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 卷一百十七·王礼考十二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 卷一百十七·王礼考十二 马端临

○乘舆车旗卤簿

唐制,凡天子之车曰玉辂者,祭祀、纳后所乘也,青质,玉饰末;金辂者,飨、射、祀还、饮至所乘也,赤质,金饰末:象辂者,行道所乘也,黄质,象饰末;革辂者,临兵、巡狩所乘也,白质,鞔以革;木辂者,田所乘也,黑质,漆之。

五辂者重舆,左青龙,右白虎,金凤翅,画苣文鸟兽,黄屋左纛。

金凤一,铃二在轼前,鸾十二在衡,龙前设障尘。

青盖三层,绣饰,上设博山方镜,下圆镜。

树羽。

轮金根,朱班、重牙。

左建,十有二旒,画升龙,其长曳地、青绣绸杠。

右载戟,长四尺,广三尺,黻文。

首金龙衔锦结绶及缕带,垂铃。

金钅方钅乞,插翟尾五只,镂、ひ缨十二就。

旌旗、盖、ひ缨,皆从辂质,唯盖里皆用黄。

五辂皆有副。

耕根车者,耕所乘也,青质,三重盖,余如玉辂。

安车者,临幸所乘也,金饰重舆,曲壁,紫油,朱里通,朱丝络网,朱ひ缨,朱覆具络,驾赤骝。

副辂、耕根车、安车,皆八鸾。

四望车者,拜陵、临吊所乘也,制如安车,青油,朱里通,朱丝络网。

又有属车十乘:一曰指南车,二曰记里鼓车,三曰白鹭车,四曰鸾旗车,五曰辟恶车,六曰皮轩车,七曰羊车,与耕根车、四望车、安车为十乘。

行幸陈於卤簿,则分前后;大朝会,则分左右。

太宗贞观元年十一月,始加黄钺车、豹尾车,通为属车十二乘,以为仪仗之用。

大驾行幸,则分前后,施於卤簿之内,若大陈设,行则分左右,施於仪仗之中。

高祖、太宗,大礼则乘辂。

高宗不喜乘辂,每有大礼,则乘辇,至武太后以为常。

玄宗以辇不中礼,废而不用。

开元十一年冬,祀南郊,乘辂而往。

礼毕,骑还。

自是行幸、郊祀,皆骑於仪仗之内,其五辂、腰舆、陈於卤簿而已。

唐制,辇有七:一曰大凤辇,二曰大芳辇,三曰仙游辇,四曰小轻辇,五曰芳亭辇,六曰大玉辇,七曰小玉辇。

舆有三:一曰五色舆,二曰常平舆,三曰腰舆。

大驾卤簿,先五辂以行。

唐大驾卤簿。

天子将出,前二日,大乐令设宫县之乐於庭。

昼漏上五刻,驾发。

前七刻,击一鼓为一严。

前五刻击二鼓为再严,侍中版奏"请中严"。

有司陈卤簿。

前二刻,击三鼓为三严,诸卫各督其队与、戟以次入陈殿庭。

通事舍人引群官立朝堂,侍中、中书令以下奉迎於西阶,侍中负宝,乘黄令进辂於太极殿西阶南向,千牛将军一人执长刀立辂前,北向,黄门侍郎一人立侍臣之前,赞者二人。

既外办,太仆卿摄衣而升,正立执辔。

天子乘舆以出,降自西阶,曲直华盖,警跸,侍卫,千牛将军前执辔,天子升路,太仆卿授绥,侍中、中书令以下夹侍。

黄门侍郎前奏"请法"。

銮驾动,警跸,鼓传音,黄门侍郎与赞者夹引而出,千牛将军夹路而趋。

驾出承天门,侍郎乘马奏"驾少留,敕侍臣乘马"。

侍中前承制,退称:"制曰可。"

黄门侍郎退称:"侍臣乘马。"

赞者承传,侍臣皆乘。

侍卫之官各督其属左右翊驾,在黄麾内。

符宝郎奉六宝与殿中后部从,在黄钺内。

侍中、中书令以下夹侍辂前,赞者在供奉官内。

侍臣乘毕,侍郎奏"请车右升"侍中前承制,退称:"制曰可。"

侍郎复位,千牛将军升。

侍郎奏"请发"。

导驾,先万年县令,次京兆牧,次太常卿,次司徒,次御史大夫,次兵部尚书"自县令以下并正道威仪,各乘辂,其卤簿,各依本品给之"。

次清游队,白泽旗二"分左右,各一人执,二人引,二人夹也",金吾折冲二人"各领四十骑,戎服,分左右"。

次金吾大将军二人,分左右"各二人执槊,骑从,自龙骑以前检校也"。

次金吾果毅二人"领虞候飞四十八骑,夹道单行,分左右,引导黄麾仗也。 "次外铁甲飞二十四骑"并行,分左右厢,各六重,引导步甲队"。

次朱雀旗,一骑执"二骑引,二骑夹",金吾折冲都尉一人"领四十人,执横刀、槊弩、弓箭,骑从也"。

次龙骑十二"各一骑执,并戎服,被大袍,横行正道。 每一旗前,二人,骑,为二重,引前;每旗后,亦二人,护后。 副竿二,分左右,又金吾果毅二人骑领也"。

次指南车,次记里鼓车,次白鹭旗车,十二旗,次辟恶车,次皮轩车"并驾四马,驾士各十四人,匠一人"。

次引驾十二重"重二人,并行正道。 骑、带横刀。 自皮轩车后,匀布至细仗前,一重槊弩,一重弓箭,相,金吾果毅一人检校"。

次鼓吹令二人,次冈鼓十二面,金钲十二面,次大鼓百二十面,次长鸣百二十具,次铙鼓十二面,歌箫、笳各二十四,次大横吹百二十具,节鼓二面,笛、箫、筚篥、笳、桃皮筚篥各二十四,次冈鼓十二面,金钲十二面,次小鼓百二十面,次中鸣百二十具,次羽葆鼓十二面,歌箫笳各二十四"自前冈鼓以下,工人皆自副并骑。 分左右,横行。 每鼓皆二人夹。 每队皆有主帅五人以上统领"。

次殿中侍御史二人。

次黄麾,一人执"二人骑夹"。

次太史令一人。

次相风舆"舆士八人"。

次冈鼓金钲各一,司辰一人,典事一人,刻漏生四人,分左右。

次行漏舆正道"匠一人,士四十人"。

次戟前队,左右武卫果毅各一人,骑"骑分左右"。

次天色绣幡一。

次金节十二。

次各一"左右"。

次朱雀幄一。

次左青龙幢,右白虎幢,各一。

次导盖一,又次称长一。

次戟"各百四十四人,分左右也"。

次左右卫将军各一。

次御马"二十四匹。 分左右也",次尚乘奉御"二人。 分左右",次左青龙旗,右白虎旗,各一。

左右卫果毅各一人"各领三十五人,骑分左右"。

次通事舍人"八人。 骑分左右",次侍御史二人,次御史中丞二人,次御史二人,次拾遗二人,次补阙二人"并骑左右"。

次起居郎"一人,在左",次起居舍人"一人,在右",次谏议大夫"二人,分左右",次给事二人"在左",次黄门侍郎"二人,在左",次中书侍郎"二人,在右",次左散骑常侍"二人,在左",次中书舍人"二人,在右",次右散骑常侍"二人,在右",次侍中"二人,在左",中书令"二人,在右。 自通事舍人以下,一人皆步从"。

