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遗事 卷第四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三国遗事
《三国遗事》 卷第四 一然 孙文范校勘

义解第五

圆光西学唐续高僧传第十三卷载。

新罗皇隆寺释圆光。

俗姓朴氏。

本住三韩。

卞韩辰韩马韩。

光即辰韩人也。

家世海东。

祖习绵远。

而神器恢廓。

爱染篇章。

校猎玄儒。

討讎子史。

文华腾翥於韩服。

博赡犹愧於中原。

遂割略亲朋。

发愤溟渤。

年二十五。

乘舶造于金陵。

有陈之世。

号称文国。

故得諮考先疑。

询猷了义。

初听庄严旻公弟子讲素霑世典。

谓理穷神。

及闻释宗。

反同腐芥。

虚寻名教。

实惧生涯。

乃上启陈主。

请归道法。

有敕许焉。

既爰初落采。

即稟具戒。

游歷讲肆。

具尽嘉谋\。

领牒微言。

不谢光景。

故得成实涅槃薀括心府。

三藏释论遍所披寻。

末又投吴之虎山。

念定相沿。

无忘觉观。

息心之眾。

云结林泉。

並以综涉四含。

功流八定。

明善易擬。

筒直难亏。

深副夙心。

遂有终焉之虑。

於即顿绝人事。

盘游圣跡。

摄想青霄。

缅谢终古。

时有信士宅居山下。

请光出讲。

固辞不许。

苦事邀延。

遂从其志。

创通成论。

末讲般若。

皆思解佼彻嘉。

问飞移。

兼[糸*柔]。

以绚采。

织综词义。

听者欣欣会其心府。

从此因循旧章。

开化成任。

每法轮一动。

輒倾注江湖。

虽是异域通传。

而沐道顿除嫌郤。

故名望横流。

播于岭表。

披榛负槖而至者。

相接如鳞。

会隋后御宇。

威加南国。

历穷其数。

军入杨都。

遂被乱兵。

將加刑戮。

有大主將望见寺塔火烧。

走赴救乏。

了无火状。

但见光在塔前被缚將杀。

既怪其异。

即解而放之。

斯临危达感如此也。

光学通吴越。

便欲观化周秦。

开皇九年来游帝宇。

值佛法初会。

摄论肇兴。

奉佩文言。

振绩。

微绪。

又驰慧解。

宣誉京皋。

勣业既成。

道东须继。

本国远闻。

上启频请。

有敕厚加劳问。

放归桑梓。

光往还累纪。

老幼相欣。

新罗王金氏面申虔敬仰若圣人。

光性在虚闲。

情多汎爱。

言常含笑。

慍结不形。

而牋表启书。

往还国命。

並出自胸襟。

一隅倾奉。

皆委以治方。

询之道化。

事异锦\衣。

请同观国。

乘机敷训。

垂范于今。

年齿既高。

乘舆入內。

衣服药食。

並王手自营。

不许佐助。

用希专福。

其感敬为此类也。

將终之前。

王亲执慰嘱累遗法。

兼济民斯为说。

征祥被于海曲。

以彼建福五十八年少觉不悆。

经于七日遗诫清切。

端坐终于所住皇隆寺中。

春秋九十有九。

即唐贞观四年也"宜云十四年"当终之时。

寺东北虚中音乐满空。

异香充院。

道俗悲庆。

知其灵感。

遂葬于郊外。

国给羽仪。

葬具同於王礼。

后有俗人儿胎死者。

彼土谚云。

当於有福人墓埋之。

种胤不绝。

乃私瘞於坟侧。

当日震。

此胎尸掷于塋外。

由此不怀。

敬者率崇仰焉。

有弟子圆安。

神忘机颖。

性希歷览。

慕仰幽求。

遂北趣九都。

东观不耐。

又西燕魏。

后展帝京。

备通方俗。

寻诸经论。

跨轢大纲。

洞清纤旨。

晚归心学。

高轨光尘。

初住京寺。

以道素有闻。

特进萧瑀奏请住於蓝田所造津梁寺。

四事供给无替六时矣。

安尝敘光云。

本国王染患。

医治不损。

请光入宫。

別省安置。

夜別二时为说深法。

受戒懺悔。

王大信奉。

一时初夜王见光首。

金色晃然有象。

日轮隨身而至。

王后宫女同共观之。

由是重发胜心。

克留疾所。

不久遂差。

光於辰韩马韩之间。

盛通正法。

每岁再讲。

匠成后学。

之资。

並充营寺。

余惟衣钵而已"载达函"又东京安逸户长贞孝家在古本殊异传载。

圆光法师传曰。

法师俗姓薛氏。

王京人也。

初为僧学佛法。

年三十岁思静居修道。

独居三岐山。

后四年有一比丘来。

所居不远。

別作兰若。

居二年。

为人强猛。

好修咒述。

法师夜独坐诵经。

忽有神声呼其名。

善哉善哉汝之修行。

凡修者虽眾。

如法者稀有。

今见邻有比丘。

径修咒术而无所得。

喧声恼他。

静念住处。

碍我行路。

每有去来。

几发恶心。

法师为我语告。

而使移迁。

若久住者。

恐我忽作罪业。

明日法师往而告曰。

吾於昨夜有听神言。

比丘可移別处。

不然应有余殃。

比丘对曰。

至行者为魔所眩。

法师何忧狐鬼之言乎。

其夜神又来曰。

向我告事。

比丘有何答乎。

法师恐神瞋怒而对曰。

终未了说。

若强语者。

何敢不听。

神曰。

吾已具闻。

法师何须补说。

但可默然见我所为。

遂辞而去。

夜中有声如雷震。

明日视之。

山颓填比丘所在兰若。

神亦来曰。

师见如何。

法师对曰。

见甚惊惧。

神曰。

我岁几於三千年。

神术最壮。

此是小事。

何足为惊。

但復將来之事。

无所不知。

天下之事。

无所不达。

今思法师唯居此处。

虽有自利之行。

而无利他之功。

现在不扬高名。

未来不取胜果。

盍採佛法於中国。

导群迷於东海。

对曰。

