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僧伽大师回向寺狂僧懒残韦皋
释道钦辛七师嘉州僧金刚仙
鸱鸠和尚
僧伽大师
僧伽大师,西域人也,俗姓何氏。
唐龙朔初来游北土,隶名于楚州龙兴寺。
后与泗州临淮县信义坊乞地施标,将建伽蓝。
于其标下,掘得古香积寺铭记,并金像一躯,上有普照王佛字,遂建寺焉。
唐景龙二年,中宗皇帝遣使迎师,入内道场,尊为国师。
寻出居荐福寺。
常独处一室。
而其顶有一穴,恒以絮塞之,夜则去絮。
香从顶穴中出,烟气满房,非常芬馥。
及晓,香还入顶穴中,又以絮塞之。
师常濯足,人取其水饮之,病疾皆愈。
一日,中宗于内殿语师曰:"京畿无雨,已是数月,愿师慈悲,解朕忧迫。"
师乃将瓶水泛洒,俄顷阴云骤起,甘雨大降。
中宗大喜,诏赐所修寺额,以临淮寺为名。
师请以普照王字"明抄本、陈校本字作寺"为名,盖欲依金像上字也。
中宗以照字是天后庙讳。
乃改为普光王寺,仍御笔亲书其额以赐焉。
至景龙四年三月二日,于长安荐福寺端坐而终。
中宗即令于荐福寺起塔,漆身供养。
俄而大风歘起,臭气遍满于长安。
中宗问曰:"是何祥也?"近臣奏曰:"僧伽大师化缘在临淮,恐是欲归彼处,故现此变也。 。 中宗默然心许,其臭顿息。 顷刻之间,奇香郁烈。 即以其年五月,送至临淮,起塔供养,即今塔是也。 后中宗问万回师曰:“僧伽大师何人耶?"万回曰:"是观音化身也。 如法华经普门品云:‘应以比丘、比丘尼等身得度者。 即皆见之而为说法。 ’此即是也。"
先是师初至长安,万回礼谒甚恭,师拍其首曰:"小子何故久留?可以行矣。"
及师迁化后,不数月,万回亦卒。
师平生化现事迹甚多,具在本传,此聊记其始终矣。
"出《本传》及《纪闻录》"僧伽大师,西域人,俗姓何。
唐高宗初年来到北方游化,隶属于楚州龙兴寺。
后来在泗州临淮县信义坊乞得一方土地,埋设了界标,要在这里建造寺院。
在埋设界标时,掘得古代的香积寺铭记,还有金像一尊,佛像上有"普照王佛"几个字,于是就在这个地方建了一座佛寺。
唐中宗景龙二年,中宗皇帝派遣使臣迎接大师进入宫内的道场,尊他为国师。
不久,离开皇宫住在荐福寺。
他常常独处一室。
他的头顶上有一个洞穴,平日用棉絮堵塞着,夜间则拿掉棉絮。
香烟从洞穴中冒了出来,烟气弥满全室,非常芳香。
等到天亮时,香烟又回到洞穴里去,他便又用棉絮堵塞上。
僧伽大师经常洗脚,人若取其洗脚水喝下去,多么难治的疾病都能痊愈。
一天,中宗皇帝在内殿对大师说:"方圆千里内已经几个月没下雨了,愿大师发发慈悲,解除我的忧虑。"
大师便将铜瓶里的水播洒在空中,顷刻间阴云骤然密集,下起了甘霖大雨。
中宗皇帝十分高兴,特颁诏令赐给他所修建的寺庙一块匾额,命名该寺为临淮寺。
大师请求用"普照王"几个字为该寺命名,这是想依照金身佛像上的那几个字。
中宗皇帝以为"照"字是则天皇后的庙讳,便改为"普光王寺",仍然御笔亲书其匾额,拿来赐给他。
到景龙四年三月二日,僧伽大师在长安荐福寺内端坐而终。
中宗皇帝即令在荐福寺修起一座佛塔,漆身供养。
