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武成王庙开元十九年四月十八日。
两京及天下诸州。
各置太公庙一所。
以张良配享。
春秋取仲月上戊日祭。
诸州宾贡武举人。
准明经进士。
行乡饮酒礼。
每出师命將。
辞讫。
发日。
便就庙引辞。
仍简取自古名將。
功成业著。
宏济生民。
准十哲例配享。
至干元元年九月十二日。
太常少卿于休烈奏。
秋享汉祖庙见傍无侍臣。
享太公庙。
有张良在侧。
伏以子房生於汉楚。
翊奉高祖。
坐筹帷幄。
定天下。
考其年代。
不接太公。
自古配食庙庭。
陪葬陵寢。
皆取当时佐命。
同受哀荣。
太公人臣。
不合以张良配享。
请移於汉祖庙。
敕旨依。
上元元年闰四月十九日敕文。
定祸乱者。
必先于武德。
拯生灵者。
谅在於师贞。
昔周武创业。
克寧区夏。
惟师尚父。
实佐兴王。
况德有可师。
义当禁暴。
稽诸古昔。
爰崇典礼。
其太公望可追封为武成王。
有司依文宣王置庙。
仍委中书门下。
择古今名將。
准文宣王置亚圣及十哲等。
享祭之典。
一同文宣王。
至建中三年闰正月二十五日。
礼仪使顏真卿奏。
武成王庙用乐。
臣伏以自太公封武成王。
追封之礼。
与诸侯王名位义同。
庙庭用乐。
合准诸侯之数。
今请每至释奠。
奏轩悬之乐。
敕旨。
宜付所司。
至七月十一日。
史馆伏奏表。
今年五月十五日敕。
武成王庙配享人等。
宜令史馆参详定名闻奏者。
又准开元十九年四月勒。
宜拣取自古名將充十哲。
汉太子少傅张良。
先以配享。
齐大司马田穰苴。
吴將军孙武。
魏河西太守吴起。
燕昌国君乐毅。
奏武安君白起。
汉淮阴侯韩信。
蜀丞相诸葛亮。
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
司空英国公李勣。
七十二弟子。
齐將孙臏。
越相国范蠡。
赵將信平君廉颇。
齐將管仲。
齐將安平君田单。
赵將马服君赵奢。
大將军武安君李牧。
秦將王翦。
汉相平阳侯曹参。
梁王彭越。
左丞相絳侯周勃。
太尉条侯周亚夫。
大司马冠军侯霍去病。
大將军长平侯卫青。
后將军营平侯赵充国。
前將军李广。
后汉太傅高密侯邓禹。
大司马广平侯吴汉。
征西將军夏阳侯冯异。
建威將军好畤侯耿弇。
执金吾寇恂。
左將军胶东侯贾復。
伏波將军新息侯马援。
太尉新丰侯段熲。
魏太尉邓艾。
征东將军晋阳侯张辽。
太尉槐里侯皇甫嵩。
蜀前將军寿亭侯关云长。
车骑將军西乡侯张飞。
吴南郡太守周瑜。
南郡太守孱陵侯吕蒙。
大司马陆抗。
丞相陆逊。
晋征南將军南城侯羊祜。
镇南將军当阳侯杜元凯。
抚军大將军襄阳侯王濬。
太尉长沙公陶侃。
车骑將军康乐侯谢元。
前秦丞相王猛。
前燕太宰慕容恪。
宋司空武陵侯檀道济。
征虏將军王镇恶。
后魏太尉长孙嵩。
北齐右仆射燕郡公慕容绍宗。
右丞相咸阳王斛律光。
梁太尉王僧辩。
周大冢宰宇文宪。
太傅英国公于谨。
右仆射郑国公韦孝宽。
陈司空南平公吴明彻。
隋尚书令赵国公杨素。
右武侯將军宋国公贺若弼。
上柱国新义公韩擒虎。
上柱国太平公史万岁。
皇朝司空河闲王孝恭。
右武侯將军鄂国公尉迟敬德。
右武卫大將军邢国公苏定方。
礼部尚书闻喜县公裴行俭。
夏官尚书王孝杰。
左武卫大將军韩国公张仁亶。
兵部尚书中山郡公王晙。
兵部尚书代国公郭元振。
太尉临淮王李光弼。
太尉汾阳王郭子仪。
天宝六载正月敕。
乡贡武举人上省。
先令謁太公庙。
每拜大將。
及行师剋捷。
亦宜告捷。
贞元二年二月。
刑部尚书知刪定礼仪关播奏。
上元中。
詔择古今名將十人。
於武成王庙配饗。
如文宣王庙之仪。
伏以太公。
古称大贤。
今其下置亚圣。
贤之有圣。
於义不安。
且孔门十哲。
皆是当时弟子。
今所择名將。
年代不同。
於义既乖。
於事又失。
臣请刪去名將配享之仪。
