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要 卷 四 十 八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唐会要
《唐会要》 卷 四 十 八 王溥

议释教下大中六年十二月。

祠部奏。

当司伏准累年赦文。

及別敕建置佛堂。

並剃度僧尼等。

伏以陛下护持释教。

以济群生。

自出圣慈。

孰不知感。

非欲华饰寺宇。

广度僧尼。

兴作劳人。

匱竭物力。

近日天下。

未喻圣心。

建置渐多。

剃度弥广。

奢靡相尚。

浸以日繁。

恐黎甿因兹受弊。

臣职司其局。

不敢旷官。

当陛下求理纳諫之时。

是小臣罄竭肝胆之日。

伏乞允臣所奏。

明立新规。

旧弊永除。

天下知禁。

如此见佛法可久。

民不告劳。

时宰臣因是上言。

伏以西方之教。

清净为宗。

拯济为业。

国家宏阐已久。

实助皇风。

然度僧不精。

则戒法隳坏。

造寺无节。

则损费过多。

有司举陈。

实当职分。

但须酌量中道。

使可久行。

自后应诸州准元敕置寺外。

如有胜地名山。

灵踪古跡。

实可留情。

为眾所知者。

即任量事修建。

却仍旧名。

其诸县有户口繁盛。

商旅辐輳。

愿依香火。

以济津梁。

亦任量事。

各置院一所。

於州下抽三五人住持。

其有山谷险难。

道途危苦。

羸车重负。

须暂憩留。

亦任因依旧基。

却置兰若。

並须是有力人自发心营造。

不得令奸党。

因此遂抑敛乡閭。

此外更不得輒有起建。

如引別敕处分。

不在此限。

其僧尼踰滥之源。

皆缘私度。

本教遮止。

条律极严。

不得輒有起建。

如可容奸。

必在禁绝。

犯者准元敕科断讫。

仍具乡贯姓号申祠部上文牒。

其官度僧尼。

数內有闕。

即仰本州。

集律僧眾同议。

拣择聪明有道性。

已经修链。

可以传习参学者。

度之。

贵在教法得人。

不以年齿为限。

若惟求长老。

即难奉律仪。

剃度讫。

仍具乡贯姓号申祠部请告牒。

其僧中有志行坚精。

愿寻师访道。

但有本州公验。

即任远近游行。

所在关防。

切宜觉察。

不致真偽相杂。

藏庇奸人。

制可。

咸通二年。

上以志奉释氏。

怠於朝政。

左散骑常侍萧倣上疏论之曰。

臣闻元祖之道。

用慈俭为先。

素王之风。

以仁义为本。

如佛者。

方外之教。

非帝王所能慕也。

昔贞观中。

高宗在东宫。

以长孙皇后疾厉。

上言度僧。

以资福事。

后曰。

佛者异方之教。

存而勿论。

岂以一女子。

而紊王道乎。

故諡曰文德。

且母后之论。

尚能若此。

哲王之心。

安可反是哉。

疏奏。

上甚嘉之。

六年。

尚书右丞李蔚復上疏諫曰。

臣闻孔子圣者也。

言必称周任之言。

苻融贤者也。

諫必称王猛之议。

诚\以事求师古。

词贵达情。

陛下自纂帝图。

克崇佛事。

臣採本朝名臣奏启之言。

以证奉佛始终之要。

天后时。

曾营大像。

狄仁杰諫曰。

功不使鬼。

必在役人。

物不天来。

皆从地出。

中宗时。

公主贵戚奏度僧尼。

姚崇諫曰。

佛不在外。

求之於心。

睿宗为金仙玉真二公主造二道宫。

辛替否諫曰。

自夏以来。

淫雨不解。

谷荒於垄。

麦烂於场。

陛下圣人也。

远无不知。

陛下明君也。

细无不见。

而造不急之观。