次香蹬一。

次左右卫将军"各一人,分左右",次班剑仪刀"左右厢各十二行人也",次左右卫郎将各一人"领散手翊卫三十人,带横刀,骑,在副使仗槊卫内也"。

次左右骁卫郎将各一人"各领翊卫二十八人,甲骑,具装,执副仗槊,在散手外,均布曲折至后门",次左右卫供奉中郎将四人"领亲勋翊卫四十八人,带横刀,骑分左右,在三卫仗内也"。

次玉辂"青质玉饰,驾青驳六祭祀、纳后则乘之。 太仆卿驭,驾士四十一人,千牛将军一人陪乘"。

次左右卫大将军"各一人,夹五辂",次千牛将军一人,中郎将二人,分左右。

次千牛备身"分左右,骑在玉辂后",次御马二匹,次左右监门校尉各一人"在后门内检校"。

次牙门"二人执,四人夹"。

次左右监门校尉各十二人,骑"监当后门,十二行仗头各一人"。

次左右骁卫翊卫各三队"每队三十五人,并带槊弩箭、横刀,相。 前第一队,各大将军领,执凤旗。 第二队,各将军一人领,执飞黄旗。 第三队,各郎将一人领,执吉利旗"。

次左右卫夹毂厢,各六队"队三十人。 每队各折冲一人、果毅一人检校也"。

次大伞二"在牙门后",次孔雀扇各四"分左右也",次腰舆一,次小团扇四,次方扇十二,花盖二。

次大辇一"尚辇奉御二人。 殿中少监一人。 骑从",次诸司侍奉官二人"分左右"。

次御马二十四匹"分左右",次尚乘直长二人"分左右"。

次大伞二,孔雀扇八,夹伞。

次小扇十二,次朱画团扇十二。

次花盖二,次睥睨十二。

次玄武幢一,次绛麾二,次细槊十二。

次后黄麾一,次殿中侍御史二人"骑分左右"。

次大角百二十具"金吾果毅一人。 领横行十重也",次后部鼓吹:羽葆鼓十二面,工人十二;歌箫笳各工人二十四。

次铙鼓十二面,工人各十二;歌箫笳各工人二十四。

次小横吹百二十具,工人百二十;节鼓二面,工人各二;笛、箫、筚、篥、笳、桃皮筚篥各工人二十四。

次芳辇一"主辇二百人也",次小辇一"主辇六十人也",次小一"奉十二人",次尚直长"二人,分左右",次左右武卫五牛旗五"黄牛旗处内,赤、青在左,白、黑在右,各八人执;左右威卫队正各一人检校",次乘黄令一人,丞二人"骑分左右,检校玉辂等"。

次金辂"赤质金饰,驾赤六,飨射、还饮至则乘之",次象辂"黄质,以象饰,驾黄六,行道则供之"次革辂"白质,以革之,驾白骆六,巡狩、临兵事则乘之,各驾士三十二人"。

次五副辂"各驾四马,驾士各二十八人",次耕根车"青质,盖三重驾六马耕则乘之,驾士三十二人",次安车"金饰,驾四马,临幸则乘之",次四望车"金饰,驾四马,拜陵、临吊则乘之。 驾士各二十四人",次羊车"驾果下马二,小吏十四人"。

次属车十二,驾牛"驾士各八人"。

次门下省、中书省、秘书省、殿中等局官各一人"并骑分左右"。

次黄钺车"驾二马,驾士十二人",次豹尾车"驾二马,驾士十二人"。

次左右威卫折冲都尉各一人"领掩后二百人,各执大戟、刀盾、弓箭及弩。 各五十人为一行,并横行",次左右领军将军各一人"各二人执槊步从",次前后左右厢步甲队四十八队"前后各二十四队,并鍪铠、弓、刀、盾,五色相。 队引各三十人"。

次左右厢黄麾仗"厢各十二部,部各十二行,并执弓、刀、戟、盾及孔雀氅、鹅毛氅、鸡毛氅等,行引十人",左右领军黄麾仗"首尾厢各五色绣幡二十口,十口引前,十口引后",厢各独揭鼓十二重"重二人,在黄麾仗外",次左右卫将军各一人。

骁卫、武卫、威卫、领军卫各大将军一人"检校黄麾仗"。

次殳仗,左右厢各十八人"厢别二百五十人执殳,二百五十人执义,每殳一义一相"。

次诸卫马队"左右厢各二十四队。 从十二旗,队别主帅以下四十人,每队皆折冲果毅一人检校。 前第一队辟邪旗,第二队应龙旗,第三队玉马旗,第四队三角兽旗,第五队黄龙负图旗,第六队黄鹿旗,第七队飞麟旗,第八队是旗,第九队鸾旗,第十队凤旗,第十一队飞黄旗,第十二队麟旗,第十三队角端旗,第十四队赤熊旗,欠后第十五队兕旗,第十六队太平旗,第十七队犀牛旗,第十八队旗,第十九队鹿蜀旗,第二十队驺牙旗,第二十一队苍鸟旗,第二十二队白狼旗,第二十三队龙马旗,第二十四队金牛旗"。

次玄武队"玄武旗一人执,二人引,二人夹",金吾折冲一人"领五十骑,分执槊弩",次玄武队前,大戟队后,当正道执殳仗行内置牙门一"二人执,四人夹,骑分左右",次牙门左右厢各开五门"门二人执,四人夹,并骑分左右。 第一门在左右威卫黑质步甲队后,白质步甲队前;第二门在左右卫步甲队后,左右领军黄麾仗前;第三门在左右武卫黄麾仗后,左右骁卫黄麾仗前;第四门在左右领军卫黄麾仗后,左右卫步甲队前;第五门在左右武卫白质步甲队后,黑质步甲队前"。

右自清游队以下诸卫将军,并平巾帻,紫衤两裆,大口裤,锦蛇金隐起,带弓箭横刀。

中郎将、折冲果毅皆平巾帻,绯衤两裆,大口裤,锦蛇银梁金隐起,带横刀弓箭。

飞、执旗人"引驾三卫"、并武弁,绯衤两裆,大口裤。

供奉并武弁朱衣"各一人步从"。

余文武官及导驾官,并朱衣冠履,依本品服。

其工人驾官,并绛衣平巾帻。

余并戎服准式。

若法驾,减大驾。

太常卿、司徒、兵部尚书,及白鹭车、辟恶车、大辇、五副辂、安车、四望车,属车减四,其清游队、持队、玄武队皆四分减一。

诸队、鼓吹皆三分减一,余同大驾。

县令以后御史大夫以前威仪,亦三分减一。

若小驾,又减法驾御史大夫及指南车、记里鼓车、鸾旗车、皮轩车、象辂、革辂、木辂、耕根车、羊车、黄钺车、豹尾车、属车、小辇、小舆、诸队仗及鼓吹各减大驾之半,余同法驾。

县令州牧威仪,亦减大驾之半。

其新制苣文旗。

旗、刀旗、肆神幢、长寿幢,及左右千牛将军衣瑞牛文、左右卫瑞马文、左右骁卫大虫文、左右武卫瑞鹰文、左右威卫豹文、左右领军白泽文、左右金吾辟邪文、左右监门狮子文,并绣为袍文,将军中郎将皆同。

并冬正大会通服之。

宋太祖皇帝建隆四年,将郊祀,大礼使范质与卤簿使张昭、仪仗使刘温叟,同详定大驾卤簿之制。

礼仪使陶建议:"金吾及诸卫将军导驾及押仗,旧服紫衣,请依《开元礼》各服本色绣袍。 旧,执仗军士悉衣五色画衣,随人数给之,有无准式,请以五行相生之色为次,黑衣先之,青衣次之,赤、黄、白又次之。 又大驾五辂,各有副车,近代浸废,请依令文增造。 又按明宗旧图,导驾三引而仪仗法物人数多,周太极卤簿六引而人数少,请准令文用六引,其卤簿各依本品以给。"

