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正传二十六人附见六人"
南宋钱塘灵隐寺智一传释智一者。
不详何许人也。
居灵隐寺之半峰。
精守戒范而善长啸。
啸终乃牵曳其声。
杳入云际。
如吹笳叶若揭游丝。
徐举徐扬载哀载咽。
飕飗凄切听者悲凉。
谓之哀松之梵。
颇生物善。
或在像前赞咏流靡。
于灵山涧边养一白猿。
有时蓦山踰涧久而不还。
一乃吮吻张喉作梵呼之则猿至矣。
时人谓之白猿梵。
召一公为猿父。
犹狙公也。
其后涧边群狙聚焉。
每至众僧斋讫。
敛生饭送猿台所。
后令山童呼三二声。
则群猿竞至。
洎乎唐武宗废教。
伊寺毁除焉。
鞠为茂草之墟饭猿于台。
事皆堙灭一师不详所终。
元魏洛阳慧凝传释慧凝。
未知何许人也。
栖止洛邑而无异艺。
正修练心戒耳尝得疾暴终七日而苏起说冥间报应。
及见区分更无毫发之差。
所睹者五沙门。
一是宝明寺智圣。
以坐禅苦行得升天堂。
次一是般若寺道品。
以诵涅槃经四十卷同前智圣次是融觉寺昙谟最。
称讲涅槃华严经领徒千数。
琰摩王曰。
讲经者心怀彼我心骄□物。
比丘中第一粗行。
今唯试坐禅诵经最曰。
贫道立身已来唯好讲导不能禅诵。
王曰。
付司。
即有青衣数辈。
拥送最向西北门。
屋舍皆黑。
似非好处。
次是禅林寺道恒。
唱云。
教导劝诱四辈檀越造一切经人中像十躯。
王曰。
沙门之体必须摄心守道志在禅诵不干世事不务喧繁。
虽造经像止欲得他财物。
既得财物贪心即起。
既长贪行三毒炽然具足烦恼。
与最同入黑门。
第五是灵觉寺宝明。
自称未出家时。
尝作陇西太守造灵觉寺。
即弃官入道。
虽不禅诵礼拜不阙。
王曰。
卿作剌史之日。
曲理枉法劫夺民财。
假作此寺非卿之力。
何劳说此。
亦付青衣送入黑门矣。
凝由此省悟。
最先见王属吏检寻名籍误追摄耳。
时胡太后闻之。
遭黄门侍郎徐纥依凝之说。
散访验寺额并僧名。
有无奏报。
云城东有宝明寺。
城内有般若寺。
城西有融觉禅林灵觉三寺。
并智圣道品昙谟最道弘宝明等。
皆实有之。
太后称叹久之。
诏请坐禅诵经者一百僧。
常在内殿供养焉。
续有诏不听比丘持经像左街路乞索。
如私有财物造经像者任意。
凝入曰鹿山隐居修道。
自此京邑城下比丘多修禅观诵持大部经法焉。
系曰。
昙谟最坐讲法而人我因入黑门中。
若禅诵者人我随增。
知亦不免。
最与道士姜斌争论护法之功。
可补前过。
无谓传法之人皆堕负处。
胡后偏见不亡。
吁哉唐成都府法聚寺员相传释员相。
蜀人也。
七岁出家。
博综内外善属文。
时号奇童。
内修律范人无间然。
龙朔元年有疾而终于此寺。
将启手足。
房内长虹若练而飞上天。
寺塔铃索无风自鸣。
其大门屋壁画剥落。
每夜有鼓角声。
经百余日方息。
从此鸟雀不栖其屋咸亨四年甘露降于讲堂前棕榈树焉。
相终弟子收文集三十余卷。
寺中石像碑相作辞龚灵旷同撰是欤。
唐越州妙喜寺僧达传释僧达。
姓王氏。
会稽人也。
稚齿英奇不参戏弄。
于龟山妙喜道场出俗。
其寺南梁初建。
后乐游方见黄梅忍禅师。
若枯苗得雨。
随顺修禅罔有休懈遇印宗禅师重磨心鉴光州见道岸律师。
更励律仪。
