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拾遗 卷五十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唐文拾遗
《唐文拾遗》 卷五十 陆心源

◎元

开元中修定寺僧。

◇大唐邺县修定寺传记盖闻赤骥西幸,启声教於隆周;白马东巡,降灵仪於盛汉。

图澄北迈,息威怒於赵邦;僧会南游,正邪谤於吴国。

安上驭秦□之乘,飞令誉於弥天;生公居宋帝之宫,播芳猷於席地。

遂致人王顶敬,天主归心,修邸第以拟金园,茔陵台而模像设。

八解流液,注溟渤叭涟漪;七觉敷荣,冠嵩华而共峙。

是以金场宝刹,鳞次於郊畿;振锡乘杯,羽翊於都邑矣。

修定寺者,后魏兰若沙门释僧猛之所立也。

法师俗姓张氏,少游邺境,唯工弋猎。

道缘将发,爰降异征於此山下,遇一{鹿仑}鹿,应机饮羽,因即堕胎,曲躬遮护,更无惧意。

乃叹曰:「昔闻此兽,死不择阴,今者怀恋は獒,轻命若是。

我虽人也,诚不及之。

」悲恸潸泫,遂挫拉弓矢,即於此地结构草庵,誓求真觉。

割爱纲於人世,委形质於林泉,兽狎无惊,禽驯不扰,栖迟此谷,积十余年,有一神虎,常随翊卫。

于时金行支否,水德潜通,五马逸於江湖,二龙徙於河洛。

太和十有八载,六军自北徂南,陈万骑於此山,设三驱之盛礼。

大缘既下,此虎来奔。

猛以衲衣覆裹,安置绳床之下。

逐者寻至猛房前,温凉才讫,即陈本意。

猛谓彼曰:「若不屠戮,在近不遥,必拟杀伤,定难可得。

」彼矫苔,猛乃抱彪还,群虞崩骇,莫敢前受。

既睹希有,遂以奏闻。

孝文惊其灵异,銮驾亲瞩,素崇玄化,是用弥殷,庶旌厥事,爰诏立寺。

以此谷四面山势,状类城埤,因此给额名天城寺。

次有沙门法上者,汲郡朝歌人也。

业行优裕,声闻天朝。

兴和三年,大将军尚书令高澄奏请入邺,为昭玄沙门都维那,居大定国寺而充道首。

既非所好,辞乐幽闲,不违所请,移居此寺。

澄文又别改本号为城山寺焉。

魏历既革,禅位大齐,文宣登极,敬奉愈甚。

天保元年八月,巡幸此山,礼谒法师,进受菩萨戒,布发於地,令师践之,因以为大统。

既见二水寺前合流,又改为合水寺焉。

封方十里,禁人樵采射猎,仍给武官兵士,守卫修营。

三时视觐,四事无阙。

师以什物余积,拟建支提。

有一工人忽然而至入定思虑,出观剞镌,穷陶甄之艺能,竭雕镂之微妙,写慈天之宝帐,图释主之金容,虽无优之役龙神,无以加也。

自后齐师失律,鼎迁於周。

建德六年,武帝纳张宾邪谏,先废释宗。

邺城三县二十余寺,限十日内并使焚除,此寺于时,亦同毁灭。

赖使者深重三宝,不忍全除,虽奉严敕,才烧栏槛阶砌,圻去露盘仟掌而已,是以齐国灵迹,此塔独存也。

自后周氏无道,神器授随,文皇践祚,大宏佛法。

开皇三年十月十五日,下敕修理,度人配住,改名为修定寺,封疆给,一同齐日。

皇朝武德七年,又被省废。

至贞观十年四月,敕为皇后虚风日久,未善痊除,修复废寺,以希福力,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并好山水形胜有七塔者,并依旧名置立。

相州亦所同时得额,均人配住,名修定寺,故今则因其号也。

开元七年岁次己未。

"《安阳金石录》"

◎慧云

天宝中嵩山僧。

◇嵩山故大德净藏禅师身塔铭"并序"

大师讳藏,借姓◆,济阴郡人也。

十九出家,六载持诵《金刚》、《般若》、《楞伽》、《思益》等经,写瓶贯埏,讽味精纯。

来至嵩岳,遇安大师,亲承谘问十有余年,大师化后,遂往韶郡,诣能和上谘玄问道,言下流涕,遂至荆南寻睹大师,亲承五载,能遂印可,付法传灯。

持而北归,至大雄山玉像兰若,一从栖寓,三十余周,名闻四海,众所知识。

复至嵩财会善西塔安禅师院,睹兹灵迹,实可奇耳,遂于兹住。

阙乎圣典,乃造写藏经五千余卷。

师乃如如生象,空空烈迹,可、◆、信、忍,宗旨密传,七祖流通,起自中岳。

师亦心苞万有,慧照五明,为法侣津梁,作禅门龟镜。

於是化流河洛,屡积岁辰,不惮劬劳,咸崇圣教。

春秋七十有二,夏三十八腊,无疾示疾,憩息禅堂,端坐往生,归乎寂灭。

即以其岁天宝五载岁次丙丁十月廿六日午时,奄将神谢。

门人慧云、智祥、法借弟子等,莫不攀慕教缘,奢花雨泪,哀恋摧恸,良可悲哉!敬重师恩,勒铭建塔,举高四丈,给砌一层。

念多宝之全身,相释迦之半座,标心孝道,以偈而宣:

猗欤高僧,嵩岩劫增。

心星聚照,智月清升。

坐功深远,灵迹时征。

阙惟上德,成兹法兴。

"其一"

五法三性,八万四千。

帝京河洛,流化通宣。

不惮劬劳,三五载间。

造写三藏,顿悟四禅。

"其二"三摩钵底,定力孤坚。

悲通法界,慈治人天。

法身圆净,无言可诠。

门人至孝,建塔灵山。

"其三""石刻。 《金石萃编》八十七"

◎处讷

开成间会稽沙门。

◇结九品往生社序

唐工成丑年岁次庾申,皇帝升极。

是岁夏五月,会稽禹寺请玄英法师讲《金刚经》于余姚平原精舍,会次慕一千二百五十人,结九品往生社。

夫为善者迷于所趣,无量寿佛退念不息,遗民挂冕,康乐投簪,史氏称之。

其风不泯,英公学我真教,挹其遗踪,施有等差,阶陈九品,旁求贞石,书其姓字,不以予管见,命序其事云。

"《德清俞氏丛书》、《八琼室金石补正》七十三"◎君长

岳林寺僧。

◇岳林寺塔记

自金轮氏应迹,迦维大汉,教流诸夏,尊舍利於支提,俨灵相於宝殿,诚知殿塔之位,阙而不可。

兹寺二所即女弟子傅氏二娘之建也。

传氏媲于朱室三纪,不幸而所天早丧,爱子又天,恂然霜质,而恪勤檀度。

时大中五载再创□□殿堂仑焉,阙者唯塔,傅氏发言曰:生"缺九字"矣。

遂"下缺""石刻。 《金石续编》十一"◎圆照

唐末北山院僧。

◇北山院造象记

舍"缺"建置北山院僧圆照,生不感元死"缺"报"缺"趣托於何道,今世当来无凭度于□阿弥"缺"经镌凿一石龛,造西方弥ヌ佛观音"缺"心同"缺"力,十念往生。

僧人圆照发心便"缺"成就,所有布施文麻至凿佛所,愿不□"缺"恐。

干符六年十二月十四日,僧圆照记。

"《金石苑》二、《八琼室金石补正》七十七"

◎季良

唐大安国寺僧,失其时代。

◇沙弥尼清真塔铭"并序"

勤荣尼者,扶风马公左武卫中候顺之季女,大招福寺郯法师之犹子子也。

幼而聪慧,性善管弦,耳所一闻,心便默记,仁贤温克,尤重释门。

父母违而嫁之,遂适陇西李氏,宿卫荣之贵妻。

自入夫门,便为孝妇,虽居俗礼,常乐真乘。

每持《金刚经》,无间於日,迨十许稔。

不意染绵赢之疾,药物不救,委卧匡床,由是□□□心,舍俗从道,契宿愿"下阙""石刻"◎行坚后梁时洛都僧。

◇惠光和尚舍利铭记

大梁故墙西丽景门上北壁上,干化三年春三月,长老惠光和尚建置禅院。

至五年岁次乙亥三月庚辰朔十二日壬申迁化,十四日焚烧,得感应舍利。

京都人众皆顶谒。

其年十月八日,礼葬於洛都当院内,故记於舍利铭记。

院主僧行坚。

"石刻"

◎沙门绍蜀广政中王董龛报国院僧。

◇蜀普慈县永封里再兴王董龛报国院碑记夫觉皇垂慈,应生戟箜,乘六牙而辞兜率,踏七步而诞迦维,月□超□,星光□耀,则知超凡入圣,历劫修来,证无上之菩提,获当世之妙果。

故得周□幻显□金□眉抽白毫,顶旋绀发,穷生死际,尽未来时,巍巍称三界之能师,荡荡□四生之慈父,遂感十方皈敬,万类虔诚,垂慈於天上人间,利物於此邦他土,莫不□□□□,□愿□形,一念志诚,尘沙罪灭,则有宣徽南院相公庄保头林延璋。

伏见□□□□所地名王董龛,额В报国院,岩有一佛二菩萨,并圣□两龛,积年□像□遂乃上闻都庄仆射,许令召僧兴修,即经本县镇判状请罗大德奉□□令上"人"□皇帝文武重臣、本庄南院相公、州县寮き、都庄仆射及远近士□,起□□□住持葺理,供佛香灯,永为福祚。

