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长安九市
《庙记》云:"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 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凡四里为一市。 致九州之人在突门,夹横桥大道,市楼皆重屋。"
又曰:"旗亭楼,在杜门大道南。"
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庙记》文字略同。
《文选。
两都赋》李善注引《汉宫阙疏》曰:"长安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一引《宫阙记》亦同。
《长安志》作"六市在道东,三市在道西",恐为误文。
又按:《水经注。
渭水》,雍门一曰光门,一曰突门。
《文选。
西京赋》云:"旗亭五重。"
薛综注:"市楼立亭于上。"
《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一,引《宫阙记》云;"旗亭楼在杜门大这南,又有当市观。"
又按:《初学记》卷二十四,引《三辅黄图》有"方市",疑九市之误字。
又有柳市。
东市,西市「校」原脱此六字,据《玉海》补。
当市楼有令署,以察商贾货财买卖贸易之事,三辅都尉掌之。
直市在富平津西南二十五里,即秦文公造。
物无二价,故以立市为名。
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一引《庙记》及《郡国志》,与本文均相同。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三辅黄图》作"西南十五里"。
又《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云:"直市在富平县西南十五里。"
《长安志》云:"直市在渭桥北,秦文公造。 直市平准物价,故日直市。"
盖富平津,地名,在渭桥北,《长安志》说是也,《太平寰宇记》指为富平县地似误。
张衡《西京赋》云:"郭开九市,通阛带阍,旗亭五重「校」原作“重立",据《文选》改,俯察百隧”是也。
又按:《郡国志》云。
长安大侠萭「校」原作"黄",据《汉书》改子夏居柳市,司马季主卜于东市,晁错朝服斩于东市,西市在醴泉坊。”
直按:《汉书。
文帝纪》后元六年,"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次细柳。"
张揖注云:"在昆明池南,今有柳市是也。"
《汉书。
游侠传》颜师古注引《汉宫阙疏》云:"细柳仓有柳市。"
司马季主卜于东市,见《史记。
日者传》;晁错斩于东市,见《汉书》本传。
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一引《郡国志》,与本文相同。
又按:《汉书。
惠帝纪》:"六年,起长安西市,修敖仓。"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郡国志》:"西市在醴泉坊"下多"隋曰利人市,因有西市署"二句。
又《长安志》朱雀街西之第四街次南醴泉坊注:"本名承明坊,开皇二年改名。"
本文谓汉代之西市,当于唐代之醴泉坊也。
此书为唐人补缀之一证。
又按:汉城九市。
今可号者。
有柳市、东市,西市,直市、交门市、孝里市、交道亭市七市之名。
此外尚有高市。
汉城曾出土有"高市"陶瓶,为余所得,后赠于兰州图书馆。
长安八街九陌有香室街、夕阴街、尚冠前街。
《三辅旧事》云:"长安城中八街九陌。"
《汉书》刘屈剺妻枭首华阳街,京兆尹张敞走马章台街,陈汤斩郅支王首悬藁街。
张衡《西京赋》云:"参徐夷庭,街衢相经,廛里端正,甍宇齐平"是也。