四众依归如水宗海。
开元七年示疾而终。
春秋八十二云。
唐京兆神鼎传释神鼎者。
不详何许人也。
狂狷而纯直发垂眉际。
每持一斗巡长安市中。
乞丐得食就而食之。
人或施粗帛币布锦绮罗縠。
并缀联衣上而着且无选择。
尝入寺中见利贞法师讲。
于座前倾听少时。
而问贞曰。
万物定已否。
贞曰定。
鼎曰。
阇梨若言定何因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有死即生有生即死。
万物相纠六道轮回何得定耶。
贞曰万物不定。
鼎曰。
若不定何不指天为地呼地为天。
召星为月命月为星。
何得不定耶。
贞无以应之。
时众惊其辩发如流贞公奥学被挫其锋。
颇形惭色。
张文成见之叹嗟。
谓之曰。
观法师迅避即是菩萨行位人也。
鼎曰。
菩萨得之不喜失之不怨。
挞之不怒辱之不瞋。
鼎今乞得即喜不得即怨挞之即怒辱之即瞋。
由此观之去菩萨远矣。
时药错愕合掌而散焉。
系曰。
答人之问迟巧不如拙速。
今传家隔几百年辄伸詶对。
通曰。
谷变陵迁生来死往。
万类相纠五道轮回。
正是不迁之法可非定耶经云。
世间相常住是也。
又言。
天地星月各据其伦终归磨灭。
可非不定耶。
经云。
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是也。
今不坏世间相而谈实相。
可非定不定耶。
虽定不定俱解脱相欤。
又言有喜怒非菩萨者。
菩萨虽喜怒非喜怒。
非菩萨而谁也。
今聊雪利贞之郁悒欤。
唐京兆泓师传释泓师者。
齐安人也。
神龙中来游京辇。
简傲自持而罕言语。
语则瑰怪。
颇善地理之学占择茔兆。
郭景淳一行之亚焉。
而出入于郧公韦安石之门。
与韦既密。
一日谓之曰。
贫道于凤楼原见一段地。
约二十亩。
有龙起伏之形势。
有藏此者。
必累世居台鼎。
韦曰。
老夫有别墅在城南。
候闲隙陪国师访地。
问其价几何。
同游林泉。
又资高兴。
异日韦寻前约方命驾次。
韦公夫人曰。
令公为天子大臣。
国师通阴阳术数。
奈何潜游郭外而营生藏。
非所宜也。
遂止。
韦曰。
舍弟滔有中殇男未葬。
便示此地。
泓曰。
如贤弟得此地不得他将相。
止列卿而已。
滔买葬中殇。
后为太常卿礼仪使而卒。
泓每行视山原。
即为图状。
尝自洛东言于张说曰。
缺门道左有好山冈丞相可用之。
说曰。
已位极人臣吉孰过此。
泓曰。
无人胜此。
遂咨源监察干曜曰。
先人有遗旨矣。
后曜请假东洛。
迁奉而回。
已经年矣。
泓再经缺门。
其地已成茔兆。
问居人曰。
源氏之松柏也。
泓曰。
冥数合归源氏。
坐可待其变化。
不数年曜果登庸焉。
泓曾诫燕公曰。
宅勿于西北隅取土。
后成坑三二处为穴。
泓惊谓燕公曰。
祸事令公富贵一身耳。
更二十年祸及贤郎耳。
及均^2□受禄山伪官。
肃宗复京以减死论。
太上皇苦执令处斩。
皆符泓言。
然中睿朝。
皆崇重泓号国师。
占相之言未尝差谬。
唐洛阳罔极寺慧日传"真法师"
释慧日。
俗姓辛氏。
东莱人也。
中宗朝得度。
及登具足后遇义净三藏造一乘之极。
躬诣竺干。
心恒羡慕。
日遂誓游西域。
始者泛舶渡海自经三载。
