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经籍考八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 卷一百八十一·经籍考八 马端临

○经礼

※《周礼疏》十二卷

晁氏曰:唐贾公彦撰。

公彦,州人,永徽中,仕至太学博士。

史称著此书四十卷,今并为十二卷。

世称其发挥郑学最为详明。

陈氏曰:其序《周礼》废兴,起於成帝刘歆,而成於郑玄。

又言郑众以为《书·周官》即此《周官》也,失之矣。

《书》止一篇,《周礼》乃六篇,文异数万,非《书》类是则然矣。

但《周礼》六官实本於《周官》,《周官》举其凡,《周礼》详其目,则郑众之说,未得为失。

而其大可疑者,则邦土、邦事之不同也。

《馆阁书目》:"按《艺文志》谓之《周官经》,此《礼器》所谓经礼者是也。"

《志》有《周官经》六篇,《传》四篇,但曰经传云尔,便以为经礼,尤为可笑。

《广川藏书志》云:"公彦此《疏》,据陈邵《异同评》及沈重《义疏》为之。"

二书并见《唐艺文志》,今不复存。

※《石经周礼》十二卷

晁氏曰:伪蜀孙朋古书,以监本是正。

其注或羡或脱,或不同至千数。

※《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

晁氏曰:皇朝王安石介甫撰。

熙宁中,设经义局,介甫自为《周官义》十余万言,不解《考工记》。

按秦火之后,《周礼》比他经最后出,论者不一,独刘歆称为周公致太平之迹,郑氏则曰周公复辟后,以此授成王,使居雒邑,治天下:

林孝存谓之黩乱不验之书,何休亦云六国阴谋之说。

昔北宫问孟子周室班爵禄之法,孟子以谓诸侯恶其害己,灭去其籍,则自孟子时巳无《周礼》矣,况经秦火乎!孝存、休非之,良有以也,不知刘、郑何所据而言,然又自违异不同。

王莽尝取而行之,敛财聚货,渎祀烦民,冗碎诡异,离去人情远甚。

施於文则可观,措於事则难行,凡莽之驯致大乱者,皆以此。

厥后唯苏绰、王通善之,诸儒未尝有言者。

至於介甫,以其书理财者居半,爱之,如行青苗之类皆稽焉,所以自释其义者,盖以其所创新法尽傅著之,务塞异议者之口,后其党蔡卞、蔡京绍述介甫,期尽行之,圜土方田,皆是也。

周,姬姓,故其女曰王姬,其臣如宋、齐之女,亦不曰姬,而各氏其姓,曰子氏,曰姜氏。

赵,嬴姓,京乃令帝女称帝姬。

噫!至於姓亦从焉,何其甚也。

久之祸难并起,与莽曾无少异,殆《书》所谓"与乱同事"者邪!

陈氏曰:其序言"自周衰至今,历载千数,而太平之遗迹扫荡殆尽,学者所见,无复全经。 於是时,乃欲训而发之,臣诚不自揆,知其数也,以训而发之之为难,又知夫立政造事,追而复之之为尤难"。

新法误国,於此可推其原矣。

熙宁八年,诏颁之国子监,且置之义解之首。

※《周礼辨疑》一卷晁氏曰:皇朝杨时中立撰。

凡一卷,攻安石之书。

※《周礼中义》八卷

陈氏曰:祠部员外郎长乐刘彝执中撰。

彝,诸经皆有《中义》。

※《周礼详解》四十卷陈氏曰:王昭禹撰,未详何人。

近世为举子业者多用之,其学皆宗王氏新说。

※《周礼讲义》四十九卷陈氏曰:林之奇撰。

四十九卷。

※陈君举《周礼说》三卷陈氏曰:其书曰《格君心》、《正朝纲》、《均国势》,各四篇。

《中兴艺文志》称傅良之言曰:"《周官》之纲领三,养君德、正朝纲、均国势也。 郑注之误三,《王制》,汉儒之言,今以释《周礼》;《司马法》,兵制,今以证田制;汉官制皆袭秦,今以比《周官》。"