直按:《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五,引《郡国志》云:"雍川司天台西北有香室街。"
又曰:"夕阴街在右扶风南。"
《长安志》亦云:"香室街在司天台北,夕阴街在右扶风南,尚冠前街在夕阴街之后。"
又按:刘屈剺,张敞。
陈汤事,均见《汉书》本传。
《长安志》:"章台街,今长安建章台下街。"
《长安志》引《汉书》长安有炽盛街,见于《汉书。
游侠。
萭章传》,叙长安炽盛,街闾往往多游侠,是形容之辞,非街名也,此宋敏求之误解。
此外《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五,有太常街,引自《三辅故事》。
有城门街,见《汉书。
叔孙通传》,晋灼注引《三辅黄图》。
盖为本书佚文。
长安城中闾里长安闾里一百六十,室居栉比,门巷修直。
有宣明。
建阳、昌阴、尚冠、修城。
黄棘。
北焕。
南平、大昌、戚里「校」四字原作"等里"二字,今据《玉海》引文补正。
《汉书》:万石君石「校」石字今补奋徙家长安戚里。
宣帝在民间时,常在尚冠里。
刘向《列女传》:节女,长安大昌里人也。
直按:《文选》潘岳《西征赋》云:"所谓尚冠修成,黄棘宣明,建阳昌阴,北焕南平,皆夷漫涤荡,亡其处而有其名。"
潘岳所纪载长安八里名,完全与本文相合。
又有函里,见本书长安城雍门。
又按:石奋居戚里,宣帝少时居尚冠里,均见《汉书》本传纪。
又《列女传》卷五:"京师节女者,长安大昌里人之妻也。"
武梁祠画像,亦题作京师节女。
又按:《居延汉简释文》四一九页有"长安棘里任导方"简,当为黄棘里之简称。
四二三页有"长安宜里阎常字中兄"简。
四五六页有"长安梁陵里田胜"简,疑即万石君之陵里而颜师古误注者。
八十页有"过客居长安发利里"简文。
以上长安各里名,除黄棘外,皆为《黄图》所不载。
汉宫「校」原脱汉字,据目录补长乐宫,本秦之兴乐宫也。
高皇帝始居栎阳。
七年长乐宫成,徙居长安城。
《三辅旧事》,《宫殿疏》皆曰:"兴乐宫,秦始皇造,汉修饰之,周回二十里。"
直按:《长安志》引《关中记》曰:"长乐宫,本秦之兴乐宫也,周回二十余里,有殿十四。 汉太后常居之。"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关中记》亦同。 "又引《长安志》曰:"兴乐宫,秦始皇造,汉修饰之。 王莽改长乐宫日常乐室。"
《史记。
叔孙通传》云:"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
《集解》引《关中记》云:"长乐宫本秦之兴乐宫也,汉太后常 居之。"
又《孝文帝纪》云:"至高陵休止。"
《正义》引《三辅旧事》云:"秦于渭南有兴乐宫,渭北有咸阳宫。 秦昭王欲通二宫之间,造横桥,长三百八十步。"
据《三辅旧事》兴乐宫秦昭王所造,与他书指为始皇所造不同。
又《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云:。
汉长乐宫在县西北十四里。
未央宫在县西北十五里,建章官在县西二十里,桂宫在县北十三里。”
《长安志》云:"汉未央宫在县西北十四里,建章宫在县西北二十里。 长乐宫在县西北十五里,桂宫在县西北十三里。"
两说大略相似。
现今长乐宫遗址,半已湮灭。
前殿东西四十九丈七尺,两杼中三十五丈,深十二丈。
直按:《长安志》引《三辅黄图》,与本文同,惟"两杼"作"西杼"。
"杼"字,一作"序"。
两杼中三十五丈,《太平寰宇记》作"二十五丈"。
长乐富有鸿台,有临华殿,有温室殿。
有长定「校」原作"信宫",据《大平寰宇记》改,长秋,永寿,永宁四殿。
高帝居此宫,后太后常居之,孝惠至平帝,皆居未央宫。
直按:《水经注。
渭水》云:"殿西有长信、长秋、永寿、永昌诸殿。"
"长信"似即"长定"、"永昌"似印"永宁"之误字。
又《长安志》引《关中记》作长秋、永寿、永宁、长定四殿。
《汉书》:"宣帝元康四年,神爵五采以万数,集长乐宫"。
