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舆服上裘冕旧制。
天子之服。
则有大裘冕。
袞冕。
鷩冕。
毳冕。
絺冕。
元冕。
通天冠。
武弁。
黑介幘。
白纱帽。
平准帽。
翼善冠之服。
並出於殿中省。
皇后之服。
则有褘衣。
鞠衣。
鈿?礼衣之服。
並出於內侍省。
太子之服。
则有袞冕。
具服远游冠。
公服远游冠。
乌纱帽。
弁服。
平巾幘。
进德冠之服。
並出於左春坊。
凡王公第一品。
服袞冕。
二品服鷩冕。
三品服毳冕。
四品服絺冕。
五品服元冕。
六品至九品服爵弁。
武德四年七月定制。
凡衣服之令。
天子之服有十二等。
大裘冕。
袞冕。
鷩冕。
毳冕。
絺冕。
元冕。
通天冠。
武弁。
黑介幘。
白纱帽。
平巾幘。
白帢。
是也。
显庆元年九月十九日。
修礼官臣无忌志寧敬宗等言。
准武德初撰衣服令。
乘舆祀天地。
服大裘冕。
无旒。
臣勘前件令。
是武德初撰。
虽凭周礼。
理极未安。
谨按郊特牲云。
周之始郊。
日南至。
被袞以象天。
戴冕藻十有二旒。
则天数也。
而此二礼。
俱说周郊。
袞与大裘。
事乃有异。
按月令。
孟冬。
天子始裘。
明以御寒。
理非当暑。
若启蛰祈谷。
冬至报天。
行事服裘。
义归通允。
至於夏季迎气。
龙见而雩。
炎炽方隆。
如何服之。
谨寻歷代。
唯服袞章。
与郊特牲义旨相协。
按周迁舆服志云。
汉明帝永平二年。
詔採周官礼记。
始制祀天地服。
惟天子备十二章。
沈约宋书志云。
魏晋郊天。
亦皆服袞。
宋魏周齐隋。
礼令祭服。
悉同斯则。
百王通典。
炎凉无妨。
復与礼经。
事无乖舛。
今请宪章故实。
郊祭天地。
皆服袞冕。
其大裘请停。
仍改礼令。
又捡新礼。
皇帝祭社稷。
絺冕四旒。
衣三章。
祭日月。
服元冕三旒。
衣无章。
谨按令文。
是四品五品之服。
此三公亚献。
皆服袞衣。
孤卿助祭。
服毳及鷩。
斯乃乘舆章数。
同於大夫。
君少臣多。
殊为不可。
周礼云。
祀昊天上帝。
则服大裘而冕。
祀五帝亦如之。
享先王则袞冕。
享先公则鷩冕。
祀四望山川则毳冕。
祭社稷五祀则絺冕。
祀诸小祀则元冕。
又云。
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之服。
袞冕已下。
皆如王之服。
所以三礼义宗。
遂有二释。
一云。
公卿大夫助祭之日。
所服之服。
降王一等。
又云。
悉与王同。
求其折衷。
俱未通允。
但名位不同。
礼亦异数。
天子以十二为节。
义在法天。
岂有四旒三章。
翻为御服。
若诸臣助祭。
冕与王同。
便是贵贱无分。
君臣不別。
如其降王一等。
则王著元冕之时。
群臣次服爵弁。
既屈天子。
又贬公卿。
周礼此文。
久不施用。
是故汉魏以来。
下迄隋代。
相承旧事。
唯用袞冕。
今新礼。
亲祭日月。
仍服五品之服。
临事施行。
极不稳便。
请遵歷代故实。
诸祭並用袞冕。
制可之。
无忌等又奏曰。
皇帝为诸臣及五服亲举哀。
依礼著素服。
今令乃云白帢。
礼令乖舛。
须归一涂。
且白帢出自近代。
事非稽古。