徐筠学於傅良,记所口授,而为书曰《微言》。

傅良为《说》十二篇,专论纲领。

《朱子语录》曰:於丘子服处见陈、徐二先生《周礼制度菁华》,下半册徐元德作,上半册即陈君举所奏《周官说》。

先生云:孝宗尝问君举:"闻卿博学,不知读书之法当如何?"陈奏云:"臣生平於《周官》粗尝用心推考。 今《周官》数篇已属藁,容臣退,缮写进呈。"

遂写进御。

大概推《周官》制度亦稍详,然亦有杜撰错说处。

如云冢宰之职,不特朝廷之事,凡内而天子饮食、服御、宫掖之事,无不毕管。

盖冢宰以道诏王,格君心之非,所以如此。

此说固是。

但云主客行人之官,合属春官宗伯,而乃掌於司寇,宗伯典礼,司寇典刑,土地疆域之事,合掌於司空,乃掌於司马;盖周家设六官互相检制之意。

此大不然,何圣人不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其臣,既任之而复疑之邪?或问:"如何?"先生曰:"宾客属秋官者,盖诸侯朝觐、会同之礼既毕,则降而肉袒请刑,司寇主刑,所以属之,有威怀诸侯之意。 夏官掌诸侯土地封疆,如职方氏皆属夏官。 盖诸侯有变,则六师移之,所以属司马也。"

又问:"冬官司空掌何事?"曰:"次第是管土田之事。 盖司马职方氏存其疆域之定制,至於申画井田,创置纤悉,必属於司空,而今亡矣。"

※《周礼井田谱》二十卷

陈氏曰:进士会稽夏休撰,绍兴时表上之。

淳熙中,楼钥刻之,永嘉止斋陈氏序曰:"夏君休所著《井田谱》,亦有志矣。 郑氏井邑若画棋然,盖祖《王制》,《王制》晚杂出汉文帝时,以海内尽为九州,州必方千里,千里必为国二百一十。 其后班固《食货志》亦谓井方一里,八家各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为庐舍盖人二亩半云。 凡若此,夏君皆不取,汉以来诸儒鲜或知之者。 其说畿内广成万步,谓之都;不能成都谓之鄙,不能成鄙即成县者与之为县,成甸者与之为甸,至一丘一邑尽然。 以其不能成都、成鄙,故谓之田;以其不可为军、为师,而无所专系,故谓之闲民。 乡遂市官,皆小者兼大者,他亦上下相摄,备其数,不必具其员,岁登下民数於是,损益之,是谓相除之法,皆通论也。 余至纤至悉,虽泥於数度,未必皆叶,然其意要与时务合,不为空言,去圣人远。 《周礼》一经,尚多三代经理遗迹,世无覃思之学,顾以说者谬,尝试者复大谬,乃欲一切尽为慊。 苟得如《井田谱》与近时所传林勋本《政书》者数十家,各致其说,取其通如此者,去其泥不通如彼者,则周制可得而考矣。 周制可得而考,则天下庶几於治矣。"

※《周礼丘乘说》一卷

陈氏曰:项安世撰,一卷。

※黄度《周礼说》五卷

陈氏曰:度字文叔,不解《考工记》。

水心叶氏《序》曰:《周官》晚出,而刘歆遽行之,大坏矣,苏绰又坏矣,王安石又坏矣。

千四百年更三大坏,而是书所存无几矣。

《诗》、《书》、《春秋》皆孔子论定,孟轲诸儒相与弼承,世不能知而信其所从;井洌於逵,众酌饮焉,惟其量尔,故治虽不足而书有余也。

孔子未尝言《周官》,孟子亦以为不可得闻,一旦骤至,如奇方大药,非黄帝、神农所名,无制使服食之法,而庸夫鄙人妄咀吞之,不眩乱颠错几希,故用虽有余而书不足也。

虽然,以余考之,周之道固莫聚於此书,他经其散者也;周之籍固莫切於此书,他经其缓者也。

公卿敬,群有司廉,教法齐备,义利均等,固文、武、周、召之实政在是也,柰何使降为度数事物之学哉!新昌黄文叔,始述五官而为之说,乎孔、孟之以理贯事者必相发明也,恻恻乎文、武之以己形民者必相纬经也。

