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尊崇道教武德三年五月。
晋州人吉善。
行于羊角山。
见一老叟。
乘白马朱鬣。
仪容甚伟。
曰。
谓吾语唐天子。
吾汝祖也。
今年平贼\后。
子孙享国千岁。
高祖异之。
乃立庙于其地。
干封元年三月二十日。
追尊老君为太上元元皇帝。
至永昌元年。
却称老君。
至神龙元年二月四日。
依旧号太上元元皇帝。
至天宝二年正月十五日。
加太上元元皇帝号为大圣祖元元皇帝。
八载六月十五日。
加号为大圣祖大道元元皇帝。
十三载二月七日。
加号大圣高上大道金闕元元皇帝。
开元二十九年正月。
河南採访使汴州刺史齐澣奏。
伏以至道冲虚。
生人宗仰。
未免鞭挞。
孰瞻仪型。
其道士僧尼女冠等。
有犯。
望准道格处分。
所由州县官。
不得擅行决罚。
如有违越。
请依法科罪。
仍书中下考。
敕旨。
宜依。
五月。
上梦元元告以休期。
因令图写真容。
分布天下。
天宝元年正月七日。
陈王府参军田同秀上言。
元元皇帝降於丹凤门之通衢。
告赐灵符。
在尹喜之故宅。
上遣使就函谷故关令尹喜台西得之。
於是置元元皇帝庙於大寧坊西南角。
东都置於积善坊临淄旧邸。
庙初成。
命工人於大白山砥石为元元皇帝圣容。
又採白石为元宗圣容。
侍立於元元皇帝之右。
衣以王者兗冕之服。
又于像东设立白石。
为李林甫陈希烈像。
林甫犯事。
又改刻石为杨国忠代焉。
至德中。
克復上都。
尽毁瘞之。
其年二月二十日。
敕曰。
古今人表。
元元皇帝升入上圣。
自今已后。
每有荐新。
先献元元庙。
其缘告享所奏乐。
宜令所司详定奏闻。
并差宗正寺官一员。
及差户洒埽。
两京崇元学。
各置博士助教一员。
学生一百人。
资荫正同国子学例。
每祠享所齐郎。
便以学生充当。
其年五月。
宰臣奏。
两京及诸郡崇元学生。
准开元二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制。
前件举人。
合习道德南华通元冲虚四经。
又准天宝元年二月二十九日制。
改庚桑子为洞灵真经。
准请条补。
崇元学生亦合习读。
其洞灵真经。
人闲少本。
臣近令诸观寺寻访。
道士全无习者。
本既未广。
业实难成。
并通元冲虚二经。
亦恐文字不定。
元教方闕。
学者宜精其洞灵等三经。
望付所司。
各写千卷。
较定讫。
付诸道採访使颁行。
其贡举司及两京崇元学生。
亦望各付一本。
今冬。
崇元学生望且准开元二十九年正月詔条考试。
其洞灵真经等。
请待业成后准试。
从之。
其年六月敕。
大道先於两仪。
天地生於万物。
是以圣哲之后。
咸竭其诚\。
今后应缘国家制命。
表疏簿书。
及所试制策文章。
一事已上。
语指道教之事。
及天地干坤之字者。
並一切平闕。
宜宣示中外。
其年九月二十五日敕。
两京元元庙。
改为太上元元皇帝宫。
天下准此。
至二年三月十二日制。
圣祖所理。
本在诸天。
將欲降灵。
固宜取象。
况惟帝号。
岂可名宫。
其在京元元宫宜改为太清宫。
东都改为太微宫。
天下诸郡改为紫极宫。
二年二月敕。
两京元元宫。
及道院等。
宜委崇元馆大学士都检校。
务在精修。
勿令喧杂。
仍不更隶宗正。
其道士等名籍。
任依常式。
其年三月十一日敕。