"五凤三年鸾凤集长乐宫东阙中树上。"
王莽改长乐宫为常乐室,在长安中近东直杜门。
直按:元康四年、五凤三年神爵、鸾凤集长乐宫事,见《汉书。
宣帝纪》。
王莽改长乐宫为常乐室事,见《汉书。
王莽传》中。
又《汉代纪年铭漆器图说》,图版四十页,有始建国元年夹纻漆盘文云:"常乐大宫,始建国元年正受第千四百五十至四千"。
又《十钟山房印举》举二第四十七页,有"常乐苍龙曲侯"印,皆王莽改长乐力常乐之证。
鸿台临华温室考见后。
未央宫,《汉书》曰:"高祖七年,萧何造未央宫,立东阙、北阙阙,门观也。 刘熙释名曰;阙在两门旁,中央阙然为道也。 门阙,天子号令赏罚所由出也。 未央宫殿虽南向,而上书奏事谒见之徒,皆在北阙焉。 是则以北阙为正门,而又有东阙东门。 至于西南两面,无门阙矣。 盖萧何立未央宫,从厌牲之术理然乎、前殿、武库藏兵器之处也、太仓廪粟所在一百三十楹,在长安城外东南。 上见其壮丽太甚,怒曰: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何对曰:以天下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 且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无令后世有以加也。 上悦,自栎阳徙居焉。"
直按:本段文字,用《汉书》高祖八年纪文,《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亦同。
东阙,《汉书。
文帝纪》七年六月未央宫东阙罘罳灾。
《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九,及《长安志》引《关中记》曰:"末央宫东有青龙阙,北有元武阙,所谓北阙者也。"
《艺文类聚》卷六十二,引《三辅旧事》并同。
又《古今注》卷上云:"苍龙阙画苍龙,白虎阙画白虎,玄武阙画玄武,朱雀阙上有朱雀二枚。"
原注未央宫殿虽南向一段,用《汉书。
高祖纪》八年颜师古注文。
又所引释名,见卷五释宫室。
南北阙太仓考见后。
未史宫用回二十八坚,前殿东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
前殿曰路寝。
见诸侯群臣处也。
营未央宫因龙首山以制前殿。
山长六十里,头入渭水,尾达樊川,秦时百黑龙从南山出饮渭水,其行道因成土山。
疏山为台殿,不假板筑,高出长安城。
《西京赋》所谓疏龙首以抗前殿,此也。
至孝武以木兰为棼撩,木兰,香木。
棼撩,栋椽,文杏为梁柱杏木之有文者,金铺玉户金铺扉上有金华,中作兽及龙蛇铺首以御环也。
玉户,以玉饰户也,华榱壁珰,雕楹玉磶楹,柱也。
磶,柱下石也,重轩镂槛,青琐丹墀青琐,窗也。
墀,殿阶也。
左磩,右平。
右乘车上,故使之平;左以人上,故为之阶级。
磩,阶级也。
黄金为璧带,间以和氏珍玉,风至其声玲珑也。
直按:《西京杂记》云;"未央宫周匝二十二里九十五步,街道周四十七里。 台殿四十三所,其三十二所在外,十一所在后宫。 池十三,山六,池一、山二亦在后宫。 门闼凡九十五。"
又《长安志》引《关中记》云:"未央官周旋三十一里,街道十七里:有台三十二,池十二,土山四,宫殿门八十一,掖门十四。"
与本文周回二十八里之说,三书所记皆不相符。
又《文选。
西京赋》云:"疏龙首以抗殿"。
李善注引《三辅黄图》曰:"日营未央,因龙首以制前殿。"
"日"罕疑为衍文。
原注山长六十里一段,系用辛氏《三秦记》。
《初学记》卷六,《艺文类聚》卷九十六,《续汉书。
郡国志》刘昭注、《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太平寰宇记》巷二十五,以及《长安志》诸书,所引皆同。
或字句略异。
如《类聚》所引"尾达樊川"下有"头高二十丈,尾渐下高五六丈"二句。
而《水经注。
渭水》所引,则作高五六丈,又有"土色赤而坚"一句。