守天下者非私智也,设邦家非自尊也。

养民至厚,取之至薄;为下甚逸,为上甚劳;洗涤三坏之腥秽,而一以性命道德起后世之公心,虽未能表是书而独行,犹将合他经而共存也,其功大矣。

同时永嘉陈君举亦著《周礼说》十二篇,盖尝献之绍熙天子,为科举家宗尚。

君举素善文叔,论议相出入,所以异者,君举以后准前,由本朝至汉,溯而通之;文叔以前准后,由春秋、战国至本朝,沿而别之。

其叙乡遂沟洫,辩二郑是非,凡一字一语,细入毫芒,不可损益也。

※史浩《周礼讲义》

《中兴艺文志》:孝宗为建王,浩分讲《周礼》,多启发,孝宗称之。

然止於《司关》。

※郑锷《周礼解义》

《中兴艺文志》:《周礼》一经,说者仅一二家,又多舛或凿。

淳熙中,锷为《解义》,详制度,明经旨,学者宗其书。

※《周礼纲目》八卷《摭说》一卷

陈氏曰:绍兴府教授括苍林椅奇卿撰,嘉定初上之朝。

※鹤山《周礼折衷》二卷陈氏曰:枢密临邛魏了翁华父之门人税与权所录。

条列经文,附以传注。

鹤山或时有所发明,止於《天官》,余未及。

凡二卷。

※《礼记》二十卷《郑玄注》

晁氏曰:汉戴圣纂,郑康成注,即所谓小戴者也。

此书乃孔子没后,七十子之徒所共录。

《中庸》,孔作;《缁衣》,公孙尼子作;《王制》,汉文帝时博士作;河间献王集而上之。

刘向校定二百五十篇。

大戴既删,八十五篇;小戴又删,四十六篇。

马融传其学,又附《月令》、《明堂义》,合四十九篇。

陈氏曰:汉儒辑录前记,固非一家之言,大抵驳而不纯,独《大学》、《中庸》为孔氏之正传,然初非专为礼作也。

唐魏征尝以《小戴礼》综汇不伦,更作《类礼》二十篇,盖有以也。

夹氵祭郑氏曰:戴圣为九江太守,行治多不法。

何武为扬州刺史,圣惧,自免。

后为博士,毁武於朝廷,武闻之,终不扬其恶。

而圣子宾客为盗,系庐江,圣自以子必死。

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

自是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戴圣为礼家之宗,身为赃吏,而子为贼徒,可不监哉!学者当先其言而已矣。

《朱子语录》曰:《礼记》有说宗庙、朝廷,说得远后杂乱,不切於日用。

若欲观《礼》,须将《礼记》节出切於日用常行者,如《玉藻》、《内则》、《曲礼》、《少仪》看。

学《礼》,先看《仪礼》,《仪礼》无全书,其全皆是讲说。

如《周礼》、《王制》是制度之书,《大学》、《中庸》是说理之书,《儒行》、《乐记》非圣人之书,乃战国贤士为之。

有许顺之者说:人谓《礼记》是汉儒说,恐不然。

汉儒最纯者莫如董仲舒,仲舒之文最纯者莫如《三策》,何尝有《礼记》中说话来?如《乐记》所谓"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仲舒如何说得到这里。

