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翰林院开元初置。
已前掌內文书。
武德已后。
有温大雅。
魏征。
李百药。
岑文本。
褚遂良。
许敬宗。
上官仪等。
时召入草制。
未有名目。
干封已后。
始号北门学士。
刘懿之禕之兄弟。
周思茂。
元万顷。
范履冰为之。
则天朝。
以苏味道。
韦承庆等为之。
后上官昭容在中宗朝。
独任其事。
睿宗即位后。
以薛稷。
贾膺福。
崔湜为之。
其院置在右银台门內。
驾在兴庆宫。
院在金明门內。
驾在大內。
院在明福门內。
翰林院者。
本在银台门內。
麟德殿西厢重廊之后。
盖天下以艺能技术见召者之所处也。
学士院者。
开元二十六年之所置。
在翰林之南。
別户东向。
考视前代。
即无旧名。
贞观中。
祕书监虞世南等十八人。
或秦府故僚。
或当时才彦。
皆以宏文馆学士。
会于禁中。
內参谋\猷。
延引讲习。
出侍舆輦。
入陪宴私。
十数年间。
多至公辅。
当时号为十八学士。
其后永徽中。
故黄门侍郎顾悰。
復有丽正之称。
开元初。
故中书令张说等。
又有集仙之比。
日用討论亲侍。
未有典司。
元宗以四隩大同。
万枢委积。
詔敕文誥。
悉由中书。
或虑当剧而不周。
务速而时滯。
宜有编掌。
列于宫中。
承遵邇言。
以通密命。
由是始选朝官有词艺学识者。
入居翰林。
供奉敕旨。
于是中书舍人吕向。
諫议大夫尹愔元充焉。
虽有密近之殊。
亦未定名。
制詔书敕。
犹或分在集贤。
时中书舍人张九龄。
中书侍郎徐安贞等。
迭居其职。
皆被恩遇。
至二十六年。
始以翰林供奉。
改称学士。
由是別建学士院。
俾掌內制。
于是太常少卿张洎。
起居舍人刘光谦等。
首居之。
而集贤所掌。
于是罢息。
自后给事中张淑。
中书舍人张渐。
竇华等。
相继而入焉。
其后有韩雄。
阎伯璵。
孟匡朝。
陈兼。
蒋镇。
李白等。
旧在翰林中。
但假其名。
而无所职。
至德已后。
军国务殷。
其入直者。
並以文词。
共掌詔敕。
自此翰林院始有学士之名。
其后又置东翰林院于金鑾殿之西。
隨上所在。
而选取其便稳。
大抵召入者一二人。
或三四人。
或五六人。
出于所命。
盖不定数。
亦有以鸿儒硕学。
经术优长。
访问质疑。
为人主之所礼者。
颇列其中。
初。
自德宗建置已来。
秩序未立。
延覲之际。
各趋本列。
暨贞元元年九月。
始別敕令。
明预班列。
与诸司官知制誥例同。
故事。
中书以黄白二麻。
为纶命重轻之辨。
近者所由。
犹得用黄麻。
其白麻皆在此院。
自非国之重事拜授。
于德音赦宥者。
则不得由于斯矣。
建中四年十月。
德宗幸奉天。
时祠部员外郎翰林学士陆贄。
隨赴行在。
天下骚扰。
远邇征发。
书詔日数十下。
皆出贄。
贄操笔持纸。
成于须臾。
不復起草。
初若不经思虑。
既成无不曲尽事情。
中于机会。
仓卒叠委。
同职皆拱手嗟嘆。
不能有所助。
常启德宗云。
今书詔宜痛自引过罪己。
以感动人心。
德宗从之。
故行在制詔始下。
闻者虽武夫悍卒。
无不挥涕感激。
议者咸以为德宗之克平寇难。
不惟神武成功。
爪牙尽力。
盖亦文德广被。
腹心有助焉。
贞元初。
李抱真来朝。
因前贺曰。
陛下之幸奉天山南时。
敕书至山东。
士卒无不感泣思奋者。
臣当时见之。
即知诸贼\不足平也。
其月。
上仓黄自苑北便门出。
翰林学士姜公辅叩马諫曰。
朱泚常为帅涇原。
素得士心。
昨以朱滔叛命。
坐夺兵权。
泚恒忧愤不得志。
不如使人捕之。
恐群凶立之。
必貽国患。
上曰。
已无及矣。
及泚僭立。
中外称其先觉。
兴元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敕翰林学士。
