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文 第06部 卷五百四十七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全唐文
《全唐文》 第06部 卷五百四十七 董诰等 纂修

◎韩愈"一"

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贞元八年进士。

宪宗朝累官刑部侍郎,贬潮州刺史,移袁州,征为国子祭酒,迁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拜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卒,年五十七。

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感二鸟赋"并序"

贞元十一年,五月戊辰,愈东归。

癸酉,自潼关出,息于河之阴。

时始去京师,有不遇时之叹。

见行有笼白乌、白瞿鹆而西者,号于道曰:「某土之守某官,使使者进于天子。

」东西行者,皆避路,莫敢正目焉。

因窃自悲:幸生天下无事时,承先人之遗业,不识干戈、耒耜、攻守、耕获之勤。

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其行已不敢有愧于道,其间居思念前古当今之故,亦仅志其一二大者焉。

选举于有司,与百十人偕进退,曾不得名荐书、齿下士于朝,以仰望天子之光明。

今是鸟也,惟以羽毛之异,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乃反得蒙采擢荐进,光耀如此。

故为赋以自悼,且明夫遭时者,虽小善必达;不遭时者,累善无所容焉。

其辞曰:

吾何归乎!吾将既行而后思。

诚不足以自存,苟有食其从之。

出国门而东骛,触白日之隆景。

时返顾以流涕,念西路之羌永。

过潼关而坐息,窥黄流之奔猛。

感二鸟之无知,方蒙恩而入幸。

惟进退之殊异,增余怀之耿耿。

彼中心之何嘉,徒外饰焉是逞。

余生命之湮厄,曾二鸟之不如。

汨东西与南北,恒十年而不居。

辱饱食其有数,况策名于荐书。

时所好之为贤,庸有谓余之非愚。

昔殷之高宗,得良弼于宵寐。

孰左右者为之先,信天同而神比。

及时运之未来,或两求而莫致。

虽家到而户说,祗以招尤而速累。

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

盍求配于古人,独怊怅于无位。

惟得之而不能,乃鬼神之所戏。

幸年岁之未暮,庶无羡于斯类。

◇复志赋"并序"

愈既从陇西公平汴州,其明年七月,有负薪之疾,退休于居,作《复志赋》。

其辞曰:

居悒悒之无解兮,独长思而永叹。

岂朝食之不饱兮,宁冬裘之不完。

昔余之既有知兮,诚坎轲而艰难。

当岁行之未复兮,从伯氏以南迁。

凌大江之惊波兮,过洞庭之漫漫。

至曲江而乃息兮,逾南纪之连山。

嗟日月其几何兮,携孤嫠而北旋。

值中原之有事兮,将就食于江之南。

始专专于讲习兮,非古训为无所用其心。

窥前灵之逸迹兮,超孤举而幽寻。

既识路又疾驱兮,孰知余力之不任。

考古人之所佩兮,阅时俗之所服。

忽忘身之不肖兮,谓青紫其可拾。

自知者为明兮,故吾之所以为惑。

择吉日余西征兮,亦既造夫京师。

君之门不可径而入兮,遂从试于有司。

惟名利之都府兮,羌众人之所驰。

竞乘时而附势兮,纷变化其难推。

全纯愚以靖处兮,将与彼而异宜。

欲奔走以及事兮,顾初心而自非。

朝骋骛乎书林兮,夕翱翔乎艺苑。

谅却步以图前兮,不浸近而逾远。

哀白日之不与吾谋兮,至今十年其犹初。

岂不登名于一科兮,曾不补其遗余。

进既不获其志愿兮,退将遁而穷居。

排国门而东出兮,慨余行之舒舒。

时凭高以回顾兮,涕泣下之交如。

戾洛师而怅望兮,聊浮游以踌蹰。

假大龟以视兆兮,求幽贞之所庐。

甘潜伏以老死兮,不显著其名誉。

非夫子之洵美兮,吾何为乎浚之都。

小人之怀惠兮,犹知献其至愚。

固余异于牛马兮,宁止乎饮水而求刍。

伏门下而默默兮,竟岁年以康娱。

时乘间以获进兮,颜垂欢而愉愉。

仰盛德以安穷兮,又何忠之能输。

昔余之约吾心兮,谁无施而有获。

疾贪佞之ㄜ浊兮曰吾其既劳而后食。

惩此志之不修兮,爱此言之不可忘。

情怊怅以自失兮,心无归之茫茫。

苟不内得其如斯兮,孰与不食而高翔。

抱关之厄陋兮,有肆志之扬扬。

伊尹之乐于畎亩兮,焉富贵之能当。

恐誓言之不固兮,斯自讼以成章。

往者不可复兮,冀来今之可望。

◇闵己赋

余悲不及古之人兮,伊时势而则然。

独闵闵其曷已兮,凭文章以自宣。

昔颜氏之庶几兮,在隐约而平宽。

固哲人之细事兮,夫子乃嗟叹其贤。

恶饮食乎陋巷兮,亦足以颐神而保年。

有至圣而为之依归兮,又何不自得于艰难。

曰:余昏昏其无类兮,望夫人其已远。

行舟楫而不识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勤祖先之所贻兮,勉汲汲于前修之言。

虽举足以蹈道兮,哀与我者为谁。

众皆舍而己用兮,忽自惑其是非。

下土茫茫其广大兮,余壹不知其可怀。

就水草以休息兮,恒未安而既危。

久拳拳其何故兮,亦天命之本宜。

惟否泰之相极兮,咸一得而一违。

君子有失其所兮,小人有得其时。

聊固守以静俟兮,诚不及古之人兮其焉悲。

◇别知赋"送杨仪之"余取友于天下,将岁行之两周。

下何深之不即,上何高之不求。

纷扰扰其既多,咸喜能而好修。

宁安显而独裕,顾厄穷而共愁。

惟知心之难得,斯百一而为收。

岁癸未而迁逐,侣虫蛇于海陬。

遇夫人之来使,辟公馆而罗羞。

索微言于乱志,发孤笑于群忧。

物何深而不镜,理何隐而不抽。

始参差以异序,卒烂漫而同流。

何此欢之不可恃,遂驾马而回。

山敖々其相轧,树蓊蓊其相扌雨浪浪其不止,云浩浩其常浮。

知来者之不可以数,哀去此而无由。

倚郭郛而掩涕,空尽日以迟留。

◇明水赋"以「元化无宰,至精感通」为韵"

古者圣人之制祭祀也,必主忠敬,崇吉蠲。

不贵其丰,乃或荐之以水。

不可以黩,斯用致之于天。

其事信美,其义惟元。

月实水精,故求其本也;明为君德,因取以名焉。

于是命ピ氏,候清夜。

或将祀圆丘于玄冬,或将祭方泽于朱夏。

持鉴而精气旁射,照月而阴灵潜下。

视而不见,谓合道于希夷;挹之则盈,方同功于造化。

应于有,生于无。

形象未分,徒骋离娄之目;光华暗至,如还合浦之珠。

既齐芳于酒醴,讵比贱于潢污。

明德惟馨,元功不宰。

于以表诚洁,于以戒荒怠。

苟失其道,杀牛之祭何为;如得其宜,明水之荐斯在。

不引而自致,不行而善至。

虽辞曲蘖之名,实处樽之器。

降于圆魄,殊匪金茎之露;出自方诸,乍似鲛人之泪。

将以赞于阴德,配夫阳燧。

夜寂天清,烟消气明。

桂华吐耀,兔影腾精。

聊设监以取水,伊不注而能盈。

霏然而象,的尔而呈。

始漠漠而霜积,渐微微而浪生。

岂不以德协于坎,同类则感;形藏在空,气应则通。

鹤鸣在阴之理不谬,武啸于谷之义可崇。

足以验圣贤之无党,知天地之至公。

窃比太羹之遗味,幸希荐于庙中。

◇伯夷颂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

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

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

昭乎日月不足为明,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

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

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

繇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

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

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

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

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子产不毁乡校颂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