虽著令文。
不可行用。
请改从素服。
以合礼文。
制从之。
仪凤二年。
太常博士苏知机又上表。
以公卿以下冕服。
请別立节文。
敕下有司详议。
崇文馆学士校书郎杨炯议曰。
今表请制大明冕十二章。
乘舆服之者。
谨按日月星辰。
已施於旌旗矣。
龙虎火山。
又不逾於古矣。
而云麟凤有四灵之名。
元龟有负图之应。
云有纪官之号。
水有感德之祥。
此盖別表休征。
终是无逾比象。
然则皇王受命。
天地兴符。
仰观则璧合珠连。
俯察则银黄玉紫。
尽南宫之粉壁。
不足写其形状。
罄东观之铅黄。
无以纪其名实。
固不可毕陈於法服也。
云也者。
从龙之气也。
水也者。
藻之自生也。
又不假別为章目也。
鷩冕八章。
三公服之。
鷩者。
太平之瑞也。
非三公之德也。
鹰鸇者。
鷙鸟也。
適可以辨祥刑之职也。
熊羆者。
猛兽也。
適可以旌武臣之力也。
又称藻为水草。
无所法象。
引张衡赋云。
蔕倒茄於藻井。
披江葩之狎猎。
谓为莲花。
取其文采者。
夫茄莲也。
若以莲花代藻。
变古从今。
既不知木草之名。
亦未达文章之意。
又毳冕六章。
三品服之者。
按此王者祀四望服之名也。
今三品乃得同王之毳冕。
而三公不得同王之袞名。
岂惟顛倒衣裳。
抑亦自相矛盾。
又黼冕四章。
五品服之。
考之於古。
则无其名。
验之於今。
则非章首。
此则不经之甚也。
夫礼惟从俗。
则命为制。
令为詔。
乃秦王之故事。
犹可以適於今矣。
若乃义取隨时。
则出称警。
入称蹕。
乃汉朝之旧仪。
犹可以行於代矣。
亦何取变周公之轨物。
改宣尼之法度者哉。
由是竟寢知机所请。
开元十一年冬。
將有事於南郊。
中书令张说奏称。
准令。
皇帝祭昊天上帝。
服大裘之冕。
事出周礼。
取其质也。
永徽二年。
高宗享南郊用之。
显庆元年修礼。
改用袞冕。
事出郊特牲。
取其文也。
自则天已来用之。
若遵古制。
则应用大裘。
若便於时。
则袞冕为美。
令所司造二冕呈进。
上以大裘朴略。
冕又无旒。
既不可通用於寒暑。
乃废而不用之。
自是。
元正朝会。
用袞冕及通天冠。
大祭祀依郊特牲。
亦用袞冕。
自余诸服。
虽著在令文。
不復施用。
二十六年。
肃宗为皇太子。
受册。
太常所撰仪注。
有服絳纱袞之文。
太子以为与皇帝所称同。
上表辞不敢当。
请有司易之。
上令百官详议。
尚书左丞相裴耀卿。
太子太师萧嵩等奏曰。
谨按衣服令。
皇太子具服。
有远游冠。
三梁。
加金附蝉九首。
施珠翠。
黑介幘。
发缨绥。
犀簪。
导絳纱袞。
白纱中单。
皁领。
褾。
白裙襦。
方心曲领。
絳纱蔽膝。
革带。
剑佩。
綬等。
謁庙还宫。
元日冬至朔日。
入朝释奠则服之。
其絳纱袞。
则是冠衣之內。
一物之数。
与裙襦剑佩等无別。
至於贵贱之差。
尊卑之异。
则冠为首饰。
名制有殊。
並珠旒及裳綵章之数。
多少有別。
自外不可事事差异。
亦有上下通服。
名制是同。
礼重则具服。
礼轻则从省。
今以至敬之情。
有所不敢。
衣服不可减省。
称谓须更变名。
望所撰仪注。
不以絳纱袞为称。
但称为具服。
则尊卑有差。
谦光成德。
议奏。
上手敕改为朱明服。