东南海中诸国昆仑佛誓师子洲等。
经过略遍乃达天竺。
礼谒圣迹。
寻求梵本。
访善知识一十三年。
咨禀法训思欲利人。
振锡还乡独影孤征。
雪岭胡乡又涉四载。
既经多苦深厌阎浮。
何国何方有乐无苦。
何法何行能速见佛。
遍问天竺三藏。
学者所说皆赞净土。
复合金口。
其于速疾是一生路。
尽此报身必得往生极乐世界。
亲得奉事阿弥陀佛。
闻已顶受。
渐至北印度健驮罗国。
王城东北有一大山。
山有观音像。
有志诚祈请多得现身。
日遂七日叩头。
又断食毕命为期。
至七日夜且未央。
观音空中现紫金色相。
长一丈余。
坐宝莲华。
垂右手摩日顶曰。
汝欲传法自利利他。
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弥陀佛国。
劝令念佛诵经回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得大利益。
汝自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
说已忽灭。
日断食既困。
闻此强壮。
及登岭东归。
计行七十余国。
总一十八年。
开元七年方达长安。
进帝佛真容梵夹等。
开悟帝心。
赐号曰慈□三藏。
生常勤修净土之业。
着往生净土集行于世。
其道与善导少康异时同化也。
又以僧徒多迷五辛中兴渠。
兴渠人多说不同。
或云芸薹胡荽或云阿魏。
唯净土集中别行书出云。
五辛此土唯有四。
一蒜二^7□三葱四薤。
阙于兴渠。
梵语稍讹。
正云形具余国。
不见。
回至于阗方得见也。
根粗如细蔓菁根而白。
其臭如蒜。
彼国人种取根食也于时冬天到彼不见枝叶。
薹荽非五辛。
所食无罪。
日亲见为验欤。
以天宝七年卒于住寺。
报龄六十九。
葬于白鹿原成小塔焉。
余姚休光寺释真法师。
金华人也。
俗姓王氏。
真^7□丱辞家童蒙悟道。
发大精进坚持戒地。
一门之中数人缁服。
真学习师古义成先圣。
八部经理宛在掌中。
三乘法源尽于度内。
天宝六年太守秦公长史狄公知其行高。
遂以名荐主休光寺焉。
二公常相谓曰。
真公通深妙法玄无上义问一得三言发响应。
昔利涉辩博僧会智周。
与之齐驱。
未可同日。
以其八年终于寺。
本县令王璲述德刊铭。
洪元慎书焉。
唐越州大禹寺神迥传释神迥。
未详何许人也。
幼入法流齐庄自任。
节高行峭不恶而严。
晚年慕称心寺大义律师。
同习三观于天台宗。
得旨于左溪禅师。
即宝应年中也。
加以辞笔宏赡华藻纷纭。
为朗师真影赞法华经文句序。
冠绝于时为世所贵。
不详厥终焉。
唐京兆镇国寺纯陀传释纯陀者。
本西域人也。
梵名无由。
翻就华言也。
从游京邑人所钦重。
上元中便云东渡。
人见之颜容若童^7□之色。
言已年六百岁矣。
或谓为八十岁人也。
言谈气壮举动不衰。
代宗皇帝闻之诏入。
礼遇极礼俾求留年之道。
陀曰。
心神好静。
今为尘境汨之。
何从冥寂乎。
若离简静外欲望留年如登木釆芙蕖。
其可得乎。
陛下欲长年。
由简洁安神。
神安则寿永。
寡欲则身安。
术斯已往贫道所不知也。
帝由是笃重之。
以永泰三年预知必逝。
遣弟子赍衣钵进上。
帝赐弟子紫衣。
