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志第一百二 舆服一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宋史
《宋史》 志第一百二 舆服一 脱脱、阿鲁图等

五辂 大辂 大辇 芳亭辇 凤辇 逍遥辇 平辇 七宝辇 小舆 腰舆耕根车 进贤车 明远车 羊车 指南车 记里鼓车 白鹭车 鸾旗车 崇德车 皮轩车 黄钺车 豹尾车 属车 五车 凉车 相风乌舆 行漏舆 十二神舆 钲鼓舆 钟鼓楼舆

昔者圣人作舆,轸之方以象地,盖之圆以象天。

《易·传》言:"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干坤。"

夫舆服之制,取法天地,则圣人创物之智,别尊卑,定上下,有大于斯二者乎!舜命禹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周官》之属,有巾车、典路、司常,有司服、司裘、内司服等职。

以是知舆服始于黄帝,成于唐、虞,历夏及商,而大备于周。

周衰,列国肆为侈汰。

秦并之,揽上选以供服御,其次以赐百官,始有大驾、法驾之制;又自天子以至牧守,各有卤簿焉。

汉兴,乃不能监古成宪,而效秦所为。

自是代有变更,志有详略。

《东汉》至《旧唐书》皆称《舆服》,《新唐书》改为《车服》,郑樵合诸代为《通志》又为《器服》。

其文虽殊,而考古制作,无以尚于三代矣。

夫三代制器,所以为百世法者,以其华质适中也。

孔子答颜渊为邦之问曰:"乘殷之辂,服周之冕。"

且《礼》谓"周人上舆",而孔子独取殷辂,是殷之质胜于周也。

又言禹"致美乎黻冕"。

而论冕以周为贵,是周之文胜于夏也。

盖已不能无损益于其间焉。

不知历代于秦已还,何所损益乎?宋之君臣,于二帝、三王、周公、孔子之道,讲之甚明。

至其规模制度,饰为声明,已足粲然,虽不能尽合古制,而于后代庶无愧焉。

宋初,衮冕缀饰不用珠玉,盖存简俭之风,及为卤簿,又炽以旗帜,华以绣衣,亵以球杖,岂非循袭唐、五季之习,犹未能尽去其陋邪?诒之子孙,殆有甚焉者矣。

迄于徽宗,奉身之欲,奢荡靡极,虽欲不亡得乎?靖康之末,累朝法物,沦没于金。

中兴,掇拾散逸,参酌时宜,务从省约。

凡服用锦绣,皆易以缬、以罗;旗仗用金银饰者,皆易以绘、以髹。

建炎初,有事郊报,仗内拂扇当用珠饰。

高宗曰:"事天贵质,若尚华丽,非禋祀本意也。"

