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要 卷 三 十 三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唐会要
《唐会要》 卷 三 十 三 王溥

雅乐下干元元年三月十九日。

上以太常旧钟磬。

自隋以来。

所制五声。

或有差错。

谓太常少卿于休烈曰。

古者圣人作乐。

以应天地之和。

以合阴阳之序。

和则人不夭札。

物不疵癘。

且金石丝竹。

乐之器也。

以亲享郊庙。

每听乐声。

或宫商不伦。

或钟磬失度。

可尽將钟磬来。

朕当於內自定。

太常进入。

帝集乐工。

考试数日。

审知差错。

然后令再造及磨刻。

二十五日。

一部先毕。

召太常乐工。

帝临二殿亲观考击。

皆合五音。

送太常。

二十八日。

帝又於內造乐音三十一章。

送赴太常。

郊庙歌之。

广明初。

黄巢干纪。

乐工沦散。

全奏几亡。

及昭宗即位。

將亲謁郊庙。

有司进造乐悬。

询於旧工。

莫知制度。

时太常博士殷盈孙。

乃按周官考工记。

究其铣于鼓鉦舞之法。

用算法乘除鎛钟之轻重高低。

乃定悬下编钟。

正黄钟九寸五分。

倍应钟三寸三分半。

凡四十八等。

口项之量。

径衡之围。

悉为图进。

遣金工依法铸之。

凡二百四十口。

修奉使宰臣张濬。

求知声者。

令先较定石磬。

合而击拊之。

八音克谐。

观者耸听。

时议者论乐悬之架不同。

濬復奏议曰。

臣伏准旧制。

太庙含元殿。

並设宫悬三十六架。

太清宫。

南北郊。

社稷。

及诸殿庭。

並二十架。

今修奉乐悬。

太庙合造三十六架。

臣今参议。

请依古礼。

用二十架。

伏自兵兴已来。

雅乐沦缺。

將为修奉。

事实重难。

变通宜务於酌中。

损益当循於寧俭。

臣闻诸旧史。

昔武王定天下。

至周公相成王。

始暇制乐。

魏初。

无乐器及伶人。

后稍得登歌会举之乐。

明帝大明末。

詔增益之。

咸和中。

鳩集遗逸。

尚未有金石之音。

至孝武太元中。

四庙金石始备。

郊祀犹不举乐。

宋文帝元嘉九年。

初调金石。

二十四年。

南郊始设登歌。

庙舞犹闕。

孝武建元中。

有司奏郊庙宜设备乐。

始为详定。

故后魏孝文太和初。

司乐上书。

陈乐章有闕。

请集群官议定。

广修器数。

正立名品。

詔虽行之。

仍有残缺。

隋文践阼。

太常议正雅乐。

九年之后。

唯奏黄钟一宫。

郊庙止用一调。

据礼文。

每一代之乐。

二调並奏。

六代之乐。

凡十二调。

其余声律。

皆不復通。

高祖受隋禪。

军国多务。

未遑改创乐府。

尚用隋氏旧文。

武德九年。

命太常考正雅乐。

贞观二年。

考毕上奏。

盖其事大。

故歷代不能速成。

今时近郊天。

式脩雅乐。

制度之间。

亦宜撙节。

伏准仪礼宫悬之制。

陈鎛钟十二架。

当十二辰之位。

甲丙庚壬。

各设编钟一架。

乙丁辛癸。

各设编磬一架。

合为二十架。

树建鼓於四隅。

当干坤艮巽之位。

以象二十四气。

宗庙殿庭。

皆用此制。

无闻异同。

汉魏晋宋齐六朝。

並用二十架。

隋氏平陈。

检梁故事。

乃设三十六架。

国初因之不改。

高宗皇帝初成蓬莱宫。

充庭七十二架。

寻乃省之。

则●虡架数太多。

本近於侈。

止於二十架。

正协礼经。

从之。

古制雅乐。

宫悬之下。

编钟四架十六口。

近代二十四口。

正声十二。

倍声十二。

各有律吕。

凡二十四声。

登歌一架。

亦二十四钟。

雅乐沦减。

至是復全。

太常乐章太清宫荐献大圣祖元元皇帝。

奏混成紫极之舞。

天宝元年四月十四日。

有司奏。

请降神用混成之乐。

送神用太一之乐。

乐章十一。

检撰人未获。

饗德明兴圣皇帝庙。

酌献並奏长发之舞。

乐章九。

吏部侍郎李紓撰。

献祖宣皇帝室酌献。

奏光大之舞。

贞观十四年。

祕书监顏师古议。

皇祖宏农府君。

宣简公。

懿皇。

三庙之乐。

请同奏长发之舞。

至开元十三年。

封禪定庙乐。

改用光大之舞。

乐章闕。

懿祖光皇帝室酌献。

奏长发之舞。

开元十三年定议。

依旧用长发之乐。

至贞元十四年四月。

太常奏。

