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列传第一百七十六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宋史
《宋史》 列传第一百七十六 脱脱、阿鲁图等

○乔行简范钟游似赵葵兄范谢方叔

乔行简,字寿朋,婺州东阳人。

学于吕祖谦之门。

登绍熙四年进士第。

历官知通州,条上便民事。

主管户部架阁,召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兼枢密院编修官。

升秘书郎,为淮西转运判官,知嘉兴府。

改淮南转运判官兼淮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

言金有必亡之形,中国宜静以观变。

因列上备边四事。

会近臣有主战者,师遂出,金人因破蕲、黄。

移浙西提点刑狱兼知镇江府。

迁起居郎兼国子司业,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兼侍讲。

寻迁宗正少卿、秘书监,权工部侍郎,皆任兼职。

理宗即位,行简贻书丞相史弥远,请帝法孝宗行三年丧。

应诏上疏曰:

求贤、求言二诏之颁,果能确守初意,深求实益,则人才振而治本立,国威张而奸宄销。

臣窃观近事,似或不然。

夫自侍从至郎官凡几人,自监司至郡守凡几人,今其所举贤能才识之士又不知其几人也,陛下盖尝摭其一二欲召用之矣。

凡内外小大之臣囊封来上,或直或巽,或切或泛,无所不有,陛下亦尝摭其一二见之施行且褒赏之矣。

而天下终疑陛下之为具文。

盖以所召者,非久无宦情决不肯来之人,则年已衰暮决不可来之人耳。

彼风节素著、持正不阿、廉介有守、临事不挠者,论荐虽多,固未尝收拾而召之也。

其所施行褒赏者,往往皆末节细故,无关于理乱,粗述古今,不至于抵触,然后取之以示吾有听受之意。

其间亦岂无深忧远识高出众见之表,忠言至计有补圣听之聪者,固未闻采纳而用之也。

自陛下临御至今,班行之彦,麾节之臣,有因论列而去,有因自请而归。

其人或以职业有闻,或以言语自见,天下未知其得罪之由,徒见其置散投闲,倏来骤去,甚至废罢而镌褫,削夺而流窜,皆以为陛下黜远善士,厌恶直言。

去者遂以此而得名,朝廷乃因是而致谤,其亦何便于此。

夫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治乱安危,莫不由此。

又言:"敬天命,伸士气。"

时帝移御清燕殿,行简奏"愿加畏谨",且言:"群贤方集,愿勿因济王议异同,致有涣散。"

升兼侍读,兼国子祭酒、吏部侍郎,权礼部尚书。

权刑部尚书,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进签书枢密院事。

太后崩,疏言:

向者,陛下内廷举动,皆有禀承。

小人纵有蛊惑干求之心,犹有所忌惮而不敢发,今者,安能保小人之不萌是心?陛下又安能保圣心之不无少肆?陛下为天下君,当懋建皇极,一循大公,不私应徇小人为其所误。

凡为此者,皆戚畹肺肝之亲,近习贵幸之臣,奔走使令之辈。

外取货财,内坏纲纪。

上以罔人君之聪明,来天下之怨谤;下以挠官府之公道,乱民间之曲直。

纵而不已,其势必至于假采听之言而伤动善类,设众人之誉而进拔憸人,借纳忠效勤之意而售其阴险巧佞之奸。

日积月累,气势益张,人主之威权,将为所窃弄而不自知矣。

陛下衰绖在身,愈当警戒,宫庭之间既无所严惮,嫔御之人又视昔众多,以春秋方富之年,居声色易纵之地,万一于此不能自制,必于盛德大有亏损。

愿陛下常加警省。

又论火灾求言,乞取其切者付外行之。

又论许国不当换文资,其当虑者有五;郑损不当帅蜀。

又言:"时青者,以官则国家之节度,以人则边陲之大将,一旦遽为李全所戕,是必疑其终为我用,虑变生肘腋,故先其未发驱除之。 窃意军中必有愤激思奋之人,莫若乘势就淮阴一军拔其尤者以护其师,然后明指杀青者之姓名,俾之诛戮,加赠恤之典于青,则其势自分,而吾得籍此以制之,则可折其奸心而存吾之大体。 不然,跋扈者专杀而不敢诛,有功者见杀而不敢诉,彼知朝廷一用柔道而威断不施,乌保其不递相视效?则其所当虑者,不独李全一人而已。"

又言:"山阳民散财殚,非凶贼久安之地,当日夜为鸱张之计。 扬州城坚势壮,足以坐制全淮,此曹未必无窥伺之心,或为所入,则淮东俱非我有,不可不先为之虑也。"

又请屯驻重兵海道,内为吴、越之捍蔽,外为南北之限制。

又论:"李全攻围泰州,剿除之兵今不可已。 此贼气貌无以逾人,未必有长算深谋,直剽捍勇决,能长雄于其党耳,况其守泗之西城则失西城,守下邳则失下邳,守青社则失青社,既又降北,此特败军之将。 十年之内,自白丁至三孤,功薄报丰,反背义忘恩,此天理人情之所共愤,惟决意行之。"

