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王筠
筠字元礼,一字德柔,小字养楫子,天监中为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
除尚书殿中郎,迁太子洗马中舍人,出为丹阳尹丞,北中郎谘议参军,迁中书郎兼宁远湘东王长史,行府国郡事,除太子家令。
普通末除尚书吏部郎,迁太子中庶子,领羽林监。
又改领步兵校尉,中大通中迁司徒左长史,出为贞威将军临海太守。
大同初,为云麾豫章王长史,迁秘书监,除太府卿,迁度支尚书。
中大同初,徙光禄大夫,迁云旗将军司徒左长史,简文帝即位,为太子詹事,有集十一卷,中书集十一卷,临海集十一卷,左佐集十一卷,尚书集九卷。
◇芍药赋"梁书王筠传,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文佚。 "
◇蜀葵花赋
惟兹奇草,迁花西道,凌金坂之威夷,跨玉津之浩浩。
值油云之广临,属光风之长埽。
仰椒屋而敷荣,值兰房而舒藻。
迈众芳而秀出,冠杂卉而当闱。
既扶疏而云蔓,亦灼烁而星微。
布护交加,蓊茸纷葩。
疏茎密叶,翠萼丹华。
"《艺文类聚》八十一"◇为王仪同莹初让表
执玉献金,卒先五等,亲冕迎轺,光导百辟。
坐阶远大,遂致隆满。
自位升朝首,职冠礼闱,辞满之愿将际,致仁之请方奏。
而思渥恩皆,昭奖必被,宠章爰降,朝野惊瞩。
是以安石归禾固请,元规终以致让。
况臣才质空疏,器量庸浅,而可以妄参铉席,貌槐庭。
"《艺文类聚》四十七"
◇为第六叔让重除吏部尚书表
臣闻专刂犀截雁,必俟昆吾之锋;逐日追风,信资伯乐之骏。
未有骖驾蹇足,而方骋遥途;采艺铅刀,而求其断割。
伏惟则哲为体,事艰历代,明别攸寄,义重前王。
必使玉石薰莸,区别靡杂,泾渭玄黄,条流不爽。
自非伯豪之天下能称,仲子之时人归德,孝先之拔真抑伪,巨源之黜恶举善,然后可以铨镜流品,平均衡石。
"《艺文类聚》四十八"◇为从兄让侍中表至如元勋旧儒之胄,积德累仁之基;九世七叶之华,相韩事汉之贵。
不然,则子骏之学洞古今,平子之思侔造化,仲宣之辩识无滞,次仲之解经不穷。
然后可以喻旨公卿,问对帷,陪六尺之舆,通四方之意。
求之微臣,此途顿隔。
"《艺文类聚》四十八,《初学记》十二,《御览》二百十九。 "
◇上太极殿千夫表
四海为家,义存威重,万国来朝,事惟壮观。
宪北辰之居所,正南面之尊贵。
绣而镂槛,延曜光辉。
虬柱虹梁,杳冥云雾。
非许邺之敢伦,岂雍豫之能拟?且工徒乐业,庶民自竞,一劳永逸,不日而成。
信可以宴飨百神,朝觐群后者矣。
臣过荷宠荣,禄秩优润,谨牵丹款,上夫一千。
不足微申凫跃,伏深惭悚。
"《艺文类聚》六十二"◇答湘东王示忠臣传笺
窃以孝实天经,忠为令德,百行攸先,一心靡忒。
昔淮南《鸿烈》,事无的准;沛王通论,义止儒术。
东平获誉,良为片言,临淄见称,文辞小道。
孰若理冠君亲,义兼臣子。
谨当宣示遐迩,光扬德音。
"《艺文类聚》二十"
◇与诸儿书论家世集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世擅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
」沈少傅约常语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
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
