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职官典 第 三 十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通典
《通典》 职官典 第 三 十 杜佑

职官十二东宫官东宫官敘太子六傅三太三少太子宾客太子詹事丞主簿司直太子庶子中允司议郎中舍人舍人通事舍人諭德赞善崇文馆学士洗马文学校书正字典膳郎药藏郎內直郎典设郎宫门郎太子家令丞主簿食官署典仓署司藏署太子率更令丞主簿太子仆丞主簿厩牧署左右卫率府副率以下官属左右司御率府左右清道率府左右监门率府左右內率府太子旅賁中郎將太孙官属东宫官敘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

乐所以修內,礼所以修外,礼乐交错於中,发形於外,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温文。

中,心也。

懌,悦也。

立太傅少傅以养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

言养者,积浸成长也。

太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观太傅之德行而审諭之。

太傅在前,少傅在后,谓其在学时也。

入则有保,出则有师,谓燕居出入时也。

汉班彪上书曰:「昔成王为孺子,出则周公、召公、史佚,入则太顛、閎夭、南宫适、散宜生,左右前后皆正礼。

」是以教諭而德成也。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諭诸德者也。

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

慎其身者,谨安护之。

秦汉以下,始加置詹事、中庶子及诸府寺等官,亦有以他官而监护者。

汉孝宣帝欲令中郎將许舜监护太子家,疏广以为示狭,非所以广太子也。

后汉顺帝立太子居承光宫,以侍御史种暠监护。

有中常侍卒乘衣车来载太子。

太子太傅杜乔忧惧不能止,开门將出,而暠至,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

常侍来,无尺一,何以得將太子去,何知不与內宠奸臣共挟邪谋\。

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乃遣乔诣台启白,得中决敕,乃听之。

自魏明帝以后,久旷东宫,制度闕废,官司不具。

吴孙权即位,孙登为太子,兼置四友等官。

以诸葛恪为左辅,张休为右弼,顾谭为辅正都尉,陈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

於是东宫号为多士。

晋初,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诸官並未置。

唯置卫率令典兵,二傅并摄眾事。

至咸寧元年,始置詹事,以领宫事。

宋孝武置东宫率更令等官,其中庶子、庶子、中舍人、舍人、洗马各减旧员之半。

后周加置太子諫议员四人。

至隋罢詹事,分东宫置门下坊、典书坊,北齐已有典书坊。

以分统诸局。

比门下、內史二省。

门下坊有左庶子二人,內舍人四人,录事二人,统司经、宫门、內直、典膳、药藏、斋帅等六局。

典书坊有右庶子二人,舍人、通事舍人各八人,领內坊。

大唐置詹事府以统眾务,置左右二春坊以领诸局。

龙朔二年,改门下坊为左春坊,典书坊为右春坊。

咸亨初復旧。

景云元年又改为之。

左春坊置左庶子二人,中允二人,司议郎四人,录事二人,左諭德一人,左赞善大夫五人,崇文馆校书二人,亦统六局。

六局之中,唯改斋帅为典设,余局名与隋同。

其六局长官,唯司经置洗马,宫门置大夫,余各置监,以局名冠之,所职如其名。

龙朔中,改宫门大夫及诸监並为郎,遂为永制也。

右春坊置右庶子二人,中舍人二人,舍人四人,录事二人,右諭德一人,右赞善大夫五人,通事舍人八人,兼领內坊。

內坊置典內二人,掌閤內诸事。

诸坊局小吏各有差。

因隋制也。

太子六傅三太三少太子师、保、二傅,殷周已有。

二傅为太傅、少傅。

诗小弁篇,太子之傅作焉,以刺幽王。

弁音步干反。

逮乎列国,秦亦有之。

孝公时,商鞅设法黥太子师傅是也。

汉高帝以叔孙通为太子太傅,位次太常后,亦有少傅。

初,叔孙通为太子太傅。

高帝欲立赵王,废太子,通諫曰:「昔晋献公以驪姬故废太子,晋国乱者数十年。

秦不早定扶苏,终使灭祀。

今太子仁孝,陛下必废嫡立庶,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汙地。

」上曰:「公罢,吾戏耳。

」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戏乎!」又高帝东征,留太子监关中兵,谓张良曰:「子房虽病,强臥而傅太子。