古之制礼。
祭用质明。
义既取於尚幽。
情实缘於既没。
我圣祖澹然常在。
为道之宗。
既殊有尽之期。
须展事生之礼。
自今已后。
每圣祖宫有昭告。
宜改用卯时已前行礼。
四载四月十七日敕。
比太清宫行事官。
皆具冕服。
及奏乐未易旧名。
并告献之时。
仍陈策祝。
既非事生之礼。
皆从降神之仪。
且真俗殊伦。
幽明异数。
理有非便。
亦在从宜。
自今已后。
每太清宫行礼官。
宜改用朝服。
兼停祝版。
改为青词于纸上。
其告献辞。
及新奏乐章。
朕当別自修撰。
仍令所司具议仪注奏闻。
十三载正月十二日。
令有司每至春日。
则修荐献上香之礼。
仍永为常式。
上元二年正月。
置漆园监官生员。
兴元元年十二月十九日。
詔以太常卿亚上香。
光禄卿终上香。
改三礼拜为再拜。
贞元元年正月二日。
敕荐享太清宫。
亚献太常卿充。
终献光禄卿充。
仍永为常式。
元和九年二月。
內出道教神仙图像经法九轝。
以赐兴唐观。
长庆二年五月敕。
诸色人中。
有情愿入道者。
但能暗记老子经。
及度人经。
灼然精熟者。
即任入道。
其度人经。
情愿以黄庭经代之者。
亦听。
宣令所司。
具令立文状条目。
限降诞月內投名请试。
今年十月內试毕。
宝歷元年。
上有事于南郊。
將謁太清宫。
长安县主簿郑翦时主役于御院。
忽于县之西隅。
见一白衣老人云。
此下有井。
正道真皇帝过路。
汝速识之。
不然罪在不测。
翦惶惧。
领役人修之。
其处已陷数尺。
命发之。
则古井存焉。
惊顾之际。
已失老人所在。
始悟神告。
默不敢告。
展转传布。
功德使护军中尉刘宏规。
以事上闻。
上既至宫朝献毕。
赴南郊。
于宫门驻马。
宰臣及供奉官。
于马前蹈舞称贺。
遂命翰林学士兵部侍郎韦处厚撰记。
令起居郎柳公权书石。
寘于井之上。
以表神异。
其名曰圣瑞感应记。
乃赐翦緋鱼袋。
会昌元年二月十五日敕。
元元皇帝降诞日。
近览天宝二年敕。
我圣祖澹然常在。
为道之宗。
既殊有尽之期。
须展事生之礼。
今太清宫荐告。
皆用朝謁之仪。
即降诞昌辰。
理难停废。
宜改为降神圣节。
休假百官。
庶表貽谋\之庆。
以申严敬之诚\。
其年六月。
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入內。
于三殿造九天道场。
便令上食供食。
驾幸三殿九天坛道场受籙。
其月。
右拾遗王哲进状。
请度进士明经为道士。
不从。
其月。
左补闕刘彦謨諫求仙事。
贬河南府户曹参军。
二年十一月。
以道士赵归真为归道门两街都教授博士。
时。
武宗志学神仙。
归真乘间排毁释氏。
言非中国之教。
宜尽去之。
帝然之。
乃澄汰天下僧尼。
五年九月。
敕取东都宏圣寺。
改修太微宫。
其年十月。
敕传度道门法籙归衡岳道士刘元靖。
可加银青光禄大夫。
充崇元馆学士。
仍赐号广成先生。
其年十一月。
东都留守奏。
太微宫毕。
元元馆真容。
即欲移就。
元宗真像。
便合从迁。
伏以圣祖尊崇。
严奉须备。
移动之日。
宜择良辰。
伏乞天恩。
降敕有司择日。
奉敕。
宜令所司择日闻奏。
六年十月。
中书门下奏。
东都新置太微宫初成。
元元皇帝玉圣容。
元宗肃宗玉真容。
今已就位。
望差右散骑常侍裴泰章充使荐献。
从之。
其年九月。
衡岳道士赐紫刘元靖奏。
