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高帝"二"
◇敕荀伯玉"升明初"
我出行日,城中军悉受长懋节度。
我虽不行,内外直防及诸门甲兵,悉令长懋时时履行。
"《南齐书·文惠太子传》"◇与刘怀慰手敕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今赐卿玉环刀一口。
"《南齐书·刘怀慰传》。 齐国建以怀慰为齐郡太守,手敕。 "
◇敕世子赜三昧至性如此,恐不济,汝可与共往,每抑割之。
"《南史》四十三。 武陵王晔母罗氏从高帝在淮阴,以罪诛。 晔年四岁,每恸吐血。 高帝敕武帝云云。 三昧,晔小字也。 "
◇敕答柳引
柏年幸可,不尔为之恨恨。
"□□□□□□范柏年为梁州刺史,沈攸之事起,遣将声援京师,而候望形势,朝廷许为府左史,因执诛之。 引称启太祖敕答。 "◇手敕张岱"建元元年"大邦任重,乃未欲回换,但总戎务殷,宜须望实,今用卿为护军,加给事中。
"《南齐书·张岱传》"
◇敕醒景真
主衣中似有玉介导,此制始以大明末,后泰始尤增其丽。
留此置主农,政是兴长疾源,可即时打碎。
凡复有可异物,皆宜随例也。
"《南齐书·高帝纪》下"◇敕垣崇祖修理芍陂田"建元二年"
卿视吾是守江东而已邪?所少者食,卿但努力营田,自然平殄虏寇。
昔魏置典农,而中都足食,晋开汝颖,而河汴委储,卿宜勉之。
"《南齐书·垣崇祖传》,又见《通典》二"
◇敕给垣崇祖鼓吹韩白何可不与众异,给鼓吹一部。
"《南史》二十五"
◇敕刘怀慰闻道标分明来,其儿妇并在都,与诸弟无复同生者,凡此类,无为不多方忄吴之,纵不全信,足使豺狼疑惑。
"《南齐书·薛渊传》。 虏遣将薛道标寇寿春,太祖以道标渊之亲近,敕齐郡太守刘怀慰云云,令为渊书与道标示购之之意。 "
◇敕柳世隆"建元二年"
历阳城大,恐不可卒治,正宜断隔之,深为保固。
处分百姓,若不将家守城,单身亦难可委信也。
"《南齐书·柳世隆传》"
吾更历阳外城,若有贼至,勒百姓守之,故应胜割弃也。
"同上。 "
比思江西萧索,二豫两办为难。
议者多云,省一足一,於事为便。
吾谓非乃乖谬,卿以为云何?可具以闻。
"同上。 垣崇祖既破虏,上欲罢并二豫,敕世隆。 "◇敕周山图"建元二年"知卿绥边抚戎,甚有次第,应变策略,悉以相委。
恐列丑未必能送死,卿丈夫无可藉手耳。
"《南齐书·周山图传》。 上策虏必不出淮阴,乃敕山图。 "
卿当尽相帅驭理,每存全重,天下事唯同心力,山岳可摧。
然用兵当使背后无忧虑,若后冷然,无横来处,闭目痛打,无不摧碎。
吾政应铸金,待卿成勋耳。
若不藉此平四州,非丈夫也。
努力自运,勿令他人得上功。
"《南齐书·周山图传》。 是时淮北四州起义,上使山图自淮入清,倍道应赴,敕山图。 "
◇手敕饷周盘龙妾杜氏
饷周公阿杜。
"《南齐书·周盘龙传》。 上送金钗镊二十八,手敕。 又《南史》四十六。 "◇敕陈显达"建元二年"
虏经破散后,当无复犯关理。
但国家边防,自应过存备豫。
宋元嘉二十七年后,江夏王作南兖,徙镇盱眙,沈司空亦以孝建初镇彼,政当以淮上要於广陵耳。
卿谓前代此处分云何?今佥议皆云卿应据彼地,吾未能决。
乃当以扰动文武为劳。
若是公计,不得惮之。
"《南齐书·陈显达传》"
