨素为右仆射,与高专掌朝政"。

按:自后汉时,虽置三公,而事归台阁,尚书始为机衡之任。

然当时尚书,不过预闻国政,未尝尽夺三公之权也。

至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

其故何也?盖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及叔季之世,则奸雄之谋篡夺者,亦以其私人居是官。

而所谓三公者,古有其官,虽鼎命将迁之时,大权一出於私门,然三公未容遽废也,故必择其老病不任事,依违不侵权者居之。

东汉之末,曹公为丞相,而三公则杨彪、赵温,尚书令、中书监则二荀、华歆、刘放、孙资之徒也。

魏之末,司马师、昭为丞相,而三公则王祥、郑冲,尚书令、中书监则贾充、荀勖、锺会之徒也。

盖是时,凡任中书者,皆运筹帷幄、佐命移祚之人;凡任三公者,皆备员高位,畏权远势之人。

而三公之失权任,中书之秉机要,自此判矣。

至丞相一官,西汉废於哀帝之时。

东汉本不置丞相,建安特置之,以处曹操。

魏本不置丞相,正始特置之,以处司马师、昭。

及晋则不置,正苻坚所谓"朕以龙骧建业"之说也。

然东晋以至宋、齐、梁、陈、隋皆有之。

夫中书监既为宰相之任,则升其品秩可也;丞相既不为宰相之任,而尝为擅代之阶,则废其名字可也。

今观魏以后之官品,中书监仅为三品,而黄钺大将军、大丞相、诸大将军则为一品、二品。

然此数官者,未尝以授人,特宋、齐、梁、陈、隋将受禅则居之,此外则王敦、桓温、侯景亦尝为之。

夫高官极品不以处辅佐之臣,而又存其名字,使乱臣贼子递相承袭,以为窃取大物之渐,非所以昭德塞违,明示百官也。

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

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贞观八年,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

而平章事之名,盖始起於此。

其后,李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谓同侍中、中书令也。

而同三品之名,盖起於此。

然二名不专用,而他官居职者,犹假他名如故。

自高宗己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则否。

其后改易官名,而张文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

同三品入衔,自文始。

永淳元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平章事入衔,自待举等始。

自是以后,终唐之世不能改。

初,三省长官议事於门下省之政事堂。

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於中书省。

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

列五房於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

自开元以后,常以领他职,实欲重其事,而反轻宰相之体。

故时方用兵,则为节度使。

时崇儒学,则为大学士。

时急财用,则为盐铁转运使;又其甚,则为延资库使。

至於国史、太清宫之类,其名颇多,皆不足取"侍中、中书令是真宰相,其余但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及平章事、知政事、参知机务等名者皆是"。

自先天之前,其员颇多,景龙中至十余人。

开元以来,常以二人为限,或多则三人"武太后圣历三年四月敕:"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赐会,并同中书门下三品例。" 开元十年十一月敕:"自今以后,中书门下宜共食实封三百户。" 二十二年十一月制:"宰相兼官者,并两给俸禄。" "。

天宝十五载之后,天下多难,勋贤并建,故备位者众。

然其秉钧持衡亦一二人而己"旧例,起居舍人及起居郎唯得对仗承旨,仗下之后谋议不得闻。 武太后时,文昌右丞姚以为帝王谟训不可无纪,若不宣自宰相,史官无从而知。 表请仗下所言军国政要,则宰相一人撰录,每月封送史馆,谓之"时政记"自始也"。

德宗时,常衮为相,奏贬中书舍人崔甫为潮州刺史。

上以为太重,贬甫河南少尹。

初,肃宗之世,天下务殷,宰相常有数人更直决事,或休沐各归私第,诏直事者代署其名而奏之,自是踵为故事。

时郭子仪、朱Г虽以军功为宰相,皆不预朝政,衮独居政事堂,代二人署名奏。

甫既贬,二人表言其非罪,上问:"卿向言可贬,今云非罪,何也?"二人对:"初不知。"

上初即位,以衮为欺罔,大骇,乃贬衮为潮州刺史,以甫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宰相之职,无常员;有二人,则分日知印。

以丞郎以上至三师为之。

其上相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其次为集贤殿大学士。

或置三相,则昭文、集贤两学士并监修国史并除焉"国初,范质昭文学士,王溥监修国史,魏仁浦集贤学士,此三相例也。 唐以来,三大馆皆宰相兼之。 宋仍唐制"。

参知政事掌副宰相,毗大政,参庶务。

其除授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预奏事,不升政事堂,殿庭别设砖位於宰相后,及敕尾署衔降宰相一等"干德二年,以赵普为相,上欲为普置副而难其名称,问陶下丞相一等何官,引唐参知政事为对。 时薛居正为枢密直学士,吕余庆为兵部侍郎,乃命二人以本官兼,不宣制押班。 盖未欲遽令与普齐也。 史臣曰:"按唐参预朝政、参知政事等职,皆宰相任也。 高宗尝欲用郭待举参知政事,复以其资浅,止令同承受平章事,则平章亚於参政矣。 言失之。" "。