又按:本段叙述宫殿材饰,文字多本于《西京赋》。
信如"雕楹玉磶"。
"青琐丹墀","左磩右平"三句,皆直用《西京赋》语。
"以木兰为棼镣",即《西京赋》之"结棼撩以相接’。 “华榱壁珰",即《西京赋》之"饰华榱与壁珰"。
"重轩镂槛",即《西京赋》之"三阶重轩,镂槛文梐"。
又"黄金为璧带"三句,则用《汉书。
扬雄传。
甘泉赋》晋灼注文。
"左磩右平"原注文,则用《西京赋》薛综注。
《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五,引挚虞《三辅决录注》云:"其制有陛,左磩右平,乎以文塼相亚次。 磩者为陛级也。"
未央宫有宣室、麒麟、金华、承明、武台、钩弋等殿。
又有殿阁三十二,有寿成、万岁,广明、椒房、清凉、永「校」原作"水",误,据毕本改延,玉堂、寿安、平就、宣德、东明、飞「校」原作"岁",误,据《汉书》改雨、凤凰、通光、曲台、白虎等殿。
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三辅黄图》,与本文同。
《汉书。
翼奉传》云:"孝文时未央宫又无高门,武台、麒麟、凤凰、白虎、玉堂、金华之殿,独有前殿、曲台、渐台、宣室、温室。 承明耳。"
《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五,引《三辅宫殿名》云;"长乐当为‘未央’之误字宫前殿、宣德殿、通光殿、高明殿。"
《长安志》引《庙记》云:"未央宫有万岁殿、广明殿、永延殿、寿安殿、宣德殿、东明殿、通光殿,德殿,高明殿、延年殿。"
《汉书。
李陵传》云:"陵召见武台。"
颜师古注云:"未央宫有武台殿。"
《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第六十四页,有"寿成室鼎",元延二年少府真为内者造,盖即寿成殿之物。
《初学记》卷二十四引《汉宫阁名》云:"长安有玉堂殿、铜柱殿。"
《汉书。
扬雄传》解嘲文云:"历金门,上玉堂。"
晋灼注引《三辅黄图》,有大玉堂殿小玉堂殿,与今本异。
又按:《汉书。
元后传》云:"冬飨饮飞羽。"
颜师古注云:"飞雨殿在未央宫中。 羽字或作雨。"
《初学记》卷二十四,引《庙记》:"飞羽殿或云飞雨殿"又《汉书。
枚乘传》有"游曲台",颜师古注引《三辅黄图》云"未央宫有曲台殿",与今本同。
又《汉书。
儒林。
孟喜传》云:”喜举孝廉为郎,曲台署长。”
颜师古注云:"曲台,殿名。 署者,上供其事也。"
又《汊书。
王商传》云:"河平四年,单于来朝,引见白虎殿,丞相两坐未央廷中,单干宁,拜谒商。"
又《张安世传》云:"诣白虎殿对策。"
颜师古注云:"此殿在未央宫也。"
宣室、麒麟、金华、承明、钩弋、椒房、清凉、凤凰考,均见后。
《庙记》云:"未央宫有增成、昭阳殿。"
《汉宫阙疏》曰:"未央宫有麒麟阁、天禄阁,有金马门、青琐门,玄武、苍龙二阙。 朱鸟堂、画堂、甲观,非常室。"
又有钩盾署,弄田。
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庙记》,与本文相同。
又《汉宫阙疏》、《太平寰宇记》引作《关中记》,文字相同。
朱鸟堂至非常室,《太平寰宇记》引作《三秦记》文。
钩盾署、弄田,《太平寰宇记》引作《关中记》文。
又《汉书。
王莽传》中云:"与州部众郡晓知地理图籍者,共校治于寿成朱鸟堂。"
《西京赋》李善注:引汉宫阙名有朱鸟殿,《水经注》渭水则作朱雀殿。
《长安志》引《三秦记》,未央宫有朱鸟堂。
又《长安志》云:"未央宫有青琐门,见《关中记》。"
《汉书。
王莽传》下云:"后日殿中旬盾土山仙人掌旁,有白头公青衣,郎吏见者,私谓之国师公。"
是钩盾令官署在未央宫内之证。
《汉书。
百官公卿表》,钩盾令属少府;《艺文志》赋家,有钩盾冗从史步昌。
增成、昭阳、麒麟、天禄、金马。
画堂、甲观、非常室、弄田考,均见后。
《三辅决录》曰:。
