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大內武德元年五月二十一日。
改隋大兴殿为太极殿。
改隋昭阳门为顺天门。
至神龙元年二月。
改为承天门。
显庆五年八月。
有抱屈人齎鼓於朝堂诉。
上令东都置登闻鼓。
西京亦然。
景云元年十月二十一日。
以京大內为太极宫。
宏义宫武德五年七月五日。
营宏义宫。
初。
秦王居宫中承干殿。
高祖以秦王有克定天下功。
特降殊礼。
別建此宫以居之。
至九年七月。
高祖以宏义宫有山林胜景。
雅好之。
至贞观三年四月。
乃徙居之。
改为太安宫。
六年二月三日。
太宗正位于太极殿。
监察御史马周上疏曰。
臣伏见太安宫在城之西。
其墙宇门闕之制。
方之紫极。
尚为卑小。
臣伏以皇太子之宅。
犹处城中。
太安宫乃至尊所居。
更在城外。
虽太上皇游心道素。
志存清俭。
陛下重违慈旨。
爱惜人力。
而番夷朝见。
及四方观者。
有不足瞻仰焉。
臣愿营筑雉堞。
修起门楼。
务从高敞。
以称万方之望。
则大孝昭乎天下矣。
通义宫武德六年四月二十四日。
幸龙潜旧宅。
改为通义宫。
祭元皇帝於旧寢。
以贞元皇后配享。
上悲不自胜也。
於是置酒高会。
詔曰。
爰择良辰。
言遵邑里。
礼同过沛。
事等归譙。
故老咸臻。
旅姻斯会。
肃恭荐享。
感庆兼集焉。
其年十二月九日。
敕以奉义监为龙跃宫。
即高祖旧居。
庆善宫武德元年十月十八日。
以武功旧宅为武功宫。
至六年十二月九日。
改武功宫为庆善宫。
太宗诞於此宫。
至贞观六年九月二十九日。
太宗幸庆善宫。
赋诗。
在乐卷。
其年。
諫议大夫苏世长。
侍宴於披香殿。
酒酣奏曰。
此殿隋煬帝所作耶。
何雕丽之若此。
高祖谓曰。
卿好諫似直。
其心实诈。
岂不知此殿是我所造。
何须设诡。
而疑煬帝乎。
世长曰。
臣实不知。
若陛下作此。
诚\非所宜。
臣昔在武功。
幸常陪侍。
见陛下宅宇。
纔蔽风霜。
当此之时。
亦以为足。
今初有天下。
而於隋宫之內。
又加雕饰。
欲拨其乱。
寧可得乎。
太和宫武德八年四月二十一日。
造太和宫於终南山。
贞观十年废。
至二十一年四月九日。
上不豫。
公卿上言。
请修废太和宫。
厥地清凉。
可以清暑。
臣等请彻俸禄。
率子弟微加功力。
不日而就。
手詔曰。
比者风虚颇积。
为弊至深。
况復炎景蒸时。
温风鏗节。
沈?属此。
理所不堪。
久欲追凉。
恐成劳扰。
今卿等有请。
即相机行。
於是遣將作大匠阎立德。
於顺阳王第取材瓦以建之。
包山为苑。
自裁木至於设幄。
九日而毕功。
因改为翠微宫。
正门北开。
谓之云霞门。
视朝殿名翠微殿。
寢名含风殿。
并为皇太子搆別宫。
正门西开。
名金华门。
殿名喜安殿。
洛阳宫武德四年十二月七日。
使行台仆射屈突通。
焚干元殿应天门紫微观。
以其太奢。
至贞观三年。
太宗將修洛阳宫。
民部尚书戴冑諫曰。
关中河外。
近置军团。
富室强丁。
並从戎旅。
重以九成作役。
余丁向尽。
去京二千里內。
先配司农將作。
假有遗余。
势何足纪。
乱离甫弭。
户口单弱。
一人就役。
举家便废。
入军者督其戎仗。
从役者责其?粮。
尽室经营。
多不能济。
以臣愚虑。