学道中国。

是本所愿。

海陆迥阻。

不能自通而已。

神祥诱归中国所行之计。

法师依其言归中国。

留十一年。

博通三藏。

兼学儒术。

真平王二十二年庚申"三国史云。 明年辛酉来"。

师將理策东还。

乃隨中国朝聘使还国。

法师欲谢神。

至前住三岐山寺。

夜中神亦来呼其名曰。

海陆途间。

往还如何。

对曰。

蒙神鸿恩。

平安到讫。

神曰。

吾亦授戒於神。

仍结生生相济之约。

又请曰。

神之真容可得见耶。

神曰。

法师若欲见我形。

平旦可望东天之际。

法师明日望之。

有大臂贯云接於天际。

其夜神亦来曰。

法师见我臂耶。

对曰。

见已甚奇绝异。

因此俗号臂长山。

神曰。

虽有此身。

不免无常之害。

故吾无月日舍身其岭。

法师来送长逝之魂。

待约曰往看。

有一老狐黑如枈。

但吸吸无息。

俄然而死。

法师始自中国来。

本朝君臣敬重为师。

常讲大乘经典。

此时高丽百济常侵边鄙。

王甚患之。

欲请兵於隋"宜作唐"请法师作乞兵表。

皇帝见以三十万兵亲征高丽。

自此知法师旁通儒术也。

享年八十四入寂。

葬明活城西。

又三国史列传云。

贤士贵山者沙梁部人也。

与同里帚项为友。

二人相谓曰。

我等期与士君子游。

而不先正心持身。

则恐不免於招辱。

盍问道於贤者之侧乎。

时闻圆光法师入隋回。

寓止嘉瑟岬"或作加西。 又嘉栖。 皆方言也。 岬俗云古尸。 故或云古尸寺。 言岬寺也。 今云门寺东九千步许有加西峴。 或云嘉瑟峴。 峴之北洞有寺基是也"二人诣门进告昌。

俗士顓蒙无所知识。

愿赐一言以为终身之诫。

光曰。

佛教有菩萨戒其別有十。

若等为人臣子。

恐不能堪。

今有世俗五戒。

一曰。

事君以忠。

二曰。

事亲以孝。

三曰。

交友有信。

四曰。

临战无退。

五曰。

杀生有择。

若行之无忽。

贵山等曰。

他则既受命矣。

所谓杀生有择特未晓也。

光曰。

六斋曰春夏月不杀。

是择时也。

不杀使畜。

谓马牛鸡犬。

不杀细物。

谓肉不足一臠。

是择物也。

此亦唯其所用。

不求多杀。

此是世俗之善戒也。

贵山等曰。

自今以后。

奉以周旋。

不敢失坠。

后二人从军事。

皆有奇功於国家。

又建福三十年癸酉"即真平王即位三十五年也"秋。

隋使王世仪至。

於皇龙寺设百座道场。

请诸高德说经。

光最居上首。

议曰。

原宗兴法已来津梁始置。

而未遑堂粤。

故宜以归戒灭懺之法开晓愚迷。

故光於所住嘉栖岬。

置占察宝以为恒规。

时有檀越尼纳田於占察宝。

今东平郡之田一百结是也。

古籍犹存。

光性好虚静。

言常含笑。

形无慍色。

年腊既迈。

乘舆入內。

当时群彦。

德义攸属。

无敢出其右者。

文藻之赡。

一隅所倾。

年八十余。

卒於贞观间。

浮图在三岐山金谷寺"今安康之西南洞也。 亦明活之西也"唐传云。

告寂皇隆寺。

未详其地。

疑皇龙之讹也。

如芬皇作王芬寺之例也。

据如上唐乡二传之文。

但姓氏之朴薛。

出家之东西。

如二人焉。

不敢详定。

故两存之。

然彼诸传记。

皆无鹊岬璃目与云门之事。

而乡人金陟明谬以街巷之说润文作光师传。

滥记云门开山祖宝壤师之事跡。

合为一传。

后撰海东僧传者。

承误而录之。

故时人多惑之。

因辨於此。

不加减一字。

载二传之文详矣。

陈隋之世。

海东人鲜有航海问道者。

设有。

犹未大振。

及光之后。

继踵西学者憧憧焉。

光乃启途矣。

讚曰航海初穿汉地云几人来往挹清芬昔年踪跡青山在金谷嘉西事可闻宝壤梨木释宝壤传。

不载乡井氏族。

谨按清道郡司籍载。

天福八年癸酉"太祖即位第二十六年也"正月日。

清道郡界里审使顺英大乃末水文等柱贴公文。

云门山禪院长生南阿尼岾。

东嘉西峴"云云"。

同藪三刚典主人宝壤和尚。

院主玄会长老。

贞座玄两上座。

直岁信元禪师"右公文清道郡都田帐传准"又开运\三年丙辰。

云门山禪院长生標塔公文一道。

长生十一阿尼岾。

嘉西峴。

亩峴。

西北买峴"一作面知村"。

北猪。

足门等。

又庚寅年。

晋阳府贴五道按察使。

各道禪教寺院始创年月形止。

审检成籍时。

差使员东京掌书记李僐审检记载。

王丰六年辛巳"大金年号。 本朝毅宗即位十六年也"九月。

郡中古籍裨补记准清道郡前副户长御侮副尉李则楨户在右人消息及谚传记载。

致仕上户长金亮辛。

致仕户长旻育。

户长同正尹应前其人珍奇等与时上户长用成等言语。

时太守李思老户长亮辛年八十九。

余辈皆七十已上。

用成年六十已上"云云次不准"罗代已来。

当郡寺院。

鹊岬已下中小寺院。

三韩乱亡间。

大鹊岬。

小鹊岬。

所宝岬。

天门岬。

嘉西岬等五岬皆亡坏。

五岬柱合在大鹊岬。

祖师知识"上文云宝壤"大国传法来。

还次西海中。

龙邀入宫中。

念经施金罗袈裟一领。

兼施一子璃目。

为侍奉而追之。

嘱曰于时三国扰动。

未有归依佛法之君主。

若与吾子归本国鹊岬。

创寺而居。

可以避贼\。

抑亦不数年內。

必有护法贤君。

出定三国矣。

言讫。

相別而来。

还及至兹洞。

忽有老僧。

自称圆光。

抱弔樻而出。

授之而没"按圆光以陈末入中国。 开皇间东还。 住嘉西岬。 而没於皇隆。 计至清泰之初。 无虑三百年矣。 今悲嘆诸岬皆癈。 而喜见壤来而將兴。 故告之尔"於是壤师將兴癈寺而登北岭望之。

