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阙名"二十七"◇移刘吏部书山东野客移书於刘吏部足下:公总角之年,奇童入仕,有方朔之专对,无枚皋之敏才。
佳句推长竿妙入神,善谑称名字不正。
过此以往,非仆所闻。
徒以命偶良时,身居显职,方云好经术,重文章,卖此虚名,负其美称。
今年圣上虚天官之署,委平衡之权,所期公有独见之明,清平为首。
岂意公有专恣之行,高下在心,且数年以来,皆无大集。
一昨所试,四方毕臻,公但以搜索为功,纠讦为务,或有小过,必陷深文,既毁其肤,又贬其官叙,使孝子亏全归之望,良臣绝没齿之怨。
岂以省闼从容之司,甚於府县暴虐之政。
所立严法,树威胁人,云奉德音,罔畏上下,使圣主失含宏之道,损宽仁之德,岂忠臣之节耶?
主上居高拱穆清之中,足下每以烦碎之事,奏请无度,尘黩颇多,呈三接以示人,期一言以悟主,朝臣气慑,选士胆惊,内以承宠承荣,外以作威作福,岂良臣之体耶?
且两京常调,五千余人,书判之流,亦有硕学之辈,莫不风趋洛邑,雾委咸京。
其常衮之徒,令天下受屈。
且衮以小道矫俗,以大言夸时,宏辞曾下登科,平判又不入等,徒以窃居翰苑,谬践掖垣,虽十年掌於王言,岂一句在於人口?以散铺不对为古,以率意不经为奇,作者见之痛心,后来闻之抚掌。
奈何轻蔽天下之才,以自称为已高,以少取为公道。
故至自伐称兵,处父尚云终丧其族。
以兹偏见,求典礼闱,深骇物情,实乖时望。
故《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夫圣人用心,异代同体。
衮云亲奉密旨令少取入等,岂圣人容众之意耶?
为近臣而厚诬,干处士之横议,甚不可也!况杜亚薄知经籍,素懵文辞,李翰虽以辞藻擢第,不以书判擅名,不慎举人,自贻伊咎。
又常衮谓所亲曰:「昨者考判,以经语对经,以史对史。
皆未点对,考为下等。
」先翰有常无名判云:「卫侯之政由宁氏,鲁侯之令出季孙。
」又常无欲云:「在凌室而须开,阙夷盘而不可。
」岂以经对史耶?
又严迪云:「下樊姬之车,曳郑崇之履,」岂以史对经耶?数十年之间,布众多之口,纵世人可罔,而先贤安可诬也?今信四竖子,取彼五幽人,且吉中孚判以「大明御宇」为头,以「敢告车轩」为尾。
初类是颂,翻乃成箴。
其间又「金盘」对於「玉府」,非惟问头不识,抑亦义理全乖。
据此口嘲,堪入缕!张载华以「江皋」对「洛」,朱邵南以「养老」对「乞言」。
理自未通,对仍未识,并考入等,可哀也哉!王申则童子何知?裴通则因人见录,苟容私谒,岂谓公平?
