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 卷三十六列传第一 后妃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隋书
《隋书》 卷三十六列传第一 后妃 令狐德棻、长孙无忌、魏征

夫阴阳肇分,干坤定位,君臣之道斯著,夫妇之义存焉。

阴阳和则裁成万物,家道正则化行天下,由近及远,自家刑国,配天作合,不亦大乎!兴亡是系,不亦重乎!是以先王慎之,正其本而严其防。

后之继体,靡克聿修,甘心柔曼之容,罔念幽闲之操。

成败攸属,安危斯在。

故皇、英降而虞道隆,任、姒归而姬宗盛,妹、妲致夏、殷之衅,褒、赵结周、汉之祸。

爰历晋、宋,实繁有徒。

皆位以宠升,荣非德进,恣行淫僻,莫顾礼仪,为枭为鸱,败不旋踵。

后之伉俪宸极,正位居中,罕蹈平易之途,多遵覆车之辙。

雎鸠之德,千载寂寥;牝鸡之晨,殊邦接响。

窈窕淑女,靡有求于寤寐;铿锵环佩,鲜克嗣于徽音。

永念前修,叹深彤管。

览载籍于既往,考行事于当时,存亡得失之机,盖亦多矣。

故述《皇后列传》,所以垂戒将来。

然后妃之制,夏、殷以前略矣。

周公定礼,内职始备列焉。

秦、汉以下,代有沿革,品秩差次,前史载之详矣。

齐、梁以降,历魏暨周,废置益损,参差不一。

周宣嗣位,不率典章,衣祎翟、称中宫者,凡有五。

夫人以下,略无定数。

高祖思革前弊,大矫其违,唯皇后正位,傍无私宠,妇官称号,未详备焉。

开皇二年,著内官之式,略依《周礼》,省灭其数。

嫔三员,掌教四德,视正三品。

世妇九员,掌宾客祭祀,视正五品。

女御三十八员,掌女工丝枲,视正七品。

又采汉、晋旧仪,置六尚、六司、六典,递相统摄,以掌宫掖之政。

一曰尚宫,掌导引皇后及闺閤廪赐。

管司令三人,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典综三人,掌综玺器玩。

二曰尚仪,掌礼仪教学。

管司乐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赞三人,掌导引内外命妇朝见。

三曰尚服,掌服章宝藏。

管司饰三人,掌簪珥花严;典栉三人,掌巾栉膏沐。

四曰尚食,掌进膳先尝。

管司医三人,掌方药卜筮;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

五曰尚寝,掌帏帐床褥。

管司筵三人,掌铺设洒扫;典执三人,掌扇伞灯烛。

六曰尚工,掌营造百役。

管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缝;典会三人,掌财帛出入。

六尚各三员,视从九品,六司视勋品,六典视流外二品。

初,文献皇后功参历试,外预朝政,内擅宫闱,怀嫉妒之心,虚嫔妾之位,不设三妃,防其上逼。

自嫔以下,置六十员。

加又抑损服章,降其品秩。

至文献崩后,始置贵人三员,增嫔至九员,世妇二十七员,御女八十一员。

贵人等关掌宫闱之务,六尚已下,皆分隶焉。

炀帝时,后妃嫔御,无厘妇职,唯端容丽饰,陪从宴游而已。

帝又参详典故,自制嘉名,著之于令。

贵妃、淑妃、德妃,是为三夫人,品正第一。

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是为九嫔,品正第二。

婕妤一十二员,品正第三,美人、才人一十五员,品正第四,是为世妇。

宝林二十四员,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员,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员,品正第七,是为女御。