庭有五层黄塔。

下来寻之则无跡。

再陟望之。

有群鹊啄地。

乃思海龙鹊岬之言寻掘之。

果有遗塼无数。

聚而蕴崇之。

塔成而无遗塼。

知是前代伽蓝墟也。

毕。

创寺而住焉。

因名鹊岬寺。

未几太祖统一三国。

闻师至此创院而居。

乃合五岬田束五百结纳寺。

以清泰四年丁酉。

赐额曰云门禪寺。

以奉袈裟之灵荫。

璃目常在寺侧小潭。

阴隲\法化。

忽一年元旱。

田蔬焦槁。

壤敕璃目行雨。

一境告足。

天帝將诛不识璃目告急於师。

师藏於床下。

俄有天使到庭。

请出璃目。

师指庭前梨木。

乃震之而上天。

梨木萎摧。

龙抚之即苏"一云师咒之而生"其木近年倒地。

有人作楗椎。

安置善法堂及食堂。

其椎柄有铭。

初师入唐回。

先止于推火之奉圣寺。

適太祖东征至清道境。

山贼\啸聚于犬城"有山岑临水峭立。 今俗恶其名。 改云犬城"骄傲不格。

太祖至于山下。

问师以易制之述。

师答曰。

夫犬之为物。

司夜而不司昼。

守前而忘其后。

宜以昼击其北。

祖从之。

果败降。

太祖嘉乃神谋\。

岁给近县租五十硕。

以供香火。

是以寺安二圣真容。

因名奉圣寺。

后迁至鹊岬。

而大创终焉。

师之行状古传不载。

谚云。

与石崛备虚师"一作毘虚"为昆弟。

奉圣石崛云门三寺。

连峰櫛比。

交相往还。

尔后人改作新罗异传。

滥记鹊塔璃目之事于圆光传中。

系犬城事於毘虚传。

既谬矣。

又作海东僧传者。

从而润文。

使宝壤无传。

而疑误后人。

诬妄几何良志使锡释良志。

未详祖考乡邑。

唯现跡於善德王朝。

锡杖头掛一布袋。

锡自飞至檀越家。

振拂而鸣户。

知之纳斋费。

袋满则飞还。

故名其所住曰锡杖寺。

其神异莫测皆类此。

旁通杂誉。

神妙绝比。

又善笔札。

灵庙。

丈六三尊。

天王像。

并殿塔之瓦。

天王寺塔下八部神將。

法林寺主佛三尊。

左右金刚神等皆所塑也。

书灵庙法林二寺额。

又尝彫砖造一小塔。

并造三千佛。

安其塔置於寺中。

致敬焉。

其塑灵庙之丈六也。

自入定以正受所对为揉式。

故倾城士女爭运\泥土。

风谣云来如来如来如来如哀反多罗哀反多矣徒良功德修叱如良来如至今土人舂[柜-匚 囗]役作皆用之。

盖始于此。

像成之费。

入谷二万三千七百硕"或云金时祖"议曰。

师可谓才全德充。

而以大方隱於末技者也。

讚曰斋罢堂前锡杖闲静装炉鸭自焚檀残经读了无余事聊塑圆容合掌看归竺诸师广函求法高僧传云。

释阿离那"一作耶"跋摩"一作□"新罗人也。

初希王教。

早入中华。

思覲圣踪。

勇锐弥增。

以贞观年中离长安。

到五天住那兰陀寺。

多阅律论抄写具荚痛矣归心所期不遂。

忽於寺中无常。

龄七十余。

继此有惠业。

玄泰。

求本。

玄恪。

惠轮。

玄游。

復有二亡名法师等。

皆忘身顺法。

观化中天。

而或夭於中途。

或生存住彼寺者。

竟未有能復鸡贵与唐室者。

唯玄泰师克返归唐。

亦莫知所终。

天竺人呼海东云矩矩吒瑿说罗。

矩矩吒言鸡也。

瑿说罗言贵也。

彼土相传云。

其国敬鸡神而取尊。

故戴翎羽而表饰也。

讚曰天竺天遥万叠山可怜游士力登攀几回月送孤帆去未见云隨一杖还二惠同尘释惠宿。

沈光於好世郎徒。

郎既让名黄卷。

师亦隱居赤善村"今安康县有赤谷村"二十余年。

时国仙瞿旵公尝往其郊。

纵猎一日。

宿出於道左。

揽轡\而请曰。

庸僧亦愿隨从可乎。

公许之。

於是纵横驰突。

裸袒相先。

公既悦。

及休劳坐。

数炮烹相餉。

宿亦与啖囓。

略无忤色。

既而进於前曰。

今有美鲜於此。

益荐之何。

公曰善。

宿屏人割其股。

寘盘以荐。

衣血淋漓。

公愕然曰。

何至此耶。

宿曰。

始吾谓公仁人也。

能恕己通物也。

故从之尔。

今察公所好。

唯杀戮之耽。

篤害彼自养而已。

岂仁人君子之所为。

非吾徒也。

遂拂衣而行。

公大惭。

视其所食盘中。

鲜胾不灭。

公甚异之。

归奏於朝。

真平王闻之。

遣使征迎。

宿示臥妇床而寢。

中使陋焉。

返行七八里。

逢师於途。

问其所从来。

曰。

城中檀越家赴七日斋。

席罢而来矣。

中使以其语达於上。

又遣人检檀越家。

其事亦实。

未几宿忽死。

村人舆葬於耳峴"一作刷峴"东。

其村人有自峴西来者。

逢宿於途中。

问其何往。

曰。

久居此地。

欲游他方尔。

相揖而別。

行半许里。

躡云而逝。

其人至峴东。

见葬者未散。

具说其由。

开塚视之。

唯芒鞋一只而已。

今安康县之北有寺名惠宿。

乃其所居云。

亦有浮图焉释惠空。

天真公之家佣嫗之子。

小名忧助"盖方言也"公尝患疮滨於死。

而候慰填街。

忧助年七岁谓其母曰。

家有何事宾客之多也。

母曰。

家公发恶疾將死矣。

尔何不知。

助曰。

吾能右之。

母异其言告於公。

公使唤来。