夫有西施之容,方可论於美丑;无太阿之利,安可议其断割?使五千之人,嚣然腾口;中海之内,孰肯甘心?况宏辞大国光华,吏曹物色,公明立标榜,令尽赴上都东京者,弃而不收。
常衮大辱於国,岂以往年败绩,自丧秣陵之师;今日复雠,欲雪会稽之耻。
虽擢须贾之,衮不足以赎罪;负廉颇之荆,公不足以谢过。
况所置科日,标在格文,尽无宏辞,固违明敕,欺天必有大咎,陵人必有不祥。
足下以此持衡,实负明公;以此求相,实负苍生。
况公为主司,自合参议。
信衮等升降由已,取舍在心,使士子含冤不得申,结舌不得语,罔上若是,欺下如斯,岂以天听盖高,帝阍难叫?亦由宰臣守道,任公等弄权。
呜呼!使朱云在朝,汲黯当位,则败不旋踵,安能保家?宰辅侍郎,非公等所望也。
◇少林寺准敕改正赐田牒"贞观六年六月"
少林寺今得牒称:上件地往因寺庄翻城归国,有大殊勋,据格合得良田一百顷。
去武德八年二月,蒙敕赐寺前件地,为常住僧田,供养僧众。
计勋仍少六十顷。
至九年,为都维那故惠义不闲敕意,妄注赐地为口分田。
僧等比来知此非理,每欲谘改。
今既有敕普令改正,请依籍次附为赐田者。
又问僧彦等:「既云翻城有勋,准格合得赐田,当时因何不早陈论?翻城之时,头首是谁?复谁委知?」得款称:「但少林及柏谷庄,去武德四年四月翻城归国,其时即蒙赏物千段。
准格合得者,未被酬赍之间。
至五年,以寺居伪地,总被废省,僧徒还俗,各从徭役。
於后以有翻城之功,不伏减省,上表申诉。
至七年七月,蒙别敕:少林寺听依旧置立。
至八年二月,又蒙别敕:少林寺赐地肆拾顷、水碾一具。
前寺废之日,国司取以置庄。
寺今既位,地等并宜还寺,其教敕案今并在府县。
少林若无功勋,即是雷同废限,以有勋,别敕更听存立。
其地既张顷数,恩敕还僧。
寻省事原,岂非赐田?不早改正,只是僧等不闲宪法。
今谨量审,始复申论。
其翻城僧昙宗、志操、惠等,余僧合寺为从。
僧等不愿官爵,惟求出家,行道报国。
若论少林功,与武牢不殊,武牢勋赏合地一百顷,自余合赏物及阙地数,不敢重论。
其地肆拾顷,特敕还寺。
既蒙此赍,请为赐田,乞附籍从正。
又准格以论,未蒙佥赏。
但以出家之人,不求荣利,少亦为足。
其翻城之人,是谁知委者?伪に州司马赵孝宰,伪罗川县令刘翁重,及李昌运、王少逸等,并具委者。
」依问僧彦、孝宰等所在,款称「其人属游仙乡」,任饶州弋阳县令无身。
刘翁重往在偃师县,李昌运、王少逸等二人属当县现在者。
依状牒偃师勘问翁重,得报称:依追刘翁重勘问。
得报称:「少林寺去武德四年四月内,众僧等翻に州归国是实。
当翻城之时,重见在城所悉者。
」又追问李昌运等,问得款与翁重牒状扶同者。
又问僧彦等,既称少林僧等:「为归国有功勋,未知寺僧得何官?」款称:「僧等去武德四年四月二十七日翻城归国,其月卅日即蒙敕书慰劳,敕书今并见在。
又至武德八年二月,奉敕还僧地肆拾顷,敕书今并见在。
当时即授僧等官职。
但僧等止愿出家,行道礼拜,仰报国恩,不取官位。
其寺僧昙宗蒙授大将军,赵孝宰蒙授上开府,李昌运蒙授仪同。
」身并见在者,并追在手敕教及还僧地符等勘验有实者。
少林僧等先在世充伪地,寺经废省。
为其有功翻柏谷坞,功绩可嘉,道俗俱蒙官赏,特敕依旧置立其寺。
寺既蒙立,还地不计俗数,足明赍田非惑。
今以状牒帐次,准敕从实改正,不得因兹浪有出没。
故牒。
◇太原乡牒"大历十四年四月"
牒:县符称,得前同州阳令王颜状:「乡名太原者,本因远祖乇,乇生卓。
乇汉末为冀州刺史。
卓在晋为司空、河东太守,薨时属刘聪。
石勒乱太原晋阳,不遂归葬。
乇冢今在猗氏县西次郭门外,卓冢在临晋县东南解故城二里子孙因居河东,公私谱牒,遂著河东郡望。