从之。

旧清游队有甲骑具装,亡其制度,以其所记造之。

又作大辇,皆率意定其制规。

又取天文大角、摄提列星之象,作摄提旗及北斗旗、二十八宿旗、十二辰旗、龙墀十三旗、五方神旗、五方凤旗、四渎旗。

时有贡黄鹦鹉、白兔,及驯象自来,又作金鹦鹉、玉兔、驯象旗。

太祖又诏别造大黄龙负图旗一,大神旗六,日旗一,月旗一,君王万岁旗一,天下太平旗一,狮子旗二,金鸾旗一,金凤旗一,五龙旗五,凡二十一旗,皆有架,南郊用之。

大黄龙负图旗陈於明德门前,余悉立於宿顿宫前,遇朝会册礼,亦皆陈於殿庭。

凡马步仪仗,悉用禁军。

大将军、将军以军主、都虞候摄事,中郎将、都尉以指挥使、副指挥使摄事,校尉、主帅以军使、副兵马使、都头、副都头、十将摄事。

干德三年,蜀平,命右拾遗孙逢吉收伪法物,之不中度者悉毁之。

始令改画衣为绣衣,至开宝三年而成,谓之"绣衣卤簿"。

其后郊祀皆用之。

军卫羽仪,自是浸盛。

其后令有司以绢画为图凡三幅,中幅车辂、六引及导驾官,外两幅仪卫,其警场青城,又别为图,图成,以藏秘ト。

凡仗内自行事官、排列职掌并捧日、奉宸、散手天武外,步骑一万九千一百九十八人,此盛极也。

玉辂之制,箱上置平盘,黄屋,四柱皆油画刻镂。

左青龙,右白虎,龟文,金凤翅,杂花,龙凤,金涂银装,以玉饰。

顶轮三层,外银耀叶,轮衣、小带、络带并青罗绣龙,周缀缳带、罗文、银穗球、小铃。

平盘上布黄褥,四角句阑设圆鉴、翟羽。

虚柜内贴银镂香罨,轼匮银龙二,衔香囊,银香炉,香宝,锦带,下有障尘。

青画轮辕,银毂乘叶,三辕,银龙头,横木上有银凤十二,左建青,十有二旒,皆绣升龙;右载戟,绣黻文,并青绣绸杠。

又设青绣门帘,银饰梯一,拓叉二,推竿一,银钅沓头,银装行马,青缯里挽索。

驾六青马,马有金面,插雕羽,ひ缨,攀铃拂,青绣屉,锦结尾。

又诞马二,在辂前,饰同驾马"余辂及副辂皆有之"。

驾士六十四人。

太仆所藏玉辂,自唐显庆中传之至宋,号"显庆辂",亲郊则乘之。

其制度精巧,其行止安重,后载太常与戟,分左右以均轻重,世之良工,莫能为之者。

沈氏《笔谈》曰:"大驾玉辂,唐高宗时造,至今进御。 自唐至祖宗时,凡三至泰山登封。 其他巡幸,莫记其数。 至今完壮,乘之安若山岳,以措杯水其上而不摇。 庆历中,常别造玉辂,极天下良工为之,乘之动摇不安,竟废不用。 元丰中,复造一辂,尤极工巧。 既成,以正旦大朝会宿陈於大庆殿,庭车人先以幕屋覆之,将旦,彻屋,忽其上一木坠,尽压而碎,人以为异。 自后,只用唐辂,其稳利坚久,历世不能窥其法,世传有神物护之,若行诸辂之后,则隐然有声。"

绍兴十二年,命工部尚书莫将等制造玉辂,以《天禧》、《宣和卤簿图》及工匠省记制度参酌,取文质中之制。

玉辂,青饰。

辂顶天轮三层,涂以绿,青罗为衣,绣龙於上。

上层一重,下层三重,每重缀镀金小铃三层,饰以工耀叶八十一"用青玉为之",以金镀银镂龙文置於中。

两旁有金花插天轮之周回,形如蕉叶。

轮旁有铁圆筒。

耀叶之下,皆有二铁簪入筒中,系以青带,围以轮。

又青罗两长幅表里绣龙,自辂顶交於四角,分垂至辂台下,谓之络带。

或遇雨、覆以黄绢油衣。

辂之中,其顶中虚,绣宝盖,斗以八顶,饰以八金龙,用香檀木为之。

御座居中,纯用香檀,不饰他物,取黄中正色也。

座之左右金龙,首衔珠穗球一,中两龙,一大火珠,乘以金莲花台。

座之引手,亦饰金龙倚背,及座皆以金银丝织成纹锦。

曲几"凭以为轼者",用香檀,覆以锦褥。

御座后垂锦帘,驾登辂则卷之,有梯级以登,饰以金采龙,每级皆覆以锦褥。

东偏小梯级执绥官由此先登,以红绳维其前,立於东柱,以备顾问。

辂身四柱,皆饰以金,前两柱各有大金龙缠於上,旁有珠穗球二。

辂台中外皆设锦褥。

台之外,前有横案,谓之香檀,设金炉一、金香合二、立金凤十二於前。

案外有金缠龙烛台二,以金覆莲叶足。

案前裙板有四金龙,玉,方胜以明青表而出之。

前有牌,篆书玉辂二字,以玉为之,有结子,系金凤之足,旁有二金丝线结八,垂牌垂之两傍,中有玉连环结子,正垂牌上,玉环碾二。

龙辂之四面,周以栏而阙其中,以备登降。

每面於两栏之角、用玉蹲龙一,各有金圆照二,分置左右,玉羽台一、居中,羽台插孔雀羽五枝,以辟尘,四面,其数凡八,圆照倍之。

圆照名曰照焰,插以铁簪,系以绣带,如耀叶之饰。

轮衣下垂纟畏带,以玉"纟畏带,染牛尾为之,五色焉",覆缀以镀金钹铃,每垂各六,与玉设,周围数各十二。

辂下有蹲龙十六,以金镀银为之。

在虚盘四围之两旁,有托角龙四,金彩为饰,前后左右各二。

又有一字小栏,饰以金,伏於辂下,有朱圆木横陈於前,在托角龙之内。

辂前有辕木,固以筋胶,饰以金碧,昂首鳞体如龙之状,皆饰以金,龙首之上,有两横竿,青丝系之。

前曰凤辕,饰以青,列立凤十二,六马载以行。

次曰推辕,绿色黑文,卫士推之以助马力。

其横设辕后曰压辕,亦青饰,卫士压其后,欲取其平。

左右冒以金龙,其轮三岁一易,心用榆木,束以铁圈,掩以金镀银。

辂下横贯圆木为轴,冒以金筒,梗以金蹲龙簪,夹两轮,轮文皆彩绘,其辐饰以金花叶。

卫士左右各六十人,以青绢裹大索钩於轴首,而手入轴旁金引之而前,各以青索,置扇上。

外有副轮二以为备。

辂后饰亦如之。

立凤辕下六,青马四在辕内,二在辕外。

又有六马以备番用。

马首被铜面,其额以画兽,衔以铁牛,革里青绢,表镀金铜饰之。

其背屉表以绿锦里以绢,绢裹毡,六铃七钹,置之两旁。

其领下青缨曰绰颏覆,以金钹每马各一"未阅试两月,以青车肄习,使马习而不慑。 新轮既成,载铁车上,自三千斤积至万斤,毕无蝇声,试可乃用"。

辂之所止,有行马二,饰以彩绿"淳熙十二年修玉辂及大辇四柱,绍熙二年修五辂,易车轴"。

左建太常,十二ヵ,绣日月五星;右龙,职掌驾士二百三十八人,服平巾绩,绢抹额,罗绣对凤袍,皆以青绯罗绣对凤袄,又罗抹带、绢袜、麻鞋,皆青色。

青骢马三十匹,执绥官一员,捧轮将军四人,呵唱二人,前后拦马各九人,踏道二十二人,辕马十二人,诞马十二人,抱辕坠辕各六人,正副托叉各四人,把棒四人,小梯二人,香匙翦二人,红轴头二人,推杆四人,刮轮四人,龙头二人,烛台二人,静席二人,左右索各六十一人职掌五员,教马二人,车子官健八人,盖覆仪銮司五人,千牛卫上将军二员,抱龙太常六员,进马四员,牧马三十人,香蹬睥睨一,香案三十人,排列官一员"凡玉辂丈尺饰视承平所用显庆辂,辂多不同,盖出省记增减也"。