至坐床下。

无一语须臾疮溃。

公谓偶尔。

不甚异之。

既壮。

为公养鹰。

甚愜公意。

初公之弟有得官赴外者。

请公之选鹰归治所。

一夕公忽忆其鹰。

明晨擬遣助取之。

助已先知之。

俄顷取鹰。

昧爽献之。

公大惊悟。

方知昔日救疮之事皆匹测也。

谓曰。

仆不知至圣之托吾家。

狂言非礼污辱之。

厥罪何雪。

而后乃今。

愿为导师导我也。

遂下拜。

灵异既著。

遂出家为僧。

易名惠空常住一小寺。

每猖狂大醉。

负簣歌舞於街巷。

号负簣和尚。

所居寺因名夫盖寺。

乃簣之乡言也。

每入寺之井中。

数月不出。

因以师名名其井。

每出有碧衣神童先涌。

故寺僧以此为候。

既出。

衣裳不湿。

晚年移止恒沙寺"今迎日县吾鱼寺谚云。 恒沙人出世。 故名恒沙洞"时元晓撰诸经疏。

每就师质疑。

或相调戏。

一日二公沿溪掇鱼虾而啖之。

放便於石上。

公指之戏曰汝屎吾鱼。

故因名吾鱼寺。

或人以此为晓师之语滥也。

乡俗讹呼其溪曰芼矣川。

瞿旵公尝游山。

见公死僵於山路中。

其尸膖胀烂生虫蛆。

悲嘆久之。

及回轡\入城。

见公大醉歌舞於市中。

又一日將草索綯入灵庙寺。

围结於金堂与左右经楼及南门廊廡。

告刚司。

此索须三日后取之。

刚司异焉而从之。

果三日善德王驾幸入寺。

志鬼心火出烧其塔。

唯结索处获免。

又神即祖师明朗新创金刚寺。

设落成会。

龙象毕集。

唯师不赴。

朗即焚香虔祷\。

小[这-言 苑]公至。

时方大雨。

衣袴不湿。

足不沾泥。

谓明朗曰。

辱召懃懃。

故兹来矣。

灵跡颇多。

及终。

浮空告寂。

舍利莫知其数。

尝见肇论。

曰。

是吾昔所撰也。

乃知僧肇之后有也。

讚曰草原纵猎床头臥酒肆狂歌井底眠只履浮空何处去一双珍重火中莲慈藏定律大德慈藏金氏本。

辰韩真骨苏判"三级爵名"茂林之子。

其父歷官清要。

绝无后胤。

乃归心三宝。

造于千部观音。

希生一息。

祝曰。

若生男子。

舍作法海津梁。

母忽梦星坠入怀。

因有娠。

及诞。

与释尊同日。

名善宗郎。

神志澄叡。

文思日赡。

而无染世趣。

早丧二亲。

转厌尘譁。

捐妻息。

舍田园为亢寧寺。

独处幽险。

不避狼虎。

修枯骨观。

微或倦弊。

乃作小室。

周障荆棘。

裸坐其中。

动輒箴刺。

头悬在梁。

以祛昏瞑。

適台辅有闕。

门阀当议。

累征不赴。

王乃敕曰。

不就斩之。

藏闻之曰。

吾寧一日持戒而死。

不愿百年破戒而生。

事闻。

上许令出家。

乃深隱岩丛。

粮粒不恤。

时有异禽。

含果来供。

就手而喰。

俄梦天人来授五戒。

方始出谷。

乡邑士女。

爭来受戒。

藏自嘆边生西希大化。

以仁平三年丙申岁"即贞观十年也"受敕。

与门人僧实等十余辈西入唐。

謁清凉山。

山有曼殊大圣塑相。

彼国相传云。

帝释天將工来彫也。

藏於像前祷\祈冥感。

梦像摩顶授梵偈。

觉而未解。

及旦有异僧来释云"已出皇龙塔篇"又曰。

虽学万教。

未有过此文。

以袈裟舍利等付之而灭"藏公初匿之。 故唐僧传不载"藏知已蒙圣莂。

乃下北台。

抵大和池入京师。

太宗敕使慰抚。

安置胜光別院。

宠赐频厚。

藏嫌其繁。

拥启表入终南云际寺之东崿。

架嵒为室。

居三年。

人神受戒。

灵应日错。

辞烦不载。

既而再入京。

又蒙敕慰。

赐绢二百疋。

用资衣费。

贞观十七年癸卯。

本国善德王上表乞还。

詔许引入宫。

赐绢一领。

杂綵五百端。

东宫亦赐二百端。

又多礼貺。

藏以本朝经像未充。

乞齎藏经一部。

洎诸幡幢花盖。

堪为福利者皆载之。

既至。

洎举国欣迎。

命住芬皇寺"唐传作王芬"给侍稠渥一夏。

请至宫中讲大乘论。

又於皇龙寺演菩萨戒本七日七夜。

天降甘澍。

云雾暗靄\。

覆所讲堂。

四眾咸服其异。

朝廷议曰。

佛教东渐。

虽百千龄。

其於住持修奉。

轨仪闕如也。

非夫纲。

理无以肃清。

启敕藏为大国统。

凡僧尼一切规猷。

总委僧统主之"按北齐天宝中。 国置十统有司卷宜甄异之。 於是宣帝以法上法师为大统。 余为通统。 又梁陈之间。 有国统。 州统。 国都。 州都。 僧都。 僧正。 都维乃等名。 惣属昭玄曹。 曹即领僧尼官名。 唐初又有十大德之盛。 新罗真兴王十一年庚午。 以安藏法师为大书省一人。 又有小书省二人。 明年辛未。 以高丽惠亮法师为国统。 亦云寺主。 宝良法师为大都维那一人。 及州统九人。 郡统十八人等。 至藏更置大国统一人。 盖非常职也亦犹夫礼郎为大角干。 金庾信大大角干。 后至元圣大王元年。 又置僧官名授法典。 以大舍一人史二人为司栋。 僧中有才行者眾之。 有故即替。 无定年限。 故今紫衣之徒。 亦律寺之別也。 乡传云。 藏入唐太宗。 迎至式干殿请讲华严。 天降甘露。 开为国师云者妄矣。 唐传与国史皆无文"藏值斯嘉会。

