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河南尹武德四年。
平王世充。
废东都。
置总管府。
以淮阳王道元为之。
其年十一月十一日。
置洛州大行台。
改为东都。
六年九月二十六日。
改东都为洛州。
九年六月十三日。
废行台。
置都督府。
以屈突通为之。
贞观十一年三月十日。
改为洛阳宫。
十七年五月十三日。
废都督府。
復为洛阳州。
以裴怀节为长史。
显庆二年六月五日敕。
洛阳州及河南洛阳二县官。
同京官。
以段宝元为长史。
其年十二月十三日敕。
宜改洛阳州官为东都州县官员。
阶品並准雍州。
光宅元年九月五日。
改为神州都。
神龙元年二月五日復为东都。
开元元年十二月一日。
改为河南府。
以李杰为尹。
天宝元年二月二十日。
改为东京。
上元元年九月二十日。
停东京之号。
元年建卯月。
改为中都。
少尹。
显庆二年置司马。
以许力士为之。
大足元年。
加一员。
分为左右司马。
以孟詵为之。
开元元年。
改为少尹。
以刘迪为之。
开成五年四月。
东都奏。
河南尹高銖。
与知台御史卢罕街衢相逢。
高銖乘肩舆。
无所避。
二人各引所见。
台府喧竞。
上乃下詔曰。
尹正官重。
台宪地高。
道路相逢。
仪制不定。
各执词理。
每有纷爭。
胜负取决於一时。
参详未申於久制。
委有司斟酌典故闻奏。
都省议。
台府相避。
本无明令。
按前后例。
知杂御史与京兆尹相逢。
京尹回避。
今东都知台御史即一员。
兼得行中丞公事。
若不少加严重。
即恐人不稟承。
今据东台所由状。
从前河南尹皆回避。
请依上都知杂御史例为制。
其上都御史。
人数稍眾。
若令京兆尹悉皆回避。
事恐难行请自今已后。
京兆尹若逢御史。
即下路驻马。
其隨从人亦皆留止。
待御史过。
任前进。
其东都知台御史亦请准此为例。
其京兆尹若趋朝及遇宣朝。
不可留滯。
即任分路前进。
制可。
诸府尹太原尹。
武德元年五月二十六日。
并州置总管府。
以竇静为长史。
七年二月十七日。
改为大都督府。
以齐王元吉为之。
贞观二年十月。
去大字。
为都督府。
以李宏节为之。
龙朔二年二月十六日。
又加大字。
长寿元年九月七日。
置北都。
改为太原府。
都督为长史。
以崔神庆为之。
神龙元年二月四日。
罢为大都督府。
以宋璟为之。
开元十一年正月二十日。
置北都。
以韦凑为尹。
天宝元年正月二十日。
改为北京。
上元二年九月二十一日。
停北京之号。
寻却復为北京。
少尹。
开元已前为司马。
与诸府同。
开元十一年正月。
改为少尹。
以游子騫为之。
成都府。
武德三年四月九日。
置益州行台。
以魏王泰为之。
九年六月十三日废。
置大都督府。
以竇轨为之。
贞观二年二月二十日。
去大字。
龙朔二年十二月六日。
又为大都督。
以邱行恭为之。
至德二载十二月十五日。
改为成都府。
称南京。
以裴冕为尹。
上元元年九月七日。
去南京之号。
凤翔府。
武德元年六月十九日。
改隋扶风郡为岐州。
天宝元年正月二十日。
改为扶风郡。
刺史为太守。
至德元载七月二十七日。
改为凤翔郡。
二载十二月十五日。
改为凤翔府。
称西京。
以李煜为尹。
上元元年九月。
停西京之号。
元年建卯月一日。
改为西都。
兴德府。
垂拱元年十月七日。
改为太州。
华阴县为仙掌县。
神龙元年二月五日。
改为华州。
四月二十八日。
又改为太州。
唐隆元年七月八日。
復为华州。
元年建子月。
肃宗不豫。
有术士復请改为太州。
华阴县为太阴县。
宝应元年。
皆復旧名。
光化元年六月。
昇为兴德府。
刺史为尹。
以韩建为之。
左右司马为少尹。
河中府。
武德二年。
置总管府。
以襄陵王深为之。
七年二月十八日。
改为都督府。
以杨福为之。
九年七月二十五日。
