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蒋济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
建安中仕郡计吏州别驾,拜丹阳太守,寻为扬州别驾,免。
曹公为丞相,辟为主簿,徙西曹属。
文帝即王位,转相国长史。
及受禅,出为东中郎将,进散骑常侍,后复为东中郎将,征拜尚书。
明帝时封关内侯,迁中护军,又迁护军将军。
齐王即位,徙领军将军,进封昌陵亭侯,迁太尉。
曹爽诛,进封都乡侯。
卒,谥曰景侯。
有《万机论》十卷。
◇为毕轨击鲜卑失利表
毕轨前失,即往不咎,但恐是后,难可以再。
凡人材有长短,不可强成。
轨文雅志意,自为美器。
今失并州,换置他州,若入居显职,不毁其德,于国事实善。
此安危之要,唯圣恩察之。
"《魏志·曹爽传》注引《魏略》"◇论曹休帅军向皖表
深入虏地,与权精兵对,而朱然等在上流乘休后,臣未见其利也。
"《魏志·蒋济传》注"
◇军至皖吴出兵安陆又上疏今贼示形于西,必欲并兵图东,宜急诏诸军往救之。
"《魏志·蒋济传》"
◇谏专任中书监令疏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敝,古之至戒也。
往者大臣秉事,外内扇动。
陛下卓然自览万机莫不肃。
夫大臣非不忠也。
然威权在下者,则众心慢上,势之常也。
陛下既已察之于大臣,愿无忘于左右。
左右忠正远虑,未必贤于大臣,至于便辟取舍,或能工之。
今外所言,辄云中书,虽使恭慎不敢外交,但有此名,犹惑世俗。
况实握事要,日在目前,傥因疲倦之间有所割制,众臣见其能推移于事,即亦回附而向之。
一有此端,因当内设自完,以此众语,私招所交,为之内援。
若此,臧否毁誉,必有所兴;功负赏罚,必有所易。
直道而上者或壅,曲附左右者反达。
因微而入,缘形而出,意所狎信,不复猜觉。
此宜圣智所当早闻,外以经意,则形际自见。
或恐朝臣畏言不合而受左右之怨,莫适以闻。
臣窃亮陛下潜神默思,公听并观,若事有未尽于理。
而物有未周于用,将改曲易调,远与黄、唐角功,近昭武、文之迹,岂近习而已哉!然人君犹不可悉天下事以适己明,当有所付。
三官任一臣,非周公旦之忠,又非管夷吾之公,则有弄机败官之弊。
当今柱石之士虽少,至于行称一州,智效一官,忠信竭命,名奉其职,可并驱策,不使圣明之朝有专吏之名也。
"《魏志·蒋济传》,又《通典》二十一"
◇谏遣田豫王雄攻辽东
凡非相吞之国、不侵叛之臣,不宜轻伐。
伐之而不制,是驱使为贼。
故曰虎狼当路,不治狐狸,先除大害,小害自已。
今海表之地,累世委质,岁选计考,不乏职贡。
议者先之,正使一举便克,得其民不足益国,得其财不足为富,傥不如意,是为结怨失信也。
"《魏志·明帝纪》注引司马彪《战略》。 太和六年,遣田豫王雄攻辽东,济谏,帝不听。 "
◇谏外勤征役内务宫室疏
陛下方当恢崇前绪,光济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今虽有十二州,至于民数,不过汉时一大郡。
二贼未诛,宿兵边陲,且耕且战,怨旷积年。
宗庙宫室,百事草创,农桑者少,衣食者多,今其所急务,唯当息耗百姓,不至甚弊。
弊倦之民,傥有水旱,百万之众,不为国用,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夫欲大兴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
句践养胎以待用,昭王恤病以雪仇,故能以弱燕服强齐,羸越灭劲吴。
今二敌不攻不灭,不事即侵,当身不除,百世之责也。
以陛下圣明神武之略,舍其缓者,专心讨贼,臣以为无难矣。
又欢娱之耽,害于精爽;神太用则竭,形太劳则弊。
愿大简贤妙,足以充「百斯男」者。
其冗散未齿,且悉分出,务在清静。
"《魏志·蒋济传》"
