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乐歌
晋武帝受命之初,百度草创。
泰始二年,诏郊祀明堂礼乐权用魏仪,遵周室肇称殷礼之义,但改乐章而已,使傅元为之词云。
祠天地五郊夕牲歌"十句"
祠天地五郊迎送神歌"十句"
飨天地五郊歌"三十六句"天地郊明堂夕牲歌"十六句"
天地郊明堂降神歌"十二句"
天郊飨神歌"四十句"
地郊飨神歌"四十四句"
明堂飨神歌"十二句"祠庙夕牲歌"八句"
祠庙迎送神歌"十二句"
祠征西将军登歌"八句"
祠豫章府君登歌"八句"祠颍川府君登歌"八句"
祠京兆府君登歌"八句"祠宣皇帝登歌"十二句"
祠景皇帝登歌"十二句"
祠文皇帝登歌"十二句"
祠庙飨神歌二首"一首二十二句,一首二十三句"
《杜夔》传旧雅乐四曲,一曰《鹿鸣》,二曰《驺虞》,三曰《伐檀》,四曰《文王》,皆古声辞。
及太和中,左延年改夔《驺虞》、《伐檀》、《文王》三曲,更自作声节,其名虽存,而声实异,唯因夔《鹿鸣》,全不改易。
每正旦大会,太尉奉璧,群臣行礼,东厢雅乐常作是也。
后又改三篇之行礼诗:第一曰《於赫篇》,咏武帝,声节与古《鹿鸣》同;第二曰《巍巍篇》,咏文帝,用延年所改《驺虞》声;第三曰《洋洋篇》,咏明帝,用延年所改《文王声》。
第四曰复用《鹿鸣》。
《鹿鸣》之声重用,而除古《伐檀》。
及晋初,食举亦用《鹿鸣》。
至泰始五年,尚书奏,使太仆傅元、中书监荀勖、黄门侍郎张华各造正旦行礼及王公上寿酒、食举乐歌诗。
荀勖云:"魏氏行礼、食举,再取周诗《鹿鸣》以为乐章。 又《鹿鸣》以宴嘉宾,无取於朝,考之旧闻,未知所应。"
勖乃除《鹿鸣》旧歌,更作行礼诗四篇,先陈三朝朝宗之义。
又为正旦大会、王公上寿歌食并食举乐歌诗,合十三篇。
又以魏氏歌诗或二言,或三言,或四言,或五言,与古诗不类,以问司律中郎将陈颀"音祈"。
颀曰:"被之金石,未必皆当。"
故勖造晋歌,皆为四言,唯王公上寿酒一篇为三言五言焉。
张华以为"魏上寿、食举诗及汉氏所施用,其文句长短不齐,未皆合古。 盖以依咏弦节,本有因循,而识乐知音,足以制声度曲,法用率非凡近之所能改。 二代三京,袭而不变,虽诗章辞异,兴废随时,至其韵逗留曲折,皆系於旧,有由然也。 是以一皆因就,不敢有所改易。"
此则华、勖所明异旨也。
时诏又使中书侍郎成公绥亦作焉,今并采列之云。
△四厢乐歌
正旦大会行礼歌五首"成公绥撰,一首六十一句,一首九句,一首六十七句,一首一十七句,一首四十四句"正旦大会王公上寿酒歌"荀勖撰,八句"食举乐东西庙歌"荀勖撰,一百六十七句"冬至初岁小会歌"张华撰,二十句"宴会歌"张华撰,二十二句"命将出征歌"张华撰,二十句"劳还师歌"张华撰,二十句"中宫所歌"张华撰,十六句"宗亲会歌"张华撰,十六句",
泰始九年,命郭夏、宋识等造《正德》、《大豫》二舞,其乐章亦张华所作。
《正德舞歌》"二十四句"《大豫舞歌》"二十四句"
永嘉之乱,四海分崩,伶官乐器,皆没於刘、石。
至太元中,破苻坚,始获乐工杨蜀等,闲习旧乐,於是四厢金石始备。
乃使曹毗、王等增造宗庙歌诗,然郊祀遂不设乐云。
歌宣帝"曹毗撰,十二句"
歌景帝"曹毗撰,十二句"
歌文帝"曹毗撰,十二句"
歌武帝"曹毗撰,十二句"
歌元帝"曹毗撰,十二句"歌明帝"曹毗撰,十二句"
歌成帝"曹毗撰,十二句"歌康帝"曹毗撰,八句"歌穆帝"曹毗撰,十二句"歌哀帝"曹毗撰,十二句"
歌简文帝"王撰,十二句"
歌孝武帝"王撰,十二句"
四时祠祀"曹毗撰,二十五句"武帝令傅元作《短箫铙歌曲》二十二篇,以述功德。
《灵芝祥》"代《朱鹭》,三十句,言宣帝佐魏,有石瑞之祥"
《宣受命》"代《思悲翁》,二十句,言宣帝御诸葛"
《征辽东》"代《艾如张》,十句,言宣帝讨灭公孙氏"
《宣辅政》"代《上之回》,十九句,言宣帝之业"《时运多艰》"代《拥离》,十二句,言宣帝讨吴,有征无战"
《景龙飞》"代《战城南》,二十一句,言景帝也"。
《平玉衡》"代《巫山高》,十三句,言景帝调万国"《文皇统百揆》"代《上陵》二十三句,言文帝也"
《因时运》"代《将进酒》,十句,言时运之变,圣策潜施"
《惟庸蜀》"代《有所思》二十六句,言文帝平蜀"《天序》"代《芳树》,十五句,言用人尽其才"
《大晋承运期》"代《上邪》,十四句,言应受图"
《金灵运》"代《君马黄》,三十六句,言晋乘金运"
《於穆我皇》"代《稚子班》,三十五句,言武帝也"
《仲春振旅》"代《圣人出》,二十一句,言晋田以时"
《夏苗田》"代《临高台》,二十二句,言田为苗除害"
《仲秋田》"代《远如期》,二十二句,言狩以时,不废武事"
《顺天道》"代《石留》,二十九句,言仲冬大阅,用武修文也"
《唐尧》"代《务成》,二十句,言圣皇即位,化被四表"
《元》"仍汉旧名,二十八句,言用人各尽其才"
《伯益》"代《黄爵行》,二十八句,言圣皇受命,神爵来也"
《钓竿》"仍汉旧名,三十八句,言德配尧舜,有吕望之佐"
晋《鼙舞歌诗》五篇《洪业篇》"代魏《明明魏皇帝》,六十句"。
《天命篇》"代魏《太和有圣帝》,三十四句"
《景皇篇》"代魏《魏历长》五十一句"
《天晋篇》"代魏《天生蒸民》,五十句"
《明君篇》"代魏《为君既不易》,五十二句"
拂舞,出自江左。
旧云吴舞,检其歌,非吴辞也。
亦陈於殿庭。
杨泓序云:
"自到江南,见《白符舞》,或言《白凫鸠舞》,云有此来数十年矣。 察其辞旨,乃是吴人患孙皓虐政,思属晋也。"
今列於后。
《拂舞歌》五篇《白鸠篇》"二十二句,亦曰《白凫舞》"
《济济篇》"二十四句"《独禄篇》"二十四句,或作《独鹿》"
《碣石篇》"晋乐奏魏武帝分为四篇。 一曰《观沧海》,二曰《冬十日》,三曰《七不同》,四曰《龟虽寿》,凡四篇,每篇各一十四句"
《淮南王篇》"旧说淮南王安求仙,礼方士,遂与八公相携而去,其家臣小山之徒思恋不已,乃作是歌,言安仙去,此则恢诞家为此说耳。 不然,亦是后人附会也"
夹氵祭郑氏曰:"按晋杨泓《舞序》云‘自到江南,见《白符舞》’。 符即凫也。 《白凫舞》即《白鸠舞》也。 《白凫》之辞出於吴,其木歌云:‘平平白凫,思我君惠,集我金堂。 ’谓晋为金德,吴人患孙皓虐政而思从晋也。 然《碣石》章又出於魏武,则知《拂舞》五篇,并晋人采集三国之前所作,惟《白凫》不用吴旧歌而更作之,命以《白鸠》焉。"
胡角本以应胡笳之声,后渐用之。
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也。
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於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一曲。
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
后汉以给边将,和帝时,万人将军得之。
