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志第一百四 舆服三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宋史
《宋史》 志第一百四 舆服三 脱脱、阿鲁图等

天子之服 皇太子附 后妃之服 命妇附

天子之服,一曰大裘冕,二曰衮冕,三曰通天冠,绛纱袍,四曰履袍,五曰衫袍,六曰窄袍,天子祀享、朝会、亲耕及亲事、燕居之服也,七曰御阅服,天子之戎服也。

中兴之后则有之。

大裘之制。

神宗元丰四年,详定郊庙奉祀礼文所言:"《周礼·司裘》‘掌为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司服》‘王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 享先王则衮冕’。 而《礼记》云:‘郊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则天数也。 ’王肃据《家语》,以为临燔柴,脱衮冕,着大裘。 则是《礼记》被衮,与《周礼》大裘,郊祀并用二服,事不相戾,但服之有先后耳。 是以《开宝通礼》:皇帝服衮冕出赴行宫,祀日,服衮冕至大次;质明,改服大裘而冕出次。 盖衮冕盛服而文之备者,故于郊之前期被之,以至大次。 既临燔柴,则脱衮冕服裘,以明天道至质,故被裘以体之。 今仪注,车驾赴青城,服通天冠、绛纱袍。 祀之日,乃服靴袍至大次,服衮冕临祭,非尚质之义。 乞并依《开宝通礼》。"

诏详定所参议。

又言:"臣等详大裘之制,本以尚质,而后世反以尚文,故冕之饰大为不经。 而礼书所载,上有垂旒加饰,又异‘大裘不裼’之说。 今参考诸说,大裘冕无旒,广八寸,长一尺六寸,前圜后方,前低寸二分,玄表朱里,以缯为之。 玉笄以朱组为纮,玉瑱以玄紞垂之。 为裘以黑羔皮,领袖以黑缯,纁裳朱纮而无章饰。 佩白玉,玄组绶。 革带,博二寸,玉钩,以佩纮属之。 素带,朱里,绛纯其外,上朱下绿。 白纱中单,皂领,青褾、□、裾。 朱袜,赤舄,黑絇、繶、纯。 乞下所属制造。 其当暑奉祠之服,乞降梁陆玮议以黑缯为裘,及《唐舆服志》以黑羔皮为缘。"

诏重详定。

光禄寺丞、集贤校理陆佃言:"臣详冕服有六。 《周官》弁师云‘掌王之五冕’,则大裘与衮同冕。 故《礼记》云‘郊之日,王被衮以象天’。 又曰‘服之袭也,充,美也’;‘礼不盛,服不充,故大裘不裼’。 此明王服大裘,以衮衣袭之也。 先儒或谓周祀天地皆服大裘,而大裘之冕无旒,非是。 盖古者裘不徒服,其上必皆有衣,故曰‘缁衣羔裘’,‘黄衣狐裘’,‘素衣麑裘’。 如郊祀徒服大裘,则是表裘以见天地。 表裘不入公门,而乃欲以见天地,可乎?且先王之服,冬裘夏葛以适寒暑,未有能易之者也。 郊祀天地,有裘无衮,则夏祀赤帝与至日祭地祇,亦将被裘乎?然则王者冬祀昊天上帝,中裘而表衮,明矣。 至于夏祀天神地祇,则去裘服衮,以顺时序。 《周官》曰‘凡四时之祭祀,以宜服之’,明夏不必衣裘也。 或曰,祭天尚质,故徒服大裘,被衮则非尚质。 臣以为尚质者,明有所尚而已,不皆用质也。 今欲冬至禋祀昊天上帝,服裘被衮,其余祀天及祀地祇,并请服衮去裘,各以其宜服之。"

于是详定所言:"裘不可徒服。 《礼记》曰‘大裘不裼’,则袭可知,所谓大裘之袭者,衮也,与衮同冕。 伏请冬祀昊天与黑帝,皆服大裘,被以衮。 其余非冬祀天及夏至祭地,则皆服衮。"

