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职官典 第 二 十 一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通典
《通典》 职官典 第 二 十 一 杜佑

职官三宰相并官属门下省侍中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諫议大夫起居补闕拾遗典仪城门郎符宝郎弘文馆校书中书省中书令侍郎舍人通事舍人集贤学士史官主书宰相并官属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

黄帝得蚩尤而明天道,得太常而察地理,得苍龙而辨东方,得祝融而辨南方,得风后而辨西方,得后土而辨北方,谓之六相。

虞舜臣尧,为尧时臣。

举八愷,苍舒、隤敳、檮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为八愷,即垂、益、禹、皋陶之伦也。

庭坚则皋陶字。

隤,大回切。

敳,午来切。

使主后土,后土,地官也。

以揆百事,莫不时敘,地平天成。

揆,度。

成,平也。

举八元,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为八元。

使布五教於四方,內平外成,內,诸夏。

外,夷狄。

谓之十六相。

亦曰十六族。

及成汤居亳,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为之。

伊尹号为阿衡。

仲虺,臣名,为汤左相。

武丁得傅说,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

武丁,殷之高宗也。

得贤相傅说,於是礼命立以为佐相,使在左右也。

周时,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亦其任也。

秦悼武王二年,始置丞相官,以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茂为左,疾为右。

庄襄王又以吕不韦为丞相。

及始皇立,尊不韦为相国,则相国、丞相皆秦官。

又汉官仪云:「皆六国时官。

」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初有左右,荀悦曰:「秦本次国,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

」至二世,復有中丞相。

二世已诛李斯,乃拜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皆决之。

汉高帝即位,一丞相,绿綬,高帝二年,拜曹参为假左丞相,即汉初丞相当有左右,今言一丞相,或汉书之误。

以萧何为之。

及诛韩信,乃拜何为相国。

何薨,以曹参为之。

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

文帝二年,復置一丞相,丞相月俸钱六万。

初,陈平为左丞相。

及诛诸吕,文帝初立,平乃谢病,以让周勃,乃以勃为右丞相,位第一;平为左丞相,位第二。

帝因朝问勃:「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

问:「天下钱谷一岁出入几何?」勃又不能对,汗出洽背。

及问平,平曰:「有主者。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內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任其职。

」顷之,勃谢病,请免相,平专为一丞相。

成帝绥和元年,御史大夫何武建言:「古者民谨事约,国之辅佐,必得贤圣,然犹则天三光,备三公官,三光,日、月、星。

各有分职。

今末俗之弊,政事烦多,宰相之才不能及古,而今丞相独兼三公之事,所以大化久未洽也。

宜建三公官,定卿大夫之任,分职授政,以考功效。

」於是上拜曲阳侯王根为大司马,而何武自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皆金印紫綬,比丞相,则三公俱为宰相。

汉御史大夫副丞相事,若今之同平章事及参知机务之类。

所以汉书云「薛、贡、韦、匡迭为宰相」。

薛宣、韦贤、匡衡则是丞相,而贡禹但为御史大夫。

又萧望之谓朱云曰:「吾备位將相。

」萧尝任御史大夫及前將军。

至哀帝,復罢大司空。

大司空朱博奏曰:「帝王之道,不必相袭。

高祖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

歷载二百,天下安寧。

今更为大司空,与丞相同位。

故事,选郡国守相高第为中二千石,选中二千石为御史大夫,任职者为丞相,位次有敘,所以尊圣德,重国相也。

今中二千石未更御史而为丞相,非所以重国政也。

今愿罢大司空,以御史大夫为百寮师。

」哀帝从之。

元寿二年,更名丞相为大司徒。

初,汉制常以列侯为相,唯公孙弘布衣,数年登相位,武帝乃封为平津侯,其后为故事。

至丞相而封,自弘始也。

到光武绝不復侯,或自以际会授立见封。

汉仪注曰:「御史大夫为丞相,更春乃封,故先赐爵关內侯。

」李奇曰:「以冬月非封侯,故且先赐爵关內侯。

」白事教令,称曰君侯。

亦谓丞相为上相,陆贾谓陈平曰「足下位为上相」是也。

春秋之义,尊上公谓之宰,言海內无不统焉。

故丞相进,天子御座为起,在舆为下。

皇帝见丞相起,謁者赞称曰:「皇帝为丞相起。

」起立,乃坐。

赞称曰:「敬谢行礼。

」皇帝在道,丞相某迎,謁者赞称曰:「皇帝为丞相下舆。

」下立,乃升车也。

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疾,从西门入。

丞相有疾,御史大夫三朝问起居,百寮亦然。

后汉三公疾,令中黄门问疾。

魏晋即黄门郎,尤重者或侍中。

及瘳视事,尚书令若光禄大夫赐以养牛、上尊酒。

如淳曰:「律,稻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上尊;稷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中尊;粟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下尊。