及十哲之称。
从之。
四月。
詔武成王庙乐章。
並未奏撰。
宜令于邵等撰进。
四年八月十三日。
兵部侍郎李紓奏。
准开元十九年敕。
置庙以张良配享。
准式以太常卿少卿丞等充三献官。
祝文云。
皇帝遣某官。
敢昭告於齐太公。
汉留侯。
至上元元年。
追赠为武成王。
享祭之典。
一同文宣王。
有司因差太尉充献。
兼进祝版亲署。
臣以今月三日。
蒙差摄祭。
方睹庙仪。
伏以太公。
即周之太师。
张良即汉之少傅。
圣朝列於祀典。
已极褒崇。
载在祝词。
必资折衷。
理或过当。
神何敢歆。
今者屈礼於至尊。
施敬於臣佐。
每谓御署並称昭告。
於上下之祭。
窃谓非宜。
一同文宣王。
恐未为允。
臣以为文宣王垂教。
百世宗师。
五常三纲。
非其训不明。
有国有家。
非其制不立。
故孟軻称自生民以来。
一人而已。
由是正素王之法。
加先圣之名。
乐用宫悬。
献差太尉。
尊师崇道。
雅合正经。
且太公述作。
止於六韜。
勋业形於一代。
岂可擬其盛德。
均其殊礼哉。
前件祝文。
请自今更不进署。
其敢昭告。
请改为致祭。
其献官请准式差太常卿以下。
詔令百寮集议闻奏。
兼大理卿于頎等四十六人。
议同李紓。
尚书右司侍郎中严涗等议曰。
谨按李紓所奏。
援引训典。
比量礼度。
祝文轻重之杀。
献官尊卑之节。
诚\至当矣。
推而广之。
抑未尽也。
夫人名徽号。
先圣所以褒前哲。
令德之人。
谓其言可以范围。
其行可以施百世。
其业可以振千古。
苟未至也。
则不虚美。
其於太公兵权奇计之人耳。
当殷辛失德。
八百诸侯。
皆归於周。
时惟鹰扬。
以为佐命。
在周有大功矣。
於殷谓之何哉。
祀典不云乎。
法施於民则祀之。
如仲尼之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
刪诗书。
定礼乐。
使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后王及学者。
皆宗师之。
可谓法施於民矣。
贞观中。
以其兵家者流。
始令磻溪立庙。
开元中。
渐著上戊释奠之礼。
其於进宠。
不为薄矣。
上元之际。
执事者苟以兵戎之急。
遂尊武成封王之号。
擬议於文宣王。
优劣万殊。
不可以训。
礼不云乎。
擬人必於其伦。
太公之於圣人非伦。
太史公以韩非与老子同传。
民到於今非之。
高祖封韩信为侯。
自耻与絳灌等列。
况圣朝褒美之称。
其可雷同乎。
愚以为宜去武成及王字。
依旧令为齐太公庙。
人无闲言矣。
享献之事。
余依李紓所奏。
刑部员外郎陆淳等六人议曰。
臣闻统天下者。
礼法也。
救天下者。
权数也。
拯难者常以权变礼。
以数易法。
有国者则尚德而贱数。
尊礼而晦权。
何者。
礼法行则民安其分。
务于修身。
权数骋则人思变常。
务於苟得。
安其分。
理之源也。
思变常。
乱之本也。
故救一时之弊者。
事不可貽於將来。
垂万世之法者。
道必不行於当代。
窃以武成王。
殷臣也。
见紂之暴。
不能諫而佐武王以倾之。
於周则社稷之臣矣。
於殷谓之何哉。
且夫尊其道者。
必师其人。
必尚其行。
使天下之人。
入是庙也。
登是堂也。
稽其人。
可以思见。
师其道。
所由致法。
则俾夫立节死义之士。
安所措其心乎。
圣人所以尊尧舜。
贤夷齐。
不法桓文。
不赞伊吕。
先之以敬让。
尊之以礼乐。
盖谓此也。
使武成之名。
与文宣为偶。
权数之略。
与道德齐衡。
恐非不刊之典也。
臣愚谓宜罢上元追封立庙之制。
依贞观於磻溪置祠。
令有司以时享奠。
斯得礼之正也。
左领军大將军令狐建等二十四人议曰。
当今兵革未偃。
宜崇武教以尊古。
重忠烈以劝今。
欲有贬损。
恐非激劝之道也。
追尊王位。
以时祠之。
为武教之主。
若不尊其礼。
则无以重其教也。
文武二教固同。
其立废亦不可异。
况其典礼之制。