子孙始居之地,名太原乡。
又按天后朝拾遗《陈子昂集》。
有《中州司马济翁墓志》,云葬於长寿原。
至今乡有太原号也。
又按唐衣冠谱第是开元初敕柳冲修撰,载广州都督元、幽州都督寿阳公方平更称太原王氏。
顷属羯胡逆乱,百姓逃去。
永泰元年,县司遂废省前件乡,并人户入解城乡。
颜等今属孝理之时,宗望将坠,逢时不举。
后嗣何知,望请复立太原乡名,且废解城之号。
如解城故城临"阙二字"假乡标若太原名之不存,则宗无所据。
伏请详览。
如蒙矜允,仍望各牒诸县宗人知者。
」临晋县百姓王颜等状,请改「解城乡」复名「太原乡」旧号,理崇族望,事协敦本,执案咨取处分。
牒下所由者,中丞判下县具勘上者。
得县申称,得里正程宪状:「太原乡去永泰元年,为人户破散,符下合入解城有实。
伏请申上者。
」具状录申者:「临晋县太原乡,去永泰之年并入解城乡,今王颜状请却复太原乡,执咨取处分讫下县,准状仍认散牒宗人知者。
」中丞判:「亢宗务本,曰敬曰仁。
克叶礼经,是为通识。
准处分者。
准符各牒知者。
」故牒。
◇旌张孝子牒"贞元五年二月"
准式令旌表门闾。
孝子润州句容邑人张常洧,居父丧庐墓所,生芝草一十二茎。
二茎坟上生,并高二寸二分,盖阔一寸二分,紫盖茎。
八茎坟侧生,并高二尺一分,盖阔二寸五分,紫盖茎。
四茎并去坟六步,二茎庐屋内生,并高二尺三分,盖阔二寸六分,紫盖茎。
右礼部奏:得史馆牒称:「得浙西观察使牒,得句容县申,得耆宿樊泌等状,前件人云建中四年七月丁父忧,其年十月,便被徒跣,庐於墓侧,哀毁过礼,号恸将绝。
去八月中,有前件芝草生。
今礼制已终,犹居庐次。
终身之感,起自因心。
泌所告有前件至孝,感致灵物,可以敦劝风俗,不敢缄嘿者。
」伏以润州孝子张常洧,渐於圣化,著纯孝之诚;通於神明,致嘉瑞之应。
所宜旌表,以示宠光。
庶令州里,风俗益劝。
谨具本道观察使及史馆申牒事由如前。
敕旨:宜付所司。
◇奉敕禁止三茅山樵苏牒"太和七年十月中书门下"
奉敕:句曲灵山洞宫所在,恭惟列圣,尝亦钦崇,宜禁樵苏,以申严敬。
其茅山界内,并不得令百姓弋猎采伐,及焚烧山林。
仍委州县切加禁止,牒至准敕。
故牒。
◇牒郓曹濮观察使"咸通十年九月中书门下"
牒奉敕:邹鲁故乡,俎豆遗教。
文武之道,未坠於地,温裕虽持戎律,宛有家风。
属兵车之方殷,饰孔门以宏教,墙新数仞,庙设两楹,尽出私财,不烦公用,绰有余裕,益见器能,已赐嘉奖,余宜依。
仍付所司,牒至准敕。
故牒。
◇奉敕立青羊宫碑牒"中和四年中书门下"金阙降祥,紫К接度关之状;瑶坛秘瑞,赤光腾发地之祥。
粤有元符,留於古篆。
当午夜而龙蛇摇动,六字分辉;后一年而狼武荡平,八无事。
克昭灵贶,获启中兴。
考帝祖之微言,显神功於景运。
得不标於道观,铭在蜀川,流传千百万年,纪我一十八叶。
乐朋龟职司内翰,首冠近臣,妙回掷地之金,镂入他山之石。
铺陈尽善,蔡邕当患於先知;述作无遗,子建何劳於独步?宜刊盛事,以证斯文。
◇大唐传载序
《书》云:「不有博奕者乎,犹贤乎已,斯圣人疾饱食而怠惰之深也。
」又曰:「吾不试,故艺,试用也。
」夫艺者,不独总多能,第以其无用於代,而穷愁时有所述耳。
八年夏,南行极岭峤,暇日泷舟,传其所闻而载之,故曰:「传载」。
虽小说,或有可观。
览之而喁而笑焉。
◇灌畦暇语自序
《灌畦暇语》者何?老圃腾颊之云也。
尝忆早年血气未定,铺方纸,运寸管,自许不落人后,亟起以干一旦之名,良甚苦辛,力尽志殚,仅能如愿。
终以枯肠不贮机,不能随世低昂。
中年以来,渐识悔吝,顾胸中有所谓刮磨者蟠不吐,则更自惩艾,伏不敢发。