」时叔孙通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

后太子几废,良立策,召四皓以免。

又竇婴为太傅,景帝欲废太子,婴数爭不得,因谢病屏居,田南山下。

又疏广字仲翁,为太傅,兄子受为少傅,父子並为师傅,朝廷以为荣。

后皆请免,归乡里,公卿祖饯东都门外。

百姓观者叹曰:「贤哉二大夫。

」初太子外祖许伯,以太子少,请使其弟舜监护太子家。

广曰:「太子国储副君,师友必天下英俊,不宜独亲外家。

今官属已备,若亲暱外家,非所以广太子德於天下也。

」上善之。

又夏侯胜字长公,为太傅,卒官,太后以尝受尚书於胜,素服五日,以报师傅之恩,儒者以为荣。

又万石君石奋、韦玄成、丙吉並为太傅。

又匡衡、王丹並为少傅。

后汉太傅礼如师,不领官属,而少傅主太子官属。

光武大会百官曰:「谁可傅太子者?」群臣承意,皆言太子舅执金吾阴识可。

博士张佚曰:「今陛下立太子,为阴氏乎?为天下乎?即为阴氏,则阴侯可。

为天下,则宜用天下贤才。

」上曰:「欲署者,以辅太子也。

今博士不难正朕,况太子乎!」即拜佚为太傅,桓荣为少傅。

又明帝以邓禹先帝名臣,拜太子太傅。

汉魏故事,太子於二傅执弟子礼,皆为书不曰令。

少傅称臣,而太傅不臣。

吴薛综,综子莹、莹子兼,三代並为太子少傅。

晋泰始三年,武帝始建置东宫,各置一人。

尚未置詹事,宫事无大小,皆由二傅。

少傅立草,太傅书真,以为储训。

並有功曹、主簿、五官。

秩与后汉同。

皇太子先拜,诸傅然后答之,如弟子事师之礼。

二傅不得上疏曲敬。

武帝后以储副体尊,遂命诸公居之。

以本位重,故或行或领。

时侍中任愷,武帝所亲敬,復使领之,盖一时之制也。

咸寧元年,以给事黄门侍郎杨珧为詹事,掌宫事,二傅不復领官属。

及杨珧为卫將军,领少傅,復省詹事,遂崇广傅训,命太尉贾充领太保,司空齐王攸领太傅,所置吏属復如旧。

二傅皆进贤两梁冠,黑介幘,五时朝服,佩水苍玉。

晋令曰:「太子太保银印青綬。

」其后,太尉汝南王亮、车骑將军杨骏、司空卫瓘、石鉴皆领傅、保,犹不置詹事,以终武帝之代。

惠帝元康元年,復置詹事。

二傅给菜田六顷,田騶五十人,夏后不及田者,食俸一年。

给赤耳安车一乘。

及愍怀建宫,乃置六傅,三太三少。

晋书曰:「东宫旧制,月请钱五十万,以备眾用。

愍怀太子恒探取三月以供嬖宠。

」以景帝讳师,故改太师为太帅,通省尚书事詹事,文书关由六傅。

职官要录曰:「晋太子六傅,各有丞一人。

」自元康之后,诸傅或二或三,或四或六。

渡江之后,有太傅少傅,不立师保。

晋王导为太傅。

时孝怀太子为胡所害,始奉讳,有司奏天子三朝举哀,群臣一哭而已。

导以皇太子普天有情,群下宜同三朝之制。

元帝从之。

又齐王攸领太傅,作太傅箴,献於太子。

傅玄亦有少傅箴。

又任愷、山涛、张华並为少傅。

又云卫瓘领少傅,加千兵百骑,鼓吹之府。

山公启事曰:「太子保傅,不可不高尽天下之选。

羊祜秉德尚义,可出入周旋,令太子每睹仪形。

方任虽重,比此为轻。

又可朝会,与闻国议。

」宋有太傅、少傅,各兼丞一人。

其保傅並银章青綬。

齐与宋同。

武帝时以王俭为少傅。

旧太子敬二傅同,至是,朝议接少傅以宾友之礼。

梁太傅位视尚书令,少傅视左仆射。

职官要录曰:「三少旧视左仆射,冠服同三太也。

」陈因之。

自宋以下,唯有傅而无师、保。

后魏有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东宫三师;少师、少傅、少保,谓之东宫三少。

孝明在东宫,宣武皇帝欲以崔光为太子师傅,光固辞。

帝令太子南面再拜,宫臣皆从太子拜。

光北面立,不敢答拜,唯西面拜谢而出,乃授光太子少傅。

北齐皆有之,出则三师在前,三少在后。

后周不置。

隋与北齐同。

大唐六傅不必备,唯其人。

太子出则乘輅备仪,以为后从。

贞观中,太宗撰太子接三师之仪,出殿门迎,太子先拜,三师答拜,每门让。

三师坐,太子乃坐。

与三师书,前名惶恐,后名惶恐再拜。

先天元年十二月,詔东宫三师三少,宜开府置令丞各一人,隶詹事府。

寻罢。

太子宾客汉高帝时,有四人年老,以上慢侮,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谓之四皓。

东园公、綺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

高帝不能致。

及將废太子,太子迎四人至,侍从太子,须眉皓白,衣冠甚伟。

高帝既见,曰:「烦公幸卒护太子。

」太子由是不废。

至孝武帝,又为太子立博望苑,使通宾客。

晋元康元年,愍怀太子始之东宫,惠帝詔曰:「遹幼蒙,今出止东宫,虽赖师傅群贤之训,其游处左右,宜得正人,能相长益者。

太保卫瓘息庭,司空陇西王泰息略,太子太傅杨济息毖,太子少师裴楷息宪,太子少傅华廙息恒,各道义之门,有不肃之训。

其令五人更往来与太子习数,备宾友也。

」其时虽非官,而谓之东宫宾客,皆选文义之士,以侍储皇。

其后无闻。

大唐显庆元年正月,以左仆射兼太子少师于志寧兼太子太傅,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礼部尚书许敬宗,並为皇太子宾客,遂为官员,定置四人。