陀终于镇国寺焉。
唐天台山国清寺道邃传释道邃。
不知何许人也。
幽识远晤执志有恒。
悬解真宗不由邪术。
末传隋智者教道素得玄微。
荆溪之门沓难窥望。
大历中湛然师委付止观辅行记。
得以敷扬。
若神骥之可以致远也。
于时同门元浩迥知畏服不能争长矣。
贞元二十一年。
日本国沙门最澄者。
亦东夷卉服中刚决明敏僧也。
泛溟涬达江东。
慕天台之法门。
求顗师之禅决。
属邃讲训委曲指教。
澄得旨矣。
乃尽缮写一行教法东归。
虑其或问从何而闻得谁所印俾防疑误。
乃造邦伯作援证焉。
时台州刺史陆淳判云。
最澄阇梨形虽异域性实同源。
特禀生知触类玄解。
远传天台教旨。
又遇龙象邃公。
总万行于一心。
了殊涂于三观。
亲承秘密理绝名言。
犹虑他方学徒未能信受所请印记。
安可不任为凭云澄泛海到国。
赍教法指一山为天台。
号一寺为国清。
风行电照斯教大行。
倭僧遥尊邃为祖师。
后终于住寺焉。
唐怀安郡西隐山进平传释进平。
姓吴氏京兆人也。
早出家于永安山明福院。
风表端雅。
诸经大论皆所研寻。
销文炼注令人乐闻。
未思禅观。
于洛下遇荷泽会师了悟。
且曰甚矣不自外知者所知难乎哉。
后至唐州遂居西隐山。
刺史郑文简请入城阐扬宗旨。
示灭年八十一。
大历十四年三月入塔。
唐宁州南山二圣院道隐传释道隐。
姓王氏。
彭原人也。
风宇高峙情性宏淡。
少脱尘劳誓从冲漠。
既循师范因愿游方。
得荷泽师顿明心要。
迨旋乡土道声洋洋。
慕其法者若登华阴之市也。
匪召员臻。
檀施丰洽郁成精舍焉。
以大历十三年三月晦。
嘱累四部。
从于中夜趺坐而终。
春秋七十二。
法腊三十五。
弟子辩真建塔缄藏焉今师资二座全身不朽矣。
议者以为得道真正。
其器亦然。
譬犹炼丹之鼎药成鼎亦化金矣。
在华严有诸菩萨成就如虚空忍得无来身。
以无去故。
得不生身。
以不灭故。
得不聚身。
以无散坏故。
其隐师之谓欤。
唐温州陶山道晤传释道晤者。
不知何许人也。
高趣放荡识量难赀。
末住永嘉陶山侧精舍。
则隐居修真诰之所也。
大历中代宗为陶真君树此精舍。
晤于此进修靡怠。
人亦倾仰一夕跏趺而卒。
身肉无沮如入三昧。
议不焚葬后五年忽举右手。
状若传香。
州官民庶异之。
以事奏。
敕赐紫袈裟谥曰实相大师。
至今塔中州民。
祈祷旛华填委焉。
系曰。
凡诸入灭举其指者。
盖示其得四沙门果之数也。
昔求那跋摩举二指而灭。
言已证二果欤。
其次法京垂灭屈三指慧景反握二指。
捋之还屈。
今晤之伸指岂不同诸。
唐京兆欢喜传"无侧"
释欢喜。
不知何许人也。
性无羁束慈忍宽和。
人未尝见其愠色。
故号之焉。
观国之光至于京辇。
贵达下民延之少见违拒。
言语不常事迹难测。
德宗皇帝闻而重之。
兴元十二年敕永泰寺置戒坛度僧。
时喜与保唐禅宗。
别敕令受戒。
缁伍荣之。
至其年六月十九日卒于本寺焉。
有会稽云门寺释无侧者。
外国人。
未知葱岭南北生也。
若胡若梵乌可分诸。
建中中越碛东游。
得意则止度其冬夏。
后栖越溪云门寺修道然善体人意。
号利智梵僧焉。
相传则是康宝月道人后身也。
必尝以事征验而知。
与名德相遇谈话终夕吴兴皎然题侧房壁云。
越山千万云门绝。
西僧貌古还名月。