乃知昔者所谓辛苦以求者,大可怪笑,非但无益,抑为有妨。
呜呼!大丈夫亦安往而失其贫贱者哉!於是决意勇退,脱谢缨弁。
故邱之旁,有地弥川,蛇行趋隰,土气沃衍。
甘井在前,不病於汲除,治以莳蔬,咸曰宜哉。
夫藉暄於春阳,射利者不争;资润於泉脉,干没者不忌。
而又继日以从事,其为力可以不匮;卒岁而计入,其为收亦足糊口。
每风日好时,皋壤悦畅,负杖曳屦,暂出郊墅,比邻之人,偶相与立,曹相与谈,忽觉吻颐咄咤,故态横发。
或童颠之叟,或粗有知识之少年,时时相顾,捧腹一笑,意虽不伦,弃亦可惜。
因取而疏之,以其缘隙日乃有得也。
故以「暇语」题辞。
◇尊胜经序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者婆罗门僧佛陀波利,仪凤元年,从西国以至此土。
到五台山次,遂五体投地,向山顶礼曰:「如来灭后,众圣潜灵,惟有大士文殊师利,於此山中,汲引苍生教诸菩萨。
波利所恨,生逢八难,不睹圣容,远涉流沙,故来敬谒,伏乞大慈大悲普覆,令见尊仪。
」言已,悲泣雨泪,向山顶礼。
礼已举头,忽见一老人从山中出来,遂作婆罗门语谓僧曰:「法师情存慕道,追访圣踪,不惮劬劳,远寻遗迹,沙漠地众生,多造恶业,出家之辈,亦多犯戒律。
惟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灭除恶业,未知法师颇将此经来不?」僧曰:「贫道直参礼谒,不将经来。
」老人曰:「既不将经来,空来何益?纵见文殊,亦何必识?师可却向西国,取此经来,流传汉土。
即是遍奉众圣,广利群生,拯济幽明,报诸佛恩。
也师取经来至此,弟子当亦示师文殊菩萨□经。
」僧闻此语,不胜喜跃,遂裁悲泪,至心顶礼。
举头之顷,忽不见老人。
其僧惊愕,倍更虔心,系念倾城,回还西国,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至永二年回至西京,具以上事闻奏。
大厦帝遂将其梵本入内,请日照三藏法师乃敕司宾典客令杜行"阙一字"等共译此经,施僧绢叁拾匹。
其经本禁在内不出。
其僧悲泣奏曰:「贫道遗躯委命,远取经来,情望普济群生,救拔苦难,不以财宝为念,不以名利关怀,请还经本流行,庶望含灵同益。
」而遂留翻得之经,还僧梵本。
其僧得梵本,将向西明寺,访得善梵语汉僧顺贞,奏共翻译,帝随其请。
僧遂对诸参念,共□□□□□将梵本向五台山入山,于今不出。
今前后所翻两本,并流行於代,小小语有不同者,幸勿怪焉。
至垂拱三年,定觉寺寺主僧志静,因停在神都魏国东寺,亲见日昭三藏法师,问其逗遛□□□□□志静遂就三藏法师咨受神咒。
法师于是口宣梵旨,一无差失。
仍更取旧翻本勘校。
所有脱错,悉皆改定。
其咒注云:「最后别翻者是也。
」其咒句稍异於杜令所翻者。
其新咒改定不错,并注其音讫。
后有学者,幸详此焉。
至永昌元年八月,于大敬爱寺见西明寺上座澄法师,部其逗遛,亦如前说。
其翻经僧顺贞见在,住西明寺。
此经救拔幽显,最不可思议,恐学者不知。
故具录委曲,以传未悟。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
守真"阙一字"者,绳绳用之"阙三字"味禅悦者,汤汤酌之而难"阙一字"洁冰净,光映涅之山;"阙一字"泠玉华,源流功德之水。
上以洒甘露,下以泛慈航,拔乎生老病死,拯乎胎卵湿化,则是我沙门雄猛大师法王"阙二字"金轮帝孙净饭王子者也。
"阙一字"其超三界,腾九天,置大地於爪甲,纳须弥於毛孔,引众生於彼岸。