朝服班序。
宜准诸司官知制誥例。
四年。
翰林学士陆贄奏曰。
学士私臣。
元宗初。
待詔內廷。
止于应和诗赋文章而已。
詔誥所出。
本中书舍人之职。
军兴之际。
促迫应务。
权令学士代之。
今朝野乂寧。
合归职分。
其命將相制詔。
请付中书行遣。
物议是之。
贞元八年。
征卫次公左补闕。
寻兼学士。
二十一年正月。
德宗升遐。
时顺宗居东宫。
疾恙方甚。
仓卒召学士郑絪等於金鑾殿。
时中人或云。
內中商量。
所立未定。
眾人未对。
次公遽言曰。
皇太子虽有疾。
然地居冢嫡。
內外系心。
必不得已。
当立广陵王。
若有异图。
祸难立成。
絪等隨而唱之。
眾议方定。
及顺宗在谅闇。
外有王叔文辈操权树党。
无復经制。
次公与郑絪处內廷。
多所匡正。
元和二年。
崔群为翰林学士。
为宪宗嘉赏。
常宣旨云。
今后学士进状。
並取崔群连署。
方得进来。
群以禁密之司。
动为故事。
自尔学士或恶直丑正。
其下皆无由上言。
坚不奉詔。
三疏论奏。
方允。
其年二月。
制以浙江西道。
水旱相承。
蠲放去年两税。
上供钱三十四万余贯。
凡白麻制誥。
皆在廷代言。
命辅臣。
除节將。
恤灾患。
討不庭。
则用之。
宰臣于正衙受。
付通事舍人。
若命相之书。
则通事舍人承旨。
皆宣读讫。
始下有司。
时內詔不宣。
便令奉行。
三年。
淄青节度李师道。
进绢为魏征子孙赎宅。
翰林学士白居易諫曰。
征是陛下先朝宰相。
太宗尝赐殿材。
成其正室。
尤与诸家第宅不同。
官中自可赎之。
而令师道掠美。
事实非宜。
宪宗深然之。
五年十二月。
以司勋郎中。
知制誥李絳为中书舍人。
依前翰林学士。
面諭吐突承璀用兵无功。
合加明责。
先是。
承璀于军中立圣政碑。
絳又以为非旧制。
不可许。
上初甚怒。
色变。
絳执奏不已。
辞旨恳切。
因泣下。
上徐察其意。
其色稍和。
卒大开悟。
故有是拜。
亟命军中拽去所立碑。
曰。
微卿言。
不知此为损我。
翌日。
又面赐紫衣金鱼。
上亲为絳择良笏。
勉之曰。
尔他时无易此心也。
其年八月九日。
以前朔方巡盐节度使王佖为右卫將军。
佖在镇无智术。
又召至踰月。
而授以卫將军。
凡將相出入。
皆翰林草制。
谓之白麻。
佖始以贵。
奏罢中书草制。
以至李进贤。
皆用此例也。
十三年二月。
上御麟德殿。
召对翰林学士张仲素。
段文昌。
沈传师。
杜元颖。
以仲素等自討叛奉书詔之勤。
赐仲素以紫。
文昌等以緋。
十五年闰正月。
翰林院奏。
学士及中书待詔共九人。
每日各给杂买钱一百文。
以户部见钱充。
每月共米四石。
?五石。
令司农供。
敕旨从之。
翰林院加给。
自此始也。
长庆元年。
翰林学士李德裕上疏曰。
伏见国朝故事。
駙马缘是亲密。
不合与朝廷要官往来。
开元中。
禁止尤切。
访闻近日輒至宰相及要官私第。
此辈无他才技。
可以延接。
唯是泄漏禁密。
交通中外。
群情所知。
似为甚弊。
其朝官素是杂流。
则不妨来往。
若职在清列。
岂可知闻。
伏望宣示宰臣。
其駙马诸亲。
今后公事。
即于中书见宰相。
不得更诣私第。
上然之。
初。
穆宗在东宫。
素闻李吉甫之名。
及即位。
既见德裕。
尤重之。
禁中书詔大手笔。
多令德裕草之。
常与李绅元稹。
俱在翰林。
以学识才名。
深相款密。
四年三月。
翰林学士韦处厚上疏曰。
臣闻汲黯在朝。
淮南不敢谋\反。
干木在魏。
诸侯不敢加兵。
夫王霸之理。
皆以一士而止百亿之师。
以一贤而制千里之难。
伏以裴度勋高中夏。
声闻外夷。
廷凑克融。
皆惮其用。
吐蕃回鶻。
悉服其名。
今若置之巖廊。
委其参决。
西夷北虏。
未测中华。
河北山东。
必稟庙算。
况幽镇未靖。
尤资重臣。
管仲曰。
人离而听之则愚。
合而听之则圣。