与德明兴圣献祖庙並同用宫悬。

祭月享之。

乐章闕。

太祖景皇帝室酌献。

奏大政之舞。

贞观十四年。

祕书监顏师古定议。

请奏永锡之舞。

给事中许敬宗议。

奏大有之舞。

至开元十年改定。

用大政之舞。

乐章闕。

世祖元皇帝室酌奏。

用大成之舞。

贞观十四年。

祕书监顏师古议。

请奏大有之舞。

许敬宗改用大成之舞。

乐章闕。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室酌献。

奏大明之舞。

贞观十四年。

祕书监顏师古议。

奏大明之舞。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室酌献。

奏崇德之舞。

先是。

文德皇后庙乐。

贞观十四年。

顏师古请奏光大之舞。

许敬宗议同。

及太宗祔庙。

遂停光大之舞。

乐章闕。

高宗天皇大圣大宏孝皇帝室酌献。

奏钧天之舞。

中宗孝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室酌献。

奏太和之舞。

睿宗元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室酌献。

奏景云之舞。

已上庙。

贞观十四年六月。

顏师古许敬宗已定乐章庙舞之号。

至开元二十九年六月。

太常又奏。

准十三年封禪日。

有司所定九庙酌献用舞之号。

皆列於次。

元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室酌献。

奏广运\之舞。

中书令郭子仪撰乐章。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室酌献。

奏惟新之舞。

吏部尚书刘晏撰乐章。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室酌献。

奏保大之舞。

中书令郭子仪撰乐章。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室酌献。

奏文明之舞。

尚书左丞平章事郑余庆撰乐章。

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室酌献。

奏大顺之舞。

中书侍郎平章事郑絪撰乐章。

宪宗圣神章武孝皇帝室酌献。

奏象德之舞。

中书侍郎平章事段文昌撰乐章。

穆宗睿圣文思孝皇帝室酌献。

奏和寧之舞。

中书侍郎平章事牛僧孺撰乐章。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室酌献。

奏大钧之舞。

中书侍郎韦处厚撰乐章。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室酌献。

奏大成之舞。

中书侍郎崔珙撰乐章。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室酌献。

奏大定之舞。

中书侍郎李回撰乐章。

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室酌舞号。

检撰人未获。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室酌舞号。

检撰人未获。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室酌舞号。

检撰人未获。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室酌献。

奏咸寧之舞。

撰乐章人闕。

享让皇帝庙乐章六。

吏部侍郎李紓撰。

饗诸太子庙乐章六。

检撰人未获。

仪坤庙乐章十二。

散骑常侍徐彦伯撰。

惠昭太子庙乐章六。

左散骑常侍归登。

諫议大夫杜羔。

给事中李逢吉。

孟简。

职方郎中知制誥王涯等。

共撰。

悼怀太子庙乐章六。

检撰人未获。

庄恪太子庙乐章六。

结事中裴泰章。

苏涤等。

共撰。

祀五帝乐章十五。

显庆元年。

左仆射于志寧撰。

立春日。

祀青帝坛。

降神奏角音之舞。

六变。

立夏日。

祀赤帝坛。

降神奏征音之舞。

六变。

季夏土王。

祀黄帝坛。