不多时,突然刮了阵儿大风,臭气弥漫了整个长安,中宗问道:"这是什么预兆?"身边大臣奏道:"僧伽大师是在临淮化缘修建的寺庙,恐怕他是想回到那里去,所以才出现这种变故。"
中宗皇帝在心里默默地同意了,那种臭气便顿时消失了,顷刻之间,空气中散发出浓郁而奇异的香味。
就在这年五月,僧伽大师的遗骨送到了临淮,在那里修起寺塔供养。
这就是现在的那座塔。
后来中宗皇帝问万回法师道:"僧伽大师是怎样的人?"万回法师说:"大师是观音的化身。 像《法华经》中普门品所说:应以比丘、比丘尼等身得度者,即皆见之而为说法,他就是这样的人。"
在这之前,僧伽大师初到长安时,万回对他非常礼貌非常恭敬,大师拍着万回的头说:"小子,为何久留此地?可以去了。"
等到大师去世后,没过几个月,万回法师也去世了。
僧伽大师平生化现的事非常多,都记载在《本传》里,这里只是粗略记述一下他的始终罢了。
回向寺狂僧
唐玄宗开元末梦人云:"将手中五百条,袈裟五百领,于回向寺布施。"
及觉,问左右,并云无。
乃遣募缁徒道高者,令寻访。
有一狂僧,本无住著,人亦不知其所来,自出应召曰:"某知回向寺处。"
问要几人,曰:"但得赍持所物!"及名香一斤,即可去。”
授之,其僧径入终南。
行两日,至极深峻处,都无所见。
忽遇一碾石,惊曰:"此地人迹不到,何有此物!"乃于其上,焚所携香,礼祝哀祈,自午至夕。
良久,谷中雾起,咫尺不辨。
近来渐散,当半崖,有朱柱粉壁,玲珑如画。
少顷转分明,见一寺若在云间,三门巨额,谛视之,乃回向也,僧喜甚,攀陟遂到。
时已黄昏,闻钟磬及礼佛之声。
守门者诘其所从来,遂引入。
见一老僧曰:"唐皇帝万福。"
令与人相随,历房散手巾等。
唯余一分,一房但空榻者,亦无人也。
又具言之,僧笑令坐,顾侍者曰:"彼房取尺八来。"
乃玉尺八也。
僧曰:"汝见彼胡僧否?"曰:"见。"
僧曰:"此是权代汝主也。 国内当乱,人死无数。 此名磨灭王。 其一室是汝主房也,汝主在寺,以爱吹尺八,谪在人间。 此常吹者也。 今限已满,即却归矣。"
明日,遣就坐斋,斋讫曰:"汝当回,可将此玉尺八付与汝主。 并手巾袈裟令自收也。"
狂僧膜拜而回,童子送出。
才数步,又云雾四合,及散,则不复见寺所在矣。
乃持手巾尺八,进于玄宗。
及召见,具述本末。
玄宗大感悦,持尺八吹之,宛是先所御者。
后二十余年,遂有安禄山之乱,其狂僧所见胡僧,即禄山也。
"出《逸史》"唐玄宗在开元末年梦见有人对他说:"请你拿着手巾五百条,袈裟五百领,到回向寺里去布施。"
醒后,问身边人回向寺在什么地方,都说没有这么个回向寺。
他就派人召募道行高深的僧人,让他去寻访回向寺。
有个狂僧,本来就没有固定的住处,别人也不知道他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他自己出面应召道:"我知道回向寺在哪里。"
问他需要几个人,他说:"只要拿到该带的东西及名香一斤,马上就可以去。"
把这些东西送给他后,这位狂僧就一直进了终南山。
走了两天,来到深山极为险峻的地方,什么也没见到。
忽见前面出现了一盘石头碾子,他吃惊地说:"此处人迹不到,怎么能有这种东西呢!"他便在碾子上点燃了带来的名香,从中午到晚上,不住地礼拜祷告苦苦哀求。