饬驾三车,照群聋於他方;了开千眼。
於是阐无上道,启不二门。
"阙一字"大云而群山共滋,{鲜}法雨而"阙一字"花皆润。
般若根茂"阙五字"蝼蚁菩提"阙六字"於草木"阙六字"之袤其"阙八字"京须开"阙八字"众敷宝"阙八字"信鼓龙女"阙八字"八音云王雨花馥芳"阙一字"香"阙一字"数里河岳为之震动。
"阙二字"於焉悚怛,将谓"阙一字"会同共宣说《佛顶尊胜陀罗尼咒》者也。
俾其病者愈,凶者吉,愚者惠,虚者实。
干"阙一字"婆之少遇,已焚解脱之香。
"阙一字"陀罗之乍闻,更入慈悲之"阙一字"暨乎昆虫启蛰,蟊将飞。
一聆雅音,生乎天垂。
矧乎严"阙一字"香华稽首归信,祈无量寿国,登不死福"阙一字"夫何难哉!日者信厚居"阙一字"安定皇甫公王讳宾少年"阙一字"长剑,壮岁追酒徒,声如震雷。
材可扛鼎。
言谈多逐日之气,叱咤有干星之力。
又有太原"阙一字"长者"阙二字"池水登耆山,意"阙一字"太清志在禅阃,共成"阙四字"之原善哉!吾未之逮也。
"阙三字"战诸侯鸟飞白屋"阙四字"黔黎非罪而见戮,良可"阙三字"砻智慧剑,剜烦恼缘。
"阙三字"灯照无明室,断疑网而"阙二字"洞解魔缚而觉路将开。
"阙三字"而莲花净心,持正法而金石"阙一字"体。
莫不内分忠孝之"阙一字"外"阙三字"之"阙一字"增"阙七字"崩劫火"阙一字"龙凤字金玉文"阙二字"五采文氤氲须达长"阙四字"东西"阙二字"皆顶谒百福千"阙二字""阙一字"想沧波竭"阙二字"海自"阙六字"相"阙五字"手拯群生"阙七字"诚空余"阙三字"长。
◇修行道地经序
《造立修行道地经》者,天竺沙门,厥名众护,乃出中国圣兴之域。
幼学大业洪要之典,通尽法藏十二部经。
二达之智,靡不贯博;钩元致妙,能体深奥。
以大慈悲,宏益众生,助明震光照悟盲冥,致尊甘露荡荡之训。
权现真人,其实菩萨也。
愍念后贤,庶几道者,傥有劣力,不能自前。
故总众义之大较,建易进之径路,分别五阴成败所起,变趣机微生死之苦,以劝迷励惑,故作斯经。
虽文约而义丰,探喻远近,防制奸心,但以三昧禅教为务,解空归无众想为定。
真可谓离患之至寂,无为之道哉!◇达摩多罗禅经序夫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
虽精粗异分,而阶籍有方。
是故发轸分逵,途无乱辙,革俗成务,功不待积。
静复所由,则幽诣告微,渊博难究,然理不云昧,庶旨统可寻。
试略而言,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
然则禅智之要,照寂之谓。
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感则俱游,应必同趣,功元於在用,交养於万法。
其妙物也,运群动以至一而不有,廓大象於未形而不无。
无思无为,而无不为,是故洗心静乱者以之研虑,悟彻入微者以之穷神也。
若乃将入其门,机在摄会,理元数广,道隐於文。
则是阿难曲承旨诏,遇非其人,必藏之灵府。
何者?心无常规,其变多方,数无定象,待感而应。
是故化行天竺,缄之有匠,幽关莫辟,罕其庭。
从此而观,理有行藏,道不虚授,良有以矣。
如来涅未久,阿难传其共行弟子末由地,末由地传含那婆斯。
此三应真,咸乘至愿,冥契於昔,功在言外,经所不辩,必暗轨元匠,孱焉无差。
其后有优婆崛,弱而超悟,智绝世表,才高应寡,触理从简。
八万法藏,所存惟要;五部之分,始自於此。
因斯而推,固知形运,以系废兴。
自兆神用,则幽步无迹,妙动难寻。
涉粗生异。
可不慎乎?可不察乎?