是以子孙世守其训,虽江介一隅,而华质适时,尚足为一代之法。

其儒臣名物度数之学,见诸论议,又有可观者焉。

今取旧史所载,着于篇,作《舆服志》。

五辂。

宋自神宗以降,锐意稽古,礼文之事,招延儒士,折衷同异。

元丰有详定礼文所,徽宗大观间有议礼局,政和又有礼制局。

先是,元丰虽置局造辂,而五辂及副辂,多仍唐旧。

玉辂,自唐显庆中传之,至宋曰显庆辂,亲郊则乘之。

制作精巧,行止安重,后载太常舆闟戟,分左右以均轻重,世之良工,莫能为之。

其制:箱上置平盘、黄屋,四柱皆油画刻镂。

左青龙,右白虎,龟文,金凤翅,杂花,龙凤,金涂银装,间以玉饰。

顶轮三层,外施银耀叶,轮衣、小带、络带并青罗绣云龙,周缀丝畏带、罗文佩、银穗球、小铃。

平盘上布黄褥,四角勾阑设圆鉴、翟羽。

虚匮内贴银镂香罨,轼匮银龙二,衔香囊,银香炉,香宝,锦带,下有障尘。

青画轮辕,银毂乘叶,三辕,银龙头,横木上有银凤十二。

左建青旗,十有二旒,皆绣升龙;右载闟戟,绣黻文,并青绣绸杠。

又设青绣门帘,银饰梯一,拓叉二,推竿一,银錔头,银装行马,青缯裹挽索。

驾六青马,马有金面,插雕羽,鞶缨,攀胸铃拂,青绣屉,锦包尾。

又诞马二,在辂前,饰同驾马。

余辂及副辂皆有之。

驾士六十四人。

金辂色以赤,驾六赤马,建大旗,驾士六十四人。

像辂色以浅黄,驾六赭白马,建大赤,驾士四十人。

革辂色以黄,驾六騧马,建大白,驾士四十人。

木辂色以黑,驾六黑骝马,建大麾,驾士四十人。

自金辂而下,其制皆同玉辂,惟无玉饰。

五副辂并驾六马,驾士四十人,当用银饰者,皆以铜,余制如正辂。

政和三年,议礼局更上皇帝车辂之制,诏颁行。

玉辂,箱上平盘、黄屋以下皆如旧。

顶轮三层,内一层素,轮顶上施金涂银山花叶及翟羽,青丝绣云龙络带二,周缀杂色丝畏带八、铜佩八、银穗球二。

平盘上布红罗绣云龙褥,曲几、扶几,上下设银螭首二十四。

四角勾阑设圆鉴一十六,青罗绣宝相花带,火珠二十八。

香匮设香炉,红罗绣宝相花带香囊,香宝,银结绶二,红罗绣云龙结绶一,红锦帜龙凤门帘一。

青画轮辕,银毂乘叶。

轼匮、横辕、前辕并饰以金涂银螭首,横辕上施银立凤一十二。

左建太常,十有二旒;右载闟戟,绣黻文。

杠裤一,以青绣,杠首饰以银螭首。

金涂铜钹,青牦牛尾拂,青缯裹索。

驾青马六,马有铜面,插雕羽,鞶缨,攀胸铃拂,青线织屉,红锦包尾。

又踏路马二,在辂前,饰同驾马。

凡大祭祀乘之。

金辂以下,并以次列其后。

若大朝会、册命皇太子诸王大臣,则设五辂于大庆殿庭,为充庭之仪。

金辂赤质,以金饰诸末,建大旗,余同玉辂,驾赤马六;凡玉辂之饰以青者,金辂以绯。

像辂浅黄质,金涂铜装,以象饰诸末,建大赤,余同玉辂,驾赭白马六;凡玉辂之饰以青者,像辂以银褐。

革辂黄质,鞔之以革,建大白,余同玉辂,驾騧马六;凡玉辂之饰以青者,革辂以黄。

木辂黑质漆之,建大麾,余同玉辂,驾黑骝六;凡玉辂之饰以青者,木辂以皂。

凡玉辂用金涂银装者,像辂、革辂、木辂及五副辂,并金涂铜装。

又礼制局言:"玉辂马缨十二而无采,不应古制,欲以五采罽饰樊缨十有二就。 辂衡、轼并无鸾和,乞添置。 盖弓二十有二,不应古制,乞增为二十八,以象星。 又《巾车》言‘玉辂建太常’而不言色,《司常》注云:‘九旗之帛皆用绛,以周尚赤故也。 ’《礼记·月令》中央‘天子乘大辂,载黄旗’,以金、象、木、革四辂及所建之旗,与四时所乘所载皆合。 今玉辂所建之旗,以青帛十二幅连属为之,有升龙而非交龙,又无三辰,皆非古制。 如依成周以所尚之色则用赤,依《月令》兼四代之制则当用黄,仍分縿、斿之制及绣画三辰于其上。 今改制,太常其斿曳地,当依《周官》以六人维之。 又《左传》言:‘毚、鸾、和、铃,昭其声也。 ’注:‘锡在马额,铃在旗首。 ’今旗首无铃,乞增置。 又车盖周以流苏及佩各八,无所法象,欲各增为十二,以应天数。 又辂之诸末,尽饰以玉,为称其实,而罗纹杂佩乃用涂金,乞改为玉。 又车箱两轓有金涂龟文及昆翅,左龙右虎,乃后代之制,欲改用蟉龙,加玉为饰。"

又言:"既建太常当车之后,则自后登车有妨。 《曲礼》言:‘君车将驾,则仆执策立于马前,已驾,仆展軨,效驾,奋衣由右上,取贰绥跪乘,执策分辔,驱之,五步而立,君出就车。 ’则君升车亦当自右,由前而入。 今玉辂前有式匮,不应古制,恐当更易,以便登车及改式之制。 又《礼记》言‘车得其式’,《周官·舆人》:‘三分其隧,一在前,二在后,以揉其式,以其广之半为之式崇。 三分轸围,去一以为式围。 三分轵围,去一以为轛围。 ’注:‘立者为轛,横者为轵。 ’今玉辂无式。"