皇帝十月十五日授三洞法籙。
请禁断屠钓。
百司不决死刑。
伏请宣下。
敕旨。
从之。
十月十一日至十八日。
禁断。
大中元年二月。
道门威仪?元表。
赐諡通元先生。
观龙兴观崇教坊。
贞观五年。
太子承干有疾。
敕道士秦英祈祷\。
得愈。
遂立为西华观。
垂拱三年。
改为金台观。
神龙元年。
又改为中兴观。
三年三月二十四日。
復改为龙兴观。
昊天观全一坊地。
贞观初。
为高宗宅。
显庆元年三月二十四日。
为太宗追福。
遂立为观。
以昊天为名。
额高宗题。
东明观普寧坊。
显庆元年。
孝敬升储后所立。
宏道观尽一坊地。
本修仁坊。
旧有隋国子学。
及右屯卫大將军麦铁杖宅。
显庆二年。
尽併一坊为雍王第。
王升储后。
永隆元年八月。
立为观。
太平观大业坊。
本徐王元礼宅。
太平公主出家。
初以颁政坊宅为太平观。
寻移于此。
公主居之。
时颁政坊观改为太清观。
光天观务本坊。
本司空房元龄宅。
景龙二年闰九月十三日。
韦庶人立为观。
名翊圣观。
景云二年。
改为景云女冠观。
天宝八载。
改为龙兴道士观。
至德三载。
改为光天观。
景云观修业坊。
景龙二年。
韦庶人立为翊圣观。
景云元年。
改名景云观。
景龙三年四月。
大理少卿卢怀慎上疏曰。
伏准去年闰九月十三日敕。
宜于两京及荆扬益蒲等州。
各置景云翊圣等观。
图样內出。
候农隙起作者。
近闻所在。
已有起作。
率计一观。
將数万功。
併而言之。
为役凡几。
日计未见其损。
岁终或受其弊。
谨据元敕。
重人遵道。
式稽老氏无为者。
养神亦何在其速就哉。
又月令云。
日短至。
可以伐木。
今孟夏而採斫林藪。
夭害昆虫。
既违顺时之宜。
且非好生之义。
夫修建塔庙。
不在朝夕。
务兹稼穡。
如救水火。
安可急其所闲。
有妨农要。
伏望天恩。
重申前敕。
使移此功力。
咸勤播殖。
待及有秋。
式遵揆日。
又诸州申请。
欲用当处官钱。
既违成规。
亦不可允。
景龙观崇仁坊。
本申国公高士廉宅。
西北方金吾卫。
神龙元年。
併为长寧公主宅。
韦庶人败后。
遂立为观。
仍以中宗年号为名。
福唐观崇业坊。
本新都公主宅。
景云元年。
公主子武僊官出家为道士。
立为观。
金仙观辅兴坊。
景云元年十二月十七日。
睿宗为第八女西寧公主入道立为观。
至二年四月十四日。
为公主改封金仙。
所造观便以金仙为名。
玉真观辅兴坊。
与金仙观相对。
本工部尚书竇诞宅。
武后时为崇先府。
景云元年十二月七日。
为第九女昌隆公主立为观。
二年四月十日。
公主改封玉真。
所造观便以玉真为名。
諫议大夫宁悌原曰。
臣观老尚虚无。
释崇寂灭。
义极幽元之旨。
思游通方之外。
故入道流者。
则虚室生白。
静虑元门。
该释教者。
则春池得宝。
澄心静域。
然后法贯群有。
道垂兼济。
过此以往。
莫非邪教。
其鬻贩先觉。
诡饰浮言。
以复殿为经坊。
用层台为道法。
皆无功於元虑。
诚\有害於生人。
梁武靡报於前。
先朝殷鉴非远。
咸耳目所接。
黎元愤咎。
伏以公主入道。
京城置观。
虽昭报之诚\。
有切於天旨。
而社稷之计。
难踰於安人。
若使广事修营。
假饰图像。
尽宇內之功力。
倾万国之资储。
为福则靡效於先朝。
树怨则取谤於天下。
又自隋室以降。
寺观已多。
禪定东明之域。
足受緇黄之眾。
