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內外官料钱上武德已后。
国家仓库犹虚。
应京官料钱。
並给公廨本。
令当司令史番官回易给利。
计官员多少分给。
贞观十二年二月。
諫议大夫褚遂良上疏曰。
为政之本。
在于择人。
不正其源。
遂差千里。
汉家以明经拜职。
或四科辟召。
必择器任使。
量才命官。
然则市井子孙。
不居官吏。
大唐制令。
宪章古昔。
商贾之人。
亦不居官位。
陛下近许诸司令史。
捉公廨本钱。
诸司取此色人。
号为捉钱令史。
不简性识。
寧论书艺。
但令身能估贩。
家足貲财。
录牒吏部。
使即依补。
大率人捉五十贯已下。
四十贯已上。
任居市肆。
恣其贩易。
每月纳利四千。
一年凡输五万。
送利不违。
年满受职。
然有国家者。
尝笑汉代卖官。
今开此路。
颇类於彼。
在京七十余司。
大率司引九人。
更一二载后。
年別即有六百余人输利受职。
伏惟陛下治致昇平。
任贤为政。
或文学高第。
或诸州进士。
皆策同片玉。
经若悬河。
奉先圣之格言。
慕昔贤之廉耻。
拔十取五。
量能授官。
然犯禁违公。
輒罹刑法。
况乎捉钱令史。
主於估贩。
志意分毫之末。
耳目廛肆之间。
输钱於官。
以获品秩。
荏苒年岁。
陛下能不使用之乎。
此人习以性成。
惯於求利。
苟得无耻。
莫蹈廉隅。
使其居职。
从何而可。
將来之弊。
宜绝本源。
臣每周游人间。
为国视听。
京司寮庶。
爰及外官。
异口同词。
皆言不便。
伏愿敕朝臣遣其详议。
上纳之。
其月二十三日。
敕並停。
改置胥士七千人。
以诸州上户充。
准防阁例。
输课二年一替。
计官员多少分给之。
二十一年二月七日。
令在京诸司。
依旧置公廨。
给钱充本。
置令史府史胥士等。
回易取利。
以充官人俸。
永徽元年四月二日。
废京官诸司捉钱庶仆胥士。
其官人俸料。
以诸州租脚价充。
麟德二年八月十九日詔。
文武五品已上。
同武职班给仗身。
以掌闲幕士充之。
咸亨元年四月十二日。
停给。
干封元年八月十二日。
詔京文武官应给防阁庶仆俸料。
始依职事品。
其课及赐。
各依本品。
仪凤三年八月二日詔。
廩食为费。
同资於上农。
岁俸所颁。
並课於编户。
因地出赋。
则沃瘠未均。
据丁收物。
则劳逸不等。
俾之富教。
其可得乎。
永念于斯。
载怀釐创。
如文武內外官应给俸料课钱。
及公廨料度封户租调等。
远近不均。
贵贱有异。
输纳简选。
事甚艰难。
运\送脚钱。
损费实广。
公廨出举回易。
典吏因此侵渔。
抚字之方。
岂合如此。
宜令王公已下。
百姓已上。
率口出钱。
以充防阁庶仆。
胥士白直。
折冲府仗身。
並封户內官人俸食等料。
既依户次。
贫富有殊。
载详职务。
繁简不类。
率钱给用。
须有等差。
宜具条例。
並各逐便。
光宅元年九月。
以京官八品九品俸料薄。
诸八品每年给庶仆三人。
九品二人。
长寿三年三月。
豆卢钦望请輟京官九品以上两月俸物。
以助军。
左拾遗王永礼奏曰。
陛下富有四海。
足以储畜军国之用。
何藉贫京官九品俸。
而令钦望欺夺之。
臣切不取。
钦望执曰。
秦汉皆有税算。
以赡军。
永礼不识大体。
妄有爭议。
永礼曰。
秦皇汉武税天下。
使空虚以事边。
奈何使圣朝倣习也。
不知钦望此言。
是识大体耶。
遂寢不行。
开元六年七月。
秘书少监崔沔议州县官月料钱状曰。
养贤之禄。
国用尤先。
取之齐民。
未为剥下。
何用立本息利。
法商求资。
皇运\之初。
务革其弊。
託本取利。
以绳富家。
固乃一切权宜。
谅非经通彝典。
顷以州县典吏。
并捉官钱。
收利数多。