金辂,色以赤,驾六赤马,驾士六十四人。

象辂,色以浅黄,驾六赭白马,驾士四十人。

革辂,色以黄,驾六马,驾士四十人。

木辂,色以黑,驾六黑骝马,驾士四十人。

自金辂而下,其制皆同玉辂,惟无玉饰。

副玉辂、副金辂、副象辂、副革辂、副木辂、并驾六马,驾士四十人,当用银饰者皆以铜,余制如正辂。

元丰初,礼文所言:"近制,金辂不以金饰诸末,象辂不以象饰诸末,革辂不鞔,木辂不漆,请改饰四辂。 又古者,五辂皆载旗,谓之‘道德之车’。 《考工记》车戟崇於殳,酋矛崇於戟,各四赤,戟矛皆插车骑,谓之‘兵车’。 战国尚武,故增插四戟,谓之‘戟’。 则知德车、武车,固异用矣。 汉卤簿,前驱有凤凰戟,犹未施於五辂。 江左以来,五辂乃加戟於车之右,韬以黻绣之衣。 后周司辂,左建旗,右建戟,戟方六尽,赤而被之以黼,皆戾於古。 请去五辂戟,以应‘道德’之称,而建太常於车后之中央,升辂则由左。 又按《周礼》: ‘大驭,掌驭玉辂以祀。 ’则祀乘玉辂也。 斋仆掌驭金辂,斋充金辂之右,则斋乘金辂也。 斋祀之车,异用而不相因。 国朝亲祠太庙,致斋文德殿毕,翼日即进玉辂,非是。 请进金辂,俟太庙祀毕,翼日,御玉辂诣郊。"

又言:"法驾之行,必有共舆者,盖以承清问。 袁盎曰:‘天子所与共六尺舆,皆天下豪俊。 ’此汉用古制也。 《周官》有太仆、斋仆、道仆,所以御车,至骖其乘,则其礼益重。 故道德之车则有斋右、道右,武车则有戎右,皆以士大夫为之。 国朝之制,乘舆有太仆而无骖乘,请增近臣一员,立车右。"

其后,诏增制五辂及骖乘,玉辂建太常,金辂建太旗,象辂建太赤,革路建太白,木辂建太麾。

诸辂之副,各次正辂,仍有戟焉。

中兴后,金辂之制,黄饰,建大旆九ヵ,绣升龙,辂牌一,金镀银耀叶八十一,轮衣一,绣络带二,顶龙,纟畏带十有二,玉十有二,金丝结穗球二,金丝结绶一,长辕金镀银龙头二,上有金镀铜立凤十有二,车桄上金镀铜座一,金镀铜套筒十,金镀银钹面四,金镀炉一,金镀银香宝二并匙。

金镀银立羽台八,御座褥子一,有黄绢帕三,箱周回叶段正轮辐一,副轮轴罨头钹面各二,毂辐叶各二百四十,建竿二,流苏结二并铎,软帘一,并钹遮环踏道一,并褥行马二,并罨头小托叉二,车箱行道褥一,马饰十有二"马面辔头,攀腹带,包鬃尾,锦屉绰颏"。

职掌驾士一百五十六人、服色以黄,黄马三十匹"四辂,下驾辂马、共一百二十匹,盖覆仪銮共六人"。

前后拦马各五人,踏道六人,辕马六人,诞马六人,抱辕坠辕各四人,正托叉四人,把棒四人,椎杠二人,静席二人,左右索各五十一人。

职掌呵唱二人,教马二人,车子官健二人"象、革、木三辂,人数并同。 四辂,无千牛卫上将军、抱龙、进马官,香蹬、睥睨排列官、职掌等"。

象辂,朱饰,建大赤七ヵ,绣乌隼"仪物同金辂"。

职掌驾士一百五十六人,服色以赤,も马三十匹。

革辂,银褐饰,建太白,六ヵ,绣熊虎"仪物同上"。

职掌驾士一百五十六人,服色以银褐,白马三十匹。

木辂,黑饰,建大麾,四ヵ,绣龟蛇"仪物同上"。

职掌驾士一百五十六人,服色以黑,骊马三十匹。

大辂,徽宗政和六年,徐秉哲言:"南北郊,皇帝乘玉辂以赴斋宫。 自斋宫赴坛,正当祀天地,乃乘大辇,疑非礼意。"

下礼制局讨论,於是议造大路如玉辂之制,唯不饰以玉,樊缨一就以尚质。

又制大十有二旒,龙章而设日月,建於大路之上以象天。

大路大舆陈列於门辇、逍遥平辇之前,礼毕还宫,则御大辇。

耕根车,汉制如副车,有三盖,一曰芝车,置A10耒耜之ゅ,上亲耕所乘也"桓谭谓扬雄曰:"君之为黄门郎,居殿中,数见舆辇,玉爪、华芝及凤凰、三盖之属,皆玄黄五色,饰以金玉、翠羽、珠络、锦绣、茵席者。" "。