贾六合之怨。

又諫造寺曰。

释教以清净为基。

慈悲为主。

今三时之月。

穿池沼。

损命也。

殫府库。

损人也。

广殿宇。

营身也。

损命则不慈悲。

损人则不济物。

营身则不清净。

臣观仁杰。

天后时上公也。

崇。

开元时贤相也。

替否。

睿宗之直臣也。

每览斯言。

未尝不废卷。

嘆惜其言之不行也。

伏望详前事之安危。

览昔贤之启奏。

营缮之闲。

稍宜停减。

疏奏。

优詔嘉之。

寺开业寺丰乐坊。

本隋仙都宫。

武德元年。

高祖为尼明照废宫置证果寺。

贞观九年。

废寺立为高祖別庙。

号静安宫。

仪凤元年十一月十五日。

敕废宫立开业寺。

其宫中內人移就献陵。

会昌寺金城坊。

本隋海陵公贺若谊宅。

义寧元年。

义师入关。

太宗顿兵於此。

武德元年。

因置为寺。

崇义寺长寿坊。

本隋延陵公于銓宅。

武德三年。

桂阳公主为駙马赵慈景所立。

楚国寺晋昌坊。

本隋废兴道寺。

高祖起义太原。

第五子智云在京。

为留守阴世师所害。

后追封楚王。

因立寺。

兴圣寺通义坊。

本高祖潜龙旧宅。

武德元年。

以为通义宫。

贞观元年。

立为尼寺。

龙兴寺颁政坊。

贞观五年。

太子承干立为並光寺。

神龙元年改名。

兴福寺修德坊。

本王君廓宅。

贞观八年。

太宗为太穆皇后追福。

立为宏福寺。

神龙元年改名。

西明寺延康坊。

本隋越国公杨素宅。

武德初。

万春公主居住。

贞观中。

赐濮王泰。

泰死。

乃立为寺。

慈恩寺晋昌坊。

隋无漏废寺。

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高宗在春宫。

为文德皇后立为寺。

故以慈恩为名。

寺內浮图。

永徽三年。

沙门元奘所立。

青龙寺新昌坊。

本隋废灵感寺。

龙朔二年。

新城公主奏立为观音寺。

景云二年改名。

崇敬寺静安坊。

本隋废寺。

高祖为长安公主立为尼寺。

高祖崩后。

改为宫。

以为別庙。

后又为寺。

资圣寺崇仁坊。

本太尉长孙无忌宅。

龙朔三年。

为文德皇后追福。

立为尼寺。

咸亨四年。

復为僧寺。

招福寺崇义坊。

本干封二年。

睿宗在藩所立。

其地本隋正觉废寺。

南北门额。

並睿宗亲题之。

崇福寺林祥坊。

本侍中杨恭仁宅。

咸亨二年九月二日。

以武后外氏宅立太原寺。

垂拱三年十二月。

改为魏国寺。

载初元年五月六日。

改为崇福寺。

光宅寺光宅坊。

仪凤二年。

望气者言此坊有异气。

敕令掘。

得石?。

得舍利万粒。

遂於此地立为寺。

荐福寺开化坊。

半以东。

隋煬帝在藩旧宅。

武德中。

赐尚书右仆射萧瑀为园。

后瑀子锐。

尚襄城公主。

不欲与姑异居。

遂於园后地造宅。

公主卒后。

官市为英王宅。

文明元年三月十二日。

敕为高宗立为献福寺。

至六年十一月。

赐额改为荐福寺也。

兴唐寺太寧坊。

神龙元年三月十二日。

敕太平公主为天后立为罔极寺。

开元二十年六月七日。

改为兴唐寺。

永寿寺永安坊。

景龙三年。

为永寿公主所立。

安国寺长乐坊。

景云元年九月十一日。

敕舍龙潜旧宅为寺。

便以本封安国为名。

章敬寺通化门外。

大歷二年七月十九日。

內侍鱼朝恩请以城东庄为章敬皇后立为寺。

因拆哥舒翰宅。

及曲江百司看屋。

及观风楼造焉。

宝应寺道政坊。

大歷四年正月二十九日。