后皆如行简所料。

拜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

时议收复三京,行简在告,上疏曰:八陵有可朝之路,中原有可复之机,以大有为之资,当有可为之会,则事之有成,固可坐而策也。

臣不忧出师之无功,而忧事力之不可继。

有功而至于不可继,则其忧始深矣。

夫自古英君,必先治内而后治外。

陛下视今日之内治,其已举乎,其未举乎?向未揽权之前,其敞凡几?今既亲政之后,其已更新者凡几?欲用君子,则其志未尽伸;欲去小人,则其心未尽革。

上有厉精更始之意,而士大夫之苟且不务任责者自若。

朝廷有禁包苴、戒贪墨之令,而州县之黩货不知盈厌者自如。

欲行楮令,则外郡之新券虽低价而莫售;欲平物价,则京师之百货视旧直而不殊。

纪纲法度,多颓弛而未张;赏刑号令,皆玩视而不肃。

此皆陛下国内之臣子,犹令之而未从,作之而不应,乃欲阖辟干坤,混一区宇,制奸雄而折戎狄,其能尽如吾意乎?此臣之所忧者一也。

自古帝王,欲用其民者,必先得其心以为根本。

数十年来,上下皆怀利以相接,而不知有所谓义。

民方憾于守令,缓急岂有效死勿去之人;卒不爱其将校,临陈岂有奋勇直前之士。

蓄怨含愤,积于平日,见难则避,遇敌则奔,惟利是顾,皇恤其他。

人心如此,陛下曾未有以转移固结之,遽欲驱之北乡,从事于锋镝,忠义之心何由而发?况乎境内之民,困于州县之贪刻,厄于势家之兼并,饥寒之氓常欲乘时而报怨,茶盐之寇常欲伺间而窃发,萧墙之忧凛未可保。

万一兵兴于外,缀于强敌而不得休,潢池赤子,复有如江、闽、东浙之事,其将奈何?夫民至愚而不可忽,内郡武备单弱,民之所素易也。

往时江、闽、东浙之寇,皆藉边兵以制之。

今此曹犹多窜伏山谷,窥伺田里,彼知朝廷方有事于北方,其势不能以相及,宁不又动其奸心?此臣之所忧者二也。

自古英君,规恢进取,必须选将练兵,丰财足食,然后举事。

今边面辽阔,出师非止一途,陛下之将,足当一面者几人?勇而能斗者几人?智而善谋者几人?非屈指得二三十辈,恐不足以备驱驰。

陛下之兵,能战者几万?分道而趣京、洛者几万?留屯而守淮、襄者几万?非按籍得二三十万众,恐不足以事进取。

借曰帅臣威望素著,以意气招徕,以功赏激劝,推择行伍即可为将,接纳降附即可为兵,臣实未知钱粮之所从出也。

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今之馈饷,累日不已,至于累月,累月不已,至于累岁,不知累几千金而后可以供其费也。

今百姓多垂罄之室,州县多赤立之帑,大军一动,厥费多端,其将何以给之?今陛下不爱金币以应边臣之求,可一而不可再,可再而不可三。

再三之后,兵事未已,欲中辍则废前功,欲勉强则无事力。

国既不足,民亦不堪。

臣恐北方未可图,而南方已先骚动矣。

中原蹂践之余,所在空旷,纵使东南有米可运,然道里辽远,宁免乏绝,由淮而进,纵有河渠可通,宁无盗贼邀取之患?由襄而进,必须负载二十钟而致一石,亦恐未必能达。

若顿师千里之外,粮道不继,当此之时,孙、吴为谋主,韩、彭为兵帅,亦恐无以为策。

他日运粮不继,进退不能,必劳圣虑,此臣之所忧者三也。

愿陛下坚持圣意,定为国论,以绝纷纷之说。

不果从。

进知枢密院事。

时议御阅不果,反骤汰之,殿司军哄,为之黜主帅,罢都司官,给黄榜抚存,军愈呼噪。

行简以闻,戮为首者二十余人,众乃帖息。

寻拜右丞相,言"三京挠败之余,事与前异,但当益修战守之备。 襄阳失守,请急收复。"

或又陈进取之计,行简奏:"今内外事势可忧而不可恃者七。"