总一百二十,以叙于宴寝。

又有承衣刀人,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已下。

时又增置女官,准尚书省,以六局管二十四司。

一曰尚宫局,管司言,掌宣传奏启;司簿,掌名录计度;司正,掌格式推罚,司闱,掌门阁管钥。

二曰尚仪局,管司籍,掌经史教学,纸笔几案;司乐,掌音律;司宾,掌宾客;司赞,掌礼仪赞相导引。

三曰尚服局,管司玺,掌琮玺符节;司衣,掌衣服;司饰,掌汤沐巾栉玩弄;司仗,掌仗卫戎器。

四曰尚食局,管司膳,掌膳羞;司酿,掌酒醴醯醢;司药,掌医巫药剂;司饎,掌廪饩柴炭。

五曰尚寝局,管司设,掌床席帷帐,铺设洒扫;司舆,掌舆辇伞扇,执持羽仪;司苑,掌园絪种植,蔬菜瓜果;司灯,掌火烛。

六曰尚工局,管司制,掌营造裁缝;司宝,掌金玉珠玑钱货;司彩,掌缯帛;司织,掌织染。

六尚二十二司,员各二人,唯司乐、司膳员各四人。

每司又置典及掌,以贰其职。

六尚十人,品从第五;司二十八人,品从第六;典二十八人,品从第七;掌二十八人,品从第九。

女使流外,量局闲剧,多者十人已下,无定员数。

联事分职,各有司存焉。

文献独狐皇后,河南洛阳人,周大司马、河内公信之女也。

信见高祖有奇表,故以后妻焉,时年十四。

高祖与后相得,誓无异生之子。

后初亦柔顺恭孝,不失妇道。

后姊为周明帝后,长女为周宣帝后,贵戚之盛,莫与为比,而后每谦卑自守,世以为贤。

及周宣帝崩,高祖居禁中,总百揆,后使人谓高祖曰:"大事已然,骑兽之势,必不得下,勉之!"高祖受禅,立为皇后。

突厥尝与中国交市,有明珠一箧,价值八百万,幽州总管阴寿白后市之。

后曰:"非我所须也。 当今戎狄屡寇,将士罢劳,未若以八百万分赏有功者。"

百僚闻而毕贺。

高祖甚宠惮之。

上每临朝,后辄与上方辇而进,至阁乃止。

使宦官伺上,政有所失,随则匡谏,多所弘益。

候上退朝而同反燕寝,相顾欣然。

后早失二亲,常怀感慕,见公卿有父母者,每为致礼焉。

有司奏以《周礼》百官之妻,命于王后,宪章在昔,请依古制。

后曰:"以妇人与政,或从此渐,不可开其源也。"

不许。

后每谓诸公主曰:"周家公主,类无妇德,失礼于舅姑,离薄人骨肉,此不顺事,尔等当诫之。"

大都督崔长仁,后之中外兄弟也,犯法当斩。

高祖以后之故,欲免其罪。

后曰:"国家之事,焉可顾私!"长仁竟坐死。

后异母弟陀,以猫鬼巫蛊咒诅于后,坐当死。

后三日不食,为之请命曰:"陀若蠢政害民者,妾不敢言。 今坐为妾身,敢请其命。"

陀于是减死一等。

后每与上言及政事,往往意合,宫中称为二圣。

后颇仁爱,每闻大理决囚,未尝不流涕。

然性尤妒忌,后宫莫敢进御。

尉迟迥女孙有美色,先在宫中。

上于仁寿宫见而悦之,因此得幸。

后伺上听朝,阴杀之。

上由是大怒,单骑从苑中而出,不由径路,入山谷间二十余里。

高颎、杨素等追及上,扣马苦谏。

上太息曰:"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高颎曰:"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上意少解,驻马良久,中夜方始还宫。

后俟上于阁内,及上至,后流涕拜谢,颎、素等和解之。

上置酒极欢,后自此意颇衰折。

初,后以高颎是父之家客,甚见亲礼。

至是,闻颎谓己为一妇人,因此衔恨。

又以颎夫人死,其妾生男,益不善之,渐加谮毁,上亦每事唯后言是用。

后见诸王及朝士有妾孕者,必劝上斥之。

时皇太子多内宠,妃元氏暴薨,后意太子爱妾云氏害之。

由是讽上黜高颎,竟废太子,立晋王广,皆后之谋也。

仁寿二年八月甲子,月晕四重,己已,太白犯轩辕。

其夜,后崩于永安宫,时年五十。

葬于太陵。

其后,宣华夫人陈氏、容华夫人蔡氏俱有宠,上颇惑之,由是发疾。

及危笃,谓侍者曰:"使皇后在,吾不及此"云。

宣华夫人陈氏,陈宣帝之女也。

性聪慧,姿貌无双。

及陈灭,配掖庭,后选入宫为嫔。

时独孤皇后性妒,后宫罕得进御,唯陈氏有宠。

晋王广之在籓也,阴有夺宗之计,规为内助,每致礼焉。

进金蛇、金驼等物,以取媚于陈氏。

皇太子废立之际,颇有力焉。

及文献皇后崩,进位为贵人,专房擅宠,主断内事,六宫莫与为比。

及上大渐,遗诏拜为宣华夫人。

初,上寝疾于仁寿宫也,夫人与皇太子同侍疾。

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归于上所。

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

夫人泫然曰:"太子无礼。"

上恚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独狐诚误我!"意谓献皇后也。

因呼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曰:"召我儿!"述等将呼太子,上曰:"勇也。"

述、岩出阁为敕书讫,示左仆射杨素。

素以其事白太子,太子遣张衡入寝殿,遂令夫人及后宫同侍疾者,并出就别室。

俄闻上崩,而未发丧也。

夫人与诸后宫相顾曰:"事变矣!"