六年,尚书礼部言:"经有大裘而无其制,近世所为,惟梁、隋、唐为可考。 请缘隋制,以黑羔皮为裘,黑缯为领袖及里、缘,袂广可运肘,长可蔽膝。 按皇侃说,祭服之下有袍茧,袍茧之下有中衣。 朝服,裼衣之下有裘,裘之下有中衣。 然则今之亲郊,中单当在大裘之下,其袂之广狭,衣之长短,皆当如裘。 伏乞改制。"

于是神宗始服大裘,而加衮冕焉。

哲宗元佑元年,礼部言:"元丰所造大裘,虽用黑羔皮,乃作短袍样,袭于衮衣之下,仍与衮服同冕,未合典礼。"

下礼部、太常寺共议。

上官均、吴安诗、常安民、刘唐老、袭原、姚勉请依元丰新礼,丁骘请循祖宗故事,王愈请仿唐制,朱光庭、周秩请以玄衣袭裘。

独礼部员外郎何洵直在元丰中尝预详定,以陆佃所议有可疑者八:

按《周礼·节服氏》"掌祭祀朝觐,衮冕六人,惟王之太常";"郊祀,裘冕二人"。

既云衮冕,又云裘冕,是衮与裘各有冕。

乃云裘与衮同冕,当以衮袭之。

裘既无冕,又袭于衮,中裘而表衮,何以示裘衮之别哉?古人虽质,不应以裘为夏服,盖冬用大裘,当暑则以同色缯为之。

《记》曰:"郊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

若谓裘上被衮,以被为袭,则《家语》亦有"被裘象天"之文。

诸儒或言"临燔柴,脱衮冕,着大裘",或云"脱裘服衮",盖裘衮无同冕兼服之理。

今乃以二服合为一,可乎?

且大裘,天子吉服之最上,若大圭、大路之比,是裘之在表者。

《记》曰:"大裘不裼。"

说者曰,无别衣以裼之,盖他服之裘亵,故表裘不入公门。

事天以报本复始,故露质见素,不为表襮,而冕亦无旒,何必假他衣以藩饰之乎?凡裘上有衣谓之裼,裼上有衣谓之袭,袭者,裘上重二衣也。

大裘本不裼,《郑志》乃云:"裘上有玄衣,与裘同色。"

盖赵商之徒,附会为说,不与经合。

袭之为义,本出于重沓,非一衣也。

古者斋祭异冠,斋服降祭服一等。

祀昊天上帝、五帝,以裘冕祭,则衮冕斋。

故郑氏云:"王斋服衮冕。"

是衮冕者,祀天之斋服也。

唐《开元》及《开宝礼》始以衮冕为斋服,裘冕为祭服,兼与张融"临燔柴脱衮服裘"之义合。

请从唐制,兼改制大裘,以黑缯为之。

佃复破其说曰:

夫大裘而冕,谓之裘冕,非大裘而冕,谓之衮冕。

则裘冕必服衮,衮冕不必服裘。

今特言裘冕者,主冬至言之。

《周礼·司裘》:"掌为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

则祀地不服大裘,以夏日至,不可服裘故也。

今谓大裘当暑,以同色缯为之,尤不经见。

兼裼袭,一衣而已,初无重沓之义。

被裘而覆之则曰袭,袒而露裘之美则曰裼。

所谓"大裘不裼",则非衮而何?《玉藻》曰:"礼不盛,服不充,故大裘不裼。"

则明不裼而袭也,充,美也。

郑氏谓大裘之上有玄衣,虽不知覆裘以衮,然尚知大裘不可徒服,必有玄衣以覆之。

《玉藻》有尸袭之义。

《周礼》裘冕注云:"裘冕者,从尸服也。"

夫尸服大裘而袭,则王服大裘而袭可知。

且裘不可以徒服,故被以衮,岂借衮以为饰哉?