言甚恳切,师得不出。

端平三年九月,有事于明堂,大雷雨。

行简与郑清之并策免。

既去,而独趣召行简还京,留之,拜左丞相。

援韩琦故事,乞以边防、财用分委三执政,请修中兴五朝国事。

十上章请谢事。

嘉熙三年,拜平章军国重事,封肃国公。

每以上游重地为念,请建节度宣抚使,提兵戍夔。

边事稍宁,复告老,章十八上。

四年,加少师、保宁军节度使、醴泉观使,封鲁国公,淳祐元年二月,薨于家,年八十六。

赠太师,谥文惠。

行简历练老成,识量弘远,居官无所不言。

好荐士,多至显达,至于举钱时、吴如愚,又皆当时隐逸之贤者。

所著有《周礼总说》、《孔山文集》。

范钟,字仲和,婺州兰溪人。

嘉定二年,举进士。

历官调武学博士,添差通判太平州,知徽州。

召赴阙,迁刑部郎官,又迁尚右郎官兼崇政殿说书。

进对,帝曰:"仁宗时甚多事。"

钟对曰:"仁宗始虽多事,乃以忧勤致治。 徽宗始虽无事,余患至于今日。"

帝悦。

寻迁吏部郎中兼说书,又迁秘书少监、国子司业兼国史编修、实禄检讨。

拜起居郎兼祭酒,权兵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实禄同修撰。

迁兵部侍郎兼给事中,权兵部尚书兼侍讲,寻兼侍读。

嘉熙三年,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四年,授参知政事。

淳祐元年,乞归田里,不许。

四年,知枢密院事,乞归田里。

五年,特拜左丞相兼枢密使,封东阳郡公,再乞归田里,不许。

六年,复请,许之。

加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辞不拜,以保晚节,乃提举洞霄宫。

九年正月,薨。

钟为相,直清守法,重惜名器,虽无赫赫可称,而清德雅量,与杜范、李宗勉齐名。

赠少师,谥文肃。

所著书有《礼记解》。

游似,字景仁,利路提点刑狱仲鸿之子。

嘉定十四年进士,历官为大理司直,升大理寺丞,迁太常丞兼权兵部郎官。

迁秘书丞兼权考功郎中、直秘阁、夔路转运判官,移潼川提点刑狱兼提举常平。

请封谥田锡,从之。

迁军器监、宗正少卿兼权枢密都承旨。

时暂兼权礼部侍郎兼侍讲、权礼部侍郎。

有事于明堂,似上疏言:"欲尽事天之礼,当尽敬天之心。 心存则政事必适其宜,言动必当其理,雨蛇菴循其序,夷夏必安其生。"

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权礼部尚书兼侍读。

言:"军赏冒滥,请给告之制,奏功者书填真命付之,候从军十年,别能立功,升至统领已上,方许从所属保明申朝廷,立名给告,则冒滥者革,功劳者劝。"

迁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兼修国史、实录院修撰,权工部侍郎,充四川宣抚司参赞军事兼给事中。

迁吏部尚书,入侍经幄。

帝问:"唐太宗贞观治效何速如是?"似对曰:"人主一念之烈,足以旋干转坤。 或谓霸图速而王道迟,不知一日归仁,期月而可,王道曷尝不速。 一念有时间断,则无以挽回天下之大势。 至于忧勤,既切宸念,而佐理非人,亦何以布宣九重之实。"

乃摭太宗事以陈,且谓:"太宗矜心易启,渐弗克终,仅止贞观之治。 陛下嗣服十有五年,艰危之势滋甚,回视太宗治效敏速、相越乃尔。 意者亲儒而从谏,敬畏以检身,未若贞观之超卓乎?节用以致爱,选廉以共理,未若贞观之切至乎?愿陛下益加圣心。"

嘉熙三年正月,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封南充县伯。

八月,拜参知政事。

四年闰月,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

淳祐四年,提举万寿观兼侍读,仍奉朝请,授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进爵郡公。

五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

十上章,乞归田里,帝不许。

七年,特授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进爵国公。

十一年,转两官致仕,薨。

特赠少师。

赵葵,字南仲,京湖制置使方之子。

初生时,或梦南岳神降其家。

方在襄阳,命葵专督饮食共养之事。

与兄范俱有志事功,方器之,聘郑清之、全子才为之师。

又遣从南康李燔为有用之学。

每闻警报,与诸将偕出,遇敌则深入死战,诸将惟恐失制置子,尽死救之,屡以此获捷。

一日,方赏将士,恩不偿劳,军欲为变。

葵时十二三,觉之,亟呼曰:"此朝廷赐也,本司别有赏赍。"

军心赖一言而定,人服其机警。

嘉定十年,金将高琪、乌古论庆寿犯襄阳,围枣阳。

时边烽久熄,金兵猝至,人情震惧。

方帅范、葵往战,败走之。

十三年,方遣葵及都统扈再兴攻金人至高头。

高头,金人必守之处也,出劲兵拒战,葵率先锋奋击,再兴继进歼之。

翼日,进次邓州,金人阻沘河以拒。

葵麾军进击,杨义诸将继至,金兵亦大出合战,大破之,俘斩及降者几二万,获万户而下十数人,夺马八百,逐北直傅城下而还。

十四年,金人犯蕲州,葵与范攻唐、邓。

方命之曰:"不克敌,毋相见也。"