诏:"玉辂用青质,轮辀络带,其色如之。 四柱、平盘、虚匮则用赤,增盖弓之数为二十八,左右建旗、常,并青。 太常绣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旗上则绣以云龙。 朱杠,青绦,铃垂十有二就,流苏及佩各增十二之数。 樊缨饰以五采之罽,衡式之上又加鸾和。 辂之诸末,耀叶、螭头、云龙、垂牙、锤脚、花版、结绶、罗纹杂佩、羽台、葱台、麻炉、香宝、压贴牌字,皆饰以玉。 自后而升,式匮不去。 既成,高二丈七寸五分,阔一丈五尺。 副玉辂,亦用青色,旧驾马四,增为六,色亦以青。"

政和四年,诏改修正副辂,讨论制造金、象、革、木四辂,并依新修玉辂制度。

旗、常并建,各与辂一色。

除去闟戟,改车箱两轓龟文、昆翅、左龙、右虎之饰,并用蟉龙。

增盖弓、博山、流苏等数,轼衡加和鸾,以合于古。

金辂朱质,饰以金涂银;左右建太常、大旗及轮衣、络带等,色皆以黄;龙旗九斿,如《周官》金辂建大旗之制;驾马以騧,饰樊缨五采九就。

像辂朱质,凡制度、装缀、名物并同金辂,饰以象及金涂银铜瑜石;左右建太常、大赤,轮衣、络带等,色皆以红;大赤绣鸟隼七斿,如《周官》象辂建大赤之制;驾马以赤,饰樊缨七就。

革辂朱质,凡制度、装缀、名物并同金辂,饰以金涂铜瑜石;左右建太常、大白及轮衣、络带等,色皆以浅黄;大白绣熊虎六斿,如《周官》革辂建大白之制;驾马以赭白,饰樊缨五就。