勇激弘通令僧尼五部。

各增旧学。

半月说戒。

冬春总试。

令知持犯。

置员管维持之。

又遣巡使歷检外寺。

诫礪僧失。

严饰经像。

为恒式。

一代护法於斯盛矣。

如夫子自卫返鲁。

乐正雅颂各得其宜。

当此之际。

国中之人。

受戒奉佛。

十室八九。

祝发请度。

岁月增至。

乃创通度寺。

筑戒坛以度四来"戒坛事已出上"又改营生缘里第元寧寺。

设落成会。

讲杂花万偈。

感五十二女。

现身证听。

使门人植树如其数。

以旌厥异。

因号知识树。

尝以邦国服章不同诸夏。

举议於朝。

签允曰臧。

乃以真德王三年己酉。

始服中朝衣冠。

明年庚戌又奉正朔。

始行永徽号。

自后每有朝覲。

列在上蕃。

藏之功也。

暮年谢辞京輦於江陵郡"今冥州也"创水多寺居焉。

復梦真僧状北台所见。

来告曰。

明日见汝於大松汀。

惊悸而起。

早行而松汀。

果感文殊来格。

諮询法要。

乃曰。

重期於太伯葛蟠地。

遂隱不现"松汀至今不生荆刺。 亦不棲鹰鸇之类云"藏往太伯山寻之。

见巨蟒蟠结树下。

谓侍者曰。

此所谓葛蟠地。

乃创石南院"今净岩寺"以候圣降。

粤有老居士。

方袍繿缕。

荷葛簣。

盛死狗儿来。

谓侍者曰。

欲见慈藏来尔。

门者曰。

自奉山帚未见忤犯吾师讳者。

汝何人斯尔狂言乎。

居士曰。

但告汝师。

遂入告。

藏不之觉曰。

殆狂者耶。

门人出詬逐之。

居士曰。

归歟归歟有我相者焉得见我。

乃倒簣拂之。

狗变为师子宝座。

陞坐放光而去。

藏闻之。

方具威仪。

寻光而趍登南岭。

已杳然不及。

遂殞□而卒。

荼毘安骨於石穴中。

凡藏之缔搆寺塔十有余所。

每一兴造必有异祥。

故蒲塞供填市。

不日而成。

藏之道具布袜。

并太和龙所献木鸭枕。

与释尊由衣等。

合在通度寺。

又巘阳县"今彦阳"有鸭游寺。

枕鸭尝於此现异。

故名之。

又有释圆胜者。

先藏西学。

而同还桑梓。

助弘律部云。

讚曰曾向清凉梦破回七篇三聚一时开欲令緇素衣惭愧东国衣冠上国裁元晓不羈圣师元晓俗姓薛氏。

祖仍皮公。

亦云赤大公。

今赤大渊侧有仍皮公庙。

父谈捺乃末。

初示生于押梁郡南"今章山郡"佛地村北栗谷裟罗树下。

村名佛地。

或作发智村"俚云弗等乙村"裟罗树者。

谚云。

师之家本住此谷西南。

母既娠而月满。

適过此谷栗树下。

忽分产而仓皇不能归家。

且以夫衣掛树。

而寢处其中。

因号树曰裟罗树。

其树之实亦异於常。

至今称裟罗栗古。

传昔有主寺者。

给寺奴一人。

一夕饌栗二枚。

奴讼于官。

官吏怪之。

取栗检之。

一枚盈一钵。

乃皈判给一枚。

故因名栗谷。

师既出家。

舍其宅为寺。

名初开。

树之旁置寺曰裟罗。

师之行状云。

是京师人。

从祖考也。

唐僧传云。

本下湘州之人。

按麟德二年间。

文武王割上州下州之地。

置歃良州。

则下州乃今之昌寧郡也。

押梁郡本下州之属县。

上州则今尚州。

亦作湘州也。

佛地村今属慈仁县。

则乃押梁之所分开也。

师生小名誓幢。

第名新幢"幢者俗云毛也"初母梦流星入怀。

因而有娠。

及將产。

有五色云覆地。

真平王三十九年。

大业十三年丁丑岁也生而颖异。

学不从师。

其游方始末。

弘通茂跡具载唐传与行状。

不可具载。

唯乡传所记有一二段异事。

师尝一日风顛唱街云。

谁许没柯斧。

我斫支天柱。

人皆未喻。

时太宗闻之曰。

此师殆欲得贵妇产贤子之谓尔。

国有大贤。

利莫大焉。

时瑶石宫"今学院是也"有寡公主。

敕宫吏觅晓引入。

宫吏奉敕將求之。

已自南山来过蚊川桥"沙川。 俗云年川。 又蚊川。 又桥名榆桥也"