◇日蚀诏群臣问得失上疏"正始八年二月"
昔大舜佐治,戒在比周;周公辅政,慎于其朋;齐侯问灾,晏婴对以布惠;鲁君问异,臧孙答以缓役。
应天塞变,乃实人事。
今二贼未灭,将士暴露已数十年,男女怨旷,百姓贫苦。
夫为国法度,惟命世大才,乃能张其纲维以垂于后,岂中下之吏所宜改易哉?终无益于治,适足伤民。
望宜使文武之臣各守其职,率以清平,则和气祥瑞可感而致也。
"《魏志·蒋济传》,又《宋书·五行志五》"
◇诛曹爽辞封邑疏
臣忝宠上司,而爽敢包藏祸心,此臣之无任也。
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
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
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而上失其制,下受其弊。
臣备宰司,民所具瞻。
诚恐冒赏之渐自此而兴,推让之风由此而废。
"《魏志·蒋济传》"
◇奏太学规条
大学堂上,官为置鼓。
《礼》曰:「入学鼓箧,逊其业也。
」凡学受业,当皆须十五以上,公卿大夫子弟在学者,以年齿长幼相次,不得以父兄位也。
学者不恭肃,慢师、酗酒、好讼,罚饮水二升。
"《御览》五百三十四引《魏名臣奏》"
◇奏会丧不宜去冠会丧不宜去冠。
奏事者上言:「前会故镇军朱铄丧,自卿以下皆去冠,以布巾帕额,使者、侍中、散骑则不,皆非旧法。
」夫冠成德之表,于服为尊。
唯君亲之丧,小敛之前,与服罪之人去冠。
其余礼仪,虽齐之痛,有变无废。
今为吊去冠,甚违礼意。
"《通典》八十一,又八十三。 "
◇奏请封禅
夫帝王大礼,巡狩为先;昭祖扬祢,封禅为首。
是以自古革命受符,未有不蹈梁父登泰山,刊无竟之名,纪天人之际者也。
故司马相如谓有文以来七十二君,或顺所繇于前,谨遗迹于后。
太史公曰:「主上有圣明而不宣布,有司之过也。
」然则元功懿德,不刊梁山之石,无以显帝王之功,布生民不朽之观也。
语曰:当君而叹尧、舜之美,譬犹人子对厥所生而誉他人之父。
今大魏振前王之弊乱,拯流遁之难危,接千载之衰绪,继百世之废业。
始自武、文,至于圣躬,所以参成天地之道,纲维人神之化,上天报应,嘉瑞显祥,以此往古,其优衍丰隆,无所取喻。
至于历世迄今,未发大礼。
虽志在扫尽残盗,荡涤余秽,未遑斯事。
若尔,三苗堀强于江海,大舜当为东巡之仪,徐夷跳梁于淮、泗,周成当止岱岳之礼也。
且昔岁破吴虏于江、汉,今兹屠蜀贼于陇右。
其震内溃,在不复淹,就当探其窟穴,无累于封禅之事也。
此仪久废,非仓卒所定。
宜下公卿,广纂其礼,卜年考时,昭告上帝,以副天下之望。
臣待罪军旅,不胜大愿,冒死以闻。
"《晋书·礼志下》《宋书·礼志三》"
◇合肥移城议"青龙元年"既示天下以弱,且望贼烟火而坏城,此为未攻而自拔,一至于此,劫京刂无限,必以淮北为守。
"《魏志·满宠传》"◇郊议
《曹腾碑文》云:「曹氏出自邾。
」"《魏志·蒋济传》注。 案:直称曹腾当是裴所追改。 "
魏非舜后,而横祀非族,降黜太祖,不配正天,皆为缪妄。
"《魏志·蒋济传》注"
◇遗卫臻书
汉祖遇亡虏为上将,周武拔渔父为太师。
布衣厮养,可登王公,何必守文,试而后用。
"《魏志·卫臻传》"
◇难郑玄注祭法
郑玄注《祭法》云:「有虞以上尚德,郊祖宗,配用有德。
自夏以下,稍用其姓氏。
」济曰:「夫虬龙神于獭,獭自祭其先,不祭虬龙也。
骐ら白虎仁于豺,豺自祭其先,不祭骐虎也。
如玄之说,有虞已上,豺獭之不若邪?」"《魏志·蒋济传》注"
◇答何晏夏侯玄叔嫂服难
《记》云:「小功无位,是委巷之礼也。
子思哭嫂有位,盖亦谓知礼。
制礼者,小功当有位也。
然则嫂叔服文,统见于经而明之,可谓微而著,婉而成章也。
」"《通典》九十二"
◇三州论
"黄初五年,车驾幸广陵,济表水道难通,又上《三州论》以讽,不从"
淮湖纤远,水陆异路。