治乱之本。
非有他术。
顺人则治。
违人则乱。
伏承陛下当食嘆息。
恨无萧曹。
今有一裴度。
尚不留驱策。
此所以冯唐感悟汉文。
虽有廉颇李牧不能用也。
大都宰相。
当委之信之。
亲之礼之。
於事不效。
於国无劳。
则置之散僚。
黜之远郡。
如此则在位者不敢不励。
將进者不敢苟求。
陛下存始终之分。
但不永弃。
则君臣之厚也。
今进者皆负四海责望。
退亦不失六曹尚书。
不肖者无因而惩。
贤者无因而劝。
臣与逢吉。
素无私嫌。
臣被裴度。
无辜贬官。
今之所陈。
上答圣明。
下达群议。
披肝感激。
伏地涕泣。
伏乞鉴臣爱君。
矜臣体国。
则天下幸甚。
初。
山南东道节度使牛元翼家属。
悉为镇州节度使王廷凑所害。
穆宗深嘆宰辅之不才。
致使奸凶久不率化。
因是处厚疏荐裴度。
其年四月。
赐翰林学士高釴锦\綵七十匹。
以上在左军夜宿直之故也。
其年七月。
翰林学士韦处厚。
於浴堂中。
因諫游畋及晏起曰。
臣有大罪。
愿碎首于陛下前。
上曰。
何事。
处厚对曰。
臣不以死諫先圣。
令先圣好畋及色。
以致不寿。
合当诛戮。
所以不死諫者。
为陛下在春宫。
年已十五。
今陛下皇子始一岁。
臣是以不避死亡之诛。
上大悦。
深感其言。
赐锦\綵一百匹。
银器四事。
其年十月。
翰林院侍讲学士諫议大夫高重。
侍讲学士中书舍人崔郾。
中书舍人高釴。
於思政殿中谢。
崔郾奏。
陛下授臣职以侍讲。
已八箇月。
未尝召问经义。
臣內惭尸禄。
外愧群僚。
上答曰。
朕机务稍闲。
当召卿等请益。
高釴对曰。
意虽求治。
诚\恐万方或未之信。
若未加躬亲。
何以示忧勤之至。
上深纳其言。
各赐锦\綵五十匹。
银器二事。
宝歷元年。
路隨为翰林学士。
有以金帛谢除制者。
必叱而却之曰。
吾以公事接私财耶。
终无所纳。
二年。
敬宗以翰林学士崇重。
不可褻狎。
欲別置东头学士。
以备曲宴赋诗。
京兆尹刘栖楚。
荐前进士熊望。
文艺可充学士事。
未行而帝崩。
太和元年四月。
翰林院奏。
准旧例。
学士每人每日於户部请杂买钱一百文。
伏以数目至少。
杂买不充。
伏请每人每日於户部更加一百文。
冀免欠闕。
敕旨。
依奏。
开成四年二月。
敕翰林学士。
宜准旧例。
遇节假每一人入直。
大中六年十二月。
敕翰林学士。
自今以后。
官至郎中。
令知制誥。
其余並依本官月限。
及准外制例处分。
十年。
党项屡扰河西。
上召翰林学士问边计。
学士毕諴。
即援引古今。
论列破羌之计。
上悦曰。
吾方择能帅。
安集河西。
不期颇牧在吾禁署。
卿为朕行乎。
諴欣然从命。
即日授邠寧节度。
河西供军安抚等使。
諴至军。
遣使告諭叛徒。
诸羌率化。
又以边境御戎兵多。
积谷为上策。
乃召募军士。
开置屯田。
岁收谷三十万斛。
詔书嘉之。
十四年三月。
敕左拾遗刘鄴。
充翰林学士。
中和二年。
僖宗幸蜀。
时黄巢犯京畿。
关东用兵。
书詔重委。
翰林学士杜让能。
草辞迅速。
笔无点窜。
动中事机。
上嘉之。
迁户部侍郎。
承旨。
及沙陀逼京师。
僖宗仓黄出幸。
是夜。
让能宿直禁中。
闻难作。
步出从驾。
出城十余里。
得遗马一匹。
无羈靮。
以绅络而乘之。
驾在凤翔。
朱玫兵遽至。
僖宗急幸宝鸡县。
近臣唯让能独从。
再幸梁洋。
栈道险阻之间。
不离左右。
帝顾之曰。
朕之失道。
再致播迁。
险阻之中。
卿常在侧。
古所谓忠於所事。
卿无负矣。
让能对曰。
臣家世歷重任。
蒙国厚恩。
陛下不以臣愚。
擢居近侍。
临难苟免。
臣之耻也。
获扞牧圉。
臣之幸也。
帝益嘉之。
大顺二年十月宣。
每进书詔书。
別录小字本留內。
永为定式。
干寧二年十月。
赐渤海王大瑋瑎敕书。
翰林称加官合是中书撰书意。
諮报中书。
三年二月。
承旨榜子。