破产者眾。
散诸编户。
本少利轻。
民用不休。
时以为便。
付本收利。
患及於民。
然则议国事者。
亦当忧人为谋\。
恤下立计。
天下州县。
积数既多。
大抵皆然。
为害不少。
且五千之本。
七分生利。
一年所输。
四千二百。
兼算劳费。
不啻五千。
在於平民。
已为重赋。
富户既免其徭。
贫户则受其弊。
伤民刻下。
俱在其中。
未若大率群官。
通计眾户。
据官定料。
均户出资。
常年发赋之时。
每丁量加升尺。
以近及远。
损有兼无。
合而筹之。
所增盖少。
时则不扰。
简而易从。
庶乎流亡渐归。
仓库稍实。
则当咸出正赋。
罢所新加。
天下坦然。
十一而税。
上下各足。
其不远乎。
十年正月二十一日。
令有司收天下公廨钱。
其官人料。
以万户税钱充。
每月准旧分利数给。
至二十二日敕。
王公以下。
视品官参佐及京官五品已上。
每月別给仗身职员钱。
悉停。
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敕。
文武百官俸料钱所给物。
宜依时价给。
十八年九月四日。
御史大夫李朝隱奏。
请籍民一年税钱充本。
依旧令高户典正等捉。
隨月收利。
供官人料钱。
二十二年四月十四日敕。
京官兼外州都督刺史大都督府长史俸料。
並宜两给。
至天宝二年十一月十六日敕。
京官兼太守等官俸料两给者。
宜停。
其外官太守兼京官。
准式。
亲王带京官任外官副大將军副大使知军及知使事。
京官兼外官知使事。
据文合兼给者。
仍任逐稳便。
余並从一处给。
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三日敕。
百官料钱。
宜合为一色。
都以月俸为名。
各据本官。
隨月给付。
其贮粟宜令入禄数同申。
应合减折及申请时限。
並依常式。
一品。
三十一千。
月俸八千。
食料一千八百。
防阁二十千。
杂用一千二百文。
二品。
二十四千。
月俸六千。
食料一千五百。
防阁十五千。
杂用一千文。
三品。
十七千。
月俸五千。
食料一千一百。
防阁十千。
杂用九百文。
四品。
一十一千八百六十七文。
月俸四千五百。
食料七百。
防阁六千六百文。
杂用六百文。
五品。
九千二百。
月俸三千。
食料六百。
防阁五千。
杂用五百文。
六品。
五千三百。
月俸二千三百。
食料四百。
庶仆二千二百。
杂用四百文。
七品。
四千五百。
月俸一千七百五十。
食料三百五十。
庶仆一千六百。
杂用三百五十文。
八品。
二千四百七十五文。
月俸一千三百。
食料三百。
庶仆六百二十五文。
杂用二百五十文。
九品。
一千九百一十七文。
月俸一千五十文。
食料二百五十。
庶仆四百一十七文。
杂用二百文。
天宝三载十三日敕。
郡县闕。
职钱送纳太府寺。
自今已后。
纳当郡。
充员外官料钱。
不足。
即取正官料钱分。
若无员外官。
当郡分。
五载三月二十日敕。
郡县官人及公廨白直。
天下约计一载破十万丁已上。
一丁每月输钱二百八文。
每至月初。
当处征纳。
送县来往。
数日功程。
在於百姓。
尤是重役。
其郡县白直。
计数多少。
请用料钱。
加税充用。
其应差丁充白直。
望请並停。
一免百姓艰辛。
二省国家丁壮。
十四载八月四日詔。
文武九品以上官员。
既亲职务。
可谓勤心。
自今已后。
每月给俸食料杂用防阁庶仆等。
宜十分率加二分。
其同正员官。
加一分。
仍永为常式。
至德二年已后。
內外官並不给料钱。
郡府县官给半禄。
干元元年。
外官给半料。
与职田。
京官不给料。
仍敕度支使量闲剧。
分给手力课。
员外官一切无料。