」顏师古曰:「稷即粟也。

中尊宜为黍米,不当言稷。

且作酒,自有浇淳之异为上中下矣,非必系於米也。

」萧何为相国,將薨,举曹参代。

参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择郡国吏,木訥於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丞相史。

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輒斥之。

不事事,日夜饮醇酒。

及卒,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

曹参代之,守而勿失。

载其清净,民以寧一。

」又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儒由是兴。

又车千秋无他才学功劳,特以一言寤主,旬月取宰相,封富人侯,前代未有也。

又匡衡比十年之间不出长安城门,而至丞相。

又宣帝时,丙吉字少卿,为丞相,尚宽大,好礼让。

掾吏有罪不称职,与长休告,终无按验。

客或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乎?」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按吏之名,吾窃陋焉。

」因为故事,公府不按吏,自吉始。

於是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

吉尝出,逢群斗者,死伤横道,吉不问过之。

又逢人逐牛,牛喘吐舌,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

掾史怪之,问吉。

吉曰:「人斗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

吾备宰相,不亲小事。

方春,少阳用事,未可以热,恐牛近行,因省此时气失节。

三公典调阴阳,职所忧也。

」又韦贤字长孺,为丞相,年七十余,乞罢归私第。

丞相致仕,自贤始也。

又孔光將拜丞相,已刻侯印书赞,未拜,上暴崩。

其夜,於大行前拜受丞相博山侯印綬。

又薛宣为丞相,相府辞讼不满万钱不为移书,后遵用薛侯故事,然官属讥其烦碎无大体,不称贤相也。

又王商为丞相,天子叹曰:「此真汉相矣。

」有天地大变、天下大过,则以病闻。

有天地大变、天下大过,皇帝使侍中持节,乘四白马,赐上尊酒十斛,牛一头,策告殃咎;使者去,半道,丞相追,上病。

使者还来白事,尚书以丞相不起病闻。

若丞相不胜任,使者策书,驾骆马,即时布衣步出府,免为庶人。

若丞相有他过,使者奉策书,驾騅騩马,即时步出府,乘栈车牝马,归田里思过。

騩,京媚切。

凡丞相府,门无闑,不设铃鼓,言其大开,无节限。

后汉废丞相及御史大夫,而以三公综理眾务,则三公復为宰相矣。

前代丞相有苍头字宜禄。

至汉代,有所关白,则叩閤呼「宜禄」,遂以为常。

闑,鱼列切。

至於中年以后,事归台阁,则尚书官为机衡之任。

至献帝建安十三年,復置丞相,而以曹公居之。

又有相国。

魏黄初元年,改为司徒。

吴有左、右丞相。

而文帝復置中书监、令,並掌机密,自是中书多为枢机之任。

说在中书令篇。

其后定制,置大丞相,第一品。

后又有相国,齐王以司马师为之,晋景帝。

高贵乡公以司马昭为之。

晋文帝。

晋惠帝永寧元年,罢丞相,復置司徒。

永昌元年,罢司徒并丞相,则与司徒不並置矣。

丞相与司徒,废置非一。

其后或有相国,或有丞相,省置无恒,而中书监、令常管机要,多为宰相之任。

自魏晋以来,相国、丞相多非寻常人臣之职。

晋赵王伦、梁王肜、成都王颖、南阳王保並为之。

元帝渡江,以王敦为丞相,转司徒,荀组为太尉,以司徒官属并丞相为留府,敦不受。

成帝以王导为丞相,罢司徒府以为丞相府。

导薨,罢丞相,復为司徒府。

相国、丞相,皆袞冕绿盭綬。

盭音隶。

宋孝武帝初,唯以南郡王义宣为丞相,而司徒府始如故。

亦有相国。

丞相金章紫綬,进贤三梁冠,絳朝服,佩山玄玉,相国则绿盭綬也。

齐丞相不用人,以为赠官。

梁罢相国,置丞相;罢丞相,置司徒。

陈又置相国,位列丞相上,并丞相並为赠官。

按:自魏晋以来,宰相但以他官参掌机密,或委知政事者则是矣,无有常官。

其相国、丞相,或为赠官,或则不置,自为尊崇之位,多非人臣之职。

其真为宰相者,不必居此官。

魏文帝以刘放、孙资为中书监、令,並掌机密。

晋武帝詔以荀勖为中书监、侍中,毗赞朝政。

张华为中书令,侍中刘卞谓华曰:「公居阿衡之地。

」东晋庾亮、庾冰相次为中书监。

先是,王导辅政,以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