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诸葛亮"一"
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
先主屯新野,三顾乃见。
及定荆州,以为军师中郎将。
蜀平,以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先主即帝位,以为丞相,录尚书事,寻领司隶校尉。
后主即位,封武乡侯,寻领益州牧。
建兴十二年卒,谥曰忠武侯。
有《论前汉事》一卷,《集戒》二卷,《女戒》一卷,集二十五卷。
◇答蒋琬教"建兴元年"
思惟背亲舍德,以殄百姓,众人既不隐于心实,又使远近不解其义,是以君宜显其功举,以明此选之清重也。
"《蜀志·蒋琬传》"
◇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
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足乔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
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
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蜀志·董和传》。 又见《书钞》六十九引《诸葛亮集》,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云云;又一百三十六"
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
后交元直,勤见启诲。
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
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蜀志·董和传》"
任重才轻,固多阙漏。
前参军董幼宰,每言辄尽,数有谏止。
虽姿性鄙薄,不能悉纳。
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未有忠于国如幼宰者,亮可以少过矣。
"《御览》二百四十九。 案:此与《董和传》文同,而次第互异,多出首二语,故并录之。 "◇罢来敏教
将军来敏对上官显言:「新人有何功德,而夺我荣资与之邪?诸人共憎我,何故如是?」敏年老狂悖,生此怨言。
昔成都初定,议者以为来敏乱群。
"《宋书·王微传》微与江湛书引此,作「来敏乱群,过于孔文举」。 "先帝以新定之际,故遂含容,无所礼用。
后刘子初选以为太子家令,先帝不悦,而不忍拒也。
后主即位,"案:「后主」字不应出亮口,当是后人误改。 "吾暗于知人,遂复擢为将军祭酒,违议者之审见,背先帝所疏外,自谓能以敦厉薄俗,帅之以义。
今既不能,表退职,使闭门思愆。
"《蜀志·来敏传》注引《亮集》"
◇与李丰教"建兴九年"
吾与君父子戮力以奖汉室,此神明所闻,非但人知之也。
表都护典汉中,委君于东关者,不与人议也。
谓至心感动,终始可保,何图中乖乎?昔楚卿屡绌,亦乃克复,思道则福应,自然之数也。
愿宽慰都护,勤追前阙,今虽解任,形业失故,奴婢宾客,百数十人,君以中郎参军居府,方之气类,犹为上家。
若都护思负一意,君与公琰推心从事者,否可复通,逝可复还也。
详思斯戒,明吾用心。
临书长叹,涕泣而已。
"《蜀志·李严传》注"◇教张君嗣"案:张裔字君嗣"
去妇不顾门,萎韭不入园。
以妇人之性,草莱之情,犹有所耻,想忠壮者意何所之!"《御览》九百七十六"◇转教
计一岁运用蓬旅席千万具。
"《御览》七百八"
◇教
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御览》八百十五引《诸葛亮集》"
昔孙叔敖乘马三年,不知牝牡,称其贤也。
"《艺文类聚》九十三,《御览》八百九十七"
若贼骑左右来至,徒从行以战者,陟岭不便,宜以车蒙阵而待之;地狭者,以锯齿而待之。
"《北堂书钞》一百十七《阵篇》"
作部作匕首五百枚以给军士。
"《书钞》一百二十三,《御览》三百四十六"
敕作部皆作五折刚铠十折矛以给之。
"《御览》三百五十三引《诸葛亮集》"
◇作斧教
前后所作斧,都不可用。
前伐鹿角,坏刀斧千余枚,赖贼已走。
间自令作部作刀斧百枚,用之百余日,初无坏者。
尔乃知彼主者无意,以收治之,非小事也。
若临敌,败人军事矣。
"《御览》七百六十三,题作《教子》"
前到武都一日,伐鹿角坏刀斧千余枚。
赖贼已走,若未走,无所复用。
"《御览》三百三十七。 "
◇军令
"案:《诸葛氏集目录》。 军令上、中、下三篇,第二十二至第二十四。 "
始出营,竖矛戟,舒幡旗,鸣鼓角;三里,辟矛戟,结幡旗,鸣鼓角;未至营三里复竖矛戟,舒幡旗,呜鼓角;复结幡旗,止鼓角。
违令者髡。
"《书钞》一百二十"
连卫阵狭而厚也。
"《御览》三百一"敌已来进,持鹿角兵悉却在连冲后,敌已附鹿角,里兵但得进踞,以矛戟刺之,不得起住,起住妨弩。
"《御览》三百三十七。 "
帐下及右阵,各持彭排。
"《御览》三百五十七"
军行,人将一斗干饭,不得持鸟育及幔,余大车乘帐幔,什光耀日,往就与会矣。
"《书钞》一百三十二。 "
◇南征表
初谓高定失其窟穴,获其妻子,道穷计尽,当归首以取生也。
而邈蛮心异,乃更杀人为盟,纠合其类二千余人,求欲死战。
"《北堂书钞》原本一百五十八"
◇表吕凯等守义"建兴三年"永昌郡吏吕凯府丞王伉等执忠绝域,十有余年。
雍、高定,逼其东北,而凯等守义,不与交通。
臣不意永昌风俗,敦直乃尔。
"《蜀志·吕凯传》。 又略见《华阳国志》四"
◇表废廖立
长水校尉廖立,坐自贵大,臧否群士,公言「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又言「万人率者,皆小子也」。
诽谤先帝,疵毁众臣。
人有言「国家兵众简练、部伍分明」者,立举头视屋,愤咤作色曰:「何足言!」凡如是者,不可胜数。
羊之乱群,犹能为害,况立托在大位,中人以下识真伪邪?"《蜀志·廖立传》"
立奉先帝,无忠孝之心,守长沙则开门就敌,领巴郡则有暗昧茸其事,随大将军则诽谤讥诃,侍梓宫则挟刃断人头于梓宫之侧。
陛下即位之后,普增职号,立随比为将军,面语臣曰:「我何宜在诸将军中,不表我为卿?上当在五校。
」臣答:「将军者,随大比耳。
至于卿者,正方亦未为卿也,且宜处五校。
」自是之后,怏怏怀恨。
"《蜀志·廖立传》注引亮集"
◇出师表"《御览》二十一作出军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德,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定,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蜀志·诸葛亮传》,《文选》,又略见《蜀志·向朗传》、《董允传》,《华阳国志》七◇表废李平"建兴九年八月"
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
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
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
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