想必古来流传,得此个文字如此。

《礼记》有王肃注,煞好。

太史公《乐书》载《乐记》全文,注家兼存得王、郑。

如陆农师《礼象》、陈用之《礼书》亦该博,陈氏胜陆氏。

如后世礼乐,全不足取,但诸儒仪礼,颇有好处,此不可废,当别类作一书。

六朝人多精於此,必竟当时此学自专门名家,朝廷有礼事,便用此等人议之。

郑康成是个好人,考礼名数,大有功。

王肃议礼,必反郑玄。

※《礼记正义》七十卷晁氏曰:唐孔颖达等贞观中奉诏撰。

其序称:大小二戴,共氏而分门;王、郑两家,同经而异注。

爰从晋宋,逮於周、隋,传礼业者,江左尤盛。

其为义疏者甚多,唯皇甫侃、熊安生见於世,然皇甫为胜,今据以为本,其有不备,则以熊氏补焉。

《朱子语录》:问:"《礼记》古注外,无以加否?"答曰:"《郑注》自好。 看《注》看《疏》,自可了。"

※《礼记外传》四卷

晁氏曰:唐成伯撰。

《义例》两卷,五十篇;《名数》两卷,六十九篇。

虽以《礼记》为目,通以《三礼》言之。

刘明素序,张幼伦注。

※《唐月令》一卷

晁氏曰:唐明皇删定,李林甫等注。

序谓吕氏定以孟春日在营室,不知气逐闰移,节随斗建,於是重有删定,俾林甫同陈希烈等八人为之解。

国朝景初改从旧文,由是别行。

《宋三朝国史艺文志》:初,《礼记·月令篇第六》即《郑注》,唐明皇改黜旧文,附益时事,号《御删月令》,升为首篇,集贤院别为之注。

厥后学者传之,而释文、义疏皆本《郑注》,遂有别注小疏者,词颇卑鄙。

淳化初,判国子监李至请复行《郑注》,诏两制、三馆、秘阁集议,史馆修撰韩丕、张亻必、胡旦条陈唐本之失,请如至奏;余皆请且如旧,以便宣读时令。

大中祥符中,龙图阁待制孙又言其事,群论复以改作为难,遂罢。

※《石经礼记》二十卷

晁氏曰:伪蜀张绍文所书,不载年月,经文不阙唐讳,当是孟知祥僭位之后也。

首之以《月令》,题云"御删定",盖明皇也;"林甫等注",盖李林甫也。

其余篇第仍旧。

议者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毋不敬,一言足以蔽之,故先儒以为首,孝明肆情变乱,甚无谓也。"