其院元有常住永封里普慈大路涪水旁□□壹□大七抬八只,并院基干地前后,谨具四至界畔声竖於内,东从天□□□,南接三追石,至水井,西从石桥沿天流水,上接崖が,寻崖が向北,却沿天□接无水ニ为界。

其院常住所立四至,盟誓已后,异日他时,忽有别人侵耕一犁□□□□□税课者,愿行藏不吉,染《疒患》百牛,顺其斯善者,愿福至命通,运为称意,相次缘化□□十六罗汉一堂,及重妆修释迦部众赞讫,皆回圣化,实赉尧年,堪发道心,□□佛□。

既因知识,立身还自友朋,闻胜善而忻跃齐心,见修崇而悉皆注意,求哀□□□□□□任是阐提之流,亦发正真之路,祛除谄诈,消磨业轮,一向回猛,兴大善心,愿克备功德□,分明了衣上之珠,仿佛鉴矿中之宝。

伏愿国安民泰,雨衣顺风调,田种丰盈,公私叶遂。

以大蜀广政二十年岁次丁已十一月二十七日设斋表赞讫。

镇遏使李仁悦上偈:昔日古伽蓝,名为王董龛。

数载无僧俗,积岁少人瞻。

县镇兴三善,率土尽妆严。

我佛"下缺"。

"《金石苑》二、《八琼室金石补正》八十一"

◎李国贞

国贞,广德中道士,《旧唐书》附《王传》。

◇请于昭应县南置天华上宫奏皇室仙系,修崇灵路,请於昭应县南三十里山顶,置天华上宫露台,天地婆父、三皇道君、太古天皇、中古伏羲娲皇等祠堂,并置洒扫宫户一百人。

又於县之南义扶谷故湫置祠堂。

"《唐会要》二十二"

◎卢元卿

元卿,元和中太清宫道士。

◇法书跋尾记

右按工部侍郎韦公云:「贞观中,搜访王右军等真迹,出御府金帛,重为购赏,人间古本,纷然毕集。

太宗令魏少师、虞永兴、褚河南等定其真伪。

右军之迹,凡得真行二百九十纸,装为七十卷,草书二千纸,装为八十卷。

小王、张芝等,亦合少多,勒为卷帙。

以贞观字为印,印缝及卷之首尾,其草迹又令河南真书小字帖纸影之。

其古本,亦有是梁隋官本者,梁则满骞、徐僧权、沈炽文、朱异,隋则江总、姚察等署记。

太宗又令魏、褚等卷下更署名记。

开元五年,敕陆元悌、魏哲、刘怀信等检校换衤票,分一卷为两卷,总见在有八十卷,余并坠失。

元悌等又割去胶代名贤押署,以已名氏代焉,上自书开元二字为印记之。

王右军书凡一百三十卷,小王二十八卷,张芝、张昶书一卷。

」徐会稽云:「太宗大购图书,内库有锺繇、张芝、张昶、王羲之父子书四百卷,及汉、魏、晋、朱、齐、梁杂迹三百卷。

贞观十三年十二月装成部帙,以贞观字印缝,命起居郎褚遂良排署。

」元卿见建中已后翰林中杂迹,用翰林印印缝,茹兰芳等署名。

又云:「贞元十一年正月,於都官郎中宝泉兴化宅见王е书、锺会书各一卷,武都公李造押名。

又两卷,并古锦衤票玉轴,每卷十余人书。

内一卷,开皇十八年押署,有内史薛道衡署名。

」前后所见贞观十三年及开元五年书法,跋尾题署人名或人数不同,今具如前。

元和三年岁次戊子四月五日,太清宫道士卢元卿记。

"《书苑菁华》"

◇跋尾记

右。

前件卷是官库目录第三十,共四帖,都一百六十一字,玳瑁轴,古锦衤票,有贞观印字及李氏印。

谨具跋尾如前,元和三年四月六日,卢元卿记。

"同上"

◎徐灵府

灵府,钱塘人。

方瀛观道士。

频诏不起,号默希子。

"著《列子注》"

◇天台山记

孙绰云:「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

」信矣哉!盖寰瀛之灵墟,三清之别馆。

按《真诰》云:「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当牛斗之分,以其上应台宿,光辅紫宸,故名天台,亦曰树柏。

