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通史 史卷一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台湾通史
《台湾通史》 史卷一 连横(雅堂)

台南连横雅堂撰

开辟纪台湾固东番之地,越在南纪,中倚层峦,四面环海。

荒古以来,不通人世,土番魋结,千百成群,裸体束腰,射飞逐走,犹是游牧之代。

以今石器考之,远在五千年前,高山之番,实为原始;而文献无征,搢绅之士固难言者。

按史秦始皇命徐福求海上三神山,去而不返;又曰:「自齐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

盖尝有至者,诸僊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闕。

未至,望之如云。

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

临之,风輒引去,终莫能至云。

世主莫不甘心焉。

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

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乃使人齎童男女入海求之。

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

或曰,蓬莱、方丈为日本、琉球,而台湾则瀛洲也;语虽凿空,言颇近理。

盖以是时航术未精,又少探险海外,飘渺虚无,疑为僊境,陋矣。

台湾与日本、琉球鼎立东海,地理气候大略相同,山川美秀,长春之花、不黄之草,非方士所谓僊境也歟?徐福有来台湾,今虽无可確证,而五百男女之散处日本、琉球者,后嗣不绝;然则秦时男女或有往来台湾者,未可知也。

或曰,澎湖则古之方壶,而台湾为岱员;於音实似。

列子夏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维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虚。

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嶠,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

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相去七万里,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隨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

僊圣毒之,诉之於帝。

帝怒,流於西极,失群圣之所居。

乃命禺疆使巨鰲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

夫澎湖与台湾密邇,巨浸隔之,黑流所经,风涛喷薄,瞬息万状,实维无底之谷,故名落漈;又有万水朝东之险,而言「风輒引去」也。

台湾之山有高至海拔一万三千六百余尺、为东洋群山之特出者,长年积雪,其状如玉,故曰「望之如云」也。

或曰,台湾为古之东鯷。

后汉书东夷传曰:「会稽海外有东鯷人,分为二十余国。

又有夷洲、澶洲。

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將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遂止此洲。

会稽东冶县人有入海行、遭风流移至澶洲者,所在绝远,不可往来」。

然则台湾之为瀛洲、为东鯷,澎湖之为方壶,其说固有可信,而澎湖之有居人,尤远在秦、汉之际。

或曰,楚灭越,越之子孙迁於闽,流落海上,或居於澎湖;是澎湖之与中国通也已久,而其见於载籍者则始於隋代尔。

海防考曰:「隋开皇中,尝遣虎賁陈稜略澎湖地。

其屿屹立巨浸中,环岛三十有六,如排衙。

居民以苫茅为庐舍,推年大者为长,畋渔为业。

地宜牧牛羊,散食山谷间,各氂耳为记。

稜至抚之,未久而去」。

是为中国经略澎湖之始,而亦东入台湾之机也。

当是时,宇內既平,南北混一,声灵所布,讫於南蛮。

而澎湖地近福建,海道所经,朝发夕至。

漳、泉沿海之黎民早已来往,耕渔並耦,不侵不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