◇敕柳世隆"建元三年"
比有北信,贼犹治兵在彭城,年已垂尽,或当未必送死。
然豺狼不可以理推,为备或不可懈。
彼郭既无关要,用宜开除,使去金城三十丈政佳耳。
发民治之,无嫌。
若作三千人食者,已有几米?可指牒付信还。
民间若有丁多而细口少者,悉令戍,非疑也。
"《南齐书·柳世隆传》"
昨夜得北使启,锺离间贼已渡淮,既审送死,便当制加剿扑。
卿好参候之,有急,令诸小戍还镇,不可贼至不觉也。
贼既过淮,不容迩退散,要应有处送死者,定攻寿阳,吾当遣援军也。
"《南齐书·柳世隆传》"
吕安国近在西土,断郢、司二境上杂民,大佳,民殆无惊恐。
近又令垣豫州断其州内商,得崇祖启事,已行竟,近无云云,殊称前代旧意。
卿视兖部中可行此事不?若无所扰,春便就手也。
"《南齐书·柳世隆传》"
◇敕崔文仲"建元三年"
北间起义者众,深恐良会不再至,卿善奖沛中人,若能一时攘袂,当遣一佳将直入也。
"《南齐书·崔祖思传》"
◇敕江谧"建元三年"
江谧寒士,诚当不得竞等华侪。
然甚有才干,堪为委遇,可迁掌吏部。
"《南齐书·江谧传》"◇敕周盘龙"建元三年"
角城涟口,贼始复进,西道便是无贼,卿可率马步下淮阴,就安民军。
锺离船少,政可致衣仗数日粮,军人抚淮步下也。
"《南齐书·周盘龙传》"
◇与王珍国手敕
卿爱人治国,甚副吾意也。
"《梁书·王珍国传》。 迁南谯太守,治有能名,齐高帝手敕。 "
"《南齐书·高帝纪》上有升明元年闰月出屯新亭教,编入《江淹集》中。 "
◇敕国内令
国内殊死以下,今月才五日昧爽以前,一皆原赦,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五斛,府州所领,亦同荡然。
"《南齐书·高帝纪》上。 升明三年三月丁巳下令。 "
◇上表诛黄回"升明二年四月"
黄回出自厮伍,本无信行,仰值泰始,谬被驱驰,阶藉风云,累明显位。
及沈攸之作逆,事切戎机,臣暗於知人,冀其搏噬,遣统前锋,竟不接刃。
军至郢城,乘威迫胁,陵掠所加,必先尊贵。
武陵王马器服咸被虏夺,城内文武,剥剔靡遗。
及至还都,纵恣弥甚,先朝御服,犹有二舆,弓剑遗思,尚在车府,回遂启求,以拟私用,僭侮无厌,罔顾天极。
又广纳逋亡,多受劫盗,亲信此等,并为爪牙。
观其凶狡,忧在不测。
恶积罪著,非可含忍,应加剿除,以明国宪。
寻其衅状,实宜极法,但尝经将帅,微有尘露,罪疑从轻,事炳前策,请在降减,特原余嗣。
臣过荷隆寄,言必罄诚,谨陈管穴,式遵宏典,伏愿圣明,特垂允鉴。
臣思不出位,诚昧甄才,追言既往,伏增惭恧。
"《宋书·黄回传》。 沈攸之反,回与新亭诸将帅谋应袁粲,攻齐王於朝堂,事既不果,齐王抚之如旧。 至是,以回终为祸乱,乃上表诛之。 "
◇与褚渊袁粲书
下官常人,志不及远。
随运推斥,妄践非涯,才轻任重,夙宵冰惕。
近值国危,含气同奋,况在下官,宁吝身命。
履冒锋炭,报效恒理,而褒嘉之典,偏见甄沐,贵登端戎,秩加爵士,瞻言霄衢,魂神震坠。
下官奉上以诚,率性无矫,前后忝荷,未尝固让。
至若今授,特深忄匡迫。
实以衔恩先旨,义兼陵阙,识蔽防萌,宗戚构祸,引诮归咎,既已颜,乃复乘灾求幸,藉乱取贵,斯实国之耻,非臣子所忍也。
且荣不可滥,龙不可昧,乞蠲中候,请停增邑,庶保止足,输效淮湄。