」栖山陶隐居《登真隐诀》云:「大小台处五县中央"即余姚、临海、唐兴、句章、剡县也"。

大小台乃桐柏山,六里乃至二石桥,先得小者。

复行百余里,更得大者,在最高处采药人,仿佛见之,石屏虹梁,与画相似。

又见玉堂金阙,望桥边有莲花状,大如车轮,其花恍惚不可熟见。

大小台者,以石桥之大小为名。

」据此说,即天台与桐柏,二山相接而小异也。

按长康《启蒙记》云:「天台山在会稽郡五县界中,去人境不远,路经瀑布,次经犹溪,至于浙山。

犹溪在唐兴县东二十里发源,知花顶从凤凰山东南流,合县大溪,入于临海郡溪江也。

其水深冷,前有石桥,遥望不盈尺,长数十步,临绝溟之涧,忘其身者,然后能度。

度者见天台山,蔚然凝秀,双岭於青霄之上,有琼楼玉堂,瑶林醴泉,仙物异种,偶或有见者,当时斫树记之,再寻则不复可得也。

」按此记说,则神异之所,非造次可睹焉。

今游人众所见者,盖非此桥,且犹溪高处,不见有桥,今众人所见者,乃在歇亭西二十里,水流于剡县界,定知不是长康所说之桥也。

州取山名,曰台州,县隶唐兴,即古始丰县也。

肃宗上元二年,改为唐兴县。

山去州一百四十八里,去县有一十八里,一头亚入沧海中,有金庭不死之乡,在桐柏之中,方圆可三十里,上常有黄云覆之,树则苏牙琳碧,泉则石髓金浆,《真诰》所谓金庭洞天,是桐柏真人之所治也。

真人周灵王太子乔,字子晋,好吹笙,作凤鸣於伊雒间。

道人浮丘公接以上嵩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不得,偶乘白鹤,谢时人而去,以仙官授任为桐柏真人,右弼王领五岳司,侍帝来治兹山也。

故《真诰》云:「吴句曲之金陵,越桐柏之金庭,成真之灵墟,养神之福境。

」《名山福地记》云:「洪波不登,三灾□莫至。

」又云:「经丹水南行,有洞交会从中过,即赤城丹山之洞,上玉清平之天,周迥三百里。

」洞门在乐安县界,即十六洞天第六洞也,即茆司命所治也。

群峰峥嵘,碧障合沓,磨霄凌汉,日蒸云起,雾桑迸芳,瑶花间发,光彩辉烛,四时如春,凤翔神鸾,栖於其上,丰狐文豹,隐於其中。

南驰缙云,北接四明,东距溟,西通剡川。

又多产柽,松桂垂珠,积翠於重岩;玄光灵芝,吐耀於幽谷。

至於碉烟匿景,匪徒与五岳争雄;考异搜奇,自可引三山为疋。

爰洎晋宋,至于梁陈,咸以日中星鸟;望秩兹山,藏璧献琛,率为常典。

《抱朴子内篇》云:「凡诸小山,不堪作神丹金液,皆有木石之精,千岁老魅,能坏人药,唯嵩镇、少室、缙云、罗浮、大小台,比诸山正神居处,助人为福,可以修真练药者矣。

」天台观在唐兴县北十八里,桐柏山西南瀑布岩下。

旧《图经》云:吴主孙权为葛仙公所创,最居形胜,北沿王真君坛,东北连丹霞洞,西北抛翠屏岩。

故孙兴公《天台山赋》云:「搏壁立之翠屏。

」即此岩也。

仙坛与翠屏岩耸空斗峙,瀑布迸流,落落西崖间,可千余丈,状素霓垂天,飞帛触地。

孙兴公赋云:「瀑布飞流以界道。

」即此处是也。

腾波沫,近惊翻云,鼓怒振雷,遥闻神悦。

瀑布南流百余步,与灵溪相合,流注县大溪,入于临海郡也。

观中流引瀑水,萦绕廊院,灌注池沼,荷芰芬芳,萝竹交映,游者忘归,胜概炎极也。

观东一百五十步,先有故柳史君宅,号曰紫霄山居。

南瞩苍岭,北接紫霄峰,左右皆列小山,逦迤为势。

东北连丹霞洞,洞有葛仙公练丹之初所也。

宅中多植灵葩翠柽,修笙其卉,曲池氵沼,药院丹炉,斯亦炼化之奇景。

柳君名泌,宪宗十三年,自复州石门山诏征授台州刺史。

不至郡,便止山下,领◆药,后浑家於丹霞洞隐仙也。

自天台观西去瀑布寺一里,宋元嘉年中,沙门法顺所兴立。

近瀑布下,因以为名。

寺北一里有岩,高百丈,名百丈岩,岩下灵溪。

孙与公赋:「过灵溪而一灌,疏烦虑於心胸。

」寺引溪水,经厨中过,还绕廊院。

寺南九峰山,山高百余丈,周回六里,亦天台有派干也。

旧名九垅山,天宝六载改为九峰山。

昔王逸少与支道林常登此山,以为胜瞩也。

自天台观北路上桐柏观一十二里,皆悬崖磴道,舰折而上,皆长松狭路,至於桐柏洞门。

故赋云:「苏萋萋之纤草,荫落落之长松。

」即此地也。

自洞门一小岭,可二里乃至观处,倚小松岭,岭前豁平陆数顷,四面特起峰峦,有若郛郭,乃神真之所休憩,巢许之所钦,自非翕沉凌霄汉,梦龟鹤之夭促,与天地而长久者,何以居焉。