清朝扫石行道归。
林下眠禅看松雪。
其高邈之状在昼辞焉。
唐湖州杼山皎然传"福琳"
释皎然。
名昼。
姓谢氏。
长城人。
康乐侯十世孙也。
幼负异才性与道合。
初脱羁绊渐加削染。
登戒于灵隐戒坛守直律师边听毗尼道。
特所留心于篇什中。
吟咏情性。
所谓造其征微矣。
文章俊丽。
当时号为释门伟器哉。
后博访名山。
法席罕不登听者。
然其兼攻并进。
子史经书各臻其极。
凡所游历京师则公相敦重。
诸郡则邦伯所钦。
莫非始以诗句牵劝令入佛智。
行化之意本。
在乎兹。
及中年谒诸禅祖了心地法门。
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交。
故时谚曰。
之昼能清秀。
贞元初居于东溪草堂。
欲屏息诗道非禅者之意。
而自诲之曰。
借使有宣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
终朝目前矜道侈义。
适足以扰我真性。
岂若孤松片云禅座相对无言而道合至静而性同哉。
吾将入杼峰与松云为偶所着诗式及诸文笔并寝而不纪。
因顾笔砚曰。
我疲尔役尔困我愚。
数十年间。
了无所得。
况汝是外物何累于人哉。
住既无心去亦无我。
将放汝各归本性。
使物自物不关于予。
岂不乐乎。
遂命弟子黜焉。
至五年五月会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负谴再移为湖守。
初相见未交一言。
恍若神合。
素知公精于佛理。
因请益焉。
先问宗源次及心印。
公笑而后答。
他日言及诗式。
具陈以宿昔之志。
公曰不然。
固命门人检出草本。
一览而叹曰。
早年曾见沈约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
三子所论殊不及此。
奈何学小乘褊见以宿志为辞邪遂举邑中辞人吴季德。
梁常侍均之后。
其文有家风。
矛器而重之。
昼以陆鸿渐为莫逆之交。
相国于公^8□颜鲁公真卿。
命裨赞韵海二十余卷。
好为五杂徂篇。
用意奇险实不忝江南谢之远裔矣。
昼清净其志高迈其心。
浮名薄利所不能啖。
唯事林峦与道者游。
故终身无惰色。
又兴冥斋盖循燋面然故事施鬼神食也。
昼旧居州兴国寺。
起意自捐衣囊施之。
尝有军吏沈钊。
本德清人也。
夕从州出乘马到骆驼桥。
月色皎如。
见数人盛饰衣冠。
钊怪问之。
如何到此。
曰项王祠东兴国寺然公修冥斋。
在兹伺耳。
钊翌日往覆。
果是鬼物矣。
又长城赳胥钱沛。
行役泊舟吕山南。
见数十百人得非提食器负束帛怡然语笑而过。
问其故云。
赴然师斋来。
时颜鲁公为刺郡。
早事交游而加崇重焉。
以贞元年终山寺。
有集十卷。
于^8□序集。
贞元八年正月敕写其文集入于秘阁。
天下荣之。
观其文也亹亹而不厌。
合律乎清壮。
亦一代伟才焉。
昼生常与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
甫曾梁肃崔子向薛逢吕渭杨逵。
或簪组。
或布衣。
与之交结必高吟乐道。
道其同者则然始定交哉。