降神奏宫音之舞。

六变。

立秋日。

祀白帝坛。

降神奏商音之舞。

六变。

立冬日。

祀黑帝坛。

降神奏羽音之舞。

六变。

冬至日。

祭昊天上帝。

乐章三。

奏豫和之舞六变。

夏至日。

祭皇地祇。

乐章三。

奏顺和之舞。

八变。

开元十二年。

礼部侍郎贺知章撰。

祭神州地祇。

乐章三。

奏顺和之舞。

八变。

贞观十七年。

太府卿萧璟撰。

春分日。

祀朝日。

乐章三。

奏元和之舞。

六变。

显庆元年。

礼部侍郎许敬宗撰。

至干元元年。

中书舍人徐浩又撰。

祭大社大稷。

乐章四。

贞观十七年。

左仆射于志寧撰。

祭风师。

乐章四。

降神奏元和之舞。

贞元六年。

祕书监包佶撰。

祭雨师。

雷师。

乐章五。

降神奏元和之舞。

贞元六年。

祕书监包佶撰。

蜡祭百神。

乐章四。

降神奏豫和之舞。

礼部侍郎许敬宗撰。

祭先农。

乐章三。

奏丰和之舞。

二变。

显庆三年。

太子洗马郭瑜撰。

祭先蚕。

乐章二。

奏永和之舞。

显庆三年。

太子洗马郭瑜撰。

释奠。

乐章八。

文宣公庙。

奏宣和之舞。

显庆三年。

国子博士范頵等撰。

武成王庙。

乐章五。

奏宣和之舞。

三变。

贞元六年。

原王傅于邵撰。

祀九宫贵神。

乐章六。

奏元和之舞。

检撰人未获。

祭龙池。

乐章十。

开元元年。

內出编入杂乐。

十六年。

筑坛於兴庆宫。

以仲春之月祭之。

紫微令姚元崇等撰。

殿庭元日冬至朝会。

乐章七。

元日迎送皇帝。

奏太和。

开元十三年。

侍中源干曜撰。

群官行。

奏舒和。

上公上寿。

奏休和。

显庆五年。

中书侍郎李义府撰。

皇帝受酒登歌。

奏昭和。

检撰人未获。

中宫朝会。

乐章四。

皇后受册。

奏正和。

中书侍郎李义府撰。

东宫朝会。

乐章五。

迎送皇太子。

奏永和。

中书侍郎李义府撰。

太子受酒登歌。

奏昭和。

检撰人未获。

乡饮。

乐章十七。

鹿鸣三奏。

南陔一奏。

嘉鱼四奏。

崇邱一奏。

关睢五奏。

鹊巢三奏。

大射。

乐章四。

皇帝射。

騶虞一奏。

王公射。

貍首一奏。

卿大夫射。

采苹一奏。

士射。

采蘩一奏。

凯乐太和三年八月。

太常礼院奏。

谨按凯乐。

鼓吹之歌曲也。

周官大司乐。

王师大献。

则奏凯乐。

注云。

献功之乐也。

又司马之职。

师有功则凯乐。

献於社。

注云。

兵乐曰凯。

司马法曰。

得意则凯乐。

所以示喜也。

左氏传载晋文公胜楚。

振旅凯以入。

魏晋以来。

鼓吹曲章。

多述当时战功。

是则歷代献捷。

必有凯歌。

太宗平东都。

破宋金刚。

其后苏定方执贺鲁。

李勣平高丽。

皆备军容。

凯歌入京师。

谨检贞观显庆开元礼书。

並无仪注。

今参酌今古。

备其陈设。

及奏歌曲之仪。

如后。

凡命將征伐。

有大功献俘馘者。

其日。

备神策兵卫於东门外。

如献俘常仪。

其凯歌用鐃吹二部。

笛。

篳。

篥。

簫。

笳。

鐃鼓。

每色二人。

歌工二十四人也。

乐工等乘马执乐器。

次第陈列。

如卤簿之式。

鼓吹令丞前导。

分行於兵马俘馘之前。

將入都门。

鼓吹振作。

迭奏破陈乐。

应圣期。

贺朝欢。

君臣同庆乐等四曲。

破陈乐词曰。

受律辞元首。

相將討叛臣。

咸歌破陈乐。

共赏太平人。

应圣期词曰。

圣德期昌运\。

雍熙万宇清。

干坤资化育。

海岳共休明。

辟土欣耕稼。

销戈遂偃兵。

殊方歌帝泽。

执贄贺昇平。

贺朝欢词曰。

四海皇风被。

千年德永清。

戎衣更不著。

今日告功成。

君臣同庆乐词曰。

主圣开昌歷。

臣忠奏大猷。

君看偃革后。

便是太平秋。

候行至大社及太庙门。

工人下马。

陈列於门外。

据周礼大司乐注云。

献於祖。

大司马云。

先凯乐献於社。

谨详礼仪。

则社庙之中。

似合奏乐。

伏以尊严之地。

鐃吹譁讙。

既无明文。

或乖肃敬。

今请並各於门外陈设。

不奏歌曲。

俟告献礼毕。

復导引奏曲如仪。

至皇帝所御楼前。

兵仗旌门外二十步。

乐工皆下马。

徐行前进。

兵部尚书介冑执鉞。

於旌门內中路前导。

周礼。

师有功。

则大司马左执律。