更为建立。
罕见其宜。
后失请收。
前弊未远。
上览而善之。
景云二年。
金仙玉真二公主入道。
制各造一观。
左散骑常侍魏知古諫曰。
陛下为公主造观。
將树功德。
以祈福祐。
季夏之月。
兴土功。
犯时令。
欲益反损。
何功德之有焉。
况两观之地。
皆百姓之宅。
卒然逼迫。
令其转移。
扶老携幼。
投窜无所。
剔椽发瓦。
吁嗟道路。
乖人事。
违天时。
起无用之作。
崇不急之务。
群心摇摇。
眾口藉藉。
陛下为人父母。
何以安之。
臣愚必以为不可。
伏愿俯顺人心。
仰稽天意。
降德音。
下明敕。
速罢力役。
收之桑榆。
则天下幸甚。
吏部员外郎崔蒞上奏曰。
伏承陛下缘两公主造观。
可为尊德敬道矣。
割慈忍爱。
上为七圣崇福。
下为万邦作因。
岂不愿神力潜资。
灵功密祐。
社稷永固。
宗庙长存者乎。
臣谓功夺其成。
凶与其败。
寧邦致乱。
修福招殃。
何则。
季夏事殷。
时多禁忌。
斩木发土。
移石开山。
非直苦人。
必是伤物。
欲益反损。
求安乃危。
臣知其否。
未见其可。
然则救犯不暇。
何福助之有焉。
且季夏者。
土德正王之月。
炎阳方暑之月。
草木茂盛之月。
昆虫繁育之月。
天地郁蒸之月。
黍稷锄耨之月。
夫土德正王之月。
不可发泄地气。
恐犯时禁。
则必有天殃。
有天殃则人心不附。
祸乱作矣。
炎阳方暑之月。
不可兴动版筑。
恐致霖潦。
必无成功。
无成功则人力不存。
怨望结矣。
草木茂盛之月。
不可以斩伐山林。
恐非坚实。
则速蠹败。
速蠹败则人劳不衷。
奖劝阻矣。
昆虫繁育之月。
不可以穿凿原隰。
恐乖惻隱。
乖惻隱则必生灾变。
生灾变则人业不安。
逃亡眾矣。
天地郁蒸之月。
不可以徭役丁夫。
恐为痁癘。
则必多夭枉。
多夭枉则人情不乐。
风俗离矣。
黍稷锄耨之月。
不可以妨夺农桑。
恐伤禾稼。
则必闕岁计。
闕岁计则食用不足。
盗贼\聚矣。
行此六者。
谓之六殃。
书曰。
德惟善政。
政在养人。
传曰。
新作南门。
书不时也。
又曰。
凡土功。
龙见而兴。
务成事也。
火见而致用。
水昏正而栽。
日至而毕。
此言功作从时者。
所以顺於天地也。
诗曰。
定之方中。
作为楚宫。
此言宫室合时也。
礼曰。
季夏之月。
树木方盛。
无有斩伐。
无摇养气。
不可以兴土功。
妨农事。
则有天殃。
违此四者。
谓之四犯。
陛下营两观而降六殃。
损万人而招四犯。
欲將致理。
不亦难乎。
臣望顺时从人。
休功罢役。
候定中以建事。
占水正而修栽。
所冀天地鬼神降福。
臣闻汉明帝永平三年。
夏大旱。
是时大起宫室。
尚书仆射鍾离意。
免冠上疏曰。
昔成汤遭旱。
以六事自责。
政不节耶。
使人疾耶。
宫室营耶。
女謁盛耶。
苞苴行耶。
谗夫昌耶。
窃见此宫大作。
人失农时。
此所谓宫室营也。
自古非苦宫室小狭。
直患人不安寧。
须应天心。
请罢劳役。
帝善而从之。
诸作减省。
即日澍雨。
今者虽非宫室起功。
终是观寺兴造。
伏望俯从臣请。
待冬初。
庶得伐木各宜。
役功无犯矣。
必以天文征应。
神理须然。
用厌禨祥。
事资兴建。
与其积怨伤国。
孰若施恩养人。
往者。
宋景一言。
荧惑犹能退舍。
但今陛下从諫。
凶咎定不为灾。
中书舍人裴漼上疏曰。
臣按礼记春秋。
月令曰。
无聚大眾。
无起大役。
不可兴土功。