遇之。

佯墮水中湿衣袴。

吏引师於宫。

褫衣晒[日*良]。

因留宿焉。

公主果有娠。

生薛聪。

聪生而睿敏。

博通经史。

新罗十贤中一也。

以方音通会华夷方俗物名。

训解六经文学。

至今海东业明经者。

传受不绝。

晓既失戒生聪。

已后易俗服。

自号小姓居士。

偶得优人舞弄大瓠。

其状瑰奇。

因其形制为道具。

以华严经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命名曰无碍。

仍作歌流于世。

尝持此。

千村万落且歌且舞。

化咏而归。

使桑枢瓮牖玃猴之辈。

皆识佛陀之号。

咸作南无之称。

晓之化大矣哉。

其生缘之村名佛地。

寺名初开。

自称元晓者。

盖初辉佛日之意尔。

元晓亦是方言也。

当时人皆以乡言称之。

始且也。

曾住芬皇寺。

纂华严疏至第四十回向品。

终乃绝笔。

又尝因讼分躯於百松。

故皆谓位阶初地矣。

亦因海龙之诱承詔於路上。

撰三昧经疏。

置笔砚於牛之两角上。

因谓之角乘。

亦表本始二觉之微旨也。

大安法师排来而粘纸。

亦知音唱和也。

既入寂。

聪碎遗骸。

塑真容。

安芬皇寺。

以表敬慕终天之志。

聪时旁礼。

像忽回顾。

至今犹顾矣。

晓尝所居穴寺旁有聪家之墟云讚曰角乘初开三昧轴舞壶终掛万街风月明瑶石春眠去门掩芬皇顾影空回顾至义湘传教法师义湘。

考曰韩信金氏。

年二十九依京师皇福寺落发。

未几西图观化。

遂与元晓道出辽东。

边戍逻之为谍者。

囚闭者累旬。

仅免而还"事在崔侯本传及晓师行状等"永徽初。

会唐使舡有西还者。

寓载入中国。

初止杨州。

州將刘至仁请留衙內。

供养丰赡。

寻往终南山至相寺謁智儼。

儼前夕梦一大树生海东。

枝叶溥布。

来荫神州。

上有凤巢。

登视之。

有一摩尼宝珠。

光明属远。

觉而惊异。

洒扫而待。

湘乃至。

殊礼迎际。

从容谓曰。

吾昨者之梦。

子来投我之兆。

许为入室。

杂花妙旨。

剖析幽微儼喜。

逢郢质克发新致。

可谓鉤深索隱蓝茜沮本色。

既而本国丞相金钦纯一作仁问良图等。

往囚於唐。

高宗將大举东征。

钦纯等密遣湘诱而先之。

以咸享元年庚午还国。

闻事於朝。

命神印大德明朗。

假设密坛法穰之。

国乃免。

仪凤元年。

湘归太伯山。

奉朝旨创浮石寺。

敷敞大乘灵感颇著。

终南门人贤首撰搜玄疏。

送副本於湘处。

并奉书懃恳曰。

西京崇福寺僧法藏。

致书於海东新罗华严法师侍者。

一从分別二十余年。

倾望之诚\岂离心首。

加以烟云万里海陆千重。

恨此一身不復再面。

抱怀恋恋。

夫何可言。

故由夙世同因今生同业。

得於此报。

俱沐大经。

特蒙先师授兹粤典。

仰承上人归乡之后。

开演华严。

宣扬法界。

无碍缘起。

重重帝网。

新新佛国。

利益弘广。

喜跃增深。

是知如来灭后。

光辉佛日。

再转法轮。

令法久住者。

其唯法师矣。

藏进趣无成。

周旋寡况。

仰念兹典。

愧荷先师。

隨分受持。

不能舍离。

希凭此业。

用结来因。

但以和尚章疏义丰文简。

致令后人多难趣。

入是以录和尚微言妙旨。

勒成义记。

近因胜詮法师抄写。

还乡传之彼士。

请上人详检臧否。

幸示箴诲。

伏愿当当来世。

舍身受身。

相与同於卢舍那。

听受如此。

无尽妙法。

修行如此。

无量普贤愿行。

儻余恶业。

一朝顛坠。

伏希上人不遗宿昔。

在诸趣中。

示以正道。

人信之次。

时访存没。

不具"文载大文类"