恐致怨嗟。
今丁既役尽。
赋调不减。
费用不止。
帑藏空虚。
且洛阳宫殿。
足蔽风雨。
数年功毕。
亦谓非晚。
若顿修营。
恐伤劳扰。
上嘉之。
因谓侍臣曰。
戴冑於我。
无骨肉之亲。
但以忠直励行。
情深体国。
事有机要。
无不上闻。
至四年六月二十二日。
发卒又修洛阳宫。
给事中张元素諫曰。
陛下承百王之末。
属凋弊之余。
必欲节以礼制。
陛下宜以身为先。
东都未有幸期。
即令补葺。
岂民人之所望也。
陛下初平东都之始。
层楼广殿。
皆令撤毁。
天下翕然。
同心欣仰。
岂有初则恶其侈靡。
今乃袭其雕丽。
臣每承德音。
未即巡幸。
此则事不急之务。
成虚费之劳。
国无兼年之积。
何用两都之好。
臣闻阿房成。
秦人散。
章华就。
楚眾离。
又干元毕功。
隋人解体。
以陛下今时功力。
何如隋日。
役疮痍之人。
袭亡隋之弊。
恐甚於煬帝。
深愿陛下思之。
无为由余所笑。
则天下幸甚。
上大悦。
谓房元龄曰。
洛阳土中。
朝贡道均。
朕故修营。
意在便於百姓。
今元素上表。
实亦可依。
后必事理须行。
露坐亦復何苦。
所有作役。
宜即停之。
显庆元年。
敕司农少卿田仁汪。
因旧殿余址。
修干元殿。
高一百二十尺。
东西三百四十五尺。
南北一百七十六尺。
至麟德二年二月十二日。
所司奏。
干元殿成。
其应天门先亦焚之。
及是造成。
号为则天门。
神龙元年三月十一日。
避则天后号。
改为应天门。
唐隆元年七月。
避中宗号。
改为神龙门。
开元初。
又为应天门。
天宝二年十二月四日。
又改为干元门。
垂拱四年二月十日。
拆干元殿。
於其地造明堂。
至开元二十七年九月十日。
於明堂旧址。
造干元殿。
上元二年。
高宗將还西京。
乃谓司农少卿韦机曰。
两都是朕东西之宅也。
见在宫馆。
隋代所造。
岁序既淹。
渐將颓顿。
欲修殊费财力。
为之奈何。
机奏曰。
臣曹司旧式。
差丁採木。
皆有雇直。
今户奴採斫。
足支十年。
所纳丁庸。
及蒲荷之直。
在库见贮四十万贯。
用之市材造瓦。
不劳百姓。
三载必成矣。
上大悦。
乃召机摄东都將作少府两司事。
使渐营之。
於是机始造宿羽高山等宫。
其后。
上游於洛水之北。
乘高临下。
有登眺之美。
乃敕韦机造一高馆。
及成临幸。
即令列岸修廊。
连亙一里。
又于涧曲疏建阴殿。
机得古铜器。
如盆而浅\。
中有蹙起双鲤之状。
鱼间有四篆字。
长宜子孙。
至仪凤四年。
车驾入洛。
乃移御之。
即今之上阳宫也。
尚书左仆射刘仁轨。
谓侍御史狄仁杰曰。
古之陂池台榭。
皆在深宫重城之內。
不欲外人见之。
恐伤百姓之心也。
韦机之作。
列岸修廊。
在於闉堞之外。
万方朝謁。
无不睹之。
此岂致君尧舜之意哉。
韦机闻之曰。
天下有道。
百司各奉其职。
辅弼之臣。
则思献替之事。
府藏之臣。
行詔守官而已。
吾不敢越分也。
大明宫贞观八年十月。
营永安宫。
至九年正月。
改名大明宫。
以备太上皇清暑。
公卿百僚。
爭以私财助役。
至龙朔二年。
高宗染风痺。
以宫內湫溼。
乃修旧大明宫。
改名蓬莱宫。
北据高原。
南望爽塏。
六月七日。
制蓬莱宫诸门殿亭等名。
至三年二月二日。
税延。
雍。
同。
岐。
豳。
华。
寧。