至二年九月五日詔。
京官无俸料。
桂玉之费。
將何以堪。
官取絳州新钱。
给冬季料。
即仰所由申请。
计会支给。
且艰难之际。
国家是同。
顷者。
急在军戎。
所以久亏禄俸。
眷言忧恤。
常愧於怀。
今甫及授衣。
略为賙给。
庶资时要。
宜悉朕怀。
大歷十二年四月二十八日。
度支奏。
加给京百司文武官及京兆府县官每月料钱等。
具件如后。
太师。
太傅。
太保。
太尉。
司徒。
司空。
侍中。
中书令。
每月各一百二十贯文。
中书门下侍郎。
各一百贯文。
东宫三太。
左右仆射。
各八十贯文。
东宫三少。
各七十贯文。
六尚书。
御史大夫。
太常卿。
各六十贯文。
常侍。
宗正卿。
太子詹事。
国子祭酒。
各五十贯文。
左右丞及诸司侍郎。
给事中。
中书舍人。
御史中丞。
太子宾客。
殿中监。
祕书监。
司农等卿。
將作等监。
各四十五贯文。
太子左右庶子。
太常少卿。
各四十贯文。
諫议。
诸司少府少监。
各三十五贯文。
国子司业。
內侍。
东宫三卿。
各三十贯文。
郎中。
侍御史。
司天监。
少詹事。
诸王傅。
国子博士。
諭德。
中允。
中舍。
殿中。
祕书。
太常。
宗正丞。
各二十五贯文。
殿中侍御史。
著作郎。
大理正。
都水使者。
总监。
內常侍。
给事中。
各二十贯文。
员外郎。
通事起居舍人。
王府长史。
各十八贯文。
监察御史。
台主簿。
补闕。
王府司马。
司天少监。
太子典內。
太常博士。
主簿。
宗正主簿。
门下录事。
中书主簿。
各十五贯文。
拾遗。
司议。
太子文学。
祕书。
著作佐郎。
国子太学。
四门。
广文等博士。
大理司直。
詹事府丞。
及诸寺监丞。
謁者监。
中书门下主事。
各十二贯文。
洗马。
赞善。
诸寺监主簿。
詹事府司直。
各十贯文。
评事。
各八贯文。
诸校正。
各六贯文。
诸奉御。
九成宫总监。
诸王諮议。
及诸陵令。
各九贯二百文。
城门。
符宝。
国子助教。
六局郎。
王府掾属。
太常侍医。
文学录事参军。
主簿。
记室诸卫及六军长史。
两市令。
诸副总监。
武库署令。
太公庙令。
各五贯三百文。
太子通事舍人。
东宫寺丞。
太学广文助教。
內坊丞诸直长。
內寺伯。
千牛卫及诸率府长史。
诸陵丞。
诸陵署诸王府判司。
司竹温泉监。
尚书都事。
都水及诸总监丞。
司天台丞。
太子侍医。
诸司上局署令。
及王府国令。
苑四面副监。
公主邑司令。
各四贯一百一十六文。
国子四门助教。
律医学博士。
协律郎。
內謁者。
诸卫六军左右卫率府等卫佐。
诸王府参军。
大农。
都省。
兵。
吏。
礼。
考功主事。
春坊录事。
司竹副监。
诸司中局署令。
都水主簿。
诸司上局署丞。
及监庙邑司丞。
司天台灵台郎。
保章。
挈壶正。
太医署针医监。
尚药局司医。
各四千百七十五文。
太祝。
奉礼。
省中诸行主事。
门下典仪。
御史台。
殿中。
秘书。
內侍省。
春坊。
詹事府主事。
诸寺监。
诸卫六军诸司录事。
诸司中局署丞。
及大理狱丞。
诸司府监录事。
诸率府录事。
殿中省医佐。
食医奉輦。
司库。
司廩。
奉乘。
鸿臚寺掌客。
司仪。
太仆寺主乘。
內坊典直。
司天台司辰。
司歷。
监候。
內侍省宫教博士。
东宫三寺主簿。
太常太乐鼓吹丞。
医正。
按摩。
咒禁。
卜筮博士。
及针医。
卜助教。
国子书算博士。
及助教。
诸王府国子丞尉。
诸总监主簿。
各一千九百一十七文。
武官左右金吾卫大將军。
各四十五贯文。
六军大將军。
左右金吾將军。
各四十贯文。
诸卫大將军。
六军將军。
各三十贯文。
诸卫將军。
各二十五贯文。
诸卫及六军中郎。
