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要 卷 六 十 九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唐会要
《唐会要》 卷 六 十 九 王溥

刺史下会昌元年正月制。

刺史虽非假日。

或有宾客。

须申宴饯者。

听之。

四年八月。

中书门下奏。

比缘向外除授刺史。

多经半年已上。

方至本任。

或称敕牒不到。

或作故滯留。

刺史未到前。

知州官事。

惟务因循。

不急於治。

百姓受弊。

莫不由兹。

臣等商量。

自今已后。

敕到南省。

限两日內牒本道。

便令进奏院递去。

到本道后。

委观察使勾当。

去任一千里內。

限十日进发。

二千里已上。

限十五日。

三千里已上。

限二十日。

仍並勒取便进发。

不得託以事故。

別取他路经过。

刺史於先。

三十箇月为限。

向后並望以任后计日。

如有前刺史诸道居住。

未赴闕廷者。

各委观察使。

每季具管內有无申台。

或忧制及疾废者。

並须一一具言。

台司待诸处报。

都申中书门下。

所冀人皆守法。

朝免遗才。

敕旨。

依奏。

六年五月敕。

诸州刺史。

委中书门下切加选择。

非奉公洁己。

素效彰著者。

不得妄有除授。

到官之后。

理行事称。

未三周年。

勿使移改。

如有才用堪拔擢驱使。

及无政绩须替换者。

不在此限。

又刺史交代之时。

非因灾沴。

大郡走失七百户以上。

小郡走失五百户以上者。

三年不得录用。

兼不得更与治民官。

增加一千户以上者。

超资迁改。

仍令观察使审勘。

诣实闻奏。

如涉虚妄。

本判官重加贬责。

大中元年正月敕。

古者。

郎官出为邑宰。

公卿外领郡符。

以重治民之官。

急为政之才也。

自浇风兴扇。

此道稍消。

頡頏清途。

便至显贵。

治民之术。

未尝经心。

欲使究百姓之艰危。

通天下之利病。

不可得也。

朕为政之始。

思厚时风。

轩墀近臣。

盖备顾问。

如不周知病苦。

何以应朕访求。

自今以后。

諫议大夫。

给事中。

中书门下舍人。

未尝曾任刺史县令。

及在任有败累者。

並不在进擬之限。

三年二月中书门下奏。

诸州刺史到郡。

有条流。

须先申观察使。

与本判官商量利害。

皎然分明。

即许施行。

如本是前政利物徇公事。

不得輒许移改。

不存勾当。

踵前因循。

判官重加殿责。

观察使听进止。

仍委出使郎官御史。

常切询访举察。

敕旨。

依奏。

五年九月。

中书门下奏。

诸州刺史交割。

及初到任下担。

得替后资送装事。

应诸州刺史除替后。

新人在远者。

动经三四箇月不到任。

从便近处。

亦或一两箇月不到。

旧人在任。

既不理务。

又须一切州县祗供。

將吏依旧衙参祗候。

守分者固难自处。

多端者犹能害人。

自今已后。

望令应诸州刺史得替已除官者。

即敕到后交割了。

便赴任。

如未除官者。

敕到后。

与知州官分明交割仓库及诸色事。

如不分明交割。

便令旧刺史离本任。

不要更待新刺史到。

交割公事后。

称有小小异同。

即令勘问知州官。

并任行牒听勘问。

詰前刺史。

如大段差谬。

即委具事状奏闻。

其知州官別议推。

罢郡刺史未別除官者。

准会昌九年赦文。

令所司在州县供给。

伏恐日月久深。

不遵旧制。

望令所在经过州县。

准旧节文处分。

勿使羇旅。

州许供三日。

县许供二日。

应诸州刺史初到任准例。

皆有一担什物。

离任时亦例有资送。

成例已久。

州司各有定额。

准干元元年。

及至德二载。

并会昌元年制敕。

只禁科率所由。

抑配人户。

至於用州司公廨。

及杂利润。

天下州郡。

皆自有矩制。

缘曾未有明敕处分。

多被无良人吏百姓。

便致词告云是赃犯。

自今已后。

应诸州刺史下担什物。

及除替送钱物。

但不率敛官吏。

不科配百姓。

一任各守州郡旧规。

亦不分外別有添置。

若輒率敛科。

故违敕条。

当以入已赃犯法。

余望准前后敕处分。

敕旨。

宜依。

仍编入格令。

永为常式。

六年五月。