自兹以来,感於事变,怀其旧典者,五部之学,并有其人。
咸惧大法将颓,理深其慨,遂各述赞,阐禅经以隆盛业。
其为教也,无数方便,以求寂然。
寂乎惟寂,其揆一耳。
而寻条求根者众,统本运末者寡,或将暨而不至,或守方而未变,是故经称满愿之德,高普事之风。
原夫圣旨,非徒令其长,亦所以救其短。
若然,五部殊业,存乎其人。
人不经世,道或隆替,废兴有时,则互相升降。
小大之目,其可定乎?又达部善变,出处无际,晦名寄迹,无闻无示。
若斯人者,复不可以名部分,既非名部之所分,亦不出於其外,别有宗明矣。
每慨大教东流,禅教尤寡,三业无统,斯道殆废。
顷鸠摩耆婆宣马鸣所述,乃有此业。
虽其道未融,盖是为山於一篑,欣时来之有遇,感奇趣於若人。
舍夫制胜之论,而顺不言之辩,遂誓被僧那至寂为己任。
怀德未忘,故遗训在兹。
其为要也。
图大成於未象,开微言而宗体,悟惑色之悖德,杜六门以寝患,达忿竞之伤性,齐彼我以宅心。
於是异族同气,幻形告疏,入深缘起,见生死际。
尔乃辟九关於龙津,超三忍以登位,垢习凝於无生,形累毕於神化。
故曰「无所从生,靡所不生;於诸所生,而无所生。
」
今之所译,自达摩多罗与佛大仙。
其人西域之俊,禅训之宗,搜集经要,劝发大乘。
宏教不同,故有详略之异。
达摩多罗阖众篇於同道,开一色为恒沙。
其为观也,明起不以生,灭不以尽,虽往复无际,而未始出於如,故曰「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色不离如则如是,如不离色则色是。
」佛大仙以为澄源引流,固宜有渐,是以始自二道,开甘露门。
释四义以返迷,启归途以领会,分别阴界,导以止观。
畅散缘起,使优劣自辩,然后令原始反终。
妙寻其极,其极非尽,亦非所尽,乃曰无尽,入於如来无尽法门。
非夫道冠三乘,智通十地,孰能动元根於法身,归宗一於无相,静无遗照,动不离寂者哉?◇法句经序
昙钵偈者,众经之要义。
昙之言法,钵者句也。
而《法句经》别有数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
偈者经语,犹诗颂也。
是物见事而作,非一时言,各有本末,布在诸经。
佛一切智,厥性大仁,愍伤天下,出兴於世,开规道义,所以解人。
凡十二部经,总括其要,别为数部。
四部阿钅含,佛去世后,阿难所传,卷无大小,皆称闻如是处佛,所在究畅其说。
是后五部,沙门各自钞众经中四句、六句之偈。
比次其义,条别为品。
於十二部经,靡不斟酌,无所适名,故曰:「法句。
」夫诸经为法言。
法句者,犹法言也。
近世葛氏传七百偈,偈义致深,译人出之,颇使其浑。
惟佛难值,其法难闻。
又诸佛兴,皆在天竺。
天竺言语,与汉异音。
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名物不同,传实不易。
惟昔蓝调安侯世高、都尉佛调释梵为晋,实得其体,斯已难继。
后之传者,虽不能审,犹尚贵其实,粗得大趣。
始者维难出自天竺,以黄武"疑"三年来适武昌。
仆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炎为译。
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梵语,或以义出音近质直。
仆初嫌其为词不雅。
维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
其传经者,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
」座中或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明圣人意深邃无极。
今传梵义,实宜径达。
」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顺本旨,不加文饰。
译所不解,即阙不传。
故有脱失,多不出者。
然此虽词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
事均众经,章有本故,句有义说。
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序」。
此乃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也,可以启蒙辨惑,诱人自立。
学之功微,而所包者广,实可谓妙要也哉!