未央宫有延年殿、合欢殿,回车「校」原作"四库",据《御览》引《三辅旧事》改殿。”
又《汉宫阁记》云:"未央宫有宣明、长年、温室、昆德四殿。"
又有玉堂、增盘阁、宣室阁。
直按:《西都赋》云:"清凉宣温,神仙长年,金华玉堂。 白虎麒麟。"
李善注引《三辅黄图》云:"未央官有清凉殿、温室殿、金华殿、太玉堂殿、白虎殿、麒麟殿。 长乐宫有神仙殿,长年亦殿名。"
今皆散见于本书之内。
《三辅旧事》云:"武帝于未央宫起高门、武台殿。"
《汉武故事》云:"神明殿在未央宫"。
王莽攻未央宫曰寿成室,前殿曰王「校」原作"玉",据《汉书。
王莽传》及居延汉简改路堂,如路寝也。
按旧图,渐台、凌室、织室皆在未央宫。
直按:王莽改未央宫曰寿成室,前殿曰王路堂,见《汉书。
王莽传》卷中。
又《秦汉瓦当文字》卷一第十八页,有"寿成"瓦,则为王莽改未央宫为寿成室之瓦。
又《居延汉简释文》六十七页,有王路堂免书简。
又按:未央宫前殿遗址,今在西安未央乡马家寨西北二公里,面临永兴堡。
渐台,凌室,织室。
均见后。
建章宫,武帝太初元年,柏梁殿灾。
粤巫勇之曰:"Page40"粤俗有火灾,即复起大屋以压之。
帝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宫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
直按:《汉书。
武帝纪》太初元年二月,起建章宫。
《郊祀志》云:"粤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 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前殿度高未央。 其东则凤阙,高二十余丈。 其西则商中,数里虎圈。 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日泰液。 池中有蓬莱、方丈、瀛州、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其南有玉堂璧门大鸟之属。 立神明台,井干楼,高五十丈,辇道相属焉。"
又按:《水经注。
渭水》"又北迳凤阙东"。
引《三辅黄图》云:"建章宫,汉武帝造,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其东凤阙,鬲七丈五尺"《长安志》引作“十七丈五尺"",俗言贞女楼,非也。”
与今本异也。
又《太平御览》卷四百九十三,引《汉武故事》云:"阙高二十丈。"
又《长安志》引《关中记》云:"建章宫其制度事兼未央宫,周回二十余里。"
又引《三辅旧事》曰;"建章宫周回数十里,殿东别起阁,高二十五丈,凭高以望远。"
又《雍录》曰:"按建章宫在长安城外,与朱央诸宫隔城相望,故跨城而为阁道,尤与常异。"
《三辅故事》曰:"神明台在建章宫,故垂栋飞阁,从宫中西上跨城而出,乃达建章也。"
帝于未央宫营造日广,以城中为小,乃于宫西跨城池作飞阁,通建章宫,佝辈道以上下。
辇道为阁道,可以乘辇而行。
直按:原注用《汉节。
司马相如传。
上村赋》如淳注文。
宫之正门曰阊阖阊阖,天门也。
宫门名阊阖者,以象天门也,高二十五丈,亦曰璧门。
直按:《水经注。
渭水》:"建章宫北有太液池,南有璧门,三层高三十余丈。 中殿十二间,阶陛咸以玉为之。 铸铜凤高五丈,饰以黄金,栖屋上。 椽首薄以玉壁,因曰玉璧门也。"
左凤阙阙上有金凤,高丈余。
《汉书》集注曰:今长安故城西,俗呼贞女楼,即建章阙也高二十五丈。
直按:《汉书。
郊祀志》,颜师古注凤阙,引《三辅故事》云:"其阙圜,上有铜凤凰。"
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九,引《关中记》云:"建章宫圆阙,临北道,凤在上,故号曰凤阙也。"
"《长安志》引《关中记》亦同。 "阊阖门内东出,有折风阙,一名朗风。