鄜。
坊。
涇。
虢。
絳。
晋。
蒲。
庆等十五州率口钱。
修蓬莱宫。
二十五。
减京官一月俸。
助修蓬莱宫。
四月二十二日。
移仗就蓬莱宫新作含元殿。
二十五日。
始御紫宸殿听政。
百僚奉贺。
新宫成也。
初。
遣司稼少卿梁孝仁监造。
悉於庭院列白杨树。
左骑卫大將军契苾何力入宫中纵观。
孝仁指白杨曰。
此木易长。
不过二三年。
宫中可得荫映。
何力不答。
但诵古诗曰。
白杨多悲风。
萧萧愁杀人。
意谓此特冢墓木也。
孝仁遽令伐去之。
更植桐柏。
谓人曰。
礼失求之于野。
固不虚也。
东台侍郎张文瓘諫曰。
人力不可不惜。
百姓不可不养。
养之逸则富以康。
使之劳则怨以叛。
秦皇汉武。
广事四夷。
多造宫室。
致使土崩瓦解。
户口减半。
臣闻制治於未乱。
保邦於未危。
人罔常怀。
怀于有仁。
陛下不制之于未乱之前。
安能救之于既危之后。
百姓不堪其弊。
必搆祸难。
殷鉴不远。
近在隋朝。
臣愿稍安抚之。
无使生怨。
上深纳其言。
永隆二年正月十日。
王公已下。
以太子初立。
献食。
敕于宣政殿会百官及命妇。
太常博士袁利贞上疏曰。
伏以恩旨。
于宣政殿上兼。
设命妇坐位。
奏九部伎。
及散乐。
並从宣政门入。
臣以为前殿正寢。
非命妇宴会之处。
象闕路门。
非倡优进御之所。
望请命妇会于別殿。
九部伎从东门入。
散乐一色。
伏望停省。
若于三殿別所。
自可备极恩私。
上从之。
改向麟德殿。
至开元十六年五月六日。
唐昌公主出降。
有司进仪注。
于紫宸殿行五礼。
右补闕施敬本。
左拾遗张烜。
右拾遗李锐等。
连名上疏曰。
窃以紫宸殿者。
汉之前殿。
周之路寢。
陛下所以负黼扆。
正黄屋。
饗万国。
朝诸侯。
人臣致敬之所。
犹元极可见。
不可得而升也。
昔周女出降于齐。
而以鲁侯为主。
但有外馆之法。
而无路寢之事。
今欲紫宸殿会礼。
即当臣下摄行。
马入于庭。
醴升于牖。
主人授几。
逡巡紫座之间。
宾使就筵。
登降赤墀之地。
又据主人辞称吾子有事。
至于寡人之室。
言词僭越。
事理乖张。
既黷威灵。
深亏典制。
其问名纳采等。
並请权于別所。
上纳其言。
移于光顺门外。
设次行礼。
咸亨元年三月四日。
改蓬莱宫为含元殿。
长安元年十一月。
又改为大明宫。
十二月一日。
改含元殿为大明殿。
神龙元年二月。
復改为含元殿。
上元二年七月。
延英殿当御坐。
生玉芝一茎。
三花。
亲制玉灵芝诗三章。
章八句曰。
玉殿肃肃。
灵芝煌煌。
重英发秀。
连叶分房。
宗庙之福。
垂其耿光。
原闕二句。
元气产芝。
明神合德。
紫微间彩。
白蕣呈色。
载启瑞图。
庶符皇极。
天心有眷。
王道惟则。
幸生芳本。
当我宸旒。
效此灵质。
宝玉献猷。
神惟不爱。
道亦无求。
端拱思维。
永荷天休。
建中元年九月。
將作监言。
请修內廊。
是岁孟冬。
为魁罡。
不利修作。
太史请卜佗时。
上曰。
启塞从时。
诡妄之书。
勿信。
乃命修之。
贞元三年十二月。
初作元英门观于大明宫北垣。
玉华宫贞观二十一年七月十三日。
?造玉华宫于坊州宜君县之凤凰谷。
正门曰南风门。
殿名玉华殿。
皇太子所居。
南风门东。
正门曰嘉礼门。
殿名暉和殿。
正殿瓦覆。