凡中书覆状奏钱物。
如赐召征促。
但略言色额。
其数目不在言內。
但云並从別敕处分。
中书覆状。
如云中书门下行敕。
其詔语不得与覆状语同。
其年七月。
翰林学士承旨陆扆。
拜中书侍郎平章事。
故事。
三署除拜。
有光署钱。
以宴旧僚。
內署即无此例。
扆入相之日。
送学士光院钱五百贯。
特举新例。
內署荣之。
仍定例。
將相各二百千。
使相五百千。
观察使三百千。
度支三百千。
盐铁二百千。
户部一百千。
天復三年七月二十一日。
学士柳璨。
准宣於兴政殿令到院宣示待詔。
自今后。
写敕书后面。
不得留空纸。
但圆融书敕交日。
便当日示讫。
尚书省诸司上尚书省武德元年。
因隋旧制。
为尚书省。
龙朔二年二月四日。
改为中台。
咸亨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改为尚书省光宅元年九月五日。
改为文昌台。
垂拱元年二月二日。
改为都台。
咸亨初。
復为尚书省。
长安三年闰四月十五日。
又改为中台。
神龙元年二月四日。
改为尚书省。
故事。
內外百司所受之事。
尚书省皆印其发日。
为立程限。
京府诸司。
有符移关牒下诸州府。
必由都省以遣之。
故事。
除兵部吏部外。
共用都司印。
至圣歷二年二月九日。
初备文昌台二十四司印。
本司郎官主之。
归则收於家。
建中三年。
左丞赵涓。
始令纳於直厅。
其假日及不及日。
即都用当郎官本司印。
余印亦都不开。
故事。
叔父兄弟。
不许同省为郎官。
格令不载。
亦无正敕。
贞观二年十一月。
韦叔谦除刑部员外郎。
三年四月。
韦季武除主爵郎中。
其年七月。
韦叔谐除库部郎中。
太宗谓曰。
知卿兄弟並在尚书省。
故授卿此官。
欲成一家之美。
无辞稍屈阶资也。
其后同省者甚多。
近日非特恩除拜者。
即相回避。
龙朔三年六月十五日。
上谓左肃机崔余庆曰。
中台政本。
眾务所归。
分列曹僚。
司存是属。
事无大小。
咸藉用心。
至如科料杂物。
须详出处。
比来曹司。
曾不以留意。
致使科取不详出处。
不料远方百姓。
劳弊特甚。
当官若此。
岂无所愧。
自今以后。
不得更然。
上元三年闰三月二十日制。
尚书省颁下诸州府县。
並宜用黄纸。
久视元年九月二十二日。
敕都省诸司。
既有主事。
更不须著人帖直。
神龙二年九月一日。
敕门下及都省。
宜日別录制敕。
每三月一进。
开元二年四月五日敕。
在京有诉冤者。
並於尚书省陈牒。
所由司为理。
若稽延致有屈滯者。
委左右丞及御史台访察闻奏。
如未经尚书省。
不得輒入于三司越诉。
十九年四月二十六日。
敕尚书省诸司。
有敕后起请。
及敕付所司商量事。
並录所请及商量状。
送门下及中书省。
各连於元敕后。
所申仍于元敕年月前云起请。
及商量如后。
永泰二年四月十五日制。
周有六卿。
分掌国柄。
各率其属。
以宣王化。
今之尚书省。
即六官之位也。
古称会府。
实曰政源。
庶务所归。
比于喉舌。
犹天之有北斗也。
朕纂承丕绪。
遭遇多难。
典章故事。
久未克举。
其尚书宜申明令式。
一依故事。
诸司诸使。
及天下州府。
有事准令式各申省者。
先申省司取裁。
并所奏请。
敕到省。
有不便于事者。
省司详定闻奏。
然后施行。
自今以后。
其郎官有闕。
选择多识前言。
备諳故事。
志业正直。
文史兼优者。
勿收虚名。
务取实用。
六行之內。
眾务毕举。
事无巨细。
皆中职司。
酌于故实。
遵我时宪。
凡百在位。
悉朕意焉。
大歷五年三月二十六日敕。
西汉以二府分治。
东京以三公总务。
至於领录天下之纲。
练覈万事之要。
邦国善否。
出纳之由。
莫不处正於会府也。
令仆以综详朝政。
丞郎以弥纶国典。
法天地而分四敘。
配星辰而统五行。
元元本本。