至道元年,诏宰相与参政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

二年,诏复如旧制"参政押敕齐衔、行并马,自寇准始,至今不易"。

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兼中书令、侍中、同平章事者,谓之使相。

不预政事,不书敕,惟宣敕除授者,敕尾存其衔而己"干德二年,范质等三相皆罢,以赵普同平章事,李崇矩为枢密使。 命下,无宰相书敕,使问翰林陶。 谓:"自昔辅相未尝虚位,唯唐太和中甘露事数日无宰相,时左仆射令狐楚等奉行制书。 今尚书亦南省官,似可书敕。" 窦仪曰:"所陈,非承平令典。 今皇弟开封尹、同平章事,即宰相之任也,可书敕。" 上从之。 "神宗新官制,於三省置侍中、中书尚书二令,而不除人;而以尚书令之贰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以行侍中之职;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行中书令之职;复别置中书门下侍郎、尚书左右丞,以代参知政事。

中书揆而议之,门下审而覆之,尚书承而行之。

独中书取旨,而门下、尚书之官为首相者,不复与朝廷议论"时王、蔡确俱为宰相,确奏:"三省长官位高,恐不须设。" 遂以两仆射行三省事,而确为次相专政,不复预"。

元初,司马光乃请令三省合班奏事,分省治事。

自绍兴以后皆因之。

时议者谓:"门下相凡事既同进呈,则不应自己行之命,是省审之职可废也。"

政和中,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仍兼两省侍郎。

靖康中,复为左、右仆射焉。

建炎三年,吕颐浩请参酌三省之制,旧尚书左仆射,今欲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旧尚书右仆射,今欲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门下、中书二侍郎,并改为参知政事;废尚书左、右丞。

从之。

至干道八年,诏尚书左、右仆射可依汉制,改作左、右丞相。

详定敕令所言:"近承诏旨,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令删去侍中、中书尚书令,以左、右丞相充。 缘旧左、右仆射非三省长官,故为从一品。 今左、右丞相系充侍中、中书尚书令之位,即合为正一品。"

从之。

丞相官以太中大夫以上充。

参政以中大夫以上充,常除二员或一员。

嘉泰三年,始除三员。

故事,丞相谒告,参预不得进拟。

惟丞相未除,则参预轮日当笔,多不逾年,少才旬月。

独淳熙初,叶衡罢相,龚茂良行相事近三年,亦创见也。

按:以三省为宰相之司存,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之职任,其说肇於魏、晋以来,而其制定於唐。

然中书、尚书之名,始於汉。

《通典》言汉武帝游宴后庭,始令宦者典事尚书,为之中书谒者。

则中书、尚书只是一所。

然考《霍光传》,光薨,霍山以奉车都尉领尚书事。

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之,所言不善,屏去不奏。

魏相请去副封,以防壅蔽。

而光夫人显及禹、山、等言上书者益黠,尽奏封事,辄下中书令出取之,不关尚书。

则其时中书、尚书似己分而为二。

盖尚书在汉时乃御前管文书之所,故汉人上书言"昧死上言尚书"。

如丞相、大将军己下连名奏太后废昌邑王,亦是尚书令读奏。

武帝虽令宦者典其事,然其末年以霍光出入禁闼,谨慎可属大事,辅少主,则以光领之。

光薨,而山继领其事,盖既以大臣之秉政者领之,则其事始在外庭矣。

然则所谓上书者为二封,意正本则彻中书而人主阅之,副封则彻尚书而大将军阅之。

自此始判而为二,而有内外之分。

此显、禹所以有"中书令出取之,不关尚书"之说欤。

霍氏既败,张安世复以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

史言安世职典枢机,谨慎周密,每定大政,已决,辄移病出,间有诏令,乃惊,使使之丞相府问焉。

盖霍光领尚书之时,丞相乃蔡义、杨敞也;张安世领尚书时,丞相乃魏相、丙吉也。

是时,尚书虽在外庭,以腹心重臣领之,然於宰相并无干预。

此安世所以密议大政,及出诏令而佯为不知,遣使问之丞相府。

则丞相府,乃宣行尚书所议之政令耳,而尚书非丞相之司存也"汉丞相府有东曹、西曹,为处掾属、议政令之地,於尚书并无干预"。

至魏明帝,常卒至尚书门,陈矫为尚书令,跪问欲何之,帝曰:

"欲案行文书。"