门下侍郎王縉。

舍宅奏为寺。

以年号为名。

龙兴寺寧仁坊。

贞观七年。

立为眾香寺。

至神龙元年二月。

改为中兴寺。

右补闕张景源上疏曰。

伏见天下诸州。

各置一大唐中兴寺观。

固以式標昌运\。

光赞鸿名。

窃有未安。

芻言是献。

至于永昌登封。

创之为县名者。

是先圣受图勒名之所。

陛下思而奉之。

不令更改。

今圣善报慈。

题之为寺阁者。

是陛下深仁至孝之德。

古先帝代。

未之前闻。

况唐运\自崇。

周亲抚政。

母子成业。

周替唐兴。

虽绍三朝。

而化侔一统。

况承顾復。

非谓中兴。

夫言中兴者。

中有阻闲。

不承统歷。

既奉成周之业。

实扬先圣之资。

君亲临之。

厚莫之重。

中兴立号。

未益前规。

以臣愚见。

所置大唐中兴寺观及图史。

並出制誥。

咸请除中兴之字。

直以唐龙兴为名。

庶望前后君亲。

俱承正统。

周唐宝歷。

共协神聪。

上纳之。

因降敕曰。

文叔之起舂陵。

少康之因陶正。

中兴之号。

理异於兹。

思革前非。

以归事实。

自今已后。

不得言中兴之号。

其天下大唐中兴寺观。

宜改为龙兴寺观。

诸如此例。

並即令改。

天宫寺观善坊。

高祖龙潜旧宅。

贞观六年立为寺。

天女寺敦业坊。

贞观九年。

置为景福寺。

武太后改为天女寺。

敬爱寺怀仁坊。

显庆二年。

孝敬在春宫。

为高宗武太后立之。

以敬爱寺为名。

制度与西明寺同。

天授二年。

改为佛授记寺。

其后又改为敬爱寺。

福先寺游艺坊。

武太后母杨氏宅。

上元二年。

立为太原寺。

垂拱三年二月。

改为魏国寺。

天授二年。

改为福先寺。

长寿寺嘉善坊。

长寿元年。

武后称齿生发变。

大赦改元。

仍置长寿寺。

崇先寺证圣元年正月十八日。

以崇先府为寺。

开元二十四年九月一日。

改为广福寺。

圣善寺章善坊。

神龙元年二月。

立为中兴。

二年。

中宗为武太后追福。

改为圣善寺。

寺內报慈阁。

中宗为武后所立。

景龙四年正月二十八日制。

东都所造圣善寺。

更开拓五十余步。

以广僧房。

计破百姓数十家。

监察御史宋务光上疏諫曰。

陛下孝思罔极。

崇建佛寺。

土木之功。

庄严斯毕。

僧房精舍。

宴坐有余。

禪宇道场。

经行已足。

更事开拓。

夺人便利。

贫者有沟壑之忧。

富者无安堵之所。

行非急切。

何至于斯。

况阳和发生。

播植伊始。

兴役丁匠。

废弃农功。

一夫不耕。

必有飢者。

三时之务。

安可夺焉。

臣闻失鬼神之心。

可因巫祝而谢。

失君长之心。

可因左右而谢。

失父母之心。

可因亲戚而谢。

唯失百姓之心。

不可解也。

陛下以万邦为念。

何用伤一物之心。

应须拓寺。

请俟农隙。

疏奏。

上不纳。

安国寺宣教坊。

本节愍太子宅。

神龙二年。

立为崇恩寺。

后改为卫国寺。

景云元年十二月六日。

改为安国寺。

荷泽寺宜人坊。

太极元年二月十七日。

睿宗在藩。

为武太后追福所立。

初名慈泽寺。

神龙二年。

改为荷泽寺。

其时於西京亦立荷恩寺。

奉国寺修行坊。

本张易之宅。

未成而易之败。

后赐太平公主乳母奉国夫人。

寻奏为寺。

昭成寺道光坊。

本沙苑监之地。

景龙元年。

韦庶人立为安乐寺。

韦氏诛。

改为景云寺。

寻又为昭成皇后追福。

改为昭成寺。

华严寺景行坊。