※明道《中庸解》一卷

晁氏曰:程颢撰。

陈得之江涛,涛得之曾天隐,天隐得之傅才孺,云李丙所藏。

※杨中立《中庸解》一卷

晁氏曰:杨时撰。

时载程正叔之言,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盖亦犹王氏之说也。

※晁以道《中庸解》一卷

晁氏曰:叔父詹事公撰。

近世学者以中庸为二事,虽程正叔亦然,故说是书者,皆穿凿而二之。

於是本诸胡先生、司马温公、程明道、张横渠、王肃、郑玄作是传焉。

※游氏《中庸解》一卷

晁氏曰:游酢定夫,亦程正叔门人。

※《中庸大学广义》一卷

陈氏曰:司马光撰,一卷。

※芸阁《礼记解》十六卷

晁氏曰:吕大临与叔撰。

与叔师事程正叔,《礼》学甚精博,《中庸》、《大学》,尤所致意也。

陈氏曰:按《馆阁书目》作一卷,止有《表记》、《冠》、《昏》、《乡》、《射》、《燕》、《聘义》、《丧服四制》,凡八篇。

今又有《曲礼》上《下》、《中庸》、《缁衣》、《大学》、《儒行》、《深衣》、《投壶》八篇。

此晦庵朱氏所传本,刻之临漳射垛书坊,称《芸阁吕氏解》,即其书也,《读书目》始别载之。

※方悫《礼记解》二十卷

陈氏曰:政和三年表进,自为之序。

以王氏父子独无解义,乃取其所撰《三经义》及《字说》申而明之,著为此解,由是得上舍出身。

其所解文义亦明白。

《朱子语录》曰:方、马二《解》,合当参考,尽有说得好处,不可以其新学而黜之。

※马希孟《礼记解》七十卷

陈氏曰:希孟字彦醇,未详何人,亦宗王氏。

※《礼记新义》

《宋中兴艺文志》:陆佃撰。

亦牵於《字说》。

宣和末,其子宰上之。

※《破礼记》

《中兴艺文志》:夏休以《礼记》多汉儒杂记,於义有未安者,乃援《礼经》以破之。

然《中庸》、《大学》实孔氏遗书也。

※燕山《中庸说》一卷陈氏曰:太中大夫河南郭忠孝立之撰。

※张无垢《中庸说》六卷,《大学说》二卷"少仪解附"

朱子《杂学辩》曰:张公始学於龟山之门,而逃儒以归於释,既自以为有得矣。

而其释之师语之曰:"左右既得{列巾}柄,入手开道之际,当改头换面,随宜说法,使殊涂同归,则住世出世间,两无遗恨矣。 然此语亦不可使俗辈知,将谓实有恁么事也""见大慧禅师《与张侍郎书》,今不见於《语录》中,盖其徒讳之也"。”

用此之故,凡张氏所论著,皆阳儒而阴释,其离合出入之际,务在愚一世之耳目,而使之恬不觉悟,以入乎释氏之门,虽欲复出,而不可得。

本末指意,略如其所受於师者,其二本殊归,盖不特庄周出於子夏,李斯原於荀卿而巳也。

窃不自揆,尝欲为之论辩,以晓当世之惑,而大本既殊,无所不异,因览其《中庸说》,姑掇其尤甚者什一二著於篇。

其他如《论语》、《孝经》、《大学》、《孟子》之说,不暇遍为之辩,大抵遽急迫,其所以为说,皆此书之类也。

※吕氏《大学解》

朱子曰:吕氏之先,与二程夫子游,故其家学最为近正。

然未能不惑於浮屠、老子之说,故其末流不能无出入之弊"按《正献公神道碑》载:公进读,上语及释、老虚寂之旨,公曰:"尧、舜虽知此,乃以知人安民为急,此其所差之端也。" 尧、舜之道,精粗本末,一以贯之,其所知者,似与释、老不相似也。 以为所知在此,而所急在彼,是二本也。 本原如此,则末流之弊,岂可胜道哉。” "。