故着儒释交游传及内典类聚共四十卷号呶子十卷。
时贵流布。
元和四年太守范传正会稽释灵澈。
同过旧院。
就影堂伤悼弥久。
遗题曰。
道安已返无何乡慧远来过旧草堂。
余亦当时及门者。
共吟佳句一焚香。
其遗德后贤所慕者相继有焉。
又唐黄州大石山释福琳。
姓元氏。
荆州人也。
父为襄阳判司。
素崇释氏。
琳幼好佛门恒循检操。
早知割爱。
就玄静寺谦着师下剃染登满足法已。
躬礼荷泽祖师乃契真心。
后至黄陂剪茅营舍。
终成大院安集四方禅侣。
琳终时年八十二。
兴元二年四月入塔。
唐安陆定安山怀空传释怀空。
俗姓商氏。
河阳人也。
膏梁之子幼且矜庄。
乃辞所亲。
就本州大都山广福院出家。
大明禅师默识空之器局不常。
教诵群经。
纳法之后观方京都。
属北秀禅师阐化。
造而决疑。
后往安陆定安山。
倏遇一叟。
劝空镇压此川我沾大利。
乃结茅而止。
前叟即土地神耳。
寻因村民逐虎入山。
见空欢喜。
而白之曰。
此中多虎暴村落不安。
愿和尚示以息灾之法。
空曰。
虎亦众生也。
若屠害于彼彼必来报。
迭相偿报。
何时断期乎。
老僧为诸君计者善可禳去。
乡人曰。
愚下无知唯教所在。
空曰。
汝归舍同心陈置道场施设大会。
空预法筵。
至日之夕矣。
有一虎于庵前瞑目伏地。
空曰。
咄哉恶类。
一报未灭。
更增宿殃。
噬人伦也。
天不见诛。
死当堕狱。
吾悯汝哉。
虎被责已。
忽迟回而逝。
明日斋散上山。
其虎在庵前领其七子。
将斋余掷之。
各食讫为其忏悔。
七虎相次俱亡。
百姓胥悦。
且曰。
从师居此俗无疵疠。
仍年谷熟致拜而退。
时张辽大夫为州牧。
遣府吏慕容兴。
往请入州。
空谢病不起。
部领工匠为建禅宫毕。
示疾而终。
享年八十三。
贞元三年三月十六日火葬收舍利入塔焉。
唐沣州慧演传释慧演。
姓苗氏。
襄阳人也。
父为东平紏曹。
演幼入开元寺闻经欢喜。
求于辩章法师所度脱。
章日讲涅槃经。
演常随听入神。
既通深义复能讲谈。
一日结侣同游华下。
思登毛女峰观仙掌。
路出洛中乃参荷泽祖师通达大观。
因入南岳。
遂住沣阳。
江南得道者多矣。
贞元十二年终。
享龄七十九云。
唐荆州国昌寺行觉传"皓玉"
释行觉。
姓刘氏。
钜鹿人也。
^7□岁英敏立不易方。
负志出家亲难沮劝。
早投本部永泰伽蓝受业。
纳戒后于洛都遇会禅师开悟玄理秉心矫迹。
游方见江陵古寺殿宇摧堕阒而无人。
觉卸囊挂锡。
明日见樵夫。
惊怪言。
此是国昌寺。
废已三周。
将知人事相因道从缘会。
学者至矣。
乡人来矣。
郁成一寺。
时节使崔尚书请召入城。
谢而不赴。
檀施继臻。
乃兴盛化。
贞元十五年告终。
年九十二。
荆楚之人营塔焉。
又南岳山释皓玉者赵氏之子上党人也。
出尘于法清寺。
后于荷泽会下大明心印。
入岳中兰若养道。
衡阳太守王展员外倾重。
终时年八十余。
兴元中入塔云。
唐鄂州开元寺玄晏传释玄晏。
江夏人也。
姓李氏。
祖善而博识多学注文选。
行讲集于梁宋之间。
李邕北海太守唐书有传。
晏^7□昧之龄决志离俗。
至德初年诵经高第。
依僧崇真剃落配住开元寺。
大历三年从大阇梨真悟受具足法。
便寻律范。
目不视靡曼。
足不履邪径。
于四仪中无终食之间违教仪形。