三月丁亥,至唐州,薄城而陈。

金大将阿海引兵出战,葵帅精骑赴敌,再兴从之,大捷,斩馘万余。

金人闭门不出。

时金人陷蕲州者至久长,数十骑出山椒,葵帅杨大成以十四骑逐之。

金骑渐益至数百,葵力战连破之,而金步骑大集。

会范、再兴军合战,至夜分始解。

庚寅,官军分二阵,范将左,再兴将右,葵帅突骑左右策应。

金人背山亦分为二以相当,而不先动。

范曰:"金人必复谋夜战以幸胜,乃预备大鼓,令军中闻迭鼓声始动,若彼未至五十步内而辄动者斩。 未几,金兵稍下山,再兴遽冲之,果为敌所乘,遂逼范军。 范迭鼓麾军突斗,葵继进,歼金兵数千。 敌并力向再兴,葵率土豪祝文蔚等以精骑横冲之,金人僵尸相属。 复相持至夜分,金人虽敛,而阵如故。 范、葵急会将校,选死士数千,黎明四面奋击,唤声撼山谷。 金人走,乘胜逐北,斩首数千级,副统军投戈降,拔所掠子女万余,得辎重器械山积。 补葵承务郎、知枣阳军,范授安抚司内机。 方卒,十五年,起复直秘阁、通判庐州,进大理司直、淮西安抚参议官。 十七年,李全往青州,淮东制置使许国檄葵议兵。 葵至曰:“君侯欲图贼,而坐贼阱中,悔已无及,惟有重帐前兵,犹足制之尔。"

国曰:"兵不能集,集不能精,奈何?"曰:"葵请视两路之兵,别其精锐,君侯留三万帐前,贼不敢动矣。"

国曰:"不若集淮兵来阅,而君董之,既足示众,亦可选锐。"

葵曰:"有兵之郡,必当冲要,守将岂可空壁以从制使命耶?必将力争于朝,分留自卫。 一得朝命,必匿其强壮,遣老弱以备数。 本欲选锐,适得其钝,本欲示众,适示单弱,徒启戎心。"

国不听,卒败。

宝庆元年,范知扬州,乞调葵以强勇、雄边军五千屯宝应备贼。

葵在庐州,数费私钱会诸将球射,与制置使曾式中不合,葵去之。

言者以为擅,遂奉祠。

三年,起为将作监丞。

绍定元年,出知滁州。

二年,全将入浙西告籴,实欲觇畿甸也。

初,全之献俘也,朝廷授以节钺,葵策其必叛,乃上书丞相史弥远曰:"此贼若止于得粟,尚不宜使轻至内地,况包藏祸心,不止告籴。 若不痛抑其萌,则自此肆行无惮,所谓延盗入室,恐畿内有不可胜讳之忧。"

至滁,以其地当贼冲,又与金人对境,实两淮门户,修城浚隍,经武不少暇。

命秦喜守青平,赵必胜守万山,以壮形势。

葵母疾,谒告省侍不得,刲股杂药以寄之。

母卒,葵求解官,不许,不得已,卒哭复视事。

全造舟益急,葵复致书史弥远曰:"李全既破盐城,反称陈知县自弃城,盖欲欺朝廷以款讨罪之师,彼得一意修舟楫,造器械,窥伺城邑,或直浮海以捣腹心,此其奸谋,明若观火。 葵自闻盐城失守,日夕延颈以俟制帅之设施,今乃闻遣王节入盐城祈哀于逆。 葵又闻遣二吏入山阳,请命于贼妇。 堂堂制阃,如此举措,岂不堕贼计,贻笑天下、贻笑外夷乎?又闻张国明前此出山阳,已知贼将举盐城之兵,今若听国明言,更从阔略,则自此人心解体,万事涣散,社稷之忧有不可胜讳者。 葵非欲张皇生事启衅,李全决非忠臣,非孝子。 丞相苟听葵之言,翻然改图,发兵讨叛,则岂独可以强国势安社稷,葵父子世受国恩,亦庶几万一之报。 使丞相不听葵言,不发兵讨贼,则岂特不可以强国势安社稷,而葵亦不知死所,不复可报君相之恩矣。 一安一危,一治一乱,系朝廷之讨叛与不讨尔。 淮东安则江南安,江南安则社稷安,社稷安则丞相安,丞相安则凡为国之臣子、为丞相之门人弟子莫不安矣。"

又言于朝曰:"葵父子兄弟,世受国恩,每见外夷、盗贼侵侮国家,未尝不为忠愤所激。 今大逆不道,邈视朝廷,负君相卵翼之恩,无如李全。 前此畔逆未彰,犹可言也,今已破荡城邑,略无忌惮,若朝廷更从隐忍,则将何以为国?欲望特发刚断,名其为贼,即日命将遣师,水陆并进,诛锄此逆,以安社稷,以保生灵。 葵虽不才,愿身许朝廷;如或不然,乞将葵早赐处分,以安边鄙,以便国事。"

