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正义 卷四 大禹谟第三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尚书正义
《尚书正义》 卷四 大禹谟第三 孔颖达

○《释文》:"徐云:‘本《虞书》裛为一卷,凡十二卷,今依《七志》、《七录》为十三卷。 ’"

皋陶矢厥谟,矢,陈也。

○皋音高。

陶音遥。

禹成厥功,陈其成功。

帝舜申之。

申,重也,重美二子之言。

○重,直用反。

作《大禹》、《皋陶谟》、大禹谋九功,皋陶谋九德。

○谟亦作谟。

《益稷》。

凡三篇。

[疏]"皋陶"至"益稷"○正义曰:皋陶为帝舜陈其谋,禹为帝舜陈已成所治水之功,帝舜因其所陈从而重美之。

史录其辞,作《大禹》、《皋陶》二篇之谟,又作《益稷》之篇,凡三篇也。

篇先《大禹》,序先言皋陶者,《皋陶》之篇,皋陶自先发端,禹乃然而问之,皋陶言在禹先,故序先言皋陶。

其此篇以功大为先,故先《禹》也。

《益稷》之篇亦是禹之所陈,因皋陶之言。

而禹论益稷,在《皋陶谟》后,故后其篇。

○传"矢,陈也"○正义曰:"矢,陈",《释诂》文。

○传"陈其成功"正义曰:此是谟篇,禹成其功,陈其言耳。

蒙上"矢"文,故传明之,言"陈其成功"也。

序"成"在"厥"上,传"成"在下者,序顺上句,传从便文,故倒也。

○传"申重"至"之言"○正义曰:"申,重",《释诂》文。

《大禹谟》云:"帝曰:‘俞!地平天成,时乃功。 ’"又"帝曰:‘皋陶,惟兹臣庶,罔或于予正。 时乃功,懋哉!"《益稷》云:"迪朕德,时乃功。"

皆是重美二子之言也。

○传"大禹"至"九德"○正义曰:二篇皆是谟也,序以一"谟"总二篇,故传明之。

大禹治水能致九功而言"谟",以其序有"谟"文,故云"谟"也。

○传"凡三篇"○正义曰:《益稷》亦大禹所谋,不言"谟"者,禹谋言及益稷,非是益稷为谋,不得言《益稷谟》也。

其篇虽有"夔曰",夔言乐和,本非谋虑,不得谓之"夔谟"。

大禹谟禹称大,大其功。

谟,谋也。

[疏]传"禹称"至"谋也"○正义曰:余文单称"禹",而此独加"大"者,故解之:禹与皋陶同为舜谋,而禹功实大,禹与皋陶不等,史加大其功,使异于皋陶,于此独加"大"字与皋陶总言故也。

"谟,谋",《释诂》文。

此三篇皆是舜史所录,上取尧事,下录禹功,善于尧之知己,又美所禅得人,故包括上下以为《虞书》。

其事以类相从,非由事之先后。

若其不然,上篇已言舜死,于此岂死后言乎?此篇已言禅禹,下篇岂受禅后乎?聪明史以类聚为文。

计此三篇,禹谟最在后,以禹功大,故进之于先。

《孟子》称"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则禹摄一十七年,舜陟方乃死。

不知禹征有苗,在摄几年。

史述禹之行事,不必以摄位之年即征苗民也。

曰若稽古,大禹,顺考古道而言之。

曰:"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言其外布文德教命,内则敬承尧舜。 ○文命,孔云:“文德教命也。"

先儒云:"文命,禹名。"

[疏]"曰若"至"于帝"○正义曰:史将录禹之事,故为题目之辞曰,能顺而考案古道而言之者,是大功之禹也。

此禹能以文德教命布陈于四海,又能敬承尧舜。

外布四海,内承二帝,言其道周备。

○传"顺考"至"言之"○正义曰:典是常行,谟是言语,故传于典云"行之",于谟云"言之",皆是顺考古道也。

○传"言其"至"尧舜"○正义曰:"敷于四海"即敷此文命,故言"外布文德教命"也。

"四海"举其远地,故传以"外"、"内"言之。

"祗"训敬也,禹承尧舜二帝,故云"敬承尧舜"。

传不训"祗"而直言"敬",以易知而略之。

曰:"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

敏,疾也。

能知为君难,为臣不易,则其政治,而众民皆疾修德。

○易,以豉反。

治,直吏反。

帝曰:"俞!允若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攸,所也。 善言无所伏,言必用。 如此则贤才在位,天下安宁。 ○俞,羊朱反。 攸音由,徐以帚反。 稽于众,舍已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惟帝时克。"

帝谓尧也,舜因嘉言无所伏,遂称尧德以成其义。

考众从人,矜孤愍穷,凡人所轻,圣人所重。

○舍音舍。

告,故毒反。

矜,居陵反。

[疏]"曰后"至"时克"○正义曰:禹为帝舜谋曰:"君能重难其为君之事,臣能重难其为臣之职,则上之政教乃治,则下之众民皆化而疾修其德。 而帝曰:“然。 信能如此,君臣皆能自难,并愿善以辅己,则下之善言无所隐伏,在野无遗逸之贤,贤人尽用,则万国皆安宁也。 为人上者考于众言,观其是非,舍已之非,从人之是。 不苛虐鳏寡孤独无所告者,必哀矜之;不废弃困苦贫穷无所依者,必愍念之。 惟帝尧于是能为此行,余人所不能。"

言"克艰"之不易也。

○传"敏疾"至"修德"○正义曰:许慎《说文》云:"敏,疾也。"