右秉鉞。

以先凯乐。

注云。

律所以听军声。

鉞所以示將威。

今吹律听声。

其术久废。

惟请秉鉞。

以存礼文。

次协律郎二人。

公服执麾。

亦於门外分导。

鼓吹令丞。

引乐工等至位。

立定。

太常卿於乐工之前。

跪。

具官臣某奏事。

请奏凯乐。

协律郎举麾。

鼓吹大振作。

遍奏破陈乐等四曲。

乐闋。

协律郎偃麾。

太常卿又跪奏。

凯乐毕。

兵部尚书太常卿退。

乐工等並出旌门外立讫。

然后引俘馘入献。

及称贺如別仪。

別有献俘馘仪注。

俟俘囚引出。

方退。

伏请宣付当司。

编入新礼。

仍令乐工教习。

依奏。

讌乐武德初。

未暇改作。

每讌享。

因隋旧制。

奏九部乐。

一讌乐。

二清商。

三西凉。

四扶南。

五高丽。

六龟兹。

七安国。

八疏勒。

九康国。

至贞观十六年十二月。

宴百寮。

奏十部乐。

先是。

伐高昌。

收其乐付太常。

乃增九部为十部伎。

今通典所载十部之乐。

无扶南乐。

祇有天竺乐。

不见南蛮乐。

其后分为立坐二部。

立部伎有八部。

一安乐。

周平齐所作。

周代谓之城舞。

二太平乐。

亦谓之五方师子舞。

三破陈乐。

四庆善乐。

五大定乐。

亦谓之八纮同轨乐。

太宗平辽时作也。

六上元乐。

高宗所作也。

七圣寿乐。

武太后所作。

舞时。

行列成字。

字有圣超千古。

道泰百王。

皇帝万年。

宝祚弥昌。

八光圣乐。

高宗所造。

自安乐已下。

每奏皆擂大鼓。

同用龟兹乐。

並立奏之。

其大定乐加以金鉦。

唯庆善乐独用西凉乐。

最为闲雅。

其破陈上元庆善三舞。

皆易其衣冠。

合之钟磬。

以享郊庙。

自天后临朝。

此礼遂废。

神龙二年八月。

敕立部伎舞人。

以后更不得改补入诸色役。

坐部伎有六部。

一讌乐。

张文收所作也。

又分为四部。

有景云庆善破陈承天等乐。

二长寿乐。

武太后长寿年所作。

三天授乐。

武太后天授年所作。

四鸟歌万岁乐。

武太后所作。

因养吉了鸟尝称万岁。

故为乐以像之。

五龙池乐。

元宗所作。

帝在藩邸时。

居崇庆坊宅中。

经雨。

地忽为池。

及即位。

以宅为宫。

故为乐以表其祥。

大小破陈乐。

元宗所作。

生於立部伎。

舞用四人。

被之金甲。

自长寿已下。

皆用龟兹乐。

舞人皆著靴。

唯龙池用雅乐。

而无钟磬。

舞人尽躡履而行。

其乐章又有破陈乐词七首。

中和乐词五首。

五方师子词五首。

南詔舞圣乐词五首。

圣寿荷皇恩词乐四首。

圣寿乐词四首。

大定乐词六首。

上元乐词一十五首。

文武顺圣乐词九首。

贞观末。

有裴神符者。

妙解琵琶。

作胜蛮奴火凤倾盃乐三曲。

声度清美。

太宗深爱之。

高宗末。

其伎遂盛。

於是洎天后至神龙之际。

大增加立坐部伎诸舞。

寻亦废之。

清乐清乐。

九代之遗声。

其始即清商三调是也。

並汉氏已来旧曲。

乐器制度。

并诸歌章古调。

与魏三祖所作者。

皆被於史籍。

自晋氏播迁。

其音分散。

不復存於內地。

苻坚灭凉得之。

传於前后二秦。

及宋武定关中收之。

入于江南。

及隋平陈后。

获之。

隋文听之。

善其节奏曰。

此华夏正声也。

因更损益。

去其哀怨者而补之。

因置清商署。

总谓之清乐。

至煬帝。

乃立清乐西凉等为九部。

隋室丧乱。

日益沦缺。

天后朝。

犹有六十三曲。

今其词存者。

有白雪。

公莫舞。

巴渝。

明君。

凤將雏。

明之君。

鐸舞。

白鳩。

子夜。

吴声四时歌。

前溪阿子。

欢闻。

团扇。

懊儂。

白紵。

玉树后庭花。

春江花月夜。

长史变。

丁督护。

读曲。

乌夜啼。

石城。

莫愁。

襄阳栖乌夜飞。

估客。

杨叛儿。

雅歌。

驍壶。

常林欢。

三洲採桑。

堂堂。

泛龙舟等三十二曲。

明之君雅歌各二首。

四时四首。

合三十七首。

又七曲有声无词。

上林凤雏平调。

清调。

瑟调。

平折命啸。

通前四十四篇存焉。

见通典。

当江南之时。

巾舞白紵巴渝等。

衣服各异。

至梁武改省之。

宋以江左诸曲哇淫。

然而从容雅缓。

犹有士君子之风焉。

自长安以后。

朝廷不重古曲。

工伎渐缺。

能合於管弦者。