过了很长时间,山谷里升起了浓雾,咫尺之间都辨不清物体。
后来渐渐散开,在半山腰处见有红柱子白墙,玲珑精致宛如图画。
过了片刻又变得清晰起来,分明看见有一座寺庙象在云间,三个大门上都有巨大的匾额,仔细一看,匾额上写的原来是"回向"二字。
狂僧非常高兴,急忙往上攀登,不一会儿就到了。
正是黄昏时刻,寺内传来钟磬敲击声与僧众念佛的声音。
守门人盘问过从什么地方来的后,便领他走了进去。
有一个老僧先对他说声"唐皇帝万福",又让他跟在别人后面,到各个房间散发手巾等物。
每样东西都只剩下一份,有间房子只有空床,也没有人。
狂僧把这些情况又说了一遍,老僧笑着让他坐下,对侍者说:"到那间房子里把笛子拿来。"
拿来一看,原是一支玉笛。
老僧问道:"你见过那个胡僧没有?"答道:"见过。"
老僧说:"这支玉笛是暂且代替你的君主的。 国内要有灾乱,有无数人要死掉。 这支玉笛名字叫做磨灭王。 那间空闲房子是你君主的房间,你君主在寺里时,因为爱吹笛子,后来被贬到人间。 这就是他常吹的那支笛子。 如今期限已经满了,马上归还他吧。"
第二天,让他就坐在这里吃饭,吃完之后对他说:"该回去了,可以把这支玉笛交给你君主。 还有他这份手巾与袈裟,也让他自己收存着。"
狂僧施礼告辞,童子把他送了出来。
才走了几步,又见云雾从四面聚拢起来,等到云雾散开时,再也看不见回向寺在什么地方了。
狂僧带着手巾与笛子等,进宫献给玄宗,玄宗召见时,他讲述了事情的全部过程。
玄宗听了大为感慨,拿起笛子吹了起来,好象他先前吹过这支笛子一样。
过了二十多年,便出现了安禄山之乱,狂僧所见过的那个"胡僧",就是安禄山。
懒残
懒残者,唐天宝初衡岳寺执役僧也。
退食,即收所余而食,性懒而食残,故号懒残也。
昼专一寺之工,夜止群牛之下,曾无倦色,已二十年矣。
时邺侯李泌寺中读书,察懒残所为曰:"非凡物也。"
听其中宵梵唱,响彻山林。
李公情颇知音,能辨休戚。
谓懒残经音凄惋而后喜悦,必谪堕之人。
时将去矣,候中夜,李公潜往谒焉,望席门通名而拜。
懒残大诟,仰空而唾曰:"是将贼我。"
李公愈加敬谨,惟拜而已。
懒残正拨牛粪火,出芋啗之。
良久乃曰:"可以席地。"
取所啗芋之半以授焉,李公捧承,尽食而谢。
谓李公曰:"慎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
公又拜而退。
居一月,刺史祭岳,修道甚严。
忽中夜风雷,而一峰颓下,其缘山磴道,为大石所栏。
乃以十牛康绊以挽之,又以数百人鼓噪以推之,力竭而愈固。
更无他途,可以修事。
懒残曰:"不假人力,我试去之。"
众皆大笑,以为狂人。
懒残曰:"何必见嗤?试可乃已。"
寺僧笑而许之。
遂履石而动,忽转盘而下,声若雷震。
山路既开,众僧皆罗拜,一郡皆呼至圣,刺史奉之如神。
懒残悄然,乃怀去意。
寺外虎豹,忽尔成群,日有杀伤,无由禁止。
懒残曰:"授我棰,为尔尽驱除。"
众皆曰:"大石犹可推,虎豹当易制。"
遂与之荆梃。
皆蹑而观之。
才出门,见一虎衔之而去。
懒残既去之后,虎豹亦绝踪迹。