是相传为训。

"为君难,为臣不易",《论语》文。

能知为君难,为臣不易,则当谨慎恪勤,求贤自辅,故其政自然治矣。

见善则用,知贤必进,众民各自举,则皆疾修德矣。

此经上不言禹者,承上禹事,以可知而略之。

○传"攸所"至"下安"○正义曰:"攸,所",《释言》文。

"善言无所伏"者,言其必用之也。

言之善者必出贤人之口,但言之易,行之难,或有人不贤而言可用也,故"嘉言"与"贤"异其文也。

如此用善言,任贤才在位,则天下安。

○传"帝谓"至"所重"○正义曰:舜称为"帝",故知"帝谓尧"也。

舜因嘉言无所伏,以为尧乃能然,故遂称尧德以成其义。

此禹言之义,以尧之圣智,无所不能,惟言其"考众从人,矜孤愍穷",以为尧之美者,此是"凡人所轻,圣人所重"。

"不虐"、"不废",皆谓矜抚愍念之,互相通也。

《王制》云:"少而无父谓之孤,老而无子谓之独,老而无妻谓之鳏,老而无夫谓之寡。 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

故此"无告"是彼四者。

彼四者而此惟言孤者,四者皆孤也,言"孤"足以总之。

言"困穷",谓贫无资财也。

益曰:"都!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益因舜言又美尧也。 “广"谓所覆者大,"运"谓所及者远。

圣无所不通,神妙无方,文经天地,武定祸乱。

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眷,视。

奄,同也。

言尧有此德,故为天所命,所以勉舜也。

○眷,居倦反。

奄,于检反。

[疏]"益曰"至"下君"○正义曰:益承帝言,叹美尧德曰:"呜呼!帝尧之德,广夫运行。 乃圣而无所不通,乃神而微妙无方,乃武能克定祸乱,乃文能经纬天地。 以此为大天顾视而命之,使同有四海之内,为天下之君。"

○传"益因"至"祸乱"○正义曰:"广"者阔之义,故为"所覆者大"。

"运"者动之言,故为"所及者远"。

《洪范》云"睿作圣",言通知众事,故为"无所不通"。

案《易》曰"神者妙万物而为言也",又曰"神妙无方",此言神道微妙,无可比方,不知其所以然。

《易》又云:"阴阳不测之谓神。"

《谥法》云:"经纬天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

经传"文"、"武"倒者,经取韵句,传以文重故也。

○传"眷视"至"勉舜"○正义曰:《诗》云:"乃眷西顾。"

谓视而回首。

《说文》亦以"眷"为视。

"奄,同",《释言》文。

益因帝言盛称尧善者,亦劝勉舜,冀之必及尧也。

禹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迪,道也。

顺道吉从逆凶。

吉凶之报,若影之随形,响之应声。

言不虚。

○迪,徒力反。

响,许丈反。

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 先吁后戒,欲使听者精其言。 虞,度也。 无亿度,谓无形。 戒于无形,备慎深。 秉法守度,言有恒。 ○吁,况俱反。 度,徒布反。 虞度,徙洛反。 罔游于逸,罔淫于乐。 淫,过也。 游逸过乐,败德之原。 富贵所忽,故特以为戒。 ○乐音洛。 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疑谋勿成,百志惟熙。 一意任贤,果于去邪,疑则勿行,道义所存于心,日以广矣。 ○去,起吕反。 熙,火其反。 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干,求也。 失道求名,古人贱之。 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 咈,戾也。 专欲难成,犯众兴祸,故戒之。 ○咈,扶弗反。 戾,连弟反。 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言天子常戒慎,无怠惰荒废,则四夷归往之。

○怠音待。

惰,徒卧反。

[疏]"禹曰"至"来王"○正义曰:禹曰:"益言谋及世事,言人顺道则吉,从逆则凶。 吉凶之报,惟若影之随形,响之应声。"

言其无不报也。

益闻禹语,惊惧而言曰:"吁!诚如此言,宜诫慎之哉!所诫者,当儆诫其心无亿度之事。"

谓忽然而有,当诫慎之:"无失其守法度,使行必有恒,无违常也。 无游纵于逸豫,无过耽于戏乐,当诫慎之以保己也。 任用贤人勿有二心,逐去回邪勿有疑惑。 所疑之谋勿成用之,如是则百种志意惟益广也。 无违越正道以求百姓之誉,无反戾百姓以从己心之欲。 常行此事,无怠惰荒废,则四夷之国皆来归往之。"

此亦所以劝勉舜也。

○传"迪,道也"○正义曰:《释诂》文。

○传"先吁"至"有恒"○正义曰:《尧典》传云:"吁,疑怪之辞。"

此无可怪,闻善惊而为声耳。

"先吁后戒"者,惊其言之美,然后设戒辞,欲使听者精审其言。

"虞,度",《释诂》文。

"无亿度"者,谓不有此事,无心亿度之。

《曲礼》云:"凡为人子者,听于无声,视于无形。"

戒于无形见之事,言备慎深也。

安不忘危,治不忘乱,是其慎无形也。

法度当执守之,故以"秉法守度"解不失,言有恒也。

○传"淫过"至"为戒"○正义曰:"淫"者过度之意,故为过也。

"逸"谓纵体,"乐"谓适心,纵体在于逸游,适心在于淫恣,故以"游逸过乐"为文。

二者败德之源,富贵所忽,故特以为戒。

○传"干求"至"贱之"○正义曰:"干,求",《释言》文。

"失道求名"谓曲取人情,苟悦众意,古人贱之。

○传"咈戾"至"戒之"○正义曰:《尧典》已训"咈"悉戾。

彼谓戾朋侪,此谓戾在下,故详其文耳。

"专欲难成,犯众兴祸",襄十年《左传》文。

禹曰:"于!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叹而言“念",重其言。

为政以德,则民怀之。

水火金木土谷惟修,言养民之本在先修六府。

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正德以率下,利用以阜财,厚生以养民,三者和,所谓善政。

九功惟叔,九叔惟歌。

言六府三事之功有次叙,皆可歌乐,乃德政之致。

○乐音洛。

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

休,美。

董,督也。

言善政之道,美以戒之,威以督之,歌以劝之。

使政勿坏,在此三者而已。

○俾,必尔反。

坏,乎怪反。

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

水土治曰"平",五行叙曰"成"。

因禹陈九功而叹美之,言是汝之功,明众臣不及。

[疏]"禹曰"至"乃功"○正义曰:禹因益言,又献谋于帝曰"呜呼!帝当念之哉!"言:"所谓德者惟是善于政也。 政之所为,在于养民。 养民者,使水火金木土谷此六事惟当修治之。 正身之德,利民之用,厚民之生,此三事惟当谐和之。 修和六府三事,九者皆就有功,九功惟使皆有次叙,九事次叙惟使皆可歌乐,此乃德之所致。 是德能为善政之道,终当不得怠惰。 但人虽为善,或寡令终,故当戒敕之念用美道,使民慕美道行善。 又督察之用威罚。"