景云三年立为寺。

开元二十一年。

改为同德寺。

唐兴寺贞观三年十二月一日詔。

有隋失道。

九服沸腾。

朕亲总元戎。

致兹明伐。

誓牧登陑。

曾无寧岁。

思所以树立福田。

济其营魄。

可於建义以来。

交兵之处。

为义士凶徒。

陨身戎阵者。

各建寺剎。

招延胜侣。

法鼓所振。

变炎火于青莲。

清梵所闻。

易苦海于甘露。

所司宜量定处所。

並立寺名。

支配僧徒。

及修院宇。

具为事条以闻。

仍命虞世南。

李百药。

褚遂良。

顏师古。

岑文本。

许敬宗。

朱子奢等。

为碑记。

铭功业。

破刘武周于汾州。

立宏济寺。

宗正卿李百药为碑铭。

破宋老生于吕州。

立普济寺。

著作郎许敬宗为碑铭。

破宋金刚于晋州。

立慈云寺。

起居郎褚遂良为碑铭。

破王世充于邙山。

立昭觉寺。

著作郎虞世南为碑铭。

破竇建德于氾水。

立等慈寺。

秘书监顏师古为碑铭。

破刘黑闥于洺州。

立昭福寺。

中书侍郎岑文本为碑铭。

已上並贞观四年五月建造毕。

慈德寺京兆府武功县庆善宫西百步。

贞观五年。

为太穆皇后故置。

以慈德名之。

永徽六年正月三日。

昭陵侧置一寺。

尚书右仆射褚遂良諫曰。

关中既是陛下所都。

自长安而制四海。

其闲卫士已上。

悉是陛下爪牙。

陛下必欲乘衅灭辽。

若不役关中人。

不能济事。

由此言之。

理须爱惜。

今者昭陵建造佛寺。

唯欲早成其功。

虽云和雇。

皆是催迫发遣。

豳州已北。

岐州已西。

或一百里。

或二百里。

皆来赴作。

遂积时月。

岂其所愿。

陛下昔尝语宏福寺僧云。

我义活苍生。

最为功德。

且又今者所造。

制度准禪定寺则大宏福。

寺自不可大於宏福。

既有东道征役。

此寺亦宜渐次修营。

三二年得成。

亦未为迟。

干封元年正月十七日。

兗州置观寺各三所。

观以紫云僊鹤万岁为称。

寺以封岳非烟重轮为名。

各度二七人。

天授元年十月二十九日。

两京及天下诸州。

各置大云寺一所。

至开元二十六年六月一日。

並改为开元寺。

景云二年七月。

左拾遗辛替否疏諫曰。

夫释教以清净为本。

慈悲为主。

故恒体道以济物。

不为利欲以损人。

故恒忘己以全真。

不为营身以害教。

三时之月。

掘山穿地。

损命也。

殫府虚帑。

损人也。

广殿长廊。

营身也。

损命则不慈悲。

损人则不济物。

营身则不清净。

岂大圣大神之心乎。

臣以为非崇教也。

自像王西下。

佛教东传。

青螺不入于周前。

白马方行于汉后。

风流雨散。

千帝百王。

饰弥盛而国弥空。

信弥重而祸弥大。

覆车继轨。

曾不改途。

晋臣以奉佛取讥。

梁王以舍身搆隙。

若以造寺必期为治体。

养人不足为经邦。

则殷周已往皆暗乱。

汉魏已降皆圣明。

殷周已往为不长。

汉魏巳降为不短。

臣闻夏为天子。

二十余代。

而殷受之。

殷为天子。

二十余代。

而周受之。

周为天子。

三十余代。

而汉受之。

自汉以后。

歷代可知也。

何者有道之长。

无道之短。

岂因其穷金玉。

修塔庙。

方见享祚乎。

臣以为减琢雕之费。

以賑贫人。

是有如来之德。

息穿掘之苦。

以全昆虫。

是有如来之仁。

罢营构之直。

以给边陲。

是有汤武之功。

减不急之禄。

以购廉清。

是有唐虞之治。

陛下缓其所急。

急其所缓。

亲未来而疏见在。