於是乎在。
九卿之职。
亦中台之辅。
大小之政。
多所关决。
自王室多难。
內外经费。
征求调发。
皆迫於国计。
切于军期。
率以权便裁之。
新书从事。
且救当时之急。
殊非致治之道。
今外虞既平。
罔不率俾。
將明画一之法。
大布维新之令。
甄陶化源。
去末归本。
其度支使及诸道转运\。
常平盐铁等使。
宜停。
国之安危。
不独注于將相。
政之治乱。
固亦在于庶官。
尚书侍郎。
左右丞。
参领要重。
朕所亲倚。
固当朝夕进见。
以之匡益也。
又省寺之务。
多有所分。
简而无事。
旷而不接。
令大举纲目。
重颁宪章。
並宜详校所掌。
明征典故。
十四年六月敕。
天下诸使及州府。
须有改革处置事。
一切先申尚书省。
委仆射以下商量闻奏。
不得輒自奏请。
建中三年正月。
尚书左丞庾准奏。
省內诸司文案。
准式。
並合都省发付诸司判讫。
都省句检稽失。
近日以来。
旧章多废。
若不由此发句。
无以总其条流。
其有引敕及例不由都省发句者。
伏望自今以后。
不在行用之限。
庶绝舛繆。
式正彝伦。
从之。
贞元二年正月。
宰相崔造奏请。
尚书省六职。
令宰臣分判。
乃以宰臣齐映判兵部承旨及杂事。
李勉判刑部。
刘滋判吏部礼部。
崔造判户部工部。
至三月三日。
敕尚书郎。
除休暇。
宜每日视事。
自至德以来。
诸司或以事简。
或以餐钱不充。
有间日视事者。
尚书省皆以间日。
先是。
宰相张延赏欲事归省司。
恐致稽拥。
准故事。
令每日视事。
无何。
延赏薨。
復间日矣。
八年敕。
令授台省官者。
各具举主名于授官书詔。
先是。
郎官缺。
左右丞举之。
御史缺。
大夫中丞举之。
詔书不具所举官名。
及赵憬陆贄为相。
建议郎官不宜专於左右丞。
宜令尚书及左右丞侍郎。
各举本司。
其授官詔书。
仍具所举官名。
御史亦如之。
异日考殿最。
以观举主能否。
乃从之。
十一年十月。
罢吏部司封司勋写急书告身官九十一员。
自天宝以来。
征伐多事。
每年以军功官授官十万数。
皆有司写官告送本道。
兵部因置写官告官六十员。
给粮。
经五年后。
酬以官。
无何。
吏部司封司勋兵部。
各置十员。
大歷已后。
诸道多自写官告。
急书官无事。
但为诸曹役使。
故宰臣请罢之。
元和二年正月。
尚书左丞郑元。
请取河中羡余三千贯。
充助都省厨本钱。
从之。
三年五月。
尚书右仆射判度支裴均奏。
请取荆南杂钱一万贯。
修尚书省。
从之。
州府羡余。
而用之於尚书省以为功。
遂从其请。
其失亦甚。
十三年敕。
应同司官。
有大功已上亲者。
非连判及句检之官长。
则不在回避改授之限。
况故事不必。
明文具存。
其有官署同。
职异司。
虽父子兄弟。
亦无所嫌。
起今已后。
宜准天宝二年七月敕处分。
时刑部员外杨嗣復。
以父於陵新除户部侍郎。
遂以近例避嫌。
请出省。
宰臣等举令式奏请。
故有是命焉。
太和元年六月敕。
元和长庆中。
皆因用兵。
权以济事。
所下制敕。
难以通行。
宜令尚书省取元和以来制敕。
参详刪定讫。
送中书门下议定闻奏。
会昌五年六月敕。
汉魏以来。
朝廷大政。
必下公卿详议。
博求理道。
以尽群情。
所以政必有经。
人皆向道。
比事深关礼法。
群情有疑者。
令本司申尚书省。
下礼官参议。
如是刑狱。
亦先令法官详议。
然后申刑部参覆。
如郎官御史。
有能駮难。
或据经史故事。
议论精当。
即擢授迁改以奖之。
如言涉浮华。
都无经据。
不在申闻。
六年八月。
太仆卿浑侃。
乘马过都堂门。
敕旨。
浑侃久在班行。
合知典故。
致此论列。
须示薄惩。
宜罚一月俸。
大中四年。
兵部侍郎令狐綯。
拜中书门下平章事。
奏曰。
故事。
带尚书省官。
合先省上。
上曰。
同列集於少府监。
先是。
白敏中崔龟从。