木辂朱质,凡制度、装缀、名物皆同金辂,饰以金涂瑜石;左右建太常、大麾及轮衣、络带等,色皆以皂;大麾绣龟蛇四斿,如《周官》木辂建大麾之制;驾马以乌,饰樊缨三就。

四辂驾马各六。

玉辂驾士六十四人,余皆四十人。

又礼制局增改雅饰诸辂:旧副玉辂色青,饰以金,改用黄而饰以玉;樊缨如正辂之制;建太常,色黄,饰以组,像日月于縿、星辰于斿,其长曳地。

旧金辂改用青,饰以金;樊缨以五采罽而九就;建大旗,色青,饰以组,像交龙于丝参、升龙于斿,其长齐轸。

像辂改用赤,饰以象;樊缨以五采罽而七就;建大赤,色赤,饰以组,像鸟隼于縿、斿,其长齐较。

革辂改用白,饰以革;龙勒绦缨,建大白,色白,饰以组,像熊虎于縿、斿,其长齐肩。

三辂皆维以缕,削幅为之。

木辂依旧色,而饰以漆,其色黑;前樊鹄缨,建大麾,色黑,饰以组,像龟蛇于縿、斿,其长齐首;维以缕,充幅为之。

又诏玉辂身仍用红,太常、旗、络带等用黄,余常、旗、络带,亦随其辂色。

高宗渡江,卤簿、仪仗悉毁于兵。

绍兴十二年,始命工部尚书莫将、户部侍郎张澄等以天禧、宣和《卤簿图》考究制度,及故内侍工匠省记指说,参酌制度。

是年九月,玉辂成;明年,遂作金、象、革、木四辂,副辂不设。

玉辂之制,青色,饰以玉,通高十九尺,轮高六十三寸,辐径三十九寸,轴长十五尺三寸。

顶上剡为轮三层,像天圜也。

外施青玉博山八十一, 一名耀叶。

镂以金涂龙文,覆以青罗,曰轮衣。

缀垂玉佩,间以五色垂牦尾,曰流苏。

一名丝畏带。

顶四角分垂青罗曰络带,表里绣云龙。

遇雨,则油黄缯覆之。

辂之中四柱,像地方也,前柱卷龙。

平盘上布锦褥,前有横轼,后垂锦软帘。

登车则自后卷帘梯级以登。

四面周以阑而阙其中,以备登降。

执绥官先自右升,立于右柱下,以备顾问。

阑柱头有玉蹲龙。

轼前有牌,镂曰"玉辂",以玉篆之,上有玉龙二。

中设御坐,纯以黄香木为之,取其黄中之正色也。

下有涂金蹲龙十六。

在平盘四围下,又有拓角云龙,金彩饰之,前后左右各二。

前有辕木三,鳞体昂首龙形。

辕木上束两横竿,在前者名曰凤辕,马负之以行;次曰推辕,班直推之以助马力。

横于辕后者名曰压辕,以人压于后,欲取其平。

车轮三岁一易,心用榆,圜数尺,圈以铁,以防折裂。

横贯大木以为轴,夹以两轮,轮皆彩画,此辂下饰也。

每新轮成,载铁万斤试之。

左建太常,右建龙旗,插于辂后两柱之金环前。

驾青马六,马有镂锡,鞶缨,金铃,红旄绣屉,金包□□,锦包尾,青缯裹索引之。

驾士二百三十二人。

诞马十二人,左右索百二十八人,入辕马十二人,龙头子二人,前后抱辕各六人,推竿四人,捧轮四人,拓叉四人,净席四人,前拦人员一人,后拦人员一人,前拦马八人,后拦马八人,踏道人员二人,踏道二十人,小拓叉四人,小梯子二人,烛台二人,香匙剪子二人,左右索人员二人。

鵩又有呵喝人员二人,教马官二人,捧轮将军四人,千牛卫将军二人,推轮轴官健八人,抱太常龙旗官六人,职掌五人,专知官一人,手分一人,库子八人,装挂工匠二人,诸作工匠十五人,盖覆仪鸾司十一人,监官三员。

金辂黄色,饰以金涂银,制如玉辂,而高减五寸;博山、轮衣、络带、辕辐、轴并以黄,建大旗九斿;驾黄马六,驾士一百五十四人。

像辂朱色,饰以象及金涂铜,制如金辂;博山、轮衣、络带并以朱,建大赤七斿;驾赤马六,驾士一百五十四人。

革辂浅黄白色,饰以金涂铜,制如象辂;博山、轮衣、络带并以浅黄白,建大白六斿;驾黄白马六,驾士百五十四人。

木辂黑色,饰以金涂银,制如革辂;博山、轮衣、络带并以黑,建大麾四斿;驾黑马六,驾士一百五十四人。

五辂驾士服色:平巾帻、青绢抹额、缬绢对花凤袍、绯缬绢对花宽袖袄、罗袜绢裤、衣蔑、麻鞋,其色各从其辂。

大辂。

政和六年,徐秉哲言:"南北郊,皇帝乘玉辂以赴斋宫。 自斋宫赴坛,正当祀天祭地,乃乘大辇,疑非礼意。"

下礼制局讨论。

礼制局请:"造大辂如玉辂之制,唯不饰以玉。 所驾之马,其数如之,唯樊缨一就,以称尚质之义。 仍建大旗十有二旒,龙章日月,以协象天之义。 至礼毕还斋宫,则御大辇,于礼无嫌。"