弥远犹未欲兴讨,参知政事郑清之赞决之。

乃加葵直宝章阁、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滁州。

范刻日约葵,葵帅雄胜、宁淮、武定、强勇步骑万四千,命王鉴、扈斌、胡显等将之,以葵兼参议官。

显,颖之兄也,拳力绝人,方在襄阳,每出师必使显及葵各领精锐分道赴战,摧坚陷阵,聚散离合,前无劲敌,以功至检校太尉。

已而,全攻扬州东门,葵亲出搏战。

贼将张友呼城门请葵出,及出,全在隔壕立马相劳苦。

左右欲射全,葵止之,问全来何为?全曰:"朝廷动见猜疑,今复绝我粮饷,我非背叛,索钱粮耳。"

葵曰:"朝廷资汝钱粮,宠汝官职,盖不赀矣。 待汝以忠臣孝子,而乃反戈攻陷城邑,朝廷安得不绝汝钱粮。 汝云非叛,欺人乎?欺天乎?"切责之言甚多,全无以对,弯弓抽矢向葵而去。

于是数战皆捷。

四年正月壬寅,遂杀全。

事见《全传》。

进葵福州观察使、左骁卫上将军,葵辞不受。

八月,召封枢密院禀议,受宝章阁待制、枢密副都承旨,依旧职仍落起复,寻进兵部侍郎。

六年十一月,诏授淮东制置使兼知扬州,入对,帝曰:"卿父子兄弟,宣力甚多,卿在行阵又能率先士卒,捐身报国,此尤儒臣之所难,朕甚嘉之。"

葵顿首谢曰:"臣不佞,忠孝之义,尝奉教于君子,世受国恩,当捐躯以报陛下。"

端平元年,朝议收复三京,葵上疏请出战,乃授权兵部尚书、京河制置使,知应天府、南京留守兼淮东制置使。

时盛暑行师,汴堤破决,水潦泛溢,粮运不继,所复州郡,皆空城,无兵食可因。

未几,北兵南下,渡河,发水闸,兵多溺死,遂溃而归。

范上表劾葵,诏与全子才各降一秩,授兵部侍郎、淮东制置使,移司泗州。

嘉熙元年,以宝章阁学士知扬州,依旧制置使。

二年,以应援安丰捷,奏拜刑部尚书,进端明殿学士,特予执政恩例,复兼本路屯田使。

葵前后留扬八年,垦田治兵,边备益饬。

淳祐二年,进大学士、知潭州、湖南安抚使,改福州。

三年,葬其母,乞追服终制,不允。

葵上疏曰:"移忠为孝,臣子之通谊;教孝求忠,君父之至仁。 忠孝一原,并行不悖。 故曰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 臣不佞,戒谨持循,惟恐先坠。 往岁叨当事任,服在戎行,偕同气以率先,冒万死而不顾,捐躯戡难,效命守封,是以孝事君之充也。 陛下昭示显扬,优崇宠数,使为人子者感恩,为人亲者知劝矣。 臣昨于草土,被命起家,勉从权制,先国家之急而后亲丧也。 今释位去官,已追服居庐,乞从彝制。"

又不许。

再上疏曰:"臣昔者奉诏讨逆,适丁家难,闵然哀疚之中,命以驱驰之事,移孝为忠,所不敢辞。 是臣尝先国家之急,而效臣子之义矣。 亲恩未报,浸逾一纪,食稻衣锦,俯仰增愧。 且臣业已追衰麻之制,伸苫块之哀,负土成坟,倚庐待尽,丧事有进而无退,固不应数月而除也。"

乃命提举洞霄宫,不拜。

淳祐四年,授同知枢密院事。

疏奏:"今天下之事,其大者有几?天下之才,其可用者有几?吾从其大者而讲明之,疏其可用者而任使之。 有勇略者治兵,有心计者治财,宽厚者任牧养,刚正者持风宪。 为官择人,不为人而择官。 用之既当,任之既久,然后可以责其成效。"

又乞"亟与宰臣讲求规画,凡有关于宗社安危治乱之大计者条具以闻,审其所先后缓急以图筹策,则治功可成,外患不足畏"。

又乞"创游击军三万人以防江"。

诏从之。

十二月,拜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

又特授枢密使兼参知政事、督视江、淮、京西、湖北军马,封长沙郡公。

寻知建康府、行宫留守、江东安抚使。

九年,特授光禄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

四上表力辞,言者以宰相须用读书人,罢为观文殿学士,充醴泉观使兼侍读,仍奉朝请。

寻判潭州、湖南安抚使,加特进。

宝祐二年,宣抚广西。

三年,改镇荆湖,城荆门及郢州。

改授湖南路安抚使、判潭州,再辞,依旧职醴泉观使。

五年,进少保、宁远军节度使,进封魏国公、醴泉观使兼侍读。

四辞,免。

开庆元年,判庆元府、沿海制置使,寻授沿江、江东宣抚使,置司建康府,任责隆兴府、饶州江州徽州两界防拓调遣,时暂兼判建康府、行宫留守,寻授江东西宣抚使,节制调遣饶、信、袁、临江、抚、吉、隆兴官军民兵。