掌调护侍从规諫。

凡太子有宾客之事,则为上齿,盖取象於四皓焉。

资位闲重,其流不杂。

天宝中,贺知章自太子宾客度为道士,还乡,舍宅为观。

玄宗赋诗赠別,时议荣之。

太子詹事丞主簿司直詹事,秦官,应劭曰:「詹,省也,给也。

」汉因之,掌皇后、太子家。

皇后、太子,各置詹事,隨其所在以名官。

汉官曰:「詹事,位在长秋上,亦宦者,主中诸官。

」后汉志曰:「初,成帝鸿嘉三年,省詹事职,并大长秋。

是后,皇后当法驾出,则中謁中宦者职吏权兼詹事,奉引讫罢。

宦者诛后,尚书选兼职吏一人奉引,此皆皇后詹事也。

」汉时,太子门大夫、庶子、洗马、舍人,皆属二傅。

其太子家令丞、率更令丞、仆、中盾卫率等官,並属詹事。

竇婴字王孙,景帝时为詹事。

帝弟梁孝王,母竇太后爱之。

酒酣,上曰:「千秋万岁后,传梁王。

」太后欢。

婴引酒卮进上曰:「天下者,高帝天下,父子相传,汉之约也。

上何以得传梁王。

」太后由是憎婴。

后汉省詹事,而太子官悉属少傅。

魏復置詹事,领东宫眾务。

晋不置,至咸寧元年,復置以掌宫事。

事具六傅篇。

及永康中,復不置。

自太安以来,又置,终孝怀之代。

其职擬尚书令,掌三令、四率、中庶子、庶子、洗马、舍人等官。

银印青綬,介幘,进贤两梁冠,絳朝服,佩水苍玉。

晋卞壼为詹事,时称卞壼裁断切直,忠於事上。

宋与晋同。

齐置府,领官属。

齐沈文季为太子詹事。

梁、陈任总宫朝。

后魏有太子左右詹事。

北齐东宫眾事,无大小皆统之,领三寺左右卫二坊。

后周置太子宫正、宫尹。

隋开皇初,置詹事,二年罢之。

大唐復置詹事府,詹事一人,掌內外眾务,纠弹非违,总判府事。

置少詹事一人以贰之。

龙朔二年,改詹事为端尹,詹事府为端尹府。

少詹事为少尹,咸亨初復旧。

垂拱元年,又改詹事为宫尹,少詹事为少尹,神龙初復旧。

丞:秦官,汉因之。

后汉省。

魏、晋隨詹事省置。

至晋永康中,詹事特置丞一人,掌文书,关通六傅。

过江多用员外郎,迁尚书郎。

宋、齐因之。

梁、陈制,一梁冠,皂朝服,铜印墨綬。

后魏、北齐並有之。

后魏杨昱字元略,为詹事丞。

孝明为太子,尚在怀抱,其所出入,唯乳母而已,不令官僚闻知。

昱諫曰:「太子动止,宜令翼从。

陛下若召太子,必降手敕,令臣下咸知。

」乃詔曰:「自此以后,非朕手敕,勿令儿出宫。

宫臣在直,从至万岁门。

」隋初置一人。

大唐置二人,掌文武官簿帐、朝集、假使。

分判府事。

主簿:一人。

晋始置,自后歷代皆有。

大唐因之,掌付事、句稽、监印、纸笔。

司直:二人。

大唐龙朔三年置桂坊,比御史台,置令一人,比大夫;司直二人,比侍御史。

掌弹劾宫府寮。

其后废桂坊,以司直隶詹事府。

太子庶子中允司议郎中舍人舍人通事舍人諭德赞善崇文馆学士洗马文学校书正字典膳郎药藏郎內直郎典设郎宫门郎

古者,天子有庶子之官,周官谓之诸子。

职诸侯卿大夫之庶子,掌其戒令与其教理,有大事则帅国子而致於太子,唯所用之。

秦因之,置中庶子、庶子员。

宋志云:「后汉置中庶子。

」按:齐人邹阳上疏云「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则庶子之为秦官明矣。

汉因之,有庶子,员五人。

史丹、王商、欧阳地余並为中庶子。

王莽改曰中尚翼子。

后汉员五人,职如侍中,而庶子无员,职如三署中郎。

凡庶子主宫中并诸吏之適子及支庶版籍。

魏因之。

在吴为亲近之官。

吴张温言於孙权曰:「中庶子官最亲密,切问近对,宜用雋选。

」由是以顾谭为之。

晋中庶子、庶子各四员,职比侍中、散骑常侍及中书监令,皆以俊茂者为之,或以郡守参选。

山公启事曰:「中庶子缺,宜得俊茂者。

以济阴太守刘儼、城阳太守石崇参选。