从之。

大辇。

《周官》巾车氏有辇车,以人组挽之,宫中从容所乘。

唐制,辇有七:一曰大凤辇,二曰大芳辇,三曰仙游辇,四曰小轻辇,五曰芳亭辇,六曰大玉辇,七曰小玉辇。

太祖建隆四年,翰林学士承旨陶谷为礼仪使,创意造为大辇:赤质,正方,油画,金涂银叶,龙凤装。

其上四面行龙云朵,火珠方鉴,银丝囊网,珠翠结绦,云龙钿窠霞子。

四角龙头衔香囊,顶轮施耀叶。

中有银莲花坐龙,红绫里,碧牙压帖。

内设圆鉴,银丝香囊,银饰勾阑、台坐,红丝绦网,□錔。

中施黄褥,上置御坐,扶几,香炉,锦结绶。

几衣、轮衣、络带并绯绣压金银线。

长竿四,银裹铁锔龙头,鱼钩,锦膊褥,银装画梯,拓叉,黄罗缘席、褥、帊,梯杖褥,朱索,绯缯油帊。

主辇六十四人。

亲祀南郊、谒太庙还及具鸾驾黄麾仗、省方还都,则乘之。

真宗东封,以旧辇太重,遂命别造,凡减七百余斤,后常用焉。

神宗已后,其制:赤质,正方,油画,金涂银龙凤装,朱漆天轮一,金涂银顶龙一。

四面施行龙一十六,火珠四。

四角龙头四,穗球一十二。

顶轮施耀叶,红罗轮衣一,缀银铃,红罗络带二。

中设御坐、曲几、锦褥等,施屏风,香炉,结绶。

长竿四,饰以金涂银龙头。

祀毕,车驾还内,若不进辂,则乘大辇。

政和之制:黄质,冒以黄衣,纮以黄带。

车箱四围,于桯之外,高二尺二寸。

设轼于前楹,轼高三尺二寸。

建大旗于后楹,旗十二斿,其长曳地,其色黄,绘以交龙;素帛为縿,绘以日月,以弧张幅,以韣韬弧;杠以青锦绸之,注旄于竿首,系以铃。

国朝之辇有七,中兴后,唯存大辇、平辇、逍遥三辇而已。

大辇又曰大安辇,其制:赤质,正方,高十五尺三寸,方十一尺六寸。

四柱,平盘,上覆青绿锦。

上有天轮三层,外施金涂银博山八十一。

内有圆镜,金涂银顶龙一,四面行龙十六,火珠四。

轮衣以青,坠以金铃,顶有青罗十字分垂四角,曰络带。

四角出龙首,衔牦牛五色尾,曰旒绥。

四面拱斗,外施方镜,九柱围以朱阑,中设御坐、曲几、屏风、锦褥。

下举以长竿四,攒竹筋胶丹漆之,竿为龙首。

平盘下,四围结红丝网。

辇官服色:武弁,黄缬对凤袍,黄绢勒帛,紫生色袒带,紫绢行縢。

芳亭辇,黑质,顶如幕屋,绯罗衣,裙襕、络带皆绣云凤。

两面朱绿窗花版,外施红丝网绸,金铜□錔,前后垂帘,下设牙床、勾阑。

长竿四,银龙头,银饰梯,行马。

主辇一百二十人。

政和之制,帘以红罗绣鹅为额,内设御坐,长竿饰以金涂铜螭首,横竿二。

凤辇,赤质,顶轮下有二柱,绯罗轮衣,络带、门帘皆绣云凤。

顶有金凤一,两壁刻画龟文、金凤翅。

前有轼匮、香炉、香宝、结带,下有勾阑二重,内设红锦褥。

长竿二,银饰梯,行马。

主辇八十人。

法驾卤簿,不设凤辇。

逍遥辇,以棕榈为屋,赤质,金涂银装,朱漆扶版二,云版一,长竿二,饰以金涂银龙头。

常行幸所御。

又鱼钩,□錔,梅红绦。

辇官十二人,春夏服绯罗衫,秋冬服白师子锦袄。

东封,别造辟尘逍遥辇,加窗隔,黄缯为里,赐名省方逍遥辇。

中兴之制,赤质,金涂四柱,棕屋上有走脊金龙四,中起火珠凸顶,四面不设窗障,中有御踏子,制甚简素。

祗应人员服帽子、宜男方胜缬衫。

平辇,又名平头辇,亦曰太平辇,饰如逍遥辇而无屋。

辇官十二人,服同逍遥辇。

常行幸所御。

东封,别造升山天平辇,施机关,赐名曰登封辇。

中兴之制,赤质,正方,形如一朱龙椅而加长竿二,饰如逍遥辇而不施棕屋,制尤简素,止施画云版而已。

又有七宝辇,隆兴二年,为德寿宫所制也。

高五十一寸,阔二十七寸,深三十六寸。

比附大辇、平辇制度为之。

上施顶轮、耀叶、角龙、顶龙、滴子、铎子、结穗球。

下施梅红丝裙网,加缀七宝,中设香木御坐,引手为转身龙,告背为龙首,告枰子织以红黄藤。

舁以长竿二,竿为螭首,金涂银饰焉。

初,有司言:"东都旧制,辇饰以玉,裙网用七宝,而滴子用真珠。"

帝曰:"上皇意不然,止欲简素。"