今谓祭天用衮冕为斋服,裘冕为祭服,此乃袭先儒之谬误。

后汉显宗初服日、月、星辰十二章,以祀天地。

自魏以来,皆用衮服。

则汉、魏祭天,尝服衮矣,虽无大裘,未能尽合于礼,固未尝有表裘而祭者也。

且裘,内服也,与袍同。

袍亵矣,而欲襌以祭天,以明示质,是欲衣义衣以见上帝也。

洵直复欲为大裘之裳,纁色而无章饰。

夫裘安得有裳哉?请从先帝所志。

其后诏如洵直议,去黑羔皮而以黑缯制焉。

政和议礼局上:大裘,青表纁里,黑羔皮为领、褾、□,朱裳,被以衮服。

冬至祀昊天上帝服之,立冬祀黑帝、立冬后祭神州地祇亦如之。

中兴之后,无有存者。

绍兴十三年,礼部侍郎王赏等言:"郊祀大礼,合依《礼经》,皇帝服大裘被衮行礼。 据元丰详定郊庙礼文,何洵直议以黑缯创作大裘如衮,惟领袖用黑羔。 乞如洵直议。"

诏有司如祖宗旧制,以羔制之。

礼部又言:"关西羊羔,系天生黑色。 今有司涅白羔为之,不中礼制,不如权以缯代。 又元佑中,有司欲为大裘,度用百羔。 哲宗以为害物,遂用黑缯。 请依太常所言。"

从之。

遂以衮袭裘,冕亦十二旒焉。

衮冕之制。

宋初因五代之旧,天子之服有衮冕,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前后十二旒,二纩,并贯真珠。

又有翠旒十二,碧凤御之,在珠旒外。

冕版以龙鳞锦表,上缀玉为七星,旁施琥珀瓶、犀瓶各二十四,周缀金丝网,钿以真珠、杂宝玉,加紫云白鹤锦里。

四柱饰以七宝,红绫里。

金饰玉簪导,红丝绦组带。

亦谓之平天冠。

衮服青色,日、月、星、山、龙、雉、虎蜼七章。

红裙,藻、火、粉米、黼、黻五章。

红蔽膝,升龙二并织成,间以云朵,饰以金钑花钿窠,装以真珠、琥珀、杂宝玉。

红罗襦裙,绣五章,青褾、□、裾。

六采绶一,小绶三,结玉环三。

素大带朱里,青罗四神带二,绣四神盘结。

绶带饰并同衮服。

白罗中单,青罗抹带,红罗勒帛。

鹿卢玉具剑,玉镖首,镂白玉双佩,金饰贯真珠。

金龙凤革带,红袜赤舄,金钑花,四神玉鼻。

祭天地宗庙,朝太清宫、飨玉清昭应宫景灵宫、受册尊号、元日受朝、册皇太子则服之。

太祖建隆元年,太常礼院言:"准少府监牒,请具衮龙衣、绛纱袍、通天冠制度令式。 衮冕,垂白珠十有二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黈纩充耳,玉簪导。 玄衣纁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 衣褾领如上,为升龙,皆织就为之。 山、龙以下,每章一行,重以为等,每行十二。 白纱中单,黼领,青褾、□、裾。 蔽膝加龙、山、火三章。 革带,玉钩。 大带,素带朱里,纰其外,上朱下绿,纽约用组。 鹿卢玉具剑,大珠镖首,白玉双佩,玄组。 双大绶六采,玄、黄、赤、白、缥、绿,纯玄质,长二丈四尺五寸,首广一尺。 小双绶长二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三玉环。 朱袜赤舄,加金饰。"

诏可。

二年,太子詹事尹拙、工部尚书窦仪议:"谨按《周礼》:‘弁师掌王之五冕,皆玄冕朱里延纽,五采缫,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笄朱纮。 诸侯之缫旒九就,鈱玉三采,其余如王之事,缫斿皆就,玉瑱、玉笄。 ’疏云:‘王不言玉瑱,于此言之者,王与诸侯互相见为义。 是以王言玄冕、朱里延纽及朱纮,明诸侯亦有之。 诸公言玉瑱,明王亦有之。 ’详此经、疏之文,则是本有充耳。 今请令君臣衮冕以下并画充耳,以合正文。"