峭拔眉目秀朗如孤鸿野鹤独立迥泽。
望风瞻想自有远致。
性多分剂。
茍与恶比丘共住。
遑遑然如以佉陀罗炭浴身也。
不出户牖焚香扫地。
端坐尽日人不堪其忧。
而晏居之。
以为三禅之乐不敌也。
晏少习毗尼长学金刚。
解空破相臻极玄奥。
而闻律藏有一时外学之说。
或赋诗一章。
运思标拔孤游境外。
彭城刘长卿名重五言。
大嗟赏之。
由是风云草木每有赋咏。
辄为工文者之所吟讽也。
晏房舍在寺之北隅。
颇为湫陋。
凡当时名士共营草堂。
有若陈郡袁滋赵郡李则卢来卿于文炫蔡直。
偕檀舍同缔构也。
鄂岳连师何公旌其行业。
请居晋安。
不移其志。
建中伊始符载与杨衡李演。
约晏为尘外之侣焉。
以贞元十六年九月十四日示灭。
春秋五十八。
僧腊三十四。
迁塔于黄鹤山南原也。
唐南岳澄心传释澄心。
姓朱氏。
东海人也。
厥父任济源令。
天宝中安史之乱遇害。
心^7□齿随母氏至河内贫极。
母即从人。
心不乐随嫁。
心之志气不群。
乃投应福寺智明法师求教勖披削。
登戒后云游鸟宿。
务急参玄。
于秀师高足门下了其法要。
乃观诸方名迹。
遂止衡岳。
请益之僧摩肩骈足。
时太守吴宪忠。
请心入州治。
谢而不行。
再命栖于龙兴寺。
来问道者丈室恒满。
贞元十八年壬午十一月示灭。
春秋七十六。
以其月二十七日入塔云。
唐杭州天竺寺道齐传"法如"释道齐。
俗姓赵氏。
钱塘人也。
幼而察慧器度浩然。
入于庠序经籍淹通。
偶立当衢见僧分卫行讽净名经。
冥然喜之。
且召入家设食。
问僧为居何寺。
答曰。
定水伽蓝。
因请父母出家。
母曰。
吾生汝时梦手擎日月。
尝占是梦。
云贵子有五等之分。
脱或舍家。
吾无望矣。
由是往定水从师。
年十七进具习毗尼法。
复役灵隐寺学华严经义。
自尔于天竺寺修习禅定行杜多行。
其山有石窟。
齐于中坐。
忽巨蟒矫首唅呀为吞噬之状。
愀然不动。
时有虎豹近于石室。
群鹿时时驯扰。
又山椒乏水。
以锡杖剟地其泉迸流。
实供其用。
贞元二十一年。
四方学者劝请讲华严经。
时雪飘飞。
忽生华二本。
状若芙蕖。
熠爚光发。
观者嗟叹见所未见。
齐道誉惟馨。
其节俭恶衣恶食入所不胜。
后终于山寺焉。
又唐太行山释法如。
俗姓韩。
慈州人也。
少为商贾心从平准。
至今东京相国寺发心。
依洪思法师出家。
隶业偕通。
遂往嵩少间游于洛邑。
遇神会祖师授其心诀。
后登太行山。
见马头峰下可以栖神。
结茅而止。
有^3□塾戍将王文信。
率众建精庐焉。
刺史李亚卿中丞命入城。
不赴示寂。
报龄八十九。
元和六年三月迁塔云。
唐金陵庄严寺慧涉传释慧涉。
俗姓谢氏。
会稽人也。
即东晋太傅安之后。
是知杰气英灵间代而出。
律梁拔俗异世岂无。
涉为人清素戒节孤峻。
好寂为乐不栖名闻。
以大历之初。
于金陵庄严寺遇牛头山忠禅师。
一言知归。
遂命入室授其法要。
服膺道化。
待之弥载。
不惮其劳。
洎忠捐世踵武兹岭。
无游人境。
一衣方丈操节弥高。
自是以来问道者众。
四维方域无不沾洽。
五十年中翕然归德。
以长庆二年终于山院。
春秋八十有二。
门弟子惟晏等。
奉全师礼建塔于寺之西北。
勒铭纪德。
若考师之艺文。