中书门下奏。

岭南。

桂管。

容管。

黔中。

安南等道刺史。

自今已后。

伏请於每年终。

荐送各官。

选择校量资序。

稍议迁奖。

本道或知有才能。

亦许论荐。

仍须量资相送。

歷任分明。

更不在奏散试官充司马权知州事限。

敕旨。

依奏。

其年十二月。

中书门下奏。

诸州刺史。

仰到任后一季以来。

寻访凋瘵之由。

搜求疾苦之本。

两季以后。

可以周知。

伏以古之报政。

备在典章。

后代因循。

曾无实效。

今请观察使刺史到任一年。

即悉具釐革制置诸色公事。

逐件分析闻奏。

并申中书门下。

视其所司。

真偽自分。

才能可辨。

事有可行者。

著为令典。

使久遵守。

既欲责其洁己。

须令俸禄少充。

以厚薄不同。

等级无制。

致使俸薄者无人愿去。

禄厚者终日爭先。

应中下州司马。

与军事俸料。

共不满一百千者。

请添至一百千。

其上中州不满一百五十千者。

请添至百五十千。

其雄望州不满二百千者。

请添二百千。

其先过者。

仍旧。

並於军事杂钱中。

方圆置本收利充给。

如別带使额者。

並依旧。

不在添限。

其无明文。

额外征求。

或送故迎新。

广为率敛。

或因征发顿近。

横有破除。

皆是贫户出钱。

惟使奸人得计。

其他侵扰。

色目至多。

不问公私。

一切禁断。

其刺史为政。

必除其民瘼。

在官必励於公心。

日限纔终。

即议迁奖。

其或不出常流。

全无政绩。

须知事分。

合守田园。

不可得替求官。

稍迟即兴怨谤。

自今已后。

应诸刺史得替求官者。

亦准前任年月为限。

满者。

即量才除授。

使免飢寒。

未满者。

任其东西。

使营生计。

其有课绩殊异。

廉使荐论。

校勘不虚。

诚\可优升者。

不在此限。

若授任之后。

声实相乖。

即是廉使別带私情。

或因权势论说。

上罔明主。

下困齐民。

所罪並归举主。

敕旨。

卿等所条流。

廉问牧宰等。

实系生灵之惨舒。

化源之切务。

並依所奏。

大中九年二月。

除醴泉县令李君奭为怀州刺史。

非常例也。

初。

上校猎渭上。

见近县父老於村寺设斋。

为君奭祈福。

恐秩满受代。

上异之。

踰年。

宰相以怀州缺刺史上闻。

御笔除之。

都督刺史已下杂录武德元年六月七日。

诸州总管加号使持节。

刺史加号持节。

显庆元年九月二十六日制。

督府及上州。

各置执刀五十人。

中州下州。

各置十人。

令於衙內祗承都督刺史。

至贞元元年废。

从福建观察使王雍奏也。

咸亨五年九月敕。

诸州都督刺史及上佐。

见执鱼契者。

中间选改。

须有分付。

其有选改无三官者。

且留知州事。

待摄官及三官內一人至任。

依常。

垂拱元年七月。

诸州置录事。

二年正月。

诸州都督刺史。

宜准京官带鱼袋。

三年二月。

上州置市令。

先天二年敕。

河北诸州。

加团练兵马。

本州刺史押当。

其年七月二十四日敕。

自今已后。

都督刺史。

每欲赴任。

皆引面辞。

朕当亲与畴咨。

用观方略。

至任之后。

宜待四考满。

隨事褒贬。

与之改转。

开元元年十二月三十日敕。

都督刺史都护。

每欲赴任。

皆引面辞讫。

侧门取候进止。

八年二月十二日敕。

都督刺史品卑者。

借緋鱼袋。

十七年二月敕。

诸州都督刺史上佐等官员。

缺非安稳者。

所授官在任。

经一考已上。

宜量与改转。

干元元年六月六日敕。

今冬入考刺史。

自今已后。

並宜停。

至大歷十四年六月一日敕。

诸州刺史上佐。

並许每年入计。

至七月四日敕。

宜起十五年已后。

已依常式。

至建中元年三月二十五日敕。

各委本州。

定上佐入考。

宝应二年七月十一日敕文。

自今已后。

改转刺史。

三年为限。

县令四年为限。

至贞元元年十一月十一日敕文。

自今已后。

刺史县令。

未经三考。

不得改移。

至六年十一月八日敕文。

自今已后。

刺史县令。

以四考为满。

永泰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诸府刺史。

都护。

大都督府长史有犯者。