遂以涂金易玉,梅红丝结裙网,间缀七宝,而角牙易真珠。

既而上皇却不受,每至大内,多乘马,而间有行幸,则用肩舆。

自是,重华、寿康两宫并不别造。

小舆,赤质,顶轮下施曲柄如盖,绯绣轮衣、络带,制如凤辇而小。

下有勾阑,牙床,绣沥水。

中设方床,绯绣罗衣,锦褥。

上有小案、坐床,皆绣衣。

踏床绯衣。

前后长竿二,银饰梯,行马。

奉舆二十四人。

中兴后,去其轮盖,方四十九寸,高三十一寸。

舆上周以勾阑,施翟羽,玉照子,中为方床三级。

上设御坐、曲几、踏子,曲柄绯罗绣盖,舆下红丝结五色花裙网。

舁以长竿二,竿为螭首。

宫殿从容所乘,设卤簿则陈之。

腰舆,前后长竿各二,金铜螭头,绯绣凤裙襕,上施锦褥,别设小床,绯绣花龙衣。

奉舆十六人。

中兴制,赤质,方形,四面曲阑,下结绣裙网。

制如小舆,惟无翟尾、玉照子、三级床、曲柄盖,而上设方御床、曲几,舁竿无螭首,用亦同小舆。

耕根车制,青质,盖三层,余如五辂之副。

驾六青马,驾士四十人。

亲祠具大驾、法驾卤簿,并列于仗内;若耕籍则乘之。

国朝之车,自耕根而下,凡十有五。

南渡所存,惟耕根车一而已,其制度并同,惟驾士七十五人。

进贤车,古安车也。

太祖干德元年改赤质,两壁纱窗,擎耳,虚匮,一辕,绯幰衣,络带、门帘皆绣凤,红丝网。

中设朱漆床,香案,紫绫案衣,绯缯裹 挽索,朱漆行马。

凡车皆有挽索、行马。

驾四马,驾士二十四人。

明远车,古四望车也,驾以牛。

太祖干德元年改,仍旧四马。

赤质,制如屋,重檐勾阑,上有金龙,四角垂铜铎,上层四面垂帘,下层周以花版,三辕。

驾士四十人,服绣对凤。

羊车,古辇车也,亦为画轮车,驾以牛。

隋驾以果下马,今亦驾以二小马。

赤质,两壁画龟文、金凤翅,绯幰衣、络带、门帘皆绣瑞羊。

童子十八人。

指南车,一曰司南车。

赤质,两箱画青龙、白虎,四面画花鸟,重台,勾阑,镂拱,四角垂香囊。

上有仙人,车虽转而手常南指。

一辕。

凤首,驾四马。

驾士旧十八人,太宗雍熙四年,增为三十人。

仁宗天圣五年,工部郎中燕肃始造指南车,肃上奏曰: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起大雾,军士不知所向,帝遂作指南车。