魏晋以来二十八解不复具存,用者有《黄鹄》、《垄头》、《出关》、《入关》、《出塞》、《折杨柳》、《黄覃子》、《赤之杨》、《望行人》十曲。
鼓角横吹十五曲《黄鹄》"一作鹤"《吟》《陇头吟》"亦曰《陇头水》"
《望行人》《折杨柳》《关山月》《洛阳道》《长安道》《豪侠行》
《梅花落》"胡笳曲"
《紫骝马》《骢马》"复有《骢马驱》,非横吹曲"
《雨雪》《刘生》"不知何代人,观齐梁以来,所谓《刘生》之辞,皆称其任侠,周游三秦间。 或云抱剑专征,为符节郎"《古剑行》《洛阳公子行》
夹氵祭郑氏曰:"右鼓角横吹曲。 按《周礼》以{卉鼓}鼓鼓军事,旧云用角。 其说谓蚩尤氏帅魑魅与黄帝战於涿鹿之野,帝命吹角为龙吟以御之。 其后魏武帝北征乌桓,越涉沙漠,军士闻之悲思,於是减为十鸣,尤更悲矣。 按此有十五曲,后之角工所传者只得《梅花》耳。 今太常所试乐工第三等,五十曲抽试十五曲,及鸣角人习到《大梅花》、《小梅花》可汗曲,是《梅花》又有小大之别也。 然角之制始於胡,中国所用鼓角,盖习胡角而为也。 黄帝之说多是谬悠,况鼓角与胡角声类既同,故其曲亦相参用。 而《梅花》之辞,本於胡笳,今人为角鸣为边声,初由边徼所传也。 《关山月》、《洛阳道》、《长安道》、《豪侠行》、《梅花落》、《紫骝马》、《骢马》八曲,后代所加也。 《相和歌》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本一部,魏明帝分为二,更递夜宿。 本十七曲。 朱生、宋识、列和者复合之为十三曲。 《吴歌杂曲》并出江南,晋宋以来,稍有增广。 凡此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弦管。 又有因弦管金石,造歌以被之。 魏世三调歌辞之类是也。 《凤将雏》汉代旧歌曲也。 应璩《百一诗》云“为作《陌上桑》,反言《凤将雏》",然则其来久矣,将由声音讹变以至於此矣。
《碧玉歌》晋汝南王妾名,宠爱,故作歌之。
《懊歌》石崇绿珠所作《丝布涩难缝》一曲而已。
东晋隆安初,人闻讹谣之曲云:"春草可揽结,女儿可揽缬。"
齐高帝谓之《中朝歌》。
《子夜》《子夜歌》者,有女子曰子夜,造此歌。
晋武太元中,琅琊王轲家有鬼歌《子夜》,庾僧虔家亦有鬼歌之,则子夜太元以前人也。
《长史变》晋司徒长史王临败所制。
《阿子歌》《欢闻歌》晋穆帝升平初,童子辈或歌於道,歌毕,辄呼"阿子,汝闻否?"又呼"欢闻否?"以为送声。
后人演其声以为此二曲。
宋、齐时用莎乙子之语,稍讹异也。
《桃叶歌》晋王子敬妾名,缘於笃爱,所以作歌。
《前溪歌》车骑将军沈充所制。
《团扇歌》晋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爱好甚笃,嫂鞭挞过苦,婢素善歌,而珉好持白团扇,故云"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遮面。 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
《公莫舞》即《巾舞》也。
盖取高祖鸿门会饮,项伯以袖隔之,使不得害高祖,且语庄云"公莫",古人相呼为公,莫莫害汉王也,亦谓之《公莫曲》。
后之舞者用巾,盖像项伯衣袖之遗式。
本即舞,后人因为辞焉。
《白舞》按舞辞有巾袍之言。
本吴地所出,疑是吴舞也。
晋《俳歌》又云:"皎皎白绪,节节为双。"
吴音呼绪为,疑白即白绪也。
《铎舞歌》一篇《幡舞歌》一篇《鼓舞伎》六曲,并陈於元会。
宋武帝永初中,太常郑鲜之等撰立新歌,王韶之所撰歌辞七曲并施於郊庙。
文帝元嘉中,南郊,始设登歌,诏颜延之造郊天夕牲、迎、送神飨歌诗三篇。
孝武大明中,使商谈造文帝太后庙歌。
明帝又自造昭、宜二太后歌诗。
谢庄造明堂歌,王俭造太庙二室及郊配辞,其他多仍晋旧。
《督护歌》彭城内史徐逵之为鲁轨所杀,宋武帝使内直督护丁午"音五"
收殡殓之。
逵之妻,帝长女也,呼午至ト下,自问殓送之事,每问,辄叹息曰:
"丁督护!"其声哀切,后人因其声,广其曲焉。
歌是宋武帝所制,云:"督护上征时,侬亦恶闻许。 愿作石尤风,四面断行旅。"
《读曲歌》宋人为彭城王义康所制,其歌云:"死罪刘领军,误杀刘四弟。"
《乌夜啼》宋临川王义庆所作。
元嘉十七年,徙彭城王义康於章郡,义庆时为江州,至镇,相见而哭,为文帝所怪,征还,义庆大惧。
伎妾闻乌夜啼声,叩斋ト云:"明日应有赦。"
其年,更为兖州刺史,因作此歌,故其和云:"笼扌监扌监不开,乌夜啼,夜夜忆郎来"今所传歌似非义庆本旨,词曰:“歌舞诸年少,娉婷无种迹,菖蒲花可怜,闻名不相识。" "。”
《石城乐》宋臧质所作。
石城在竟陵,质尝为竟陵太守,於城上眺瞩,见群少歌谣通畅,因此作曲云:"生长石城下,开门对城头。 楼中美少年。 出入见依投。"
《莫愁乐》出於《石城乐》。
石城女子名莫愁,善歌谣,歌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 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容斋洪氏《随笔》曰:"莫愁者,郢州石城人,今郢有莫愁村。 画工传其貌,好事者多写寄四方。 《唐书·乐志》曰:‘《莫愁乐》者,出於《石城乐》。 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 ’古词曰‘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 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者是也。 李义山诗曰:‘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传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送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他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此莫愁者,洛阳人。 梁武帝《河中之歌》曰‘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似阿侯。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擎履箱。 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早嫁东家王’者是也。 卢氏之盛如此。 所云‘不早嫁东家王’,莫详其义。 近世周美成乐府《西河》一阕,专咏金陵,所云‘莫愁艇子曾系’之语,岂非误指石头城为石城乎?"