废都督府。
景云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又置都督府。
以崔元琮为之。
十一月一日废。
开元九年正月八日。
改为河中府。
号中都。
以姜师度为尹。
六月三日。
停中都。
却为州。
干元三年二月二十三日。
改为河中府。
以萧华为尹。
元年建卯月一日。
号为中都。
元和三年三月。
復为河中府。
开元元年五月。
杨州功曹参军丽正殿学士韩覃上疏曰。
臣闻礼记月令曰。
孟夏之月。
无起土功。
无聚大眾。
昔鲁夏城中邱。
春秋书之。
垂为后诫。
今建国都。
乃长久之大业也。
犯天地之大义。
袭春秋之所书。
夺人盛农之时。
愚臣窃以为甚不可也。
至若两都旧制。
分官眾多。
费耗用度。
尚以为损。
岂可更建中都乎。
夫河东者。
国之股肱郡也。
劲锐强兵。
尽出於是。
其地隘狭。
今又置都。
使十万之户。
將安投乎。
一旦陋东都。
而幸西都。
而造中都。
乐一君之欲。
遗万人之患。
务在郡国之多。
不恤危亡之变。
悦在游幸之丽。
不顾兆庶之困。
非所以深根固蔕。
不拔之长策矣。
昔汉帝感鍾离之言。
息事德阳之殿。
赵主採续咸之諫。
止造鄴都之宫。
臣愚诚\愿下明詔。
罢中都。
则福履无疆矣。
天下幸甚。
至六月三日詔。
其中都宜停。
依旧为府。
江陵府。
武德四年。
平萧铣。
始置大总管。
以赵郡王孝恭为之。
七年二月十八日。
改为大都督府。
以濮阳王瑰为之。
贞观十七年三月二十日。
去大字。
龙朔二年十二月十八日。
又改为大都督府。
以独孤云卿为之。
上元元年九月七日。
改为江陵府。
称南都。
以吕諲为尹。
兴元府。
武德元年六月十九日。
置总管府。
以李安远为之。
七年二月二十八日。
改为都督府。
以韩文通为之。
贞观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废。
永徽七年正月六日。
置都督府。
以梁王忠为之。
兴元元年六月十四日。
改为兴元府。
以严震为尹。
都督府武德七年二月十二日。
改大总管府为大都督府。
管十州已上。
为上都督府。
不满十州。
只为都督府。
至开元元年著令。
户满二万已上。
为中都督府。
不满二万。
为下都督府。
景云二年六月二十八日制。
敕天下分置都督府二十四。
令都督纠察所管州刺史以下官人善恶。
汴州。
管宋。
蔡。
曹。
滑。
许。
陈。
潁等七州。
齐州。
管青。
淄。
济。
濮。
登。
莱等六州。
兗州。
管徐。
亳。
沂。
密。
海。
泗。
鄆等七州。
魏州。
管卫。
相。
洺。
德。
贝。
博。
豫等七州。
冀州。
管恒。
邢。
赵。
定。
沧。
瀛。
鄚。
易等八州。
并州。
管泽。
潞。
汾。
仪。
嵐。
忻。
代。
朔。
蔚等九州。
蒲州。
管晋。
絳。
慈。
隰。
沁等五州。
鄜州。
管坊。
延。
绥。
丹。
银等五州。
涇州。
管陇。
寧。
庆。
盐。
原。
会等六州。
秦州。
管成。
武。
河。
渭。
岷。
兰。
洮。
扶。
文。
宕。
叠等十一州。
益州。
管彭。
蜀。
汉。
简。
眉。
邛。
嘉。
雅。
陵等九州。
绵州。
管梓。
隆。
始。
果。
龙等五州。
遂州。
管资。
荣。
普。
渝。
合等五州。
荆州。
管硤。
郢。
澧。
朗。
岳。
鄂等六州。
夔州。
管忠。
万。
归。
涪。
黔。
施等六州。
通州。
管开。
渠。
巴。
蓬。
壁等五州。
梁州。
管利。
兴。
凤。
洋。
集等五州。
襄州。
管邓。
金。
商。
均。
唐。
房等六州。
扬州。
管舒。
和。
滁。
庐。
楚。
寿等六州。
安州。
管沔。
復。
隨。
黄。
申。
蘄。
光等七州。
润州。
管苏。
常。
宣。
歙。
湖等五州。