周成王时,越裳氏重译来献,使者惑失道,周公赐軿车以指南。

其后,法俱亡。

汉张衡、魏马钧继作之,属世乱离,其器不存。

宋武帝平长安,尝为此车,而制不精。

祖冲之亦复造之。

后魏太武帝使郭善明造,弥年不就,命扶风马岳造,垂成而为善明鸩死,其法遂绝。

唐元和中,典作官金公立以其车及记里鼓上之,宪宗阅于麟德殿,以备法驾,历五代至国朝,不闻得其制者,今创意成之。

其法:用独辕车,车箱外笼上有重构,立木仙人于上,引臂南指。

用大小轮九,合齿一百二十。

足轮二,高六尺,围一丈八尺。

附足立子轮二,径二尺四寸,围七尺二寸,出齿各二十四,齿间相去三寸。

辕端横木下立小轮二,其径三寸,铁轴贯之。

左小平轮一,其径一尺二寸,出齿十二;右小平轮一,其径一尺二寸,出齿十二。

中心大平轮一,其径四尺八寸,围一丈四尺四寸,出齿四十八,齿间相去三寸。

中立贯心轴一,高八尺,径三寸。

上刻木为仙人,其车行,木人指南。

若折而东,推辕右旋,附右足子轮顺转十二齿,击右小平轮一匝,触中心大平轮左旋四分之一,转十二齿,车东行,木人交而南指。

若折而西,推辕左旋,附左足子轮随轮顺转十二齿,击左小平轮一匝,触中心大平轮右转四分之一,转十二齿,车正西行,木人交而南指。

若欲北行,或东,或西,转亦如之。

诏以其法下有司制之。

大观元年,内侍省吴德仁又献指南车、记里鼓车之制,二车成,其年宗祀大礼始用之。

其指南车身一丈一尺一寸五分,阔九尺五寸,深一丈九寸,车轮直径五尺七寸,车辕一丈五寸。

车箱上下为两层,中设屏风,上安仙人一执仗,左右龟鹤各一,童子四各执缨立四角,上设关戾。

卧轮一十三,各径一尺八寸五分,围五尺五寸五分,出齿三十二,齿间相去一寸八分。

中心轮轴随屏风贯下,下有轮一十三,中至大平轮。

其轮径三尺八寸,围一丈一尺四寸,出齿一百,齿间相去一寸二分五厘,通上左右起落。

二小平轮,各有铁坠子一,皆径一尺一寸,围三尺三寸,出齿一十七,齿间相去一寸九分。

又左右附轮各一,径一尺五寸五分,围四尺六寸五分,出齿二十四,齿间相去二寸一分。

左右迭轮各二,下轮各径二尺一寸,围六尺三寸,出齿三十二,齿间相去二寸一分;上轮各径一尺二寸,围三尺六寸,出齿三十二,齿间相去一寸一分。

左右车脚上各立轮一,径二尺二寸,围六尺六寸,出齿三十二,齿间相去二寸二分五厘。

左右后辕各小轮一,无齿,系竹{□但}并索在左右轴上,遇右转使右辕小轮触落右轮,若左转使左辕小轮触落左轮。

行则仙童交而指南。

车驾赤马二,铜面,插羽,鞶缨,攀胸铃拂,绯绢屉,锦包尾。

记里鼓车,一名大章车。

赤质,四面画花鸟,重台,勾阑,镂拱。

行一里,则上层木人击鼓;十里,则次层木人击镯。

一辕,凤首,驾四马。

驾士旧十八人,太宗雍熙四年,增为三十人。

仁宗天圣五年,内侍卢道隆上记里鼓车之制:"独辕双轮,箱上为两重,各刻木为人,执木槌。 足轮各径六尺,围一丈八尺。 足轮一周,而行地三步。 以古法六尺为步,三百步为里,用较今法五尺为步,三百六十步为里。 立轮一,附于左足,径一尺三寸八分,围四尺一寸四分,出齿十八,齿间相去二寸三分。 下平轮一,其径四尺一寸四分,围一丈二尺四寸二分,出齿五十四,齿间相去与附立轮同。 立贯心轴一,其上设铜旋风轮一,出齿三,齿间相去一寸二分。 中立平轮一,其径四尺,围一丈二尺,出齿百,齿间相去与旋风等。 次安小平轮一,其径三寸少半寸,围一尺,出齿十,齿间相去一寸半。 上平轮一,其径三尺少半尺,围一丈,出齿百,齿间相去与小平轮同。 其中平轮转一周,车行一里,下一层木人击鼓;上平轮转一周,车行十里,上一层木人击镯。 凡用大小轮八,合二百八十五齿,递相钩锁,犬牙相制,周而复始。"

诏以其法下有司制之。

大观之制,车箱上下为两层,上安木人二,身各手执木槌。

轮轴共四。

内左壁车脚上立轮一,安在车箱内,径二尺二寸五分,围六尺七寸五分,二十齿,齿间相去三寸三分五厘。

又平轮一,径四尺六寸五分,围一丈三尺九寸五分,出齿六十,齿间相去二寸四分。

上大平轮一,通轴贯上,径三尺八寸,围一丈一尺,出齿一百,齿间相去一寸二分。

立轴一,径二寸二分,围六寸六分,出齿三,齿间相去二寸二分。

外大平轮轴上有铁拨子二。

又木横轴上关戾、拨子各一。

其车脚转一百遭,通轮轴转周,木人各一击钲、鼓。

白鹭车,隋所制也,一名鼓吹车。

赤质,周施花版,上有朱柱,贯五轮相重,轮衣以绯,皂顶及绯络带,并绣飞鹭。

柱杪刻木为鹭,衔鹅毛筒,红绶带。

一辕。

驾四马,驾士十八人。

鸾旗车,汉制,为前驱。

赤质,曲壁,一辕。

上载赤旗,绣鸾鸟。

驾四马,驾士十八人。

崇德车,本秦辟恶车也。

上有桃弧棘矢,所以禳却不祥。

太祖干德元年,改赤质,周施花版,四角刻辟恶兽,中载黄旗,亦绣此兽。

太卜署令一人,在车中执旗。

驾四马,驾士十八人。

政和之制,建黄罗绣崇德旗一,彩画刻木獬豸四。

宣和元年,礼制局言:"崇德车载太卜令一员,画辟恶兽于旗。 《记》曰‘前巫而后史’,《传》曰‘桃弧棘矢,以供御王事’。 请以巫易太卜,弧矢易辟恶兽。"