」晋书曰:「郑默为中庶子,朝廷以为太子官属,宜称陪臣。

默上言皇太子体皇极之尊,无私於天下,宫臣皆受命天朝,不得同之藩国。

事遂施行。

」又温嶠为中庶子,献侍臣箴,甚见补益。

又王珣启以桓谦为中庶子曰:「东宫之选中庶子,总管门下,尤不可不得其才。

」若释奠,中庶子扶左,庶子扶右。

宋与晋同。

武冠,平巾幘,絳朝服。

元嘉初,詔二率、中庶子隨太子入直上宫。

十四年,又詔还直东宫。

至齐,其庶子用人卑杂。

梁天监七年詔革选。

其年,以太子中舍人、司徒从事中郎为之。

凡中庶子四人,以功高者一人为祭酒,行则负璽,前后部护驾,与功高中舍人一人共掌其坊之禁令。

庶子四人,掌侍从左右,献纳得失,功高者一人与功高舍人一人共掌其坊之禁令。

冠服並同前代。

陈因梁制。

后魏亦有中庶子、庶子官。

北齐门下坊,中庶子四人领之;典书坊,庶子四人领之。

隋分为左右庶子各二人,分统门下、典书二坊事。

刘行本为左庶子,卒后而太子勇废。

文帝曰:「若使刘行本在,勇当不及於此。

」大唐亦各二人,分掌左右春坊事。

龙朔二年,改左右庶子为左右中护。

咸亨初復旧。

左擬侍中而右擬中书令。

贞观中,詔曰:「太子与百官书疏,未有制式。

近代以来,例皆名目,无以別贵贱。

今凡处分论事之书,皇太子並宜称令,右庶子以下署名,宣奉行书。

其余与诸亲及师傅等书,不在此限。

」于志寧为太子左庶子,撰諫苑二十卷,以进於太子。

太子名承干。

中允、司议郎,司经、洗马、文学、校书、正字,典膳、药藏、內直、典设、宫门等局郎丞,崇文馆,並属左春坊。

中舍人、舍人、通事舍人,並属右春坊。

其諭德、赞善亦左右分隶焉。

中允:后汉太子官属有之,职在中庶子下,洗马上。

汉制,太子五日一朝,其非朝日,即使仆及中允朝,朝请问起居。

其后无闻。

宋、齐有中舍人,是其职也。

大唐贞观初,改太子中舍人为中允,置二员。

其后復置中舍人。

龙朔二年,又改中允为左赞善大夫。

咸亨元年,復为中允,而左赞善仍置焉。

中允掌侍从礼仪,駮正启奏,并监药及通判坊局事。

若庶子闕,则监封题。

职擬黄门侍郎。

永徽三年,以皇太子讳忠,改为內允。

太子逊位而官復旧。

司议郎:大唐贞观五年,皇太子上表请置史职,用司箴诫,乃於门下坊置太子司议郎四人,精选名士以居之。

龙朔中分为左右,以左司议郎替司议郎,以右司议郎替舍人。

咸亨初復旧。

掌侍从规諫,駮正启奏,并录东宫记注,分判坊事,职擬给事中。

中舍人:晋咸寧初,置中舍人四人,以舍人才学之美者为之,与中庶子共掌文翰,在中庶子下,洗马上。

晋陆云为中舍人。

凡奏事文书皆综典之,监和尝药,月检奏直臣名,更直五日,典文疏如中书郎。

宋亦四人。

齐有一人。

梁时功高者一人,与中庶子祭酒共掌其坊之禁令。

陈因之。

后魏、北齐並有之。

隋曰內舍人,四员,属门下坊。

煬帝减二人。

大唐中舍人二员,掌侍从令书奏疏,通判坊事,擬中书侍郎。

永徽三年,以皇太子讳忠,改为內舍人。

太子逊位而官復旧。

或谓之太子中书舍人。

孝和实录曰:「王友贞,太子中书舍人。

」舍人:秦官也。

汉因之,比郎中,选良家子孙。

晁错、郑当时並为太子舍人。

后汉无员,更直宿卫,如三署郎中。

凡帝初即位,未有太子,太子官属皆罢,唯舍人不省,属少府。

魏因之。

晋有十六人,职比散骑中书侍郎,从驾则正直从,次直守。

妃出则次直从。

晋王衍以名门超为太子舍人。

又乐广、潘岳、顾荣、夏侯湛並为之。

元帝大兴元年,以太子舅虞胤为舍人,太子奏曰:「舅甥宜崇敬,不欲降舅氏之亲为侍臣。

」詔乃转胤为常侍。

山公启事曰:「太子舍人夏侯湛有盛才而不长理人,有益台阁。

」宋有四人。

齐有一人。

梁有十六人,掌文记。

梁刘杳字士深,为舍人。