惟明君。

杨叛儿。

驍壶。

春歌。

秋歌。

白雪。

堂堂。

春江花月夜等八曲。

旧乐章多或数百言。

明君尚能四十言。

今所传二十六言。

渐渐讹失。

与吴音转远。

宜取於吴人。

使之传习。

开元中。

有歌工李郎子。

北人也。

声调已失。

云学於俞才生。

郎子亡后。

清乐唯歌一曲。

词典而音雅。

自周隋以来。

多用西凉乐。

鼓舞曲多用龟兹乐。

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

唯琴家犹传楚汉旧声。

及清调琴调。

蔡邕五弄。

谓之九弄。

雅声独存。

非朝廷郊庙所用。

故不载。

自唐虞迄三代。

舞用国子。

乐用瞽师。

汉魏后皆以贱隶为之。

惟雅乐尚选良家子。

国家每岁。

阅司农户容仪端正者。

归之太乐。

与前代乐户。

总名音声人。

歷代滋多。

至於万数。

散乐散乐歷代有之。

其名不一。

非部伍之声。

俳优歌舞杂奏。

总谓之百戏跳铃。

掷剑。

透梯。

戏绳。

缘竿。

弄枕。

珠大面拨。

头窟礧子。

及幻伎激水化鱼龙。

秦王捲衣。

●鼠。

夏育扛鼎。

巨象行乳。

神龟负岳。

桂树白雪。

画地成川之类。

至于断手足。

剔肠胃之术。

自汉武帝。

幻伎始入中国。

其后或有或亡。

至国初通西域。

復有之。

高宗恶其惊俗。

敕西域关津。

不令入中国。

具百戏。

后魏道武明元二帝增修之。

每大设於殿前。

后周武帝保定初罢之。

至宣帝復召之。

作殿庭。

昼夜不息。

隋文时。

並放遣之。

煬帝大业二年。

又总追集於东都。

命太常教习每岁正月。

於建国门內廊八里为戏场。

百官起棚夹观。

昏以继晓。

十五日而罢。

两都各一亲王主之。

自弹弦吹管以上。

万八千人。

元宗以其非正声。

置教坊於禁以处之。

若寻常饗会。

先一日具坐立部乐名。

太常上奏。

御注其下。

会日。

先奏坐部伎。

次奏立部伎。

次奏蹀马。

次奏散乐。

然后奏部次第。

並取当时进止。

旧制之內。

散乐一千人。

其数各系诸州多少。

轮次隨月当番。

遇闰月六番。

人各征资钱一百六十七文。

一补之后。

除考假轮半次外。

不得妄有破除。

贞观二十三年十二月。

詔诸州散乐。

太常上者。

留二百人。

余並放还。

神龙三年八月敕。

太常乐鼓吹散乐音声人。

並是诸色供奉。

乃祭祀陈设。

严警卤簿等用。

须有矜恤。

宜免征徭杂科。

破陈乐贞观元年正月三日。

宴群臣。

奏秦王破陈乐之曲。

太宗谓侍臣曰。

朕昔在藩邸。

屡有征伐。

世间遂有此歌。

岂意今日登於雅乐。

然其发扬蹈厉。

虽异文容。

功业由之。

致有今日。

所以被於乐章。

示不忘本也。

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进曰。

陛下以圣武戡难。

立极安民。

功成化定。

陈乐象德。

实宏济之盛烈。

为將来之壮观。

文容习仪。

岂得为比。

太宗曰。

朕虽武功定天下。

终当以文德绥海內。

文武之道。

各隨其时。

公谓文容不如蹈厉。

斯为过矣。

七年正月七日。

上制破陈乐舞图。

左圆右方。

先偏后伍。

鱼丽鹅鸛。

箕张翼舒。

交错屈伸。

首尾回互。

以象战陈之形。

起居郎吕才。

依图教乐工一百二十人。

被甲执戟而习之。

凡为三变。

每变为四陈。

有来往疾徐击刺之象。

以应歌节。

数日而就。

其后令魏征。

虞世南。

褚亮。

李百药。

改制歌词。

更名七德之舞。

十五日。

奏之於庭。

观者睹其抑扬蹈厉。

莫不扼腕踊跃。

懍然震悚。

武臣烈將。

咸上寿云。

此舞皆陛下百战百胜之形容。

於是皆称万岁。

永徽二年十一月二日。

上祀南郊。

黄门侍郎宇文节奏言。

依旧仪。

明日朝群臣。

除乐悬。

请奏九部乐。

上因曰。

破陈乐舞者。

情不忍观。

所司更不宜设。

言讫。

惨愴久之。

至显庆元年正月十五日。

詔改破陈乐舞为神功破陈乐。

至仪凤三年七月八日。

上在九成宫咸亨殿。

宴韩王元嘉。

霍王元轨。

及南北军將军等。

乐作。

太常少卿韦万石奏。

言破陈乐舞者。

是皇祚发跡所由。

宣扬祖宗盛烈。

传之於后。