已歷三圣。
今欲改之。
恐非其宜也。
至九月十六日。
有勒。
以上將军以下充献官。
余依李紓所奏。
天祐二年八月十三日。
中书门下奏。
迁都以来。
武成王庙犹未置立。
今仍请改为武成王选地建造。
其制度配享。
皆准故事。
从之。
寒食拜埽龙朔二年四月十五日詔。
如闻父母初亡。
临丧嫁娶。
积习日久。
遂以为常。
亦有送葬之时。
共为欢饮。
递相酬劝。
酣醉始归。
或寒食上墓。
復为欢乐。
坐对松檟。
曾无戚容。
既玷风猷。
並宜禁断。
开元二十年四月二十四日敕。
寒食上墓。
礼经无文。
近世相传。
浸以成俗。
士庶有不合庙享。
何以用展孝思。
宜许上墓。
用拜埽礼。
於塋南门外奠祭撤饌讫。
泣辞。
食余于他所。
不得作乐。
仍编入礼典。
永为常式。
二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敕。
凡庶之中。
情礼多闕。
寒食上墓。
便为燕乐者。
见任官与不考前资。
殿三年。
白身人决一顿。
贞元四年正月詔。
比来常参官。
请假往东郊拜埽。
多旷废职事。
自今以后。
任遣子弟。
以申情礼。
元和三年正月敕。
朝官寒食拜埽。
又要出城。
並任假內往来。
不须奏听进止。
长庆三年正月敕。
寒食埽墓。
著在令文。
比来妄有妨阻。
朕欲令群下皆遂私诚\。
自今以后。
文武百官。
有墓塋域在城外。
并京畿內者。
任往拜埽。
但假內往来。
不限日数。
有因此出城。
假开不到者。
委御史台勾当。
仍自今以后。
內外官要覲亲於外州。
及拜埽。
並任准令式年限请假。
太和三年正月勒。
文武常参官拜埽。
据令式。
五年一给假。
宜本司准令式处分。
如登朝未经五年。
不在给假限。
八年八月敕。
釐革应缘私事。
並不许给公券。
令臣等商量。
惟寒食拜埽。
著在令式。
衔恩乘驛。
以表哀荣。
遽逢圣旨。
重颁新命。
其应缘私事。
及拜埽不出府界。
假內往来者。
並不在给券限。
庶存经制。
可久遵行。
从之。
开成四年二月。
中书门下奏。
常参官寒食拜埽。
奉进止。
准往例给公券者。
臣等谨案旧制。
承前常参官应为私事请假。
外州往来。
並给券牒。
缘祀裁制旧仪。
每祭。
籩豆之数各异。
至显庆二年。
始一例。
大祀籩豆各十二。
中祀每十。
小祀各八。
旧仪注。
大祀中祀。
並前七日十日。
小祀並前五日。
筮日。
皆於太庙南门之外。
卜吉而往之。
其遇废务日。
並不回避。
贞元十五年十二月一日。
太常卿齐抗等奏。
每年大中小祀。
都七十祭。
其四立二分二至腊上辛吉亥等日。
盖为气节也。
其后寅后申后亥后丑等日。
盖谓星次也。
伏以气行有时刻。
星位有次舍。
或定用日。
或定用辰。
不可改移。
请依旧制。
其或有別祷\祭。
即是太卜署择日。
並请准四月六日敕。
废务日不用。
遂为故典。
旧仪注无日蚀废祭之文。
元年建丑月。
祠部奏曰。
来年建寅月一日。
祈谷祀昊天上帝。
是月。
司天台预奏。
其日太阳亏。
时礼仪使于休烈奏曰。
臣谨按曾子问曰。
当祭而日食。
其祭也如之何。
夫子曰。
接祭而已矣。
牲至未杀则废。
汉初平四年正月。
当祭南郊。
日蚀。
又行冠礼。
博士殷盈孙与八座议。
以为正月元日。
太阳亏。
而冠有祼献之礼。
有金石之乐。
是为闻灾不严肃。
见异不怵惕也。
望下太常。
別择日。
其二日祭太一。
准礼仪物同祠所。
既缘日蚀。
各守本司。
亦望同下太常更择日。
制曰。
可。
旧制。
每岁大中小祀。
凡七十九祭。
皆剋定日辰。
著於祀典。
其与本文相当则祭。
更不卜日。
三十四祭准礼但言时月。
不定日辰。
太卜署至时择日。
正月一十二祭。
上辛祈谷。
祀昊天上帝於圜丘。
祀前二日。
祭高祖一室。
立春日。
祀青帝於东郊。
亥日享先农於东郊。
立春后丑日。
祀风师於国城东北。
立春日祭东岳天齐王。
东镇东安公。