及昭明太子薨,新宫建,旧人例无住者,敕特留杳焉。

陈因梁制。

后魏亦有之。

北齐典书坊置二十人。

隋典书坊有八人。

煬帝改为管记舍人,减四员。

大唐復为太子舍人,四人,掌侍从表启,宣行令旨,分判坊事。

龙朔二年,改为右司议郎,咸亨元年復旧。

通事舍人:齐中庶子属官有通事守舍人,庶子下有內典书通事舍人二人,掌宣传令旨,內外启奏。

梁亦有之。

视南台御史,多以余官兼职。

陈因之。

北齐门下坊有通事舍人八人。

至隋亦有之。

煬帝改为宣令舍人,八员。

大唐復为通事舍人,亦有八员,掌引导辞见,承令劳问。

左右諭德:龙朔三年,初置太子左右諭德各一员,掌侍从赞諭,职比常侍。

左右赞善大夫:龙朔二年初置左赞善大夫,替中允;置右赞善大夫,替中舍人。

咸亨元年,中允、舍人復旧,而赞善大夫別自为官,左右各五人,皆掌侍从翊赞,比諫议大夫。

崇文馆学士:魏文帝始置崇文观,以王肃为祭酒。

其后无闻。

贞观中,置崇贤馆,有学士、直学士员,掌经籍图书,教授诸生,属左春坊。

龙朔二年,改司经局为桂坊,管崇贤馆,而罢隶左春坊,兼置文学四员、司直二员。

司直正七品上,职为东宫之宪司。

府门北向,以象御史台也。

其后省桂坊。

而崇贤又属左春坊。

后沛王贤为皇太子,避其名改为崇文馆,其学士例与弘文馆同。

洗马:秦官,汉亦曰先马。

如淳曰:「前驱也。

」国语曰:「句践亲为夫差先马。

」先或作洗。

又汉书:「汲黯及姊子司马安並为太子洗马。

安文深巧善宦,四至九卿。

」后汉员十六人,职如謁者,太子出则当直者前驱,导威仪也。

汉选郎中补。

安帝时,太子謁庙,洗马高山冠。

非乘从时,著小冠。

魏因之。

晋有八人,职如謁者,准祕书郎。

进贤一梁冠,黑介幘,絳朝服。

掌图籍,释奠讲经则掌其事,余与后汉同。

晋江统为洗马,太子颇好游宴,或闕朝侍,统以五事諫之。

又陆机、邓攸、傅咸並为洗马,又卫玠为洗马。

宋与晋同。

齐置一人。

梁有典经局,又置八人,掌文翰,尤为清选,皆取甲族有才名者为之,位视通直郎。

梁庾於陵拜洗马,舍人如故。

旧事,东宫官属,,通为清选,洗马掌文翰,尤其清者。

东宫近代用人,皆取甲族有才名者。

时於陵、周舍並擢充斯职。

武帝曰:「官以人而清,岂限於甲族。

」时论美之。

陈因之。

北齐典经坊洗马二人。

隋曰司经局,置洗马四人。

煬帝减二人。

大唐司经局洗马二人。

龙朔二年,改洗马为司经大夫。

三年,改司经局为桂坊。

一云析司经局置桂坊。

司经大夫通判坊事,罢隶左春坊。

咸亨初復旧,掌侍奉及经史图籍,判局事。

文学:汉时郡及王国並有文学,而东宫无闻。

魏武置太子文学,魏武为丞相,以司马宣王为文学掾,甚为世子所亲信。

自后並无。

至后周建德三年,太子文学十人,后省。

龙朔三年,置太子文学四员。

属桂坊。

桂坊废而属司经。

开元中,定制为三员,掌侍奉,分掌四部书,判书功事。

校书:宋孝建中,洗马有校书吏四人,自后无闻。

北齐有太子校书。

隋太子校书有六人。

大唐四人,掌讎校经籍。

无郎字。

初弘文、崇文二馆置讎校,开元六年省讎校,置校书。

弘文四员,崇文二员。

正字:隋太子正字二员,煬帝改为正书。

大唐復为正字,亦置二人,掌刊正文字。

典膳郎:汉魏以来並有太子食官局。

至北齐,门下坊始別置典膳局,有监、丞各二人。

隋如北齐之制。

大唐典膳局有郎二人,丞二人。

郎掌进膳尝食之事,丞贰之。

干封元年,皇太子久在內不出,典膳丞邢文伟减膳,上启曰:「窃见礼大戴记曰:「太子既冠,成人,免於保傅之严,则有司过之史,亏膳之宰。

史之义不得不书过,不书则死之。

宰之义不得不撤膳,不撤则死之。

」近日以来,未甚谈议,不接謁见,常三朝之后,但与內人独居,何由发挥圣智,使睿哲文明者乎!今史虽闕官,宰当奉职,忝备所司,不敢逃死。