"《水经·淮水注》"
◇蒋子万机论
谨案:《隋志》杂家,《蒋子万机论》八卷,蒋济撰,《旧唐志》同,《新唐志》作十卷,《直斋书录解题》作二卷,《称馆阁书目》十卷五十五篇,今惟十五篇,非完书也。
至明而二卷本亦亡。
焦《国史经籍志》以八卷入儒家,以二卷入杂家,虚列书名,又误分为两种,不足据。
今从《群书治要》写出三篇,益以各书所征引,定著一卷。
嘉庆乙亥岁四月朔。
◇政略
夫君正之治,必须贤佐,然后为泰。
故君称元首,臣为股肱,譬之一体,相须而行也。
是以陶唐钦明,羲氏平秩,有虞明目,元恺敷教,皆此君唱臣和,同亮天功,故能天成地平,咸熙于和穆,盛德之治也。
夫随俗树化,因世建业,慎在三而已:一曰择人,二曰因民,三曰从时。
时移而不移,违天之祥也;民望而不因,违人之咎也;好善而不能择人,败官之患也。
三者失,则天人之事悖矣。
夫人乖则时逆,时逆则天违,天违而望国安,未有也。
◇刑论
患之巨者,狡猾之狱焉。
狡黠之民,不事家事,烦贷乡党,以见厌贱;因反忿恨,看国家忌讳,造诽谤,崇饰戏言,以成丑语;被以叛逆,告白长吏,或内利疾恶尽节之名,外以为功,遂使无罪并门灭族,父子孩耄,肝脑涂地,岂不剧哉!求媚之臣,侧人取舍,虽于啖君,孤已悦主,而不惮也。
况因捕叛之时,无悦亲之民,必获尽节之称乎!夫妄造诽谤,虚书叛逆,狡黠之民也;而诈忠者知而族之,此国之大残,不可不察也。
◇用奇
或曰:「官人用士,累功积效,以次相叙,明主之法,忠臣之节尽矣。
若拔奇求异,超等逾第,非臣之事也。
」应之曰:「顾当忧世无奇人,傥有又不能议耳,明法忠节,未必已尽也。
自昔五帝之冠,固有黜陟之谟矣,复勤扬侧陋;殷有考诚之诰矣,复力索严穴;西伯有呈效之誓矣,复旁求鱼钓;小白有督课之法矣,复遽求囚俘;汉祖有赏爵之约矣,复急追亡信。
若修叙为明法,拔奇为非事,是两帝三君非圣哲,而鲍、萧非忠吏也。
然则考功案第,守成之法也;拔奇取异,定社稷之事也。
当多事之世,而论无事之法;处用奇之时,而必效一官之智。
此所以上古多无严之国也。
是以高世之主,成功之臣,张法以御常人,厚礼以延奇逸,求之若不及,索之若骨肉,故能消灾除难,君臣同烈也。
曩使五主二臣,牵于有司,束于修常,不念畴谘,则唐民「康哉之歌」不作,殷无高宗之号,周无殪商雅颂之美,齐无九合功,汉歼于京索而不帝矣。
故明君良臣,垂意于奇异,诚欲济其事也。
使奇异填于沟壑,有国者将不兴其治矣。
」
「汉元帝为太子时,谏『持法太深』,求用儒生。
宣帝作色怒之云:『俗儒不达不足任。
』乱吾家者太子也。
据如斯言,汉之中灭,职由宣帝,非太子也。
乃知班固步骤盛衰,发明是非之理,弗逮古史远矣。
昔秦穆公近纳英儒,招致智辩,知富国强兵。
至于始皇,乘历世余。
"当有「业」字或「威」字。 "灭吞六国,建帝号,而坑儒任刑,疏扶苏之谏,外蒙恬之直,受胡亥之曲,信赵高之谀,身没三岁,秦无噍类矣。
前史书二世之祸,始皇所起也。
夫汉祖初以三章,结黔首之心,并任儒辩,以并诸侯,然后罔漏吞舟之鱼,民朴谨,天下大治。
宣帝受六世之洪业,继武昭之成法,四夷怖征伐之威,生民厌兵革之苦,海内归势,适当安乐时也。
而以峻法绳下,贱儒贵刑、名,是时名则"旧校云:「名则二字似衍。 」"石显弘恭之徒,便僻危险,杜塞公论,专制于事,使其君负无穷之谤也。
如此,谁果乱宣帝家哉?向使宣帝豫料柱石之士,骨鲠之臣,属之社稷,不令宦坚秉持天机,岂近于元世栋桡榱崩,三十年间,汉为新家哉?推计之,始皇任刑,祸近及身;宣帝好刑,短丧天下。
不同于秦,祸少者耳。
」
◇已下篇名缺。
许子将褒贬不平,以拔樊子昭而抑许文休。
刘晔难曰:「子昭拔"《御览》作「发」"自贾竖,年至耳顺,退能守静,进不苟竞。
」济答曰:「子昭诚自幼主至长,容貌完洁,然观其齿牙,树颊胲,吐唇物,自非文休之敌也。
」"《三国志·庞统传》注,《世说·品藻》篇注,《御览》三百六十七"许文休者,大较廊庙器也。
而子将贬之。
若实不贵之,是不明也;诚令知之,盖善人也。