然则魏时尚书犹去禁中不远。

及唐初,始定制以三省为宰相之司存,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之职任。

然省分为三,各有所掌,而其官亦复不一。

相职既尊,无所不统,则不容拘以一职,於是始有同中书门下三品、同平章事、参知机务、参预政事之名焉。

诸名之中,所谓同平章事者,唐初虽以称宰相,乃以处资浅之人,在参知政事之下"见前参政注",中世以后则独为真宰相之官,至宋元丰以前皆然。

然宰相者,总百官,弼天子,既不当侪之他官,而其上则不当复有贵官矣。

自唐开元以来,郭子仪、李光弼相继以平章事为节度使,谓之使相。

而宰相之职侪於他官,自此始。

自宋元以后,文潞公、吕申公相继以平章军国重事序宰臣上。

而宰相之上复有贵官,自此始。

然郭、李以勋臣名将为之,宜也。

自此例一开,於是田承嗣、李希烈之徒,俱以节镇带同平章事者非一人;极而至於王建、马殷、钱Α之辈,蜂起盗地者,皆欲效之。

盖鄙他官而不为,而必欲侪於宰相,以自附於郭、李。

则唐中叶以后,所谓平章者如此。

文、吕以硕德老臣为之,宜也。

自此例一开,於是蔡京、王黼相继以太师总知三省事,三日一朝,赴都堂治事;以至於韩胄、贾似道,擅权专政之久者,皆欲效之。

盖卑宰相而不屑为,而必求加於相,以自附於文、吕。

则宋中叶以后,所谓平章者如此。

盖平章之始立名也,本非甚尊之官,及其久也,则强藩之窃地者为之,权臣之擅政者为之。

盖虽官极尊,而居之者多非其人矣。

○宰相属官丞相司直。

汉武帝五年置,掌佐丞相举不法,位在司隶校尉上。

翟方进为司直,旬岁间免两司隶"旬岁犹言满岁若十日之一周"。

后汉罢丞相,光武以武帝故事,置司徒司直居司徒府,助司徒督录诸州郡所举上奏,司直考察能否,以征虚实。

建武十一年省。

献帝建安八年,复置司直,不属司徒,掌督中都官,不领诸州。

九年,诏司直皆比司隶校尉,坐同席在上,假传置也"伏湛字惠公。 光武以湛才任宰相,拜为司直,行大司徒事"。

后无"石勒置都部从事,各部一州,秩二千石,准丞相司直"。

丞相长史。

汉文帝二年置,一丞相有两长史"《汉·百官表》云,丞相有两长史;而《张汤传》云,杀臣者,三长史也。 颜师古云,兼有守者,非正员故耳"。

盖诸史之长也,职无不监"田仁为宰相长史,上书言天下太守,皆下吏诛死。 武帝悦,拜仁为丞相司直,威振天下"。

介帻,进贤一梁冠,朱衣,铜印黄绶。

刘屈为左丞相,分丞相长史为两府,以待天下远方之选"待得贤人,当拜为右丞相"。

后汉建武中省司直,有长史一人。

武为丞相、置左、右长史而已。

丞相诸曹吏。

掾属三十,御属一。

献帝建安中,魏武为丞相,置征事二人"建安十五年,初置征事二人,以邴原、王烈选补之"。

旧有东、西曹,自魏武大军还邺,乃省西曹"时毛为东曹掾,与崔琰并典选举。 请谒不行,时人惮之。 及议并省,咸欲省东曹,皆曰:"旧西曹为上,东次之,宜省东曹也。" 魏武知其情,令曰:"日出於东,月盛於西。 凡人言方,亦复先东。" 遂省西曹"。

及咸熙中,司马昭为相国,相国府置中卫、骁骑二将军,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舍人,参军,参战,东西曹及户、贼、金、兵、骑兵、车、铠、水、集、法、奏、仓、士、马、媒等曹掾属,凡四十二人。

晋元帝以镇东大将军为丞相,丞相府置从事中郎,分掌诸曹;有录事中郎、度支中郎、三兵中郎;其参军则有谘议参军二人,主讽议事。

江左初置军谘祭酒,有录事、记室,东曹、西曹等十三曹,其后又置七曹。

宋武帝为相,合中兵、直兵,置一参军曹,则犹二也"其小府不置长流参军者,置禁防参军。 蜀丞相诸葛亮有行参军。 晋太傅司马越府又有行参军、兼行参军。 后渐加长兼字。 除拜则为参军事,府版则为行参军。 晋宋以来,参军事、行参军各有除版,行参军下则长兼行参军"。

又有参军督护、东曹督护、二督护江左置。

尚书都司。

隋置左、右司郎中各一人,掌都省之职。

唐武德省,贞观复置,掌副左、右丞所管诸司事"二十三曹呼左、右司为都公"。

龙朔改为左、右承务,咸亨中复为左、右司郎中,武后又增员外郎一人。

宋熙宁时,诏中书五房各置检正二员"在堂后官之上",都检正一员"在五房提点之上,皆士人为"。

元丰五年,罢检正职务,分归中书舍人、给事中。

左右司郎官"未改官制前,左右司郎中为阶官,无职掌":郎中各一人,员外郎各一人,凡四员,掌举诸司之纲纪,号为都司,亦曰左、右曹。

元丰六年,诸司置御史房,主行弹劾御史按察失职。

建炎三年,以军兴多事,复置检正二员"一员,吏礼、兵;一员,户、刑、工",位序在左、右司上,四年罢。

隆兴元年,诏尚书省吏、兵房,三省、枢密院机速房,尚书省刑、户、工房,三省、枢密院看详赏功房,尚书省礼房,令左、右司分房书拟;其中书门下诸房,令检正书拟。

又有诏左、右司郎中各差一员,减罢二员。

左司书拟吏、户、礼、机速房,右司书兵、刑、工、赏功房文字。

后以右司掌刑房事任为剧,乃置二员"余见《尚书左右司郎中门》"。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