永永无穷。

自太皇临御四海。

寢而不作。

既缘圣情感愴。

群臣不敢开言。

臣忝职乐司。

废缺是惧。

依礼。

祭之日。

天子亲总干戚。

以舞先祖之乐。

与天下同乐也。

今破陈乐久废。

群下无所称述。

將何以发孝思之情。

臣望每大宴会。

先奏此舞。

以光祖宗之功烈。

上瞿然改容。

俯遂所请。

乐闋。

上歔欷久之。

顾谓韩王等曰。

不见此乐。

垂三十年。

乍此观听。

实深哀感。

追思往日。

王业艰难。

朕今嗣守洪业。

岂可忘武功也。

古人云。

富贵不与骄奢为期。

而骄奢自至。

朕谓时见此舞以自诫。

冀无盈满之过。

非谓欢乐陈奏之耳。

侍臣咸称万岁。

先是。

每奏神功破陈乐。

及功成庆善乐二舞。

上皆立对。

至永淳元年二月。

太常博士裴守贞议曰。

窃惟二舞肇兴。

謳吟攸属。

义均韶夏。

用兼宾祭。

皆祖宗盛德。

而子孙享之。

详览传记。

未有皇王立观之礼。

况升中大事。

华夷毕集。

九服仰垂拱之安。

百蛮怀率舞之庆。

甄陶化育。

莫非神化。

岂于乐舞。

別申严敬。

臣等详议。

每奏二舞时。

天皇不合起立。

詔从之。

庆善乐贞观六年九月二十九日。

幸庆善宫。

在武功县。

即高祖旧宅也。

宴从臣於渭滨。

其宫即太宗降诞之所。

上赋诗十韵云。

寿邱唯旧跡。

酆邑乃前基。

粤余承累圣。

悬弧亦在兹。

弱龄逢运\改。

提剑郁匡时。

指麾八荒定。

怀柔万国夷。

梯山咸入款。

驾海亦来思。

单于陪武帐。

日逐卫文螭。

端扆朝四岳。

无为任百司。

霜节明秋景。

轻冰结水湄。

芸黄遍原隰。

禾颖即京坁。

共乐还乡宴。

歌此大风诗。

赏赐閭里。

有同汉之宛沛焉。

於是起居郎吕才。

播于乐府。

被之管弦。

名曰功成庆善乐之曲。

令童儿八佾。

皆冠进德冠。

紫葱褶。

为九功之舞。

冬至享讌。

及国有大庆。

与七德之舞。

皆进於庭。

诸乐太常梨园別教院。

教法曲乐章等。

王昭君乐一章。

思归乐一章。

倾盃乐一章。

破陈乐一章。

圣明乐一章。

五更转乐一章。

玉树后庭花乐一章。

泛龙舟乐一章。

万岁长生乐一章。

饮酒乐一章。

斗百草乐一章。

云韶乐一章。

十二章。

贞观十四年。

有景云见。

河水清。

协律郎张文收。

採古朱雁天马之义。

制景云河清歌。

名曰讌乐。

奏之管弦。

为诸乐之首。

今元会第一奏者是也。

显庆二年。

以琴中雅曲。

古人歌之。

近代以来。

此声顿绝。

令所司修习旧曲。

至三年十月八日。

太常丞吕才奏。

按张华博物志云。

白雪。

是天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琴曲。

又楚大夫宋玉对襄王云。

有客於郢中。

歌阳春白雪。

国中和者数十人。

是知白雪琴曲。

本宜合歌。

以其调高。

人和遂寡。

自宋玉以来。

迄今千祀。

未有能歌白雪曲者。

臣令准敕。

依倣琴中旧曲。

定其宫商。

然后教习。

並合於歌。

輒以御制雪诗。

为白雪歌词。

又按古今乐府。

奏正曲之后。

皆別有声。

君倡臣和。

事彰前史。

輒取侍中许敬宗等奉和雪诗十六首。

以为送声。

各十六节。

上善之。

仍付太常。

编於乐府。

龙朔元年三月一日。

上召李勣。

李义府。

任雅相。

许敬宗。

许圉师。

张延师。

苏定方。

阿史那忠。

于闐王伏闍。

上官仪等。

讌於城门。

观屯营新教之舞。

名之曰一戎大定乐。

其时。

欲亲征辽东。

以象用武之势。

调露二年正月二十一日。

则天御洛城南楼。

赐宴太常。

奏六合还淳之舞。

延载元年正月二十三日。

制越古长年乐一曲。

大足元年。

天后幸京师。

同州刺史苏瑰。

进圣主还京乐舞。

御行宫楼观之。

赐以束帛。

令编於乐府。

天宝十三载七月十日。

太乐署供奉曲名。

及改诸乐名。

太蔟宫时号沙陀调。

龟兹佛曲改为金华洞真。

因度玉改为归圣曲。

承天。

顺天。

景云。

君臣相遇。

九真。

九仙。

天册。

永昌乐。

永代乐。

庆云乐。

冬乐。

长寿乐。

紫极万国欢。

封禪曜日光。

舍佛儿胡歌改为钦明引。

河东婆改为燕山骑。

俱伦仆改为宝伦。