晋因之,驾驷,天子亲耕所乘,置耒耜於轼上。

一名三盖车。

宋因之。

隋以青为质,三重盖,羽葆雕装,同玉辂。

驾六马。

其轼平,以青囊盛耒耜而加之。

田则乘之。

唐因隋,其饰不易,大驾行则备焉。

宋制如五辂之副,驾六青马,驾士四十人。

进贤车,古安车也。

周制、致仕之老及后乘之。

汉制,乘舆、金根、安车、立车"蔡邕曰:"五安五立。" 徐广曰:"立乘曰高车,坐乘曰安车"",是为德车。

五时车,安、立亦皆如之。

各如方色,马亦如之。

建大,十有二ヵ,所御驾六马,余皆驾四。

皇太子、皇子、公、列侯,皆乘之。

自汉以后,亦为副车。

晋制因之。

天子所御则驾六,余并驾四。

三公下至九卿,各一乘,公驾三,特进驾二,卿驾一。

宋因之。

齐制,诸王、三公、国公、列侯等,行礼则乘之。

隋制,金饰,紫通,朱里。

驾四马。

临幸及吊则供之。

唐制,以金饰,驾四马,临幸则乘之。

大驾出,在耕根车后。

宋干德时,改赤质,两壁纱窗,擎耳,虚柜,一辕,绯衣,络带、门帘皆绣凤,红丝网。

中设朱漆床,香案,紫衤案衣,绯缯里鞔索,朱漆行马"凡车皆有鞔索、行马",驾四马,驾士二十四人。

明远车,古四望车。

齐制,通,油幢络,班漆轮毂,亦曰皂轮车,以礼加贵臣。

隋制,同犊车,黄金饰,青油幢朱里,紫通,紫丝网,驾一牛,拜陵、临吊则乘之。

唐制,以金饰,驾四马,拜陵、临吊则乘之。

大驾出,在安车后。

宋初,驾以牛,后改,仍驾四马,赤质,制所屋,重勾阑,上有金龙,四角重铜铎,上层四面垂帘,下层周以花辕、三板驾士四十人。

羊车,晋制,一名辇车,上如轺,伏兔箱,漆画轮。

武帝泰始中,羊乘,司隶纠罪免官。

齐依之,因制漆画牵车,小形如舆,金涂纵容,锦衣。

箱里隐漆后户牙兰,辕枕后捎,竿代栋梁,皆金涂铰饰御。

及皇太子所乘之也。

梁因制羊车亦名辇,上如轺,小儿衣青布褶,五辫髻,数人引之。

贵贱通得乘之,名牵子也。

隋大业始置焉。

金宝饰,紫锦,朱丝网。

童子二十人,皆两环髻,服青衣,年十四五者乘之,谓之羊车小吏。

驾果下马,其大如羊。

唐因之,小吏十四人。

宋亦为画轮车,驾以牛。

随驾以果下马,赤质"今亦驾以二小马",两壁画龟文、金凤翅,绯衣、络带、门帘皆绣以瑞羊。

童子十八人。

景中,贾昌朝言:"大驾卤簿,有羊车前列。 案羊车本汉晋时乘於后宫。 隋唐以来,遂为法从,国朝因循未改。 窃以郊祭天地,庙见祖宗,车服所陈,动必由礼。 至於四望、耕根之属,兼包历代,岂容后宫所乘,参陪五辂?欲望大驾不用羊车,所冀肃恭,稽合典礼。"

指南车,黄帝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将士皆迷四方,黄帝於是作指南车以示方,故后常建焉"出崔豹《古今注》"。

周致太平,越裳氏重译来献。

使者迷其归路,周公为司南之制,使载之南,周年至国。

故常为先导,示服远人,而正四方车"法具在尚方故事,其制未详"。

后汉张衡始复创造。

汉末丧乱,其制不存。

魏明帝青龙中,令博士马钧绍而作焉。

车上有木仙人,举手常指南。

车箱回转,所指微差。

晋乱复亡。

东晋义熙十三年,刘裕平长安,始得此车,复修之,一名司南车。

驾驷其下,制如楼,三级,四角金龙衔羽葆。

刻木为仙人,衣羽衣,立车上,车虽回运,而手恒指南。

大驾出行,为先启之乘。

此车戎狄所制,机数不精,回曲频骤,犹须人力正之。

范阳人祖冲之,有巧思,常谓宜更造。

宋顺帝明中,东齐高帝为相,命冲之造焉。

车成,使抚军将军、丹阳尹王僧虔等试之。

其制甚精,百屈千回,未尝移变。

齐因宋制,加饰四周,箱上施屋。

指南人衣裙襦天衣,在箱中。

上四角皆施龙子,干悬杂色真孔雀,布皂衤复幔,驾牛,皆铜钹饰。

梁复名司南车,大驾出,为先启之乘。

后魏太武帝使工人郭善明造之,弥年不就。

扶风人马岳又造,垂成,善明杀之。

唐修之,备於大驾,行则先导。

宋一名司南车。

赤质,两箱画青龙、白虎,四面画花鸟,重台,句阑,镂拱,四角垂香囊。

上有仙人,车虽转而手恒指南。

一辕,凤首,驾四马。

驾士三十人。

天圣五年,燕肃复创意造之"其法:用独辕车,箱外笼上有重构,立木仙人于上,引臂南指。 仙用大小轮九,合齿一百二十。 足轮二,高六尺,围一丈八尺。 附足立子轮二,径二尺四寸,围七尺二寸,齿各二十四,齿相去三寸。 辕端横木下立小轮二,其径三寸,铁轴贯之。 左小平轮一,其径一尺二寸,出齿十二。 右小平轮一,其径一尺二寸,出齿十二。 中心大平轮一,其径四尺八寸,围一丈四尺四寸,出齿四十八,齿相去三寸。 中立贯心轴一,其高八尺,径二寸。 上刻木为仙人,其车行,木人南指。 若折而东,推辕右旋,附右足子轮顺转十二齿,击右小平轮一匝,触中心大平轮左旋四分之一,转十二齿,车东行,木人交而南指。 若折而西,推辕左旋,附左足子轮随轮顺转十二齿,击左小平轮一匝,触中心大平轮右转四分之一,转十二齿,车正西行,木人交而南指。 若欲北行,或东,或西,转亦如之"。

徽宗大观元年,内侍省吴德仁又献指南车之制"其制,身一丈一尺一寸五分,阔九尺五寸,深一丈九寸,车轮直径五尺七寸,车辕一丈五寸。 车箱上下为两层,中设屏风,上安仙人一执仗,左右龟鹤各一,童子四各执缨立四角,上设关捩。 卧轮一十三,各径一尺八寸五分,围五尺五寸五分,出齿三十二,齿相去一寸八分。 中心轮轴,随屏风贯下,下有轮一十三,中至大平轮。 其轮径三尺八寸,围一丈一尺四寸,出齿一百,齿相去一寸二分五,通上左右起落。 二小平轮,各有铁坠子一,皆径一尺一寸,围三尺三寸,出齿一十七齿,相去一寸九分。 又左右附轮各一,径一尺五寸五分,相四尺六寸五分,出齿二十四,齿相去二寸一分。 左右迭轮各二,下轮各径二尺一寸,围六尺三寸,出齿三十二,齿相去二寸一分;上轮各径一尺二寸,围三尺六寸,出齿三十二、齿相去一寸一分。 左右车脚上各立轮一,径二尺二寸,围六尺六寸,出齿三十二,齿相去一寸二分五。 左右后辕各小轮一,无齿,系竹并索在左右轴上,遇右转使右辕小轮触落右轮,若左转使左辕小轮触落左轮,行仙童交而指南,车成"。