曾为太常博士。
至相位。
欲荣其旧署。
乃改集於太常礼院。
今请依旧集少府监。
从之。
尚书省分行次第武德令。
吏礼兵民刑工等部。
贞观令。
吏礼民兵刑工等部。
光宅元年九月五日。
改为六官。
准周礼分。
即今之次第乃是也。
故事。
以兵吏及左右司为前行。
刑户为中行。
工礼为后行。
每行各管四司。
而以本行名为头司。
余为子司。
显庆元年七月二十一日。
改户部尚书为度支尚书。
侍郎亦准此。
遂以度支为头司。
户部为子司。
至龙朔二年二月四日。
復旧次第也。
尚书令武德初。
因隋旧制。
尚书令置官一员。
龙朔二年二月七日。
废尚书令官员。
贞观元年六月一日。
除秦王。
广德元年七月十一日。
除雍王。
十一月三日。
除郭子仪。
大歷十四年闰五月十五日。
除太尉。
加尚父。
宝歷元年五月三日。
李辅国除司空。
加尚父。
国朝尚父。
惟此二人。
故附於尚书令之下也。
德宗既封雍王。
为天下兵马元帅。
收復东都。
至广德元年。
遂拜为尚书令。
自太宗为此官。
尔后废省。
至是代宗以德宗有大勋。
特拜焉。
至建中二年十一月。
除郭子仪。
寻亦恳让而罢。
左右仆射龙朔二年二月四日。
改为左右匡政。
咸亨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改为左右仆射。
光宅元年九月五日。
改为文昌左右相。
神龙元年二月四日。
又改为左右仆射。
开元元年十二月一日。
改为左右丞相。
天宝元年二月二十日。
復改为左右仆射。
尚书左右仆射。
自武德至长安四年已前。
並是正宰相。
初。
豆卢钦望自开府仪同三司拜左仆射。
既不言同中书门下三品。
不敢参议政事。
数日后。
始有詔加知军国重事。
至景云二年十月。
韦安石除左仆射。
东都留守。
不带同一品。
自后空除仆射。
不是宰相。
遂为故事。
贞观二年敕。
尚书细务。
属左右丞。
惟大事应奏者。
乃关左右仆射。
房元龄明达吏事。
辅以文学。
不以求备取人。
不以己长格物。
与杜如晦引拔士类。
常如不及。
至於台阁规模。
皆二人所定。
上每与元龄谋\事。
必曰。
非如晦不能决。
及如晦至。
卒用元龄之策。
盖元龄善谋\。
如晦能断故也。
二人深相得。
同心徇国。
故唐世称贤相者。
推房杜焉。
三年三月十日。
太宗谓房元龄杜如晦曰。
公为仆射。
当须广开耳目。
求访贤哲。
有武艺谋\略。
才堪抚眾者。
任以边事。
有经明德修。
通悟性理者。
任以侍臣。
有明干清愨。
处事公平者。
任以剧务。
有学通古今。
识达政术者。
任以治人。
此乃宰相之宏益也。
比闻听受词讼。
日不暇给。
安能助朕求贤哉。
因敕尚书细务。
属于左右丞。
惟枉屈大事合闻奏者。
关於仆射。
上元二年。
刘仁轨为左仆射。
戴至德为右仆射。
每遇伸诉冤滯者。
仁轨輒美言许之。
至德即先据理难詰。
若有理者。
密为奏之。
终不露己之断决。
由是时誉归于仁轨。
常于仁轨更日受词讼。
有老嫗陈词。
至德已收牒省视。
老嫗前曰。
本谓是解事仆射。
所以来诉。
公乃是不解事仆射。
却付牒来也。
至德笑而还之。
议者尤称长者。
或有问至德不露己断决之事者。
至德曰。
夫庆赏刑罚。
人主之权柄。
凡为人臣。
岂得与人主爭柄哉。
元和三年四月。
裴均于尚书省都堂上仆射。
其送印及呈孔目唱案授案。
皆尚书郎为之。
文武三品以上官。
升阶列坐。
四品五品郎官。
侍御史。
以次謁见。
拜於厅下。
然后召御史中丞。
左右丞侍郎。
升阶答拜。
初。
开元中。
张说为右丞相。
元宗令其选日上。
因制仪注。
极其尊大。
自非中书门下及诸三品已上。
是日皆坐受其礼。
时人或征其所从来。
答曰。
圣歷中。
王及善豆卢钦望同日拜文昌左右相。
亦尝用此仪。
当时以说方承恩宠。