东海广德王。
东瀆长源公。
以上准祠令著定日荐献太清宫。
享太庙。
祀九宫贵神於东郊。
以上至时卜日。
二月十祭。
上丁。
释奠文宣王。
上戊。
释奠武成王。
春分祀朝日於东郊。
祀日祭太社太稷。
以上。
准礼令著定日。
祭五龙坛。
祭马祖。
开冰井。
祭司寒之神。
祭东冰井。
西冰井。
享文敬太子惠昭太子庙。
並同日。
以上至时卜日。
四月十祭。
立夏日。
祀赤帝於南郊。
立夏后申日。
祀雨师雷师於国城西南。
立夏日。
祀南岳司天王。
南镇永兴公。
南海广利王。
南瀆广利公。
以上。
著定日期。
荐献太清宫。
享太庙。
雩祀昊天上帝於圜丘。
祀前二日。
告太宗一室。
以上。
至时卜日。
五月四祭。
夏至日。
祭皇地祇於方丘。
祭前二日。
祭太宗一室。
以上。
著定日期。
祭先收。
享文敬太子惠昭太子庙。
以上。
至时卜日。
六月四祭。
季夏土王日。
祀黄帝於南郊。
同日祭中霤。
中岳中天王。
以上。
著定日期。
是日。
復祭广德王。
七月八祭。
立秋日。
祭白帝於西郊。
立秋后辰日。
祀灵星於国城西南。
立秋日。
祭西岳金天王。
西镇成德公。
西海广润王。
西瀆灵源公。
以上。
著定日期。
荐献太清宫。
享太庙。
以上。
至时卜日。
八月八祭。
上丁。
释奠文宣王。
上戊。
释奠武成王。
秋分。
祀夕月於西郊。
社日。
祭太社太稷。
以上。
著定日期。
祭马祖。
享文敬太子惠昭太子庙。
以上。
至时卜日。
九月二祭。
季秋。
大享明堂。
享前二日。
告宪宗一室。
以上。
至时卜日。
十月十祭。
立冬。
祀黑帝於北郊。
立冬后亥日。
祀司中司命司民司禄於国城西北。
立冬日。
祭北岳安天王。
北镇广寧公。
北海广泽王。
北瀆清源公。
以上。
著定日期。
荐献太清宫。
享太庙。
祭神州地祇於北郊。
祭前二日。
告高祖一室。
以上。
至时卜日。
十一月六祭。
冬至日。
祀昊天上帝於圜丘。
祀前二日。
告太祖一室。
以上。
著定日期。
贡举人謁先师。
祭马步。
享文敬太子惠昭太子庙。
以上。
至时卜日。
十二月六祭。
寅日。
蜡祭百神於南郊。
卯日。
祭太社太稷。
辰日。
腊享太庙。
奏祥瑞。
以上。
著定日期。
季冬。
太清宫奏祥瑞。
藏冰。
祭司寒东冰井。
西冰井。
並同日用。
以上。
至时卜日。
开元九年六月五日。
太常奏曰。
伏准唐礼。
祭五岳四瀆。
皆称嗣天子。
祝版皆进署。
窃以祀典。
五岳视三公。
四瀆视诸侯。
则不合称嗣天子。
及亲署其祝文。
伏请称皇帝谨遣某官某敬致祭於岳瀆之神。
从之。
二十三年正月七日敕。
承前所给明衣。
多於斋夕付物。
既不先造。
徒有其名。
自今以后。
明衣绢布。
並祀前五日先给。
付监祭使具点阅。
仍永为常式。
至大歷六年十一月三日敕。
自今以后。
五品以上。
及监察御史。
太常博士。
宜准式给明衣绢及浴巾。
余准常例。
其布绢支左藏库青苗物充。
其年正月二十日詔。
自今以后。
有大祭。
宜差丞相。
特进。
少保。
少傅。
尚书。
宾客。
御史大夫摄行事。
至天宝七载六月八日敕。
自今已后。
每差摄祭官。
宜令吏部採择朝廷有德望者充。
天宝五载五月。
专知祠祭使王璵奏。
诸色祭官等。
並宽纵日久。
不惧刑宪。
当祭之日。
或逢泥雨。
或值节序。
尽皆请假。
曾无形跡。
自今以后。
臣皆私自察访。
实无事故。
妄请假及不肃敬者。
录名奏闻。
望加贬责。
应缘行事或稍后到。
小疏遗。
望请量事大小。
便牒所司。
夺其俸禄。
敕旨从之。
九载十一月三日。
制曰。
春秋祭享。
用存昭敬。
祝史陈信。
必在正辞。
苟名位之或乖。
於上下而非便。
承前有事宗庙。
皆称告享。
兹乃临下之辞。
颇乖尊上之义。
静言斯称。
殊未为允。
自今以后。
每亲告享太清太微宫。
改为朝献。
有司行事为荐享。
亲巡陵改为朝陵。
有司行事为拜陵。