记里鼓车,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刘裕灭后秦所获,未详其所由来。

制如指南车,驾驷,中有木人执槌向鼓,行一里则打一槌"崔豹《古今注》云:"亦名大章车,所以识道里也。 车上为二层,皆有木人执槌,行一里,下一层击鼓;行十里,上一层击镯。 尚方故事有其作法,然亦未详之"。 宋因之不易,大驾卤簿,次指南车后。 齐因宋制,饰加华盖、子,襟衣漆画,鼓机皆在内也。 梁因齐制,改驾以牛。 唐复修,大驾卤簿,次指南车后。 宋一名大章车。 赤质,四面画花鸟,重台,句阑,镂拱,行一里,则上层木人击鼓;十里,则次层木人击镯。 一辕,凤首,驾四马。 驾士三十人。 天圣,内侍卢道隆上记里鼓车之制"其制:独辕双轮,箱上为两重,各刻木为人,执过。 足轮各径六尺,围丈八尺。 足轮一周,而行地三步。 以古法六尺为步,三百步为里,用较今法五尺为步,三百六十步为里。 立轮一,附於左足,径一尺三寸八分,围四尺一寸四分,出齿十八,齿相去二寸三分。 半平轮一,其径四尺一寸四分,围丈二尺四寸二分,出齿五十四,齿相去与附立轮同。 立贯心轴一,其上设铜旋风轮一,出齿三,齿相去寸二分。 中立平轮一,其径四尺,围丈二尺,出齿百,齿相去与旋风等。 次设小平轮一,其径三寸少半寸,围一尺,出齿十,齿相去一寸半。 上平轮一,其径三尺少半尺,围一丈,出齿百,齿相去与小平轮。 同其中平轮转一周,车行一里,一层木人击鼓;上平轮转一周,车行十里,上一层木人击镯。 凡用大小轮八,合二百八十五齿,递相钩锁,周而复始,诏皆以其法下有司而制之"。 大观元年,内侍省吴德仁献记里鼓车之制"其法:车箱上下为两层,上安木人二身,各手执木槌。 轮轴共四。 内左壁车轮上立轮一,安车箱内,径二尺二寸五分,围六尺七寸五分,二十齿,齿相去三寸三分五。 又平轮一,径四尺六寸五分,围一丈三尺九寸五分,出齿六十,齿相去二寸四分。 上大平轮一,通轴贯上,径二尺八寸,围一丈一尺,出齿一百,齿相去一寸二分。 立轴一,径二寸二分,围六寸六分,出齿三,齿相去二寸二分。 外大平轮轴上有铁拨子二。 又木横轴上关捩、拨子各一。 其於车脚转一百遭,通轮轴转周,木人各一击钲、鼓"。 白鹭车,隋制一名鼓吹车,车上施层楼,楼上有翔栖乌。 唐因之,驾四马,大驾出,在记里鼓车后。 宋制,赤质,周施花板,上有朱柱,贯五轮相重,轮衣以绯,皂顶及绯络带,立绣飞鹭。 柱杪刻木为鹭,衔鹅毛,红绶带。 一辕。 驾四马,驾士十八人。 宣和元年,礼制局言:“旧卤簿记有白鹭鸾旗,皮轩三重,其制非古。 按《曲礼》曰,前有水则载青旌,前有尘埃则载鸣鸢,前有车骑则载飞鸿,前有士师则载虎皮,前有鸷兽则载貔貅。 万乘一出,五车必载,所以警众也。 青旌、鸣鸢、飞鸿、貔貅,乃以白鹭鸾旗杂陈其间,未为合礼。 今欲改五车相次,於中道继之以崇德车,於是为备"青旌车,赤质,曲壁中载青旗,以绛帛为之,画青鸟於其上。 鸣鸢车,赤质,曲壁中载鸣鸢旌,以绛帛为之,画鸣鸢於其上。 飞鸿车,赤质,曲壁中载飞鸿旌,以绛帛为之,画飞鸿於其上。 虎皮车,赤质,曲壁中载虎皮旌,绛帛为之,缘以赤,画虎皮於上。 貔貅车,赤质,曲壁旌,绛帛为之,缘以赤,画貔貅於上。 其辕皆一"。 鸾旗车,汉制,为前驱。 编羽旄列系幢旁,"胡广曰:“以铜鸟於车衡上""。

晋宋因之,驾四马,先路所载。

唐备於大驾卤簿,次白鹭车后。

宋制,赤质,曲壁,一辕。

上载赤旗,绣鸾鸟。

驾四马,驾士十八人。

宣和中,礼制局言,三车非古制,改五车"事见白鹭车下"。

崇德车,秦名为辟恶车,上有桃弧苇矢,以禳祓不祥。

太仆令一人,在车,前执弓箭"出崔豹《古今注》"。

唐制,驾四马。

大驾出,在鸾旗车后。

宋制,赤质,周施花板,四角刻辟恶兽,中载黄旗,亦绣此兽。

太卜署令一人,在车中执旗。

驾四马,驾士十八人。

宣和初,礼制局言:"《记》曰‘前巫而后史’,传曰‘桃弧棘矢,以供御王事’。 请以巫易太卜,弧矢易辟恶兽。"

从之。

皮轩车,汉前驱车。

以虎皮为轩,取《曲礼》"前有士师,则载虎皮"之义。

晋宋相因,驾四马,皆大夫载。

自后无闻。

唐备之大驾卤簿,次於辟恶车后。

宋制,赤质,曲壁,上有柱,贯五轮相重,画虎文。

驾四马,驾士十八人。

宣和初,礼制局言,三车非古制,改五车"事见白鹭车下。 "

黄钺车,汉制,乘舆建之,在大驾后。

晋黄钺车,驾一马。

大驾行,次於华盖后御麾左右。

又有金钺车、金钲车,并驾三马。

唐备於大驾卤簿。

天宝初,改为金钺车。

宋制,赤质,曲壁,中设金钺,锦囊绸杠。

左武卫队正一人,在车中执钺。

驾两马,驾士十五人。

豹尾车,周制,象君子豹变,又以尾者言谦也。

古者军正建之"崔豹《古今注》云。 "汉制,大驾出,属车八十一乘;法驾出,属车三十六乘,最后一乘豹尾,以前比之省中"胡广曰:"施於道路豹尾之内为省中。" "。

晋因之,在卤簿末。

宋制徐广按《淮南子》云:"军正执豹皮以正其众。"

《礼记》曰:"前有士师,则载虎皮。"

乘舆豹尾,以其义类。

唐制:大驾出,在黄钺车后,驾二马,右武卫队正一人,在车执之。

宋因之,制同黄钺车。

上载朱漆竿,首缀豹尾,右武卫队正一人执之。

驾两马,驾士十五人。

属车,一曰贰车,一曰左车。

秦制,大驾属车八十一乘,法驾三十六乘。

汉法驾用三十一乘,小驾用十二乘。

隋制,大驾三十六,法驾十二,小驾不用。

唐大驾唯用十二乘。

宋因之。

其制,黑质,两箱舆装,前有曲阑,金铜饰,上施紫通,络带、门帘皆绣鹤,紫网,分钅沓。

每乘驾三牛,驾士十人。

元丰初,详定礼文所言:"《周礼》戎右职曰‘会同充革车,’《仪礼》曰‘贰车毕乘’,《礼记》曰‘乘君之乘车,不敢旷左,左必式’。 盖古者后车余,路必使人乘之,不敢旷空,所以别旷左之嫌也。 《诗》曰:‘命彼后车,谓之载之’是也。 自秦兼九国车服,西汉因之,大驾属车八十一乘。 《后汉》制云,尚书御史所载,扬雄云,‘鸱夷国器,於属车’,张衡曰‘属车之,载犭佥犭曷犭乔’。 则是汉之属车,非独载人,又以载物,亦《仪礼》所谓毕乘之也。 宋朝卤簿车十二乘,虚设於法驾之后,实近旷左之嫌。 请尚书御史乘之,或以载乘舆服御。"

从之

大辇,历代之制已见前。

宋制:大辇,赤质,正方,油画,金涂银叶,龙凤装。

其上四面行龙云朵。

火珠方鉴,银丝囊网,珠翠结条,龙钿窠霞子。

四角龙头衔香囊,顶轮施耀叶。

中有银莲华座龙,红绫里,碧牙压帖。

内设圆鉴,银丝香囊,银饰勾阑,台座,红丝绦网,分钅沓。

中施黄褥,置御座。

扶几,香炉,锦结绶。

几衣、轮衣、络带并绯绣压金银线。

长竿四,银里铁钅局龙头,鱼钩,锦膊褥,银装画梯,托叉,黄罗缘席、褥、巴,梯杖褥,朱索,绯缯油巴。

主辇六十四人。

亲祀南郊、谒太庙还及其銮驾黄麾仗、省方还都,则乘之。

大中祥符初,东封,以旧辇太重,遂命别造,凡减去七百余斤,后常用焉。

绍兴十三年,更制大安辇。

赤质,正方,油画,金涂银龙凤装,朱漆大轮一,金涂银顶龙一,四面施行龙一十六、火珠四。

方鉴,银丝囊网,珠翠结绦,龙钿窠霞子,四角龙头,四真珠,结穗球一十二,顶轮施涂金银耀叶。

银盘,红罗轮衣一,缀银铃,红罗络带二,中设御座,檀香雕木龙椅,靠背上水晶珠梅,红丝裙网,象牙滴子,典几,锦褥,绢画,里外龙水屏风,香炉,结绶,长竿四,饰以金涂银龙头。