言其不善当获罪。

"劝勉之以九歌之辞。 但人君善政,先致九歌成辞自劝勉也。 用此事,使此善政勿有败坏之时"。

劝帝使长为善也。

帝答禹曰:"汝之所言为然。 汝治水土,使地平天成,六府三事信皆治理,万代长所恃赖,是汝之功也。"

归功于禹,明群臣不及。

○传"叹而"至"怀之"○正义曰:"于",叹辞。

叹而言"念",自重其言,欲使帝念之。

此史以类相从,共为篇耳。

非是一时之事,不使念益言也。

禹谋以九功为重,知"重其言"者,九功之言也。

○传"言养"至"六府"○正义曰:下文帝言"六府"即此经六物也。

六者民之所资,民非此不生,故言"养民之本在先修六府"也。

"府"者藏财之处,六者货财所聚,故称"六府"。

襄二十七年《左传》云:"天生五材,民并用之。"

即是水火金木土,民用此自资也。

彼惟五材,此兼以谷为六府者,谷之于民尢急,谷是土之所生,故于土下言之也。

此言五行,与《洪范》之次不同者,《洪范》以生数为次,此以相刻为次,便文耳。

六府是民之急,先有六府乃可施教,故先言"六府",后言"三事"也。

○传"止德"至"善政"○正义曰:"正德"者,自正其德,居上位者正己以治民,故所以率下人。

"利用"者,谓在上节俭,不为縻费,以利而用,使财物殷阜,利民之用,为民兴利除害,使不匮乏,故所以阜财。

"阜财"谓财丰大也。

"厚生"谓薄征徭,轻赋税,不夺农时,令民生计温厚,衣食丰足,故所以养民也。

"三者和"谓德行正、财用利、生资厚。

立君所以养民,人君若能如此,则为君之道备矣。

故谓"善政",结上"德惟善政"之言。

此三者之次,人君自正乃能正下,故以"正德"为先;利用然后厚生,故后言"厚生"。

"厚生"谓财用足,礼让行也。

○传"言六"至"之致"○正义曰:上六下三,即是"六府三事",此总云"九功",知六府三事之功为九功。

"惟叙"者,即上"惟修"、"惟和"为次序。

事皆有叙,民必歌乐君德,故九叙皆可歌乐,乃人君德政之致也。

言下民必有歌乐,乃为善政之验,所谓和乐兴而颂声作也。

○传"休美"至"而已"○正义曰:"休,美",《释诂》文。

又云:"董,督,正也。"

是"董"为督也。

此"戒之"、"董之"、"劝之"皆谓人君自戒劝,欲使善政勿坏,在此三事而已。

文七年《左传》云,晋却缺言于赵宣子,引此一经,乃言:"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 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盍使睦者歌吾子乎?"言"九功之德皆可歌"者,若水能灌溉,火能烹饪,金能断割,木能兴作,土能生殖,谷能养育,古之歌咏各述其功,犹如汉魏已来乐府之歌事,歌其功用,是旧有成辞。

人君修治六府以自劝勉,使民歌咏之,三事亦然。

○传"水土"至"不及"○正义曰:《释诂》云:"平,成也。"

是"平"、"成"义同,天、地文异而分之耳。

天之不成,由地之不平,故先言"地平",本之于地以及天也。

禹平水土,故"水土治曰平"。

五行之神,佐天治物,系之于天,故"五行叙曰成"。

《洪范》云"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彝伦攸斁",禹治洪水,"彝伦攸叙",是禹命五行叙也。

帝因禹陈九功而叹美之,指言是汝之功,明众臣不及。

帝曰:"格,汝禹。 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 汝惟不怠,总朕师。"

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

言己年老,厌倦万机,汝不懈怠于位,称总我众,欲使摄。

○格,庚白反。

朕,直锦反。

耄,莫报反。

倦,其卷反。

颐,以之反。

厌,于艳反。

解,于卖反。

禹曰:"朕德罔克,民不依。 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 迈,行。 种,布。 降,下。 怀,归也。 言己无德,民所不能依。 皋陶布行其德,下治于民,民归服之。 ○种,章用反。 降,江巷反。 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兹,此。 释,废也。 念此人在此功,废此人在此罪。 言不可诬。 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

名言此事,必在此义;信出此心,亦在此义。

言皋陶之德以义为主,所宜念之。

[疏]"帝曰格"至"念功"○正义曰:此舜言。

将禅禹帝,呼禹曰:"来,汝禹。 我居帝位已三十有三载,在耄、期之间,厌倦于勤劳。 汝惟在官不懈怠,可代我居帝位,总领我众。"

禹让之曰:"我德实无所能,民必不依就我也。"

言己不堪总众也。

"皋陶行布于德,德乃下洽于民,众皆归服之,可令皋陶摄也。 我所言者,帝当念之哉!凡念爱此人,在此功劳,知有功乃用之。 释废此人,在此罪衅,知有罪乃废之"。

言进人退人不可诬也。

"名目言谈此事,必在此事之义而名言之。 若信实出见此心,必在此心之义而出见之"。

言己名言其口,出见其心,以举皋陶,皆在此义,不有虚妄。

"帝当念录其功以禅之"。

言皋陶堪摄位也。

○传"八十"至"使摄"○正义曰:"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曲礼》文也。

如《舜典》之传,计舜年六十三即政,至今九十五矣。

年在耄、期之间,故并言之。

郑云:"期,要也。 颐,养也。 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之道而已。"

孔意当然。

○传"迈行"至"服之"○正义曰:"迈,行"、"降,下",《释言》文。

又云:"怀,来也。"