自今已后。

降鱼书停务讫。

然后推勘闻奏。

如未降鱼书。

不在推限。

至大歷十二年五月十日敕。

诸州刺史替代。

及別追。

皆降鱼书。

然后离任。

无事不得輒追赴使及出境。

刺史有故闕。

使司不得差摄。

但令上佐知州事。

从宰相常袞奏也。

至贞元三年十月敕。

刺史停务。

则降鱼书。

先是。

此制自广德已后。

多不施行。

又节將怙权。

刺史悉由其令。

鱼书皆废。

至是。

漳州刺史张逊。

坐事將鞫之。

有司请举旧制也。

贞元四年正月一日敕文。

自今已后。

刺史不得輒离本界。

如是缘司使。

任以文牒计会。

应缘州事巨细。

听闻奏。

如刺史闕上佐。

当日闻奏。

并牒报中书门下省。

十四年十一月十二日。

考功奏。

所在长史。

请立德政碑。

並须去任后申请。

仍须有灼然事蹟。

乃许奏成。

若无故在任申请者。

刺史县令。

委本道观察使勘问。

太和二年二月。

宰臣李絳进则天太后刪定兆人本业记三卷。

宜令诸州刺史写本。

散配乡村。

別驾武德元年六月。

置別驾。

贞观二十三年七月五日。

改別驾为长史。

上元二年十月十日。

又置別驾。

其长史如故。

上州从四品。

中州五品。

下州从五品。

止以诸王子为之。

至永隆元年又废。

至永淳元年七月八日。

復置別驾官。

至景云元年。

始用庶姓为之。

至开元六年二月十二日敕。

旧例。

別驾皆是诸亲。

近年已来。

颇多诸色。

先授者未能顿輟。

已后者自循旧章。

去冬。

有因计入朝。

不可更令却往。

宜並量材敘用。

至天宝八载八月二十六日敕。

诸郡各置三官。

別驾不烦更置。

政存省要。

岂在多员。

其別驾隨缺便停。

下州置长史一员。

上元二年九月二十一日赦文。

其別驾依却置。

六年四月敕。

別驾录事参军有犯赃者。

禁身推问。

疾患者。

准式不称所职者。

户口流散者。

並委本处闻奏。

其赃犯者。

禁身推问。

疾患者。

准式解所职。

老耄暗弱。

才不称职者。

量资考改与员外官。

大歷十四年六月赦文。

诸州刺史上佐。

自今已后。

准入计。

建中元年正月十九日。

诸州府五品已上正员內。

上佐宜四考满停。

左降官不在限。

太和元年正月。

宰相韦处厚奏。

请復置六雄十望十紧三十四州別驾。

先是。

贞元中。

宰相齐抗奏减冗员。

罢诸州別驾。

其京百司。

合入別驾。

多处之朝列。

及元和已后。

两河用兵。

偏裨立功者。

率以储寀王官杂补之。

处厚乃復请置別驾以处焉。

七年八月九日敕。

诸王等今后相次出阁。

且授紧望已上州刺史上佐。

开成三年十二月敕。

今后诸道节度团练防御等使。

不得更奏大將元巡內上佐官。

大中四年六月敕。

光州比是中州。

停废司马员额。

今以升为上州。

宜令却置司马。

判司景云三年八月二日敕。

诸州置司田参军一员。

唐隆元年七月十九日废。

上元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又置。

并置田正三人。

开元十五年四月十三日。

朔方五城。

各置田曹参军一员。

阶品俸料一事已上。

同军家判司。

专知营田。

干元二年四月十四日敕文。

录事参军。

自今已后。

宜升判司一秩。

大歷十四年十二月五日。

诸州府学博士。

改为文学。

品秩同参军。

位在参军上。

县令武德元年六月八日。

大兴长安二县令。

改为正五品。

雍州诸县令。

为从五品。

至天宝元年六月九日敕。

长安万年县令。

授任京剧。

职在养人。

有不躬亲。

甚妨缉理。

况道路遥远。

往来淹滯时日。

百姓披陈。

未免停止。

至於疏决。

固在及时。

自今已后。

专令在县理事。

每五日听一入朝。

开元四年十一月敕。

抚字之道。

在於县令。

不许出使。

多不得上考。

每年选补。

皆不就此官。

若不优矜。

何由奖劝。

其县令在任。

户口增益。

界內丰稔。

清勤著称。

赋役均平者。

先与上考。

不在当州考额之限。

二十八年六月。

淮南道採访使李知柔奏。

县令考满。

准格交付户口食粮。

臣近巡按诸州。

多有考秩向终。