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梁书·王筠传》,《南史》二十二。 "
◇与长沙王别书筠顿首顿首,高秋凄爽,体中何如。
愿比胜纳,承入东礼拜,用深倾仰。
昔藩后遨游不无是事,或龙舟水嬉,或临川送远,金飞旆,泛此安流,犹复见重良书,以为盛德。
未有选日简辰,归诚系念,寻法城之游,逗祗园之聚,翘心赞叹,无目譬说。
仆夙疾增瘵,蹇废蓬门,不获执离,弥深倾懑。
愿敬勖,白书不次。
王筠顿首顿首。
"《广弘明集》二十八上"
◇与东阳盛法师书
菩萨戒弟子王筠法名慧炬稽首和南:问讯东阳盛法师。
弟子昔因多幸,早蒙觐接,岁月推流,逾三十载,钦慕风德,独盈怀抱,间以山川,无由礼敬。
司马参军,仰述存眷,曲垂访忆。
既荷录旧之情,兼佩殷勤之旨,欢欣顶戴,难为譬说。
仰承垂和履福,享年九十有四。
嗤绛人之未高,同殷宗之遐寿。
且耳长直已过顶,齿刚会不先落,延华驻彩,怡神辅性,自非宿殖善因,何以招斯胜果?尊年尚齿之诚,怀德敦旧之款,依风慕道之深,欣羡景仰之至,兴居在念,寤寐载怀。
弟子恨此樊笼,迫兹缨锁,无由问道,抚躬如失。
庶心期冥会,咫尺江山,道术相忘,弃置形迹,惟愿敬勖,保此期颐,赤松朱发。
复何足贵,飞锡腾躯。
真在旦夕,指陈丹款。
殊未伸畅,傥惠一言,岂不幸甚!弟子筠稽首和南。
"《广弘明集》二十四"
◇与云僧正书弟子孤子筠顿首稽首和南:弟子衅结幽明,备婴茶蓼,攀援崩踊,髓糜溃,寻绎烦冤,肝肠寸断,号天叩地,永隔精诚,舍命捐躯,终无补益。
思欲仰福,广为法事,以伸罔极之痛,少寄追慕之诚,铸像度僧,仰遵法教,建斋设会,务依经典,敷说大乘,诱度群生,其福不浅。
仰惟大正法师,道心纯淑,至德凝深,智包空有,照通真俗,多闻不穷,机辩无碍,一代师匠,四海推崇。
弟子宿值善因,早蒙亲眷,情同骨肉,义等金兰。
外书所谓冥契神交,内典则为善友知识,敬藉微绿,敢陈大愿,来岁夏中,欲仰请讲说。
弘法之情,既无彼此,眷爱之深,特希降屈,公私道俗,要请既多,故预谘闻,必愿允遂,岂圆一旦?忽有斯白,临纸崩衄,厝言无次。
弟子孤子主筠顿首稽首和南。
"《广弘明集》二十八上"◇答释法云书
筠和南,辱告,垂示上答臣下审《神灭论》,窃闻亻爱然有见,礼典之格言,今则不灭,法教之弘旨。
但纱相虚玄,神功凝静,自非体道者,岂能默领其宗?不有知机者,无由冥应其会。
圣主迹同万机,心游七净,哀愍群生,妪煦庶物,涤彼盖缠,勖以解慧,其蒙惑,跻之仁寿,信大哉为君,善于智度者也。
弟子世奉法言,家传道训,而学浅行疏,封累犹轸,既得餐禀圣教,预闻弘诱,一音得解,万善可偕,跃之情,无以譬说。
弟子王筠和南。
"《弘明集》十"
◇与瑗律师书
筠和南,至节过念,哀慕深至,情不可任,寒凝道体何如想比清豫,弟子羸劳,每恶忄弊,何理眷请勤御,比日来叙遣白。
王筠和南。
"《淳化阁帖》四"
◇云阳记车箱阪下有黎园一顷,树数百株,青翠繁密,望如车盖。
◇奉和皇太子忏悔应诏诗序
奉和皇太子忏悔诗,仍上皇宸极,圣旨即疏降同,所用十韵,私心庆跃,得未曾有,捃采余韵,更题鄙拙。
"《广弘明集》三十上"
◇自序
余少好钞书,老而弥笃,虽遇见瞥观,皆即疏记。
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
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载矣。