来亦归也。

种物必布于地,故为布也。

○传"兹此"至"可诬"○正义曰:"兹,此",《释诂》文。

"释"为舍义,故为废也。

禹之此意,欲令帝念皋陶。

下云"惟帝念功","念"是念功,知"废"是废罪,言念、废心依其实,不可诬罔也。

○传"名言"至"念之"○正义曰:"名言"谓己发于口,"信出"谓始发于心,皆据欲举皋陶,必先念虑于心,而后宣之于口。

先言"名言"者,己对帝让皋陶,即是名言之事,故先言其意。

然后本其心,故后言"信出"。

"以义为主"者,言己让皋陶,事非虚妄,以义为尚。

帝曰:"皋陶,惟兹臣庶,罔或于予正。 或,有也。 无有干我正。 言顺命。 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 弼,辅。 期,当也。 叹其能以刑辅教,当于治体。 ○治音稚。 当,丁浪反,又如字。 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虽或行刑,以杀止杀,终无犯者。

刑期于无所刑,民皆命于大中之道,是汝之功,勉之。

○懋音茂。

皋陶曰:"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 愆,过也。 善则归君,人臣之义。 ○愆音牵。 罚弗及嗣,赏延于世。 嗣亦世,俱谓子。 延,及也。 父子罪不相及,而及其赏。 道德之政。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 过误所犯,虽大必宥。 不忌故犯,虽小必刑。 ○宥音又。 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

辜,罪。

经,常。

司,主也。

皋陶因帝勉己,遂称帝之德,所以明民不犯上也。

宁失不常之罪,不枉不辜之善,仁爱之道。

○辜音孤。

好,呼报反。

帝曰:"俾予从欲以治,四方风动,惟乃之休。"

使我从心所欲而政以治,民动顺上命,若草应风,是汝能明刑之美。

[疏]"帝曰皋陶"至"之休"○正义曰:帝以禹让皋陶,故述而美之。

帝呼之曰:"皋陶,惟此群臣众庶,皆无敢有干犯我正道者。 由汝作士官,明晓于五刑,以辅成五教,当于我之治体。 用刑期于无刑,以杀止杀,使民合于中正之道,令人每事得中,是汝之功,当勉之哉!"皋陶以帝美己,归美于君曰:"民合于中者,由帝德纯善,无有过失,临臣下以简易,御众庶以优宽。 罚人不及后嗣,赏人延于来世。 宥过失者无大,虽大亦有之。 刑其故犯者无小,虽小必刑之。 罪有疑者,虽重,从轻罪之。 功有疑者,虽轻,从重赏之。 与其杀不辜非罪之人,宁失不经不常之罪。 以等枉杀无罪,宁妄免有罪也。 由是故帝之好生之德,下洽于民心,民服帝德如此,故用是不犯于有司。"

言民之无刑非已力也。

帝又述之曰:"使我从心所欲而为政,以大治四方之民,从我化如风之动草,惟汝用刑之美。"

言己知其有功也。

○传"弼辅"至"治体"○正义曰:《书传》称"左辅右弼",是"弼"亦辅也。

期要是相当之言,故为当也。

传言"当于治体",言皋陶用刑,轻重得中,于治体与正相当也。

○传"虽或"至"勉之"○正义曰:言皋陶或行刑,乃是以杀止杀。

为罪必将被刑,民终无犯者。

要使人无犯法,是期于无所用刑,刑无所用。

此"期"为限,与前经"期"义别,而《论语》所谓"胜残去杀"矣。

"民皆合于大中",言举动每事得中,不犯法宪,是"合大中"即《洪范》所谓"皇极"是也。

○传"愆过"至"之义"○正义曰:"愆,过",《释言》文。

《坊记》云:"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则民作忠。"

是善则称君,人君之义也。

"临下"据其在上,"御众"斥其治民,简易、宽大,亦不异也。

《论语》云:"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是临下宜以简也。

又曰:"宽则得众。"

"居上不宽,吾何以观之哉?"是御众宜以宽也。

○传"嗣亦"至"及也"○正义曰:"嗣"谓继父,"世"谓后胤,故"俱谓子"也。

"延"训长,以长及物,故"延"为及也。

○传"辜罪"至"之道"○正义曰:"辜,罪",《释诂》文。

"经,常","司,主",常训也。

皋陶因帝勉己,遂称帝之德。

所以明民不犯上者,自由帝化使然,非己力也。

"不常之罪"者,谓罪大,非寻常小罪也。

枉杀无罪,妄免有罪,二者皆失,必不得民心。

宁妄免大罪,不枉杀无罪,以好生之心故也。

大罪尚赦,小罪可知。

欲极言不可枉杀不辜,宁放有罪故也,故言非常大罪以对之耳。

"宁失不经"与"杀不辜"相对,故为放赦罪人,原帝之意,等杀无罪,宁放有罪。

传言帝德之善,宁失有罪,不枉杀无罪,是仁爱之道。

各为文势,故经传倒也。

"治"谓沾渍优渥,洽于民心,言润泽多也。

帝曰:"来,禹。 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 水性流下,故曰下水。 儆,戒也。 能成声教之信,成治水之功,言禹最贤,重美之。 ○儆,居领反。 重,直用反。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 满谓盈实。 假,大也。 言禹恶衣薄食,卑其宫室,而尽力为民,执心谦冲,不自盈大。 ○假,工雅反。 尽,津忍反。 为,于伪反。 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 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自贤曰矜,自功曰伐。 言禹推善让人而不失其能,不有其劳而不失其功,所以能绝众人。 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 丕,大也。 历数谓天道。 元,大也;大君,天子。 舜善禹有治水之大功,言天道在汝身,汝终当升为天子。 ○丕,普悲反。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危则难安,微则难明,故戒以精一,信执其中。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无考无信验,不询专独,终必无成,故戒勿听用。 ○听,徐天定反。 可爱非君?可畏非民?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民以君为命,故可爱。 君失道,民叛之,故可畏。 言众戴君以自存,君恃众以守国,相须而立。 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有位,天子位。 可原谓道德之美。 困穷谓天民之无告者。 言为天子勤此三者,则天之禄籍长终汝身。 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