诸率府率副率。
各一十一千五百六十七文。
诸卫及六军郎將。
诸王府典军。
副典军。
各九千二百文。
诸卫及六军司陞千牛。
及左右备身。
各五千三百文。
诸卫及六军中候。
太子千牛。
各四千一百一十六文。
诸卫及六军司戈。
太子备身。
各二千四百七十五文。
诸卫及六军执戟及长上。
各一千九百一十七文。
京兆及诸府尹。
各八十贯文。
少尹。
两县令。
各五十贯文。
奉先。
昭应。
醴泉等县令。
司录。
各四十五贯文。
畿令。
各四十贯文。
判司。
两县丞。
各三十五贯文。
两县簿。
尉。
奉先等县丞。
各三十贯文。
奉先等主簿。
尉诸畿令。
各二十五贯文。
畿簿。
尉。
各二十贯文。
参军。
文学博士。
录事。
各一十贯文。
应给百司正员文武官月料钱外。
官员准式例合支给料钱如后。
检校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每月一百一十贯文。
准大歷十二年六月七日敕。
检校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並同正官例。
就一高处给。
殿中省进马。
准开元十七年五月十四日敕置。
每人准一月纳料钱一千九百一十七文。
仆寺进马。
与殿中进马同。
內侍省。
每月四十五贯文。
省监。
与诸少监同。
度支奏。
岁约加一十五万六千贯文。
准旧给都当二十六万贯文以来。
伏望准数。
起六月一日给付。
敕旨。
依。
仍令所司。
起五月一日支给。
至六月七日。
户部侍郎判度支韩滉奏。
准今年四月二十八日恩敕。
加给京文武官九品已上正员官月俸。
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不带正官。
敕內无额。
应检校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並请同正官例。
就一高处给。
敕旨。
依。
至建中三年闰正月四日。
中书门下奏。
文武百官每月料钱一百贯以上者。
三分减一。
八十贯已上者。
五分减一。
六十贯已上者。
七分减一。
四十贯已上者。
十分减一。
三十贯以下者。
不减。
待兵革寧后。
丰年无事。
即准常式处分。
仍旧给。
其年五月。
中书门下奏。
得苏州刺史兼御史大夫知台事李涵。
东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转运\使。
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刘晏。
户部侍郎专判度支韩滉等状。
釐革诸道观察使团练使。
及判官料钱。
观察使。
令兼使。
不在加给限。
每月除刺史正俸料外。
每使每月请给一百贯文。
杂给准时价不得过五十贯文。
都团练副使。
每月料钱八十贯文。
杂给准时价。
不得过三十贯文。
观察判官。
与都团练判官同。
每月料钱五十贯文。
支使每月料钱四十贯文。
推官每月料钱三十贯文。
巡官准观察推官例。
已上每员。
每月杂给。
准时估不得过二十贯文。
如州县见任官充者。
月料杂给减半。
刺史知军事。
每人除正俸外。
请给七十贯文。
如带別使。
不在加限。
杂给准时估不得过三十贯文。
州县给料。
其大都督府长史。
准七府尹例。
左右司马。
准上州別驾例。
支给料钱。
刺史八十贯文。
別驾。
五十五贯文。
长史。
司马。
各五十贯。
录事参军。
四十贯。
判司。
三十贯。
参军。
博士。
各一十五贯。
录事。
市令等。
各一十三贯。
县令。
四十贯。
丞。
三十贯。
簿。