越州。
管杭。
婺。
衢。
温。
处。
台等六州。
洪州。
管袁。
吉。
虔。
抚。
饶。
江等六州。
潭州。
管柳。
衡。
道。
永。
邵。
连等六州。
其扬益并荆为大都督府。
长史正三品。
其雍洛州长史。
亦加至从三品。
汴。
兗。
魏。
冀。
蒲。
绵。
秦。
洪。
润。
越。
为中都督府。
正三品。
齐。
鄜。
涇。
襄。
安。
潭。
遂。
通。
梁。
夔。
为下都督府。
从三品。
改录事参军为司举从事。
令纠察管內官人。
每府置两员。
並同京官。
资望比侍御史。
若纠不以实。
奸不能禁者。
令左右御史台弹奏。
畿內州並不隶入都督府。
其年七月。
詔置都督。
议者以为权重难制。
所授多非精选。
请罢之。
詔令九品已上议其事。
侍御史宋务光议曰。
汉氏惩周之弊。
矫秦之失。
初置刺史十三州。
任用得贤。
海內称治。
国家下明詔。
发德音。
悯黎元。
修古法。
而拘文牵俗之党。
諠然以为非。
期破其议。
或云权归於下。
或以授非其人。
遂令方牧拜而未行。
朝典疑而將寢。
不其惜歟。
且授非其才。
或可详择。
权归於下。
未之前闻。
且率计天下。
三百余州矣。
今补二十四都督。
物议以为未可。
则良二千石安得三百余人耶。
苟不贤。
则百姓怨而和气伤。
比者雨旱不调。
未必不由此。
可建之理一也。
巡察使人。
数年一出。
驰轩按俗。
往復如飞。
夫隱慝潜过。
朋执不能知矣。
况使者车不停轨。
而能郡县攘讼遏狱乎。
设有举按。
多不周悉。
使车朝返。
奸吏夕生。
而讼者亦不全其躯命矣。
都督则不然。
久於其职。
无得苟且。
岁时巡按。
物无窜情。
行者无远诣之劳。
贪者有终身之惧。
方伯以委之。
御史以按之。
至愚之人。
犹知自勉。
况朝廷妙选乎。
可建之理二也。
秦人以役烦流祸。
岂监郡之过耶。
汉室以外氏专宠。
岂刺举之罪耶。
古有明征。
事无深惑。
可建之理三也。
今长史贪冒。
百姓流亡。
职所以安之者眾矣。
而多未安。
近时之要。
在兴古制。
此又持疑。
苍生何望。
所愿率而行之。
以俟成绩。
太子右庶子李景伯。
中书舍人卢补等议曰。
牧伯之命。
非不古也。
洎秦罢侯置守。
方制万里。
以绥兆民。
令出王廷。
威行郡国。
至汉初置刺史。
秩六百石。
掌察墨綬已下。
其黄綬已上。
则不察焉。
所以全长吏之威。
行不扰之政。
至汉武帝时。
改置州牧。
秩二千石。
遂以秩高自守。
而功业不著。
於是罢州牧。
又置刺史。
及东汉之时。
復置州牧。
王纲不振。
寖以凌夷。
则事之汙隆。
详於典策。
今天下诸州。
分隶都督。
操纠举之柄。
典刑赏之科。
若委非其人。
授受有失。
权柄既重。
疵衅或生。
岂所以强榦弱枝。
经邦轨物者也。
其所置都督。
事恐不便。
今巡察御史。
秩卑任重。
则汉代刺史之流也。
委以时巡。
奸宄自禁。
伏愿慎考古道。
率由旧章。
法干元之简易。
守前王之令典。
俾夫化洽昇平。
务依贞观制度矣。
吏部员外郎崔蒞议曰。
为政之道。
尚简也。
治人之道。
尚宽也。
宽则得眾。
简即易行。
扇之以淳风。
施之以惠化。
务崇清净之教。
不贵滋章之法。
且贤良者。
在君用与不用。
邦国者。
在君治与不治。
岂宜察察而劳司举。
孜孜而用督责者哉。
老子曰。
治大国者。
若烹小鲜。
诚\哉是言。
其可不信。
往者。
周武之有天下。
封建子弟。
以为藩翰。
当其初也。
亲以同忧。
有磐石之固。
及其末也。
疏而相討。
成逆命之国。
强侵弱。
眾暴寡。
或诸侯犯境。
或天子蒙尘。
王室凌夷。
终於倾覆者。
实由枝繁必折。
尾大不掉之所致也。
前汉时。
吴楚大族。
山东诸豪。
並令迁徙长安。
充奉陵邑。
盖以虚外实內。
强榦弱枝之计也。
则天分割雍州为四。
益州为三。
所以减削其权。
不使专统。