今论其一二,以补其阙,盖其他说之近正者,则君子犹有取焉。

※《中庸集解》二卷

陈氏曰:会稽石子重集录。

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侯仲良、君享,凡十家之说。

晦庵为之序。

※《大学章句或问》、《中庸章句或问》各三卷

陈氏曰:朱熹撰。

其说大略宗程氏,会众说而折其中。

又记所辩论取舍之意,别为《或问》,以附其后。

皆自为之序,至《大学》,则颇补正其脱简阙文。

《朱子语录》曰:《大学》一书,有正经,有《或问》,看来看去,只看注解便了;久之,又只看正经便了;又久之,自有一部《大学》在我胸中,而正经亦不用矣。

然不用某许多工夫,亦看某底不出;不用圣贤许多工夫,亦看圣贤底不出。

伊川旧日教人看《大学》,那时未有解,而今有注解,觉大段分晓了,只在仔细去看。

《大学》解本文未详者,於《或问》中详之。

《或问》未要看,俟有疑处,方可去看。

又曰:《中庸》一篇,某妄以己意分其章句,是书岂可以章句求哉!然学者之於书,未有不得於辞而能通其意者。

《中庸》自首章以下,多对说将来,直是整齐。

某旧读《中庸》,以为子思做,又时复有个"子曰"字,读得熟后,方知是子思参夫子之说,著为此书。

自是沈潜反覆,遂渐得其旨趣,定得今《章句》,摆布得来,直是恁细密。

《中庸》全在章句,其《或问》中皆是辩诸家说,恐未必是。

问:《中庸》编集得如何?曰:便是难说。

缘前辈诸公说得多了,其间亻尽有差舛处,又不欲尽剥难他底,所以难下手。

不比《大学》,都未有人说。

※《中庸辑略》二卷

陈氏曰:晦庵既为《章句》,复取石子重所集解,删其繁乱,名以《辑略》。

其取舍之意,则《或问》详之。

※《曲礼口义》二卷,《学记口义》二卷陈氏曰:戴溪撰。

※《中庸说》一卷陈氏曰:项安世撰。

《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

陈氏曰:直秘阁昆山卫正叔集诸家说,自注疏而下为一书,各著其姓氏。

宝庆二年表上,之由是寓直中秘。

魏鹤山为作序。

※《孔子居讲义》一卷陈氏曰:慈湖杨简敬仲撰。

※《大戴礼》十三卷

晁氏曰:汉戴德纂,亦河间王所献百三十一篇,刘向校定,又得《明堂阴阳记》三十三篇,德删其烦重,为八十五篇。

今书止四十篇,其篇目自三十九篇始,无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六十一四篇,有两七十四,盖因旧阙录之。

每卷称"今卷第几"题曰"九江太守戴德撰"。

按九江太守圣也,德为信都王太傅,盖后人误题。

陈氏曰:汉信都王太傅戴德延君、九江太守圣次君皆受《礼》於后苍,谓《大》、《小戴礼》者也。

汉初以来,迄於刘向校定中书,诸家所记殆数百篇,戴德删其烦重,为八十五篇,圣又删为四十九篇,相传如此。

今《小戴》四十九篇行於世,而《大戴》之书所存止此。

自隋、唐《志》所载卷数,皆与今同,而篇第乃自三十九而下,止於八十一,其前阙三十八篇,末阙四篇,所存当四十三,而於中又阙四篇,第七十二衤复出一篇,实存四十篇。

意其阙者,即圣所删邪?然《哀公问》、《投壶》二篇,与今《礼记》亦不异,他亦间有同者;《保傅传》,世言贾谊书所从出也,今考《礼》篇,汤武、秦定取舍一则,尽出谊疏中,反若取谊语剿入其中者;《公符》篇至录汉昭帝《冠辞》,则此书殆后人好事者采获诸书为之,故驳杂不经,决非戴德本书也。

题九江太守,戴圣所历官,尤非是。

《朱子语录》曰:《大戴礼》无头,其篇目缺处,皆是元无,非小戴所去取。

其间多杂伪,亦有最好处。

然多误,难读。

《大戴礼》本文多错,注尤舛误,或有注,或无注,皆不可晓。

武王诸铭,有直做得巧了切题者,如《鉴铭》是也,亦有绝不可晓者。

想他古人只是述戒惧之意,而随所在写记,以自警省耳,不似今人为此铭,便要就此物上说得亲切。

其间亦有切题者,如汤《盘铭》之类。

至於武王《盥盘铭》,则又切似个船铭,想只是因水起意,然恐亦有错杂处。

《大戴礼》冗杂,其好处已被小戴采摘来做《礼记》了,然尚有零碎好处在。

淳问:

《大戴·保傅篇》多与贾谊《策》同,如何?曰:"《保傅》中说‘秦无道之暴’,此等语必非古书,乃后人采贾谊《策》为之,亦有孝昭《冠辞》。"