余皆葺之以茅。
意在清凉。
务从俭约。
至永徽二年九月三日。
废玉华宫以为佛寺。
苑內旧是百姓田。
並还本主。
至二十二年四月二十四日。
太宗以新造离宫。
务从卑俭。
终费人力。
谓侍臣曰。
唐尧茅茨不翦。
以为俭德。
不知尧之时。
无瓦为盖。
桀紂之为。
若於无瓦之晨。
为茅茨者。
未为俭德。
不翦之言。
盖书史粉饰之耳。
朕今构采椽于椒风之日。
立茅茨于有瓦之时。
將为节俭。
自当不谢古者。
昔宫室之广。
人役之劳。
切以此再思。
不能无愧。
其月。
徐充容上表曰。
妾闻为政之本。
贵在无为。
窃见土木之工。
不可兼遂。
北闕初见。
南营翠微。
曾未逾时。
玉华復兴。
因山藉水。
非无架筑之劳。
损之又损。
颇有工力之费。
终以茅茨示约。
犹兴木石疲民。
假使和僦取人。
不无烦扰之弊。
是以卑宫菲食。
圣王之所安。
金屋瑶台。
骄主之所丽。
故有道之君。
以逸逸人。
无道之君。
以乐乐身。
愿陛下使之以时。
则力不竭矣。
用而息之。
则人斯悦矣。
二十二年四月。
太宗御制玉华宫铭。
詔令皇太子已下並和。
九成宫永徽二年九月八日。
改九成宫为万年宫。
至干封二年二月十日。
改为九成宫。
三年四月。
將作大匠阎立德。
造新殿成。
移御之日。
谓侍臣曰。
朕性不宜热。
所司频奏。
请造此殿。
既作之后。
深惧人劳。
今既暑热。
朕在屋下。
尚有流汗。
匠工暴露。
事亦可愍。
所以不令精妙者。
意祗避炎暑耳。
长孙无忌曰。
圣心每以恤民为念。
天德如此。
臣等不胜幸甚。
五年三月。
幸万年宫。
上谓太尉无忌曰。
此宫非直凉冷宜人。
且去京不远。
朕离此十年。
屋宇无多损坏。
昨者不易一椽一瓦。
便已可安。
不知公等得安堵否。
曹司廨署周足否。
乃亲制万年宫铭并序。
七百余字。
群臣请刊石。
建于永光门。
詔从之。
奉天宫永淳元年七月。
造奉天宫於嵩山之南。
仍置嵩阳县。
监察御史李善感諫曰。
自古帝皇。
莫不以登封告成为盛事。
天皇以封泰山。
告太平。
致群瑞。
则与三皇五帝比隆矣。
但数年以来。
菽粟不稔。
百姓饿死。
道路相望。
兼之四夷交侵。
日有征发。
天皇恭默思谴。
方便营造宫室。
劳役不已。
天下闻之。
莫不失望。
臣闻不矜细行。
终累大德。
臣忝任御史。
是国家耳目。
窃以此为忧。
上虽优容之。
竟不纳。
其时承平已久。
諫諍殆绝。
善感既进諫书。
时人甚称美之。
宏道元年十二月。
遗詔废之。
文明元年二月。
改为嵩阳观。
三阳宫兴泰宫附圣歷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造三阳宫于嵩阳县。
久视元年七月三日。
左补闕张说。
以车驾在三阳宫。
不时还都。
上疏曰。
陛下屯万乘。
幸离宫。
暑退凉归。
未降还旨。
愚臣固陋。
恐非良策。
请为陛下陈其不可。
三阳宫去洛城一百六十里。
有伊水之隔。
崿阪之峻。
过夏涉秋。
水潦方积。
道坏山险。
不通转运\。
河广无梁。
咫尺千里。
扈从兵马。
日费资给。
连雨弥旬。
恐难周济。
陛下太仓武库。
並在都邑。
红粟利器。
蕴若山邱。
奈何去宗庙之上都。
安山谷之僻处。
是犹倒持剑戟。
示人鐏柄。
夫祸变之生。