下所司行用焉。
章服品第旧仪有朝服亦名具服。
一品已下。
五品已上。
陪祭朝享。
拜表大事。
则服之。
六品已下。
唯无剑佩綬。
又有公服。
亦名从省服。
一品已下。
五品已上。
朔望朝謁。
及见东宫。
则服之。
六品已下。
去纷鞶囊。
皆双綬。
又九品已上。
朔望朝参者。
十月一日已后。
二月三十日已前。
並服葱褶。
五品已上。
著珂伞。
贞观四年八月十四日。
詔曰。
冠冕制度。
以备令文。
寻常服饰。
未为差等。
於是三品已上服紫。
四品五品已上服緋。
六品七品以绿。
八品九品以青。
妇人从夫之色。
仍通服黄。
至五年八月十一日。
敕七品以上。
服龟甲双巨十花綾。
其色绿。
九品以上。
服丝布及杂小綾。
其色青。
至龙朔二年九月二十三日。
孙茂道奏称。
准旧令。
六品七品著绿。
八品九品著青。
深青乱紫。
非卑品所服。
望请改。
六品七品著绿。
八品九品著碧。
朝参之处。
听兼服黄。
从之。
咸亨五年五月十日敕。
如闻在外官人百姓。
有不依令式。
遂於袍衫之內。
著朱紫青绿等色短衫袄\子。
或於閭野。
公然露服。
贵贱莫辨。
有斁彝伦。
自今以后。
衣服下上。
各依品秩。
上得通下。
下不得僭上。
仍令有司严加禁断。
上元元年八月二十一日敕。
一品已下文官。
並带手巾。
算袋。
刀子。
礪石。
其武官欲带者。
亦听之。
文武三品已上服紫。
金玉带十三銙。
四品服深緋。
金带十一銙。
五品服浅\緋。
金带十銙。
六品服深绿。
七品服浅\绿。
並银带。
九銙。
八品服深青。
九品服浅\青。
並?石带。
九銙。
庶人服黄铜铁带。
七銙。
前令九品已上。
朝参及视事。
听服黄。
以洛阳县尉柳延服黄夜行。
为部人所殴。
上闻之。
以章服紊乱。
故以此詔申明之。
朝参行列。
一切不得著黄也。
文明元年七月五日詔。
八品已下。
旧服青者。
並改为碧。
神龙二年九月二十七日敕。
停京官六品已下著緋葱褶令。
各依本品为定。
景云二年四月二十四日制。
令內外官。
依上元元年敕。
文武官咸带七事。
谓佩刀。
刀子。
礪石。
契苾真。
噦厥针筒。
火石袋。
?韘等。
其腰带一品至五品。
並用金。
六品至七品。
並用银。
八品九品。
並用?石。
开元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敕。
百官所带跨巾算袋等。
每朔望朝参日著。
外官衙日著。
余日停。
其年七月二十五日敕。
珠玉锦\绣。
既令禁断。
准式。
三品已上饰以玉。
四品已上饰以金。
五品已上饰以银者。
宜於腰带及马鐙酒杯杓依式。
自外悉断。
十九年六月敕。
应诸服葱褶者。
五品已上。
通用紬綾及罗。
六品已下小綾。
除?头外。
不得服罗縠。
及著独窠绣綾。
妇人服饰。
各依夫子。
五等以上诸亲妇女。
及五品已上母妻。
通服紫。
九品已上母妻。
通服朱。
五品已上母妻。
衣腰襻褾。
缘用锦\绣。
流外及庶人。
不得著紬綾罗縠。
五色线?履。
几?色衣不过十二破。
浑色衣不过六破。
帽子皆大露面。
不得有掩蔽。
正朝会及大礼陈设事。
缘供奉官摄官者。
並依摄官服之。