《襄阳乐》刘道彦为襄阳太守,有惠政,由此有《襄阳乐》歌。
《寿阳乐》南平穆王为荆河州作。
《栖乌夜飞》荆州刺史沈攸之作,攸之举兵发荆州来,未败之前,思归京师,所以歌云:"日落西山还去来。"
《三州歌》诸商客数由巴陵三江口往还,因共作此歌。
又因《三州曲》而作《采桑》。
齐高帝建元初,有司奏郊庙雅乐歌辞旧使学士、博士并撰,择而用之,至於请敕之外,凡肄学者,亦令制焉。
参议太庙登歌,宜用司徒褚渊辞,余悉用黄门郎谢超宗辞。
然超宗所撰,又多删颜延之、谢庄之词,用者新曲而己。
鼓吹之乐,宋、齐并用。
汉曲窜易其名,以实当代之事,其充庭用十六曲,高祖乃去其四,存其十二,以合四时。
如汉曲《朱鹭》易为《木纪》,汉曲《有所思》易为《期运集》之类是已。
《估客乐》齐武帝所作。
帝为布衣时,常游樊、邓,践祚以后,追忆往事作是歌,使太乐令刘瑶教习,百日无成。
或启释宝月善音律,乃使宝月奏之,便就。
敕歌者重为感忆之声,梁改为《商旅行》,其辞二首"一曰:"昔经樊邓役,假楫梅根渚。 感昔念往事,意满情不叙。" 二曰:"有信数寄书,无信长相忆。 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 "。
《杨叛儿》本童谣也。
齐隆昌时,女巫之子曰杨者,随母入内,及长,为太后所宠爱。
童谣云:"杨婆儿,共戏来!"语讹,转婆为叛也"歌云:"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 欢作沈水香,侬作博山炉。" "。
梁武帝即位之初,思弘古乐。
帝素善锺律,详悉旧事,遂自制定礼乐,乃定郊、宗庙及三朝之乐。
国乐以"雅"为称,取《诗序》云:"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
作乐歌十二,则天数也,其辞并沈约所制,凡三十曲。
《俊雅》三曲,四言"取《礼记》"司徒论选士之序而升之学,曰俊士"也。 众官出入,奏《俊雅》。 二郊、太庙、明堂,三朝同用";《皇雅》三曲,五言"取《诗》"皇矣上帝,临下有赫"也。 皇帝出入,奏《皇雅》,二郊、太庙同用";《允雅》一曲,四言"取《诗》"君子万年,永锡尔允"也。 皇太子出入,奏之,三朝用焉";《寅雅》一曲,三言"取《尚书》、《周官》"贰公弘化,寅亮天地"也。 王公出入,奏《寅雅》三朝用焉";《介雅》三曲,五言"取《诗》"君子万年,介尔景福"也。 上寿酒,奏《介雅》,三朝用焉";《需雅》八曲,七言"取《易》"上於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也。 食举,奏《需雅》,三朝用焉";《雍雅》三曲,四言"取《礼记》"大享,客出以《雍》彻"也。 彻馔,奏《雍雅》,三朝用焉";《涤雅》一曲,四言"取《礼记》"帝牛必在涤三月"也。 牲出入,奏《涤雅》,北郊、明堂、太庙同用";《雅》一曲,四言"取《春秋左传》"牲肥盾"也。 荐毛血,奏《雅》。 北郊、明堂、太庙同用";《П雅》三曲,二曲三言,一曲四言"取《尚书》"至П感神"也。 南北郊、明堂太庙并用。 《П雅》,降神及迎送奏之";《献雅》一曲,四言"取《礼记祭统》"尸饮五,洗玉爵献卿"。 今之饮福酒,亦古献爵之意也。 皇帝饮酒,奏《献雅》。 北郊、明堂、太庙同用";《雅》一曲,四言"取《周礼·大宗伯》"以祀祀昊天上帝"也。 北郊、明堂、太庙之礼、埋燎俱奏《雅》"。
夹氵祭郑氏曰:"有宗庙之乐,有天地之乐,有君臣之乐。 尊亲异制,不可以不分;幽明异位,不可以无别。 按汉叔孙通始定庙乐,有降神、纳俎、登歌、荐等曲。 武帝始定郊祀之乐,有十九章之歌。 明帝始定黄门鼓吹之乐,天子所以宴群臣也。 鸣呼!风、雅、颂三者不同声,天地、宗庙、君臣三者不同礼。 自汉之失,合雅而风,合颂而雅,其乐已失,而其礼犹存。 至梁武十二曲成,则郊庙、明堂、三庙之礼,展转用之;天地、君臣、宗庙之事,同其事矣。 此礼之所以亡也。 虽曰本周《九夏》而为《十二雅》,然《九夏》自是乐奏,亦如《九渊》、《九茎》可以播之丝竹,有谱无辞,而非《雅》、《颂》之流也。 梁南北郊、明堂、宗庙之礼,加有登歌。 其歌诗一十八曲。 南郊,皇帝初献奏登歌,二曲,三言。 北郊,皇帝初献奏登歌,二曲,四言。 宗庙,皇帝初献奏登歌,七曲,四言。 明堂,遍歌五帝登歌,五曲,四言。 太祖太夫人庙舞歌,一曲,四言。 太祖太夫人庙登歌,一曲,四言。 《大壮舞歌》,一曲,四言。 《大观舞歌》,一曲,四言。 相和五引:角、征、宫、商、羽。 每引一首。 鼓吹:宋、齐并用汉曲,又充庭用十六曲。 梁高祖去四曲,留其十二,合四时也。 更制新歌以,述功德。 《木纪谢》"代《朱鹭》,言齐谢梁升也" 《贤首山》"代《思悲翁》,言武帝被魏军於司部,肇王迹也"《桐柏山》"代《艾如张》,言武帝牧司,王业弥章也" 《道亡》"代《上之回》,言东昏丧道,义师起樊邓也" 《忱威》"代《拥离》,言破加湖元勋也" 《汉东流》"代《战城南》,言义师克鲁山城也"《鹤楼峻》"代《巫山高》,言平郢城,兵威无敌也" 《昏主恣淫慝》"代《上陵》,言东昏政乱,武帝起兵,吊民伐罪也" 《石首局》"代《将进酒》,言义师平京城,废昏定大事也"《期运集》"代《有所思》,言武帝膺受禅,德盛化远也" 《於穆》"代《芳树》,言大梁开运,君臣和乐,休祚方远也" 《惟大梁》"代《上邪》,言梁德广运,仁化泠也" 武帝崇信佛法,置佛法十曲,名为正乐。 又有法乐童子伎、童子倚歌梵呗,设无遮大会则为之。 《善哉》《大乐》《大欢》《天道》《仙道》《神王》《龙王》 《灭过恶》《除爱水》《断苦转》 《襄阳蹋铜蹄》武帝西下所作也。 帝镇雍,有童谣云:“襄阳白铜蹄,反缚扬州儿。"
及义师之兴,实以铁骑,扬州之士皆面缚,果如谣言。
故即位之后,更造新声,帝自为词三曲,又令沈约为三曲,以被管弦。
《上声歌》此因上声促柱得名。
或用一调,或用无调名,如古歌词,所谓哀思之音,不合中和。
梁武因之改辞无邪句。
《常林欢》宋、梁间曲。
宗世荆、雍为南方重镇,皆王子为之牧。
江左词咏,莫不称之,以为乐土。
故宋隋王诞作《襄阳之歌》,齐武帝追忆樊、邓,作《估客乐》是也。