昔褚先生修道之所,又徐法师之於此立道房斋阁,号曰隐真之中峰。

观前有田顷余,东有溪曰清溪,溪注田西经三井,飞流瀑布,凡是游客,但亲景奇物异,恍然似升玄都玉京者矣。

观即唐睿宗景龙二年为白云先生所置。

白云先生乃司马天师也,名子徽,字承祯,河内温人,事载在碑中。

先生初入花顶峰,遇王义之入山学业,先生过笔法付义之:「子欲学书,好听吾语。

夫受笔法,与俗不同,须静其心,后澄其心思,暮在功书,《角力》骨附近,气力又面均停,握管与握玉无殊,下笔与投峰不别,莫夸端正,但取坚强,《角力》力若成,自然端正。

东边石室,子莫频过,尽是异兽精灵也。

向余边受业,凡人到彼必伤,缘残吾命,汝将来料伊不敢。

西边石室,甚是清闲,案砚俱全,诗书并足,松花仙果,可给朝餐,石茗香泉,堪充暮饮。

闲玩水自散情怀,闷即凌峰,莫思闲事。

」义之既蒙处分,岂敢有违,一登石室,二载不亏,夜则望月临池,朝则投云握管,澄滤其思,暮在功书,清静其心神,志求笔法。

光迥影转,节物频移,日就月将,便经年载。

义之第一年学书,似蛇惊春蛰,鱼跃寒泉,笔下龙飞,行间蝶舞,虽未殊妙,早以惊群。

至第二年学书,似鹤度春林,云飞玉间,笔舍五彩,墨点如龟,筋骨相连,似垂金锁。

至第三年学书,将为是妙也,遂书得数纸来。

先生再拜展於案上,一见凛然作色,高声谓责义之曰:「子之书法,全未有功,《角力》骨俱少,气力全无,作此书格,岂成文字?但且学书,有命即至,仙堂无事,不劳相访。

」义之唱喏,即归书堂。

援又得三年功,书成矣。

先生乃赞义之曰:「念汝书迹,异世不同。

淡处不淡,浓处不浓。

得之者罕有,见之者难逢。

进一字千金重赏,献一字万户封侯。

」再赞曰:「众木中松,群山中峰,灵鹤中冲,五岳中嵩。

吾令归俗,汝向九霄红。

汝归於世界,如鹤出笼。

别后有心相顾,时时遥望白云中。

」先生初人天台,后睿宗皇帝诏复桐柏旧额,请先生居之。

其降敕书曰:「吴朝葛仙公废桐柏观右天台山,如间始丰县人斫伐松竹,毁废坛场,多有秽触,频致死亡。

仰州县官与司马练师相知,於天台山中僻方封取四十里,以为禽兽草木长生之福地,量一观仍还旧额。

」初构天尊堂五,虚其上三,而良吏书之,以记祥也。

天宝六载,郡守贾公长源及玄静先生李君名含光,即天师弟子之玄宗师等立碑,太史崔尚制文,翰林学士韩择木书,玄宗皇帝亲书其碑额。

观南一里有石坛一级,以砖石杂砌,方广三十二丈。

按《法轮经》,即太极三真人下降,授葛仙公修道於天台山,感降上真於此坛也。

仙公真经并义注之所也,事迹具在《本起传》中,此不备载。

坛西南下石上,有隶书刻记之,日诰使徐公醮坛,授仙公经。

真人自称姓徐,名来勒字,则未详何人也。

坛前有塘,名曰降真塘,塘多植荷{艹杏}之类。

自塘南一里至洞门,门外西南一里余至王真君坛,真君即桐柏真人也。

有小殿,即真君仪像俨焉。

开元初,玄宗创立之,度道士七人逦扫也。

殿前有石泉,名曰醴泉,南三步新立上真亭,身临万仞,坐观千里,游者登之,坐跳平陆。

按正坛在真君殿西北二十步,有石坛,方广四丈,八尺一圾,以古砖,今州县祈请水旱,皆於此坛。

殿东二十步,又有古八角坛,自殿西北下山三百步,即至三井。

一井今塞,俗传云曾有尼师洗手触之,一旦自塞,二井其深不测,并自然天凿。

尝有好事者投纶於其间,缯纶尽而不及底,或云通海,或云海眼,未可详也。

其春夏时,每雨将降,则[A159]充灌激,湓涌雷吼,有若蛟螭潜隐之鼓怒也。

其问游者见之,莫不神骇胆栗。

邑中有水旱,令长每虔祀情诚,祈於晴雨,无不响应之,是国家投龙璧醮祭祈福之所。