昔传此时,有所不出,会将炎来,更从谘问。
受此偈等,复得十三品,并校往古,有所增定。
第其品目,合为一部三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十二章,都凡一万四千五百八十字,庶有补益,其广闻焉。
◇上清灵宝大法古序
昔我祖师元始天尊,大慈悲悯,广济群生,历劫度人。
先天立教。
随方应物,不拘於三境九泉;布化流形,岂限於人间象外。
自龙汉淳古之世,教之以大乘,逮延康朴散之时。
授之以中法。
大乘则无为无事,任物自然。
中法则有怠有勤,因机善诱。
洎开皇以后,赤明乃还,俗变浇漓,人隳真素,忘缘弃本,溺性迷情。
背妙有之元功,失自然之奥旨。
由是方诸阙下,多虚青简之名;丰阝都台中,益盛黑书之目。
沦谢者崇朝接毂,升腾者升载比肩。
大轸圣慈,遽兹开度,所以三元品诫、四极明科、三洞四辅之经、隐地藏天之、女青元都之律、八琼九鼎之文、金真八极之书、凤К龙章之篆、柔金水玉之法、开明震灵之符、五老策精之文、八海登真之篆、大劫洪真之札、灵宝召龙之篇、正一救世之章、洞神开山之印、上清八景之诀、元真曲素之辞、太平左右之图、洞元智慧之品、乘乔蹑虚之术、攀魁据斗之罡,或检制身心,或蠲消罪垢,或吞芒饵景,或炼气胎元,或封山召,或坐忘遗照,开万涂而汲引,垂众法以提携,欲令抱识怀生,皆登道岸;岂止簪星佩月,独诣仙庭!乃出三五章仪,《河图》醮法,拜表上章之诀,罡风驿骑之司。
凡居世间,有所誊奏,即日月主者,里域真官,乘彼驿龙,闻於天阙。
虽上天远,下土卑凡,感而遂通,靡逾瞬息矣!斯则大道救物,巨细无遗。
请福祈真,斋法为大。
斋有二十七等,备在三洞经中。
则三洞各九品斋也,内「黄斋」者,遐福群有,广救三涂,报应之期,影随响答。
古今所验,实繁其人,然以精专为先,龙彩为上,香烟虔洁,抑又次之。
苟有一阙,亦斋之瑕玷也。
修奉之士,得不慎哉!且黄之法,拯度既多,君臣通修,人天普福,随其所为,理趣多门,又经云:「三洞布化,遍满人间。
行道修斋,因宜立教。
」人间天上,久矣流行,若帝王国主,人民土地,一切众生,有诸灾厄,应当消却。
召诸道士,以及女官,或多或寡,广立瑶坛。
悬诸幡盖,散花烧香,然灯照夜,行道礼忏,昼夜六时,勤勤不息,克获灵应,福德普臻。
经曰:黄者,开度亿曾万祖,先亡后化,处在三涂,沈沦万劫。
超凌地狱,离苦升天。
救拔幽魂,最为第一。
此经随世所求,即可修设,或三日,或七日,一时九时,奏简驰诚上天,无不御达灵宝者。
是大道之根宗,元始之妙化。
虚无挺秀,劫化自然,骘配阴阳,区分造化,保安帝祚,镇护天民,握运璇玑,恢宏妙旨,总五帝大魔之法,召万天合元之司,济度存亡,统隶三界。
按梵К而为符篆,敷奥义而作隐章,秘在蕊珠之宫,禁於华堂神府。
诸天至重,万劫一传,遵奉明科,俯仰有格,非宿生之大庆,岂造次以能闻?得遇进修,实为际会。
可以召灵К於三关,霭宝华於九户,功满德就,位列仙翁。
起死回骸,归真返本,人天钦仰,变用无方,招真召灵,洞该三道。
所谓巍巍大梵万法,度人之上品者也!谨序。
◇上清灵宝大法元序
元始祖劫,为天地之根宗;灵宝开图,总阴阳之枢纽。
推日月变通之理,统星罡躔度之机,妙集璇纲,提携子午,还五行之造化,追三К之《鬼票》魁。
进退干坤,飞旋离坎,擒龙伏虎,控凤乘鸾,朝餐紫府之英,暮食青华之液,炼形流火,灌质东池,六龙飞蹈於层霄,九К攒烹於玉鼎。
道之生"阙一字"我无定为。
弃物流形,则气神交而真自彻;释情养浩,则精血通而气自凝。
真火高奔,飞扶邱之皎日;水金拘制,旺玉阙之蟾蜍。
八鸾同鸣,赞空歌之雅韵;九凤齐唱,扬十绝之元音。
俯仰灵阿,十方之天真自集;朝参太上,万灵之羽卫飞轩。
黍米高悬,变通莫测。
包含虚昧,则无鞅数众咸归;浊竞奔趋,则万К千真尽散。
集К为宝,聚神为灵,干健纯阳,坤柔阴质,自然之К,无形无名。
上极九清,以К假名为号;下彻九地,以形别号为名。