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
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
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
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
然谓平情在于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
若事稽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咎。
"《蜀志·李严传》。 严改名为平。 "
◇表上武功事臣先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渭水涨,以二十日出骑万人来攻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贼见桥垂成,便引兵退。
"《水经·渭水注》中引《诸葛亮表》。 《御览》七十三引《诸葛亮集》亮上事。 "
◇至祁山南北岈上表
祁山去沮县五百里,有民万户,瞩其丘墟,信为殷矣。
"《水经·漾水注》"
◇自表后主
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末获全功。
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
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已爱民。
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
提拔逸隐,以进贤良。
屏黜奸谗,以厚风俗。
"已上六十九字见张采《三国文》,未知所本。 "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
今"已上十四字从旧写本《北堂书钞》三十补。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
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蜀志·诸葛亮传》,旧写本《北堂书钞》三十八"◇密表举蒋琬"建兴十二年"
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蜀志·蒋琬传》"
◇表
处群臣之上。
"《书钞》十一《续汉郡国志五》注补引《诸葛亮表》。 有耽文山、泽山、司弥瘗山、娄山、辟龙山。 "
◇街亭之败戮马谡上疏"建兴六年"
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
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
请身贬三等,以督厥咎。
"《蜀志·诸葛亮传》,又见《华阳国志》七"
◇上先王书
亮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
又观干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于将帅,多凶少吉。
"张溥《百三家集》引《太乙飞钤》"
◇上言请宣奉遗诏"章武三年四月"
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
臣妾号兆,若丧考妣。
乃顾遗诏,事惟太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
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
臣请宣下奉行。
"《蜀志·先主传》"
◇合葬昭烈皇后上言"章武三年"
皇思夫人履行修仁,淑慎其身。
大行皇帝昔在上将,嫔配作合,载育圣躬,大命不融。
大行皇帝存时,笃义垂恩,念皇思夫人神柩在远飘遥,特遣使者奉迎。
会大行皇帝崩,今皇思夫人神柩已到,又梓宫在道,园陵将成,安厝有期。
臣辄与太常臣赖恭等议,《礼记》曰:「立爱自亲始,教民孝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
」不忘其亲,所由生也。
《春秋》之义,母以子贵。
昔高皇帝追尊太上昭灵夫人为昭灵皇后,孝和皇帝改葬其母梁贵人,尊号曰灵恭怀皇后,孝愍皇帝亦改葬其母王夫人,尊号曰灵怀皇后。
今皇思夫人宜有尊号,以慰寒泉之思,辄与恭等案谥法,宜曰昭烈皇后。
《诗》曰:「谷则异室,死则同穴。
」故昭烈皇后宜与大行皇帝合葬,臣请太尉告宗庙,布露天下,具礼仪别奏。
"《蜀志·甘皇后传》"
◇闻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上言"建兴六年十一月"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勿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失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巨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
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伯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宾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虚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云: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
◇公文上尚书"建兴九年"
平为大臣,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狭情志狂,若无天地。
自度奸露,嫌心遂生,闻军临至而西响,托疾还沮、漳,军临至沮,复还江阳,平参军狐忠勤谏乃止。
今篡贼未灭,社稷多难,国事惟和,可以克捷,不可苞含,以危大业。
辄与行中军师车骑将军、都乡侯臣刘琰、使持节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南郑侯臣魏延、前将军都亭侯臣袁纟林、左将军领荆州刺史高阳乡侯臣吴壹、督前部右将军玄乡侯臣高翔、督后部后将军安乐亭侯臣吴班、领长史绥军将军臣杨仪、督左部行中监军扬武将军臣邓芝、行前监军征南将军臣刘巴、行中护军偏将军臣费、行前护军偏将军汉成亭侯臣许允、行左护军笃信中郎将臣丁咸、行右护军偏将军臣刘敏、行护军征南将军当阳亭侯臣姜维、行中典军讨虏将军臣上官、行中参军昭武中郎将臣胡济、行参军建义将军臣阎晏、行参军偏将军臣爨习、行参军裨将军臣杜义、行参军武略中郎将臣杜祺、行参军绥戎都尉臣盛勃、领从事中郎武略中郎将臣樊岐等议,辄解平任,免官禄节传印绶、符策,削其爵土。
"《蜀志·李严传》注"
◇笺
朝发南郑,暮宿黑水四五十里。
"《水经注》二十七《沔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