奉辇四百六十人"为五番,每番九十二人"。

祀毕,车驾还内,不用金辂则乘之"淳熙十二年,新制踏道,增其尺寸。 旧例,五番四十人,今添三十人,及副都大人员一人。 服五色武弁冠,黄罗绣对凤袍,黄罗勒帛紫罗生色袒带,紫绢行"。

文德殿发册,尚辇陈於西阶下,东乡"隆兴元年,礼官请大辇权不陈设"。

芳亭辇,黑质,顶如幕屋,绯罗衣,裙衤阑、络带皆绣凤。

两面朱绿葱花钣,外施红丝网。

绸,金铜分钅沓,前后垂帘,下设牙床、勾阑。

长竿四,银龙头,银饰梯,行马。

主辇一百二十人。

凤辇,赤质,顶轮有二柱,绯罗轮衣,络带、门帘皆绣凤。

顶有金凤一,两壁刻画龟文、金凤翅。

前有轼匮、香炉、香宝、结带,下有勾阑二重,长竿三,银饰梯,行马。

主辇八十人。

法驾卤簿,不设。

逍遥辇,以棕榈为屋,赤质,金装,朱漆竿版各一,金螭头、金裹鱼钩各四,朱漆柄,托叉二,金丝坐褥,扶版,踏床褥,饰以红花罗锦,踏床褥一,衬褥十六,金镀银装行马二,朱漆踏床二,促尘版,软屏风,红花罗锦、金屏风、护泥屏各一"旧云逍遥子,后改名辇"。

高宗绍兴七年重制,诏务令朴素"干道九年,以后殿门卑小,逍遥辇出入有碍,令工部照辇院丈尺,重修殿门。 御辇院官,旧制二千六百三十人。 绍兴十二年,诏以一千人为额,供御营三百人,次供御营一百五十人,下都营六百五十人,后减为九百人。 干道六年,诏以七百人为额,供御二百二十人,次供御一百三十人,下都三百五十人。 "

平头辇,制如逍遥辇而无屋"真宗造登封辇,今平头辇制因此"。

金螭头四,金装,朱漆扶版竿各二,版座各一,金裹鱼钩四,褥饰以红花罗锦,踏床褥一,檀香促尘版一,护泥屏一。

旧制,辇官十二人,服同逍遥辇。

绍兴十六年亲耕,服履袍乘之。

隆兴初,诏制平辇及绦衣褥,郊祀礼毕用之。

小辇,赤质,顶轮下施曲柄如盖,绯绣轮衣,络带,制如凤辇而小。

下有勾阑,牙床,绣沥水。

中设方床,绯绣罗衣,锦褥。

上有小案,坐床,皆绣衣。

踏床绯衣。

前后长竿二,银饰梯,行马。

奉舆二十四人。

七宝辇,隆兴二年正月,诏御辇院令京师旧辇官省记昨进道君皇帝七宝辇之制,下有司制造,更为美名以进德寿宫。

礼官言:七宝辇高五尺一寸,广二尺七寸,深三尺六寸。

竿长二丈一寸,扶版二,朱红漆。

丝织红百花,行龙,蓝沥水,升龙,朱漆踏床一,红百花团龙覆之,百花大团龙褥一,红罗销金百花团龙座一,朱漆踏床一,镀金银火踏一,纯金装钉行马一对:托叉一,以朱漆之,比大辇制度。

内耀叶并角龙莲盘,顶龙并涂金真珠结穗球龙水屏风。

御座用香檀木,龙椅靠背,金焰水晶珠梅。

红丝裙网,牙象滴,今欲比大辇。

平辇用珠靠背龙头,引手,玉龙头,并玉转身捧珠龙,其角龙铎等并纯金。

诏如其式,内裙网用七宝装缀。

太上皇帝曰:"仪卫巳随时增益,舆辇不须别造,况多事之时,国用方殷,不宜虚费。"

遂止"自是上皇每至大内,多乘马,至湖上,则用肩舆,盖不欲烦民也。 "