尉。
各二十贯。
右谨具条件如前。
其旧准令月俸杂料纸笔执衣白直。
但纳资课等色。
并在此数內。
其七府准四月二十八日敕文不该者。
並请依京兆府例处分。
其中州中县已下。
三分减一分。
其额內釐务。
比正官减半。
其州县官除差充推官巡官及司马掌军事外。
如更別带职。
亦不在加给限。
敕旨。
宜依。
十四年正月。
宰臣常袞与杨綰同掌枢务。
道不同。
先是。
百官俸料寡薄。
綰与袞奏请加之。
时滉判度支。
袞与滉各骋私怀。
所加俸料。
厚薄多由己。
时诸少列。
各定月俸料为三十五千。
滉怒司业张参。
惟止给三十千。
袞恶少詹事赵惎。
遂给二十五千。
又太子洗马视司经局长官。
文学为之贰。
袞有亲戚任文学者。
给十二千。
而给洗马十千。
其轻重任情。
不通时政。
多如此类。
兴元元年十二月詔。
京百官及畿內官俸料。
准元数支给。
自巡幸奉天。
转运\路阻绝。
百官俸料。
或至闕绝。
至是全给。
从之。
贞元二年敕。
左右金吾及十六卫將军。
自天宝艰难以后。
虽卫兵废缺。
而品秩本高。
宜增禄秩。
以示优崇。
並宜加给料钱。
及隨身干力粮课等。
其十六卫各置上將军一人。
秩从一品。
左右金吾上將军俸料。
並同六军统军。
诸卫上將军。
次于统军。
所司条件闻奏。
一十六员诸卫上將军。
左右卫本料各六十千。
加粮赐等。
每月各粮米六斗。
盐七合五勺。
手力七人。
资十千五文。
私马五匹。
草三百束。
料九石七斗五升。
隨身十五人。
粮米九石。
盐一斗一升三合五勺。
春衣布一十五端。
绢三十疋。
冬衣袍紬一十五疋。
绢三十疋。
绵三十屯。
二员左右金吾上將军。
左右金吾卫。
並准上。
一十二员左右武卫等。
本料五十五千。
加粮料等。
每月手力五人。
资六千五百文。
私马四匹。
草三百三十二束。
料六石六斗。
隨身一十三人。
粮米七石八斗。
春衣布十三端。
绢二十四疋。
冬衣袍紬十三疋。
绢二十六疋。
绵二十四屯。
一十六员诸卫大將军。
左右卫左右金吾卫。
本料四十千五百。
续加。
准上。
隨衣一人。
隨物隨人减料。
左右武卫等杂卫。
本料三十六千文。
续加。
每月手力各四人。
资二千文。
私马三匹。
草一百六十束。
料四石九斗五升。
隨身十八人。
粮米六石。
春衣布一十端。
绢三十疋。
冬衣袍紬十疋。
绢三十四疋。
绵二十七屯。
三十员诸卫將军。
左右卫左右金吾卫。
本料三十六千。
续加。
准上。
左右武卫等杂卫。
本料二十千。
续加。
每月手力各三人。
资四千五百文。
私马两匹。
草一百一十束。
料三石三斗。
隨身八人。
粮米四石八斗。
春衣布八端。
绢十六疋。
冬衣袍紬八疋。
绢十六疋。
绵十六屯。
六员统军。
本料各六十五千。
续加。
春冬衣一付。
每月粮米六斗。
盐七合五勺。
私马五匹。
草粮隨金吾同金吾隨身。
余准诸卫上將军。
六员大將军。
本料六十千文。
续加。
并准诸卫大將军。
六军將军。
本料三十千文。
续加。
准左武等杂卫將军。
射生神策大將军。
本料三十六千文。
续加。
私马五匹。
草料准上。
隨身十四人。
七人给衣。
不给料。
七人给粮米四石三斗。
盐一斗五升。
春衣布十四端。
绢二十八疋。
鞋十四两。
冬衣袍紬十四疋。
绢二十八疋。
绵二十八屯。
射生神策將军。
本料三十千文。
续加。
私马三匹。
草料准上。
隨身十二人。
六人给衣不给粮。
六人全给。
粮米三石六斗。
盐九升。
春衣布十二端。
绢二十四疋。
鞋十二两。
冬衣袍紬十二疋。
绢二十四疋。
绵二十四屯。
三年六月。
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泌奏。