湘乃令十剎传教。

太伯山浮石寺。

原州毘摩罗伽耶之海印。

毘瑟之玉泉。

金井之梵鱼。

南岳华严寺等是也。

又著法界图书印并略疏。

括尽一乘枢要。

千载龟镜。

竞所珍佩。

余无撰述。

尝鼎味一臠足矣图成总章元年戊辰。

是年儼亦归寂。

如孔氏之绝笔於获麟矣。

世传湘乃金山宝盖之幻有也。

徒弟悟真。

智通。

表训。

真定。

真藏。

道融。

良圆。

相源。

能仁。

义寂等十大德为领首。

皆亚圣也。

各有传。

真尝处下柯山鶻嵒寺。

每夜伸臂点浮石室灯。

通著锥洞记。

盖承亲训。

故辞多诣妙。

训曾住佛国寺。

常往来天宫。

湘住皇福寺时。

与徒眾绕塔。

每步虚而上。

不以阶升。

故其塔不设梯磴。

其徒离阶三尺。

履空而旋。

湘乃顾谓曰。

世人见此。

必以为怪。

不可以训世。

余如崔侯所撰本传。

讚曰披榛跨海冐烟尘至相门开接瑞珍采采杂花我故国终南太伯一般春蛇福不言京师万善北里有寡女。

不夫而孕。

既产。

年至十二岁不语。

亦不起。

因号蛇童"下或作蛇卜巴又伏等皆言童也"一日其母死。

时元晓住高仙寺。

晓见之迎礼。

福不答拜而曰。

君我昔日驮经牸牛。

今已亡矣。

偕葬何如。

晓曰诺。

遂与到家。

令晓布萨授戒。

临尸祝曰。

莫生兮其死也苦。

莫死兮其生也苦。

福曰词烦。

更之曰。

死生苦兮。

二公舆归活里山东麓。

晓曰。

葬智惠虎於智惠林中。

不亦宜乎。

福乃作偈曰。

往昔释迦牟尼佛。

裟罗树间入涅槃。

于今亦有如彼者。

欲入莲花藏界宽。

言讫拔茅茎。

下有世界。

晃朗清虚。

七宝栏楯。

楼阁庄严。

殆非人间世。

福负尸共入其地。

奄然而合。

晓乃还。

后人为创寺於金刚山东南。

额曰道场寺。

每年三月十四日。

行占察会为恒规。

福之应世唯示此尔。

俚谚多以荒唐之说托焉。

可笑。

讚曰渊默龙眠岂等闲临行一曲没多般苦兮生死元非苦华藏浮休世界宽真表传简释真表。

完山州"今全州牧"万顷县人"或作豆乃山县。 或作那山县。 今万顷。 古名亘乃山县也。 负寧传释□之。 乡里。 云金山县人。 以寺名乃县名混之也。 "父曰真乃末。

母吉宝娘。

姓井氏。

年至十二岁。

投金山寺崇济法师讲下。

落彩请业。

其师尝谓曰。

吾曾入唐受业於善道三藏。

然后入五台。

感文殊菩萨现受五戒。

表启曰。

勤修几何得戒耶。

济曰。

精至则不过一年。

表闻师之言。

遍游名岳。

止锡仙溪山不思议庵。

该链三业。

以亡身懺□□□初以七宵为期。

五轮扑石。

膝腕俱碎。

雨血嵒崖。

若无圣应。

决志捐舍。

更期七日。

二七日终。

见地藏菩萨。

现受净戒。

即开元二十八年庚辰三月十五日辰时也。

时龄二十余三矣。

然志存慈氏。

故不敢中止。

乃移灵山寺"一名边山又楞伽山"又懃勇如初。

果感弥力。

现授占察经两卷"此经丹陈隋间外国所译。 非今始出也。 慈氏以经授之耳"并证果简子一百八十九介。

谓曰。

於中第八简子喻新得妙戒。

第九简子喻增得具戒。

斯二简子是我手指骨。

余皆沈檀木造。

喻诸烦恼。

汝以此传法於世。

作济人津筏。

表既受圣莂。

来住金山。

每岁开坛。

阪张法施。

坛席精严。

末季未之有也。

风化既周。

游涉到阿瑟罗州。

岛屿间鱼鼇成桥。

迎入水中。

讲法受戒。

即天宝十一载壬辰二月望日也。

或本云元和六年。

误矣。

元和在宪德王代"去圣德几七十年矣"。

景德王闻之。

迎入宫闥。

受菩萨戒。

嚫租七万七千石。

椒庭列岳皆受戒。

品施绢五百端。

黄金五十两。

皆容受之。

分施诸山。

广兴佛事。

其骨石今在钵渊寺。

即为海族演戒之地。

得法之袖领。

曰永深宝宗信芳体珍珍海真善释忠等。

皆为山门祖。

深则真传简子。

住俗离山。

为克家子。

作坛之法。

与占察六轮稍异。

修如山中所传本规。

按唐僧传云。

开皇十三年。

广州有僧行懺法。

以皮作帖子二枚。

书善恶两字。

令人掷之。

得善者吉。

又行自扑懺法。

以为灭罪。

而男女合匝。

妄承密行。

青州接响。

同行官司检察谓是妖妄。

彼云。

此搭懺法依占察经。

扑懺法依诸经。

中五体投地。

如大山崩。

时以奏闻。

乃敕內史侍郎李元撰。

就大兴寺问诸大德。

有大沙门法经彦琮等。

对曰。

占察经见有两卷。

首题菩提。

登在外国译文。

似近代所出。

亦有写而传者。

检勘群录。

並无正名译人时处。

搭懺与眾经復异。

不可依行。

因敕禁之。

今试论之。

青州居士等搭懺等事。

如大儒以诗书发塚。

可谓画虎不成类狗者矣。

佛所预防。

正为此尔。

若曰占察经无译人时处。

为可疑也。

是亦担麻弃金也。

何则详彼经文。

乃悉坛深密。

洗涤秽瑕。

激昂懒夫者。

莫如兹典。

故亦名大乘懺。

又云。

出六根聚中。

开元贞元二释教录中编入正藏。

虽外乎性宗。

其相教大乘殆亦优矣。

岂与搭扑二懺同日而语哉。

如舍利弗问经佛告长者子邠若多罗。

曰。

汝可七日七夜悔汝先罪。

皆使清净。

多罗奉教。

日夜恳惻。

至第五夕。

於其室中雨种种。

物若巾若帊若拂帚若刀锥斧等。

墮其目前。

多罗欢喜问於佛。

佛言是离尘之相。

割拂之物也。

据此。

则与占察经掷轮得相之事奚以异哉。

乃知表公翘懺得简。

闻法见佛。

可谓不诬。

况此经若偽妄。

则慈氏何以亲授表师。

又此经如可禁。

舍利问经亦可禁乎。

琮辈可谓攫金不见人。

读者详焉。

讚曰现身浇季激慵聋灵岳仙溪感应通莫谓翘懃传搭懺作桥东海化鱼龙关东枫岳钵渊藪石记"此记乃寺主莹岑所撰承安四年己未立石"