后李公果十年为相也。
"出《甘泽谣》"
懒残是唐代天宝初年在衡岳寺干杂役的僧人,别人吃完饭走了,他就收拾剩饭残汤吃,因为生性懒惰又捡残饭吃,所以称他为懒残。
他白天负责全寺的杂活,夜晚休息在牛群里面,从无疲劳厌倦的表示,已经有二十年了。
当时邺侯李泌在寺中读书,他留心观察懒残的所作所为,说:"这不是一个平凡人物。"
听到懒残夜间吟诵佛曲。
声音响彻山林,李泌在内心便产生共鸣,能从他的吟唱中分辨出喜怒哀乐之情。
以为懒残的吟唱是轻音凄惋后又转为喜悦,以为他一定是个被贬谪到人间的神人。
当李泌要离开寺庙的时候,便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悄悄地去拜访他。
李泌对着草棚门口通报自己的姓名,施礼参拜,懒残大肆辱骂,仰着脸对空中吐了口唾沫,说道:"这是要把我当贼捉。"
李公更加尊敬他,只是一个劲儿地行礼。
懒残正在翻弄牛粪烧着的火堆,从里面取出山芋来吃。
过了好长时间便说:"可以坐在地上。"
他拿自己吃剩的半块山芋递给李公,李公用双手捧着接过来,把它吃得干干净净,然后表示感谢。
懒残对李公说:"千万不要多说话。 你能当十年宰相。"
李公站起来施礼告退。
过了一个月,刺史要到衡岳寺祭佛,他修行佛道十分认真。
这天半夜突然风雷大作,一座山峰塌了下来,那条上山的石磴小路被大石头拦住了。
刺史让人用十头牛套上绳索拉,又让几百个人喊着号子推,用尽全部力气,但这块巨石却更加牢固了。
又没有其他道路可以上山祭佛。
懒残说:"不用人力,我去试试把这块石头弄走。"
众人听了大笑起来,以为他是个疯子。
懒残说:"为什么要嗤笑我呢?我只是要试试行不行而已。"
寺庙的僧人笑了笑便同意了。
懒残在石头上踩了一下,巨石便活动起来,突然像圆盘一样滚了下去。
发出雷鸣般的巨响,山路便打开了。
众僧列队参拜,全郡皆呼"至圣",刺史也将懒残奉若神明。
懒残悄然不语,心里盘算着要离开此地而去。
寺庙外面,突然虎豹成群,每天都有人被伤害,没有办法禁止。
懒残说:"给我根木棍,我为你们把虎豹全部赶跑。"
众人都说:"大石头都能推走,虎豹一定更容易制服。"
便给他一根荆木棍子。
众人都蹑手蹑脚地躲在一旁观看,见他刚出大门就被一只老虎叼走了。
懒残被叼走之后,虎豹也就没有踪迹了。
后来李泌果然当了十年宰相。
韦皋
唐故剑南节度使太尉兼中书令韦皋既生一月,其家召群僧会食。
有一胡僧,貌甚陋,不召而至。
韦氏家童咸怒之,以弊席坐于庭中。
既食,韦氏命乳母出婴儿,请群僧祝其寿。
胡僧忽自升阶,谓婴儿曰:"别久无恙乎?"婴儿若有喜色,众皆异之。
韦氏先君曰:"此子生才一月,吾师何故言别久耶?"胡僧曰:"此非檀越之所知也。"
韦氏固问之,胡僧曰:"此子乃诸葛武侯之后身耳。 武侯当东汉之季,为蜀丞相,蜀人受其赐且久。 今降生于世,将为蜀门帅,且受蜀人之福。 吾往岁在剑门,与此子友善。 今闻降于韦氏,吾固不远而来。"
韦氏异其言,因以武侯字之。
后韦氏自少金吾节制剑南军,累迁太尉兼中书令。
在蜀十八年,果契胡僧之语也。
"出《宣室志》"
唐朝原先有个剑南节度使太尉兼中书令叫韦皋。