从之。

干德元年闰十二月,少府监杨格、少监王处讷等上新造皇帝冠冕。

先是,郊祀冠冕,多饰以珠玉,帝以华而且重,故命改制之。

仁宗景佑二年,又以帝后及群臣冠服,多沿唐旧而循用之,久则有司浸为繁文,以失法度。

诏入内内侍省、御药院与太常礼院详典故,造冠冕,蠲减珍华,务从简约,俾图以进。

续诏通天冠、绛纱袍更不修制。

由是改制衮冕。

天版元阔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今制广八寸,长一尺六寸。

减翠旒并凤子,前后二十四珠旒并合典制。

天板顶上,元织成龙鳞锦为表,紫云白鹤锦为里,今制青罗为表,采画出龙鳞,红罗为里,采画出紫云白鹤。

所有犀瓶、琥珀瓶各二十四,今减不用。

金丝结网子上,旧有金丝结龙八,今减四,亦减丝令细。

天板四面花坠子、素坠子依旧,减轻造。

冠身并天柱,元织成龙鳞锦,今用青罗,采画出龙鳞;金轮等七宝,元真玉碾成,今更不用,如补空却,以云龙细窠。

分旒玉钩二,今减去之。

天河带、组带、款慢带依旧,减轻造。

纳言,元用玉制,今用青罗,采画出龙鳞锦。

金棱上棱道,依旧用金,即减轻制。

黈纩,玉簪。

衮服八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青罗身,红罗□,绣造。

所有云子,相度稀稠补空,更不用细窠,亦不使真珠装缀。

中单,依旧皂白制造。

裙用红罗,绣出藻、粉米、黼、黻,周回花样仍旧,减稀制之。

蔽膝用红罗,绣升龙二,云子补空,减稀制之,周回依旧,细窠不用。

六采绶依旧,减丝织造。

所有玉环亦减轻。

带头金叶减去,用销金。

四神带不用。

剑、佩、梁、带、袜、舄并依旧。

嘉佑元年,王洙奏:"天子法服,冕旒形度重大,华饰稍繁,愿集礼官参定。"

诏礼院详典礼上闻,而礼院绘图以进。

因敕御药院更造,其后,冕服稍增侈如故。

英宗治平二年,知太常礼院李育奏曰:

郊庙之祭,本尚纯质,衮冕之饰,皆存法象,非事繁侈、重奇玩也。

冕则以《周官》为本,凡十二旒,间以采玉,加以纮、綖、笄、瑱之饰。

衮则以《虞书》为始,凡十二章,首以辰象,别以衣裳绘绣之采。

东汉至唐,史官名儒,记述前制,皆无珠翠、犀宝之饰,何则?鹬羽蚌胎,非法服所用;琥珀犀瓶,非至尊所冠;龙锦七星,已列采章之内;紫云白鹤,近出道家之语,岂被衮戴璪、象天则数之义哉!自大裘之废,颛用衮冕,古朴稍去,而法度尚存。

夫明水大羹,不可以众味和;《云门》《咸池》,不可以新声间;衮冕之服,不宜以珍怪累也。

若魏明之用珊瑚,江左之用翡翠,侈靡衰播之余,岂足为圣朝道哉!

且太祖建隆元年少府监所造冕服,及二年博士聂崇义所进《三礼图》,尝诏尹拙、窦仪参校之,皆仿虞、周、汉、唐之旧。

至四年冬服之,合祭天地于圜丘,用此制也。

太宗亦尝命少府制于禁中,不闻改作。

及真宗封泰山,礼官请服衮冕。

帝曰:"前王服羔裘,尚质也。 今则无羔裘而有衮冕,可从近制。"

是岂有意于繁饰哉。

盖后之有司,率意妄增,未尝确议,遂相循而用。

故仁宗尝诏礼官章得像等详议之,其所减过半,然不经之饰,重者多去,轻者尚存,不能尽如诏书之意。

故至和三年,王洙复议去繁饰,礼官画图以献,渐还古礼,而有司所造,复如景佑之前。

又按《开宝通礼》及《衣服令》,冕服皆有定法,悉无宝锦之饰。

夫太祖、太宗富有四海,岂乏宝玩,顾不可施之郊庙也。

臣窃谓,陛下肇祀天地,躬飨祖檷,服周之冕,观古之象,愿复先王之制,祖宗之法。

其衮冕之服,及□、绶、佩、舄之类,与《通礼》、《衣服令》、《三礼图》制度不同者,宜悉改正。

诏太常礼院、少府参定,遂合奏曰:

古者冕服之用,郊庙殊制。

唐兴,天子之服有二等,而大裘尚存。

显庆初,长孙无忌等采《郊特牲》之说,献议废大裘。

自是郊庙之祭,一用衮冕,然旒章之数,止以十二为节,亦未闻有余饰也。

国朝冕服,虽仿古制,然增以珍异巧缛,前世所未尝有。

夫国之大事,莫大于祀,而祭服违经,非以肃祀容、尊神明也。

臣等以谓宜如育言,参酌《通礼》、《衣服令》、《三礼图》及景佑三年减定之制,一切改造之。

孔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纯者,丝也,变麻用丝,盖已久矣。

则冕服之制,宜依旧以罗为之。

冕广一尺二寸,长二尺二寸,约以景表尺,前圆后方,黝上朱下,以金饰版侧,以白玉珠为旒,贯之以五采丝绳。

前后各十二旒,旒各十二珠,相去一寸,长二尺。

朱丝组为缨,黈纩充耳,金饰玉簪导。

青衣纁裳,十二章:八章绘之于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也;四章绣之于裳,藻、粉米、黼、黻也。

锦龙褾、领,织为升龙。

山、龙而下,一章为一行,重以为等,行十二。

别制大带,素表朱里,朱绿终辟。

□、绂、舄,大小绶,亦去珠玉、钿窠、琥珀、玻璃之饰。

其中单、革带、玉具剑、玉佩、朱袜之制,已中礼令,无复改为,则法服有稽,祭礼增重。

复诏礼院再详以闻。

而内侍省奏谓:"景佑中已裁定,可因而用也。"

从之。

神宗元丰元年,详定郊庙礼文所言:

凡冕版广八寸,长尺六寸,与古制相合,更不复议。

今取少府监进样,如以青罗为表,红罗为里,则非《弁师》所谓"玄冕朱里’者也。 上用金棱天板,四周金丝结网,两旁用真珠、花素坠之类,皆不应礼。 伏请改用朱组为纮,玉笄、玉瑱,以玄紞垂瑱,以五采玉贯于五色藻为旒,以青、赤、黄、白、黑五色备为一玉,每一玉长一寸,前后二十四旒,垂而齐肩,以合孔子所谓纯俭之义。 又古者祭服、朝服之裳,皆前三幅,后四幅,前为阳以象奇,后为阴以象偶。 惟深衣、中襌之属连衣裳,而裳复不殊前后,然以六幅交解为十二幅,像十二月。 其制作莫不有法,故谓之法服。 今少府监衮服,其裳乃以八幅为之,不殊前后,有违古义。 伏请改正祭服之裳,以七幅为之,殊其前后。 以今太常周尺度之,幅广二尺二寸,每幅两旁各缝杀一寸,谓之削幅,腰间辟积无数。 裳侧有纯,谓之綼;裳下有纯,谓之金易。 綼、緆之广各寸半,表里合为三寸。 群臣祭服之裳,仿此。 从之。 政和议礼局更上皇帝冕服之制:冕版广八寸,长一尺六寸,前高八寸五分,后高九寸五分。 青表朱里,前后各十有二旒,五采藻十有二就,就间相去一寸。 青碧锦织成天河带,长一丈二尺,广二寸。 朱丝组带为缨,黈纩充耳,金饰玉簪导,长一尺二寸。 衮服,青衣八章,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纁裳四章,绣藻、粉米、黼、黻。 蔽膝随裳色,绣升龙二。 白罗中单,皂褾、□,红罗勒帛,青罗袜带。 绯白罗大带,革带,白玉双佩。 大绶六采,赤、黄、黑、白、缥、绿,小绶三色,如大绶,间施玉环三。 朱袜,赤舄,缘以黄罗。 中兴仍旧制,延,以罗衣木,玄表朱里,长尺有六寸,前低一寸二分,四旁缘以金,覆于卷武之上,缫以五色丝贯五色玉,前后各十二,凡用二百八十有八。 玉笄,充耳用黄绵,纮以朱组,以其一属于左笄上垂下,又屈而属于右笄,系之而垂其余。 玄衣,八章,升龙于山,绘。 裳纁,四章,绣。 幅前三后四,断而不属,两旁杀缝,腰辟积,綼緆之广皆如旧。 大带以绯白罗合而紩之,以朱绿饰其侧,上朱下绿,其束处以组为纽约,下垂三尺。 通天冠、绛纱袍亦如之。 白罗中单,领、褾、□以黻,服裘则以皂。 绛纱袍则衣用白纱,领、褾、□以朱。 绶大小各一,大绶织以六采,青、黄、黑、白、缥、绿,下垂青丝网,上有结,垂玉环三;小绶制如大绶,惟三色。 大裘、绛纱袍皆用之。 革带,博二寸,革为里,绯罗为表,饰以玉銙,钮以下钩。 通天冠、绛纱袍亦用之。 AX从裳色,上有纰,下有纯,去上五寸,绘以山、龙、火,上接革带系之。 佩有衡,有琚瑀,有冲牙,系于革带,左右各一。 上设衡,衡下垂三带,贯以蠙珠。 次则中有金兽面,两旁夹以双璜,又次设琚瑀。 下则冲牙居中央,两旁有玉滴子,行则击牙而有声。 舄有絇,有纯,有繶,有綦,以绯罗为之,首加金饰。 服通天冠、绛纱袍则用黑舄,以乌皮为之。 常服则用白舄,以丝为之。 袜,罗表缯里,施靿着綦以系之,赤舄以朱,黑舄以白,白舄同。 通天冠。 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高广各一尺。 青表朱里,首施珠翠,黑介帻,组缨翠緌,玉犀簪导。 绛纱袍,以织成云龙红金条纱为之,红里,皂褾、□、裾,绛纱裙,蔽膝如袍饰,并皂褾、□。 白纱中单,朱领、褾、□、裾。 白罗方心曲领。 白袜,黑舄,佩绶如衮。 大祭祀致斋、正旦冬至五月朔大朝会、大册命、亲耕籍田皆服之。 仁宗天圣二年,南郊,礼仪使李维言:“通天冠上一字,准敕回避。"