访问百姓疾苦,罢行黜陟,并许便宜从事。

景定元年,授两淮宣抚使、判扬州,进封鲁国公,寻奉祠。

咸淳元年,加少傅。

二年,乞致仕,特授少师、武安军节度使,进封冀国公。

舟次小孤山,薨,年八十一。

是夕,五洲星陨如箕。

赠太傅,谥忠靖。

范字武仲,少从父军中。

嘉定十三年,尝与弟葵歼金人于高头。

十四年,出师唐、邓,范与葵监军。

孟宗政时知枣阳,惮于供亿,使人问曰:"金人在蕲、黄,而君攻唐、邓,何也?"范曰:"不然,彻襄阳之备以救蕲、黄,则唐、邓必将蹑吾后。 且蕲、黄之寇正锐,曷若先捣唐、邓以示有余,唐、邓应我之不暇,则吾圉不守而自固,寇在蕲、黄师日以老,然后回师蹙之,可胜敌而无后患。"

又败金人于久长,与弟葵俱授制置安抚司内机,事具《葵传》。

十五年,丁父忧,起复直秘阁、通判扬州。

十六年,为军器监丞,以直秘阁知光州。

十七年,入为知大宗正丞、刑部侍郎、试将作监兼权知镇江府。

进直徽猷阁、知扬州、淮东安抚副使。

刘全、王文信二军老幼留扬州,范欲修军政,惧其徒漏泄兵机,乃时馈劳。

二家既大喜,范即遗徐晞稷书,令教二人挈家归楚,二人从之,范厚赍以遣。

有孙海者,其众亦八百。

范并请抽还楚州,又请创马军三千,招游手之强壮者及籍牢城重役人充之。

别籍民为半年兵,春夏在田,秋冬教阅。

官免建砦而私不废农。

彭义斌使统领张士显见范,请合谋讨李全。

范告于制置使赵善湘曰:"以义斌蹙全,如山压卵;然必请而后讨者,知有朝廷也。 失此不右,而右凶徒,则权纲解纽矣。 万一义斌无朝命而成大勋,是又唐藩镇之事,非计之得也。 莫若移扬州增戍之兵往盱眙,而四总管兵各留半以备金人,余皆起发,择一能将统之,命葵摘淮西精锐万人与会于楚州,出许浦海道,五十艘入淮,以断贼归路,密约义斌自北攻之,事无不济。 四总管权位相侔,刘琸虽能得其欢心,而不能制其死命。 如用琸,须令亲履行阵,指踪四人,不可止坐筹帷幄也。"

不报。

范又曰:"国家讨贼则自此中兴,否则自此不振。 若朝廷不欲张皇,则范乃提刑,职在捕盗,但令范以本路兵措置楚州盐贼,范当调时青、张惠两军之半,及其船数百,径薄楚城,以遏贼路,调夏全、范成进之半,据涟、海而守之,又移扬州之戍以戍盱眙。 然得亲提精锐雄胜、强勇等就时青于城外,示贼以形势,谕贼以祸福,贼必自降。 若犹拒守,则南北军民杂处,必有内应者矣。 别约义斌攻之于北,山阳下则进驻涟、海以应之,抚归附家属以离其党,不出半月,此贼必亡。 若是,则不调许浦水军,但得赵葵三千人亦足矣。 若朝廷惮费,则全有豫买军需钱二十万在真州,且涟、楚积聚,多自足用。"

丞相史弥远报范书,令谕四总管各享安靖之福。

范所遣计议官闻之,曰:"但恐祸根转深,不得安靖尔。"

各挥涕而归。

会全且至,范又献计曰:"抚机不发,事已无及。 侯景困丧河南,致毒萧氏;今逆全不得志于义斌,而复虑四总管应之,归据旧巢,其谋必急。 然蹙之于丧败之余者易,图之于休息之后者难;矧四总管合谋章露,必难遂已。 但事机既变,局面不同。 若庙算果定,不欲出教令,但得密易指授,范一切伏藏不动,只约义斌,使自彼攻其所必救,则机会在我,而前日之策可用矣。"