元和十二年六月九日。
太子少师郑余庆奏。
內外官服朝服入祭服者。
其中五品。
多有疑误。
约职事宜。
自今已后。
其职事官是五品者。
虽带六品已下散官。
即有剑佩綬。
其六品已下职事官。
纵有五品已下散官。
並不得服剑佩綬。
龙纪元年十一月。
將有事圜丘。
上宿斋於武德殿。
宰臣百寮。
朝服於位。
时两军中尉杨復恭。
及两枢密皆朝服侍上。
太常博士钱珝李绰等奏曰。
今皇帝赴斋。
內臣朝服。
窃详国朝故事。
及近代礼令。
並无內官朝服助祭之文。
若须要冠服。
请各依所兼正官。
隨资品。
依令式。
服本官之服。
从之。
內外官章服旧制。
凡授都督刺史。
皆未及五品者。
並听著緋佩鱼。
离任则停之。
若在军赏緋紫鱼袋者。
在军则服之。
不在军不在服限。
若经敘录不合得者。
在军亦停之。
开元三年四月敕。
宰臣自朝廷出镇。
请朝官至侍御史已上者。
即许兼受章服。
便为久例。
其年八月詔。
駙马都尉。
从五品阶。
自今已后。
宜准令式。
仍借紫金鱼袋。
駙马都尉借紫。
自此始也。
四年二月二十三日詔。
彰施服色。
分別贵贱。
苟容僭滥。
则有乖仪式。
如闻內外绝无官者。
皆诈著绿。
不以为事。
又军將在阵。
赏借緋紫。
本是从戎?胯之服。
一得之后。
遂別造长袍。
递相倣傚。
又入蕃使。
別敕借緋紫者。
使回合停。
自今已后。
衙內宜专定殿中侍御史纠察。
天授二年八月二十日。
左羽林大將军建昌王攸寧。
赐紫金带。
九月二十六日。
除纳言。
依旧著紫带金龟。
借紫自此始也。
八年二月二十日敕。
都督刺史品卑者。
借緋及鱼袋。
永为常式。
二十五年五月三日敕。
緋紫之服。
班命所崇。
以赏有功。
不可僭滥。
如闻诸军赏借。
人数甚多。
曾无甄別。
是何道理。
自今已后。
除灼然有战功外。
余不得輒赏。
大中元年。
中书门下奏。
幕府迁授章服。
贞元元年之间。
使府奏职至侍御史。
然后许兼省官。
至章服皆计考效。
近日奏行殿中及戎卒。
便请朱紫。
数事俱行。
其中自绿腰金。
皆非典故。
今请自侍御史待年月足后。
更奏始与省官。
至於朱紫。
许於本使府有事绩尤异者。
然后许奏请。
惟副使行军。
奏职特加。
先著绿便许緋。
余不在此限。
三年五月。
中书门下奏。
增秩赐金紫。
虽有故事。
如观察使奏刺史善状。
並须指事而言。
不得虚为文饰。
其诸道副使判官。
如事绩尤异。
然后许奏论。
惟副使行军。
先著绿便许赐緋。
其余不在此限者。
诸使奏请。
或资品尚浅\。
即请章服。
或赐緋未几。
又请赐紫。
准令。
入仕十六考职事官。
散官皆至五品。
始许著緋。
三十考职事官四品。
散官三品。
然后许衣紫。
除台省清要。
牧守常典。
自今已后。
请约官品为例。
判官上检校五品者。
虽欠阶考。
量许奏緋。
副使行军。
俱官至侍御史已上者。
纵阶考未至。
亦许奏緋。
如已检校四品官。
兼中丞。
先赐緋。
经三周年已上者。
兼许奏紫。
其有职事尤异。
关钱谷者。
须指事上言。
监察已下。
量与减年限。
进改殿中已上。
然后可许赐章服。
公事寻常者。
不在奏限。
依奏。
杂录干封二年二月。
禁工商不得乘马。