梁简文乐府歌云:"分手桃林岸,遂别岘山头。 若欲寄音信,汉水向东流。"
又曰:"宜城投酒今行熟,停鞍系马暂栖宿。"
桃林在汉水上,宜城在荆山北,荆州有长林县。
江南谓情人为欢,"常"、"长"声相近,盖取乐人误"长"为"常"。
陈并用梁乐,堆改七室舞辞。
皇祖步兵府君神室奏《凯容舞辞》皇祖正员府君神室奏《凯容舞辞》皇祖怀安府君神室奏《凯容舞辞》皇高祖安成府君神室奏《凯容舞辞》皇曾祖太常府君神室奏《凯容舞辞》皇祖景皇帝神室奏《景德凯容舞辞》皇考高祖武皇帝神室奏《武德舞辞》。
△右各一曲四言
后主嗣位,沈荒淫佚,遣宫嫔习北方箫鼓、谓之《代北》,酒酣则奏之。
江南遂亡,举宗北归,是《代北》之应也。
《玉树后庭花》"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 亦短祚之明兆也"
《黄鹂留》《金钗两臂垂》"或言炀帝作"
《堂堂》
右四曲,并陈后主时所造,恒与宫女学士及朝臣相唱和为诗,太乐令何胥采其尤轻艳者以为此曲。
《桃叶》陈之世,盛歌王献之《桃叶曲》,曰:"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后隋晋王伐陈,始营於桃叶山下,韩擒虎渡江,陈大将任蛮奴至新林以导北军。
后魏来自、朔,肇有诸夏,乐操土风,未忘其俗。
道武天兴初,吏部郎邓彦海奏上乐,创制宫悬,而钟管不备。
乐章既阙,杂以《箕逻回歌》。
至太武平河西,得沮渠蒙逊之伎,宾、嘉大礼皆杂用焉。
此声所兴,盖苻坚之末,吕光出平西域,得胡戎之乐,因又作改变,杂以秦声,所谓《秦汉乐》也。
孝文颇为诗歌,以勖在位,谣俗流传,布诸音律。
大臣驰骋汉、魏,旁罗宋、齐,功成奋豫,代有制作,莫不各扬庙舞,自造郊歌,宣畅功德,辉光当世,而移风易俗,浸以陵夷。
按:历代乐歌,惟南之宋、齐,北之拓跋魏无所考见,此段姑摭《隋书·礼乐志》序数语以括之。
前编宋、齐二段皆出陈氏《乐书》,俱言其大概耳。
宋、齐运祚短促,元魏出夷戎,故史籍不备,后来难以稽据云。
北齐文宣初禅,未遑改制,至武成之时,始定四郊、宗庙、三朝之乐,各有乐章。
大圜丘及北郊歌辞:夕牲群臣入门,奏《肆夏》,一曲,四言。
迎神奏《高明》,一曲,四言"登歌辞同"。
牲出入,奏《昭夏》,一曲,四言。
荐毛血,奏《昭夏》,一曲,四言"群臣出,奏《肆夏》,进熟,群臣入,奏《肆夏》,辞同初入"。
进熟,皇帝入门,奏《皇夏》,一曲,四言。
皇帝升丘,奏《皇夏》,一曲,四言"坛上登歌辞同"。
皇帝初献,奏《高明》,一曲,三言。
皇帝奠爵讫,奏《高明乐》,《覆焘之舞》,一曲,四言。
皇帝献太祖配飨神座,奏《武德之乐》、《昭烈之舞》一曲,四言"皇帝小退,当昊天上帝神座前,奏《皇夏》,辞同上《皇夏》"。
皇帝饮福酒,奏《皇夏》,一曲,五言"皇帝诣东陛,还便坐,又奏《皇夏》,辞同初入门"。
送神,降丘南陛,奏《高明》,一曲,五言"皇帝之望燎位,又奏《皇夏》,辞同上《皇夏》"。
柴坛既燎,奏《昭夏》,一曲,四言"皇帝自望燎还本位,奏《皇夏》,辞同上《皇夏》"。
皇帝还便殿,奏《皇夏》,一曲,四言"群臣出,奏《肆夏》,辞同上《肆夏》。 祠感帝,用圜丘辞"。
五郊迎气,奏《高明》。
每帝各一曲。
祠五帝於明堂乐歌辞:先祀一日,夕牲,群官入自门,奏《肆夏》,一曲四言。
太祝令迎神,奏《高明乐》、《覆焘舞辞》,一曲,三言。
太祖配飨,奏《武德乐》、《昭烈舞辞》一曲,四言"五方天地奏《高明之乐》、《覆焘之舞》,辞同迎气"。
牲出入,奏《昭夏》,一曲,四言。
荐毛血,奏《昭夏》,一曲,四言"群臣出,奏《肆夏》;进熟,群臣入,奏《肆夏》,同上《肆夏辞》。 "
进熟,皇帝入门,奏《皇夏》,一曲,四言"皇帝升坛,奏《皇夏》,辞同"。
皇帝初献,奏《高明乐》、《覆焘舞辞》,一曲,三言。
皇帝献,奏《高明乐》、《覆焘舞》辞,一曲,四言。
皇帝饮福酒,奏《皇夏》,一曲,五言。
太祝送神,奏《高明乐》、《覆焘舞》,一曲,三言。
皇帝还便殿,奏《皇夏》,一曲,四言。
享庙乐辞:先祀一日,夕牲,群臣入,奏《肆夏》,一曲,四言。
迎神,奏《高明》登歌,一曲,四言。
牲出入,奏《昭夏》,一曲,四言。
荐毛血,奏《昭夏》,一曲,四言"三公出,奏《肆夏》;进熟,群臣入,奏《肆夏》,辞同"。
进熟,皇帝入北门,奏《皇夏》,一曲,四言。
太祝地,奏登歌,一曲,四言"皇帝诣东陛,奏《皇夏》;升殿,又奏《皇夏》,辞同"。
皇帝升殿,殿上作登歌,一曲,四言。
皇帝初献皇祖司空公神室,奏《始基乐》、《恢祚舞辞》,一曲,四言。
初献皇祖吏部尚书神室,同上乐、舞辞,一曲,四言。
初献皇祖秦州使君神室,同上乐、舞辞,一曲,四言。
献太祖武贞公神室,同上乐、舞辞,一曲,四言。
献皇祖文穆皇帝神室,同上乐、舞辞,一曲,四言。
皇帝献高祖神武皇帝神室,奏《武德乐》、《昭烈舞辞》,一曲,四言。
献文襄皇帝神室,奏《文德乐》、《宣政舞辞》,一曲,四言。
献《文宣皇帝》神室,奏《文正乐》、《光大舞辞》,一曲,四言。
皇帝还东壁,饮福酒,奏《皇夏》,一曲,四言。
送神,奏《高明乐辞》一曲,三言。
皇帝诣便殿,奏《皇夏》,一曲,四言"群官出,奏《肆夏》,辞同"。
元会大飨,协律不得升陛,黄门举麾於殿上。
今列其歌辞:宾入门,四厢奏《肆夏》,一曲,四言。
皇帝出ト,奏《皇夏》,一曲,四言。
皇帝当,群臣奉贺,奏《皇夏》,一曲,四言。
皇帝入宁变服,黄锺、太蔟二厢奏《皇夏》,一曲,四言。
皇帝变服,移幄座於西厢,帝出升御座,姑洗奏《皇夏》,一曲,四言。
王公奠璧,奏《肆夏》,一曲,四言。
上寿,黄锺厢奏上寿曲辞,一曲,三言。
皇太子入,至座位,酒至御,殿上奏登歌,三曲,四言。
食至御前,奏食举乐辞,十曲,三言。
文舞将作,先设阶步辞,一曲,四言。
文舞辞,一曲,四言。
武舞将作,先设阶步辞,一曲,四言。
武舞辞,一曲,四言。
皇帝入,钟鼓奏《皇夏辞》,一曲,四言。
鼓吹二十曲,皆改古名,以叙功德。
《水德谢》"代《朱鹭》,言魏谢齐兴"《出山东》"代《思悲翁》,言神武战广阿,破尔朱兆,创大业"
《战韩陵》"代《艾如张》,言神武灭四胡,定京洛"