真表律师。

全州碧骨郡都那山村大井里人也。

年至十二。

志求出家。

父许之。

师往金山藪顺济法师处容染。

济授沙弥戒法传教供养次第祕法一卷。

占察善恶业报经二卷曰。

汝持此戒法於弥勒地藏两圣前。

恳求懺悔。

亲受戒法。

流传於世。

师奉教辞退。

遍歷名山。

年已二十七岁。

於上元元年庚子。

蒸二十斗米。

乃干为粮。

诣保安县。

入边山不思议房。

以五合米为一日费。

除一合米养鼠。

师勤求戒法於弥勒像前。

三年而未得授记。

发愤舍身嵒下。

忽有青衣童。

手捧而置石上。

师更发志愿。

约三七日。

日夜勤修。

扣石懺悔。

至三日手臂折落。

至七日夜。

地藏菩萨手摇金锡来为加持。

手臂如旧。

菩萨遂与袈裟及钵。

师感其灵应。

倍加精进。

满三七日。

即得天眼见兜率天眾来仪之相。

於是地藏慈氏现前。

慈氏磨师顶曰。

善哉大丈夫。

求戒如是。

不惜身命。

恳求懺悔。

地藏授与戒本。

慈氏復与二栍。

一题曰九者。

一题八者。

告师曰。

此二简子者。

是吾手指骨。

此喻始本二觉。

又九者法尔。

八者新熏成佛种子。

以此当知果报。

汝舍此身受大国王身。

后生於兜率。

如是语已。

两圣即隱。

时壬寅四月二十七日也。

师受教法。

已欲创金山寺。

下山而来。

至大渊津。

忽有龙王。

出献玉袈裟。

將八万眷属侍。

往金山藪。

四方子来。

不日成之。

復感慈氏。

从兜率驾云而下。

与师受戒法。

师劝檀缘。

铸成弥勒丈六像。

復画下降受戒威仪之相於金堂南壁。

□於甲辰六月九日铸成。

丙午五月一日安置金堂。

是岁大历元年也。

师出金山。

向俗离山。

路逢驾牛乘车者。

其牛等向师。

前跪膝而泣。

乘车人下问。

何故此牛等见和尚泣耶。

和尚从何而来。

师曰。

我是金山藪真表僧。

予曾入边山不思议房。

於弥勒地藏两圣前。

亲受戒法真栍。

欲觅创寺镇长修道之处。

故来尔。

此牛等外愚內明。

知我受戒法为重法。

故跪膝而泣。

其人闻已。

乃曰。

畜生尚有如是信心。

况我为人。

岂无心乎。

即以手执鎌。

自断头发。

师以悲心。

更为祝发受戒。

行至俗离山。

洞裏见吉祥草所生处而识之。

还向溟州海边。

徐行次有鱼鱉[元/?]鼉等类。

出海向师前。

缀身如陆。

师蹯而入海。

唱念戒法还出。

行至高城郡。

入皆骨山。

始创钵渊藪。

开占察法会。

住七年。

时溟州界年谷不登。

人民飢饉。

师为说戒法。

人人奉持。

致敬三宝。

俄於高城海边。

有无数鱼类。

自死而出。

人民卖此为食得免死。

师出钵渊。

復到不思议房。

然后往诣家邑謁父。

或到真门大德房居住时。

俗离山大德永深与大德融宗佛陀等同诣律师所。

伸请曰。

我等不远千里来求戒法。

愿授法门。

师默然不答。

三人者乘桃树上。

倒墮於地。

勇猛懺悔。

师乃传教灌顶。

遂与袈裟及钵。

供养次第祕法一卷。

日察善恶业报经二卷。

一百八十九栍。

復与弥勒真栍九者八者诫曰。

九者法尔。

八者新熏成佛种子。

我已付嘱汝等。

持此还归俗离山。

山有吉祥草生处。

於此创立精舍。

依此教法。

广度人天。

流布后世。

永深等奉教。

直往俗离。

寻吉祥草生处。

创寺名曰吉祥。

永深於此始设占察法会。

律师与父復到钵渊。

同修道业而终孝之。

师迁化时。

登於寺东大巖上示灭。

弟子等不动真体。

而供养至于骸骨散落。

於是以土覆藏。

乃为幽宫。

有青松即出。

岁月久远而枯。

復生一树。

后更生一树。

其根一也。

至今双树存焉。

凡有致敬者。

松下觅骨。

或得或不得。

子恐圣骨堙灭。

丁巳九月。

特诣松下。

拾骨盛筒。

有三合许。

於大嵒上双树下。

立石安骨焉云云。

此录所载真表事跡。

与钵渊石记。

互有不同。

故刪取莹岑所记而载之。

后贤宜考之。

无极记胜詮髑髏释胜詮。

未详其所自也。

常附舶指中国。

诣贤首国师讲下。

领受玄言。

研微积虑。

惠鉴超颖。

探颐索隱。

妙尽隅粤。

思欲赴感有缘。

当还国里。

始贤首与义湘同学。

俱稟儼和尚慈训。

首就於师说。

演述义科。

因詮法师还乡寄示。

湘仍寓书。

云云別幅云。

探玄记二十卷。

两卷未成。

教分记三卷。

玄义章等杂义一卷。

华严梵语一卷。

起信疏两卷。

十二门疏一卷。

法界无差別论疏一卷。

並因胜詮法师抄写还乡。

顷新罗僧孝忠遗金九分。

云是上人所寄。

虽不得书。

顶荷无尽。

今附西国军。

特澡灌一口用表微诚\。

幸愿捡领。

谨宣。

师既还。

寄信于义湘湘乃目阅藏文。

如耳聆儼训。

探討数旬而授门弟子。

广演斯文。

语在湘传。

按此圆融之教诲。

遍洽于青丘者。

寔师之功也。

厥后有僧梵修。

远適彼国。

求得新译。

后分华严经观师义疏。

言还流演。

时当贞元己卯。

斯亦求法洪扬之流乎。

詮乃於尚州领內开寧郡境开创精庐。

以石髑髏为官属开讲华严。

新罗沙门可归颇聪明识道理。

有传灯之续。

乃撰心源章。

其略云。

胜詮法师领石徒眾。

论议讲演。

今葛顷寺也。

其髑髏八十余枚。

至今为纲司所传。

颇有灵异。

其他事跡具载碑文。

如大觉国师实录中心地继祖释心地。

辰韩第四十一主宪德大王金氏之子也。

生而孝悌。

天性冲睿。

志学之年。

落采从师。

拳懃于道。

寓止中岳"今公山"適闻俗离山深公传表律师佛骨简子设果订法会。

决意披寻。

既至。

后期不许参例。

乃席地扣庭。

隨眾礼懺。

经七日。

天大雨雪。

所立地方十尺许雪飘不下。

眾见其神异。

许引入堂地。

撝谦称恙。

退处房中。

向堂潜礼。

肘顙俱血。

类表公之仙溪山也。

地藏菩萨日来问慰。

洎席罢还山。

途中见二简子贴在衣褶间。

持回告於深。

深曰。

简在函中。

那得至此。

检之封题依旧。

开视亡矣。

深深异之。

重袭而藏之。

又行如初。

再回告之。

深曰。

佛意在子。

子其奉行。

乃授简子。

地顶戴敀山。

岳神率一仙子。

迎至山椒。

引地坐於嵒上。

敀伏嵒下。

谨受正戒。

地曰。

今將择地奉安圣简。

非吾辈所能指定。

请与三君凭高掷简以卜之。

乃与神等陟峰巔。

向西掷之。

简乃风颺而飞。

时神作歌曰碍嵒远退砥平兮落叶飞散生明兮觅得佛骨简子兮邀於净处投诚\兮既唱而得简於林泉中。

即其地构堂安之。

今桐华寺签堂北有小井是也。

本朝睿王尝取迎圣简。

致內瞻敬。

忽失九者一简。

以牙代之。

送还本寺。

今则渐变。

同一色难卞新古。

其质乃非牙非玉。

按占察经上卷。

敘一百八十九简之名。

一者求上乘得不退。

二者所求果现当证。

第三第四求中下乘得不退。

五者求神通得成就。

六者修四梵得成就。

七者修世禪得成就。

八者所欲受得妙戒。

九者所曾受得戒具"以此文订知慈氏所言新得戒者。 谓今生始得戒也。 旧得戒者。 谓过去曾受。 今生又增受也。 非谓修生本有之新旧也"十者求下乘未住信。

次求中乘未住信。

如是乃至一百七十二。

皆过现世中。

或善或恶得失事也。

第一百七十三者。

舍身已入地狱"已上皆未来之果也"一百七十四者。

死已作畜生。

如是乃至饿鬼。

修罗。

人。

人王。

天。

天王。

闻法。

出家。

值圣僧。

生兜率。

生净土。

寻见佛。

住下乘。

住中乘。

住上乘。

得解脱第一百八十九等是也"上言住下乘至上乘得不退。 今言上乘得解脱等。 以此为別尔"皆三世善恶果报差別之相。

以此占看得与心所行事。

相当则为感应。

否则为不至。

心名为虚谬。

则此八九二简。

但从百八十九中而来者也。

而宋传但云。

百八签子。

何也。

恐认彼百八烦恼之名而称之。

不揆寻经文尔。

又按本朝文士金宽毅所撰王代宗录二卷云。

罗末新罗大德释冲献太祖。

以表律师袈裟一领戒简百八十九枚。

今与桐华寺所传简子。

未详同异。

讚曰生长金闺早脱笼\俭懃聪惠自天鍾满庭积雪偷神简来放桐华最上峰贤瑜珈海华严瑜珈祖大德大贤住南山茸长寺。

寺有慈氏石丈六。

贤常旋绕。

像亦隨贤转面。

贤惠辩精敏。

决择了然。

大抵相宗銓量。

旨理幽深。

难为剖拆中国名士白居易尝穷之未能。

乃曰唯识幽难破。

因明擘不开。

是以学者难承稟者尚矣。

贤独刊定邪谬。

暂开幽奥。

[怡-台 反][怡-台 反]游刃。

东国后进咸遵其训。

中华学士往往得此为眼目。

景德王天宝十二年癸巳。

夏大旱。

詔入內殿。

讲金光经。

以祈甘霔。

一日斋次。

展钵良久。

而净水献迟。

监吏詰之。

供者曰。

宫井枯涸。

汲远。

故迟尔。

贤闻之曰。

何不早云。

及昼讲时。

捧炉默然。

斯须井水涌出。

高七丈许。

与剎幢齐。

闔宫惊骇。

因名其井曰金光井。

贤尝自号青丘沙门。

讚曰遶佛南山像逐旋青丘佛日再中悬解教宫井清波涌谁识金炉一炷烟明年甲午夏。

王又请大德法海於皇龙寺。

讲华严经。

驾幸行香。

从容谓曰。

前夏大贤法师讲金光经。

井水涌七丈。

此公法道如何。

海曰。

特为细事。

何足称乎。

直使倾沧海。

襄东岳。

流京师。

亦非所难。

王未之信。

谓戏言尔。

至午讲引炉沈寂。

须臾內禁忽有哭泣声。

宫吏走报曰。

东池已溢。

漂流內殿五十余间。

王惘然自失。

海笑谓之曰。

东海欲倾。

水脉先涨尔。

王不觉兴拜。

翌日感恩寺奏。

昨日午时海水涨溢。

至佛殿阶前。

晡时而还。

王益信敬之。

讚曰法海波澜法界宽四海盈缩未为难莫言百亿须弥大都在吾师一指端"石海云"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