高宗永淳二年,投龙於此。

玄宗开元二十五年,诏令太常卿修礼仪使韦纟舀赍金龙白璧投於井。

宝历元年,主上遗中使王士岌、道门威仪赵常盈、太清大德阮幽闲、翰林待诏禄通玄,五月十三日到山,於天台观设醮,许往三井投龙璧也。

自三井西上一峰约二里,有僧院名佛窟院,今道元观是也。

前枕翠屏岩,北连桐柏大山,翠屏岩与仙坛,侠径瀑布,双峙霄降,半隐云表。

岩上有亨子,极眺平陆,此处并为殊景也。

自桐柏观西北行七里,乃至琼台,中天以悬居,自百丈岩上,无上琼台路,皆水石深,不可登涉,事须登仙坛取桐柏路,方可得到。

即平视琼台,而且下望双阙,而游者多怪琼台不在中天,双阙不出云表,犹在山上观之然也。

若自下仰视,则琼台不啻中天。

双阙五里,夹灵溪而行,翠壁万仞,森倚相向,奇花秀柽,互发芳粲,珍禽灵兽,造杨清音。

余曾寻琼台,下云溪,溯流北行三十里,或潺浅漱,其平则三里五里,或潭洞院杳,其深则千丈万丈。

怪石嵌崇,水色明鲜,历历见底,纤鳞莫隐。

造之者不觉忘归,非神仙之窟宅,曷能若斯。

桐柏东北五里,有华林山居,水石清秀,灵寂之境也"长庆初,道士陈宗言修真之所"。

前有池塘广数亩,塘中有小洲镐焉,有苛芰,前眺望苍岑,后耸云盖,即后峰名也。

西接琼台,东近华林,即灵府长庆元年定室於此,是天台第二重。

自方瀛上七里,有玉霄山居,平地顷余,四山迥合,又邃若洞"洞"天也,即天台第三重。

自玉霄东南行三里,有双石涧,列为高门,可百余仞,因呼为石门桐柏观。

北亦有上华顶路,路深邃梗溢,游人罕逢此行,多取国清路上。

自天台观西行十五里,有白岩寺,寺去县三十里,宋末有僧普辽所见精舍。

自天台观东行一十五里,有赤城山,山庙一百丈,周回七里,即天台南门也,古今即是於国家醮祭之所。

其山积石,石色艳然如朝霞,望之如雉堞,故名赤城,亦名烧山。

故赋云:「赤城霞起以建标。

」即此山也。

半山有飞霞寺,即是梁岳王母为居此寺也,今则废矣。

山下有石室,道士居之。

其中山趾有寺曰中严寺,即是西国高僧白道猷所立也。

国清寺在县北一里,皆长松夹道至于寺,寺即随炀帝开皇十八年为智ダ禅师所创也。

寺有五峰,一八桂峰,二映霞峰,三灵芝峰,四灵禽峰,五祥云峰,双涧回抱。

天下四绝寺,国清第一绝也。

寺上方兜率台,台东有石坛,中有泉,昔普明禅师将锡杖队开,名锡杖泉。

自国清寺东北一十五里,有禅林寺,寺本智ダ禅师修禅於此也。

以贞元四年使牒移黄岩县废禅林寺额,来易於道场之名。

寺东一十五里,有香炉峰,甚高,峰上多有香柏,柽桂之木相连。

有宴坐峰,其峰可高百除丈,是智者大师降魔峰。

后有神人送石屏峰於大师背后,至今存焉。

峰下有龙潭,周回一里,下注螺溪,亦出县大溪耳。

寺西北上十里至陈田"昔有神人於此开田,供智者大师朝种喜收"。

自陈田可五里,西入一源甚平,丘号曰白砂,有僧居之。

禅林寺西北止二十五里,乃至歇亭,即平昌孟公简廉察浙东。

北一十里,乃至灵垆,今来是智者禅院,即白云先生所居之处也。

先生早岁从道,始居嵩华,犹杂以风尘,不任幽赏。

乃东入台岳,雅惬素尚,遂此建修真之所。

《真诰》云:「天台山中有不死之乡,成禅之灵墟,常有黄云覆之。

」此则其地也。

故建思真之堂,兼号黄云堂。

堂有小涧,南有岗,其势迥合,岗前有平地,立坛一圾,用石之,名曰玄神。

故先生《灵墟颂》云:「堂号黄云,以□真气,坛名玄神,仰窥清景。

」东为练形之室,吸引所居;南为凤轸之台,以吟风养畅;西为朝神靖开启祈依;北曰龙章之阁,以瞻云副墨。

卑而不陋,可待风雨;庄而不丰,可全虚白。