光色俱腾改为紫云腾。

摩醯首罗改为归真。

火罗鶬鸽盐改为白蛤盐。

罗剎末罗改为合浦明珠。

勿姜贱改为无疆寿。

苏莫剌耶改为玉京春。

阿箇盘陀改为元昭庆。

急龟兹佛曲改为急金华洞真。

苏莫遮改为万宇清。

舞仙鹤乞裟婆改为仙云昇。

太蔟商。

时号大食调。

破陈乐。

大定乐。

英雄乐。

欢心乐。

山香乐。

年年乐。

武成?平乐。

兴明乐。

黄驄●。

人天云卷。

白云辽。

帝释婆野娑改为九野欢。

优婆师改为泛金波。

半射渠沮改为高唐云。

半射没改为庆惟新。

耶婆色鸡改为司晨宝鸡。

野鹊盐改为神鹊盐。

捺利梵改为布阳春。

苏禪师胡歌改为怀思引。

万岁乐。

太蔟羽。

时号般涉调。

太和万寿乐。

天统九胜乐。

元妃。

真元妃乐。

急元妃。

太监女采乐。

真女采乐。

山水白鶻。

郎剌耶改为芳桂林。

移师都改为大仙都。

借渠沙鱼改为跃泉鱼。

俱伦朗改为日重轮。

苏剌耶改为未央年。

吒钵罗改为芳林苑。

达摩支改为泛兰丛。

悉尔都改为琼台花。

春杨柳。

天禽宝引。

苏剌耶胡歌改为宝廷引。

太蔟角。

大同乐。

六合来庭。

安平乐。

戎服来宾。

安公子。

红蓝花。

林钟宫。

时号道调。

道曲。

垂拱乐。

万国欢。

九仙步虚。

飞仙。

景云。

钦明引。

玉京宝轮光。

曜日光。

紫云腾。

山刚改为神仙。

急火凤改为舞鹤盐。

林钟商。

时号小食调。

天地大宝。

迎天欢心乐。

太平乐。

破陈乐。

五更转。

圣明乐。

卷白云。

凌波神。

九成乐。

汎龙舟。

月殿蝉曲。

英雄乐。

山香会。

罗仙迎祥。

翊圣。

司晨宝鸡。

九野欢。

讫陵伽胡歌改来宾引。

胡残改仪凤。

苏罗密改昇朝阳。

须婆栗特改芳苑墟。

拨洛背陵改为北戎还淳。

金波借席改为金风。

厥磨贼\改为庆淳风。

庆惟新。

林钟羽。

时号平调。

火凤。

真火凤。

急火凤舞。

媚娘长命。

西河。

三台监。

行天。

急行天。

濮阳女神。

白马。

春杨柳。

无愁改为长欢。

因地利支胡歌改为玉关引。

大仙都。

春台东。

祗罗改为祥云飞。

文明新造。

胜蛮奴改为塞尘清。

林钟角调。

红蓝花。

绿沉杯。

赤白桃李花。

大白紵。

堂堂。

十二时。

天下兵改为荷来苏。

黄钟宫。

封山乐。

黄钟商。

时号越调。

破陈乐。

天授乐。

无为。

倾盃乐。

文武九华。

急九华。

大叠瑞蝉曲。

北雒归淳。

庆淳风。

杜兰乌多回改为兰山吹。

老寿改为天长宝寿。

春鶯囀吹。

急兰山。

高丽改为来宾引。

耶婆地胡歌改为静边引。

婆罗门改为霓裳羽衣。

思归达牟鸡胡歌改为金方引。

昇朝阳。

三部罗改为三辅安。

黄钟羽。

时号黄钟调。

火凤。

急火凤。

春杨柳。

飞仙。

大仙都。

天统。

思归达菩提儿改为洞灵章。

明凤乐。

真明凤。

阿滥堆百舌鸟改为濮阳女。

中吕商。

时号双调。

破陈乐。

太平乐。

倾盃乐。

大餔乐。

迎天乐。

蝉曲。

山香月殿。

大百岁老寿改为天长宝寿。

五更转。

同昌还城乐。

庆惟新。

金风。

泛金波。

司晨宝鸡。

金方引。

俱摩尼佛改紫府洞真。

神雀盐。

北雒归淳。

南吕商。

时号水调。

破陈乐。

九野欢。

泛金波。

凌波。

神昇朝阳。

苏莫遮欢心乐。

蝉曲。

来宾引。

天地大宝。

五更转。

金风调。

苏莫遮改为感皇恩。

婆伽儿改为流水芳菲。

上云曲。

自然真仙曲。

明明曲。

难思曲。

平珠曲。

无为曲。

有道曲。

调元曲。

立政曲。

献寿曲。

高明曲。

开天曲。

仪凤曲。

同和曲。

闲雅曲。

多稼曲。

金镜曲。

诸乐並不言音调数目。

司空杨国忠。

左相陈希烈奏。

中使辅璆琳至。

奉宣进止。

令臣將新曲名一本。

立石刊於太常寺者。

今既传之乐府。

勒在贞?。

仍望宣付所司。

颁示中外。

敕旨。

所请依。

贞元三年四月。

河东节度使马燧。

献定难曲。

御麟德殿。

命阅试之。

十二年十二月。

昭义节度使王虔休。

献继天诞圣乐一曲。

大抵以宫为调。

表五音之奉君也。

以土为德。

知五运\之居中也。

凡二十五遍。

法二十四气。

而成一岁之功也。

不闻惉懘之声。