失真实而冀虚无。

重俗人之所为。

轻天子之功业。

臣切痛之矣。

当今出财依势者。

尽度为沙弥。

避役奸讹者。

尽度为沙弥。

其所未度。

惟贫人与善人耳。

將何以作范乎。

將何以租赋乎。

將何以力役乎。

臣以为出家者舍尘俗。

离朋党无私爱。

今殖货营生。

仗亲树党。

畜妻养子。

是致人以毁道。

非广道以求人。

伏见今之宫观台榭。

唯京师之与洛阳。

不增修饰。

犹恐奢丽。

陛下尝欲填池堑。

捐苑囿。

以瞻贫人无产业者。

今天下佛寺。

盖无其数。

一寺堂殿。

倍陛下一宫。

壮丽甚矣。

用度过矣。

是十分天下之财。

而佛有其七八。

陛下何有之矣。

百姓何食之矣。

臣窃痛之。

景龙二年九月。

并州清源县尉吕元太上疏曰。

陛下六合为家。

万邦作主。

布慈悲于沙界。

树功业于元劫蜺旌宝盖。

接影都畿。

凤剎龙宫。

相望都邑。

然释氏真教。

平等为宗。

本之以慈悲。

加之以布施。

伏愿陛下广平施之德。

成育养之恩。

回营构之资。

充疆场之费。

则如来布施之法也。

赐之谷帛。

惠及饥寒。

则如来慈悲之化也。

丝纶既行。

中外胥悦。

则如来平等之教也。

臣谨按金刚般若经云。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是知大乘之宗。

声色不见。

岂释迦之意。

在雕琢之功。

今之作者。

臣所未喻。

三年正月二十七日。

宴侍臣近亲于梨园。

因问以时政得失。

絳州刺史成对曰。

夫释教之设。

以慈悲为主。

盖欲饶益万姓。

济牧群生。

若乃邃宇珍台。

层轩宝塔。

耗竭府库。

劳役生人。

惧非菩萨善利之心。

或异如来大悲之旨。

臣备职方岳。

叨膺洪运\。

敢陈芻蕘。

狂妄死罪。

中书令萧至忠奏曰。

方今百姓贫乏。

边境未寧。

府藏內空。

仓廩不实。

诚\宜节财用之费。

省土木之功。

务存农事。

爱惜人力。

寺观之役。

实可且停。

成之言。

伏希採纳。

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韦嗣立上疏曰。

臣窃见比者营造寺观。

其数极多。

皆务宏博。

竞崇瑰丽。

大则费一二十万。

小则尚用三五万。

余略计都。

用资财动至千万已上。

运\转木石。

人牛不停。

废人功。

害农务。

事既非急。

时多怨咨。

故曰。

不作无益害有益。

功乃成。

不贵异物贱用物。

人乃足。

诚\哉此言。

且元象秘妙。

归于寂灭。

苟非脩心定慧。

诸法皆涉有为。

至如土木雕刻等。

惟是殫竭人力。

但学互相夸丽。

岂关降伏身心。

凡所兴功。

皆须掘凿。

蛰虫在土。

种类最多。

每日杀伤。

动即万计。

连年如此。

损害可知。

于至道既有乖。

在生人极为损。

陛下岂不深思之。

贞元十三年四月敕。

曲江南弥勒阁。

宜赐名贞元普济寺。

元和二年九月敕。

成都府宜置圣寿南平二佛寺。

十二年二月。

置元和圣寿佛寺于右神策军。

长庆元年三月。

刘总请以幽州私第为佛寺。

詔以报恩名。

仍遣中官焦僊晟以寺额赐之。

太和二年十月。

河中观察使薛苹奏。

中条山兰若营建之初。

有两泉涌出。

请赐额为太和寺。

从之。

会昌五年七月。

中书门下奏。

天下诸州府寺。

据令式。

上州以上。

並合国忌日集官吏行香。