神龙二年九月。
仪制令。
诸一品已下。
食器不得用浑金玉。
六品已下。
不得用浑银。
太和元年五月敕。
衣服车乘。
器用宫室。
侈俭之制。
近日颇差。
宜准仪制令。
品秩勋劳。
仍约今时所宜。
撰等级。
送中书门下参酌奏闻。
三年九月敕。
两军诸司內官。
不得著纱縠綾罗等衣服。
六年六月勒。
详度诸司制度条件等。
礼部式。
亲王及三品已上。
若二王后。
服色用紫。
饰以玉。
五品已上。
服色用朱。
饰以金。
七品已上。
服色用绿。
饰以银。
九品已上。
服色用青。
饰以?石。
应服绿及青人。
谓经职事官成。
及食禄者。
其用勋官及爵。
直司依出身品。
仍听佩刀礪纷帨。
流外官及庶人。
服色用黄。
饰以铜铁。
其诸亲朝贺宴会服饰。
各依所准品。
又请一品二品许服玉。
及通犀。
三品许服花犀斑犀及玉。
又服青碧者。
许通服绿。
余依礼部式。
又应三省御史台。
两京诸司。
及诸道在城职掌官等。
诸不许用本官本品例。
仍並不得服犀玉。
及车马不得饰以金银。
又袍袄\衫等。
曳地不得长二寸已上。
衣袖不得广一尺三寸已上。
妇人制裙。
不得阔五幅已上。
裙条曳地。
不得长三寸已上。
襦袖等不得广一尺五寸已上。
又六典及礼部式。
诸文武官赴朝。
诸府道从职事。
一品及开府仪同三司。
听七骑。
二品及特进。
听五骑。
三品及散官。
三骑。
四品五品。
二骑。
六品已下。
一骑。
其散官及以理去官。
五品已上。
將从不得过两骑。
若京城外。
不在此限。
今约品秩。
职事官一品职七骑。
二品及中书门下三品五骑。
三品及中书门下御史台五品。
尚书省四品。
三骑。
四品五品两骑。
鞍通用银装。
六品一骑。
通用?石装。
其散官及以理去官者。
五品已上。
不得过一骑。
其若在京城外。
及勋绩显著。
职事繁重者。
不在此限。
七品已下。
非常参官。
並不得以马从。
未任者听乘蜀马。
鞍用乌漆装。
又请一品二品九骑。
三品七骑。
四品五骑。
五品两骑。
六品一骑。
其京城內应职事繁重者。
不在此限。
六品以下。
非常参官。
不得马从。
其六品已上。
非常参官。
周亲未任者。
听乘马。
余未任者。
听乘蜀马小马。
鞍用乌漆装。
其胥吏杂色人。
不在此限。
其鞍轡\装饰。
据所司条流。
得用银者。
四品已下。
並得许用垂头押胯。
其用银及?石者。
並不得用闹装。
其军容队伍。
要资华饰。
不在此限。
余並请依所司条流。
又制。
节度使。
准仪制令。
诸军一品已下。
五品已上。
皆通用幰。
六品已下。
皆不得用幰。
令非册拜及婚会。
並不得用幰。
又准少府式。
公主出降。
犊车两乘。
一金铜装。
郡主犊车两乘。
一铜装。
县主犊车两乘。
一铜装。
又准卤簿令。
外命妇一品。
厌翟车。
从车六乘。
二品三品。
白铜饰犊车一乘。
从车四乘。
四品白铜饰犊车一乘。
从车两乘者。
今此附前件令式。
参酌今时之宜。
且妇人本合乘车。
近来率用檐子。
事已成俗。
教在因人。
今请外命妇一品二品。
中书门下三品母妻。
金铜饰犊车檐子。
舁不得过八人。
三品金铜饰犊车檐子。
舁不得过六人。
非尚书省御史台。
即以白铜饰檐子。