替人未到。

请假便去。

望每至考满年。

州司不得给假。

如有先请假未还。

考满者。

勒到百日內却赴任。

准格交户口食粮。

违者量殿三数选。

敕旨。

依奏。

诸道亦宜准此。

二十九年七月敕。

天下诸州县望乡。

上县不得过二十人。

中县不得过十五人。

下县不得过十人。

仍委採访使与州县长官相知选。

申中书门下。

天宝九载三月十二日敕。

亲民之官。

莫过於县令。

比来选司取人。

必限书判。

且文学政事。

本是异科。

求备一人。

百中无一。

况古来良宰。

岂必文人。

自今已后。

郎官御史。

先於县令中三考已上。

有政绩者取。

仍永为常式。

其载十二月敕。

郡县官寮。

共为货殖。

竟交互放债侵人。

互为征收。

割剥黎庶。

自今已后。

更有此色。

并追人影认一匹以上。

其放债官先解见任。

物仍纳官。

有賸利者。

准法处分。

上元元年正月敕。

丞簿等有犯赃私。

连坐县令。

其罪减所犯官一等。

便递相管辖。

不敢为非。

干元元年三月五日敕。

县令录事参军。

自今已后。

选司所擬。

宜准故事。

过中书门下。

更审详择。

仍永为常式。

广德二年六月敕。

诸州府录事参军。

及县令。

其有带职兼官判试权知检校等官者。

自今已后。

吏部不在用缺之限。

永泰元年正月敕。

诸州府县。

今后有才不称职。

及犯赃私。

即任本使及州府奏人请替。

余並不在奏请其所许奏人。

仍须灼然公清。

曾经驱使者。

课效资歷当者。

兼具歷任申授年月。

并所替官合替事由同奏。

建中元年六月。

中书门下省奏。

录事参军县令。

三考无上考。

两任共经五考以上。

无三上考。

及不带清白陟状者。

並请不重注令录。

敕旨。

依奏。

贞元二年二月。

京兆尹鲍防奏状。

准广德二年敕。

中书门下及两省官五品已上。

尚书省四品以上。

诸司正员三品已上官。

诸王駙马等周亲已上亲。

及女婿外甥等。

自今已后。

不得任京兆府判司。

及畿县令。

两京县丞簿尉等者。

今咸阳县令贾全。

是臣亲外甥。

恐须停罢。

詔曰。

功劳近臣。

至亲子弟。

既处繁剧。

或招过犯。

宽容则挠法。

耻责则亏恩。

不令守官。

诚\为至当。

贾全等十人。

昨缘畿內凋残。

亲自选择。

事非常制。

不合避嫌。

四年正月敕文。

户口增加。

刺史加阶。

县令减选。

优与处分。

诸色中有清白政术。

堪任刺史县令者。

常参官各举所知。

朕当亲自策试。

其年十月。

上召京兆府诸县令对於延英殿。

以人之疾苦。

具慰诲之。

各赐衣一袭。

八年八月敕。

荐官今年新授县令。

宜准前后敕例。

待人计日成四考后赴上。

元和二年正月敕。

江淮大县。

每岁据闕。

委三省御史台诸司长官。

节度观察使。

各举堪任县令。

不限选数。

並许赴集台司。

省官及刺史赤县令有闕。

先於县令中拣择。

如有能否。

与元举人同赏罚。

三年三月。

吏部奏。

应授三千里外县。

替年终缺人等。

准元和二年五月十九日敕。

量抽三千里外县令。

至元和三年终计日成四考闕。

其新授三千里外县令等。

合用待旧人成四考后。

至十二月二十五日赴。

请准元和三年三月二十四日敕。

其新授三千里外官人。

请从甲下后。

不计程限。

但至十二月內赴上。

如出十二月內。

即违程例处分。

如授替人续有故事。

便请放授官人上。

上不必待至十二月。

仍请自今已后。

每年若有替年终缺人。

亦请准此。

敕旨。

依奏。

其年四月敕。

元和三年敕书。

所举县令。

皆直言其事。

不得妄有文饰。

吏部举其事状。

隨事检勘者。

令主司略勘资歷。

未究人材。

自今已后。

宜委吏部精加考覈。

必使详实。

不得同早选人例?官。

所冀举不妄施。

官无虚授。

仍令四时注擬。

其观察使刺史所举人。

不得授以本州府县令。

到任后。

有罪犯。

其所举主。

准前敕贬罚。

四年正月。

中书门下奏。

伏准元和二年制书。

举荐县令等前后敕文非一。

有司难於遵守。

今请中外所举县令。

並隨表状。

十月三十日到省。

省司精加磨勘。

依平选人例。