腰舆,前后长竿各二,金铜螭头,绯绣凤裙衤阑,上施锦褥。

别设小床,绯绣花龙衣。

奉舆十六人。

香蹬,唐制也。

朱漆案,绯绣花龙衣,上设金涂香炉、烛台。

长竿二,舆士八人。

金涂银火镣、香匙副之。

象,汉卤簿,最在前。

晋平吴后,南粤献驯象,作大车驾之,以载黄门鼓吹数十人,使越人骑之以试桥梁。

宋朝卤簿,以象居先,设木莲花座,金蕉盘,紫罗绣络脑,当胸、后秋并设铜铃杏叶,红牛尾拂,跋尘。

每象,南越军一人跨其上,四人引,并花脚幞头,绯绣窄衣、银带。

五牛旗,依方色,皆小舆上刻木为牛,背插旗。

错采为牛,旗竿上有小盘,衣及舆衣,亦并绣牛形。

舆士各四人。

相风乌舆,上载长竿,杪刻木为乌,垂鹅毛,红绶带,下承以小盘,周以绯裙,绣乌形。

舆士四人。

交龙钲、鼓舆各一,皆刻木为二青龙相交,下有木台、长竿,一挂画鼓,一挂金钲,上皆有绯盖,亦绣交龙。

舆士各二人。

钟、鼓楼各一,本隋大驾钟车、鼓车也。

皆刻木为屋,中置钟、鼓,下施木台、长竿,如钲、鼓舆。

舆士各二十四人。

行漏隋,大业行漏车也,制同钟、鼓楼而大,设刻漏如桶衡。

首垂铜钵,末有钵象,漆柜贮水,渴乌注水入钵中,长竿四。

舆士六十人。

十二神舆,赤质,四门旁刻十二辰神,绯绣轮衣。

络带。

舆士十二人。

自钲鼓以下,旧礼令无文,皆开宝定礼所增。

常之制,自汉以来,制度残缺。

唐礼,五辂皆左建龙,右载戟,讹谬滋甚。

元丰改定郊庙礼文,五辂所载,悉如巾车之职。

又以戟非古,政和,礼官请玉辂以太常大建於左右而去戟,厥后郊庙五辂及副车,皆建太常。

一日并出,观者骇焉。

至是造五辂悉亻效周礼之制。

玉辂后,左太常,绣日月星辰,右龙,绣交龙,皆用青罗,表里文绣,下有网须,谓之,头用青饰。

建竿,插於辂后两柱傍金环之内。

竿首饰以镀金螭头,垂以金钹青缨各六,谓之旒。

竿以桐木,剖竹外护,固以筋胶,布以漆,饰以青藻。

旗势稍重,六人各执叉托之,以助旗力。

旗,皆错采为之,漆竿、首、纛头、锦腰、火焰脚。

白泽、摄提、金鸾、狮子、天下太平、君王万岁,及在步甲前后队,后马队三队、六军仪仗内,并以赤。

日、月及合璧、连珠、风、雨、雷、电、五星、二十八宿、祥并以青。

北斗以黑。

五岳、四渎、五方、五神、十二辰、五龙、五凤、龙虎君,并以方色。

天王以赤、黄二色。

排拦以黄、紫、赤三色。

大黄龙负图旗,旧画八卦,政和礼局改画为河图、九、一、三、七、二、四、六、八、五之数。

中兴后,增制华旗,各以瑞物缋形其上。

皂纛,本后魏纛头之制,盖旄头之遗象。

制同旗,无文采,去首六脚。

暴槊。

暴,击声也。

一云象暴牛,善斗。

唐金吾将军执之。

宋朝制,如节有袋,上加碧油。

常置朝堂,车马卤簿出,则八枚前导"又卫司暴槊四"。

牙门旗,古者,天子出建大牙。

宋朝制,赤质,错采为神人象,中道前后各一门,左右道五门,门二旗,盖取周制"旌旗表门"及"天子五门"之制。

中兴后,中道,前后门旗各二;左右道,五门各四。

伞,古者张帛以避雨之制。

今有方伞、大伞,皆赤质,紫表朱里,四角铜螭首"六引内,制差小"。

绍兴九年,诏后殿射殿引呈公事,日景巳高,作卫清凉伞十,从旧制也。

盖,本黄帝时有气为花花之象而作。

金花盖,导盖,皆赤质,如伞而圆。

沥水绣花龙。

又有曲盖,差小,绣瑞草。

睥睨,汉乘舆所用,如花盖而小。

扇,有朱团及雉尾四等。

朱团,绣凤,黑漆柄,金铜饰。

雉尾皆方,其上绣雉尾。

绍兴十三年,诏郊礼伞、扇并遵旧制,拂扇等毋以珠为饰。

金节,隋制也。

黑漆竿,上施圆盘,周缀红丝拂八层,黄绣龙袋笼之。

王公以下皆有节,制同金节,韬以碧油。

罕,象"毕、昴为天阶",故为前引,皆赤质,金铜饰,朱藤结网,金兽面。

罕方,上有二螭首衔红丝拂;圆,如扇。

幢,制如节而五层,韬以袋,绣四神,各随其方色,朱漆柄。

王公所给幢,黑漆柄,紫绫袋。

黄麾,古有黄、朱、三色,所以指麾也。

汉大驾有前黄麾。

宋朝之制,绛帛为之,如幡,错采成"黄麾"字,下绣交龙;朱漆竿,金龙首,上乘朱丝小盖。

元丰中,命礼官定朝会仪,请制大麾一;注旄於竿首,其旗十有二幅,其色黄,一旒,元会设仗,建大黄麾於当御厢之前,麾幡二於后。

神宗疑其制凿命,且阙之,而黄麾幡仍旧。

幡,本帜也,貌幡幡然。

有告止、传教、信幡,皆绛帛,错采为字,上有朱丝小盖,四角垂罗纹佩,系龙头竿上。

错采字下,告止为双凤、传教为双白虎,信幡为双龙。

又有绛引幡,制颇同此,作五色晕,无字,两角垂佩。

御刀,自晋宋以来有之。

黑鞘,金花银饰,靶轭,紫丝绦分钅沓。

仪刀,制同,悉以银饰,王公亦给之。

斑剑,本汉朝服带剑。

晋易以木,谓之"象剑,"取装饰斑斓之义,鞘以黄质,素紫斑文,金铜饰,紫丝绦分钅沓。

戟,有枝兵也。

木为刃,赤质,画气,上垂交龙掌、五色带,末缀铜铃。

戟,无掌,而有小横木。

又有小戟,与戟同制。

槊,长矛也。

木刃,黑质,画气。

又有细槊,制同而差小。

仪サ,剑戟之类,秦、汉有之。

唐用为仪仗,刻木如斧,涂以青,柄以黄,上缀小锦幡、五色带。

殳、叉,亦戟类。

殳,无刃而短,黑饰两末。

叉,青饰两末,皆青,中白,画气,缀朱丝拂。

氅,本缉鸟毛为之。

今为四角小盖。

每角垂珠佩,以朱丝,周缀五色带,绣龙、孔雀、白鹅。

其别有三,系龙头竿,竿制如戟。

弩,汉京尹、司隶前驱,持弓以射窥者。

今制,每弩加箭二,有叉,画气"仗内弩同"。

弓箭,每弓加箭二,有叉,同弩,

刀盾。

刀,容刀也;盾,旁排也。

一人分持。

刀以木为之,无鞘,有环,紫丝绦分钅沓。

盾,赤质,画异兽"又朱藤络盾,制悉同,惟绿藤绿质"。

皆持执之。

甲骑具装。

甲,人铠也;具装,马铠也。

甲以布为里,黄纟为表,青绿画为甲文红锦缘、青纟为下裙,绛韦为络,金铜钅央,长短至膝。

长膺为人面二,自背连膺,缠以锦蛇。

具装、如常马甲,加珂拂於前膺及后秋。

车辐,棒也,形如车轮辐。

今制,朱漆八棱。

白柯,抢,槊也。

唐羽林所执,制同槊而铁刃,上缀朱丝拂。

柯舒,黑漆棒也,制同车辐,以金铜钉饰。

镫杖,黑漆弩柄也。

以金铜为镫及饰,其末紫丝绦系之。

七宝床一,覆以绯罗绣帕。

国初,内臣马上捧之,谓之驾头。

扇Υ,绯罗绣扇二,绯罗绣曲盖一,并内臣马上执之。

谓之"扇Υ"。

驾头在细仗前,扇Υ在乘舆后,三驾及常出并用之。

嘉六年,以ト门候及内臣各二人分驾头左右,扇Υ后编拦,仍以皇城司亲从官二十人随之。

鸣鞭,《周官》条狼氏执鞭趋辟之遗制也。

鞭槊用红丝而渍以蜡。

行幸,则前警,祀毕还宫,亦用之;视朝、宴会,则用於殿庭。

绍兴十三年亲飨太庙,命去神位百步之内,毋得鸣鞭。

十五年,正旦朝会,帝出东ト,御大庆殿,殿上合鸣鞭,以殿小非在京比,乃免焉。

球仗,涂金银裹,以供奉官骑执之,分左右前导。

大礼,用百人,常行,三十。

褥,大礼旧仪,御座,金裹装钉,施珠坐褥。

是年八月,上谓辅臣曰:"事天以诚为主,器用陶匏,贵其质也。 苟尚侈丽,则失精之意矣。"

乃诏有司制褥,以珠为饰。

驾马,鞍勒有金、玉、水晶、金涂四等闹装,占结为座,龙碾镂尘沙面、平面、洼面、方团、寸节、卷荷校具,皆垂六鞘,金裹银鞍桥、衔镫,朱黄丝绦辔秋,绯黄织绣或素圜鞯,衤盍ゎ用金银线织,或绯黄纟。

仁宗至道中,以黄绢代之。

鞭用紫竹,红、黄丝鞘,缨以红、黄牛尾,金为钹。

每日,马五匹供奉,鞍用玉及金涂银,衤盍ゎ用纟绢。

行幸则十四匹,加真金、水晶之饰。

绍兴十五年,诏自今御后殿及驾出,御马权免入殿。

止,例於殿门外。

射殿则仍旧制。

淳熙十四年,诏引呈射事,御马依后殿仪,立於殿门外。

右五辂及诸车舆辇、常、卤簿,多历代所用。

然有其说而不详其制,惟宋九朝及中兴史志所载制造设饰之制颇详,然亦必承袭历代相因之制而微有增损者也。

故具载於此。

至於逍遥子、平头辇、驾头、扇Υ之属,虽历代所无,然宋三百年相承,乘舆出入,所必用也。

故亦具载其制云。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