谨守礼经,遽申减膳。

」其年,右史闕,宰臣进擬数人,高宗曰:「邢文伟嫌我儿不读书,不肯与肉喫,此人甚直,可用。

」遂拜焉。

药藏郎:北齐门下坊领药藏局,有监、丞各二人,侍药四人。

隋如北齐之制。

大唐药藏局有郎二人,丞二人。

郎掌和剂医药之事,丞贰之。

內直郎:齐有太子內直兵局,內直兵史二人。

梁有斋內、主璽、主衣、扶侍等局,各置有司,以承其事。

陈因之。

北齐门下坊领殿內局,有內直监二人,副监四人。

隋如北齐制。

大唐內直局有郎二人,丞二人,掌符璽、繖扇、几案、衣服之事,丞贰之。

典设郎:南齐置斋居局斋居库,丞一人。

梁斋內局各置有司,以承其事。

陈因之。

北齐门下坊有斋帅局,有太子斋帅、內阁帅各二人。

隋如北齐制。

大唐典设局有郎四人,掌凡大祭祀汤沐、洒扫、铺陈之事。

宫门郎:秦有太子门大夫,汉因之,员二人,汉官仪曰:「门大夫选四府掾属。

」职比郎將。

汉官仪曰:「安帝时,太子謁庙,门大夫乘从,冠两梁冠。

」魏因之。

晋太子门大夫准公车令,掌通牋表及宫门禁防。

宋因之。

梁代视謁者仆射。

陈因之。

北齐谓之门大夫坊,并统伶官。

隋煬帝改门大夫为宫门监。

大唐初为宫门大夫。

今宫门局有郎二人,丞二人,郎掌东宫殿门管钥及启闭之事,丞贰之。

太子家令丞主簿食官署典仓署司藏署家令,秦官,属詹事。

服虔曰:「太子称家,故曰家令。

」汉因之,有丞,晁错为太子家令,以奇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为智囊。

疏受亦为太子家令。

主仓谷饮食,职似司农、少府。

汉代太子食汤沐邑十县,家令主之。

后汉则属少傅,主仓谷饮食。

魏因之。

晋又兼主刑狱、谷货、饮食,职比廷尉、司农、少府。

其家令、率更令及仆,为太子三卿。

太康八年,进品与中庶子、二率同。

自汉至晋,家令在率更下,宋则居上。

铜印墨綬,进贤两梁冠,絳朝服。

主內茵褥床几诸供中之物及官奴婢、月用钱、內库、盐米、车牛、刑狱。

齐因之。

自宋齐以来,清流者不为之。

沈约为齐文惠太子家令。

至梁天监六年,武帝以三卿陵替,乃詔革选,家令视通直常侍,率更、仆视黄门。

陈因之。

后魏亦曰三卿。

北齐家令有功曹、主簿,领食官、典仓、司藏等三署及领內坊令、丞。

隋掌刑法、食膳、仓库、奴婢等。

煬帝改为司府令。

大唐復为家令寺,置家令一人,唯不主刑法,余与隋同。

龙朔二年,改家令寺为宫府寺,家令为宫府大夫。

咸亨初復旧。

丞二人,主簿一人,领食官署、典仓署、司藏署,署令各一人,丞各二人。

丞:汉家令有丞,后无闻。

宋书云「家令丞一人,晋置」。

宋齐以后並有之。

后周无。

隋家令丞二人。

大唐因之。

龙朔二年,改为宫府丞。

咸亨元年復旧。

掌判寺事。

主簿:晋家令有主簿,宋齐因之,自后无。

北齐家令有主簿员。

隋亦然。

大唐因之。

掌印并及句举。

食官署令、丞:汉詹事属官有食官令长丞。

后汉亦有,而属少傅,主饮食。

晋太子食官令,职如太官令。

宋则属中庶子。

齐则属詹事,掌厨膳之事。

梁食官局属庶子。

陈因之。

后魏亦有。

北齐有食官令、丞,又別领器局、酒局二丞。

隋家令寺统食官令、丞,令一人,丞二人。

大唐因之,掌饮膳之事。

典仓署令:后汉太子仓令属少傅,主仓谷。

魏以下无闻。

后魏有之。

北齐家令寺领典仓署令、丞,典仓署又別领园丞。

隋家令寺统典仓令、丞,令一人,丞二人。

大唐因之,掌谷藏出纳及醯醢庶羞之事。

司藏署令:晋家令有主物吏四人。

梁有锡赐库局丞庶子,又有东宫卫库丞。

北齐家令寺领司藏署令、丞,司藏又別领仗库、典作二局丞。