在人所忽。
故曰。
安乐必诫。
无行所悔。
今国家北有胡寇覷边。
南有夷獠骚徼。
关西小旱。
耕稼是忧。
安东近平。
输漕方始。
臣愿陛下及时旋軫。
天下群生。
莫不幸甚。
长安四年正月二十二日。
毁三阳宫。
取其材木。
造兴泰宫於寿安县之万安山。
左拾遗卢藏用上表諫曰。
臣愚虽不达时变。
窃尝读书。
见古帝王之跡眾矣。
臣闻土阶三尺。
茅茨不翦。
采椽不斲者。
唐尧之德也。
卑宫室。
菲饮食。
尽力乎沟洫者。
大禹之行也。
惜中人十家之产。
而罢露台之制者。
汉文之明也。
並能垂名无穷。
为帝皇之烈。
岂不以克念徇物。
博施济眾。
以臻於仁恕哉。
今陛下崇台邃宇。
离宫別馆。
亦已多矣。
更穷人之力。
以事土木。
臣恐议者。
以为陛下不爱人。
务奉己也。
左右近臣。
多以顺意为忠。
朝廷具僚。
皆以犯忤为患。
至令陛下不知百姓失业。
百姓亦不知左右伤陛下之仁也。
小臣固陋。
不识忌讳。
敢冒死上闻。
乞下臣此章。
与执政者议其可否。
兴庆宫开元二年七月二十九日。
以兴庆里旧邸为兴庆宫。
初。
上在藩邸。
与宋王等同居于兴庆里。
时人号曰五王子宅。
至景龙末。
宅內有龙池涌出。
日以浸广。
望气者云。
有天子气。
中宗数行其地。
命泛舟。
以驼象踏气以厌之。
至是为宫焉。
后于西南置楼。
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
南面题曰勤政务本之楼。
至二十五年。
元宗谓诸王曰。
我自奉先帝宫室。
不敢有加。
时时补葺。
已愧于劳人矣。
惟兴庆创制。
乃朝廷百辟卿士。
以吾旧邸。
因欲修建。
不免群卿考室之词。
以俟庶民子来之请。
亦所以表休征之地。
新作南楼。
本欲察甿俗。
採风谣。
以防壅塞。
是亦古辟四门达四聪之意。
时有作乐宴慰。
不徒然也。
又因大哥让朱邸。
以成花萼相辉之美。
歷观自古圣帝明王。
有所兴作。
欲以助教化也。
我所冀者。
式崇敦睦。
渐渍薄俗。
令人知信厚尔。
至十六年正月三日。
始移仗于兴庆宫听政。
二十四年六月。
广花萼楼。
筑夹城至芙蓉园。
十二月三日。
毁东市东北角。
道政坊西北角。
以广花萼楼前。
天宝十载四月二十一日。
兴庆宫造交泰殿成。
元和十四年三月。
詔左右军各以官健二千人。
修勤政楼。
太和三年十月。
敕修南內天同殿十三间。
及勤政楼明光楼。
大中五年。
詔修明仪楼。
华清宫开元十一年十月五日。
置温泉宫於驪山。
至天宝六载十月三日。
改温泉宫为华清宫。
至天宝九载九月幸温泉宫。
改驪山为会昌山。
至十载。
又改为昭应山。
仍于秦坑儒之处立祠。
以祀遭难诸儒。
天宝元年十月。
造长生殿。
名为集灵台。
以祀神。
六载十二月。
发冯翊华阴等郡丁夫。
筑会昌罗城于温阳。
置百司。
七载十二月二日。
元元皇帝降于朝元阁。
改为降圣阁。
八载四月。
新作观风楼。
诸宫武德七年五月十七日。
造仁智宫于宜州宜君县。
贞观二年八月。
上每日视于西宫。
公卿奏以宫中卑溼。
请立一阁。
上曰。
若遂来请。
縻费良多。
昔汉文帝將起露台。
而惜中人十家之产。
朕德不逮乎汉帝。
而所费过之。
岂为人父母之道哉。
竟不许。
十一年正月十四日。