坛前十步有大溪,发源华顶,东南流宁海界。

又堂西十步有泉,其色味甘,可以愈徉。

中间平地立别院,营大丹炉,修剑镜,并皆克就。

长松十株,修竹数顷,皆天师手植。

频有诏命,先生皆不就。

至睿宗景云二年,令兄承就山邀迓。

诏书曰:「练师德超河上,道迈浮丘,高历碧落之庭,独步甭源之境。

朕初临宝位,久藉徽猷,虽非尧舜丕图,翘心啮缺;轩辕御历,遥想崆峒。

缅惟波怀,宁妨此愿,朝钦夕伫,迹滞心飞。

欲遣使者迎,或虑炼师惊惧,故令承往诏,愿与同来。

披尉不遥,无先此虑。

」先生随诏至京,帝问以「理身以清高为贵,理国则如何先?」师对曰:「国犹身也,身犹国也。

老君游心於淡,合气於漠,顺物自然,而无私也,而天下治也。

《易》曰:『大佤天地合其德。

』是知天不言而信,不为而成,无为之理家之道也。

」帝叹曰:「广成之言,何以加此。

」请归山,帝赐宝琴一张,及霞绞帔。

中朝属词之士,赠诗百余人。

帝遂置桐柏观,诏先生居之。

自灵墟南出二十里,有小庄在欢溪也。

梁高士顾欢曾居此,是名欢溪也。

自歇亭西行,注涧一十五里,至石桥头,有小亭子。

石桥色皆青,长七丈,南头阔七尺,北头阔二尺,龙形龟背,架万仞之壑上,有两涧合流,从桥下遇,泄为瀑布。

西流出剡县界,从下仰视,若晴虹之饮涧。

桥势金峭,水声崩落,时有过者,目眩心悸,今游人所见者,正是此桥也,是罗汉所居之所也。

意为即小者,则不知大者复在何处,盖神仙冥隐,非常人所睹。

从此桥沿涧行一十五里,又有一石桥中断,号为断桥也。

自歇亭北上廿里,上华顶峰,此天台山极高处也。

常为云雾霾翳,少有晴朗之时。

其高霏微,似寒先云,幽涧凝冫牙,经夏不消,若遇晴时,则朝观日之所设。

《图经》云:「白云先生从灵墟至华顶两处,从严朝谒不绝。

其上造天尊堂,并左右二室,开宝以延日月,朝食其光;鉴龛以贮云雾,夕吸其气。

堂前立坛三圾,堂内有石像石磬,上有铁香炉并锺。

此坛久为荒榛,近亦修开也。

堂东一十步有甘泉,先生住经二十八载,频奉敕诏,先生多不就,有表云:「俗人贞隐,犹许高栖,道士修真,理宜逊远。

」又诏云:「虽阻彼怀,宜从此旨,请断来表,无或二三。

」开元十一年,玄宗皇帝追入内。

先生辞归,帝以天台幽远,难以迎请,遂於王屋山选形胜,特置阳台观居之。

今灵墟华顶,无复堂宇,唯余松竹,天气晴望见海水,碧色朕然,与天同光。

若清真之俦,则三山十洲,仿佛而睹,云佩风笙,倏忽而闻。

自华顶北直,下甚阻,千崖万壑,千林复涧,猿猱腾翥,灵祗凭托,非人迹所及。

又去天台北门,在剡县金灵观,观前有香炉峰,峰下有山穴,可以窥之,则莫穷深浅。

自天台山西北有一峰,孤秀回拔,与天台相对,曰天姥峰,下临剡县路,仰望宛在天表。

旧属临海郡,今肄会稽。

又有大唾小唾二峰,去天姥唾为谷。

天姥峰有石桥,以天台相连,石壁上有刊字,科斗之文,高邈不可寻觅。

春月醮者,闻笳箫鼓之声。

宋元嘉中,台遣画工匠,写山状於圆扇,以标◆灵异,即夏禹时刘阮二人采药遇仙之所也。

古之剡人刘晟、阮肇,入山遇仙於此,其事亦具在本传。

又按《仙泾》云此山有石桥一所,现二所不知其处。

又云:「多散仙人,遇得桥,即与相见。

」以此言之,即灵仙之桥也。

非今常人见者,自非精诚玄达,阻绝相偶,真仙亦不可得见,桥亦安可睹之。

至於奇禽异兽,千状万类,不可称记,灵葩仙草,潜产谷中,莫能名之,而五芝耀彩,非真不遇,建木匿影,岂凡所观。

灵府以元和十年,自衡岳移居台岭,定室方瀛,至宝历初岁,已逾再闰,修真之暇,聊采经诰,以述斯记,用彰灵焉。

"《古逸丛书》"