舁不得过四人。
四品五品。
白铜饰犊车。
白铜饰檐子。
舁不得过四人。
六品以下。
画奚车檐子。
舁不得过四人。
胥吏及商贾妻。
並不得乘奚车及檐子。
其老疾者。
听乘苇轝车及?笼\。
舁不得过二人。
庶人准此。
右伏缘白铜先已禁断。
今请应合用白铜者。
通用?石。
其胥吏及商贾妻女老病者。
听乘座车及苇轝车。
余並准所司条流处分。
敕旨。
並依奏。
又奏。
妇人高髻险妆。
去眉开额。
甚乖风俗。
颇坏常仪。
费用金银。
过为首饰。
並请禁断。
其妆梳?篦等。
伏请勒依贞元中旧制。
仍请敕下后。
诸司及州府榜示。
限一月內改革。
又吴越之间。
织造高头草履。
亦请切加禁绝。
其以彩帛縵成高头履。
及平头小花草履。
既任依旧。
余请准所司条流。
又奏。
准营缮令。
王公已下。
舍屋不得施重栱藻井。
三品已上堂舍。
不得过五间九架。
厅厦两头门屋。
不得过五间五架。
五品已上堂舍。
不得过五间七架。
厅厦两头门屋。
不得过三间两架。
仍通作鸟头大门。
勋官各依本品。
六品七品已下堂舍。
不得过三间五架。
门屋不得过一间两架。
非常参官。
不得造轴心舍。
及施悬鱼对凤瓦兽通袱乳梁装饰。
其祖父舍宅。
门廕子孙。
虽廕尽。
听依仍旧居住。
其士庶公私第宅。
皆不得造楼阁。
临视人家。
近者或有不守敕文。
因循制造。
自今以后。
伏请禁断。
又庶人所造堂舍。
不得过三间四架。
门屋一间两架。
仍不得輒施装饰。
又准律。
诸营造舍宅。
於令有违者。
杖一百。
虽会赦令。
皆令改正。
其物可卖者听卖。
若经赦百日不改去。
及不卖者。
论如律。
又奏。
商人乘马。
前代所禁。
近日得以恣其乘骑。
雕鞍银鐙。
装饰焕烂。
从以童骑。
最为僭越。
请一切禁断。
庶人准此。
师僧道士。
除纲维及两街大德。
余並不得乘马。
请依所司条流处分。
诸部曲客女奴婢。
服絁紬绢布。
色通用黄白。
饰以铜铁。
客女及婢。
通服青碧。
听同庶人。
兼许夹纈。
丈夫许通服黄白。
如属诸军诸使诸司。
及属诸道。
任依本色目流例。
其女人不得服黄紫为裙。
及银泥罨画锦\绣等。
余请依令式。
又制度衣服车乘器用宫室等。
其诸军使职掌官等。
並请约文武官例。
各委本道本军本使。
以职掌高下。
约为等第。
比类闻奏。
又应诸色条流。
请委御史台知弹御史。
两巡使。
京兆尹。
东都留守。
河南尹。
留台御史。
外州府长吏。
准条流月日切加纠察。
如违越。
没入所犯物。
仍量加决责。
其常参官具名闻奏。
其在城诸军使。
各委本司句当。
不及者。
委台司觉察闻奏。
敕旨。
理道所关。
制度最切。
其丧葬婚嫁。
吉凶礼物。
虽不在条件之內。
亦委所司。
准令式句当。
仍加捉搦。
其禁军仗卫杂饰。
及诸道节镇等使。
军装衣服。
即不在此限。
余並依奏。
其年七月。
度支户部盐铁三司奏。
准今年六月敕。
令三司官典。
及诸色场库所由等。
其孔目。
句检。
句覆。
支对。
句押。
权遣。
指引进库官。
门官等。
请许服细葛布折造。
及无纹綾充衫及袍袄\。
依前通服绿。
闇银蓝铁充腰带。
不得乘毛色大马。
鞍轡\踏鐙用?石。
其驱使官。