应缘诸事告宗庙者。
並改为奏。
其郊天后土及诸祀祝文。
云敢昭告。
並改为敢昭荐。
以为告者临下之制故也。
式从变礼。
庶表诚\心。
宣示中外。
令知朕意。
其载四月二十九日制。
顷者。
每祀黄帝。
乃就南郊。
义实有乖。
礼亦非便。
稽诸体式。
理固不然。
宜於皇城內西南。
就坤地改置黄帝坛。
朕当亲祀。
以昭诚\敬。
仍令中书门下与礼官等更深详定闻奏。
至十一月三日詔。
礼神以玉。
奠取其诚\。
精洁表心。
温润合德。
自冯绍贞奏后。
有司用?。
礼所谓君子贵玉而贱?。
不可用也。
况国家之富。
有万方之助祭。
岂於天地宗庙。
奠玉有亏。
自今以后。
礼神六器。
宗庙奠玉。
並用真玉。
诸祀用?。
如以玉难得大者。
寧小具制度。
以取其真。
宝应二年五月四日。
吏部尚书刘晏奏。
诸色祠祭。
委礼仪使撰礼料为常式。
祭前点检祭器。
及饌物明衣。
有不在者。
所由量事料决。
其行事官若出斋宫。
及不到。
明衣及料。
不得妄。
制曰。
可。
上元元年四月敕文。
有司所立秘祝之法。
或移於岁。
或移於人。
君人之心。
寧所忍也。
自今以后。
削去其法。
其中祀下祀。
並杂祭礼等。
一切停。
其诸应合祭礼。
列於常典。
所用祭料。
一依古制。
务从减省。
以副朕心。
至贞元元年二月十七日。
太常卿崔纵奏。
立春后丑日。
祀风师。
立夏后申日。
祀雨师。
立秋后辰日。
祀灵星。
立冬后亥日。
祀司中司命司民司禄。
准上元元年制。
中祀小祀。
一切权停。
至永泰二年有敕。
復风师雨师。
其灵星司中司命等坛。
宜令所司。
准开元礼配享。
大歷七年八月。
礼仪使杨綰奏。
祀官祀前一日。
从斋所集於太常寺。
一时赴祭所。
如祭在皇城內者。
则不集。
制从之。
仍永为常式。
至十四年六月十八日。
大內皇城留守张景所奏。
得御史台牒。
景风安上等门。
每至祀祭日。
缘祭官到尚书省授誓戒了赴朝。
准旧例合早开。
又准监门式。
皇城门无文早开。
敕旨。
自今以后。
祠祭授誓戒官。
其日既赴尚书省。
不须入朝。
贞元六年正月詔书。
官有私丧公除者。
听赴宗庙之祭。
初。
御史监察者关白。
礼。
凡有緦麻以上丧。
不得享荐。
於是吏部奏申明白。
令使行之可守。
九月襂服。
既葬公除。
及闻哀丧满者。
请许吉服赴宗庙之祭。
其同宫未葬。
虽公除者。
请依前禁。
使轻重有伦。
以一王法。
从之。
贞元八年七月。
將作监元亙。
当摄太尉荐祭享昭德皇后庙。
以其私忌日。
不受誓戒。
为御史劾奏。
令尚书省与礼官法官集议。
於是尚书左丞相卢迈等奏曰。
谨按礼记云。
大夫士將奉祭於公。
既视濯而父母死。
犹是奉祭也。
又按唐礼。
散斋有大功丧。
致斋有周亲丧。
斋中疾病则还家。
不奉祭祀。
皆无忌日不受誓戒之文。
虽假寧令。
忌日有给假一日。
春秋之义。
不以家事辞王事。
今亙以假寧常式。
而废摄祭新命。
酌其轻重。
誓戒则祀之义。
校其礼式。
忌日乃循常之制。
详求典据。
事缘荐献。
不宜以忌日为辞。
由是亙坐罚。
元和三年四月。
太常礼院上言。
太庙时享。
及告庙朔望荐食同日。
谨按礼经。
祭不欲数。
伏以太庙禘祫祭。
礼重於时享。
准礼。
时享与禘祫同日。
即其月但行禘祫。
不行时享。
盖不欲烦。
是礼先重者。
今时享重於朔望荐食。
详求礼情。
参酌轻重。
於时享之月。
其朔望荐食。
亦合便停。
若两礼兼行。
即祭恐烦黷。
伏请每至时享及腊享。
但行享礼。
其月朔望荐食请停。
余月一准旧制。
如告庙日与朔望荐食日同。
伏请先行告庙礼。
然后荐食。
所冀疏数有节。
合於礼中。
从之。
长庆二年十一月。
监祭使监察御史苏景胤奏。
祠祭称定出斋宫等旧例。
准庙参不到。
四品以上罚二千文。
五品以上罚一千文。
伏缘所罚稍轻。
更请加罚。
詔曰。
郊庙之仪。
本於恭恪。
罚轻生慢。
须议稍加。
自今以后。