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

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

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

曰:「何患焉,可以成美。

夫岂多言,亦各其志。

善也吾行,不善吾避。

维善维否,我于此视。

川不可防,言不可弭。

下塞上聋,邦其倾矣。

」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

成败之迹,昭哉可观。

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

诚率是道,相天下君。

交畅旁达,施及无垠。

於!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

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河中府连理木颂

司空咸宁王尹蒲之七年,木连理生于河之东邑。

野夫来告,且曰:吾不知古,殆气之交畅也。

维吾王之德,交畅者有五,是其应乎?训戎奋威,荡戮凶回;举政宣和,人则宁嘉;入践台阶,庶尹克司;来帅熊罴,四方作仪;闵仁鳏寡,不宁燕息。

人乐王德,祝年万亿。

府有群吏,王有从事,异体同心,归民于理。

天子是嘉,俾锡劳王。

王拜稽首:「天子之光,庶德昭融,神斯降祥。

」殊本连理之柯,同荣异垄之禾,吾之产兹土也久矣。

今欲明于大君,纪于策书,王抑余也;冶金伐石,垂耀无极,王余抑也。

奋肆句俞,不知所如。

愿托颂词,长言之于康衢。

颂曰:

木何为兮此祥,洵厥美兮在吾王。

愿封植兮永固,俾斯人兮不忘。

◇除崔群户部侍郎制

敕:地官之职,邦教是先,必选国华,以从人望。

具官崔群,体道履仁,外和内敏;清而容物,善不近名;从容礼乐之间,特达璋之表。

比参密命,宏益既多,及贰仪曹,升擢惟允。

迈兹令德,蔼然休声。

选贤与能,于今虽重;择才均赋,自古尤难。

往慎乃司,以服嘉命。

◇进士策问十三首

问:《书》称「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以至于庶人、龟筮,考其从违,以审吉凶」,则是圣人之举事兴为,无不与人共之者也。

于《易》则又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

」而《春秋》亦有讥漏言之词,如是则又似不与人共之而独运者。

《书》与《易》《春秋》,经也。

圣人于是乎尽其心焉耳矣。

今其文相戾悖如此,欲人之无疑,不可得已。

是二说者,其信有是非乎?抑所指各殊,而学者不之能察也?谅非深考古训,读圣人之书者,其何能辨之?此固吾子之所宜无让者,愿承教焉。

问:古之人有云:夏之政尚忠,殷之政尚敬,而周之政尚文,是三者相循环终始,若五行之与四时焉。

原其所以为心,皆非故立殊而求异也,各适于时,救其弊而已矣。

夏殷之书存者可见矣,至周之典籍咸在。

考其文章,其所尚若不相远然,焉所谓三者之异云乎?抑其道深微,不可究欤?将其词隐而难知也?不然,则是说为谬矣。

周之后秦、汉、蜀、吴、魏、晋之兴与霸,亦有尚乎无也?观其所为,其亦有意云尔。

循环之说安在?吾子其无所隐焉!问:夫子之序帝王之书,而系以秦、鲁;及次列国之风,而宋、鲁独称颂焉。

秦穆之德,不逾于二霸;宋、鲁之君,不贤乎齐、晋。

其位等,其德同。

升黜取舍如是之相远,亦将有由乎?愿闻所以辨之之说。

问:夫子既没,圣人之道不明,盖有杨墨者,始侵而乱之,其时天下咸化而从焉。

孟子辞而辟之,则既廓如也。

今其书尚有存者,其道可推而知不可乎?其所守者何事?其不合于道者几何?孟子之所以辞而辟之者何说?今之学者,有学于彼者乎?有近于彼者乎?其已无传乎?其无乃化而不自知乎?其无传也,则善矣;如其尚在,将何以救之乎?诸生学圣人之道,必有能言是者,其无所为让。