盖以防微虑远。
杜邪塞奸之策也。
何则。
惟名与器。
不可以假人。
寧容倒持太阿。
而授其柄。
虽初委任得士。
政颇有方。
后恐未必皆贤。
弊从此起矣。
贞观故事。
足可依行。
弃而不遵。
臣所未取。
刺史上武德元年六月十九日。
改郡为州。
置刺史。
別驾。
治中各一人。
天宝元年正月二十日。
改州为郡。
改刺史为太守。
至德元载十二月十五日。
又改郡为州。
太守为刺史。
贞观三年。
上谓侍臣曰。
朕每夜恒思百姓。
阅事或至夜半不寐。
唯思都督刺史。
堪养百姓。
所以前代帝王。
称共治者。
惟良二千石耳。
虽文武百僚。
各有所司。
然治人之本。
莫如刺史最重也。
朕故屏风上录其姓名。
坐臥常看。
在官如有善恶事跡。
具列於名下。
擬凭黜陟。
县令甚是亲民要职。
昔孔宣父以大圣之德。
尚为中都宰。
至於升堂弟子。
七十二人。
惟有言偃子路宓子贱。
始得相继为此官。
乃詔內外五品已上。
各举堪为县令者。
以名闻。
十一年八月。
侍御史马周上疏曰。
治天下者。
以民为本。
欲令百姓安乐。
惟在刺史县令。
今县令既眾。
不能皆贤。
若每州得良刺史。
则境內苏息。
天下刺史。
悉称圣意。
则陛下可端拱巖廊之上。
百姓不虑不安。
自古郡守县令。
皆妙选贤德。
欲有擢升宰相。
必先试以临人。
或有从二千石入为丞相及司徒太尉者。
今朝廷独重內官。
刺史县令。
颇轻其选。
刺史多是武夫勋人。
或京官不称职。
方始外出。
边远之处。
用人更轻。
所以百姓未安。
殆由於此。
太宗因谓侍臣曰。
刺史朕当自简。
县令。
詔京官五品已上。
各举一人。
垂拱元年。
秘书省正字陈子昂上疏曰。
臣窃惟刺史县令之职。
实陛下政教之首也。
得其人。
则百姓家见而户闻。
不得其人。
但委弃有司而挂壁耳。
陛下欲使家传礼让。
吏勖清勤。
不重选刺史县令。
將何道以致之也。
臣比在草茅。
为百姓久矣。
刺史县令之化。
臣实悉知。
国之兴衰。
莫不在此职也。
何者。
一州得贤明刺史。
以至公循良为政者。
则十万家赖其福。
若得贪暴刺史。
以徇私苛虐为政者。
则十万家受其祸。
一州祸福。
犹且如是。
况天下之眾。
岂得胜道哉。
故臣以为陛下政化之首。
国家兴衰。
在此职也。
伏愿深思妙选。
以救此弊。
天授二年。
获嘉县主簿刘知几上疏曰。
臣闻汉宣帝云。
与我共治天下。
其良二千石乎。
二千石者。
今之刺史也。
移风易俗。
其寄不轻。
求瘼字民。
僉属斯在。
然则歷观两汉已降。
迄乎魏晋之年。
方伯岳牧。
临州按郡。
或十年不易。
或一纪仍留。
莫不尽其化民之方。
责以治人之术。
既而日就月將。
风加草靡。
故能化行千里。
恩渐百城。
今之牧伯。
有异於是。
倏来忽往。
蓬转萍流。
近则累月仍迁。
远则踰年必徙。
將厅事为逆旅。
以下车为传舍。
或云来岁入朝。
必应改职。
或道今兹会计。
必是移藩。
既怀苟且之谋\。
何假循良之绩。
用使百城千邑。
无闻廉杜之歌。
万国九州。
罕见赵张之政。
臣望自今已后。
刺史非三岁已上。
不可迁官。
仍以明察功过。
精甄赏罚。
冀宏共治之风。
以赞垂衣之化。
长安四年三月。
则天与宰相议及州县官。
纳言李嶠等奏曰。
安人之方。
须择刺史。
窃见朝廷物议。
莫不重內官。
轻外职。
每除牧伯。
皆再三披诉。
比来所遣外任。
多是贬累之人。
风俗不澄。
实由於此。
今望於台阁寺监。
妙简贤良。
分典大州。
共康庶绩。
臣等请輟近侍。
率先具寮。
则天曰。
谁为此行。
凤阁侍郎韦嗣立对曰。
参知机务。
非臣所堪。
承乏外台。
庶当尽节。
儻垂採录。
臣愿此行。
於是以本官兼汴州刺史。
神龙元年正月。
举人赵冬曦上疏曰。
臣闻古之择牧宰者。
皆出於台郎御史。
以为荣迁。
何者。
以为亲民之职。
人命所系。