好谓赏善,戎谓伐恶。

言口荣辱之主,虑而宣之,成于一也。

○出如字,徐尺遂反。

好如字,徐许到反。

[疏]"帝曰来"至"不再"○正义曰:帝不许禹让,呼之曰:"来,禹。 下流之水儆戒于我,我恐不能治之。 汝能成声教之信,能成治水之功,惟汝之贤。 汝能勤劳于国。"

谓尽力于沟洫。

"能节俭于家"。

谓薄饮食,卑宫室。

"常执谦冲,不自满溢夸大,惟汝之贤也"。

又申美之:"汝惟不自矜夸,故天下莫敢与汝争能。 汝惟不自称伐,故天下莫敢与汝争功。"

美功之大也。

"我今勉汝之德,善汝大功,天之历运之数帝位当在汝身,汝终当升此大君之位,宜代我为天子"。

因戒以为君之法:"民心惟甚危险,道心惟甚幽微。 危则难安,微则难明,汝当精心,惟当一意,信执其中正之道,乃得人安而道明耳。 又为人君,不当妄受用人语。 无可考验之言,勿听受之。 不是询众之谋,勿信用之。"

言"民所爱者,岂非人君乎?民以君为命,故爱君也"。

言"君可畏者,岂非民乎?君失道则民叛之,故畏民也。 众非大君而何所奉戴?无君则民乱,故爱君也。 君非众人无以守国,无人则国亡,故畏民也。 君民相须如此,当宜敬之哉!谨慎汝所有之位,守天子之位,勿使失也。 敬修其可原之事"。

谓道德之美,人所原也。

"养彼四海困穷之民,使皆得存立,则天之禄籍长终汝身矣"。

又告禹:"惟口之所言,出好事,兴戎兵,非善思虑无以出口,我言不可再发。"

令禹受其言也。

○传"水性"至"美之"○正义曰:"降水",洪水也。

水性下流,故曰下水。

禹以治水之事儆戒于予。

《益稷》云:"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之事。"

虽文在下篇,实是欲禅前事,故帝述而言之。

《禹贡》言治水功成云:"朔南暨声教。"

故知"成允"是"成声教之信","成功"是"成治水之功"也。

前已言地平天成是汝功,今复说治水之事,"言禹最贤,重美之"也。

禹实圣人,美其贤者,其性为圣,其功为贤,犹《易·系辞》云"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亦是圣人之事。

○传"满谓"至"盈大"○正义曰:"满"以器喻,故为盈实也。

"假,大",《释诂》文。

言己无所不知,是为自满。

言己无所不能,是为自大。

禹实不自满大,故为贤也。

《论语》美禹之功德云:"恶衣服,菲饮食,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故传引彼。

恶衣、薄食、卑其宫室是"俭于家",尽力为民是"勤于邦"。

上言其功,此言其德,故再云"惟汝贤"。

○传"自贤"至"众人"○正义曰:自言己贤曰矜,自言己功曰伐。

《论语》云:"愿无伐善。"

《诗》云:"矜其车甲。"

"矜"与"伐"俱是夸义,以经有"争能"、"争功",故别解之耳。

弗矜莫与汝争能,即矜者矜其能也。

贤、能大同小异,故"自贤"解"矜"。

《老子》云:"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是故不矜伐而不失其功能,此所以能绝异于众人也。

○传"丕大"至"天子"○正义曰:"丕,大",《释诂》文。

"历数"谓天历运之数,帝王易姓而兴,故言"历数谓天道"。

郑玄以"历数在汝身谓有图箓之名",孔无谶纬之说,义必不然。

当以大功既立,众望归之,即是天道在身。

《释诂》"元"训为首,首是体之大也。

《易》曰"大君有命",是"大君"谓天子也。

○传"危则"至"其中"○正义曰:居位则治民,治民必须明道,故戒之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道者经也,物所从之路也。

因言"人心",遂云"道心"。

人心惟万虑之主,道心为众道之本。

立君所以安人,人心危则难安。

安民必须明道,道心微则难明。

将欲明道,必须精心。

将欲安民,必须一意。

故以戒精心一意。

又当信执其中,然后可得明道以安民耳。

○传"无考"至"听用"○正义曰:为人之君不当妄用人言,故又戒之:"无可考校之言谓无信验,不询于众人之谋谓专独用意。"

言无信验是虚妄之言,独为谋虑是偏见之说,二者终必无成,故戒令勿听用也。

"言"谓率意为语,"谋"谓豫计前事,故互文也。

○传"民以"至"而立"○正义曰:百人无主,不散则乱,故"民以君为命"。

君尊,民畏之,嫌其不爱,故言"爱"也。

民贱,君忽之,嫌其不畏,故言"畏"也。

○传"有位"至"汝身"○正义曰:上云"汝终陟元后",命升天位,知其慎汝有位,慎天子位也。

道德人之可愿,知"可愿"者,是道德之美也。

惟言"四海困穷",不结言民之意,必谓四海之内困穷之民,令天子抚育之。

故知如《王制》所云,孤独鳏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此是困穷者也。

言为天子,当慎天位,修道德,养穷民,勤此三者,则天之禄籍长终汝身。

禄谓福禄,籍谓名籍,言享大福,保大名也。

○传"好谓"至"于一"○正义曰:昭二十八年《左传》云:"庆赏刑威曰君。"

君出言有赏有刑,"出好"谓爱人而出好言,故为赏善。

"兴戎"谓疾人而动甲兵,故谓伐恶。

《易·系辞》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 枢机之发,荣辱之主。"

必当虑之于心,然后宣之于口,故成之于一而不可再。

帝言"我命汝升天位"者,是虑而宣之,此言故不可再。

禹曰:"枚卜功臣,惟吉之从。"

枚谓历卜之而从其吉。

此禹让之志。

○枚音梅。

帝曰:"禹,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 帝王立卜占之官,故曰官占。 蔽,断。 昆,后也。 官占之法,先断人志,后命于元龟,言志定然后卜。 ○蔽,必世反,徐甫世反。 断,丁乱反。 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卜不习吉。"