他刚出生一个月时,家里召集群僧会餐,以示庆贺。
有个异族僧人,相貌特别丑陋,没有召呼他自己就来了。
韦家的仆人都很生他的气。
让他坐在院里的破席上。
吃完饭后,韦家让奶妈抱出婴儿来,请群僧为他祝福。
那位胡僧忽然走上台阶来,对婴儿说道:"分别已久,你可好吗?"婴儿的脸上似乎有很高兴的神情,众人见了都很惊异。
韦皋父亲说:"这个小儿降生才一个月,师父怎么说分别很久了呢?"胡僧道:"这不是施主所能知道的。"
姓韦的一再追问他,胡僧便说:"这个小儿乃是诸葛武侯的后身呀!武侯生当东汉末年,是西蜀的丞相,蜀人长久受到他的恩惠。 如今他又降生在世上,将来要为蜀门之统帅,而且受到蜀人的祝福。 我从前住在剑门,与这个小儿很友好,如今听说他降生在老韦家,所以我才不远而来。"
韦家听了他的话都感到很奇异,于是便以"武侯"做韦皋的字号。
后来韦皋年轻时就执掌帅印统制剑南守军,官位晋升为太尉兼中书令。
在蜀地任职十八年,果然与胡僧的话相符。
释道钦
释道钦住陉山。
有问道者,率尔而对,皆造宗极。
刘忠州晏常乞心偈,令执炉而听,再三称"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晏曰:"此三尺童子皆知之。"
钦曰:"三尺童子皆知之,百岁老人行不得。"
至今以为名理。
又梁元帝杂传云,晋惠末,洛中沙门耆域,葢得道者。
长安人与域食于长安寺,流沙人与域食于石人前,数万里同日而见。
沙门竺法行尝稽首乞言,域升高座曰:"守口摄意,心莫犯戒。"
竺语曰:"得道者当授所未听,今有八岁沙弥,亦以诵之。"
域笑曰:"八岁而至百岁诵不能行。"
"明抄本至作致,酉阳杂俎续四作八岁而致诵百岁不能行"。”
嗟乎!人皆敬得道者,不知行即自得。
"出《酉阳杂俎》"
释道钦住在陉山,有人问他如何修道时,他就立即给予简洁明了的答复,这些答复都涉及佛法的深刻道理。
忠州郡守刘晏常向他乞教关于心灵修养方面的告诫。
道钦让他手执香炉悉心敬听,再三宣称"各种恶事不要做,许多善德要奉行"。
刘晏说:"这是三尺高的小孩子都知道的话。"
道钦说:"三尺童子皆知之,百岁老人做不来。"
这句话至今已成为至理名言。
又据《梁元帝杂传》记载,晋惠帝末年洛阳有个出家人叫耆域,肯定是个得道的。
长安人与耆域在长安寺里一起吃饭时,西域流沙人却与耆域一起在石人面前吃饭,相隔数万里,他能同时在两个地方出现。
僧人竺法行曾向他跪拜叩头乞求赠言,耆域登上讲坛说道:"守口摄意,心莫犯戒。"
竺法行说:"得道的人应当教给别人没有听到过的话,你说的这些就连当今八岁的小沙弥,也能背诵出来。"
耆域笑道:"八岁就能说,但到百岁也做不来。"
呜乎!世人都敬佩得道者,却不知只要身体力行,就能自然得道。
辛七师
辛七师,陕人,辛其姓也。
始为儿时,甚谨肃,未尝以狎弄为事,其父母异而怜之。
十岁好浮图氏法,日阅佛书,自能辨梵音,不由师教。
其后父为陕郡守。
先是郡南有瓦窑七所。
及父卒,辛七哀毁甚。
一日,发狂遁去。
其家僮迹其所往,至郡南,见辛七在一瓦窑中端坐,身有奇光,粲然若炼金色。
家僮惊异,次至一窑,又见一辛七在焉,历七窑,俱有一辛七在中。