《殄关陇》"代《上之回》,言神武诛贺拔岳,定关陇"
《灭山胡》"代《拥离》,言神武屠刘蠡升,高车、蠕蠕向化"《立武定》"代《战城南》,言神武立魏主,天下安,迁於邺"
《战芒山》"代《巫山高》,言神武破周十万之师"
《禽萧明》"代《上陵》,言文襄破梁兵,俘馘万计"
《破侯景》"代《将进酒》,言文襄殄侯景,克复河南"《定汝颍》"代《君马黄》,言文襄擒周大将於长葛,平汝、颍"
《克淮南》"代《芳树》,言文襄遣将南剪梁国,尽取江北之地"
《嗣丕基》"代《有所思》,言文宣统缵大业"
《圣道洽》"代《雉子班》,言文宣克隆堂构,无思不服"《受魏禅》"代《圣人出》,言文宣应天顺人也"
《平瀚海》"代《上邪》,言文宣平殄蠕蠕"《服江南》"代《临高台》,言梁主萧绎远来附化"《刑罚中》"代《远如期》,言孝昭举直错枉,狱讼无怨"
《远夷至》"代《石留行》,言化г海外,西夷遣使朝贡也"
《嘉瑞臻》"代《务成》,言河清龙见,符瑞总至也"
《成礼乐》"代《元》,言功德化洽制礼作乐"古又有《黄雀》、《钓竿》二曲,略而不用,并议定其名,被於鼓吹。
《无愁》《伴侣》后主赏胡戎乐,耽爱无巳。
於是繁手淫声,争新哀怨。
故曹妙达、安末弱、安马驹之徒,至有封王开府者,服簪缨而为伶人之事。
后主亦自能度曲,亲执乐器,倚弦而歌。
别采新声,为《无愁》、《伴侣》曲,音韵窈窕,极於哀思,使胡儿阉宦辈齐唱和之,曲终乐阕,莫不殒涕。
虽行幸道路,或时马上奏之,乐往哀来,以至亡国。
后周太祖迎魏武入关,声乐阙焉。
恭帝元年,平荆州,大获梁氏乐器,乃诏曰:"六乐尚矣,其声歌之节,舞蹈之容,不可得而详也。 自宜依准成周,制其歌舞,祀五帝日月星辰。"
用皇帝乐,歌大吕;祭九州、社稷、水旱雩,用唐尧乐,歌应锺;祀四望、飨诸侯,用虞舜乐,歌南吕;祀四类,幸辟雍,用夏禹乐,歌函锺;祭山川,用殷汤乐,歌小吕;飨宗庙,用周武王乐,歌夹锺。
皇帝出入,奏《皇夏》;宾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藩国客出入,奏《纳夏》;功臣出入,奏《章夏》;皇后进羞,奏《深夏》;宗室会聚,奏《族夏》;上酒宴乐,奏《陔夏》;诸侯见,奏《骜夏》。
皇帝大射,歌《驺虞》,诸侯歌《首》,大夫歌《采》,士歌《采蘩》。
其文虽具,而未及施用,而闵帝受禅。
明帝践祚,虽革魏氏之乐,未臻雅正。
天和元年,武帝初造《山舞》,以备六代。
建德二年,六代乐成,奏於崇信殿。
其宫县,依梁三十六架。
朝会皇帝出入,奏《皇夏》;太子出入,奏《肆夏》;王公出入,奏《骜夏》;诸侯正日献玉帛,奏《纳夏》;宴族人,奏《族夏》;大会至尊执爵,奏登歌十八曲;举食,奏《深夏》。
陈氏《乐书》曰:"呜呼!六乐复於后周,而后周无成王之治;《后庭》作於大唐,而大唐无炀帝之乱。 是无他,乐在人和,不在声音故也。"
圜丘歌辞:降神,奏《昭夏》,一曲,七言。
皇帝将入门,奏《皇夏》,一曲,四言。
俎入,奏《昭夏》,一曲,四言。
奠玉帛,奏《昭夏》,一曲,四言。
皇帝升坛,奏《皇夏》,一曲,四言。
皇帝初献,作《门舞》,一曲,三言。
皇帝初献配帝,作《门舞》,一曲,四言。
皇帝初献及献配帝毕,奏登歌,一曲,三言。
皇帝饮福酒,奏《皇夏》,一曲,四言。
拥奠,奏《拥乐》,一曲,三言。
帝就望燎位,奏《皇夏》,一曲,四言。
帝还便坐,奏《皇夏》,一曲,四言。
降神,奏《昭夏》。
奠玉,奏《昭夏》。
初献,奏登歌"舞辞同《圜丘》"。
望坎位,奏《皇夏》。
各一曲,四言。
祀五帝歌辞:奠玉帛,奏《皇夏》;初献,奏《皇夏》;各一曲,四言。
皇帝初献青帝,奏《门舞》,一曲,三言。
初献配帝,奏舞,一曲,四言。
初献赤帝,奏《门舞》,一曲,七言。
献配帝,奏舞,一曲,四言。
初献黄帝,奏《门舞》,一曲,五言。
献配帝,奏舞,一曲,五言。
初献白帝,奏《门舞》,一曲,四言。
献配帝,奏舞,一曲,四言。
初献黑帝,奏《门舞》,一曲,六言。
初献配帝。
奏舞,一曲,六言。
宗庙歌辞:皇帝入庙门,奏《皇夏》,一曲,四言。
降神奏《昭夏》,一曲,四言。
俎入,皇帝升阶,奏《皇夏》,一曲,四言。
皇帝献皇高祖,奏《皇夏》一曲,五言。
献皇曾祖德皇帝,奏《皇夏》,一曲,五言。
献皇祖太祖文皇帝奏《皇夏》,一曲,五言。
献文宣皇太后,奏《皇夏》,一曲,四言。
献闵皇帝,奏《皇夏》,一曲,五言。
皇帝还东壁,饮福酒,奏《皇夏》,一曲,四言。
还便坐,奏《皇夏》,一曲,四言。
皇帝革前代鼓吹,制为十五曲,以颂功德。
《元精季》"代《朱鹭》,言魏道陵迟,太祖肇基王业"
《征陇西》"代《思悲翁》,言太祖起兵,诛侯莫陈悦,清陇西"《迎魏帝》"代《艾如张》,言太祖迎孝武西幸,都关中"
《平窦泰》"代《上之回》,言太祖讨擒窦泰"
《复恒农》"代《拥离》,言太祖攻复陕城,震关东"《克沙苑》"代《战城南》,言太祖俘斩齐众於沙苑"《战河阴》"代《巫山高》,言太祖破齐於河上"
《平汉东》"代《上陵》,言太祖命将平隋郡安陆"《取巴蜀》"代《将进酒》,言太祖遣军定蜀"《拔江陵》"代《有所思》,言太祖遣将擒萧释,平南土"
《受魏禅》"代《芳树》,言闵帝受禅即位"《宣重光》"代《上邪》,言明帝入承大统"
《哲皇出》"代《君马黄》,言高祖继统天下向风"
《平东夏》"代《雉子班》,言高祖平齐,定山东"
《禽明彻》"代《圣人出》,言高祖禽陈将吴明彻"
隋高祖尝诏李元操、卢思道等制清庙歌辞十二曲,令齐乐工曹妙达於太乐教习,以代周歌。
太庙之中,迎神七言,象《元基曲》,献奠登歌六言,象《倾杯曲》,送神五言,象《行天曲》。
其后牛洪等但改其声,使合锺律,而调经敕定,不敢易也。
至仁寿初,炀帝为皇太子,乃上言曰:"清庙歌辞,文多浮丽,不足以揄扬功德,请更议之。"
於是制诏牛洪、许善心等更详故实,改定乐辞。
其祀圜丘,皇帝入,至版位,及降神,奏《昭夏》;升坛,奏《皇夏》;受玉帛,登歌,奏《昭夏》;初献,奏《П夏》;饮福酒,奏《需夏》;反爵於坫,复位,及就燎位,复大次,奏《皇夏》。
有司未及施行。
炀帝大业初,又令柳顾等多增开皇乐器,大益乐员,郊庙歌辞,并依旧制,惟新造《高祖庙歌》九曲而已。