臣等商量。

上州已上合行香。

州各留寺一所。

充国忌日行香。

列圣真容。

便移入合留寺中。

其下州寺並合废毁。

敕旨。

所合留寺。

如舍宇精华者。

即留。

如是废坏不堪者。

亦宜毁除。

但国忌日当州宫观內行香。

不必定取寺名。

余依。

其月又奏。

请两街合留寺十所。

每寺留僧十人。

敕旨。

宜每街各留寺两所。

每寺各留三十人。

六年正月。

左右街功德使奏。

准今月五日赦书节文。

上都两街。

先各留寺两所。

依前委功德使收管。

其所添寺。

於废寺中拣择堪修建者。

臣今左街谨具拣择置寺八所。

及数內回改名额。

分析如后。

两所依前名额。

兴唐寺。

保寿寺。

六所改名旧额。

僧寺四所。

宝应寺改为资圣寺。

青龙寺改为护国寺。

菩提寺改为保唐寺。

清禪寺改为安国寺。

缘闲架数少。

取华阳寺连接充数。

尼寺二所。

法云寺改为唐安寺。

崇敬寺改为唐昌寺。

右街置八所。

二所先准敕留。

西明寺请改为福寿寺。

庄严寺改为圣寿寺。

八所添置二所。

请依旧名额。

僧寺一所。

千福寺。

尼寺一所。

兴元寺。

六所请改名。

僧寺五所。

化度寺改为崇福寺。

永泰寺改为万寿寺。

温国寺改为崇圣寺。

经行寺改为龙兴寺。

奉恩寺改为兴福寺。

尼寺一所。

万善寺改为延唐寺。

谨定拣择添置及改名额分析如前。

敕旨。

宜依。

大中元年闰三月敕。

会昌季年。

並省寺宇。

虽云异方之教。

无损为政之源。

中国之人。

久行其道。

釐革过当。

事体未宏。

其灵山胜景。

天下州府。

会昌五年四月所废寺宇。

有宿旧名僧。

復能修创。

一任住持。

所司不得禁止。

二年正月三日敕节文。

上都除元置寺外。

每街更各添置寺五所。

东都共添置五所。

僧寺三所。

尼寺二所。

仍每寺度五十人。

益荆扬润汴并蒲襄等八道。

除元置寺五所外。

更添置僧寺一所。

尼寺一所。

诸道节度刺史州。

除元置寺外。

更添置寺一所。

其所置僧寺。

合度三十人。

诸道管內州。

未置寺处。

宜置僧尼寺各一所。

每寺度三十人。

五台山宜置僧寺四所。

尼寺一所。

如有见存者。

便令修饰。

每寺度五十人。

其僧尼年几限约。

並诸条流。

並准会昌六年五月五日条例处分。

五年正月詔。

京畿及郡县士庶。

要建寺宇村邑。

勿禁。

兼许度僧尼。

住持营造。

其年七月。

宰臣奏。

陛下崇奉释教。

臣子皆愿奔走。

虑士庶等物力不逮。

扰人生事。

望令两畿及州府长吏。

与审度事宜。

撙节闻奏。

不必广为建造。

驱役黎甿。

其所请度僧尼。

亦须选有道行。

为州县所称信者。

不得容隱凶恶之流。

却非敬道。

望委长吏。

精加拣择。

其村邑佛堂。

望且待兵罢建置为便。

十月十七日。

宰臣等上言。

近有敕许罢兵役后建置佛堂兰若。

若今边事寧息。

必恐奏请继来。

若不先议条流。

临事恐难止约。

伏以释门之教。

本贵正真。

奉之精严。

则人用加敬。

今诸州府寺宇新添。

功悉未毕。

百姓等若志愿崇奉。

则宜並力同修。

自今已后。

有请置佛堂兰若者。

望所在长吏。

分明晓示待一切毕后。

或有云州府远处大县。

即许量事建置一所。

其余村坊。

不在更置佛堂兰若限。

制可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