由是呼为辛七师。
"出《宣室志》"
辛七师,陕州人,辛是他的姓氏。
当初他是个小孩子时,就很拘谨端庄,从不淘气顽皮,父母都觉得奇怪,都很疼爱他。
十岁开始,他喜佛法,天天阅读佛教经书,自己能认识梵文,不用老师教他。
后来父亲作了陕州郡守。
原先在郡城南面就有七口瓦窑。
父亲死去的时候,辛七极为悲哀感伤,有一天,他疯疯颠颠地逃跑了。
他家的僮仆沿着他的踪迹追寻他,到了郡城南面,只见辛七端端正正地坐在一口瓦窑里,身上有奇异的光芒,就像冶炼金子时的颜色一样,光辉灿烂。
这个家僮到相邻的瓦窑一看,又看见一个辛七端坐那里,一连看了七口瓦窑,里面都有个辛七端坐着。
从此,人们便叫他"辛七师"。
嘉州僧
利州广福禅院,则故戎帅张处钊所创。
因请长老灵贵主掌,以安僧众,经数年矣。
灵贵好烧炼,忽一日,取众僧小便以大镬炼而成霜,秽恶之气,充满衢路。
冀其少在院内。
不旬日,其僧尽将簿历钱物,就方丈纳之,云:"缘有小事,暂出近地。"
遂欲辞去。
其夜,于堂内本位跏趺,奄然而逝。
众僧皆讶其无疾,告行常仪。
堂内有僧迁化,即例破柴五十束,必普请众僧,人擎一支,送至郊外,垒而为棚,焚烧讫。
即归院集众,以其所有衣钵,尽归众用,以为常例。
其日"日原作名曰,据陈校本改"坐亡僧于柴棚之上,维那十念讫。
将欲下火。
其僧忽然惊起,谓维那曰:"有米钱二贯文,在监"明抄本监作蓝"行者处。"
又合掌谓众僧曰:"来去是常。 谢诸人远来相送。"
瞑目敛手,端然不动。
右胁火燃,即成灰烬。
众感惊骇。
是知园明真往,死而不亡,或来或去,得火自在者,信有之矣。
"出《野人闲话》"
利州有座广福禅院,是过去边关统帅张处剑所创建的,禅院建成后,请来方丈灵贵做主持,以安僧众之心,已经好多年了。
灵贵喜好烧炼之事,忽然有一天,他将众僧撒的尿放在大锅里熬成了霜,恶臭的气味弥漫在各处。
殿堂上有个僧人,原是从嘉州来的,对灵贵熬尿的行为似乎不大满意,嘴里直嘟哝。
灵贵也觉察到了,便打发他出去收购众僧吃的粮食,希望他少在院内呆着。
不到十天,这位嘉州僧人便将全部帐簿与钱物等,交给方丈收下了。
然后跟方丈说:"因为有点小事,暂时离开这里。"
于是就想辞去。
这天夜里,他在殿堂内自己位子上端坐入定。
寂然长逝。
众僧都为他无病而死感到惊讶,立即报告方丈,方丈通知按通常仪式处理。
凡是禅堂里有僧人死了,都破费五十捆木柴,请众僧每人手擎一枝,送到郊外垒成柴棚,焚烧完毕后回院集合,以死者所有的衣钵,全归众人使用,这是禅院的常例。
这一天,当把亡僧坐在柴棚上时,维那僧照例口诵咒文,十念结束后,刚要点火,亡僧突然惊起,对维那僧说:"有米钱二百文,在监行者那里。"
又双掌合拢对众僧说道:"生来死去本是常事,谢谢诸位前来相送!"说完之后,闭上两眼收回双手,端坐不动。
右胁下被火燃着了,一会儿即化为灰烬。
众僧见了无不震惊。
由此而知,所谓:"园明真经,死而不已;或来或去,得火自在"的人,确实是有的。
金刚仙
唐开成中,有僧金刚仙者,西域人也,居于清远峡山寺。
能梵音,弹舌摇锡而咒物,物无不应。
善囚拘鬼魅,束缚蛟螭,动锡杖一声,召雷立震。