隋家令统司藏署令一人,丞二人。

大唐因之,掌藏库财货营缮之事。

太子率更令丞主簿率更令,秦官。

顏师古曰:「掌知漏刻,故曰率更。

」汉因之,有丞、主簿、庶子、舍人更直,职似光禄勋而属詹事。

后汉因之,后属少傅。

魏因之。

晋主宫殿门户及赏罚事,职如光禄勋、卫尉,而属詹事。

宋制,铜印墨綬,进贤两梁冠,絳朝服。

梁、陈、后魏並有之。

北齐领中盾署,掌周卫禁防漏刻钟鼓,亦属詹事。

隋掌伎乐漏刻,有令、丞、录事各一人。

大唐因之,加掌皇族次序及刑法事。

龙朔二年,改率更寺为司更寺,改令为大夫。

咸亨初復旧,丞、主簿各一人。

丞:后汉率更置丞一人。

歷代悉有,唯后周无。

大唐因隋,掌判礼乐刑罚之事。

主簿:晋置一人。

宋无,齐有之,自后无闻。

北齐、隋又有之。

大唐因之。

掌印及句举。

太子仆丞主簿厩牧署仆,秦官。

汉因之,又有长丞,主车马。

又有太子厩长一人,亦主车马。

后汉因之,而属少傅,职如太仆。

太子五日一朝。

其非太子朝日,即与中允入问起居。

魏因之。

晋主舆马,兼主亲族,如太仆、宗正。

从驾乘安车,次家令而属詹事。

宋齐並有之。

梁视黄门郎。

陈因之。

后魏亦有。

北齐詹事领仆寺,置令、丞、功曹、主簿,领厩牧署令。

隋仆寺置仆一人,掌皇族亲疏、车舆骑乘,领厩牧署令。

大唐因之,加掌仪仗丧葬而不掌亲族。

龙朔二年,改仆寺为驭仆寺,改仆为大夫。

咸亨初復旧。

丞、主簿各一人,统厩牧署。

丞:梁有之,陈因之。

后魏、北齐、隋並有之。

大唐因之。

主簿:晋置,宋无,齐有之。

梁、陈、后魏无,北齐、隋皆有之。

大唐因之。

厩牧署令、丞:汉有太子厩长、丞,属詹事。

后汉亦有,而属少傅,主车马。

魏晋因之。

齐东宫属有內厩局、外厩局,皆有丞。

梁陈因之。

后魏有之。

北齐则曰厩牧署令、丞,车舆局丞。

隋仆寺统厩牧署令、丞。

大唐因之。

掌车马、闲厩、牧畜之事。

左右卫率府副率以下官属卫率府,秦官。

汉因之,属詹事。

后汉主门卫徼循卫士,而属少傅。

魏因之。

晋武帝建东宫,置卫率,初曰中卫率。

泰始五年,分为左右卫率,各领一军。

惠帝时,愍怀太子在东宫,又加前后二卫率。

晋志曰:「凡太子出,前卫率导在前,黄麾,左右二率从,使导舆车。

后卫率从,在乌皮外。

並带戟执刀,其服並视左右卫將军。

」山公启事曰:「太子左率缺,侍卫威重,宜得其才无疾患者。

城阳太守石崇,忠篤有文武,河东太守焦胜,清贞著信义,皆其选也。

」刘卞为愍怀太子左率,知贾后必害太子,乃问张华,华曰:「君欲如何?」卞曰:「东宫雋乂如林,四率精兵万人。

公居阿衡之任,若得公命,皇太子因朝,使录尚书事,废贾后於金墉,两黄门力耳。

」华曰:「废立大事,恒惧祸甚,又非所能。

」贾后微闻,迁卞为雍州刺史,卞恐终露,乃服药卒。

成都王颖为太弟,又置中卫率,是为五率。

及江左,省前后率。

孝武太元中,又置。

宋齐止署左右二率。

齐沈约为太子右率。

又徐孝嗣自吏部尚书转领太子右率,台阁事多以委之。

沈文季亦尝为此官。

梁二率视御史中丞。

铜印墨綬,武冠,絳朝服。

左率领七营,右率领四营。

陈有二率。

后魏曰左右卫率。

北齐谓之左右卫率坊。

后周东宫有司戎、司武、司卫等员。

隋曰左右率,兼有副率二人。

文帝以太子勇频知时政,欲重宫官之资,故以大臣领其职。

苏孝慈自兵部尚书拜右卫率,尚书如故。

上將废太子,惮其在东宫,乃出为淅州刺史。

煬帝改左右卫率为左右侍率,兼置副率二人。

大唐为左右卫率府。

龙朔二年,改其府为左右典戎卫。

咸亨元年復旧。

置率各一人,领兵宿卫,督摄队伍,总判府事。

李靖为中书令,行左卫率,转兵部尚书。

副率各二人,掌贰率事。