还报,戒范无出位专兵。

范乃为书谢庙堂,且决之曰:"今上自一人,下至公卿百执事,又下至士民军吏,无不知祸贼之必反。 虽先生之心,亦自知其必反也。 众人知之则言之,先生知而独不言,不言诚是也。 内无卧薪尝胆之志,外无战胜攻取之备,先生隐忍不言而徐思所以制之,此庙谟所以为高也。 然以抚定责之晞稷,而以镇守责之范。 责晞稷者函人之事也,责范者矢人之事也。 既责范以惟恐不伤人之事,又禁其为伤人之痛,恶其为伤人之言,何哉?其祸贼见范为备,则必忌而不得以肆其奸,他日必将指范为首祸激变之人,劫朝廷以去范。 先生始未之信也,左右曰可,卿大夫曰可,先生必将曰:‘是何惜一赵范而不以纾祸哉?’必将缚范以授贼,而范遂为宋晁错。 虽然,使以范授贼而果足以纾国祸,范死何害哉?谚曰:‘护家之狗,盗贼所恶。 ’故盗贼见有护家之狗,必将指斥于主人,使先去之,然后肆穿窬之奸而无所忌。 然则杀犬固无益于弭盗也。 欲望矜怜,别与闲慢差遣。"

弥远得书,为之动心。

二年春,奉祠。

三年,知安庆府,未行,改知池州,继兼江东提举常平。

弥远访将材于葵,葵以范对。

进范直敷文阁、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滁州。

范曰:"弟而荐兄,不顺。"

以母老辞。

乃上书弥远曰:"淮东之事,日异日新。 然有淮则有江,无淮则长江以北,港氵义芦苇之处,敌人皆可潜师以济,江面数千里,何从而防哉。 今或谓巽辞厚惠可以啖贼,而不知陷彼款兵之计。 或谓敛兵退屯可以缓贼,而不知成彼深入之谋。 或欲行清野以婴城,或欲聚乌合而浪战,或以贼词之乍顺乍逆而为喜惧,或以贼兵之乍进乍退而为宽紧,皆失策也。 失策则失淮,失淮则失江,而其失有不可胜讳者矣。 夫有遏寇之兵,有游击之兵,有讨贼之兵。 今宝应之逼山阳,天长之逼盱眙,须各增戍兵万人,遣良将统之,贼来则坚壁以挫其锋,不来则耀武以压其境;而又观衅伺隙,时遣偏师掩其不备,以示敢战,使虽欲深入而畏吾之捣其虚,此遏寇之兵也。 盱眙之寇,素无储蓄,金人亦无以养之,不过分兵掳掠而食;当量出精兵,授以勇校,募土豪,出奇设伏以剿杀之,此游击之兵也。 惟扬、金陵、合肥,各聚二三万人,人物必精,将校必勇,器械必利,教阅必熟,纪律必严,赏罚必公,其心术念虑必人人思亲其上而死其长;信能行此,半年而可以强国,一年而可讨贼矣。 贼既不能深入,掳掠复无所获,而又怀见讨之恐,则必反而求赡于金;金无余力及此,则必怨之怒之,吾于是可以嫁祸于金人矣。 或谓扬州不可屯重兵,恐连贼祸,是不然。 扬州者,国之北门,一以统淮,一以蔽江,一以守运河,岂可无备哉。 善守者,敌不知所攻。 今若设宝应、天长二屯以扼其冲,复重二三帅阃以张吾势,贼将不知所攻,而敢犯我扬州哉?设使贼不知兵势而犯扬州,是送死矣。"

朝廷乃召范禀议,复令知池州。

绍定元年,试将作监、知镇江府。

三年,丁母忧,求解官,不许。

起复直徽猷阁、淮东安抚副使。

寻转右文殿修撰,赐章服金带。

不得已,卒哭复视事。

又为书告庙堂:"请罢调停之议,一请檄沿江制置司,调王明本军驻泰兴港以扼泰州下江之捷径;一请檄射阳湖人为兵,屯其半高邮以制贼后,屯其半瓜州以扼贼前;一请速调淮西兵合滁阳、六合诸军图救江面。 不然,范虽死江皋无益也。"

朝旨乃许范刺射阳湖兵毋过二万人,就听节制。

范又遗善湘书,曰:"今日与宗社同休戚者,在内惟丞相,在外惟制使与范及范弟葵耳。 贼若得志,此四家必无存理。"