从之。

皮轩车,汉前驱车也。

冒以虎皮为轩,取《曲礼》"前有士师,则载虎皮"之义,赤质,曲壁,上有柱,贯五轮相重,画虎文。

驾四马,驾士十八人。

政和之制,用漆柱,贯朱漆皮轩五。

黄钺车,汉制,乘舆建之,在大驾后。

晋卤簿有黄钺车。

唐初无之,贞观后始加。

赤质,曲壁,中设金钺一,锦囊绸杠。

左武卫队正一人,在车中执钺。

驾两马,驾士十五人。

豹尾车。

古者军正建豹尾。

汉制,最后车一乘垂豹尾,豹尾以前即同禁中。

唐贞观后,始加此车于卤簿内,制同黄钺车。

上戴朱漆竿,首缀豹尾,右武卫队正一人执之。

驾两马,驾士十五人。

属车,一曰副车,一曰贰车,一曰左车。

秦制,大驾属车八十一乘,法驾三十六乘。

汉法驾用三十一乘,小驾用十二乘。

隋制,大驾三十六,法驾十二,小驾不用。

唐大驾唯用十二乘,宋因之。

黑质,两箱CP装,前有曲阑,金铜饰,上施紫通幰,络带、门帘皆绣云鹤,紫丝网□錔。

每乘驾三牛,驾士十人。

五车。

徽宗宣和元年,礼制局言:"旧卤簿记有白鹭、鸾旗、皮轩三车,其制非古。 按《曲礼》曰:‘前有水则载青旌,前有尘埃则载鸣鸢,前有车骑则载飞鸿,前有士师则载虎皮,前有鸷兽则载貔貅。 ’万乘一出,五车必载,所以警众也。 青旌、鸣鸢、飞鸿、貔貅乃以白鹭、鸾旗杂陈其间,未为合礼。 今欲改五车相次于中道,继之以崇德车,于是为备。"

青旌车,赤质,曲壁,中载青旌,以绛帛为之,书青鸟于其上。

鸣鸢车,赤质,曲壁,中载鸣鸢旌,以绛帛为之,画鸣鸢于其上。

飞鸿车,赤质,曲壁,中载飞鸿旌,以绛帛为之,画飞鸿于其上。

虎皮车,赤质,曲壁,中载虎皮旌,以绛帛为之,缘以赤,画虎皮于上。

貔貅车,赤质,曲壁,旌以绛帛为之,缘以赤,画貔貅于上。

其辕皆一。

凉车,赤质,金涂银装,龙凤五采明金,织以红黄藤,油壁,绯丝绦龙头,梅红罗褥,银螭头,穗球,云朵踏头,莲花坐,雁钩,火珠,门沓,金屈钺,频伽,大小镮,驾以橐驼。

省方在道及校猎回则乘之。

相风乌舆,上载长竿,竿杪刻木为乌,垂鹅毛筒,红绶带,下承以小盘,周以绯裙,绣乌形。

舆士四人。

行漏舆,隋大业行漏车也。

制同钟、鼓楼而大,设刻漏如称衡。

首垂铜钵,末有铜像,漆匮贮水,渴乌注水入钵中。

长竿四,舆士六十人。

十二神舆,赤质,四门旁刻十二辰神,绯绣轮衣、络带。

舆士十二人。

交龙钲、鼓舆各一,皆刻木为二青龙相交,下有木台、长竿,一持画鼓,一挂金钲,上皆有绯盖,亦绣交龙。

舆士各二人。

中兴后,相风、行漏、十二神、钲鼓四舆,悉省去。

钟、鼓楼舆各一,本隋大驾钟车、鼓车也。

皆刻木为屋,中置钟、鼓,下施木台、长竿,如钲、鼓舆。

舆士各二十四人。

行漏舆、十二神舆、交龙钲鼓舆、钟鼓楼,旧礼无文,皆太祖开宝定礼所增。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