习,因也。

然已谋之于心,谋及卜筮,四者合从,卜不因吉,无所枚卜。

○佥,七潜反。

禹拜稽首,固辞。

再辞曰固。

帝曰:"毋!惟汝谐。"

言毋,所以禁其辞。

禹有大功德,故能谐和元后之任。

○禁,今鸩反,又音金。

[疏]"禹曰"至"汝谐"○正义曰:禹以让而不许,更请帝曰:"每以一枚历卜功臣,惟吉之人,从而受之。"

帝曰:"禹,卜官之占,惟能先断人志,后乃命其大龟。 我授汝之志先以定矣,又询于众人,其谋又皆同美矣。 我后谋及鬼神,加之卜筮,鬼神其依我矣,龟筮复合从矣。 卜法不得因前之吉更复卜之,不须复卜也。"

禹犹拜而后稽首,固辞。

帝曰:"毋!"毋者,禁止其辞也。

"惟汝能谐和此元后之任,汝宜受之"。

○传"枚谓"至"之志"○正义曰:《周礼》有衔枚氏,所衔之物状如箸。

今人数物云一枚、两枚,则"枚"是筹之名也。

"枚卜"谓人人以次历申卜之,似老枚数然。

然请卜不请筮者,举动也。

○传"帝王"至"后卜"○正义曰:占是卜人之占,而云"官占"者,帝王立卜筮之官,故曰"官占"。

《洪范》"稽疑"云:"择建立卜筮人。"

是帝王立卜筮之官。

《周礼》司寇断狱为蔽狱,是"蔽"为断也。

"昆,后",《释言》文。

官占之法,先断人志,后命元龟,言志定然后卜也。

《洪范》云"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乃卿士,谋及庶人",是先断人志;乃云"谋及卜筮",是后命元龟。

"元龟"谓大龟也。

○传"习因"至"枚上"○正义曰:《表记》云"卜筮不相袭"。

郑云:"袭,因也。"

然则"习"与"袭"同。

重衣谓之袭,习是后因前,故为因也。

"朕志先定"言已谋之于心。

"龟筮协从"是谋及卜筮。

经言"询谋佥同",谋及卿士、庶人,谋皆同心。

"鬼神其依",即是龟筮之事,卜筮通鬼神之意,故言"鬼神其依"。

"龟筮协从",谓卜得吉,是依从也。

志先定也,谋佥同也,鬼神依也,龟筮从也,四者合从,然后命汝。

卜法不得因吉,无所复枚卜也。

如帝此言,既谋既卜,方始命禹,仍请枚卜者,帝与朝臣私谋私卜,将欲命禹,禹不预谋,故不在,更请卜也。

○传"言毋"至"之任"○正义曰:《说文》云:"毋,止之也。"

其字从女,内有一画,象有奸之者,禁止令勿奸也。

古人言毋,犹今人言莫,是"言毋者,所以禁其辞",令勿辞。

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受舜终事之命。

神宗,文祖之宗庙,言"神"尊之。

○正音政,徐音征。

率百官,若帝之初。

顺舜初摄帝位故事奉行之。

[疏]"正月"至"之初"○正义曰:舜即政三十三年,命禹代己,禹辞不获免。

乃以明年正月朔旦,受终事之命于舜神灵之宗庙,总率百官。

顺帝之初摄故事,言与舜受禅之初,其事悉皆同也。

此年舜即政三十四年,九十六也。

○传"受舜"至"尊之"○正义曰:《舜典》说舜之初"受终于文祖",此言"若帝之初",知"受命"即是"舜终事之命"也。

神宗犹彼文祖,故云"文祖之宗庙"。

"文祖"言祖有文德,"神宗"言神而尊之,名异而实同。

神宗当舜之始祖。

案《帝喾》云,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芒,句芒生蟜牛,蟜牛生瞽瞍,瞽瞍生舜。

即是舜有七庙,黄帝为始祖,其颛顼与穷蝉为二祧,敬康、句芒、蟜牛、瞽瞍为亲庙,则文祖为黄帝颛顼之等也。

○传"顺舜"至"行之"○正义曰:"若"不得为"如"也。

《舜典》巡守之事,言如初者皆言"如",不言"若",知此"若"为顺也。

顺舜初摄帝位故事而尽行之,其奉行者当如《舜典》在"璇玑"以下,"班瑞群后"以上也。

其巡守非率百官之事,舜尚自为陟方,禹摄帝位,未得巡守,此是舜史所录,以为《虞书》,故言顺帝之初,奉行帝之事故,自美禅之得人也。

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

三苗之民数干王法。

率,循。

徂。

往也。

不循常道,言乱逆。

命禹讨之。

○数音朔。

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 会诸侯共伐有苗。 军旅曰誓。 济济,众盛之貌。 ○济,子礼反。 蠢兹有苗,昏迷不恭,蠢,动。 昏,暗也。 言其所以宜讨之。 ○蠢,春允反。 侮慢自贤,反道败德,狎侮先王,轻慢典教,反正道,败德义。 ○侮,亡甫反。 慢,亡谏反。 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废仁贤,任奸佞。 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言民叛,天灾之。 ○咎,其九反。 肆予以尔众士,奉辞罚罪。"

肆,故也。

辞谓"不恭",罪谓"侮慢"以下事。

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

尚,庶几。

一汝心力,以从我命。

[疏]"帝曰咨"至"有勋"○正义曰:史言禹虽摄位,帝尊如故,时有苗国不顺,帝曰:"咨嗟!汝禹,惟时有苗之国不循帝道,汝往征之。"

禹得帝命,乃会群臣诸侯,告誓于众曰:"济济美盛之有众,皆听从我命。 今蠢蠢然动而不逊者,是此有苗之君。 昏暗迷惑,不恭敬王命。 侮慢众常,自以为贤。 反戾正道,败坏德义。 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由此民弃叛之,不保其有众,上天降之殃咎。 故我以尔众士,奉此谴责之辞,伐彼有罪之国。 汝等庶几同心尽力,以从我命,其必能有大功勋,不可懈惰。"