不敢復詰。
因为故事。
非旧典也。
六年十月。
御史中丞竇易直奏。
臣谨案唐礼。
诸册拜官与百僚相见。
无受拜之文。
又諫议大夫至拾遗。
御史中丞至殿中侍御史。
並为供奉官。
不合异礼。
今仆射初上之日。
或答拜阶上。
合拜庭中。
因循踳駮之制。
每致沸腾之议。
伏请下尚书太常礼院详议。
永为定制。
使得遵行。
于是太常卿崔邠。
召礼官等参议。
礼官议曰。
按开元礼。
有册拜官上仪。
初上者。
咸与卑官答拜。
今左右仆射。
皆册拜官也。
令准此礼为定。
伏寻今之所行仪注。
其非典礼之文。
又无格敕为据。
斯乃越礼隨时之法。
有司寻合釐正。
岂待议而后革也。
伏以开元礼者。
其源太宗创之。
高宗述之。
元宗纂之曰开元礼。
后圣于是乎取则。
其不在礼者。
则有不可以传。
今仆射初上。
受百僚拜。
是舍高宗元宗之祖述。
而背开元之正文。
是有司失其传。
而又云礼。
得无咎哉。
今既奉明詔详定。
宜守礼文以正之。
议者或云。
致敬之礼。
或有三品拜一品。
四品拜二品。
如之何。
致敬则先拜。
所以下文云。
丞相令助教拜博士。
即今丞及助教必先拜之是也。
非不答拜。
何者。
礼记云。
大夫士相见。
贵贱不敌。
主人敬客。
则先拜客。
客敬主人。
则先拜主人。
是谓致敬。
又曰。
非国君无不答拜者。
郑元注曰。
礼尚往来。
又曰。
君于士不答拜。
非其臣则答之。
郑元注曰。
不敢臣人之臣。
今仆射不答拜。
是臣其百僚。
不亦重乎。
又按汉制。
八座及丞郎。
初拜官。
並集都堂交礼。
仆射。
八座也。
又无不答之文。
伏以左右仆射。
旧左右丞相也。
次三公。
答拜而仆射受之。
固非伦也。
且约三公上仪。
及开元礼而为仪注。
庶几等威之序。
允归至当之论。
太常卿崔邠。
博士卫中行冯宿等。
並同所见。
于是修改旧仪。
送都省。
集眾官详议。
七年二月。
尚书左丞段平仲奏曰。
谨按开元礼。
应受册官初上仪。
並合与卑官答拜。
又准令文。
仆射班品在三公之次。
三公上议。
而尝与卑僚答拜。
仆射上独受侍郎中丞等拜。
考之国典。
素无明文。
因循乖越。
切在釐革。
太常所定仪制。
依据三公上仪。
其间或有增损。
事体深为折衷。
酌为永制。
可以施行。
应同所见。
各得连署。
太常礼院仪注。
及兵部尚书王詔等三十三人。
参议所见如前。
制可。
十五年。
时以仆射上事仪注。
前后不定。
中丞李汉奏定。
朝议未允。
中书门下奏。
请依元和七年已前仪注。
左右仆射上日。
受诸司四品六品丞郎以下拜。
諫议大夫兼史馆修撰王彦威奏论曰。
臣谨按开元礼。
凡受册官。
並与卑官答拜。
国朝官品令。
三师三公正一品。
尚书令正二品。
並是册拜授官。
上之日。
亦无受朝官再拜之文。
仆射班次三公。
又是尚书令副贰之职。
虽端揆之重。
有异百僚。
然与群官比肩事主。
礼曰。
非其臣则答之。
又曰。
大夫之臣不稽首。
非尊家臣以避君也。
即仆射上日。
受常参官拜。
事颇非仪。
况元和七年七月。
已经奏议。
酌为定制。
编在国章。
近年上仪。
又有拜受之礼。
物论未安。
请依元和七年敕为定。
时李程为左仆射。
宰执难于改革。
虽不从其议。
论者称之。
太和三年四月。
中书舍人李启奏。
伏奉敕旨。
宜令左右常侍。
諫议大夫。
给事中。
中书舍人。
审同详议。
仆射与御史中丞以下。
街衢相遇仪式奏闻者。
谨按仪制令。
诸文武官隔品卑者。
皆拜。
其准令应致敬而非相统属者。
则不拜。
致敬之式。
在途则敛马侧立。
又按旧仪。
仆射上日。
除两省供奉官外。
尚书省御史台。
及诸司四品以下。
皆拜于阶下。
盖以端揆之重。
师长百僚。
虽在別司。
皆为统属。
故用隔品拜礼。
非为无据。
臣续准元和七年二月七日敕。
虽停拜礼。