有正官。
及在城及诸色仓场官等。
请许服细葛布折造。
及庶人纹綾充衫袍。
依前服绿。
蓝铁充腰带。
乘小马。
鞍轡\衔鐙用?石。
其驱使官。
未有正官。
及与行按令史等。
请许麤葛布及官絁等充衫袄\。
亦请依前通服绿。
铜铁腰带。
乘蜀马。
其鞍用乌漆铁踏鐙。
听於每司。
各许三人著绿布衫。
其不行按令史並书手。
服白。
仍並不许乘马及马从。
通引官许依前麤紫絁及紫布充衫袍。
蓝铁腰带。
乘小马。
鞍用乌漆铁踏鐙。
其行官门子等。
请许依前服紫麤絁充衫袄\。
蓝铁腰带。
仍不许乘马。
其骡纲车纲等。
缘常押驴骡於诸州府搬运\。
及送远军衣赐。
须应程期。
请许依前麤紫絁充袄\。
蓝铁腰带。
乘驴车。
出塞即请许乘麤牡马。
余並不得违元敕。
拣子及诸色小所由。
並请服白布衫。
及应向外监院职掌所由。
请敕下后。
约省使条流。
递减一等处分。
除此外。
余並准元敕处分。
依奏。
七年八月九日敕。
今年十月。
服冬裘后。
其衣服舆马。
並宜准太和六年六月十七日敕处分。
如固违制度。
九品已上。
量加黜责。
其布衣。
五年不得选举。
开成四年二月。
淮南观察使李德裕奏。
臣管內妇人。
衣袖先阔四尺。
今令阔一尺五寸。
裙先曳地四五寸。
今令减五寸。
从之。
五年六月。
御史中丞黎植奏。
伏以朝官出使。
自合驛马。
不合更乘檐子。
自此请不限高卑。
不得輒乘檐子。
如病。
即任所在陈牒。
仍申中书门下及御史台。
其檐夫自出钱雇。
节度使有病。
亦许乘檐子。
不得便乘臥轝。
宰相三公师保尚书令正省仆射。
及致仕官疾病者。
许乘之。
余官並不在乘限。
其檐子任依汉魏故事。
准载步舆步舆之制。
不得更务华饰。
其三品已上官。
及刺史赴任。
有疾亦任所在陈牒。
许暂乘。
病瘥日停。
不得驛中停止。
人夫並须自雇。
又中书门下奏。
台司所奏条流檐子事。
更须商量。
其常参官或诸司长史。
品秩高者。
有疾及筋力绵怯。
不能控驭。
望许牒台。
暂乘檐子。
患损勒停。
其出使郎官。
中路遇疾。
令自雇夫者。
若所诣稍远。
计费极多。
制下检身。
不合贷借。
轻齎则不济所要。
无偏则不可支持。
如中路遇疾者。
所在飞牒申奏。
差替去。
以此商量。
庶为折衷。
余请依御史台所奏。
冠唐制。
亲王服远游三梁冠。
五品已上。
两梁冠。
九品已上。
一梁冠。
武官及中书门下九品已上。
服武弁平巾幘。
御史服法冠。
武德四年七月敕。
折上巾。
军旅所服。
即今?头是也。
自后纱帽渐废。
贵贱用之。
故事。
全復皁而向后幙发。
俗谓之?头。
周武建德中。
裁为四脚。
其年十二月。
高祖问秘书丞令狐德棻曰。
丈夫冠。
妇人髻。
竞为高大。
何也。
对曰。
在人之身。
冠髻为上。
所以古人方诸君子。
昔东晋之末。
君弱臣强。
江左之士。
莫不衣小而裳大。
及宗武正位之后。
君尊而臣卑。
俄亦变改。
此即近事之征。
贞观八年五月七日。
太宗初服翼善冠。
赐贵臣进德冠。
因谓侍臣曰。
?头起於周武帝盖取便於军容耳。
今四方无虞。
当偃武事。
此冠颇採古法。
兼类?头。
乃宜常服。
至开元十七年。
废不行用。
开元十九年六月敕。