是日峡山寺有李朴者,持斧翦巨木,刳而为舟。
忽登山,见一磐石,上有穴,睹一大蜘蛛,足广尺余,四驰"驰原作蛇,据明抄本、陈校本改"啮卉窒其穴而去。
俄闻林木有声,暴猛吼骤,工人惧而缘木伺之。
果睹双"双原作枳,据下文改"首之虺,长可数十丈,屈曲蹙怒。
环其蛛穴。
东西其首。
俄而跃西之首,吸穴之卉团而飞去,颖脱俱尽,后回东之首,大划其目,大呀其口,吸其蜘蛛。
蜘蛛驰出,以足擒穴之口,翘屈毒,丹然若火,焌虺之咽喉,去虺之目。
虺懵然而复苏,举首又吸之,蛛不见。
更毒虺,虺遂倒于石而殒。
蛛跃出,缘虺之腹,咀内齿折二头,俱出丝而囊之,跃入穴去。
朴讶之,返峡山寺,语金刚仙。
仙乃祈朴验穴。
振环杖而咒之,蛛即出于僧前,俨若神听。
及引锡触之,蛛乃殂于穴侧。
及夜,金刚仙梦见老人,捧匹帛而前曰:"我即蛛也,复能织耳。"
礼金刚仙曰:"愿为福田之衣。"
语毕遂亡。
僧及觉,布已在侧,其精妙奇巧,非世茧丝之所能制也。
僧乃制而为衣,尘垢不触。
后数年,僧往番禺,泛舶归天竺。
乃于峡山金锁潭畔,摇锡大呼而咒水。
俄而水辟见底矣。
以澡瓶张之,有一泥鳅鱼,可长三寸许,跃入瓶中。
语众僧曰:"此龙矣。 吾将至海门,以药煮为膏,涂足,则渡海若履坦途。"
是夜,有白衣叟挈转关榼,诣寺家人傅经曰:"知金刚仙好酒。 此榼一边美酝,一边毒醪,其榼即晋帝曾用鸩牛将军者也。 今有黄金百两奉公。 为持此酒,毒其僧也。 是僧无何取吾子,欲为膏,恨伊之深,痛贯骨髓,但无计而奈何。"
傅经喜,受金与酒,得转关之法,诣金刚仙。
仙持杯向口次,忽有数岁"数岁二字原缺,据陈校本补"小儿跃出,就手覆之曰:"酒是龙所将来而毒师耳。"
僧大骇,诘傅经。
傅经遂不敢隐。
僧乃问小儿曰:"尔何人而相救耶?"小儿曰。
吾昔日之蛛也。
今已离其恶业,而托生为人,七稔矣。
吾之魂稍灵于常人,知师有难,故飞魂奉救。”
言讫而没。
众僧怜之,共礼金刚仙,求舍其龙子。
僧不得已而纵之。
后仙果泛舶归天竺矣。
"出《传奇》"
唐朝开元年间,有个叫金刚仙的僧人,是西域人,住在清远峡山寺里。
能说梵语,懂梵文。
鼓动舌头摇动锡杖诅咒什么物时,该特无不有所响应。
他善于捉拿妖魔鬼怪,摇动锡杖一响,就能召来雷电霹雳。
这一天,峡山寺有个叫李朴的,他拿着斧头上山砍伐大树,回来好刮削加工成木船。
刚登上山顶,见有一座大石头,上面有个洞,只见一只大蜘蛛,脚有一尺多宽,它咬碎花卉草木堵塞在洞里就走了。
一会儿又听到树林里传来狂暴猛烈的吼叫声,李朴害怕了,急忙爬到树上窥察动静。
果然看见有一条双头大毒蛇,长有几十丈,气冲冲地爬了过来,团团围住蜘蛛洞,两只脑袋分列洞口东西两侧。
一会儿翘起西侧的脑袋,把洞里的草团吸得干干净净,然后又掉转东侧的脑袋,噔大眼睛,张开大口,去吸洞里的蜘蛛。
蜘蛛跑了出来,用脚按住洞口,翘起毒须,喷射出火苗一样的毒汁,烧坏了毒蛇的咽喉,直射毒蛇的眼睛。
毒蛇昏迷后又苏醒过来,举起脑袋又要吸,但是看不见蜘蛛在哪里。
蜘蛛更为凶猛地向蛇喷射毒汁,毒蛇便侧在石头上死掉了。
蜘蛛跳了出来,沿着蛇的腹部爬来爬去,把里面的两颗牙齿折成两截,都用吐出的丝线裹了起来,便跳到洞里去了。