以协中和之乐。

其曲谱同进上。

先时。

有太常乐人刘玠。

流落至潞州。

虔休因令造此曲以进。

今中和乐起於此。

十四年二月。

上自制中和舞是也。

又奏九部乐。

及禁中歌舞妓者十数人。

布列在庭。

上制中春麟德殿会百僚观新乐诗。

仍令太子书示百官。

序曰。

朕以中春之望。

纪为令节。

听政之暇。

韵於诗歌。

象中和之容。

作中和之舞。

聊復成篇。

以言其志。

诗曰。

芳岁肇嘉节。

物华当仲春。

干坤既昭泰。

烟景含氤氳。

德浅\荷元貺。

乐成思治人。

前庭列钟鼓。

广殿延群臣。

八卦隨舞意。

五音转曲新。

顾非咸池奏。

庶协南风薰。

式宴礼所重。

浹欢情必均。

同和谅在兹。

万国希可亲。

中书门下等称贺。

谢赐观制中和乐诗。

请付所司。

颁示天下。

仍编入乐府之中。

可之。

太和八年十月。

宣太常寺。

准云韶乐。

旧用人数。

令於本寺阅集进来者。

至开成元年十月教成。

其年。

太常卿李程进上。

至三年。

武德司奉宣。

索云韶乐悬图二轴进上。

光化四年正月。

宴于保寧殿。

上制曲名曰讚成功。

时盐州雄毅军使孙德昭等。

杀刘季述反正。

帝乃制曲以褒之。

仍作樊噲排君难戏以乐焉。

四夷乐周礼。

鞮鞻氏掌四方之乐。

与其声歌祭祀则?而歌之。

讌亦如之。

国家以周隋之后。

与陈北齐接近。

故音声歌舞。

杂有四方云。

东夷二国乐高丽。

百济。

高丽百济乐。

宋朝初得之。

至后魏大武灭北燕。

亦得之。

而未具。

周武灭齐。

威振海外。

二国各献其乐。

周人列於乐部。

谓之国伎。

隋文平陈。

及文康礼曲。

俱得之百济。

贞观中灭二国。

尽得其乐。

至天后时。

高丽乐犹二十五曲。

贞元末。

唯能习一曲。

衣服亦渐失其本风矣。

其百济至中宗时。

工人死散。

开元中。

岐王范为太常卿。

復奏置焉。

文康礼曲者。

东晋庾亮歿后。

伎人所作。

因以亮諡为乐之名。

流入乐府。

至贞观十一年黜去之。

今亡矣。

南蛮诸国乐扶南。

天竺。

南詔。

驃国。

扶南天竺二国乐。

隋代全用天竺。

列於乐部。

不用扶南。

因煬帝平林邑国。

获扶南工人。

及其匏琴。

朴陋不可用。

但以天竺乐转写其声。

南詔乐。

贞元十六年正月。

南詔异牟寻作奉圣乐舞。

因西川押云南八国使韦皋以进。

特御麟德殿以阅之。

驃国乐。

贞元十八年正月。

驃国王来献。

凡有十二曲。

以乐工三十五人来朝。

乐曲皆演释氏经论之词。

驃国在云南西。

与天竺国相近。

故乐多演释氏之词。

每为曲皆齐声唱。

各以两手十指。

齐开齐敛。

为赴节之状。

一低一昂。

未尝不相对。

有类中国柘枝舞。

驃一作僄。

其西別有弥臣国。

乐舞亦与驃国同。

多习此伎以乐后。

敕使袁滋?士美至南詔。

並皆见此乐。

西戎五国乐高昌。

龟兹。

疏勒。

康国。

安国。

高昌乐。

西魏与高昌通。

始有此乐。

至隋开皇六年。

来献圣明曲。

至太宗朝。

討其国。

尽得其乐。

事见十部伎门。

龟兹乐。

自吕光破龟兹。

得其声。

吕氏亡。

其乐分散。

至后魏有中原。

復获之。

於时曹婆罗门者。

累代相承。

传其业。

至孙妙达。

尤为无比。

至隋有两国龟兹之号。

凡三部。

开元中大盛。

齐文宣常爱此曲。

每弹。

常自击胡鼓和之。

及周武帝聘突厥女为后。

西域诸国皆来贺。

遂荐有龟兹疏勒康国安国之乐。

北狄三国乐鲜卑。

吐谷浑。

部落稽。

北狄乐。

皆马上乐也。

鼓吹本军旅之音。

自汉以来。

总隶鼓吹署。

至后魏始有北歌。

即魏史所谓真人歌是也。

周隋之代。

与西凉乐杂奏。

今存者五十三章。

其名目可解者。

数章而已。

解在通典。

按今大角。

即后魏簸逻回是也。

其曲多可汗之词。

又吐谷浑亦鲜卑別种之一。

歌曲皆鲜卑中出也。

但音不可晓耳。

与北歌较之。

其音异。

开元中。

歌工长孙元忠习北歌。

相传如此。

虽译者不能通知其词。

音既难晓。

久亦失真。

唯琴尚有笳声大角者。

金吾所掌工人。

谓之角手。

备鼓吹之列。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