故贵其位而重其人也。
今则不然。
京职之不称者。
乃左为外任。
大邑之负累者。
乃降为小邑。
近官之不能者。
乃迁为远官。
夫常人之心。
未可卒革。
此之不称。
彼焉能治。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何必贵大邑而贱小邑。
重近民而弃远民耶。
夫食君之禄。
而冒君之荣。
陛下赐之死可矣。
流之边可矣。
於左迁贬降之例。
恶足为王者之政与。
夫如是则上下相同。
而官得其实。
而天下治矣。
景龙二年。
兵部尚书韦嗣立上疏曰。
刺史县令。
治人之首。
近年已来。
不存简择。
京官有犯罪声望下者。
方遣牧州。
吏部选入。
暮年无手笔者。
方擬县令。
此风久扇。
上下同知。
將此治人。
何以致化。
今岁非丰稔。
户口流亡。
国用空虚。
租调减削。
陛下不以此留念。
將何以治国乎。
臣望下明制。
共论前事。
使有司改换简择。
天下刺史县令。
皆取才能有称望者充。
自今已后。
应有迁除诸曹侍郎。
两省两台。
及五品已上清资望官。
先於刺史內取。
刺史无人。
然后余官中求。
其御史员外郎等诸清要六品已上官。
先於县令中取。
制中明言。
如是则人爭就刺史县令矣。
得刺史县令。
天下大治。
万姓欣然。
岂非太平乐事哉。
其年。
御史中丞卢怀慎上疏曰。
臣窃见比来州牧上佐等。
在任多者一二年。
少者三五月。
遂即迁改。
不论课最。
爭求冒进。
不顾廉耻。
亦何暇为陛下宣风布化。
求瘼恤民哉。
户口所以流散。
仓库所以空虚。
百姓所以凋弊。
日更滋甚。
职为此也。
昔汉宣帝时。
黄霸增秩赐金。
而不迁於潁川。
可谓美政也。
臣请望诸州都督刺史上佐等。
在任未经四考已上。
不许迁除。
察其课效尤异者。
或锡以车裘。
或就加禄秩。
或降使临问。
并璽书慰勉。
若公卿有缺。
则擢以劝能。
其政绩无闻。
及犯贪暴者。
放归田里。
则万方之民。
一变於道。
致此之美。
革彼之弊。
易於反掌。
陛下何惜而不行之哉。
其年十月十六日敕。
內外之职。
出入须均。
更递往来。
始闻政治。
京官中有才干堪治人者。
量与外官。
外官中有清慎著称者。
量与京职。
至开元六年敕。
刺史兼於京官中简择歷任有善政者补署。
其司农太尉府少府等司。
既掌财物。
已知次第。
不在此限。
景云元年十一月。
諫议大夫宁原悌上疏曰。
今天下诸州。
良牧益寡。
何者。
古难其选。
今侮其职也。
然而世所重於京都。
时见轻於州县者何也。
古者牧守政成。
擢登三事。
郎官特秀。
光宰一同。
诚\愿尚书旷职。
必於方伯求材。
郎位闕官。
必须循材擢用。
兹令若行。
仁风扇矣。
开元八年六月二十八日敕。
自今已后。
诸司清望官闕。
先於牧守內精择。
都督刺史等要人。
兼向京官简授。
其台郎下除改。
亦於上佐县令中通取。
即宜銓择。
以副朕怀。
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敕。
自今已后。
三省侍郎有缺。
先求曾任刺史者。
郎官缺。
先求曾任县令者。
十九年七月十四日敕。
岭南及黔府管內诸州并蕃州。
检校及摄刺史。
皆录奏。
待敕到然后准式。
其岭南黔府蕃州等刺史在任。
不得輒请宿卫。
二十二年八月敕。
刺史到任。
不得当年入考。
县令闕。
不得差使。
二十四年五月。
夷州刺史杨濬犯赃。
詔令杖六十。
配流古州。
左丞相裴耀卿曰。
臣以为刺史县令。
与诸吏稍別。
人之父母。
风化所瞻。
一为本部长官。
即令终身致敬。
况本州刺史。
百姓所崇。
一朝对其吏人。
即加杖屈。
恐非敬官长劝风俗之意。
伏望凡刺史县令於本部决杖。
特乞停减。
二十九年正月十五日。
令百官於亲属之中。
举牧宰。
乃下制曰。
昔祁奚之举祁午。
谢安之举谢元。