问:所贵乎道者,不以其便于人而得于己乎?当周之衰,管夷吾以其君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戎狄以微,京师以尊,四海之内,无不受其赐者。

天下诸侯,奔走其政令之不暇,而谁与为敌!此岂非便于人而得于已乎?秦用商君之法,人以富,国以强,诸侯不敢抗,及七君而天下为秦。

使天下为秦者,商君也。

而后代之称道者,咸羞言管、商氏,何哉?庸非求其名而不责其实欤?愿与诸生论之,无惑于旧说。

问:夫子之言「盍各言尔志」,又曰:「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今之举者,不本于乡,不序于庠,一朝而群至乎有司,有司之不之知也宜矣。

今将自州县始,请各诵所怀,聊以观诸生之志。

死者可作,其谁与归?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敢问诸生之所事而友者为谁乎?所谓贤而仁者,其事如何哉?言及之而不言,亦君子之所不为也?

问:春秋之时,百有余国,皆有大夫士,详于传者,无国无贤人焉,其余皆足以充其位,不闻有无其人而阙其官者。

春秋之后,其书尤详,以至于吴、蜀、魏,下及晋氏之乱,国分如锱铢,读其书,亦皆有人焉。

今天下九州四海,其为土地大矣;国家之举士,内有明经、进士,外有方维大臣之荐,其余以门地勋力进者又有倍于是,其为门户多矣;而自御史台、尚书省,以至于中书门下省,咸不足其官,岂今之人不及于古之人邪?何求而不得也?夫子之言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某者焉。

」诚得忠信如圣人者,而委之以大臣宰相之事,有不可乎?况于百执事之微者哉!古之十室,必有任宰相大臣者,今之天下,而不足士、大夫于朝,其亦有说乎?

问:夫子曰:「洁、净、精、微,《易》教也。

」今习其书,不识四者之所谓,盍举其义而陈其数焉?

问:《易》之说曰:「干,健也。

」今考《干》之爻,在初者曰「潜龙勿用」,在三者曰「夕惕若厉,无咎」,在四者亦曰「无咎」,在上曰「有悔」。

卦六位:一「勿用」,二「苟得无咎,一有悔」,安在其为健乎?又曰「干以易知,坤以简能」。

《干》之四位,既不为易矣。

《坤》之爻又曰:「龙战于野」,战之于事,其足为简乎?《易》,六经也,学者之所宜用心,愿施其词,陈其义焉。

问:人之仰而生者谷帛,谷帛丰,无饥寒之患,然后可以行之于仁义之途,措之于安平之地,此愚智所同识也。

今天下谷愈多,而帛愈贱,人愈困者,何也?耕者不多而谷有余,蚕者不多而帛有余。

有余宜足,而反不足,此其故又何也?将以救之,其说如何?

问:夫子言「尧舜垂衣裳而天下理」,又曰「无为而理者,其舜也欤」?《书》之说尧曰「亲九族」,又曰「平章百姓」,又曰「协和万邦」,又曰「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又曰洪水「怀山襄陵,下人其咨」。

夫亲九族、平百姓、和万邦、则天道、授人时、愁水祸,非无事也,而其言曰「垂衣裳而天下理」者,何也?于舜则曰「慎五典」,又曰「叙百揆」,又曰「宾四门」,又曰「齐七政」,又曰「类上帝,六宗,望山川,遍群神」,又曰「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五载一巡狩」,又曰「分十二州,封山浚川,恤五刑,典三礼,彰施五色,出纳五言」。

於!其何勤且烦如是!而其言曰「无为而理」者,何也?将亦有深辞隐义不可晓邪?抑其年代已远,失其传邪?二三子其辩焉!

问:古之学者必有师,所以通其业,成就其道德者也。

由汉氏已来,师道日微,然犹时有授经传业者。

及于今,则无闻矣。

德行若颜回,言语若子贡,政事若子路,文学若子游,犹且有师,非独如此,虽孔子亦有师,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宏是也。

今之人不及孔子、颜回远矣,而且无师,然其不闻有业不通而道德不成者,何也?