分入三銓注擬。

平选人中。

有资序事跡人才。

与前举县令相类。

即先注擬。

时集望停。

从之。

令长。

亲民之吏也。

比以资授。

多才不称官。

故令庶僚荐举所知。

以广得人之路。

及举荐之才。

或不屑就荐者。

多不出其类。

徒以未涉资序。

超践优秩论者以为启倖门。

故稍復旧制焉。

六年十月。

中书门下奏。

准建中元年敕。

每年授官人。

令举自代状者。

又臣闻周之群寮。

委於冢宰。

汉之多士。

辟於有司。

故凡称大僚。

皆得尽善。

陛下念黎元之困。

设令长之科。

群僚举知。

天下蒙福。

荐贤相继。

敦劝大行。

苟或容私。

则利害攸伏。

伏请所举县令。

到任刑罚冤滥。

及有赃犯者。

其举荐官削阶。

及停见任。

书下考。

並准元和三年敕处分。

委御史台诸道观察使严加察访。

不得容贷。

其诸道所举官属。

及有状论荐人。

如有赃犯过恶。

亦请具名闻奏。

量加殿罚。

所冀人知戒惧。

不敢妄行。

为官择人。

得贤报国。

从之。

七年四月敕。

诸道州府有田户无桑处。

每约一亩。

种桑两根。

勒县令专勾当。

每年终。

委所在长史检察。

量其功课。

具殿最闻奏。

十一年九月。

中书门下奏。

每举荐县令。

字民之官。

从官所重。

遂许论荐。

冀得循良。

自今已后。

举人事跡与节文不同。

及检勘无凭据。

并到任后。

敕文虽有条约。

比来銓不称职。

及有负犯事。

並请量轻重。

坐其举主。

轻则削夺。

重则贬责。

伏以前授敕文。

虽有条约。

比来銓覆。

多务因循。

今重申明。

所贵画一。

其所举人到省后。

所司检勘。

如节文不同。

仰具事由。

并举主名衔申中书门下。

如有司卤莽。

使与判丞察知事状。

有所违越。

则所司亦与举主同坐。

从之。

长庆元年五月敕。

自今已后。

举县令宜停。

会昌元年三月制节文。

如闻比者。

纵情杯酒之间。

施刑喜怒之际。

致使簿书停废。

刑狱滯冤。

其县令每月非假日。

不得輒会宾客游宴。

六年五月敕。

县令员数至广。

朝廷难悉諳知。

吏部注擬。

只系资考。

访闻近日。

多不得人。

委观察使刺史於前资官及承前摄官。

曾有课绩人中。

精加选择。

具名闻奏。

中书门下。

勘资歷记。

除本道县令。

如后犯赃违法。

即连坐所举人及判官。

重加惩贬。

其月又敕。

自今已后。

县令非因灾旱交割之时。

失走二百户以上者。

殿一选。

三百户已上者。

书下考。

殿两选。

如增加二百户以上者。

减一选。

五百户以上者。

书上考。

减两选。

可减者优与进改。

大中元年正月敕。

守宰亲民。

职当抚字。

三载考职。

著在格言。

贞元之中。

频有明詔。

县令五考。

方得改移。

近者因循。

都不遵守。

诸州县令得三考。

两府畿亦罕及二年。

以此字民。

望成其化。

簿书案牘。

寧免奸欺。

道路有迎送之劳。

乡里无苏息之望。

自今已后。

刺史县令除授后。

一例满三十六箇月。

方得更换。

其责受迁擢。

即不在此限。

其替后。

量其课绩。

作等闻奏。

其在第一等。

中书门下及吏部优与处分。

第二等。

依资改转。

第三等。

量加降黜。

其授替后。

委刺史录事参军比量等第。

申观察使。

便与本判官勘覆。

诣实申奏。

以后因事考覆。

有不如所奏。

观察判官录事参军。

据人数节级惩罚。

观察使奏听进止。

二年二月。

刑部起请节文。

自今已后。

县令有赃犯。

录事参军不举者。

请减县令二等结罪。

其录事参军有罪刺史不举者。

刺史有罪。

观察使不举者。

並所司奏听。

敕旨。

宜依。

三年九月。

中书门下奏。

两府畿令。

及次赤令。

伏以古者为吏长子孙。

盖言其在官之久也。

然后备諳风俗。

政术可施。

近日入仕门多。

交替稍速。

近以降手敕。

续又面奉德音。

应选择者。

不得其人。

欲使抚字者久安其任。

臣等商量。

自今已后。

其两府判司。

及县丞尉。

不带敕额事。

及不知捕贼\。

不得非时奏请。

如或政绩尤异。

朝廷別有奖拔。

及职事不修。