寧限嫌疑。
致有拘忌。
其內外官有亲伯叔及兄弟子姪中。
有材术异能。
通闲政治。
据资歷可任刺史县令者。
各以名闻。
天宝十一载十二月敕。
牧宰字人。
所寄尤重。
至於禄料。
颇亦优丰。
自宜飭躬励节。
以肃官吏。
如闻或犯赃私。
深紊纲纪。
今后刺史犯赃。
宜加常式一等。
十二载九月敕。
简择刺史。
冀令抚字。
诸使等或奏兼別职掌。
政治有妨。
既闕亲人。
仍乖本意。
自今已后。
更不得別奏请。
干元二年九月敕。
比来刺史之任。
皆先奏州县官属。
今后除带使次判官外。
一切不得奏改。
官吏到任之后。
察有罪累。
及不称职者。
任具状奏闻请。
然后令所由与替。
其刺史非兼节度。
但有防御使者。
副使判官。
委於本州官中推择。
亦不得別奏人。
並委中书门下。
著为常式。
永泰二年四月敕。
郎中得任中州刺史。
员外郎得任下州刺史。
用崇岳牧之任。
兼择台郎之能。
贞元二十年。
赠故隋州刺史李惠登洪州都督。
惠登少为平卢军裨將。
安禄山反。
遂从兵马使董泰。
涉海战收沧隶等州。
史思明反。
復陷於贼\。
脱身投山南节度来瑱。
瑱奏试金吾將军。
李希烈反。
授惠登兵。
令镇隋州。
贞元初。
举州归顺。
隨授隋州刺史。
时遭李希烈歼残后。
野旷无人。
惠登朴质。
不知书。
率心为政。
皆与理顺。
二十年间。
田畴辟。
户口加。
人歌谣之。
时于?为山南东道节度。
以其绩上闻。
加御史大夫。
升其州为上。
及卒。
故有是赠。
元和二年正月。
制度支。
如刺史於留州数內。
妄有减削。
及非理破使。
委观察使风闻按举。
必当料加量贬。
以诫列城。
如刺史不奉制敕。
不得称有公事。
请赴本使。
其录事参军。
亦不得擅离本州。
三年正月。
许新除官及刺史等。
假內於宣政门外谢讫进辞。
便赴任。
其日。
授官於朝堂礼谢。
並不须候假开。
国朝旧制。
凡命都督刺史。
皆临轩册命。
特示恩礼。
近岁虽无册拜。
而牧守受命之后。
便殿召对。
仍赐衣服。
盖以亲民之官。
恩礼不可废也。
时新除河南尹裴復求。
速之任。
適遇寒食休假。
李吉甫。
復求之甥也。
特为奏请。
遂兼刺史有是命。
非旧典也。
四年闰三月敕。
如刺史不承使牒。
擅於部內科率者。
先加惩责。
仍委御史台出使郎官御史察访闻奏。
其年十二月。
岭南观察使杨於陵奏。
贞元中。
观察使李復奏。
南方事宜素异。
地土之卑。
上佐多是杂流。
大半刺史见闕。
请於判官中拣择材吏。
令知州事。
臣伏见近日诸道。
差判官监领州务。
朝廷以为非宜。
臣谓现今州县凋残。
刺史闕员。
动经数岁。
至於上佐。
悉是贬人。
若遣知州。
必致挠败。
伏缘李復所奏。
降敕年月稍远。
惧违朝旨。
伏乞天恩。
许臣遵守当道所奏文。
量才差择。
以便荒隅。
敕旨。
依奏。
九年十二月。
袁州刺史李將顺。
坐掊敛扰人。
贬道州司户参军。
时大寮有诣执政者。
以为刺史抵禁。
不经按讯。
遽贬官。
恐不可。
乃追詔。
遣御史驰往推究。
十二年四月敕。
自今已后。
刺史如有利病可言。
皆不限时节。
任自上表闻奏。
不须申报节度观察使。
本任得替后。
遂於当处置百姓庄园舍宅。
或因替代情弊。
便破除正额两税。
不出差科。
自今已后。
此色並勒依元额输税。
宝歷元年正月七日敕节文。
刺史县令。
若无犯。
非满三年。
不得替。
如治行尤异。
但议就加奖。
其有才宜他职。
灼然章著者。
中书门下。
先具事由。
及授上年月日。
奏听进止。
满岁迁代。
无闕失者。
即与进改。
其年九月。
御史台奏。
近日新除刺史赴官。
多违条限。
请准旧制。
不逾十日。
如妄称事故不发。
常参官奏听进止。
敕旨。
从之。
太和三年五月中书门下奏。
增秩赐金。
有故事。
前史所载。
得者甚希。
近日方镇所奏。
人数渐多。