于是讨贼之谋遂决,遂戮全。

进范兵部侍郎、淮东安抚使兼知扬州兼江淮制置司参谋官,以次复淮东。

加吏部侍郎,进工部尚书、沿江制置副使,权移司兼知黄州,寻兼淮西制置副使。

未几,为两淮制置使、节制巡边军马,仍兼沿江制置副使。

又进端明殿学士,京河关陕宣抚使、知开封府、东京留守兼江、淮制置使。

入洛之师大溃,乃授京湖安抚制置使兼知襄阳府。

范至,则倚王旻、樊文彬、李伯渊、黄国弼数人为腹心,朝夕酣狎,了无上下之序。

民讼边防,一切废驰。

属南北军将交争,范失于抚御。

于是北军王旻内叛,李伯渊继之,焚襄阳北去;南军大将李虎不救焚,不定变,乃因之劫掠。

城中官民尚四万七千有奇,钱粮在仓库者无虑三十万,弓矢器械二十有四库,皆为敌有。

盖自岳飞收复百三十年,生聚繁庶,城高池深,甲于西陲,一旦灰烬,祸至惨也。

言者劾范,降三官落职,依旧制置使。

寻奉祠,以言罢;论者未已,再降两官,送建宁府居住。

嘉熙三年,叙复官职,与宫观。

四年,知静江府,后卒于家。

谢方叔,字德方,威州人。

嘉定十六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

疏奏:"秉刚德以回上帝之心,奋威断以回天下之势,或者犹恐前习便嬖之人,有以私陛下之听而悦陛下之心,则前日之畏者怠,忧者喜,虑者玩矣。 左右前后之人,进忧危恐惧之言者,是纳忠于上也;进燕安逸乐之言者,是不忠于上也。 凡有水旱盗贼之奏者,必忠臣也;有谄谀蒙蔽之言者,必佞臣也。 陛下享玉食珍羞之奉,当思两淮流莩转壑之可矜;闻管弦钟鼓之声,当思西蜀白骨如山之可念。"

又言:"崇俭德以契天理,储人才以供天职,恢远略以需天讨,行仁政以答天意。"

帝悦。

差知衡州,除宗正少卿,又除太常少卿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

时刘汉弼、杜范、徐元杰相继死,方叔言:"元杰之死,陛下既为命官鞫狱,立赏捕奸,罪人未得,忠冤未伸。 陛下苟不始终主持,将恐纪纲扫地,而国无以为国矣。"

迁殿中侍御史,进对,言:"操存本于方寸,治乱系于天下。 人主宅如法宫蠖濩之邃,朝夕亲近者左右近习承意伺旨之徒,往往觇上之所好,不过保恩宠、希货利而已。 而冥冥之中,或有游扬之说,潜伏而莫之觉。 防微杜渐,实以是心主之。"

又言:"今日为两淮谋者有五:一曰明间谍,二曰修马政,三曰营山水砦,四曰经理近城之方田,五曰加重遏绝游骑及救夺掳掠之赏罚。"

请行限田,请录朱熹门人胡安定、吕焘、蔡模,诏皆从之。

权刑部侍郎兼权给事中,升兼侍讲,正授刑部侍郎,权国史编修、实录检讨。

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

淳祐九年,拜参知政事,封永康郡侯。

十一年,特授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寻拜左丞相兼枢密使,进封惠国公。

劝帝以爱身育德。

属监察御史洪天锡论宦者卢允升、董宋臣,疏留中不下,大宗正寺丞赵崇璠移书方叔云:"阉寺骄恣特甚,宰执不闻正救,台谏不敢谁何,一新入孤立之察官,乃锐意出身攻之,此岂易得哉?侧耳数日,寂无所闻,公议不责备他人,而责备于宰相。 不然,仓卒出御笔,某人授少卿,亦必无可遏之理矣,丞相不可谓非我责也。 丞相得君最深,名位已极。 傥言之胜,宗社赖之;言之不胜,则去。 去则诸君必不容不争,是胜亦胜,负亦胜,况未必去耶。"

方叔得书,有赧色。

翼日,果得御笔授天锡大理少卿,而天锡去国。

于是太学生池元坚、太常寺丞赵崇洁、左史李昴英皆论击允升、宋臣。

而谗者又曰:"天锡之论,方叔意也。"

及天锡之去,亦曰:"方叔意也。"

方叔上疏自解,于是监察御史朱应元论方叔,罢相。

既罢,允升、宋臣犹以为未快,厚赂太学生林自养,上书力诋天锡、方叔,且曰:"乞诛方叔,使天下明知宰相台谏之去,出自独断,于内侍初无预焉。"

书既上,学舍恶自养党奸,相与鸣鼓攻之,上书以声其罪。

乃授方叔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

复以监察御史李衢两劾,褫职罢祠。

后依旧职,与祠,起居郎召泽、中书舍人林存劾罢;监察御史章士元请更与降削,窜广南。

景定二年,请致仕,乃叙复官职。

度宗即位,方叔以一琴、一鹤、金丹一粒来进。

丞相贾似道恐其希望,讽权右司郎官卢越、左司谏赵顺孙、给事中冯梦得、右正言黄镛相继请夺方叔官职封爵,制置使吕文德愿以己官赎其罪。

咸淳七年,诏叙复致仕。

八年卒。

特赠少师,方叔在相位,子弟干政,若谗余玠之类是也。

论曰:乔行简弘深好贤,论事通谏。

范钟、游似同在相位,皆谨饬自将,而意见不侔。

赵方豫计二子后当若何,而葵、范所立,皆如所言,所谓知子莫若父也。

然宋自端平以来,捍御淮、蜀两边者,非葵材馆之士,即其偏裨之将。

朝廷倚之,如长城之势。

及其筋力既老,而卫国之志不衰,亦曰壮哉!谢方叔相业无过人者,晚困于权臣,至以玩好丹剂为人主寿,坐是贬削,有愧金镜多矣!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