周氏《西麓涉笔》曰:《大戴礼·公冠篇》载汉昭帝《冠辞》及《郊天祀地》、《迎日》三辞,皆典驯简仆,有史佚祭公风味。

班固徒取《麟》、《马》以下夜祠诸篇文词峭美者入《礼乐志》,此皆不录,可恨也。

※《三礼义宗》三十卷

《崇文总目》:梁明威将军崔灵恩撰。

其书合《周礼》、《仪礼》、二戴之学,敷述贯穿,该悉其义,合一百五十六篇。

推衍闳深,有名前世云。

晁氏曰:灵恩,武城人,少笃学,尤精《礼》、《传》。

仕魏,归梁,为博士。

甚拙朴,及解析经理,尽极精致。

正始之后,不尚经术,咸事虚谈,公卿士大夫盖取文具而已,而灵恩经明行修,制《义宗》、《诗》、《易》、《春秋》百余卷。

终桂州刺史。

此书在唐一百五十篇,今存者一百二十七篇。

凡两戴、王、郑异同,皆援引古谊,商略其可否,为礼学之最。

陈氏曰:凡一百四十九条。

其说推本《三礼》,参取诸儒之论,博而矣。

《本传》四十七卷,《中兴书目》一百五十六篇,皆与今卷篇数不同。

《书目》又云"庆历中高阳许闻诲为之序",家本亦无此序也。

※《礼略》十卷

《崇文总目》:唐京兆府栎阳尉杜萧撰。

采古经义,下逮当世,概举沿革,附礼见文。

以其言约旨详,故自题略云。

※《礼粹》二十卷

《崇文总目》:唐宁州参军张频纂。

凡一百三十五条,直钞崔氏《义宗》之说,无他异闻。

※《丧礼极义》一卷

《崇文总目》:唐商价集。

杂序先儒五服轻重之论,然首末不伦。

※《三礼图》二十卷

晁氏曰:聂崇义周世宗时被旨纂集,以郑康成、阮谌等六家图刊定。

皇朝建隆二年奏之,赐紫绶犀带,奖其志学。

窦仪为之序,有云周世宗暨今皇帝,恢尧、舜之典则,总夏、商之礼文,命崇义者此书,不以世代迁改,有所抑扬,近古云。

陈氏曰:盖用旧图本六参定,故题《集注》。

诏国学图於先圣殿后北轩之屋壁,至道中,改作於论堂之上,以笺代壁,判监李至为之记。

吾乡郡庠安定胡先生所创论堂缋《三礼图》,当是依仿京监,今堂坏,不存矣。

※《编礼》

晁氏曰:皇朝吕大临编。

三卷。

以《士丧礼》为本,取《三礼》附之。

自始死至祥练,各以类分,其施於后学者甚惠,尚恨所编者,五礼中凶礼而已。

※《礼象》十五卷

陈氏曰:陆佃撰。

以改旧图之失。

其尊、爵、彝、舟,皆取公卿家及秘府所藏古遗器,与聂《图》大异。

戴岷隐分教吾乡,作阁斋馆池上,画此图於壁,而以礼象名阁,与论堂《礼图》相媲云。

※《太常礼书》一百五十卷

晁氏曰:皇朝陈祥道用之撰。

祥道,元初以左宣义郎仕太常博士,解《礼》之名物,且绘其象,甚精博。

朝廷闻之,给札缮写,奏御。

今世传止五十卷。

予爱之而恨其阙少,得是本於叙州通判卢彭年家,其象且以五采饰之,於是始见其全书云。

陈氏曰:论辩详博,间以绘画。

於唐代诸儒之论、近世聂崇义之图,或正其失、或补其阙,元中表上之。

※《丁丑三礼辩》

《中兴艺文志》:李心传撰。

以《仪礼》之说,与郑氏辩者八十四;《周礼》之说,与郑氏辩者二百二十六,皆有据。

大戴之书,疑者三十,小戴之书,疑者一百九十八;郑氏之注,疑者三百七十五,亦各辩其所以而详识之。

夹氵祭《乡饮礼》七卷陈氏曰:郑樵撰,计七卷。

※《丧服加减》

《崇文总目》:凡一卷,不著撰人名氏。

杂记服制增损,文无伦次。

※《周公谥法》一卷

《崇文总目》:不著撰人名氏。

谥法始於周,学者录之,因以名篇。

晁氏曰:其序曰:"维周公旦、太公望闻嗣王发建功於牧野,及终,将葬,乃制谥。"

计一百九十余条云。

谥,《隋志》附《论语》类中,今迁於此。

※《春秋谥法》一卷

《崇文总目》:不著撰人名氏。

其法差多于《周公谥法》。

晁氏曰:与《周公谥法》相类,而小有异同。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