如使伐匈奴,凯归反旆,以此受爵,不复固辞矣。
"《南齐书·褚渊传》。 元徽二年,太祖既平桂阳,迁中领军领南兖州,增户邑。 太祖固让,与渊及卫军袁粲书。 "
◇与虞玩之书
张华为度支尚书,事不徒然。
今漕藏有阙,吾贤居右丞,已觉金粟可积也。
"《南齐书·虞玩之传》。 元徽中为右丞,时太祖参政,与玩之书。 又见《通典》二十二。 "
◇与江夏内史书
汝既入朝,当须文武兼资,人与汝意合者,委以后事,世隆其人也。
"《南齐书·柳世隆传》。 朝廷疑惮沈攸之,密为之备,太祖与世祖书。 "◇报沈攸之书
辱足下诮书,交道不终,为耻已足。
欲下便来,何故多罔君子。
吾结发入仕,岂期远大,盖感子路之言,每不择官而宦。
逮文帝之世,初被圣明鉴赏;及孝武之朝,复蒙英主顾眄。
因此感激,未能自反。
及与足下敛袂定交,款著分好,何尝不劝慕古人国士之心,务重前良忠贞之节。
至於契阔杯酒,殷勤携袖,荐女成姻,志相然诺,义信之笃,谁与间之。
又乃景和陵虐,事切忧畏,明帝正位,运同休显,启臆论心,安危岂贰。
元徽之季,听高道庆流言,欲相讨伐,发威施敕,已行内外。
于时臣子钳口,道路以目。
吾以分交义重,患难宜均,犯陵白刃,以相任保。
悖主手敕,今封送相示。
岂不畏威,念周旋之义耳。
推此阴惠,何愧怀抱,不云足下猥含祸讠皮。
前遣王思文所牒朝事,盖情等家国,共详衷否,虚心小大,必以先输。
问张雍州迁代之日,将欲谁拟?本是逆论来事,非欲代张,乃封此示张,激使见怒。
若张惑一言,果兴怨恨,事负雅素,君子所不可为,况张之奉国,忠亮有本,情之见与,意契不贰邪?又张雍州启事,称彼中蛮动,兼民遭水患,敕令足下思经拯之计。
吾亦有白,论国如家,布情而往,每思虚达。
事之相接,恒必猜离。
反谓无故遣信,此乃觇察。
平谅之襟,动则相阻,伤负心期,自谁作故?先时足下遣信,寻盟敦旧,厉以笃终,吾止附还白,申罄情本,契然远要,方固金石。
今日举错,定是谁恧久言邪?元徽末德,执亡祀,足下备闻,无待亟述。
太后惟忧,式遵前诰,兴毁之略,事属鄙躬黜昏树明,实惟前则,宁宗静国,何愧前修。
废立有章,足下所允,冠弊之讥,将以何语?封为郡王,宁为失礼?景和无名,方之不愈乎?龙逢自匹夫之美,伊、霍则社稷之臣,同异相乘,非吾所受也。
登斋有赏,寿寂已蒙之於前;同谋获功,明皇亦行之於昔。
此则接踵成事,谁敢异之。
谓其大收宫女,劫夺天藏,器械金宝,必充私室。
必若虚设市虎,亦可不翅此言;若以此诈民,天下岂患无眼。
心苟无瑕,非所耿介。
甲杖之授,事既旧典,岂见有任镇邦家,勋经定主,而可得出入轻单,不资宠卫!斯之患虑,岂直身忧。
祗奉此恩,职惟事理。
朱方之牧,公卿佥意,吾亦谓微勋之次,无忝一州。
且魏、晋旧事,帝乡蕃职,何尝豫州必曹,司州必马?折胶受柱,在体非愧。
袁粲据石头,足下无不可;吾之守东府,来告便谓非。
动容见疾,频笑入戾,乃如是乎!
袁粲、刘秉,受遇深重,家国既安,不思抚镇,遂与足下表里潜规,据城之夜,岂顾社稷。
幸天未长乱,宗庙有灵,即与褚卫军协谋义断,以时殄灭。
想足下闻之,怅然孤沮。
小儿忝侍中,代来之泽,遇直上台,便呼一家两录。
发不择言,良以太甚。
吾之方寸,古列共言,乃以陶、庾往贤,大见讥责,足下自省,讵得以此见贻邪?比踪夷、叔,论吾则可,行过桀、跖,无乃近诬哉!