恐妨农事。
若号令乖戾。
役使不时。
则人加疾疫之危。
国有水旱之变。
此五行之必应也。
今自春將夏。
时雨愆期。
下人忧心。
莫知所出。
陛下虽有哀矜之旨。
两都仍有寺观之作。
时旱之应。
实此之由。
且春令告期。
东作方始。
正是丁壮就功之日。
而土木方兴。
臣恐所妨尤多。
所益甚少。
耕夫蚕妾。
飢寒之源。
故春秋庄公三十年。
冬不雨。
五行传以为不时作南门。
劳人兴役。
伏望陛下降明詔。
发德音。
顺天时。
副人望。
两京公私营造。
及诸司市木。
並请且停。
则苍生幸甚。
右补闕辛替否上疏曰。
正往见明詔。
自今已后。
一依贞观故事。
且贞观之时。
岂有今日之造寺营观。
加僧尼道士。
益无用之劳。
行不急之务。
而乱政者也。
臣闻出家修道。
不参人事。
专其身心。
以虚淡为高。
以无为为妙。
依两卷老子。
视一躯天尊。
无欲无营。
不损不害。
何必璇台玉树。
宝像珍龕。
使人困穷。
然后为道哉。
伏愿陛下以两观之财。
为公主贷贫乏。
填府库。
则公主之福德无穷矣。
不然。
臣恐下人怨望。
不减于前朝矣。
太极元年四月十七日制。
为金仙玉真出家造观。
报先慈也。
外议不识朕意。
书奏频烦。
將为公主所置。
共造两观宜停。
其观便充金仙玉真公主邑司。
令竇怀贞检校所有财物。
瓦木一事已上。
附公主邑司收掌。
朕別更创造。
终不烦劳百姓。
此度修营。
公私无损。
若有干误。
当寘严刑。
大理少卿韦凑上表曰。
臣窃计即时库物。
如此日常用。
备支一世。
殊恐不足。
而观寺兴功。
土木所料。
动支鉅万。
更空竭之。
必不支一世矣。
今所造观寺者。
盖谓为善造福。
將以禳害延祥也。
以臣寡闻。
稽诸史策。
人君修德。
有异于是。
昔殷太戊时。
桑谷合生于朝。
七日大拱。
太戊问于伊陟。
陟曰。
臣闻妖不胜德。
帝其修德。
太戊惧。
早朝晏退。
务抚百姓。
三年。
远方重译而至者十六国。
桑谷自枯死。
殷道中兴。
此岂由造寺观哉。
宋景公时。
荧惑守心。
公召子韦而问焉。
子韦曰。
祸当君。
虽然。
可移於宰相。
公曰。
宰相所与理国家也。
无宰相谁乃为之理乎。
曰。
可移於人。
曰。
人死。
寡人將谁为君乎。
曰。
可移於岁。
曰。
岁飢饉。
人必死。
为人君而杀其人。
谁以我为君乎。
韦曰。
君有至德之言三。
天必三赏君。
荧惑必三徙舍。
舍行七星。
星当一年。
君延年二十一矣。
果如子韦之言。
此由仁发於衷。
亦非造寺观也。
且修德者。
躋仁寿於万姓。
不徇私於一己。
任忠直。
退諂諛。
轻其赋。
省其役也。
自陛下御极。
修之久矣。
何灾不禳。
何祥不至。
而欲忽生灵之命。
崇栋宇於空祠。
適足妨名。
何益圣德。
此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况道德之崇兴者乎。
元元皇帝其经曰。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又曰。
我好静而人自正。
我无事而人自富。
又曰。
人之飢。
以其上食税之多。
人之难理。
以其上之有为。
以皆抱素守真。
薄己厚物。
轻税节用。
清净无为之旨也。
今欲困人病国。
峻宇雕墙。
思竭班输。
饰穷壮丽。
以希至道。
其可得乎。
次有驾鹤登天。