须议替者。

不在此限內。

敕旨。

依奏。

其月。

敕诸道。

所举县令。

宜直言事跡。

不得妄饰虚词。

委吏部精加覈实。

当有惩殿。

两畿令未成三考。

不在此限。

四年正月敕节文。

应天下县令。

有利於人。

而可举行者。

有害於物。

而可革去者。

並委所在县令。

具列於刺史。

刺史具列上闻。

委中书门下据事下刺史。

下观察使。

详酌闻奏。

当与改更。

或在官因循不举。

必当重责罚。

更不得授县令。

丞簿尉武德七年正月敕。

每州置大中正一人。

掌知州內人物。

以本州人闻望者兼领。

无品秩。

至贞观初废。

其年三月二十九日。

改县正为县尉。

开元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敕。

州府及县仓督。

府司佐史。

县录事。

里正等。

若有景行。

明闲案牘。

任经十年。

不在解限。

宝应元年五月十九日制。

州县官自今已后。

三考一替。

其考满。

皆令待。

替人不到。

宜校四考后停。

至六月九日敕。

准式。

经过四考。

加年劳一阶。

今既三考即替。

其阶特许结敘。

其年十一月敕。

吏部侍郎张孚奏。

今年五月十九日制。

州县官自今已后。

宜令三考一替者。

今数州申解。

疑三考后。

为待替到便为勒停。

今望令校三考官。

待替到。

替人不到。

请校四考后停。

至贞元六年十二月二日敕。

刺史县令。

以四考为限。

赤令既是常参官。

不在四考限。

次赤令既同京官。

宜以三考为限。

至九年七月十九日。

诸州县令既以四考为限。

如无替者。

宜至五考后停。

贞元二年五月十九日敕。

州县剧务。

不可缺人。

自今已后。

诸司诸使。

不得差两府判司畿赤官出界勾当事。

如有藉其才能。

奏请改官任使者。

不在此限。

大中三年九月敕。

两判司县丞簿尉。

不带敕额职事者。

及不知捕贼\。

不得非时奏请。

如事故非常。

须行奖黜者。

不在此限。

州府及县加减官天宝五载九月敕。

减剑南琼山郡参军两员。

县丞三员。

主簿三员。

八载。

昭应县更加簿尉各一员。

宝应元年十月四日。

凤翔府参军六员。

请减两员。

县丞两员。

减一员。

主簿两员。

减一员。

簿尉六员。

天兴县准此。

大歷二年八月十三日。

陇凤两州。

除刺史外。

请各置別驾一员。

录事参军一员。

司功司户各一员。

每县令尉各一员。

本道奏。

四年三月四日。

长安万年县丞。

各减一员。

主薄一员。

尉两员。

昭应县丞簿一员。

尉两员。

好畤。

同官。

秦原。

各减丞尉一员。

至五年五月十四日。

省京兆田功兵士曹各一员。

参军两员。

至十四年三月五日。

並復置。

十一年六月十三日。

凤翔府加仓曹参军一员。

普润县请加尉一员。

本府奏。

其年七月二十九日。

商州停司田参军。

上洛商洛两县令外。

留主簿及尉一员。

其丞簿请停。

洛南等三县。

唯留县令及主簿。

余並停。

本州奏。

建中二年四月。

幽州管內。

每县置尉两员。

余並停。

本道奏。

贞元元年九月。

御史大夫崔纵奏。

內外官员。

臣伏以兵戎未息。

仕进颇多。

在官者既合敘迁。

有功者必须褒赏。

比来每至选集。

不免据闕留人。

尝叹遗才。

仍招怨望。

况缘频有恩詔。

甄录功劳。

诸道敘优。

人数甚广。

见须处置。

不可稽留。

若今停减吏员。

实恐未便於事。

非但承优者无官可授。

抑又序进者无路可容。

本冀便人。

翻成敛怨。

须仍旧以適其宜。

更待事平。

然后议经制。

敕旨。

依奏。

二年九月二十五日。

许州停减正员官五十四员。

本道奏。

十二月十九日。

申。

光管內停正员六十一员。

本道奏。

三年正月十七日敕。

东部畿內唐。

汝。

邓三州。

停减官员。

准许。

蔡等州例。

其年五月。

宰相张延赏奏曰。

为政之本。

必先命官。

旧制官员。

繁而且费。

州县残破。

职此之由也。

臣在荆南。

所管州县闕官员者。

不下十数年。

吏部未尝补授。

但令一官假摄。

公事亦治。

以此言之。