○传"三苗"至"讨之"○正义曰:《吕刑》称苗民"作五虐之刑",皇帝"遏绝苗民,无世在下",谓尧初诛三苗。

《舜典》云"窜三苗于三危",谓舜居摄之时,投窜之也。

《舜典》又云"庶绩咸熙,分北三苗",谓舜即位之后,往徙三苗也。

今复不率命,命禹徂征,是三苗之民数千王诛之事,禹率众征之,犹尚逆命。

即三苗是诸侯之君,而谓之"民"者,以其顽愚,号之为"民"。

《吕刑》云"苗民弗用灵",是谓为"民"也。

《吕刑》称尧诛三苗云"无世在下",而得有苗国历代常存者,"无世在下"谓诛叛者,绝后世耳,盖不灭其国,又立其近亲绍其先祖。

鲧既殛死于羽山,禹乃代为崇伯,三苗亦窜其身而存其国。

故舜时有被宥者,复不从化,更分北流之。

下传云"三苗之国,左洞庭,右彭蠡",其国在南方。

盖分北之时,使为南国君,今复不率帝道。

"率,循"、"徂,往"皆《释诂》文。

不循帝道,言其乱逆,以其乱逆,故命禹讨之。

案《舜典》皆言舜受终之后,万事皆舜主之。

舜自巡守,不禀尧命。

此言"若帝之初",其事亦应同矣。

而此言命禹征苗,舜复陟方乃死,与舜受尧禅事不同者,以题曰《虞书》,即舜史所录,明其详于舜,事略于尧、禹也。

○传"会诸"至"之貌"○正义曰:军众曰誓”,《曲礼》文也。

隐八年《谷梁传》曰:"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土,交质不及二伯。"

"二伯"谓齐桓公、晋文公也。

"不及者",言于时未有也。

据此文,五帝之世有誓。

《周礼》立司盟之官,三王之世有盟也。

《左传》云平王与郑交质,二伯之前有质也。

《谷梁传》汉初始作,不见经文,妄言之耳。

美军众而言"济济",知是"众盛之貌"。

○传"蠢动"至"讨之"○正义曰:蠢,动”,《释诂》文。

《释训》云:"蠢,不逊也。"

郭璞云:"蠢动为恶,不谦逊也。"

日入为"昏",是为暗也。

动为恶而暗于事,言其所以宜讨之。

○传"狎侮"至"德义"○正义曰:"侮"谓轻人身,"慢"谓忽言语,故为"狎侮先王,轻慢典教"。

"侮"、"慢"义同,因有二字而分释之。

《论语》云"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则"狎"、"侮"为异。

《旅獒》云"狎侮君子",则"狎"、"侮"意亦同。

郑玄云:"狎,惯忽也。"

惯见而忽之,是"侮"之义。

传取"狎"、"侮"连言之。

慢先王典,教自谓己贤,不知先王训教。

"道"者,物所由之路,"德"谓自得于心。

反正道,从邪径,败德义,毁正行也。

○传"废仁贤,任奸佞"○正义曰:虽则下愚之君,皆云好贤疾佞,非知贤而废之,知佞而任之。

但愚人所好,必同于民,贤求其心,佞从其欲,以贤为恶,谓佞为善,故仁贤见废,奸佞被任,此则"昏迷"之状也。

○传"肆故"至"下事"○正义曰:"肆,故",《释诂》文。

所奉之辞即所伐之罪,但天子责其不恭,数其身罪,因其文异而分之。

○传"尚庶"至"我命"○正义曰:《释言》云:"庶几,尚也。"

反以相解,故"尚"为庶几。

三旬,苗民逆命。

旬,十日也。

以师临之,一月不服,责舜不先有文诰之命、威让之辞,而便惮之以威,胁之以兵,所以生辞。

○诰,古报反。

惮,徒旦反,一音丹末反。

胁,许业反。

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赞,佐。 届,至也。 益以此义佐禹,欲其修德致远。 ○届音戒。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自满者人损之,自谦者人益之,是天之常道。 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注于旻天于父母,仁覆愍下谓之旻天。 言舜初耕于历山之时,为父母所疾,日号泣于旻天及父母,克己自责,不责于人。 ○田,本或作畋。 号,户高反。 旻,武巾反。 负罪引慝,祗载见瞽瞍,夔夔斋栗,瞽亦允若。 慝,恶。 载,事也。 夔夔,悚惧之貌。 言舜负罪引恶,敬以事见于父,悚惧斋庄,父亦信顺之。 言能以至诚感顽父。 ○慝,他则反。 见,贤遍反。 瞽音古。 瞍,素后反。 夔,求龟反。 斋音侧皆反。 至諴感神,矧兹有苗。"

諴,和。

矧,况也。

至和感神,况有苗乎!言易感。

○諴音咸。

矧,失忍反。

易,以豉反。

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

昌,当也。

以益言为当,故拜受而然之,遂还师。

兵入曰振旅。

言整众。

○当,丁浪反,下同。

还,经典皆音旋。

帝乃诞敷文德,远人不服,大布文德以来之。

○诞音但。

舞干羽于两阶,干,楯。

羽,翳也。

皆舞者所执。

修阐文教,舞文舞于宾主阶间,抑武事。

○阶徐音皆。

楯,食允反。

翳,于计反。

阐,尺善反。

七旬,有苗格。

讨而不服,不讨自来,明御之者必有道。

三苗之国,左洞庭,右彭蠡,在荒服之例,去京师二千五百里也。

○洞,徒弄反。

蠡音礼。

[疏]"三旬"至"苗格"○正义曰:禹既誓于众,而以师临苗。

经三旬,苗民逆帝命,不肯服罪。

益乃进谋以佐于禹曰:"惟是有德,能动上天。 苟能修德,无有远而不至。"

因言行德之事:"自满者招其损,谦虚者受其益,是乃天之常道。"

欲禹修德,谦虚以来苗。

既说其理,又言其验:"帝乃初耕于历山之时,为父母所疾。 往至于田,日号泣于旻天。 于父母乃自负其罪,自引其恶,恭敬以事见父瞽瞍,夔夔然悚惧,斋庄战栗,不敢言己无罪。 舜谦如此,虽瞽瞍之顽愚,亦能信顺。 帝至和之德尚能感于冥神,况此有苗乎!"言其苗易感于瞽瞍。