应五品已上。
行六品冠。
去琪珠。
二十五年。
工部太常寺。
衣冠祭服并幘。
诸司供奉官衣冠履舄等。
所司七年一替。
三年一给。
未满三年。
有损坏者。
並自修理。
干元元年十月一日。
知司天台事韩颖奏。
五官正。
奉敕创置。
其官职配五方。
上稽五纬。
臣请冠上加一星珠。
衣从本方正色。
每至元日冬至朔望朝会。
及诸大礼。
即服以朝见。
仍望永为恒式。
敕旨依。
贞元七年十一月。
上问冠冕於宰臣。
时董晋对曰。
古之人服冠冕者。
动有佩玉之响。
以节步也。
故大禹恶衣服而致美於黻冕。
上然之。
巾子武德初。
始用之。
初尚平头小样者。
天授二年。
则天內宴。
赐群臣高头巾子。
呼为武家诸王样。
景龙四年三月內宴。
赐宰臣已下內样巾子其样高而踣。
皇帝在藩时所冠。
故时人号为英王踣样。
开元十九年十月。
赐供奉及诸司长官罗头巾。
及官样圆头巾子。
永泰元年。
裴冕为左仆射。
自创巾。
号曰仆射样。
太和三年正月。
宣令诸司小儿。
勿许裹大巾子入內。
鱼袋永徽二年四月二十九日。
开府仪同三司。
及京官文武职事四品五品。
並给隨身鱼袋。
五年八月十四日敕。
恩荣所加。
本缘品命。
带鱼之法。
事彰要重。
岂可生平在官。
用为褒饰。
纔至亡没。
便即追收。
寻其始终。
情不可忍。
自今已后。
五品已上有薨亡者。
其隨身鱼袋。
不须追收。
咸亨三年五月三日。
始令京官四品五品职事。
佩银鱼。
是日。
出內鱼袋赐之。
垂拱二年正月二十日赦文。
诸州都督刺史。
並准京官带鱼袋。
天授元年九月二十六日。
改內外官所佩鱼为龟。
至神龙二年二月四日。
京文武官五品已上。
依旧式佩鱼袋。
久视元年十月十三日。
职事三品已上龟袋。
宜用金饰。
四品用银饰。
五品用铜饰。
上守下行。
皆依官给。
神龙元年六月十七日赦文。
嗣王郡王有阶级者。
许佩金鱼袋。
至开元元年八月二十日。
诸亲王长子。
先带郡王官阶级者。
亦听著紫。
佩鱼袋。
二年八月制。
京文官五品已上。
依旧式佩银鱼袋。
景龙三年八月。
令特进佩鱼。
散职佩鱼。
自兹始也。
苏氏记曰。
自永徽以来。
正员官始佩鱼。
其离任及致仕。
即去鱼袋。
员外判试并检校等官。
並不佩鱼。
至开元九年九月十四日。
中书令张嘉贞奏曰。
致仕官及內外官五品已上检校试判。
及內供奉官。
见占闕者。
听准正员例。
许终身佩鱼。
以为荣宠。
以理去任。
亦许佩鱼。
自后恩制赏緋紫。
例兼鱼袋。
谓之章服。
景云二年四月二十四日赦文。
鱼袋。
著紫者金装。
著緋者银装。
开元二年闰二月敕。
承前诸军人。
多有借緋及鱼袋者。
军中卑品。
此色甚多。
无功滥赏。
深非道理。
宜敕诸军镇。
但是从京借。
並军中权借者。
並委敕封收取。
待立功日。
据功合德。
即將以上者。
委先借后奏。
其灵武。
和戎。
大武。
幽州镇军。
赤水。
河源。
瀚海。
安西。
定远等军。
既临贼\冲。
事藉悬赏。
量军大小。
各封金鱼袋一二十枚。
银鱼袋五十枚。
並委军將。
临时行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