长史各一人,隋置。

大唐因之,掌通判。

自长史以下,冑曹以上,诸率府並同。

录事参军各一人,隋置。

大唐因之,掌句稽监印。

仓曹参军各一人,隋置。

大唐因之。

掌官员、假使、仪式、粮廩、膳羞、田园、公廨、选所、监药等事。

兵曹参军各一人,隋置。

大唐因之。

掌府內卫士以上名帐差科及公私马驴等。

冑曹参军各一人。

隋置为鎧曹。

大唐长安中,改为冑曹参军。

神龙初,復为鎧曹。

太极中,復为冑曹。

掌军器、仪仗、公廨、营造、罪罚。

长史以下官局所领职务,诸率府並同。

亲府、勋府、翊府中郎將各一人。

梁左右卫率共领十一营,二率各领殿中將军十人、员外將军十人。

北齐左右卫坊率各领骑官备身员外,又有內直备身正副都督。

隋左右卫率下直閤四人,直寢八人,直斋、直后各十人。

大唐则曰亲、勋、翊三府,各置中郎將、左右郎將各一人。

大唐置录事、兵曹参军各一人。

左右司御率府隋文帝置左右宗卫,其官制如左右卫,各掌以皇族侍卫。

煬帝改为左右武侍率。

大唐復为左右宗卫率府。

龙朔二年,改为左右司御卫,后改卫为率府焉。

神龙初,復为宗卫。

景云二年,復为司御率府,置率各一人,所掌与左右卫率同。

副率以下职亦同,他准此。

副率各二人,长史、录事及仓、兵、冑曹参军各一人。

左右清道率府隋有左右虞候,各置开府一人,掌斥候,伺奸非。

长史以下如左右卫。

煬帝改开府为左右虞候,并置副率二人。

大唐为左右虞候率府,职擬左右金吾。

龙朔二年,改为左右清道卫。

神龙初,又为虞候率府。

开元初,为清道率府,各置率一人,掌斥候道路,先驱后殿,伺察奸非。

副率各二人,长史、录事及仓、兵、冑曹参军各一人。

左右监门率府隋左右监门率各置一人,掌诸门禁。

煬帝改为监门將军。

大唐復为左右监门率,擬左右监门。

龙朔二年,改为左右崇掖卫。

咸亨初,復旧。

垂拱中,改为鹤禁卫。

神龙初,復旧。

各置率一人,掌门禁、籍傍。

副率各二人,长史、录事参军及兵、冑二曹参军各一人。

左右內率府隋置左右內率、副率各一人,掌领备身以上。

所领千牛以下与千牛卫同。

禁內侍卫,供奉兵仗。

大唐为左右內率府。

龙朔二年,改为左右奉裕率。

咸亨初,復旧。

各置率一人,掌侍卫左右,供奉兵仗。

副率、长史、录事参军及兵、冑二曹参军各一人。

千牛各十六人,掌执细刀弓箭,宿卫侍从。

备身各二十八人,掌宿卫侍从。

龙朔二年,改太子左右千牛备身为太子左右奉裕,寻復旧。

太子旅賁中郎將旅賁中郎將一人,职如武賁中郎將,宋初置。

天子有武賁,习武训也。

诸侯有旅賁,御灾害也。

大唐诸率府初有中郎、郎將官。

永徽元年,以太子名忠,改诸率府中郎將为旅賁郎將,其郎將改为翊军。

后或改或省。

太孙官属大唐永淳元年三月,立皇孙重照为皇太孙,將置府寮,高宗召吏部郎中王方庆,问曰:「前代故事如何?」方庆进曰:「臣按周礼,有嫡子,无嫡孙。

汉魏以来,皇太子在,亦不立太孙。

晋惠帝永寧元年,立愍怀太子第三子襄阳王尚为皇太孙,太子官属即转为太孙官属。

南齐永明十年,立文惠太子长子南郡王昭业为皇太孙,便居东宫。

今皇太子在而立太孙,旁求载籍,未有前例。

」上曰:「自我作古,可乎?」对曰:「五帝不相沿乐,苟不失上下之序,不亏政理之道,亦何事而不可。

诗曰:「貽厥孙谋\,以燕翼子。

」礼曰「君子抱孙不抱子,孙可以为王父尸」,以其昭穆同也。

今陛下肇建皇孙,创斯盛典,所以彰子孙千亿之盛,福祚灵长之应也。

」上悦,使方庆详求典故,官属员品,乃奏太孙府置师、傅、友、文学、祭酒及长史、曹掾、主簿、管记、司录以下六曹从事等官,各加王府一级。

上后颇以为疑,竟不补授而止。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