驂龙上汉。
玉京金闕。
自建於神功。
紫府清都。
不资於人力。
广为廊廡。
又何益哉。
近古修黄老术者。
汉之文景。
岂造观乎。
寡欲清心。
爱人省费。
此得之矣。
臣伏见敕停西观。
以救农时。
可谓为得矣。
今承使司市木仍旧。
又太清观內所费不停。
诸观修营。
见將钱物。
农工所急。
虽軫皇情。
国用將空。
未闻天听。
度支一失。
天下不安。
臣忝职司。
敢忘寧寢。
竇怀贞族弟詹事府司直维金。
先谓怀贞曰。
兄位极台袞。
当思献可替否。
以辅明主。
奈何校量瓦木。
厕跡工匠之闲。
欲令海內何所瞻仰。
怀贞不能对。
及尹思正为將作大匠。
怀贞调发夫匠。
思正减之。
怀贞大怒。
思正曰。
公盛兴土木。
害及黎元。
受小人之譖。
轻辱朝臣。
今日之事。
不能苟免。
请从此辞。
拂衣而去。
杜门不出。
上闻。
特令视事。
及怀贞被诛。
代怀贞为御史大夫。
咸宣观亲仁坊。
本是睿宗藩国地。
开元初。
置昭成肃明皇后庙。
号仪坤。
后昭成迁入太庙。
开元四年九月八日敕。
肃明皇后前於仪坤庙安置。
二十一年五月六日。
肃明皇后祔入太庙。
遂为道士观。
宝歷元年五月。
以咸宣公主入道。
与太真观换名焉。
太真观道德坊。
本隋秦王浩宅。
都元观道德坊。
本隋秦王浩宅。
天后朝置永昌县。
神龙元年。
县废。
遂为长寧公主宅。
景云元年。
置道士观。
开元五年。
金仙公主居之。
改为女冠观。
十年七月。
改为都元观。
安国观正平坊。
本太平公主宅。
长安元年。
睿宗在藩国。
公主奉焉。
至景云元年。
置道士观。
仍以本衔为名。
十年玉真公主居之。
改为女冠观。
元都观本名通达观。
周大象三年。
于故城中置。
隋开皇二年。
移至安善坊。
元都观有道士尹崇。
通三教。
积儒书万卷。
开元年卒。
天宝中。
道士荆朏。
亦出道学。
为时所尚。
太尉房琯每执师资之礼。
当代知名之士。
无不游荆公之门。
初。
宇文愷置都。
以朱雀门街南北尽郭。
有六条高坡。
象干卦。
故于九二置宫闕。
以当帝之居。
九三立百司。
以应君子之数。
九五贵位。
不欲常人居之。
故置元都观兴善寺以镇之。
三洞观醴泉坊。
本灵应道士观。
开皇七年立。
贞观二十三年。
朱崇坊移换於此。
清虚观丰邑坊。
隋开皇七年。
文帝为道士吕师辟谷链气。
故以清虚为之名。
天长观侍贤坊。
本名会圣观。
隋开皇七年。
文帝为秦孝王俊所立。
开元二十八年。
改千秋观。
天宝七载。
改名天长观。
五通观安定坊。
隋开皇八年。
为道士焦子顺能役鬼神。
告隋文受命之符。
及立。
隋授子顺开府柱国。
辞不受。
常咨谋\军国。
帝恐其往来疲困。
每遣近宫置观。
以五通为名。
旌其神异也。
号焦天师。
崇真观新昌坊。
本李齐古宅。
开元初置立。
兴唐观长乐坊。
本司农园地。
开元十八年造观。
其时有敕。
令速成之。
遂拆兴庆宫通干殿。
造天尊殿。
取大明宫乘云閤造门屋楼。
白莲花殿造精思堂屋。
拆甘泉殿造老君殿。
昭成观颁政坊。
本杨士建宅。
咸亨元年九月二十三日。
皇后为母度太平公主为女冠。
因置观。
初名太清观。
寻移於大业坊。
垂拱二年。
遂改为魏国观。
载初元年。
改为崇福观。
开元二十七年。
为昭成皇后追福。
改为昭成观。
九华观通义坊。
开元二十八年。
蔡国公主舍宅置。