◎杜光庭

《全唐文》九百二十九有传。

◇感古今赋

〈按:《全文》连属《纪道德赋》与《广成集》不同。

〉◇温汤洞记开州后倚盛山,东枕清江,溯江而北三十余里,至温汤井。

井有汤泉北山,麟德年震雷摧裂,山脚洞山自开。

当门有天然石锺,如数千斤重,空悬去地二尺许,而中实,扣之无声。

门两壁有石,如金刚力士之形者数辈。

锺傍有小泾,高六尺以来,行二三丈稍阔。

有石碑,巨龟负之,自然而成,但中无文字。

碑侧有巨屏,上与鼎相连。

下一穴,侧身入,可一二尺许。

自是广阔,中路径平坦,与常无异。

路左右滴乳为石,罗列众形,龙麟鸾鹤,颓云巍山,如林如柱,似动似跃,乍飞乍顾,千形万态,不可殚纪。

仅一里许,傍竦莲台,周回数步,高三四丈,层缀重迭,皆可攀跻。

旋生乳石,如臂如指者,以烛照之,通透茔彻,随折脆断。

及出洞门外,得风皆为白石矣。

自台侧三四十步,步有莲花,罗布於地。

傍有甘泉,水色温白,游洞者汲之烹茗。

前自有横溪,湍波甚急,其声喧汹,流出洞外。

溪上有桥,长二三丈,阔一丈许,非石非土,功甚宏壮。

过桥得黄土坡,高四五丈,道径险滑,行者累息,方至其顶。

坡上有巨堂,四壁平静,中高数丈,壁上多游人题记年月。

堂之极处曲角一穴,高四五丈,广三四尺,去下丈余,跻攀莫及。

相传云:「昔有游人扳缘而入,累月之后,出於巫山洞中,自后无复敢人者。

」"《游名山记》"

◇焰阳洞记

焰阳洞,古老相传,在陵州阳山之上,从来隐蔽,人莫知处。

干德三年辛已正月十六日,井监使保义军使太保马全章,中夜一人,裁衣束带,巍冠古服,状若道流,揖之俱行崖壁所。

告之曰:「此焰阳洞也,闭塞多年,能开发护持,可以福利邦国。

」又指其地:「近开小径,亦断之,勿使常人践踏。

」言而去。

及旦,全章往寻其所,果见土势微陷,以杖导之,深不可测。

即命本军节级侯广之,句当人夫掘,渐获踪由。

相次开掘,见三重石门,其内并是细砂,一无虫蚁他物。

其洞自东及西,深三丈九尺,阔五尺三寸。

洞皆是石洞门,第一重高六尺,阔五尺二寸;第二重门高五尺五寸,阔三尺七寸;第三重门高四尺七寸,阔三尺五寸。

第三重门内从顶至底,一向高六尺一寸,其三重相去各□,镌凿精巧,迨非人巧。

第三重南畔石房,阔七尺四寸,高四尺八寸,深四尺二寸。

其后别有一小洞,元有一片石遮掩其门。

傍通一缝,以灯烛照之,深不知其底。

北畔石房,深四尺二寸,润七尺三寸,高五尺。

其房内有石床一所,西畔小石房,深二尺,阔三尺五寸,高三尺一寸。

西北畔石床,长三尺八寸,阔二尺八寸,西北畔灶模。

长二尺三寸,门额阔七尺,灶深八寸,周围三尺五寸。

从洞门向东,一直至盐井面,相去四十一丈八尺。

洞门面正东,全章召得当井监天师院,见有元和年刺史李下卿著《天师圣德碑》云:「张天师以东汉建安三年自沛游蜀,占干为分野,见阳山气象,指谓门弟子曰:「此间山直下有咸泉焉。

」今验此洞,正当井上,即是焰阳洞也。

"同上"

◇鱼龙洞记

岐府西陇州路七十里余,有鱼龙洞。

中有石,或大或小,随水流出。

破而看之,石中皆有鱼龙形。

人过洞前,并不敢语,语者便闻风雷之声,立致惊惧奔走,但诸人不闻耳。

"同上"

◎李德初

德初,上元中道士。

◇自题周易正义

上元二年三月十一日,因读《周易》,著此《正义》。

从兹易号十二三,岁至一人八千□,当有大水飘溺,因得舒展晒曝。

衡阳道士李德初。

"《宣室志》、《太平广记》一百五十六引《宣室志》"

◎张湛

湛,开元中道门威仪。

◇大房山投龙璧记

维开元廿七年岁在已卯春三月,府城西南有大房山,孔水其水也。

地僻幽闲,石堂华丽,云峰攒岭,宛度千龄,清泉引流,势将万古。

耿介拔俗之士,度白云以方临;萧洒出尘之贤,千青天而直上,信知山水之灵矣。

伏惟开元圣文神武皇帝纂承洪业,肇自开元,率土晏清,廿七年矣。

去开廿三年,内供奉□□吕慎盈奉敕於此水投龙璧。

暨廿四载,□□□□□又奉敕於此投龙璧。

今又奉敕於此投龙璧焉。

于时有御史大夫南阳张公讳守为府主矣,监官功曹参军段、法师观主□及公使□坐李义远、平步风、高味虚、张若水、庞味道、杜崇□、李西升、□崇□、童子李延忠等,三日三夜,登坛投告。

且夫陵谷推移,百龄讵几,仆遂斐然书美,封山刊焉。

词曰:

丹岭嵯峨,双峰逦迤。

渌水涓涓,清泉ГГ。

兰蕙凄凄,松风靡靡。

百草开葩,众花吐花。

刊龙璧之有功,庶千龄兮无毁。

"石刻。 《道家金石略》页一二三"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