继又令秘书省定殿前工歌十四首,太常删定乐曲一百四首:五曲宫调,黄锺也;一曲应调,大吕也;二十五曲商调,太蔟也;十四曲角调,姑洗也;十三曲变征调,蕤宾也;八曲征调,林锺也;二十五曲羽调,南吕也;十三曲变宫调,应锺也。
凡此以诗为本,参以古调,虽欲播之弦歌,被之金石,亦竟无成功焉。
圜丘:降神,奏《昭夏》,一曲,五言。
皇帝升坛,奏《皇夏》,一曲,四言"皇帝就燎,还大次,并奏《皇夏》,辞同"。
登歌辞,一曲,四言。
皇帝初献,奏《П夏》辞,一曲,四言。
皇帝既献,奏文舞辞,一曲,四言。
皇帝饮福酒,奏《需夏》,一曲,四言。
武舞辞,一曲,四言。
送神,奏《昭夏》,一曲,三言。
五郊歌辞五首"迎送神、登歌,与圜丘同":青帝歌辞,奏角音,一曲,四言。
赤帝歌辞,奏征音,一曲,四言。
黄帝歌辞,奏宫音,一曲,四言。
白帝歌辞,奏商音,一曲,四言。
黑帝歌辞,奏羽音,一曲,四言。
感帝奏《П夏》辞,一曲,四言"迎送神、登歌,与圜丘同"。
雩祭奏《П夏》辞,一曲,七言"迎送神、登歌,与圜丘同"。
礻昔祭奏《П夏》辞,一曲,四言"迎送神、登歌,与圜丘同"。
朝日、夕月歌辞二首"迎送神、登歌,与圜丘同":朝日奏《П夏》辞,一曲,五言。
夕月奏《П夏》辞,一曲,五言。
方丘歌辞四首"唯此四者异,余并同圜丘":迎神奏《昭夏》辞,一曲,三言。
奠玉帛登歌,一曲,四言。
皇地歌辞,奏《П夏》,一曲,四言。
送神歌辞,奏《昭夏》,一曲,三言。
神州奏《П夏》辞,一曲,四言"迎送神、登歌,与圜丘同"。
社稷歌辞四首"迎送神、登歌,与圜丘同":春祈社、奏《П夏》一曲,四言。
春祈稷,奏《П夏》一曲,四言。
秋报社,奏《П夏》,一曲,四言。
秋报稷,奏《П夏》,一曲,四言。
先农,奏《П夏》辞,一曲,四言"迎送神,与方丘同"。
先圣先师,奏《П夏》辞,一曲,四言。
太庙歌辞:迎神歌辞,一曲,四言。
登歌辞,一曲,四言。
俎入歌辞,一曲,四言"郊丘、社、庙同"。
皇高祖太原府君神室歌辞,皇曾祖康王神室歌辞,皇祖献王神室歌辞,皇考太祖武元皇帝神室歌辞,已上并一曲,四言。
饮福酒歌辞,一曲,四言"郊丘、社、庙同"。
送神歌辞,一曲,三言。
元会:皇帝出入殿庭,奏《皇夏》辞,一曲,四言"郊丘、社、庙同"。
皇太子出入,奏《肆夏》辞,一曲,四言。
食举歌辞,八曲,七言。
上寿歌辞,一曲,三言。
宴群臣祭歌辞,一曲,四言。
文舞歌辞,一曲,四言。
武舞歌辞,一曲,四言。
大射登歌辞,一曲,五言。
凯乐歌辞三首:述帝德,一曲。
四言。
述诸军用命,一曲,四言。
述天下太平,一曲,四言。
皇后房内歌辞,一曲四言。
《地厚》、《天高》高祖潜龙时,颇好音乐,常倚琵琶作歌二首,名曰《地厚》、《天高》,记言夫妇之义,因即取之为皇后房内曲,命妇人并登歌、上寿并用之。
《骁壶》盖投壶乐也,隋炀帝所造,以投壶有跃矢为骁壶,今谓之《骁壶》。
《泛龙舟》炀帝幸江都宫所作,又令太乐令白明达造新声《期万岁乐》、《藏钩乐》、《七夕乐》、《相逢乐》《舞席同心髻》、《玉女行觞》、《神仙留客》、《掷砖缚命》《斗鸡子》《斗百草》、《还旧宫乐》掩抑拥藏,哀音断绝。
唐高祖受禅,军国多务,未遑改创,乐府尚用隋氏旧文。
至武德九年,始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正雅乐,乃作大唐雅乐,以十二律各顺其月,旋相为宫。
按《礼记》:"大乐与天地同和"《礼》云:"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故制十二和之乐,合三十一曲,八十四调。
一曰《豫和》二曰《顺和》三曰《永和》四曰《肃和》五曰《雍和》
六曰《寿和》七曰《太和》八曰《舒和》九曰《昭和》十曰《休和》十一曰《正和》十二曰《承和》"其所用已见乐用"
夹氵祭郑氏曰"祖孝孙本梁十二雅以作十二和,故可采也。 周太祖迎魏帝入关,平荆州,大获梁氏之乐,乃更为《九夏》之奏。 皇帝出入奏《皇夏》,宾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藩国客出入奏《纳夏》,有功臣出入奏《章夏》,皇后进羞奏《深夏》,宗室会聚奏《族夏》,上酒宴乐奏《陔夏》,诸侯相见奏《骜夏》。 虽曰本於周宾祭之乐,抑亦取於梁氏十二雅,有其议而未能行,后复变更。 大抵自两朝以来,祀飨之章,随时改易,任理不任音,任情不任乐,明乐之人,不能主乐,主乐之司,未必明乐,所行非所,作所作非所行。 惟梁武帝自晓音律,又诏百司各陈所闻,帝自纠レ前违,裁成十二雅,付之大乐,自此始定。 虽制作非古,而声有伦,准十二律以法天之成数,故世世因之而不能易也。"
唐太常乐章:太清宫荐献大圣祖元元皇帝奏混成《紫极之舞》。
天宝元年四月十四日有司奏,请降神用《混成之乐》,送神用《泰一之乐》,乐章十一"检撰人名姓未获"。
飨德明兴圣皇帝庙,酌献并奏《长发之舞》,乐章九"吏部侍郎李撰"。
献祖宣皇帝室酌献奏《光大之舞》。
贞观十四年,秘书监颜师古议,皇祖弘农府君、宣简公、懿皇三庙之乐,诸同奏《长发之舞》,至开元十三年封禅定庙乐,改用《光大之舞》,乐章阙。
懿祖光皇帝室酌献,奏《长发之舞》。
开元十三年定议,依旧用《长发之舞》。
至贞元十四年四月,太常奏与德明兴圣献祖庙并同用宫悬,祭月飨之,乐章阙。
太祖景皇帝室酌献,奏《大政》之舞。
贞观十四年,秘书监颜师古定议,请奏《永锡》之舞。
给事中许敬宗议,奏《大有之舞》。
至开元十年改定,用《大政之舞》,乐章阙。
世祖元皇帝室酌献,用《大成之舞》。
贞观十四年,秘书监颜师古议,奏《大有之舞》。
许敬宗议,改用《大成之舞》,乐章阙。
高祖太武皇帝室酌献,奏《大明之舞》贞观十四年,秘书监颜师古议,奏《大明之舞》。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室酌献,奏《崇德》之舞。
先是,文德皇后庙乐,贞观十四年,颜师古请奏《光大之舞》,许敬宗议同。
及太宗庙,遂停《光大之舞》,唯奏《崇德之舞》,乐章阙。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室酌献,奏《钧天之舞》。