诏改承天冠。

中兴之制,冠高九寸,服用并同。

干道九年,又用履袍。

袍以绛罗为之,折上巾,通犀金玉带。

系履,则曰履袍;服靴,则曰靴袍。

履、靴皆用黑革。

四孟朝献景灵宫、郊祀、明堂,诣宫、宿庙、进胙,上寿两宫及端门肆赦,并服之。

大礼毕还宫,乘平辇,服亦如之。

若大辇,则服通天、绛纱如常仪。

衫袍。

唐因隋制,天子常服赤黄、浅黄袍衫,折上巾,九还带,六合靴。

宋因之,有赭黄、淡黄袍衫,玉装红束带,皂文鞞,大宴则服之。

又有赭黄、淡黄衣癸袍,红衫袍,常朝则服之。

又有窄袍,便坐视事则服之。

皆皂纱折上巾,通犀金玉环带。

窄袍或御乌纱帽。

中兴仍之。

初,高宗践祚于南都,隆佑太后命内臣上乘舆服御,有小冠。

太后曰:"祖宗闲居之所服也,自神宗始易以巾。 愿即位后,退朝止戴此冠,庶几如祖宗时气象。"

后殿早讲,皇帝服帽子,红袍,玉束带,讲读官公服系□奚。

晚讲,皇帝服头巾,背子,讲官易便服。

此嘉定四年讲筵之制也。

御阅服。

以金装甲,乘马大阅则服之。

圭。

宋初,凡大祭祀、大朝会,天子皆执圭。

元丰二年,详定仪注所言:"《周礼》:‘王执镇圭。 ’释者曰:‘祭天地宗庙及朝日、夕月,则执之。 若朝觐,诸侯授玉于王,王受玉,抚玉而已。 ’《考工记》:‘天子执冒四寸,以朝诸侯。 ’盖天子以冒圭邪刻之处,冒诸侯之圭,以齐瑞信也。 未有临臣子而执镇圭者。 《唐六典》殿中监掌服御之事,凡大祭祀,则搢大圭,执镇圭;若大朝会,止进爵。 《开宝通礼》始着元会执圭,出自西房。 淳化中,上寿进酒,又令内侍奉圭,于周制、唐礼皆不合。 其元会受朝贺,请不执镇圭上寿。"