问:食粟、衣帛、服仁行义以俟死者,二帝三王之所守,圣人未之有改焉者也。

今之说者,有神仙不死之道,不食粟,不衣帛,薄仁义以为不足为,是诚何道邪?圣人之于人,犹父母之于子。

有其道而不以教之,不仁;其道虽有而未之知,不智。

仁与智且不能,又乌足为圣人乎?不然,则说神仙者妄矣!

◇为韦相公让官表

臣某言:伏奉今日制命,以臣为尚书右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非常之宠,忽降于上天;不次之恩,遽属于庸品。

承命震骇,心神靡宁,顾己惭,手足失措。

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

臣本非长才,又乏敏识,学不能通达经训,文不足缘饰吏事。

徒知立志廉谨,绝朋势之交;处官恪恭,免请托之累。

因缘资序,骤历台阁,蒙生成于天地,无裨补于涓尘。

忝冒以居,涯分遂极。

常以盈满自诫,方思退处里闾。

何意恩泽益深,猥令超参鼎铉。

窃自惟度,实不堪任。

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

臣闻宰相者,上熙陛下覆帱之恩,下遂群生性命之理;以正百度,以和四时;澄其源而清其流,统于一而应于万。

毫厘之差,或致弊于寰海;晷刻之误,或遗患于历年。

固宜旁求隐士,必得能者,然后授之。

不可轻以付臣,使人失望,上累圣主知人之哲,下乖微臣量己之义,无补于理,有妨于贤。

况今俊至多,耆硕咸在,苟以登用,皆逾于臣。

伏乞特回所授,以示至公之道,天下幸甚。

◇为宰相贺雪表

臣某言:臣伏以去岁冬间,雨雪颇少;今年春首,宿麦未滋。

陛下深念黎,屡形词旨,神监昭达,皇情感通,春云始繁,时雪遂降。

实丰穰之嘉瑞,销疠疫于新年。

东作可期,南亩有望。

此皆陛下与天合德,视人如伤,每发圣言,则获灵贶。

见天人之相应,知朝野之同欢。

臣等职在燮和,惭无效用,睹斯庆泽,实荷鸿休。

◇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二首

臣愈言: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今,不可口传,必凭诸史。

自虽二帝三王之盛,若不存纪录,则名氏年代,不闻于兹,功德事业,无可称道焉。

顺宗皇帝以上圣之姿,早处储副,晨昏进见,必有所陈,二十余年,未尝懈倦,阴功隐德,利及四海。

及嗣守大位,行其所闻,顺天从人,传授圣嗣。

陛下钦承先志,绍致太平,原大推功,实资撰次。

去八年十一月,臣在史职,监修李吉甫授臣以前史官韦处厚所撰《先帝实录》三卷,云未周悉,令臣重修。

臣与修撰左拾遗沈传师、直馆京兆府咸阳县尉宇文籍等,共加采访,并寻检诏敕,修成《顺宗皇帝实录》五卷。

削去常事,著其系于政者,比之旧录,十益六七,忠良奸佞,莫不备书,苟关于时,无所不录。

吉甫慎重其事,欲更研讨,比及身没,尚未加功。

臣于吉甫宅取得旧本,自冬及夏,刊正方毕。

文字鄙陋,实惧尘玷,谨随表献上。

臣愈诚惶诚恐,顿首顿首。

谨言。

右,臣去月二十九日进前件实录。

今月四日,宰臣宣进止,其间有错误,令臣改毕,却进旧本者。

臣当修撰之时,史官沈传师等,采事得于传闻,诠次不精,致有差误。

圣明所鉴,毫发无遗,恕臣不逮,重令刊正。

今并添改讫,其奉天功烈,更加寻访,已据所闻,载于首卷。

傥所论著,尚未周详,臣所未知,乞赐宣示,庶获编录,永传无穷。

谨录奏闻。

谨奏。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