每至上日。
台官就仆射厅事。
列班送上。
与尚书省官不异。
则途遇致敬在不疑。
臣等又按令文。
属官于街衢相遇。
隔品者致敬。
礼绝者下马。
无回避之文。
杂令所言。
转避贵重贱者。
祇谓迂直之间。
各申逊让。
非令藏匿。
惟车驾出入。
警蹕行人。
事关严上。
不属臣下。
但卑僚自后。
多就他途。
百姓无知。
亦皆相效。
道途回避。
因此成例。
就中台官以职在弹纠。
人情畏奉。
他官相遇。
苟务推崇。
始自私敬。
渐为公礼。
相循既久。
將谓合然。
笼\街专道。
止绝行旅。
奔避不及。
即以为罪。
征异说于前古。
访近例于走卒。
国章明具。
不復检寻。
遂于师长。
亦欲均礼。
臣等自奉敕详定。
累牒礼部。
及太常礼院御史台。
检详武德以来礼令制敕。
各得牒报。
並无台官於仆射合与司官不同之文。
臣等详议。
伏请自今以后。
御史中丞以下。
与仆射相遇。
依令致敬。
敛马立侍仆射过。
仆射谢官日。
大夫中丞与三院御史。
就幕次参见。
其观象门外立班。
既以后至为重。
大夫中丞到班后。
朝堂所由。
引仆射就立。
传呼赞导。
如大夫就列之仪。
仆射朝退。
出宣政门。
朝堂所由赞引至幕次。
及兴化门。
待与参从相得而退。
御史大夫与仆射既隔品。
自合分道而行。
庶轻重得宜。
典章不紊。
敕旨。
仆射实百僚师长。
国初为宰相正官。
品秩至崇。
仪制特异。
近或勋臣居任。
遂使故事不行。
卑列上凌。
旧章下替。
昨令参议。
颇为得中。
宜付所司。
永为定制。
四年九月。
中书门下奏。
左右仆射。
伏准仆射上仪故事。
自御史中丞。
吏部侍郎以下。
罗拜阶下。
准元和七年杂定仪注。
全无受拜之礼。
当时盖以仆射非其人。
所以杀礼。
臣等以为祇合係官之轻重。
不合为人而升降。
受中丞侍郎拜。
则似太重。
答郎官以下拜。
则似太轻。
臣等商量。
令诸司四品以下官。
及御史台六品以下。
并郎官。
並望准故事。
余依元和七年敕处分。
敕旨。
宜依。
其年十一月。
中书门下奏。
左右仆射上。
请受四品六品丞郎以下拜。
並望准元和七年以前仪注。
便令所司约此撰仪注。
从之。
会昌二年正月。
宰臣陈夷行崔珙等。
请改仆射上日受京四品官拜仪注。
臣等伏寻礼令。
並无仆射上日。
受京四品官拜仪注。
近年礼变。
多传旧例。
省司四品官。
自左右丞部侍郎御史中丞。
皆罗拜阶下。
以为隔品致敬。
按诸礼致敬。
是先拜后拜之仪。
非受拜之谓。
又准礼。
皇太子初见上台。
群官即行致敬之礼。
群官先拜。
后答拜。
盖以尊无二上。
礼须避嫌。
仆射与四品官。
並列朝班。
比肩事主。
岂宜务修僭越。
独示优崇。
况事有应变从权。
礼有沿革损益。
受拜既无根据。
隨俗则乱宪章。
臣等尝见故吏部尚书郑余庆。
议仆射上日仪制。
不与隔品官抗礼。
其时竇易直为御史中丞。
奏非郑余庆所议。
及易直为仆射。
贪荣近利。
忘弃前志。
群情鄙之。
在列有拂衣而请告者。
臣等过蒙宠异。
擢任师长。
不愿失礼。
取誚於时。
臣等又按礼记云。
大夫士非见国君。
无不答拜。
又曰。
君子士不答拜。
今仆射不答拜。
是臣其百僚。
传为故事。
何所取法。
伏准开元元年。
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
位次三公。
三公答拜。
而仆射受之。
固非宜也。
臣等上日。
伏请依三公上仪。
垂为定制。
如蒙听允。
望令所司约此撰仪注。
从之。
大中三年正月三日敕节文。
三公仆射。
不常除官。
每至上时。
须有聚会。
宜令度支户部。
准开贡例句当局席。
取京兆府本色钱。
不得令府司差派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