官员可减。

无可疑也。

请减官员。

收其禄俸。

以资募士。

从之。

闰五月八日。

敕减诸上州刺史上佐一员。

录事。

参军。

司户。

司兵。

司士各一员。

中州刺史上佐一员。

录事。

参军。

司户。

司兵各一员。

下州刺史上佐一员。

录事。

参军。

司户各一员。

诸州参军一半。

诸县中等已上。

令一员。

尉一员。

下县令一员。

京兆河南府司录。

判司。

及四赤县丞。

县尉。

量留一半。

参军全留。

余並停省。

其诸赤及畿县。

每县留令一员。

丞一员。

簿一员。

尉一员。

余府准上等州县例。

以诸州户口减耗。

三分去二。

其官员合省。

今员缺偏併。

尚未均平。

宜令所司。

依前件额。

即分析州县等第与奏。

其左降官。

且仍旧。

其余一切权停。

至来年五月三十日。

续取处分。

其应停减官俸粮禄职田杂料手力粮课等。

一切已上。

各宜令度支勘审检收。

纳送上都左藏库收贮。

充赏战士所用。

至七月。

其先减官员。

並依仍旧。

五年六月二十日。

兴元府奏。

留司录。

户法二曹各两员。

功仓。

田兵。

士曹。

文学各一员。

录事。

参军各四员。

南郑令。

丞。

主簿两员。

尉三员。

城固褒城县令。

丞。

簿各一员。

尉各三员。

金牛三泉县令。

丞。

簿各两员。

八年四月。

容管经略使奏。

当管今请除刺史留官一百七十三员。

余並请停减。

其课料请回充將士资赐。

从之。

其年十二月。

汝州奏。

七县更量復尉一员。

依奏。

十四年八月。

魏博节度使却置管內州县官。

都八十一员。

仓曹参军。

户曹参军。

兵曹参军。

法曹参军已上。

请依前置双曹。

田曹参军。

文学。

市令已上。

请依前置。

元城县贵乡县已上。

请依前更置县尉一员。

相州。

贝州。

博州。

澶州。

卫州。

司法参军。

司士参军。

司田参军。

文学。

市令已上。

请依前置。

魏州昌乐县。

魏县。

冠氏县。

馆陶县。

朝城县。

莘县。

相州安阳县。

鄴县。

內黄县。

临河县。

汤阴县。

尧城县。

洹水县。

临漳县。

成安县。

临虑县。

贝州宗城县。

临清县。

清河县。

永济县。

歷亭县。

经城县。

武城县。

夏津县。

漳南县。

阿城县。

堂邑县。

清平县。

博平县。

武水县。

高唐县。

澶州顿邱县。

临黄县。

观城县。

清丰县。

已上四十一州县。

请依前置尉丞。

敕旨。

依奏。

十七年三月敕。

天下州府別驾。

及司田田曹参军。

除京兆河南太原三府外。

其诸州府判司双曹者。

各省其一。

录事参军准判司例。

元和六年六月宰臣李吉甫奏。

请减职员。

量定中外官俸料。

伏以唐虞建官。

不过数十。

夏商官倍。

方及三百。

周礼汉志。

兼具胥吏。

其职员稍广。

然约后汉命官数。

亦不过七八千员。

自汉至隋。

十有三代。

摄其官员。

皆少於国家所置。

事具史籍。

不敢备陈。

伏惟睿圣文武皇帝陛下。

稟上圣之姿。

启中兴之运\。

光宅万方。

富有天下。

及兹七年。

垂日月之明。

以搜俊乂。

崇勋华之俗。

以厚生灵。

然而人未富者。

盖由流品尚杂。

职员尚多。

存无事之官。

食至重之税。

生人转困。

冗食益繁。

臣等日夜计此。

非不至熟。

臣按晋时荀勖上疏。

称省吏不如省官。

省官不如省事。

汉光武并合吏员。

州郡县邑。

纔十分置一。

此省官也。

魏太和中。

曾遣王人四出。

减去吏之半。

此省吏也。

晋武从之。

於是减州郡一半。

省其人。

必先省其官。

故官省则事省。

事省则人省。

官烦则事烦。

事烦则人烦。

及周太祖於陇坻东败齐师。

用苏绰为相。

釐改宪度。

曰事省则人清。

事烦则人浊。

清浊之由。

在於官之烦省。

由是兼假之员。

悉皆罢黜。

国家自天宝以后。

中原宿兵。

见在军士可计者。

已八十余万。

其余去为商贩。

度为僧道。

杂入色役。

不归农桑者。

又十有五六。

是天下以三分劳筋苦骨之人。

奉七分待衣坐食之辈。