中宗孝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室酌献,奏《太和之舞》。
睿宗元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室酌献,奏《景之舞》。
以上庙,贞观十四年六月,颜师古、许敬宗已定乐章庙舞之号。
至开元二十九年六月十日,太常又奏,准十三年封禅日有司所定九庙酌献用舞之号,皆列於次。
元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室酌献,奏《广运之舞》"中书令郭子仪撰乐章"。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室酌献,奏《惟新之舞》"吏部尚书刘晏撰乐章"。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室酌献,奏《保大之舞》"中书令郭子仪撰乐章"。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室酌献,奏《文明之舞》"尚书左丞、平章事郑余庆撰乐章"。
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室酌献,奏《大顺之舞》"中书侍郎平章事郑撰乐章"。
宪宗圣神章武孝皇帝室酌献,奏《象德之舞》"中书侍郎、平章事段文昌撰乐章"。
穆宗睿圣文思孝皇帝室酌献,奏《和宁之舞》"中书侍郎、平章事牛僧孺撰乐章"。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室酌献,奏《大钧之舞》"中书侍郎、韦处厚撰乐章"。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室酌献,奏《大成之舞》"中书侍郎、崔珙撰乐章"。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室酌献,奏《大定之舞》"中书侍郎、李回撰乐章"。
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室舞号"检未获"。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室舞号"检未获"。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室舞号"检未获"。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室酌献,奏《咸享之舞》"撰乐章人阙"。
飨让皇帝庙乐章六"吏部侍郎李撰"。
飨诸太子庙乐章六"检撰人姓名未获"。
仪坤庙乐章十二"散骑常侍徐彦伯撰"。
惠昭太子庙乐章六"左散骑常侍归登、谏议大夫杜羔、给事中李逢吉、孟简、职方郎中知制诰王涯等其撰"。
悼怀太子庙乐章六"检撰人姓名未获"。
庄恪太子庙乐章六"给事中裴泰章苏条等共撰"。
祀五帝乐章十五"显庆元年,左仆射于志宁撰"。
立春日,祀青帝坛,降神奏角音之舞,六变;立夏日,祀赤帝坛,降神奏征音之舞,六变;季夏土王,祀黄帝坛,降神奏宫音之舞,六变;立秋日,祀白帝坛,降神奏商音之舞,六变;立冬日,祀黑帝坛,降神奏羽音之舞,六变;冬至日,祭昊天上帝,乐章三,奏《豫和之舞》,六变;夏至日祭神州地,乐章三,奏《顺和之舞》,六变"开元十二年,礼部侍郎贺知章撰"。
祭神州地,乐章三,奏《顺和之舞》,八变"贞观十七年,太府卿萧撰"。
春分日,祀朝日,乐章三,奏《元和》之舞,六变"显庆元年,礼部侍郎许敬宗撰,至干元元年,中书舍人徐浩又撰"。
祭太社、太稷,乐章四"贞观十七年,左仆射于志宁撰"。
祭风师、乐章四,降神奏《元和之舞》"贞元六年,秘书监包佶撰"。
祭雨师、雷师,乐章五,降神奏《元和之舞》"贞元六年,秘书监包佶撰"。
礻昔祭百神,乐章四,降神奏《豫和之舞》"礼部侍郎许敬宗撰"。
《祭先农》,乐章三,奏《丰和之舞》,二变"显庆三年,太子洗马郭瑜撰"。
祭先蚕,乐章二,奏《永和之舞》,"显庆三年,太子洗马郭瑜撰"。
释奠,乐章八,文宣王庙,奏《宣和之舞》"显庆三年,国子博士范κ等撰"。
武成王庙,乐章五,奏《宣和之舞》,三变"贞元六年原王傅于邵撰"。
祀九宫贵神,乐章六,奏《元和之舞》,"检撰人姓名未获"。
祭龙池,乐章十。
开元元年,内出编入雅乐。
十六年,筑坛於兴庆宫,以仲春之月祭"之紫微令姚元崇等撰"。
殿庭元日、冬至朝会,乐章七。
元日迎送皇帝,奏《太和》"开元十三年,侍中源干跃撰"。
群官行,奏《舒和》。
上公上寿,奏《休和》"显庆五年,中书侍郎李义府撰"。
皇帝受酒登歌,奏《昭和》。
中宫朝会,乐章四。
皇后《正和》再奏"中书侍郎李义府撰"。
东宫朝会,乐章五,迎送皇太子,奏《永和》"中书侍郎李义府撰"。
太子受酒登歌,奏《昭和》。
乡饮,乐章十七"检撰人姓名未获"。
《鹿鸣》三奏,《南陔》一奏,《嘉鱼》四奏,《崇邱》一奏,《关雎》五奏,《鹊巢》三奏。
大射,乐章四"检撰人姓名未获"。
皇帝射,《驺虞》一奏;王公射,《首》一奏;卿大夫射,《采》一奏;士射,《采蘩》一奏。
唐朝五十五曲"舞曲夷乐并不在此"。
《倾杯曲》"长孙无忌作"《乐社乐曲》"魏征作"《英雄乐曲》"虞世南作"《黄骢迭曲》"太宗破窦建德,所乘马名黄骢骠。 及征高丽,死於道,颇哀之,命乐工制《黄骢迭曲》。 "
右四曲,太宗内宴,诏无忌等作之,皆宫调也。
《景河清歌》"亦名《燕歌》。 高宗即位,景见,河水清,张文收采古义为《景河清歌》。 "
《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一戎大定乐》"将伐高丽,宴洛阳城门观,屯营教舞,按亲征用武之势"
《八弦同轨乐》"象高丽平,天下大定"
《夷美宾曲》"辽东平,李作是曲以献"右七曲,高宗朝所作也。
立部伎八曲"太常选坐部伎无性识者,退入立部伎。 又选立部伎无性识者退入雅乐部,则雅声可知"