原注引《汉书》集注,为《汉书。
武帝纪》太初元年颜师古注文,非晋灼之书也。
右神明台言台高神明可居其上,门内北起别风阙在阊阖门内,以其出宫垣识风何处来,以为阙名也高五十丈,对峙井干楼,高五十丈,辇道相属焉,连阁皆有罘罳。
连阁,曲阁也。
以覆重刻引垣墉屏翳之处,画以云气鸟兽,其形罘罳然。
前殿下视未央,其西则唐「校」原作"广",据《玉海》改中殿,受万人。
直按:《汉书。
郊祀志》颜师古注神明台、井干楼,引《汉宫阙疏》云:"神明台高五十丈,上有九室,恒置九天道士百人。 然则神明、井干俱高五十丈也。 井干楼积木而高,为楼若井干之形也。 井干者,井上木栏也,其形或四角,或八角。"
《三辅旧事》云:"建章宫周回三十里。 东起别风阙,高二十五丈,乘高以望远。 又于宫门北起圆阙,高二十五丈,上有铜凤凰,赤眉贼坏之。"
《西京赋》云:"圆阙耸以造天,若双碣之相望"是也。
直按:《汉书。
郊祀志》颜师古注,《文选。
西都赋》李善注,及《长安志》均引《三辅旧事》"或作《三辅故事》",所云上有铜凤凰,与本文相同。
《庙记》云:"建章宫北门高二十五丈,建章北阙门也。 又有凤凰阙,汉武帝造,高七丈五尺「校」“七"下原有"十"字,据《水经注》删。
凤凰阙,一名别风阙。”
又云:"嶕峣阙,在圆阙门内二百步。"
直按:《文选。
西都赋》云:"内则别风嶕峣"。
李善注引《三辅故事》云:"建章宫东有折风阙。"
《关中记》云:"析风,一名别风。"
又《长安志》引《庙记》云:。
建章宫有嶕峣阙。
薛综注:次门,女阙也,在圆阙门内二百步。”
又《秦汉瓦当文字》卷一九页,有"折风阙当"瓦文。
繁钦《建章凤阙赋》「校」原脱此三字,据《水经注》补序云:"秦汉规模,廓然泯毁,惟建章风阙,耸然独存,虽非象魏之制,亦一代之巨观。"
直按:本段与《水经注。
渭水》叙建章宫文字相同。
本文所引为赋序,赋文见《艺文类聚》卷六十二。
古歌云:"长安城西有双阙,上有双铜雀;一鸣五谷生「校」原作“熟",据《长安志》改,再鸣五谷熟。”
按铜雀,即铜凤凰也。
杨震《关辅古语》云:"长安民俗谓凤凰阙为贞女楼。"
司马相如赋云:"豫章贞女树,长千仞,大连抱,冬夏常青,未尝凋落,若有贞节,故以为名。"
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长安记》古歌辞与本文同。
又按《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九,载魏文帝歌曰:"长安城西有双圆阙,上有双铜雀,一鸣五谷生,再鸣五谷熟。"
据此古歌,似为曹丕所作也。
《汉书》曰:"建章宫南有玉堂,璧门三层,台高三十丈,玉堂内殿十二门,阶陛皆玉为之。 铸铜凤高五尺,饰黄金栖屋上,下有转枢,向风若翔,椽首薄以璧玉,因曰璧门。"
直按:本段用《汉书。
郊祀志》颜师古注文,非《汉书》原文。
颜注则本于《水经注》。
建章有骀荡、强娑、肹诣、天梁、奇宝、鼓簧等宫。
又有玉堂、神明堂「校」"堂"字,疑衍疏圃、鸣銮,奇华、"Page45"铜注。
函德二十六殿,太液池。
唐中池。
直按:《长安志》引《汉宫阁名》,有铜桂殿,当即铜柱之误字,因铜桂不词也。
又《汉书。
宣帝纪》:"神爵元年,金芝九茎,产于函德殿铜池中。"
如淳注:"铜池承溜也。"
晋灼曰:"以铜作池也。"
汉《铙歌十八曲》亦云:"甘露初二年,芝生铜池中。"
建章宫遗址,今在西安三桥镇西北高堡子尽西。
骀荡,驭娑。
肹诣、天梁。
奇宝、鼓簧、神明、奇华、太液池、唐中池考,均见后。
桂宫,汉武帝造,周回十余里。
《汉书》曰:"桂宫有紫房复道,通未央宫。"
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庙记》云:"桂宫,汉武帝造。"
《关中记》云:"桂宫在未央宫北,周回十余里。"
又《汉书。
成帝纪:"初,居桂宫。"
颜师古注引《三辅黄图》:"桂宫在城中,近北宫。"
今本则作"北宫在长安城中,近桂宫",略有不同。