有临祭出斋者。
宜罚一月俸。
仍委监祭使每具所罚官名衔闻奏。
太和九年十一月。
兵部尚书判太常卿充礼仪详定使王起。
请创造礼神九宝玉奏议曰。
邦国之礼。
祀为大事。
拜璧之仪。
经有前规。
谨案周礼。
祀天地四方。
以苍璧礼天。
黄琮礼地。
青珪礼东方。
赤璋礼南方。
白琥礼西方。
元璜礼北方。
又曰。
四珪有邸以祀天。
两珪有邸以祀地。
圭璧以祀日月星辰。
凡此九品器。
皆礼神之玉也。
又云。
以禋祀祀昊天上帝。
郑玄云。
禋。
烟也。
为玉幣祭讫燔之。
而升烟以报阳也。
今与开元礼仪同。
此则焚玉之验也。
又周礼。
掌国之玉镇大宝器。
若大祭。
既事而藏之。
此则收玉之证也。
梁代崔灵恩撰三礼义宗云。
凡祭天神。
各有二玉。
一以礼神。
一则燔之。
礼神者。
讫事却收。
祀神者。
与牲俱燎。
则灵恩之义。
合於礼经。
今国家郊天报地。
祀神之玉常用。
守经据古。
礼神之玉则无。
臣等请下有司。
精求良玉。
创造苍璧黄琮等九器。
祭讫则藏之。
其余燎玉。
则依常式。
从之。
牲牢武德元年十一月九日詔。
祭祀之本。
皆以为民。
穷民事神。
有乖正直。
杀牛不如禴祭。
明德即是馨香。
望古推今。
民神一揆。
其祭圜丘方泽宗庙以外。
並可止用少牢。
旧用者宜用特牲。
待时和年丰。
然后克修常礼。
开元二十二年正月一日敕。
自古圣帝明王。
岳瀆海镇。
祭用牲牢。
余並以酒脯充奠。
天宝三载闰二月敕。
祭必奉牲。
礼有归胙。
將兴施惠之教。
以广神明之福。
比来胙肉。
所进颇多。
自兹以后。
即宜少进。
仍分赐祭官。
及应入衙常参官厨共食。
六载正月敕文。
祭祀之典。
牺牲所备。
將有达於虔诚\。
盖不资於广杀。
自今以后。
每大祭祀应用騂犊。
宜令所司量减其数。
仍永为常式。
其年起。
请天地合祭。
四时各用二犊。
五帝迎气各用一犊。
冬至圜丘用一犊。
夏至方泽用一犊。
九宫贵神四时祭。
每祭各用一犊。
神州用一犊。
太庙五享。
每用一犊。
东京准上。
文宣王三祭。
每祭各用一犊。
东京三祭。
五岳每载一祭。
各用一犊。
右据旧料。
每载用犊五百一十四头。
今请减一百六十五头。
既用三十九头。
余祠享並请停用犊。
至上元二年九月二十二日敕文。
国之大事。
郊祀为先。
贵其至诚\。
不美多品。
黍稷虽设。
犹或非馨。
牲牢空多。
未为能享。
圜丘方泽。
任依常式。
宗庙诸祠。
但临时献熟。
用怀明德之馨。
庶合西邻之祭。
其年起。
请昊天上帝太庙各太牢一。
羊豕各三。
余祭隨事而供。
太庙羊豕。
旧各九头。
大歷六年十二月三日敕。
五方上帝九宫。
並大祠。
朝日夕月。
百神大社。
先农释奠。
並中祠。
自今以后。
太社用犊。
中祠用猪羊各一。
委所司支给。
送太常入涤其副。
准前。
贞元十八年五月太仆奏。
每年四季。
送太常入涤羊犊。
送后或称暴死。
准式埋讫。
真偽难明。
伏以毛色羊犊。
甚难择採。
如有病死者。
望还太仆卿。
准数送替。
庶易辩明。
永为常式。
制曰。
可。
忌日贞观十九年。
太宗亲征高丽。
以五月五日行。
既至辽阳。
属高祖忌日。
八座奏言。
臣等谨按礼云。
君子有终身之忧。
而无一朝之乐。
此所谓星回岁改。
亲没同辰。
思其居处。
不为乐事。
今陛下亲御六军。
己登寇境。
庶务繁拥。
伏待剖决。
可以尊先圣之常经。
略近代之公议。
望请所有军机要切。
百司依式闻奏。
手詔答曰。
今既戎旅大事。
不可失在机速。
所以仰顺古风。
俯从今请。
神功元年七月。
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
破契丹凯还。
欲以是日诣闕献俘。
內史王及善以为军將入城。
例有军乐。
今既国家忌月。
请备而不奏。
凤阁侍郎王方庆奏曰。
臣按礼经。
但有忌日而无忌月。
晋穆帝纳后用九月。
其月是康帝忌月。