"《三国志·许靖传》评注"许文休东渡江,乃在障气之南。
"《文选·广绝交论》注"
张翔字元凤"《三国志·许靖传》评注"
黄帝威四盗。
"《北堂书钞》十三。 据《御览》疑当作「四道」"
黄帝之初,养性养民,不好战伐。
而四帝各以方色称号,交共谋之,边城日惊,介胄不释。
黄帝叹曰:「君危于上,民安"疑有误。 "于下;主失于国,其臣再嫁。
厥疾之由,非养寇邪?」今取"疑作「处」。 "民萌之上,而四道亢衡,递震于师于是遂"疑有脱。 "师营垒,以灭四帝。
向令黄帝若不龙骧虎变,而与俗同道,则其民臣亦嫁于四帝矣。
"《御览》七十九"
夫虎之为兽,水牛之为畜,殆其兵矣。
夫虎,爪牙既锋,胆力无伍。
至于即豕也卑,俯而下之,必有扼喉之获。
夫水牛不便速,角又乔竦,然处郊之野,朋游屯行,部队相伍,及其寝宿,因阵反御,若见见"此字未见,疑有误。 "虎抵角,牛希见害矣。
若用兵恃强,必鉴于虎;居弱必诫水牛。
可谓攻取屠城"当有误。 "而守必能全者也。
"《御览》二百七十一"
夫兵者,变化之物,而迁移倚伏之事也。
或守法而得用。
故知兵者,性知者也;用兵者,性能用之也。
"《北堂书钞》一百十三"
知兵之将,国之衡"《北堂书钞》作行。 "主,民之司命,古者重之,"以下《书钞》未载"。
后世无逮焉。
吕望虽智,孙武虽骁,乐毅虽贤,白起虽武,齐之天齐朽骨,吴之麋骇消骼,燕之田单腐肉,岂可其糟粕,复得生而使之哉?固当出我民之最,择其智勇之长者,用其修,略其短也。
"《北堂书钞》一百五十,《御览》二百七十三"
虽有百万之师,临时受敌在将也。
"《长短经·将体》,《御览》二百七十三"秦穆公伐晋,及河,将军劳之醪唯一锺,蹇叔乃曰:「一丕可以投河而酿也。
」穆公乃一醪投河,三军者"下缺,陈本作「皆取饮之」,《北堂书钞》一百十五"士有一飧而倒戟,义所驱也。
"《御览》三百五十三"鱼丽鹅、鹳之阵,金金鼓鼓,节数进退之事,什伯所职也。
"《北堂书钞》未改本一百十七"夫土地者,百姓之所蹈也,殊无两形之政矣,而谈者强为之异体也,云「地者都大之名,土者细属之号」,乃《国语》一句之言,及《龟旁》之说,有地数五,五谓地为明壤,彼而是之,据令共视焉。
何者谓土哉?天宁州国,宁有有地无土、有土无地之处乎?"《北堂书钞》未改本一百五十七"
庄周妇死而歌,夫通性命者,以卑及尊,死生不悼,周不可论也。
夫象见死皮,无远近必泣,周何忍哉!"《初学记》二十九,《御览》八百九十"
《礼记》「嫂叔无服」,误据《小功章》娣、姒、妇三字,嫂叔之文也。
古者有省文互体,言弟及兄并嫂矣。
娣姒者,兄弟之妻相名也,盖云夫之昆弟。
昆弟之妻相与,皆小功者。
"《通典》九十二"
项羽若听范增之前策,则平步取天下也。
"《御览》八十七"
语曰:「两目不相为视。
」昔吴有二人共评主者,一人曰好,一人曰丑,久之不决)。
二人各曰:「尔可求入吴目中则好丑分矣。
」士有定形,二人察之,有得失。
非苟相反,眼睛异耳。
"《御览》三百六十六"
圣不独立,智不独治,神武之王,亦须佐辅。
"《御览》四百一"太史迁云,颜回虽笃行,不遇仲尼,不能彰其名也。
故五尺之童,德拟大圣,使在他门,未或及此也。
夫甘罗少回六岁,获河东五城,万乘郊迎而佩印,虽所弘非道义,然当秦之时,染诈谖之风也。
使罗在孔门,治丘之训,亦可闻一知十孚?曰未必也。
昔齐欲伐鲁,回求说陈常,而孔子不许,遂使子贡。
子贡一出,破齐强晋,亡吴霸越存鲁也。
夫颜子与赐,程智比才,相校以十;至于此事,而丘不使也。
"《御览》四百四十七"
谚曰:「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言其少也。
"《御览》四百九十六,又六百八"
猛虎不处卑势,劲鹰"一作鸷鸟。 "不立垂枝。
"《御览》四百九十六,又八百九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