自今已后。
刺史在任。
政绩尤异。
检勘不虚者。
观察使具事状。
及所差检勘判官名衔同奏。
若他时察勘不实。
本判官量加削夺。
观察使奏听进止。
所陈善状。
並须指实而言。
如增加户口。
须云本若干户。
在任增加若干户。
如称垦辟田畴。
则云本垦田若干顷。
在任已来。
加若干顷。
並须申所司。
附入簿籍。
如荒地及復业户。
自有年限。
未合科配者。
亦听申奏。
明言合至其年。
並收租赋。
如称营田课则所效。
须云本合得若干万石。
在任已来。
加若干万石。
其所加配斛斗。
便请准数落下。
支所供本道本军斛斗数。
如不是供本军本道斛斗。
则申所司收管支遣。
以凭考覆。
不得虚为文饰。
谬有荐论。
敕旨。
依奏。
四年八月。
御史台奏。
谨按大歷十二年五月一日敕。
刺史有故及缺。
使司不得差摄。
但令上佐依次知州事。
其上佐等。
多非其才。
亦望委外道使臣。
精加銓择。
不胜任者。
具以状闻。
昨者。
宣州观察使于敖所差周墀知池州。
若据敕旨。
便合奏剖。
今勘其由长史司马。
並在上都守职。
有录事参军顾復元在任。
若不重有条约。
所在终难守文。
伏请自今已后。
刺史未至。
上佐闕人。
及別有句当处。
许差录事参军知州事。
如录事参军又闕。
则任別差判官。
仍具闕人事由。
分析闻奏。
并申中书门下御史台。
所冀詔旨必行。
绳违有据。
敕旨。
依奏。
其年九月。
比部奏。
准太和三年十一月十日赦文。
天下州府回残羡余。
准前后赦文。
许充诸色公用。
刺史每被举按。
即以公坐论赃。
其应合用羡余钱物。
並令明立条件。
散下州府者。
谨具起请条件如后。
应有城郭及公廨屋宇器械舟车什物等。
合建立修理。
须创置添换者。
或有公私使客。
兼遇征拜朝官。
送故迎新。
旧例合有供应。
宴饯赠貺者。
或官属將校所由等。
有巡检非违。
追捕盗贼\。
须行赏劝。
合给程粮者。
或百姓贫穷。
纳税不逮。
须有矜放。
要添填元额者。
或遇年丰谷熟。
要收糴贮备。
以防灾敝者。
並任用。
当州所有诸色正额数內回残羡余钱物等。
如不依此色。
即同赃犯。
其所费用者。
並须立文案。
以凭勘验。
敕旨。
宜依。
仍委御史台准此句当。
五年五月。
御史台奏。
应诸州刺史谢官后。
限发赴任日。
准敕例。
刺史谢官后。
不计近远。
皆限十日內发。
伏以刺史治民之官。
分陛下忧。
受命之后。
固宜速行。
或以道途稍遥。
私室贫乏。
限內不能办集事宜。
须假故淹留。
虚悬促期。
多不遵守。
今请量其远近。
次第限日。
应去京一千里內者。
限十日。
二千里內者。
限十五日。
三千里內。
限二十日。
三千里以外者。
限二十五日。
如限內遇延英不开。
亦请准常例进状候进止。
便发。
更有妄託事故逗留。
伏请当时奏闻。
量加惩责。
其贬授刺史。
即请准旧例发遣。
不依此限。
所冀事得中道。
久而不隳。
敕旨。
宜依。
七年七月。
中书门下奏。
应诸州刺史除授序迁。
须凭显效。
若非责实。
无以劝人。
近者受代归朝。
皆望超擢。
在郡治绩。
无由尽知。
或自陈制置事条。
固难取信。
或別求本道荐状。
多是徇情。
將明宪章。
在覈名实。
伏请自今已后。
刺史得替代。
待去郡一箇月后。
委知州上佐。
及录事参军。
各下诸县。
取耆老百姓等状。
如有兴利除害。
惠及生民。
廉洁奉公。
肃清风教者。
各具事实。
申本道观察使检勘得实。
具以事条录奏。
不得少为文饰。
其荐状仍与观察使判官连署。
如事不可称者。
不在荐限。
仍望委度支盐铁分巡院內官同访察。
各申报本使录奏。
如除授后。
访知所举不实。
观察判官分巡院官。
及知州上佐等。
並停见任一二年。
不得敘用。
如缘在郡赃私事发。
別议处分。
其观察使奏取进止。
敕旨。
依奏。
开成元年二月。
中书门下奏。