於时疑不定。
下太常。
礼官荀訥议称。
礼只有忌日无忌月。
若有忌月。
即有忌时忌岁。
益无礼据。
当时从訥所议。
军乐是军容。
与常乐不等。
臣谓振作於事无嫌。
贞元五年八月敕。
天下诸上州。
並宜国忌日准式行香。
十二年五月詔。
先圣忌辰。
纔经敘慰。
戚里之內。
固在肃恭。
而乃遽从燕游。
饮酒作乐。
既乖礼法。
须有所惩。
前邠州长史郭煦。
宜於袁州安置。
前南郭县尉郭晅。
於柳州安置。
曹自庆配流冰州。
其駙马郭曖王仕平。
仍令勒归私第。
先是。
初经代宗忌辰。
駙马诸亲。
悉诣银台奉慰。
及回。
王仕平遂邀駙马郭曖。
张昭贤。
张怙。
及曖女婿嗣许王昭。
曖堂弟煦。
晅。
用教坊音声人曹自庆。
並於宅中欢乐。
上怒之。
故有此詔。
寻亦许曖及仕平出入。
永贞元年十二月。
中书门下奏。
昭成皇后竇氏。
按国史长寿二年正月二日崩。
其时缘则天临御。
用十一月建子为岁首。
至中宗復旧用夏正。
即正月行香废务日。
须改正。
以十一月二日为忌。
元和九年正月。
修撰官太学博士韦公肃上疏曰。
准礼。
无忌月禁乐。
今太常及教坊。
以正月是国家忌月。
停习郊庙享宴之音。
中外士庶。
咸罢庆乐。
伏寻经典。
切恐乖宜。
臣谨按礼记。
有忌日不乐。
无忌月之文。
汉魏以降。
世袭斯旨。
惟晋穆帝將纳后。
以康帝忌月。
下议。
礼官荀訥。
王洽。
曹耽。
王彪之。
並当时知礼者。
皆称礼有忌日无忌月。
若有忌月。
即有忌时忌岁。
益无礼据。
时从其议。
伏以仍前所禁。
皆在二十五月之中。
今既世远。
礼须改革。
臣又闻统人立法。
必守先王之常经。
企及俯就。
不违圣哲之明训。
下尽群言。
上留元鉴。
不以私怀。
而踰於礼节。
又记曰。
禫月从乐。
明王制礼。
渐去其情。
不应以追远而立礼反重也。
今太常停习郊庙之乐。
是反重而慢神。
有司禁中外之音。
是无故而去乐。
详其前典。
情礼不伦。
考其沿袭。
又无所据。
倘陛下正因循之越度。
法经典之明文。
约礼之仪。
传於史册。
天下幸甚。
詔付中书门下。
令召太常卿与礼官学官等详议可否。
中书门下奏曰。
忌日。
太常寺及教坊。
悉停阅习。
中外士庶。
亦皆禁断。
准礼文及歷代典故。
並无忌月禁乐。
请依常教习者。
敕旨宜依。
其士庶之家。
亦宜准此。
太和七年三月敕。
准令。
国忌日惟禁饮酒举乐。
至於科罚人。
吏部无明文。
但缘其日。
不合釐务。
官曹即不得决断刑狱。
大小笞责。
在礼律固无所妨。
起今后。
纵有此类。
台府更不要举奏。
均王传王堪男损。
国忌日於私第决责从人。
为御史台所奏。
遂下此敕。
十五年五月。
太常礼院奏。
睿宗神主祧迁。
其六月二十日忌。
并昭成皇后十二月二日忌。
准礼合废。
从之。
开成四年五月。
太常寺奏。
今月二十二日。
祀先农於东郊。
其日。
与穆宗皇帝忌日同。
太和七年十二月八日季冬。
蜡祭百神。
与敬宗皇帝忌日同。
准其年十二月六日敕。
近庙忌辰。
奏乐非便。
冬季蜡祭。
又不可移。
变礼从宜。
古有明据。
宜令其日悬而不乐。
庶协典经。
今月二十二日祀先农。
欲准先敕。
悬而不乐。
从之。
其年十月。
户部侍郎崔蠡奏。
臣伏以国忌行香。
事不师古。
圣心求治。
动法典章。
臣顷於延英奏陈。
愿有釐革。
陛下令史官寻討。
起置无文。
昨日阁中。
再承顾问。
虽因循未变。
亦无损於盛朝。
而除去不经。
冀流芳於异日。
敕旨。
朕以郊庙之礼。
奉在祖宗。
备物尽诚\。
庶几昭格。
恭惟忌日之感。
所谓终身之忧。
而近代以来。
归依释老。
征二教而设食。
会百辟以行香。
將以仰奉圣灵冥资福祐。
有异皇王之术。
颇乖教义之宗。
昨因崔蠡奏论。
遂遣討寻本末。
经文令式。
曾不该载。
世俗因循。
雅重釐革。
其京城及天下州府。
国忌日寺观设斋行香。
起自今以后。
並宜停。