新作飞山宫。
七月二十日。
废明德宫及飞山宫之园囿。
以分给遭水之家。
十四年八月五日。
营襄城宫。
初。
太宗將幸洛阳。
遣將作大匠阎立德。
访可清暑之地。
以建离宫。
遂于汝州西山。
前临汝水。
傍通广城泽。
以置宫焉。
役工一百九十万。
杂费称是。
至十五年三月七日。
幸襄城宫。
及至。
暑热甚。
又多毒虺。
太宗大怒。
九日。
免立德官。
而罢其宫。
分赐百姓。
显庆五年四月八日。
於东都苑內造八关凉宫。
五月二十二日。
改为合璧宫。
仪凤三年正月七日。
于蓝田县新作凉宫。
宜名万全宫。
宏道元年十二月七日。
遗詔废之。
仪凤四年五月十九日。
造紫桂宫于澠池县西。
至永淳元年四月十三日。
改芳桂宫。
宏道元年。
遗詔废之。
长安二年六月。
于雍州永安县置凉宫。
以永安为名。
仍令特进武三思充使营造。
景龙元年十月。
敕宫殿门。
皇城门。
京城门。
禁苑门。
左右內外。
各给交鱼符一合。
巡鱼符一合。
左厢给开门鱼一合。
右厢给闭门鱼一合。
左符付监门掌。
交番巡察。
每夜并非时开闭。
则用之。
开元十一年正月十四日。
改潞州旧宅为飞龙宫。
杂记武德三年七月八日。
敕隋代离宫別馆。
游憩所。
並废。
九年六月。
改东宫宏礼嘉福等门为重光宣明门。
长安二年正月十七日。
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上言。
请准旧制。
改东宫殿及各门。
与皇太子名同者。
上疏曰。
谨按史籍所载。
人臣与人主言及上表。
未有称皇太子名者。
当为太子皇储。
其名尊重。
不敢指斥。
所以不言。
西晋仆射山涛启事。
称皇太子而不言名。
涛中朝名士。
必详典籍。
故不称名。
应有凭准。
朝官尚犹如此。
宫臣讳则不疑。
今东宫殿及门名。
皆有触犯。
临事论启。
回避甚难。
孝敬皇帝为太子时。
改宏教门为崇教门。
沛王为皇太子时。
改崇贤馆为崇文馆。
皆避名讳。
以尊礼典。
此则成例。
足为规模。
上从之。
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有司奏。
以宫殿名与沛王讳同者。
悉改焉。
遂改昭庆殿章德殿昭贤侯庙。
三年八月二十一日。
改元武楼为神武制胜楼。
开元二十六年正月六日。
修望春宫。
至十月。
两京路行宫。
各造殿宇。
及屋千间。
贞元四年十月二十五日。
户部侍郎班宏。
奉敕修延喜门。
筑夹城。
五年正月十九日。
宏又修元武楼。
十二年八月六日。
户部尚书裴延龄。
奉敕修望仙楼。
至十三日。
令又筑望仙楼东夹城。
其年十二月。
度支郎中兼御史中丞副知度支苏弁。
奉敕改造三殿前会庆亭。
十三年九月。
上谓户部侍郎判度支裴延龄曰。
朕以浴堂院殿。
一袱损坏。
欲换之而未能。
裴延龄曰。
陛下自有本分钱物。
用之不竭。
上惊曰。
本分钱物何也。
对曰。
准礼经。
天下赋税三分。
一分充干豆。
一分充宾客。
一分充君之庖厨。
干豆者。
供宗庙也。
亦不能分财物。
至于诸国蕃客。
及回紇马价。
皆极简俭。
庖厨之余。
其数尚多。
陛下本分也。
用修数十殿。
亦不合疑。
何况一袱邪。
上頷之而已。
又奏近于同州。