应诸州刺史。
诸府少尹。
次赤县令。
州府五品以上官。
并常参官等。
在任之例。
约是三载。
命代之后。
遽即到京。
人数既多。
员缺常少。
稍经时月。
则诉飢寒。
伏准汉法。
免罢郡守。
自非詔征。
不得到京师。
建中初。
敕常参官及外五品以上。
替后不得擅至京师。
自今已后。
请据旧章。
刺史及五品以上常参官。
在外应受替去任。
非有征詔。
不得到京。
宜委所在州府。
取其由歷。
每两月一度。
附驛申中书门下。
其初状仍具前任政绩。
受代日月。
申中书门下。
准前置具员。
量人才据缺除授。
其有家在上都。
因自归止者。
正衙见后。
仍令京兆府依外州府例与申。
敕旨。
依奏。
其年闰五月。
中书门下奏。
伏准旧例。
刺史授官后。
皆於限內待延英开日。
候对奏发日。
详度朝旨。
盖重治人之官。
欲陛下观其去就。
察其言语。
亦所以杜塞宰相陈情。
故除刺史。
並往往进状便辞。
盖恐对奏之时。
错失乖误。
自今已后。
除刺史並望延英对了。
奏发日。
地近限促。
不遇坐日。
亦望许於台司通状。
待延英开日。
辞了进发。
敕旨。
依奏。
其年八月。
中书门下奏。
致治亲民。
属在守宰。
朝廷近日命官。
颇加推择。
从今已后。
望令诸观察使。
每岁终。
具部內刺史县令。
司牧方策。
政事工拙上奏。
其有教化具修。
人知敬让。
贼\盗逃去。
遗赂不行。
刑狱无偏。
赋税平允抚绥孤弱。
不虐幼贱。
奸吏黠胥。
侵牟止绝。
田畴垦辟。
逃户归復。
道路平治。
邮传修节。
府无留事。
狱去系囚。
纠慝绳违。
嫉恶树善。
以公灭私。
绝去货殖。
夙兴夜寐。
宴戏省少。
人无谤议。
家有盖藏。
是谓循良之吏。
愷悌君子。
其能备此具美者。
仰以其尤荐闻。
朝廷特加褒赏。
增秩改章。
征受显重。
如或数科之中。
粗有提举。
勤恪不怠。
处事无闕者。
仰以次等荐闻。
量加宠赏。
偕留未替。
以候成绩。
其有昧此政经。
所向无取。
循资待录。
无补於治。
散材凡器。
长在人上。
亦仰以实奏闻。
当请移於散秩。
如有贪残黷货。
枉法受赃。
冤诉不伸。
拷笞无罪。
有一於此。
具状以闻。
当加峻刑。
投诸荒裔。
赏善惩恶。
期於必行。
掾曹邑佐。
善恶特异者。
亦仰闻状请。
颁示四方。
专委廉察。
仍令两都御史台。
併出使郎官御史。
及巡院法宪官。
常加採访。
具以事状奏申中书门下。
都比较诸道观察使承制勤怠之状。
每岁孟春。
分析闻奏。
因议惩奖。
敕旨。
依奏。
三年三月敕。
新授刺史。
如遇入闕申谢者。
其日。
各隨本班引入。
候班退。
刺史便接次对官立。
候次对官班讫。
通事舍人引至横阶前。
通事舍人口奏云。
新授某州刺史某人等申谢。
如唤近前。
即引上龙墀。
如不唤。
即各自奏发日讫。
通事舍人即宣某人等申谢。
如去。
赞拜讫。
使引出。
其年五月。
中书门下奏。
旧制。
刺史已除。
替人未到。
依前管一应务。
并给俸料。
待替到交割。
便听东西。
据山南道所奏。
刺史得便令牒州停务。
別差官知州事。
待到交割。
方可东西。
臣以为刺史禄俸固薄。
留滯可矜。
又岭南诸管。
及福建黔府。
皆是远僻。
须有商量。
並请除到后未交割已前。
据俸料杂给之中。
三分支一。
以资其停费。
惟戒所由。
不可比例。
制可。
四年三月。
中书门下奏。
岭南小州。
多是本道奏散试官。
及州县官。
充司马知州事。
不三两考。
便请正除。
侥倖之门。
莫甚於此。
须作定制。
令其得中。
应奏授上佐知州事。
起今已后。
一周年在本任无破缺。
即任奏请充权知刺史。
宦途之內。
犹甚径捷。
仍须事一周年考。
不得將两处相续。
敕旨。
依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