其月。
御史台奏请。
国忌日。
天下依旧不举乐。
不视事。
不鞭笞。
伏以道释二教。
澶漫虚无。
陛下靡所归依。
诚\契至理。
但以列圣忌日行香。
及兹修崇。
示人广孝。
兼以天下州县。
不举乐。
不视事。
不鞭笞。
以此海內苍生。
常知列圣庙号。
今既停罢行香之后。
敕內又无其日彻乐废公止行如旧之文。
伏恐遐远之地。
迷其所向。
便与居常之日。
率皆无殊。
臣思此事。
终关圣虑。
礼曰。
君子有终身之忧。
而无一朝之患。
故忌日不乐。
谓不举吉事也。
伏愿陛下圣睿留想。
若以设斋资福。
事稍不经。
起今罢之。
已有詔旨。
其日天下州县。
不举音乐。
不视公事。
不行鞭笞。
伏请重下明制。
依前遵守。
则凡在遐远。
逮於蛮貊。
不忘庙号。
有裨孝礼之源。
敕旨。
设斋行香。
近已釐革。
遏密停务。
自有典常。
台司举奏。
意在详密。
宜依。
至宣宗即位之初。
先以列圣忌辰行香既久。
合申冥助。
用展孝思。
其京城及天下州府诸寺观。
国忌行香。
一切仍旧。
天祐二年八月八日。
太常礼院奏。
今月十三日。
昭宗皇帝忌辰。
其日。
百官阁门奏慰后。
赴寺行香。
请为永式。
从之。
讳武德九年六月。
太宗居春宫总万几。
下令曰。
依礼。
二名义不偏讳。
尼父达圣。
非无前旨。
近代以来。
曲为节制。
两字兼避。
废闕已多。
率意而行。
有违经誥。
今其官号人名。
及公私文籍。
有世及民两字不连续者。
並不须避。
永徽二年十月七日。
尚书左仆射于志寧奏言。
依礼。
舍故而讳新。
故谓亲尽之祖。
今皇祖宏农府君。
神主当迁。
请依礼不讳。
从之。
显庆五年正月一日詔。
孔宣设教。
正名为首。
戴圣貽范。
嫌名不讳。
比见抄写古典。
至於朕名。
或缺其点画。
或隨便改换。
恐六籍雅言。
会意多爽。
九流通义。
指事全违。
诚\非立书之本。
自今以后。
缮写旧典文字。
並宜使成。
不须隨义改易。
景云元年。
贾曾除中书舍人。
固辞。
以父名忠同音。
议者以为中书是曹司名。
又与曾父音同字別。
於礼无嫌。
曾乃就职。
永贞元年十二月。
改淳州为睦州。
还淳县为清溪县。
横州淳风县为从化县。
淳于姓改为于。
以音与宪宗名同也。
论者以古不讳嫌名。
若禹与雨。
驱与区。
临文不讳。
若文王名昌。
武王名发。
周诗曰。
克昌厥后。
又曰。
一之日觱发。
鲁庄公名同。
春秋曰。
同盟於幽。
宣公名午。
书曰。
陈侯午卒之类。
是也。
今古时变。
故广避焉。
初宪宗为广陵王。
顺宗詔下。
將册为皇太子。
数日。
兵部尚书王詔上陈。
请改名绍。
本名与宪宗讳同时君子非之曰。
皇太子亦人臣也。
东宫之臣。
当请改耳。
奈何非其属。
而遽请改名。
以避东宫。
岂为礼事上耶。
左司员外郎李蕃曰。
歷代故事。
皆因无经学之臣而失之。
卒不可復正。
多此类。
是时。
韦贯之为监察御史。
名与东宫同。
独不请改。
既而下詔以陆淳为给事中。
改名质。
充皇太子侍读。
贯之不得已。
乃上疏改其名。
大臣溺於风俗。
以为细事而不正之。
非故事也。
开成元年十一月。
中书舍人崔龟从奏。
前婺王府参军宋昂。
与御名同。
十年不改。
昨日参选。
追验正身。
改更稍迟。
殊戾敕旨。
宜殿两选。
会昌六年四月二十日敕。
中外官寮。
有名与御名同者。
及文字点画相似。
今后即任奏改。
音韵文字。
点画不同。
不在奏改之限。
咸通十二年七月。
侍御史李谿。
以奏状內字与庙讳音同。
罚一季俸。
復执奏曰。
臣按礼记。
不讳嫌名。
又职制律。
诸犯庙讳嫌名不坐。
注云。
若禹与雨。
谓声则同而字则异也。
今若受罚。
是违典例。
乃免之。
天祐元年二月二十九日。
中书门下奏。
太常寺止敔两字敔字。
上犯御名。
请改曰肇。
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