一《安舞》二《太平乐》"安舞太平并周、隋遗音"
三《破阵乐》四《庆善乐》五《大定乐》六《上元乐》七《圣寿乐》
八《光圣乐》坐部伎六曲一《燕乐》二《长寿乐》三《天授乐》四《鸟歌万岁乐》"武后时,有鸟能人言万岁"
五《龙池乐》"明皇为平王时,赐第隆庆坊之南,地忽变为池。 中宗游池,厌其祥。 明皇即位,乃作《龙池乐》"六《小破阵乐》
《夜半乐》"明皇自路州还京师,举兵夜半诛韦后,故作《夜半乐》、《还京乐》"《还京乐》《文成曲》"明皇作"
《霓裳羽衣曲》"河西节度使杨敬忠献。 一说罗公远与明皇游月宫,见仙女数百,皆素练霓裳衣舞,问其曲,曰《霓裳羽衣》。 帝默记其音而还,故作是曲"
《元真道曲》"道士司马承祯奉诏作"《大罗天曲》"茅山道士李会元作"《紫清上圣道曲》"工部侍郎贺知章作"
《景》《九真》《紫极》《小长寿》《承天乐》《顺天乐》"六曲并大清宫成,太常卿韦纟舀作"
《君臣相遇乐曲》"商调,韦纟舀作"
《荔枝香》"明皇幸骊山,杨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故名《荔枝香》"
《梨园法曲》"法曲,本隋乐。 其音清而近雅。 炀帝厌其声淡,明皇爱法曲,选坐伎三百,教梨园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
《凉州》《伊州》《甘州》"天宝乐曲,皆以边地名之。 又诏选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
《千秋节》"明皇生日"
右三十四曲,并明皇朝所作也。
容斋洪氏《随笔》曰:"今乐府所传大曲皆出於唐,而以州名者五,伊、凉、熙、石、渭也。 凉州今转为梁州,唐人已多误用,其实从西凉府来也。 凡此诸曲,唯伊、凉最著,唐诗词称之极多,聊记十数联,以资谈助。 如:‘老去将何散旅愁?新教小玉唱《伊州》’,‘求守管弦声疑逐,侧商调里唱《伊州》,’‘钿蝉金雁皆零落,一曲《伊州》泪万行’,‘公子邀欢月满楼,双成揭调唱《伊州》’,‘赚杀唱歌楼上女,《伊州》误作《石州》声’,‘胡部笙歌西部头,梨园弟子和《凉州》’,‘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空数米嘉荣’,‘《霓裳》奏罢唱《梁州》,红袖斜翻翠黛愁’,‘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得《凉州》双管逐’,‘丞相新裁别离曲,声声飞出旧《凉州》’,‘只愁拍尽凉州杖,画出风雷是拨声’,‘一曲《凉州》今不清,边风萧飒动江城’,‘满眼由来是旧人,那堪更奏《梁州》’,‘曲昨夜蕃军报国仇,储沙州都护破梁州’,‘边相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皆王建、张祜、刘禹锡、王昌龄、高骈、温庭筠、张籍诸人诗也。"
夹氵祭郑氏曰:"按:今之乐,有《伊州》、《凉州》、《甘州》、《渭州》之类,皆西地也。 又按:隋炀帝所定九部夷乐,西凉、龟兹、天竺、唐居之类,皆西夷也。 观《诗》之雅颂,亦自西周始。 凡是清歌妙舞,未有不从西出者。 八音之音,以金为主;五方之乐,惟西是承。 虽曰人为,亦莫非乐五行之精气而然。"
陈氏《乐书》曰:"唐明皇天宝中,乐章多以边地名曲,如《凉州》、《甘州》、《伊州》之类。 曲终繁声,名为入破,已而三州之地,悉为西蕃蹈籍,境浸削矣,故江南伪唐李煜乐曲有《念家山破》识者谓不祥之兆也。 我宋龙兴,开宝八祀,悉收其地,煜乃入朝,国破念家山之应也。 今诚削去繁声,革入破之名,庶几古乐之发也。"
又曰:"窃观唐之乐歌,《突厥》监歌於龙朔,而阎知微卒有陷突厥之诛;《杨柳》唱於永淳,而徐敬业卒构杨、柳二州之乱。 《宝庆》之曲作,而太子任咎;《堂堂》之曲奏,而唐祚中绝。 以至《舞媚》、《桑条》、《黄獐》、《挈》之作,未有无其应者,由是知声音之道,实与政通,而治乱之兆,皆足听而知之,况其昭昭者乎?然明皇雅好度曲,未尝使蕃汉杂奏。 迨天宝之末,始诏选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识者异之。 明年,遂及禄山之难。 岂得无所感召而然哉然?则帝王奏乐可不谨乎!"
按郑氏主於声音而言,陈氏主於证应而言,故其说不同。
然成周之时,未尝不以夷乐参用於祭享之间也。
迹明皇所以召衅稔祸者,自有其故,岂皆入破合奏致之乎?
《宝应长宁乐》"代宗由广平王复二京,梨园供奉官刘日进作以献。 十八曲,宫调"
《广平太一乐》"大历元年作"
右二曲,代宗朝所作也。
《定难曲》"河东节度马燧献"
《中和乐》"德宗生日自作"《继天诞圣乐》"德宗生日,昭义节度王虔休所献,以宫为调"《孙武顺圣乐》"山南节度于ν所献"右四曲,德宗朝所作也。
《韶法曲》《霓裳羽衣舞曲》
右二曲,文宗诏太常卿冯定采开元雅乐作也。
臣下功高者赐之乐,又改法曲为仙韶曲。
《万斯年曲》
右一曲,武宗朝李德裕命乐工作《万斯年》以献。
《播皇猷曲》
右一曲,宣宗每宴群臣,备百戏,帝自制新曲,故有《播皇猷》之作。
柳宗元撰唐《铙歌鼓吹》十二曲
《晋阳武》"言隋乱极,唐师起晋阳拯乱。 二十六句"
《兽之穷》"言李密既败来归,唐斥东土。 二十二句"
《战武牢》"言太宗讨王世充、窦建德。 十八句"《泾水黄》"言太宗讨平薛仁杲,定秦地。 二十四句"
《奔鲸沛》"言辅公┙反江、淮,师讨平之。 十八句"《苞》"言讨平萧铣,定楚地。 二十八句"
《河右平》"言平李轨,定河西。 十八句"
《铁山碎》"言破突厥,取其地。 二十二句"
《靖平邦》"言刘武周袭有晋阳,太宗灭之。 十四句"
《吐谷浑》"言命李靖讨灭吐谷西海。 二十六句"
《高昌》"言命李靖讨灭高昌。 二十二句"
《东蛮》"言克东谢蛮。 二十二句"
按自汉有《铙歌鼓吹曲》,而魏晋以来相袭为之,大概皆以颂时主之功德。
唐无其词,子厚此文进於元和间谪永州之时,元未尝施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