加百官俸料。
各具品秩。
以定月俸。
隨曹署闲剧。
加置手力资课杂给等。
议者称之。
四年。
中书门下奏。
京文武及京兆府县官。
总三千七十七员。
据元给及新加。
每月当钱五万一千四百四贯六百十七文。
一年都当六十一万六千八百五十五贯四百四文。
旧额三十四万八千五百贯四百文。
新加二十六万八千三百五十五贯四文。
文官一千八百九十员。
三太。
各二百贯文。
三公。
各一百八十贯文。
侍中。
中书令。
各一百六十贯文。
中书门下侍郎。
左右仆射。
太子三太。
各一百三十贯文。
六尚书。
御史大夫。
太子三少。
各一百贯文。
常侍。
太常。
宗正卿。
京兆尹。
各九十贯文。
左右丞。
诸司侍郎。
给事舍人。
御史中丞。
太子宾客。
詹事。
国子祭酒。
诸卿监。
內侍监。
各八十贯文。
諫议。
庶子。
太常。
宗正少卿。
各七十贯文。
司业。
少詹事。
诸少卿。
少监。
內侍。
各六十五贯文。
諭德。
诸曹郎中。
东宫三卿。
各五十贯文。
员外郎。
起居舍人。
侍御史。
王府长史。
著作郎。
太子中舍。
中允。
国子博士。
太常。
宗正。
殿中。
祕书等丞。
大理正。
都水使者。
京都总监。
內常侍。
各四十贯文。
补闕。
殿中侍御史。
通事舍人。
各三十五贯文。
拾遗。
监察。
司天少监。
王府司马。
赞善。
洗马。
奉御陵令。
內给事。
典內。
太常博士。
司舍。
太常。
宗正。
御史台主簿。
中书主书。
门下录事。
各三十贯文。
太子文学。
祕书郎。
著作佐郎。
城门。
符宝郎。
大学。
广文。
四门博士。
大理司直。
大理。
詹事诸寺监丞。
內謁者监。
中书门下主事。
各二十五贯文。
评事。
国子助教。
王府諮议。
及司天正。
宫正六局郎。
诸卫六军长史。
诸寺及詹事主事。
詹事司直。
太子通事舍人。
东宫三寺丞。
太子文学。
广文助教。
千牛卫及率府长史。
七品陵丞。
都水丞。
诸直长。
各二十贯文。
四门助教。
协律郎。
诸卫及六军卫佐。
校书。
正字。
奉礼。
大税尚书都事。
九成宫总监。
各十六贯文。
诸寺监。
內侍省。
詹事府。
司天台录事主事。
各八贯文。
王府掾属。
录事参军。
主簿。
侍御医。
两市令。
中书武库署令。
武成王庙令。
司天丞。
各十贯文。
內坊丞。
內寺主。
王府判司。
王府国令。
诸司上局署令。
太子侍医。
公伯邑司。
总监丞。
司竹温泉监。
七品陵庙令。
司天台主簿。
各六贯文。
律学博士。
內謁者。
王府参军。
诸司中局署令。
王府大农诸司上局署丞。
邑司丞。
司天灵台郎保章。
挈壶正。
京苑四面监。
太常医博士。
及监医。
八品陵庙令。
尚药局司医。
司竹温泉监丞。
各四贯文。
诸司中局署丞。
大理狱丞。
鸿臚掌客。
诸司府监作监事计官属佐食医。
各二贯文。
尚輦。
太仆主乘。
仆寺典乘。
军卫率府。
亲勋翊府兵曹。
典膳两令。
司天台司辰。
司歷。
监候。
內坊典直。
內侍省宫教博士。
太常寺乐正。
及医卜正。
九品陵庙丞。
苑四面监丞。
王府国丞尉。
按摩。
?禁。
卜筮博士。
及针医助教。
诸总监主簿。
国子书算及律助教。
各一千文。
武官八百五十六员。
七十二员四品。
各十七千三百五十文。
一百三十六员五品。
各一十千八百文。
九十六员六品。
各七千九百五十文。
九十八员七品。
各六千一百七十四文。
一百三十六员八品。
各三千七百十二文。
五百五十八员九品。
各二千八百七十五文。
並杂给校簿。
每贯加五百文支给。
京兆府县官。
唯两县簿尉加五千文。
余并同大歷十二年四月二十八日敕。