臣每念至此。

何尝不终夜輟寢。

对案忘食。

幸遇陛下膺期抚运\。

惟新盛业。

澄源正本。

孰急於斯。

臣窃计当今內外官。

见以两税钱给俸料者。

不下一万员。

其间有职出异名。

事离本局。

府寺旷废。

簪组因循者。

甚眾。

况敛赋日寡。

而受禄者渐多。

设官有限。

而入色者无数。

九流安得不杂。

万务安得不烦。

况汉初置郡。

不过六十。

文景醲化。

百王莫先。

官少则必不政紊。

郡多则必不事治。

分明之验也。

今天下三百郡。

一千四百余县。

故有一邑之地。

虚设群司。

一乡之间。

徒分县职。

所费至广。

所制全轻。

凡此之流。

並须釐革。

伏请敕吏部侍郎一人。

郎中一人。

兵部侍郎一人。

给事中。

中书舍人各一人。

错综病利。

详定废置。

其吏员可併省者。

併省之。

州县可併合者。

併合之。

每年入仕之徒。

可停减者。

停减之。

此吏寡而易求。

官省而易治。

稍减冗食。

足宽疲甿。

从之。

遂命给事中段平仲。

中书舍人韦贯之。

兵部侍郎许孟容。

户部侍郎李絳。

同详定减省州县等事。

其年九月。

吏部奏。

准敕。

併省內外职员。

诸州府共八百八员。

其中下州文学。

中下县丞市令。

一例停减。

余官。

州量减。

诸王府除五品已上官外。

录事参军一员。

功曹参军二员。

余並请减。

至十三年正月。

省蔡州汝南尉。

十四年三月。

吏部奏。

请用鄆。

曹。

濮等一十二州县官员。

其十二州请各置录事及司户法等参军各一员。

县置令簿尉各一员。

待给復满日依旧。

从之。

十五年正月。

镇州观察使王承宗奏。

镇冀深赵等四州。

请每州置录事参军一员。

判司三员。

每县置令录事一员。

主簿一员。

尉一员。

又从之。

太和二年十月。

西川观察使奏。

加减管內州官员。

彭州蒙阳县。

眉州彭山县。

邛州安仁县。

尉各两员。

今请减一员。

汉州雒县。

什邡县。

尉各一员。

今请更加一员。

绵竹县元无县尉。

今请置尉一员。

眉州文学参军共三员。

今请减参军一员。

邛州文学参军二员。

今请减一员。

汉州並无文学参军。

今请各置一员。

其料课职田禄米等。

伏望各依元额支给。

从之。

九年九月。

淄青观察使王彦威奏。

请停管內县丞二十九员。

从之。

会昌四年五月。

中书门下奏。

应诸州县佐官。

近令约户税多少。

量减佐官。

实欲渐去冗员。

以惩尸素。

今诸道所奏。

户满五千。

税满一万。

不合停减者。

其类已多。

又假以当路为词。

犹务占惜。

臣等商量。

当路顿亦不常有。

若遇大军顿。

即权勾当。

所存例多如此。

望令吏部郎中柳仲郢。

据元敕额。

类会停减。

不得许其破除。

敕旨。

依奏。

其年六月。

吏部奏。

准会昌三年十一月十三日。

及今年五月十日敕。

类会停减诸州府县佐官冗员。

今以州府申闕解內户税多少。

及州府官员闲剧。

类会合减官员一千二百一十四员。

敕旨。

依奏。

太和元年五月。

邠寧观察使张君绪奏。

当道新平。

三水。

永寿。

宜禄等四县。

请各置主簿一员。

会昌四年六月十九日。

准敕。

以税额数少。

悉减佐官。

今伏请依前。

每县各置主簿一员。

敕旨。

依奏。

诸处有佐官处。

並不得援引此例。

其年七月。

沧。

济。

德等州观察使奏。

当道於诸旧减员县。

各置县尉一员。

从之。

十二月。

吏部奏。

诸州县官。

准会昌四年六月十九日敕。

停减共一千二百一十四员。

伏奉今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敕。

宜令吏部拣择。

县邑有人户五千。

税钱一万贯以上。

与一员官。

仍天下州县所添。

不得过四百员者。

准敕条流诸添置外。

兼於州官內。

据税钱额定等第。

及观察使节度州。

量各添置。

共三百八十三员。

天祐元年五月敕。

河南府畿县。

先减尉一员。

可依京兆府例。

復置县尉一员。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