是知杳杳冥冥,恍恍惚惚,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二К回旋,随天地应时而动;三田通妙,感阴阳转气而为。
靡在他施,何劳自逸?存神叩齿,警初真入道之门,炼气书符,明学士守规之式。
欲饵吞於九转,当造物於四时。
回运周天,交媾水火,烹金铸鼎,炼石补元。
盗日月之英华,结神真之铅汞,先明子午,次辩水金,进退抽添,知时适候,温调养育,烹炼无差。
勿杀害以欲贪,勿嫉妒以淫盗,远憎去冒,异骨成亲。
济度天人,阐教凡世,通元究微,悉章洞慧。
束魔恼,断六根障塞之源;舍妄从真,灭五苦轮回之户。
拘魂制魄,养К藏神,身有光明,形无影响。
开明三景,离合自然,高宴郁罗万劫,萧台耸冠飞升,金阙玉山,绝境逍遥。
飞驾琼轮,十К飞天自现;控乘绿辇,诸天五老倾光。
疾除罪簿之因,落灭恶根之道。
妙乎兹法,故品诸经,提悟迷荒,救携未悟。
吾昔遇清微丈人,授以二气吐纳。
次遇於元皇玉帝,赐以金丹诀言。
明天地权舆之数,了阴阳生杀之机。
众卉百花,尽守根而固蒂;奇禽异兽,咸抱一以含元。
故知颠倒五行,翻覆四象,盗元一飞元之К,守真精妙体之英,建宝鼎於崆峒,飞金晶於灵洞,媾内外之水火,合上下之刀圭。
元К周流,感元黄而元珠光耀;包藏宇宙,含金丹而资用无穷。
是知天地之独尊,变化之无形无质;干坤之妙道,生死之无始无终。
道勿远求,不出户牖。
亲之者鲜,远之者多。
弃本妄真,甘乐忘於泉壤;入邪於正,徒度夏以经冬。
静以生强,安而思极,七情鼓扇,阳绝阴化。
而性命危,六欲触耽。
精散形离,而神气泯。
五脏摇荡,九窍开关,靡知性命之端,奇偶相配,何明造化?岂辩元机?
吾岂大慈,愿提仙子,将兹神气,集号元章。
故名灵宝之筌蹄,以应真经之内法,付於妙行,出世度人。
化现十方,名号非一;编诸经典,遍满恒沙。
句句为元,头头是道,悟兹妙理,则出生入死,而与道俱存;了此真机,则离合自然,而去来无碍。
遇之者夙生仙骨,行之者累世庆缘。
误谪人天,虑差觉路,指明圆定,证悟法门,行道秘藏,了真可度。
谨序。
◇嵩山太无先生气经卷序
夫形之所恃者气也,气之所依者形也,气全即形全,气竭即形毙。
是以摄生之士,莫不炼形养气,以保其生,未有有形而无气者。
即气之与形,相须而成,岂不皎然。
余慕至道,备寻秘诀,自行气守真,向三十余载,所闻所见,殊未惬心。
大历中,遇罗浮山王公自北岳而返,倚策高昂,依然相顾。
余奇其人,延之与语,果然方外有道之君子也。
哀余恳至,见授吐纳须一二理身之要道,其恩罔极,非言词所能尽。
每云道之要法,不在经书,悉传口诀。
其二景、五牙、六戊诸服气法,皆为外气刚劲,非从中之事所能宜服也。
至如内气已正,是曰胎息。
身中自有,非假外求。
不得明师之口诀,徒为劳苦,终无所成。
今所撰录,皆承师之旨要,以申明之,谅非愚蒙所自裁。
王公尝谓余曰:「老君云『我命在我,不在天地』。
」又曰:「吾与天地,分一气而自理焉,天地焉能死吾哉。
」斯实真言要诀也。
修奉之士,宜三复之,恭承诱训,敢不佩服。
有偶时得此诀者,须慎勿轻传示,无或泄露,以致其殃耳。
◇无能子序
无能子,予忘形友也,少博学寡欲,长於穷理尽性,以至於命。
黄巢乱,避地流转,不常所处,冻馁淡如也。
光启三年,天子在褒,四方犹兵。
无能子寓於左辅景氏民舍,自晦也。
民舍之陋,杂处其间,循循如也。
昼好卧不寐,卧则笔札一二纸,兴则怀之,而不余示。
自仲春壬申至季春己亥,盈数十纸,卷而囊之,似有所著者。
予窃得之,多记所传所见,或尝与昆弟朋友问答之言,其旨归於明自然之理,极性命之端。
自然无作,性命无欲,是以略礼教而外世务焉。
知之者不待喻而信,不知者能无罪乎?余因析为品目,凡三十四篇。
编上、中、下三卷,自与知之者共之尔。
予盖具审无能子行止中藏,故不述其姓名游宦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