《关辅记》云:"桂宫在未央北,中有明光殿土山,复道从宫中西上城,至建章神明台蓬莱山。"
直按:《文选。
西京赋》李善注引《汉武故事》云:"上起明光宫,桂宫、长乐宫,皆辇道相属,悬栋飞阁,北度从言中西上城至神明台。"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关中记》亦同。
又《水经注。
渭水》下,桂宫内有走狗台。
《艺文类聚》卷六十二,引《三辅故事》,桂宫有走狗台。
《长安志》引《三辅故事》,与本文略同。
惟明光殿下有走狗台,长乐宫亦有走狗合,乃别一台也。
《三秦记》,未央宫渐台西有桂宫,中有明光殿,皆金玉珠玑为帘箔,处处明月珠。
金此玉阶,昼夜光明。
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长安志》引《三秦记》,与本文同。
又《西京杂记》云:"武帝为七宝床,杂宝桉,厕宝屏风,列宝帐,设于桂宫,时人谓为四宝宫。"
直按:见《西京杂记》卷二,与本文同。
北宫,在长安城中,近桂宫,俱在未央宫北。
周回十里。
高帝时制度草创,孝武增修之,中有前殿,广五十步,珠帘玉户如桂宫。
《汉书》曰:"吕太后崩,孝惠皇后废处北宫。"
又曰:"哀帝崩,贬皇太后赵氏为孝成皇后,退居北宫。 皇后傅「校」原作“薄",误,据《汉书》改氏退居桂宫。”
直按:《汉书。
霍光号》颜师古注,‘北宫。
桂宫并在未央宫北。”
孝惠张皇后,孝成赵皇后,废居北宫,孝哀傅皇后,退居桂宫,均见《汉书。
外戚》本传。
甘泉宫,一曰云阳宫。
《史记》秦始皇二十七年,作甘泉宫及前殿,筑甬道筑垣墙如街巷,自咸阳属之。
直按:《史记。
秦始皇本纪》,无"宫及"二字,盖始皇仅造成甘泉前殿,与阿房前殿同例。
此著本书人之误解。
原注筑垣墙如街巷,用《史记。
秦始皇本纪》集解引应劭注文。
《关辅记》曰:"林光宫,一曰甘泉宫,秦所造,在今池阳县西,故甘泉山,宫以山为名。 或曰高泉山,盖习俗语讹尔。 宫周匝十余里。 汉武帝建元中增广之,周十九里。"
直按:《长安志》引《关中记》云:"林光宫,一日甘泉宫,秦所造,在今池阳县西北故甘泉县甘泉山上,周回十余里。 汉武帝建元中增广之,周回十九里一百二十步,有宫十二,台十一。 武帝常以五月避暑于此,八月乃还。"
较本文为详。
又《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云:"云阳宫,即泰之林光宫,汉之甘泉宫,在云阳县西北八十里甘泉山上,周回十余里,去长安三百里。"
《陕西通志》卷七十二甘泉宫,引《雍胜略》,在淳化县甘泉山上。
引《淳化县志》:"甘泉宫,在甘泉山上,今其地尚余甓瓦。 甓作流水纹,瓦头有篆字。"
又《雍录》云:"甘泉宫在云阳县磨石岭上。"
《长安志》引《三辅故事》云:"北至甘泉九嵕,南至长杨五柞,连绵四百余里。"
"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 黄帝以来圜丘祭天处。"
《汉志》:云阳县有休屠、金人,径路神祠三所。
《音义》云:匈奴祭天处,本云阳甘泉山下,秦夺其地,徙休屠右地。
《郊祀志》云:径路神祠,祭休屠王处。
直按:《长安志》引《汉官仪》注,与本文同。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一,作"去长安二百里"。
原注文《汉志》指《汉书。
地理志》,本段与《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一完全相同。
又《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第九十一页,有"林光宫行镫,建昭元年造",另又有"甘泉内者镫",足证甘泉宫在林光宫之旁,非一宫之名,《雍录》辨之是也。
《遁甲开山图》云:"云阳先生之墟也。 武帝造赤「校」“赤"字,据《玉海》补阙于南,以象方色,于甘泉宫更置前殿,始广造宫室,有芝生甘泉殿边房中。”