检得一谷。
材木可数千条。
皆长七八丈。
上曰。
人言天宝中。
侧近求觅长五六十尺者尚无。
今何近处忽有此木。
延龄曰。
生自关辅。
盖为圣时。
岂前时合得有也。
其奸佞如此。
十四年三月三日。
造会庆亭于麟德殿前。
元和二年六月。
詔左神策军。
新筑夹城。
置元化门晨辉楼。
三年十月。
敕修南內宫墙舍。
共一千六百间。
五年十一月。
上谓宰臣曰。
朕以禁中旧殿。
岁久倾危。
欲渐修葺。
缘国用未足。
每务简俭。
至於车服食饮。
亦畏奢侈。
不知竟可营造否。
权德舆对曰。
仲尼谓大禹卑宫室。
菲饮食。
恶衣服。
为无间。
汉文帝欲起露台。
以百金中人十家之产。
吾奉先帝宫室。
常恐羞之。
何以台为。
遂止。
是以文帝之代。
四海庶富。
俗知礼让。
今陛下至诚\恭俭。
有过前王。
当为天下幸甚。
六年五月。
詔毁兴安门南竹亭。
十二年四月。
詔右神策军。
以眾二千筑夹城。
自云韶门过芳林门。
西至修德里。
以通於兴福佛寺。
其年闰五月。
新造蓬莱池周廊四百间。
十三年二月。
詔六军使创修麟德殿之右廊。
是月。
浚龙首池起承暉殿。
雕饰綺焕。
徙植佛寺之花木以充焉。
十五年二月。
詔於西廊內开便门。
以通宰臣自阁中赴延英路。
七月。
新作永安殿及宝庆殿。
修日华门。
通干门。
并朝堂廊舍。
八月。
发神策六军三千人。
浚鱼藻池。
十月。
发右神策兵各千人。
於门下省东少阳院前筑墙。
及造楼观。
长庆元年五月。
禁中造百尺楼。
时帑藏未实。
內外多事。
土木之工屡兴。
物议喧然。
宝歷元年五月。
神策军於苑內古长安城中。
修汉未央宫。
掘地获白玉一。
长六尺。
其年九月。
敕长春宫庄宅。
宜令內庄宅使营建。
太和元年四月。
詔毁昇阳殿东放鸭亭。
望仙门侧看楼十间。
並敬宗所造也。
二年八月。
敕修安福楼及南殿院屋宇一百八十八间。
又修两仪殿及甘露殿。
共一百七十二间。
九年七月。
敕修紫云楼於芙蓉北垣。
九月。
內出新造紫云楼彩霞亭额。
左军中尉仇士良。
以鼓吹迎於银台门。
时上好诗。
每吟杜甫曲江行云。
江头宫殿锁千门。
细柳新蒲为谁绿。
乃知天宝已前。
曲江四面。
皆有行宫台殿。
思復昇平故事。
故为楼殿壮之。
会昌元年三月。
敕造灵符应圣院。
五年正月。
造仙台。
其年六月。
修望仙楼及廊舍。
共五百三十九间。
大中元年二月。
敕修百福殿院八十间。
其年七月。
敕亲亲楼号雍和殿。
別造屋宇廊舍七百间。
二年正月。
敕修右银台门楼屋宇。
及南面城墙至叡武楼。
天祐二年四月敕。
自今年五月一日后。
常朝出入。
取东上阁门。
或遇奉慰。
即开西上阁门。
永为定制。
其年五月四日。
敕改东都延喜门为宣仁门。
重明门为兴教门。
长乐门为光政门。
光范门为应天门。
干化门为干元门。
宣政门为敷政门。
宣政殿为贞观殿。
日华门为左延福门。
月华门为右延福门。
万寿门为万春门。
积庆门为兴善门。
含章门为膺福门。
含清门为延义门。
金鑾门为千秋门。
延和门为章善门。
以保寧殿为文思殿。
其见在门名。
与西京门同名。
並宜改復洛京旧门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