皆色动股栗。

晡后,太子遣使者赍金合子,帖纸于际,亲署封字,以赐夫人。

夫人见之惶惧,以为鸩毒,不敢发。

使者促之,于是乃发,见合中有同心结数枚。

诸宫人咸悦,相谓曰:"得免死矣!"陈氏恚而却坐,不肯致谢。

诸宫人共逼之,乃拜使者。

其夜,太子烝焉。

及炀帝嗣位之后,出居仙都宫。

寻召入,岁余而终,时年二十九。

帝深悼之,为制《神伤赋》。

容华夫人蔡氏,丹阳人也。

陈灭之后,以选入宫,为世妇。

容仪婉,上甚悦之。

以文献皇后故,希得进幸。

及后崩,渐见宠遇,拜为贵人,参断宫掖之务,与陈氏相亚。

上寝疾,加号容华夫人。

上崩后,自请言事,亦为炀帝所烝。

炀帝萧皇后,梁明帝岿之女也。

江南风俗,二月生子者不举。

后以二月生,由是季父岌收而养之。

未几,岌夫妻俱死,转养舅氏张轲家。

然轲甚贫窭,后躬亲劳苦。

炀帝为晋王时,高祖将为王选妃于梁,遍占诸女,诸女皆不吉。

岿迎后于舅氏,令使者占之,曰:"吉。"

于是遂策为王妃。

后性婉顺,有智识,好学解属文,颇知占候。

高祖大善之,帝甚宠敬焉。

及帝嗣位,诏曰:"朕祗承丕绪,宪章在昔,爰建长秋,用承飨荐。 妃萧氏,夙禀成训,妇道克修,宜正位轩闱,式弘柔教,可立为皇后。"

帝每游幸,后未尝不随从。

时后见帝失德,心知不可,不敢厝言,因为《述志赋》以自寄。

其词曰:承积善之余庆,备箕帚于皇庭。

恐修名之不立,将负累于先灵。

乃夙夜而匪懈,实寅惧于玄冥。

虽自强而不息,亮愚朦之所滞。

思竭节于天衢,才追心而弗逮。

实庸薄之多幸,荷隆宠之嘉惠。

赖天高而地厚,属王道之升平。

均二仪之覆载,与日月而齐明。

乃春生而夏长,等品物而同荣。

愿立志于恭俭,私自竞于诫盈。

孰有念于知足,苟无希于滥名。

惟至德之弘深,情不迩于声色。

感怀旧之余恩,求故剑于宸极。

叨不世之殊盼,谬非才而奉职。

何宠禄之逾分,抚胸襟而未识。

虽沐浴于恩光,内惭惶而累息。

顾微躬之寡昧,思令淑之良难。

实不遑于启处,将何情而自安!

若临深而履薄,心战栗其如寒。

夫居高而必危,虑处满而防溢。

知恣夸之非道,乃摄生于冲谧。

嗟宠辱之易惊,尚无为而抱一。

履谦光而守志,且愿安乎容膝。

珠帘玉箔之奇,金屋瑶台之美,虽时俗之崇丽,盖吾人之所鄙。

愧絺绤之不工,岂丝竹之喧耳。

知道德之可尊,明善恶之由己。

荡嚣烦之俗虑,乃伏膺于经史。

综箴诫以训心,观女图而作轨。

遵古贤之令范,冀福禄之能绥。

时循躬而三省,觉今是而昨非。

嗤黄老之损思,信为善之可归。

慕周姒之遗风,美虞妃之圣则。

仰先哲之高才,贵至人之休德。

质菲薄而难踪,心恬愉而去惑。

乃平生之耿介,实礼义之所遵。

虽生知之不敏,庶积行以成仁。

惧达人之盖寡,谓何求而自陈。

诚素志之难写,同绝笔于获麟。

及帝幸江都,臣下离贰,有宫人白后曰:"外闻人人欲反。"

后曰:"任汝奏之。"

宫人言于帝,帝大怒曰:"非所宜言!"遂斩之。

后人复白后曰:"宿卫者往往偶语谋反。"

后曰:"天下事一朝至此,势已然,无可救也。 何用言之,徒令帝忧烦耳。"

自是无复言者。

及宇文氏之乱,随军至聊城。

化及败,没于窦建德。

突厥处罗可汗遣使迎后于洺州,建德不敢留,遂入于虏庭。

大唐贞观四年,破灭突厥,乃以礼致之,归于京师。

史臣曰:二后,帝未登庸,早俪宸极,恩隆好合,始终不渝。

文献德异鳲鸠,心非均一,擅宠移嫡,倾覆宗社,惜哉!《书》曰:"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高祖之不能敦睦九族,抑有由矣。

萧后初归籓邸,有辅佐君子之心。

炀帝得不以道,便谓人无忠信。

父子之间,尚怀猜阻,夫妇之际,其何有焉!暨乎国破家亡,窜身无地,飘流异域,良足悲矣!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