右中书门下准去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敕。
京官宜加料钱。
准敕商量。
谨条件如前。
敕旨。
依。
十年二月。
詔应文武朝官有薨卒者。
自今已后。
其月俸料宜皆全给。
仍更准本官一月俸钱。
以为賻赠。
若诸司三品已上官。
及尚书省四品官。
仍令有司举旧令闻奏。
行弔祭之礼。
务从优备。
初。
左庶子雷咸。
以是月朔卒。
有司以故事计其月俸。
以月数给之。
上闻之。
故有是命。
十五年十二月詔。
今年十月三日。
权减诸道诸州刺史判军事料。
及专知勾当官加手力课。
并减州县官手力。
门仓库狱囚子驛馆廨宇等钱。
宜一切却仍旧。
初。
献计者言收诸道军事钱。
及手力资课等。
当得百数十万贯。
可以助军。
于?时判度支。
又赞成之。
及算计大数。
止于三十万贯。
而数中更有耗折杂破。
纔得十余万贯。
舆论甚以为不便。
韦皋张建封。
又相次奏。
言所得甚微。
所失体大。
又因此人心颇不安。
故命復古也。
元和六年闰十二月敕。
河东。
河中。
凤翔。
易定四道。
州县久破。
俸给至微。
吏曹注官。
將同比远。
在於治体。
切要均融。
宜以户部钱五万五千贯文。
充加四道州县官课。
七年五月。
加赐泽、潞、磁、邢、洺五州府县官料钱二万贯文。
其年十二月。
以麟、坊、邠三州官吏。
近边俸薄。
各加赐其料钱。
其年。
中书门下奏。
国家旧章。
依品制俸。
官一品。
月俸三十千。
其余职田禄米。
大约不过千石。
自一品以下。
多少可知。
艰难以来。
网禁渐弛。
於是增置使额。
厚请俸钱。
故大歷中。
权臣月俸有至九千贯者。
列郡刺史无大小。
给皆千贯。
常袞为相。
始立限约。
至李泌又量其闲剧。
隨事增加。
时谓通济。
理难减削。
然有名存职废。
额去俸存。
闲剧之间。
厚薄顿异。
將为定式。
须立常规。
制从之。
乃命给事中段平仲。
中书舍人韦贯之。
兵
部侍郎许孟容。
户部侍郎李絳等。
详定减省。
从之。
十二年四月敕。
京百官俸料。
从五月以后。
並宜给见钱。
其数內一半充给。
元估疋段者。
即据时估实数。
回给见钱。
其年十一月敕。
工部尚书邢士美。
以疾未任赴京。
宜就东都將息。
疾损日赴任。
其料钱准上官例。
令有司支给。
十三年六月。
以德棣沧景四州。
顷遭水潦。
给復一年。
遂定四州官吏俸钱料。
刺史每月一百五十千。
望紧上县令。
每月四十千。
余有差。
十四年四月。
重定淮西州县俸禄。
以蔡州为紧。
刺史月俸一百八十千。
申光二州为中。
刺史月俸一百五十千。
长史已下有差。
十五年六月。
敕曰。
朕闻帝王所重者国体。
所切者人情。
苟得其体。
必臻于太和。
如失其情。
是由于小利。
况设官求理。
颁禄责功。
既有常规。
寧宜就减。
近者以每岁经费。
量入不充。
外官俸料。
据数抽贯。
朕再三思度。
终所未安。
念彼遐方。
或从卑官。
一家所给。
三载言归。
在公当甘於廉洁。
受禄又苦于减剋。
待我庶吏。
岂其然乎。
虽忧国之诚\。
固须赡助。
而恤人之虑。
將起怨咨。
必若水旱为虞。
干戈未戢。
事非获已。
人亦何辞。
今则幸遇丰登。
又方寧謐。
九州之內。
永绝妖氛。
三边之上。
冀除烽警。
自宜剋己以足用。
安可剥下而为谋\。
临轩载怀。
实所增愧。
其度支所准五月二日敕。
应给用钱。
每贯抽五十文。
都计一百五十万贯文。
並宜停抽。
初。
宰相以国用不足。
故权请抽减课官。
及言事者累陈表章。
以为非便。
故復下此詔以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