诏可。

三年,诏议大圭尺度,详定所言:"《考工记》:‘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 ’‘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天子服之’。 后魏以降,以白玉为之,长尺有二寸,西魏以来皆然。 方而不折,虽非古制,盖后世以所得之玉,随宜为之。 今请揆玉之有无制之。"

又言:"唐礼,亲祀天地神祇,皆搢大圭,执镇圭。 有事宗庙,则执镇圭而已。 王泾《郊祀录》曰:‘大圭,质也,事天地之礼质,故执而搢之。 镇圭,文也,宗庙之礼亦文,故无兼执之义。 ’不知大圭,天子之笏也,通用于郊庙。 请自今皇帝亲祠郊庙,搢大圭,执镇圭。 奉祀之时,既接神再拜,则奠镇圭为挚,大圭为笏。"

又言:"《开元》及《开宝通礼》,皇帝升辂,不言执圭。 祀日,质明,至中壝门外,殿中监进大圭,尚衣奉御,又以镇圭授殿中监以进。 于是始搢大圭,执镇圭。 今皇帝乘玉辂,执镇圭,赴景灵宫及太庙、青城,皆乘辂执圭,殊不应礼。 请自今乘辂不执圭,还内御大辇亦如之。"

详定所又言大圭中必之制,请制荐玉缫藉,以木为干,广袤如玉,以韦衣之,韦上画五采文,前后垂之。

又制约圭缫藉长尺,上玄下绛,为地五采五就,因以为饰。

每奠圭,则以荐玉之缫陈于地,执圭,则以约圭之缫备失坠,因垂之为饰。

况大圭搢之绅带之间,不可无中必,明矣。

俟明堂服大圭,宜依镇圭所约之组,令可系之。

哲宗元佑元年,礼部言:"元丰新礼,皇帝祀天,搢大圭,其制圆首前诎,于礼未合。 今欲仿西魏、隋、唐玉笏之制,方而不折,上下皆博三寸,长尺二寸,其厚以镇圭为约。"

从之。

政和二年,宦者谭稹献玄圭。

其制,两旁刻十二山,若古山尊,上锐下方。

上有雷雨之文,下无□彖饰,外黑内赤,中一小好,可容指,其长尺有二寸。

诏付廷议。

议官以为周王执镇圭,缘饰以四镇之山,其中有好,为受组之地,其长尺有二寸,周人仿古为之,而王执以镇四方也。

徽宗乃以是岁冬御大庆殿受圭焉。

三年,又诏曰:"先王以类而求祀,圜丘以象形,苍玉以象色,冬日以至取其时,大裘而冕法其幽,而未有以体其道,天玄而地黄,今大圭内赤外黑,于以体之,冬祀可搢大圭,执玄圭,永为定制。"

中兴仍旧制,大祭祀则执大圭以为笏,上太上皇、皇太后册宝亦如之。

皇太子之服。

一曰衮冕,二曰远游冠、朱明衣,三曰常服。

衮冕:青罗表、绯罗红绫里、涂金银钑花饰,犀簪导,红丝组,前后白珠九旒,二纩贯水晶珠。

青罗衣,绣山、龙、雉、火、虎蜼五章;红罗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

红罗蔽膝,绣山、火二章。

白纱中单,青褾、□、裾。

革带,涂金银钩,瑜玉双佩。

四采织成大绶,结二玉环,金涂银钑花饰。

青罗袜带,红罗勒帛。

玉具剑,金涂银钑花,玉镖首。

白罗袜,朱履,金涂银扣。

从祀则服之。

远游冠:十八梁,青罗表,金涂银钑花饰,犀簪导,红丝组为缨,博山,政和加附蝉。

朱明服:红花金条纱衣,红纱里,皂褾、□。

红纱裳,红纱蔽膝,并红纱里。

白花罗中单,皂褾、□,白罗方心曲领。

罗袜,黑舄,革带,剑,佩,绶。

余同衮服。

袜带,勒帛。

执桓圭。

受册、谒庙、朝会则服之。

常服:皂纱折上巾,紫公服,通犀金玉带。

太宗至道元年,太常礼院言:"南郊,皇太子充亚献,合着祭祀服。 准制度,衮冕以组为缨,色如其绶,青纩充耳,玄衣纁裳,凡九章,每章一行,重以为等,皆织为之。 白纱中单,黻领,青褾、□、裾。 革带,金钩。 大带,素带不朱里,亦纰以朱绿,纽约用组。 黻随裳色,二章。 朱组,双大绶四采,赤白缥绀,纯朱质,长一丈八尺,三百二十首,广九寸。 小双绶,长二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二玉环。 朱袜赤舄,舄加金饰,余同旧制。 侍从祭祀及竭庙、加元服、纳妃则服之。"