其地本左光禄大夫李安远宅。
开元初。
为左羽林大將军李思顺宅。
玉芝观延福坊。
本越王贞宅。
为新都公主宅。
公主舍宅为新都寺。
废为郯王府。
天宝二年立。
名为玉芝观。
新昌观崇业坊。
天宝六载。
新昌公主因駙马萧衡亡。
奏请度为女冠。
遂立此观。
华封观平康坊。
天宝七载。
永穆公主出家。
舍宅置观。
其地西北隅。
本梁公姚元崇宅。
以东即太平公主宅。
其后敕赐安西都护郭虔曜。
今悉并为观。
号华封。
元真观崇仁坊。
东半以左。
仆射高士廉宅。
西北隅。
左金吾卫。
神龙中。
为长寧公主宅。
又吞人数十屋。
主既承恩。
盛加雕饰。
朱楼綺阁。
惊绝一时。
韦氏败后。
公主隨夫外住。
遂奏为景龙观。
初欲出卖。
官估木二十万。
山池仍不为数。
天宝十三载。
改为元真观。
福祥观布政坊。
本开府竇瑊宅。
天宝十三载置。
宗道观永崇坊。
本兴信公主宅。
卖与剑南节度使郭英乂。
其后入官。
大歷十二年。
为华阳公主追福。
立为观。
元和八年七月。
命中尉彭忠献帅徒三百人。
修兴唐观。
赐钱十万。
使壮其旧制。
其观北拒禁城。
因是开复道为行幸之所。
是日。
又命以內库绢千匹。
茶千斤。
为兴唐观复道夫役之赐。
又以庄宅钱五十万。
杂谷千石。
充修斋醮之费。
杂记永徽四年四月敕。
道士女冠僧尼等。
不得为人疗疾。
及卜相。
文明元年二月十一日。
金闕亭置一女冠观。
並度內人。
奉天宫置一道士观。
芳桂万全等各为僧寺。
各以旧宫为名。
其年九月。
册元元皇帝妻为先天太后。
尊像于老君庙所。
先天二年五月十四日。
敕王公以下。
不得輒奏请將庄宅置寺观。
开元九年十二月。
天台山道士司马承员上言。
今五岳神祠。
山林之神。
非正真之神也。
五岳皆有洞府。
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
山川风雨。
阴阳气序。
是所理焉。
冠冕章服。
佐从神仙。
皆有名数。
请別立斋祠之所。
上奇其说。
因敕五岳。
各置真君祠一所。
二十二年十月十三日詔。
道家三元。
诚\有科戒。
朕尝精意久矣。
而物未蒙福。
今月十五日。
是下元斋日。
禁都城內屠宰。
自今已后。
及天下诸州。
每年正月七月十月三元日。
十三日至十五日。
並官禁断屠宰。
二十四年五月十三日敕。
每年春季。
镇金龙王殿功德事毕。
合献投山水龙璧。
出日。
宜差散官给驛送。
合投州县。
便取当处送出。
准式投告。
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七日。
敕诸州元元皇帝庙。
自今已后。
每年二月降生日。
宜准西都福唐观。
一例设斋。
二十六年六月一日。
敕每州各以郭下定形胜观寺。
改以开元为额。
至天宝元年四月八日。
开元观主李昭宗奏。
本观先是清都观。
敕改为开元观。
属元元降符。
陛下加号。
往年改额。
题开元文字。
今日崇号。
合兼天宝之名。
其额望请改为大唐开元天宝之观。
敕依。
其天下诸州开元观。
並加天宝字。
二十七年五月二十八日敕。
祠部奏。
诸州县行道散斋观寺。
准式。
以同华等八十一州郭下僧尼道士女冠等。
国忌日各就龙兴寺观行道散斋。
復请改就开元观寺。
敕旨。
京兆河南府。
宜依旧观寺为定。