谓吾不朝,此则良诲,朝之与否,想更问之。
下受先帝之恩施,拥戎西州。
鼎湖之日,率土载奔,而宴安中流,酣饮自若,即怀狼望,陵侮皇朝。
晋熙殿下,以皇弟代镇,而断割候迎,罔蔑宗子,驱略士马,悉以西上,郢中所遗,仅余劣弱。
昔征茅不入,犹动义师,况荆州物产,雍、昏、交、梁之会,自足下为牧,荐献何品?良马劲卒,彼中不无,良皮美,商赂所聚。
前后贡奉,多少何如?唯闻太官时纳饮食耳。
桂阳之难,坐观成败,自以雍容汉南,西伯可拟。
赖原即大世,非望亦消。
又招集逋亡,断遏行侣,治舟试监,恒以朝廷为族的,秣马按剑,常愿天下有风尘,为人臣者,固若是邪!至乃不遵制书,敕下如空,国恩莫行,命令拥隔,诏除郡县,辄自板代,罢官去职,禁还京师。
凶人出境,无不千里寻蹑,而反募台将,来必厚加给赏。
太妃遣使市马,赍宝往蜀,足下悉皆断折,以为私财,此皆远迩共闻,暴於视听。
主上睿明当璧,宇县同庆,绝域奉贽,万国通书,而盘桓百日,始有单骑,事存送往,於此可征。
不朝如此,谁应受诮?反以见呵,非所反侧。
今乃勒兵以窥象馆,长戟以指魏阙,不亦为忠臣孝子之所痛心疾首邪?贤子元琰,获免虎口,及凌波西迈,吾所发遣。
犹推素怀,不畏嗤嗤。
足下尚复灭君臣之纪,况吾布衣之交乎?遂事不谏,既往难咎。
今六师西向,为足下忧之。
"《南齐书·张敬儿传》。 按:《周传》云:「沈攸之送绝交书,太祖口授令裁答。 」则此书所作,而其大略乃高帝口授也。 今故编入高帝文。 "
◇与王广之书黄回虽有微勋,而罪过转不可容。
近遂启请御大小二舆,为刺史服饰,吾乃不惜为其启闻,政恐得舆,复求画轮车。
此外罪不可胜数,弟自悉之。
今启依法。
"《南齐书·王广之传》"
◇书
吾今至破岗,在路粗可。
寻还,迟见卿不远,愿信知卿深意也。
"《淳化阁帖》"
◇与崔祖思书
明居士标意可重,吾前旨竟未达邪?小凉欲有讲事,卿可至彼,具述吾意,令与庆符俱归。
不食周粟而食周薇,古犹发议。
在今宁得息谈邪?聊以为笑。
"《南齐书·明僧绍传》"
◇与王延之书
韬云卿未尝有别意,当缘刘家月旦故邪?"《南齐书·王延之传》。 延之为江州刺史,每致饷下都,阮韬与朝士同列。 太祖闻其如此,与延之书。 "
◇譬刘悛书
承至性毁瘵,转之危虑,深以酸怛。
终哀全生,先王明轨,岂有去缣纩,彻温席,以此悲号,得终其孝性邪?当深顾往旨,少自抑勉。
"《南齐书·刘悛传》"
◇报武陵王晔
见汝二十字,诸儿作中最为优者。
但康乐放荡,作体不辩有首尾,安仁、士衡,深可宗尚,颜延之抑其次也。
"《南齐书·武陵王晔传》。 晔作短句,诗学谢灵运体,以呈上报。 "
◇答刘善明
省所献《杂语》,并列圣之明规,众智之深轨。
卿能宪章先范,纂镂情识,忠款既昭,渊诚肃著,当以周旋,无忘听览也。
"《南齐书·刘善明传》。 善明上表陈事,又撰《贤圣杂语》奏之,托以讽谏,上答。 "
◇又答刘善明
具卿忠谠之怀。
夫赏罚以惩守宰,饰馆以待遐荒。
皆古之善政,吾所宜勉。
更撰新礼,或非易制。
国学之美,已敕公卿。
宣阳门今敕停。
寡德多阙,思复有闻。
"《南齐书·刘善明传》。 善明又谏起宣阳门,表陈宜明守宰赏罚;立学校,制齐礼;广开宾馆,以接邻国。 上又答。 "
◇答萧景光
风俗沦败,二十余年以吾当之,岂得顿埽?幸得数载尽力,救苍生者,必有功於万物也。
治天下者,虽圣人犹须良佐,汝等各各自竭,不忧不治也。
"□□□□□□□景先启称上德化之美,上答之。 "◇答杨公则启经略之宜"建元三年"
文弘罪不可恕,事中政应且加恩耳。
卿若能袭破白水,必加厚赏。
"《南齐书·氐羌传》。 晋寿太守启经略之宜,上答。 "◇答褚渊"建元中。 "
公所道臧荣绪,吾甚志之。
其有史翰,欲令入天禄,甚佳。
"《南齐书·臧荣绪传》"
◇即位告天文
皇帝臣道成敢用玄牡,昭告皇皇后帝。
宋帝陟鉴干序,钦若明命,以命於道成。
夫肇自生民,树以司牧,所以阐极则天,开元创物,肆兹大道。
天下惟公,命不于常。
昔在虞、夏,受终上代,粤自汉、魏、揖让中叶,咸炳诸典谟,载在方册。
水德既微,仍世多故,实赖道成匡拯之功,以弘济於厥艰。
大造颠坠,再构区宇,宣礼明刑,缔仁缉义。
晷纬凝象,川岳表灵,诞惟天人,罔弗和会。
乃仰协归运,景属与能,用集大命於兹。
辞德匪嗣,至於累仍,而群公卿士,庶尹御事,爰及黎献,至於百戎,佥曰「皇天眷命,不可以固违,人神无托,不可以旷主」。
畏天之威,敢不祗从鸿历。
敬简元辰,虔奉皇符,升坛受禅,告类上帝,以永答民衷,式敷万国。
惟明灵是飨!"《南齐书·高帝纪》下,又见《南史》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