诏依上制造。

政和议礼局更上皇太子服制,衮冕惟青纩充耳,余并同国初之制。

加元服、从祀、纳妃、释奠文宣王服之。

中兴并同。

其皇子之服,绍兴三十二年十月,礼官言:"皇子邓、庆、恭三王,遇行事服朝服,则七梁额花冠,貂蝉笼巾,金涂银立笔,真玉佩,绶,金涂银革带,乌皮履。 若服祭服,则金涂银八旒冕,真玉佩,绶,绯罗履袜。"

诏文思院制造。

后妃之服。

一曰祎衣,二曰朱衣,三曰礼衣,四曰鞠衣。

皇后首饰花一十二株,小花如大花之数,并两博鬓。

寇饰以九龙四凤。

祎之衣,深青织成,翟文赤质,五色十二等。

青纱中单,黼领,罗縠褾□,蔽膝随裳色,以緅为领缘,用翟为章,三等。

大带随衣色,朱里,纰其外,上以朱锦,下以绿锦,纽约用青组,革带以青衣之,白玉双佩,黑组,双大绶,小绶三,间施玉环三,青袜、舄,舄加金饰。

受册、朝谒景灵宫服之。

鞠衣,黄罗为之,蔽膝、大带、革舄随衣色,余同祎衣,唯无翟文,亲蚕服之。

妃首饰花九株,小花同,并两博鬓,冠饰以九翚、四凤。

褕翟,青罗绣为摇翟之形,编次于衣,青质,五色九等。

素纱中单,黼领,罗縠褾□,蔽膝随裳色,以緅为领缘,以摇翟为章,二等。

大带随衣色,不朱里,纰其外,余仿皇后冠服之制,受册服之。

皇太子妃首饰花九株,小花同,并两博鬓。

褕翟,青织为摇翟之形,青质,五色九等。

素纱中单,黼领,罗縠褾示巽,皆以朱色,蔽膝随裳色,以緅为领缘,以摇翟为章,二等。

大带随衣色,不朱裹,纰其外,上以朱锦,下以绿锦,纽约用青组。

革带以青衣之,白玉双佩,纯朱双大绶,章采尺寸与皇太子同。

受册、朝会服之。

鞠衣,黄罗为之,蔽膝、大带、革带随衣色,余与褕翟同,唯无翟,从蚕服之。

中兴,仍旧制。

其龙凤花钗冠,大小花二十四株,应乘舆冠梁之数,博鬓,冠饰同皇太后,皇后服之,绍兴九年所定也。

花钗冠,小大花十八株,应皇太子冠梁之数,施两博鬓,去龙凤,皇太子妃服之,干道七年所定也。

其服,后惟备祎衣、礼衣,妃备褕翟,凡三等。

其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背子、生色领皆用绛罗,盖与臣下不异。

命妇服。

政和议礼局上:花钗冠,皆施两博鬓,宝钿饰。

翟衣,青罗绣为翟,编次于衣及裳。

第一品,花钗九株,宝钿准花数,翟九等;第二品,花钗八株,翟八等;第三品,花钗七株,翟七等;第四品,花钗六株,翟六等;第五品,花钗五株,翟五等。

并素纱中单,黼领,朱褾、□,通用罗縠,蔽膝随裳色,以緅为领缘,加文绣重雉,为章二等。

二品以下准此。

大带,革带,青袜、舄,佩,绶。

受册、从蚕服之。

七年,臣僚言:"今文臣九品,殊以三品之服,至于命妇,已厘八等之号,而服制未有名称。 诏有司视其夫之品秩,而定其服饰。"

诏送礼制局定之。

其仪阙焉。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