禹拜益受之当言,曰:"然。"

然益语也。

遂还师整众而归。

帝舜乃大布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之间,七旬而有苗自服来至。

言主圣臣贤,御之有道也。

○传"旬十"至"生辞"○正义曰:《尧典》云"三百有六旬",是知"旬,十日"也。

以师临之,一月不服者,责舜不先有文告之命、威让之辞,而便惮之以威,胁之以兵,所以有苗得生辞也。

传知然者,昭十三年《左传》论征伐之事云:"告之以文辞,董之以武师。"

是用兵者先告,不服然后伐之。

今经无先告之文,而有逆命之事,故知责舜不先有文告之命,而即胁之以兵。

其"文告之命、威让之辞",《国语》亦有其事。

夫以大舜足达用兵之道,而不为文告之命,使之得生辞者,有苗数干王诛,逆者难以言服,故惮之以威武,任其生辞。

待其有辞,为之振旅,彼若师退而服,我复更有何求?为退而又不降,复往必无辞说。

不恭而征之,有辞而舍之,正是柔服之道也。

若先告以辞,未必即得从命。

不从而后行师,必将大加杀戮。

不以文诰,感德自来,固是大圣之远谋也。

○传"赞佐"至"致远"○正义曰:《礼》有赞佐,是助祭之人,故"赞"为佐也。

"届,至也",《释诂》文。

经云:"惟德动天。"

天远而难动,德能动远。

又言:"无远不届。"

乃据人言德动远人,无不至也。

益以此义佐禹,欲脩德致远,使有苗自来也。

德之动天,经传多矣。

《礼运》云,圣人顺民,"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

如此之类,皆德动之也。

○传"自满"至"常道"○正义曰:自以为满,人必损之;自谦受物,人必益之。

《易宝·谦卦》彖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是满招损,谦受益为天道之常也。

益言此者,欲令禹脩德息师,持谦以待有苗。

○传"仁覆"至"责于人"○正义曰:"仁覆愍下谓之旻天",《诗》毛传文也。

旻,愍也。

求天愍己,故呼曰"旻天"。

《书传》言:"舜耕于历山。"

郑玄云:"历山在河东。"

是耕于历山之时,为父母所疾,故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

何为其然也!《孟子》曰:"怨慕也。 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予既闻命矣,号泣于旻天及父母,即吾不知矣。 ’公明高曰:‘非尔所知也。 ’我竭力耕田,供为子职而已,父母不爱我,何哉?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言舜之号泣怨慕者,克己自责,不责于人也。

○传"慝恶"至"顽父"○正义曰:"慝"之为恶,常训耳。

《舜典》已训"载"为事,以非常训,故详其文。

"夔夔"与"斋栗"共文,故为"悚惧之貌"。

自负其罪,引恶归己,事瞽同耳,丁宁深言之。

"敬以事见于父"者,谓恭敬,自因事务须见父,恭敬以见。

夔夔然悚惧齐栗,是见时之貌。

"父亦信顺之"者,谓当以事见之时,顺帝意不悖怒也。

言"能以至诚感顽父"者,言感使当时暂以顺耳,不能使每事信顺,变为善人。

故《孟子》说舜既被尧征用,尧妻之以二女,瞽瞍犹与象欲谋杀舜而分其财物,是下愚之性,终不可改。

但舜善养之,使不至于奸恶而已。

○传"諴和"至"易感"○正义曰:"諴"亦咸也,咸训为皆,皆能相从,亦和之义也。

"矧,况",《释言》文。

上言德能动天,次言帝能感瞽。

天以玄远难感,瞽以顽愚难感,言苗民近于天而智于瞽,故言感天感瞽以况之。

天是神也,覆动上天,言至和尚能感天神,而况于有苗乎!言有苗易感。

神覆动天而不覆言瞽者,以瞽虽愚,犹是人类,天神事与人隔,感天难于感瞽,故举难者以见之。

其实天与瞽俱言难感,以况有苗易于彼二者。

○传"昌当"至"整众"○正义曰:"昌,当也",《释诂》文。

禹以益言为当,拜舜而已即还。

还不请者,《春秋》襄十九年"晋士丐帅师侵齐,闻齐侯卒,乃还",《公羊传》曰"大夫以君命出,进退在大夫",是言进退由将,不须请也。

或可当时请帝乃还,文不具耳。

"兵入曰振旅",《释天》文。

与《春秋》二传皆有此文。

振,整也。

言整众而还。

○传"远人"至"来之"○正义曰:"远人不服,文德以来之",《论语》文也。

益赞于禹,使脩德,而帝自诞敷者,言君臣同心."大布"者,多设文德之教,君臣共行之也。

○传"干楯"至"武事"○正义曰:《释言》云:"干,扞也。"

孙炎曰:"干楯,自蔽扞也。"

以楯为人扞。

通以"干"为楯名,故"干"为楯。

《释言》又云:"纛,翳也。 “郭璞云:“舞者持以自蔽翳也。"

故《明堂位》云,朱干玉戚以舞大武。

戚,斧也,是武舞执斧执楯。

《诗》云:"左手执籥,右手秉翟。"

是文舞执籥,故干羽皆舞者所执。

修阐文教,不复征伐,故舞文德之舞于宾主阶间,言帝抑武事也。

经云"舞干羽",即亦舞武也。

传惟言舞文者,以据器言之,则有武有文,俱用以为舞,而不用于敌,故教为文也。

○传"讨而"至"百里"○正义曰:"御之必有道"者,不恭而往征,得辞而振旅,而御之以道。

《史记》吴起对魏武侯云:"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

此言来服,则是不灭。

吴起言灭者,以武侯恃险,言灭以惧之。

辩士之说,不必皆依实也。

知"在荒服之例"者,以其地验之为然。

《禹贡》五服,甸、侯、绥、要、荒。

荒最在外,王畿面五百里,其外四服又每服五百里,是去京师为二千五百里。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