则草堂庐岳各美于当代矣。
唐京兆千福寺云邃传"清源"
释云邃。
不知何许人也。
通综经论解将行兼。
仍贯群书号为该博。
好远泛爱人无间然。
累朝诏入内道场。
顺宗已来掌领译务。
宪宗初句当右街诸寺观释道二教事。
别敕充西明千福两寺上座。
风猷淹雅纲任肃然。
昔贤以道生比郭林宗。
遂公有焉。
次润州栖霞寺释清源。
姓凭。
南徐延陵人也。
稚年贞素长亦弗群。
俗态不拘法流爰入。
造涉公为弟子焉。
学赡经律人罕畴匹。
栖于摄山积其龄稔。
长庆初工部尚书李相国德裕镇于浙西。
洗心道域延居京口。
咨禀禅要雅契夙心。
及赞皇去郡。
返锡栖霞终于住寺。
唐京师保寿寺法真传释法真。
不知何许人也。
器识悠深学问宏博。
研穷梵典旁赜儒书。
讲导之余吟咏情性。
公卿贵士无不宗奉。
洎长庆中帝颇锐怀佛事。
真屡膺召命内殿只奉。
四年赴禁中道场。
睿武昭愍皇帝御于法席顾问三宝功能。
真得应对。
而辩给圜转援据粲然。
帝悦。
因请云。
久废坛度僧未全法者皆老朽。
盖两江间兵革未偃之故。
寻诏两街佛寺各置僧尼受戒坛场。
自三月十日始至四月十日停。
仍令两街功德使各选择有戒行僧谓之大德者。
考试僧尼等经。
僧能暗诵一百五十纸。
尼一百纸。
即令与度。
真频奉敕修功德。
故遂奏请。
真之德望实唱导之元。
罔知终所。
唐吕后山道场宁贲传释宁贲。
姓李氏。
陇西人也。
家于毫州蒙城。
幼奉释尊而不言乎簪组之绪。
无得称其人讳焉。
贲所吐论皆以觉了不取诸相。
心通定慧而尽虚空。
无以边中可测。
无以文字求我。
因往洪州寻道一祖帅。
见而奇之语而异之。
大乘法器得其代矣。
遂乃具戒作入室弟子。
师资数岁道议殊伦。
欲往天台。
至越吕后山岑廖曰。
即是诸佛住处。
何必天台也。
贲菩提直干挺秀七尺。
村豪里宿睹其异状归依瞻仰。
老幼争先同味醍醐。
疾病皆愈。
是时多有行路^4□戾欲暴僧徒。
贲乃引之而前。
威之而退。
惊骇仪貌礼足归依。
调御山林魔邪慑伏。
不下岩岭近万余辰。
德远道高僧徒弥众。
先时居处隘陋兼无殿堂。
众议经营任人资福。
远村穷墅亦竞助缘。
土石木工程材售巧。
约山横楝临涧飞檐。
斤师斧子鸟立猿^3□。
揆景促力。
星再回天殿堂成矣。
佛像列矣。
精耀俯仰照山□云。
人天不殊别开佛土。
大和二年六月七日。
远闻道场之内有鼓鞞丝竹之声。
是夜二更恬然化灭。
生形七十五。
炎腊四十一。
是月权殡于杉园礼也。
斋祭殊品哀号震山。
惨树色于禅枝。
咽水声于石穴。
物尚知感人情可量。
大和五年九月茶毗。
建塔于道场巽山禀先意也。
唐阆州长乐寺法融传释法融。
姓严氏。
阆中人也。
^7□齿好朴素恶华楚之服。
父训令秉笔便画佛形像。
至于聚戏搏沙为塔。
所作无非佛事。
年甫十三见释子抠其衣坐执经卷。
苦求出家。
依长乐寺慧休法师为弟子。
经诵偕通。
乃沾戒善遂讲南山律钞。
后游云水。
见嵩岳普寂禅道风行。
密付心印。
往弋阳福宁寺放荡闲居。
学道者^2□至。
以大和九年示疾而终。
春秋八十九。
其年正月十日门人奉神座入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