房中乐有芝草之歌。
直按:《长安志》引《开山图》,与本文同。
武帝造赤阙事,《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一及《长安志》均引《汉旧仪》,与本文略同。
"《长安志》误称为《汉官仪》注,今订正。 "又《汉书。
武帝纪》元封二年六月诏曰:"甘泉宫内中产芝,九茎连叶,作芝房之歌。"
《礼乐志。
郊祀歌。
斋房十三》:"元封二年芝生甘泉斋房作"。
《西都赋》序云;"白麟、赤雁、芝房、宝鼎之歌,荐于郊庙。"
《汉旧仪》云:"芝有九茎。 《芝革歌》曰:九茎连叶。 芝金色,绿叶朱实,夜有光,乃作芝房之歌。"
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一,《长安志》引《汉旧仪》,均与本文同。
帝又起紫殿,雕文刻镂黼黻,以玉饰之。
成帝永始四年行幸甘泉,郊泰畤,神光降于紫殿。
直按:《长安志》引《三辅黄图》与本文同。
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五,引《西京杂记》云:"汉成帝设云帐、云幄、云幕于甘泉紫殿,谓之三云殿。"
此文不见于今本杂记。
今按甘泉谷北岸有槐树,今谓玉树,根干盘峙,三二百年物也。
杨震《关辅古语》云:"耆老相传,咸以为此树即扬雄《甘泉赋》所谓玉树青葱也。"
直按:《长安志》引《云阳宫记》,与本文同,"Page50"
直按:《汉书。
扬雄传》云:"甘泉本因秦离宫,既奢泰,而武帝复增通天、高光、迎风。 宫外近则洪崖、旁皇、储胥、弩陆,远则石关。 封峦。 鳷鹊、露寒、棠梨、师得,游观屈奇瑰玮。"
又按:《文选。
西京赋》李善注引《汉书》曰:"武帝因秦林光宫,元封二年增通天、迎风、储胥、露寒。"
又元李好文《长安志图》中卷云:"有得汉瓦,文曰储胥未央。"
毛凤枝《关中金石存逸考》著录有"上林储胥"瓦,盖皆储胥观之物。
石关,今本《黄图》皆作石阙,为误字。
证之扬雄《甘泉赋》,《铙歌十八曲。
上之回》,皆作"石关"。
《文选。
上林赋》李善注亦引《黄图》作"石关"。
又《汉书。
司马相如传。
上林赋》,"蹶石关、历封峦、过鳷鹊,望露寒。"
张揖注云:"此四观,武帝建元中作,在云阳甘泉宫外。"
《初学记》卷二十四,引《三辅黄图》云:"七里宫、增城宫,在甘泉宫垣内,长安有修池宫。"
为今本所无。
竹宫、通天,长定、通灵考,均见后。
汉未央、长乐、甘泉宫,四面皆有公车。
公车,主受章疏之处。
直按:《汉书。
百官公卿表》,卫尉属官,有公车司马令。
建章、甘泉,各有卫尉,故亦皆设公车司马之官。
司马门,凡言司马者,宫垣之内,兵卫所在,司马主武事,故谓宫之外门为司马门。
直按:《史记。
项羽本纪》云:"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 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 ’集解云:“凡言司马门者,宫垣之内,兵卫所在,四面皆有司马,主武事。 总言之,外门为司马门也。"
本段文字,与裴骃相同。
又《汉书。
成帝纪》:"永始四年夏四月癸未,长乐临华殿、未央宫东司马门皆灾。"
颜师古注云:"东面之司马门也"。
按汉宫卫令,诸出入殿门、公车司马门者皆下,不如令,罚金四两。
王莽改公车司马门曰王路四门,分命谏大夫四人,受车疏以通下情。
《百官表》:卫尉属官有公车司马令丞。
《汉官仪》云:公车司马,掌殿司马门,夜徼宫中。
天下上事,及阙下所征召,皆总领之,令秩六百石。
直按:《汉扫。
张释之传》如淳注引,宫卫令,汉魏令也。
又王莽改公车司马门曰王路四门,见《汉书。
王莽传》卷中。
又原注所引《汉官仪》,与《汉书。
百官表》卫尉叙公车司马令颜师古注所引并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