李朴看了这场恶战,心中十分惊讶,返回峡山寺后,他告诉了金刚仙。
金刚仙请求李朴带他去察看蜘蛛洞。
他将锡杖环绕洞口振动了一下,嘴里念着咒语,蜘蛛立即出现在他的眼前,简直是神听。
金刚仙用锡杖碰了碰蜘蛛,蜘蛛便死在了洞口旁边。
这天夜间,金刚仙梦见一个老人,捧着一匹丝布来到他面前说:"我就是那只蜘蛛,还能织布。"
向金刚仙行了个礼又说:"这匹布送给你,供你制作福田之衣。"
说完就不见了。
金刚仙醒来时,丝布已放在身边,织工精妙奇巧,不是世人用蚕丝所能织出来的。
金刚仙用来做成了衣服,衣服上一点灰尘也不沾。
过了几年,金刚仙要去番禺,从那里乘船返回天竺国。
他便在金锁潭岸边摇动锡杖大声诅咒潭水,潭水立即分开现出潭底,他将洗净的瓶子口对准潭底,只见一只三寸左右长的泥鳅跳进了瓶子里。
金刚仙对众僧说:"这是一条龙。 我要到海门去用药把它熬成膏,然后涂在脚上,渡海的时候就可以象走平道一样了。"
这天夜里,有个白衣服老头提着一只装有转动机关的酒壶,找到峡山寺看家人傅经说:"我知道金刚仙好喝酒,这只酒壶里一边装着美酿,一边装的是毒药酒,这只酒壶就是当年晋代皇帝用来毒死牛将军的那一只。 现有一百两黄金送给你。 为的是要你拿着这壶酒去毒死金刚仙。 他无缘无故抓走了我儿子要去熬成药膏,我对他恨入骨髓,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对付他。"
傅经很高兴,接过了黄金与酒壶,学会了转换机关的操作方法,便去见金刚仙。
金刚仙端起酒杯刚凑到嘴边,突然有个几岁的小孩跳了出来,用手捂住酒杯说:"这里面的酒是龙拿来要毒死师父的。"
金刚仙大为吃惊。
质问傅经时,傅经不敢隐瞒,只好照实讲了出来。
金刚仙便问小孩道:"你是谁?怎么来救我呢?"
小孩说:"我是当年的那只蜘蛛。 我已脱离了那种作恶的勾当,托生成人,现在已经七年了。 我的魂魄比普通人稍稍灵一些,知道师父有难,所以魂魄飞来相救。"
说完就没了。
众僧深感怜惜,一起向金刚仙行礼,请求放了那只龙的儿子,金刚仙没有办法,只好把它放了。
后来,金刚仙果然乘船返回了天竺国。
鸱鸠和尚
邓州有老僧日食鸱鸠,僧俗共非之,老僧终无所避。
当馔之际,贫士求餐,分其二足而食。
食讫,僧盥漱,双鸠从口而出。
一则能行,一则匍匐在地。
贫士惊怪,亦吐其饭,其鸠二脚亦生。
僧后不食此味,都"云溪友议都作睹"验。
众加敬之。
号曰南阳鸱鸠和尚也。
"出《云溪友议》"
邓州有个老和尚天天吃猫头鹰,无论出家人还是老百姓都对他有非议,老和尚却一直不改。
有一天,他正做好了在吃的时候,一个穷汉向他乞讨,他便分给他两只脚吃,吃完之后,和尚去洗漱,两只猫头鹰从嘴里窜了出来。
一只能走路,一只因为没有脚而卧在地上。
穷汉见了非常惊奇,也把吃的饭吐出来了。
那只猫头鹰的两只爪子便也长了出来。
老和尚后来不吃这种野味了。
而且,凡是肉食,他都已戒绝,于是,众人对他更加敬重。
他的称号是
"南阳鸱鸠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