唯千秋节及三元行道设斋。
宜就开元观寺。
余依。
至贞元五年八月十三日。
处州刺史齐黄奏。
当州不在行香之数。
乞伏同衢婺等州行香。
敕旨。
依。
其天下诸上州。
未有行香处。
並宜准此。
仍为恒式。
二十九年九月七日敕。
诸道真容。
近令每州於开元观安置。
其当州及京兆河南太原等诸府有观处。
亦各令本州府写貌。
分送安置。
天宝三载三月。
两京及天下诸郡。
於开元观开元寺。
以金铜铸元宗等身。
天尊及佛各一躯。
天宝元年二月二十二日敕文。
追赠庄子南华真人。
所著书为南华真经。
文子。
列子。
庚桑子。
宜令中书门下更討论奏闻。
至其年三月十九日。
宰臣李林甫等奏曰。
庄子既号南华真人。
文子请号通元真人。
列子号冲虚真人。
庚桑子号洞灵真人。
其庄子。
文子。
列子。
庚桑子。
並望隨号称。
从之。
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上亲祠元元皇帝庙。
追尊元元皇帝父周上御史大夫。
復追尊为先天太上皇。
母益寿氏号先天太后。
其年十二月二十日。
太子宾客贺知章。
请为道士。
还乡。
舍会稽宅为千秋观。
至七年八月十五日。
敕两京及诸郡所有千秋观寺。
宜改天长名。
四载十月二十三日詔。
其坟籍中有载元元皇帝及南华真人旧号者。
並宜改正。
其余编录经义等书。
宜以道德经在诸经之首。
南华等经。
不宜编列子书。
五载二月十三日。
太清宫使门下侍郎陈希烈奏。
大圣大祖元元皇帝以二月十五日降生。
既是吉辰。
请四月八日佛生日。
准令休假一日。
从之。
六载五月十三日。
后汉张天师。
册赠太师。
梁贞白先生陶宏景册赠太保。
八载闰五月五日制。
文宣王与圣祖同时。
俱为教首。
虽考言比德。
理在难明。
而问礼序经。
跡亲授受。
思广在三之义。
用崇德一之尊。
宜于太清太微宫圣祖前。
更立文宣王道像。
与四真列侍左右。
其年八月二十日。
司封奏。
道士籍每一载一度。
永为恒式。
至德二载十一月二十七日敕。
道士女冠。
宜依前属司封。
贞元七年四月。
吉州刺史阎寀上言。
请为道士。
从之。
赐名遗荣。
元和二年二月詔。
僧尼道士。
同隶左右街功德使。
自是祠部司封。
不復关奏。
其年三月詔。
男丁女工。
耕织之本。
雕墙峻宇。
耗蠹之源。
天下百姓。
或冒为僧道士。
苟避徭役。
有司宜备为科制。
修例闻奏。
大中五年五月。
河中节度使郑先奏。
永乐县道士侯道华上昇。
詔改所居道净院为昇仙院。
仍赐帛五百疋。
以饰廊房。
八年八月。
敕改望仙台为文思院。
始会昌中。
武宗好神仙之事。
于大明宫筑台。
号曰望仙。
及上即位。
杀赵归真以惩其弊。
是年。
復命葺之。
右补闕陈嘏抗论。
立罢修营。
遂改为文思院。
十一年九月。
上命中使齎詔。
就罗浮山迎道士轩辕集。
左拾遗王谱。
右拾遗薛廷杰。
上疏极諫。
上谓宰相崔慎由曰。
为朕言于諫臣。
虽少翁欒大復生。
不能相惑。
但闻轩辕生高士。
欲与之一言尔。
至十二年正月。
至京师。
上召入禁中。
谓曰。
长生可致乎。
对曰。
彻声色。
去滋味。
哀乐如一。
德施周给。
自然与天地合德。
何必別求长生耶。
上深嘉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