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钞,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钞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钞录,大小百余卷,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
"《梁书·王筠传》,《商史》二十二。 "
◇昭明太子哀册文蜃辂俄轩,龙骖步,羽《寿羽》前驱,云北御,"艺文类聚作「北亻素」。 "皇帝哀继明之寝辉。
"艺文类聚作「曜」。 "痛嗣德之殂芳。
御武帐而凄恸,临甲观而增伤。
式稽令典,载扬鸿烈。
诏撰德于旌旒,永传徽于舞缀,其辞曰:
式载明两,实惟少阳。
既称上嗣,且曰元良。
仪天比峻,俪景腾光。
奉祀延福,守器传芳。
睿哲膺期,旦暮斯在。
外弘庄肃,内含和恺。
识洞机深,量苞瀛海。
立德不器,至功弗宰。
宽绰居心,温恭成性。
循时"艺文类聚作「修襟」。 "孝友,率由严敬。
咸有种德,惠和齐圣。
三善递宣,万国同庆。
轩纬掩精,阴羲驰位。
缠哀在疚,殷忧衔恤。
需泣无时,蔬饣不溢,礻覃遵逾月,哀号未毕。
实惟监抚,亦嗣郊。
问安肃肃,视膳恂恂。
金华玉ロ,玄驷班轮。
隆家干国,主祭安民。
光奉成务,万机是理。
矜慎庶狱,勤恤关市。
诚存隐恻,容无愠喜。
殷勤博施,绸缪思纪。
爰初敬业,离经断句。
奠爵崇师,卑躬待傅。
宁资导习,匪劳审谕。
博约是司,时敏斯务。
辨究空微,思探几赜。
驰神图纬,研精爻画。
沈吟典礼,优游方册。
餍饫膏腴,含咀肴核。
括衷流略,包举艺文。
遍该缃素,殚极丘坟。
胜帙充积,儒墨区分。
瞻河闱训,望鲁扬芬。
吟咏性灵,岂惟薄伎。
属词婉约,缘情绮靡。
字无点窜,笔不停纸。
壮思泉流,清章云委。
总览时才,网罗英茂。
学穷优洽,辞归繁富。
或擅谈丛,或称文囿。
四友推德,七子惭秀。
望苑招贤,华池爱客。
托乘同舟,连舆接席。
ゼ文藻,飞觞泛。
恩隆置醴,赏逾赐璧。
徽风违被,盛业日新。
仁器非重,德易遵。
泽流兆庶,福降百神。
四方慕义,天下归仁。
云物告征,褰象。
星霾恒耀,山颓朽壤。
灵仪上宾,德音长往,具僚无荫,谘承安仰。
呜呼哀哉,皇情悼愍,切心缠痛,胤嗣长号。
跗萼增恸,慕结亲游。
悲动氓众,忧若殄邦,惧同折栋。
呜呼哀哉,首夏司开,麦秋纪节。
容卫徒警,菁华委绝。
书幌空张。
谈筵罢设。
虚馈饣蒙々,孤灯翳翳。
呜呼哀哉。
简辰请日,筮合龟贞。
幽埏夙启,玄宫献成。
武校齐列,文物增明。
昔游漳滏,宾从无声。
今归郊郭,徒御相惊。
呜呼哀哉,背□□以远徂,□青门而徐转。
指驰道而讵前,望国都而不践。
陵修阪之威夷,游平原之悠缅。
骥蹀足以酸嘶,挽凄锵而流泫。
呜呼哀哉,混哀音于箫籁,变愁容千天日。
虽夏木之森阴,返寒林之萧瑟。
既将反而复疑,如有求而遂失。
谓天地其无心,遽永潜于容质。
呜呼哀哉,即玄宫之冥漠,安神寝之清关。
传声华于懋典,观德业于徽谥。
悬忠贞于日月,播鸿名于天地。
惟小臣之纪言,实含毫而无愧。
呜呼哀哉。
"《昭明太子传》,《艺文类聚》十六。 "
◇问善寺碑
妙门关键,辟之者既难,法海波澜,游之者未易。
是以轩称俊圣,尧曰钦明,韶有美善之风,文武致时雍之业。
地平天成,惟事即世。
移风易俗,匪止今身。
至如访道峒山,乘风独远,凝神汾水,然自丧。
咸宗仰黄老之淡,景慕神仙之术,斯盖不度群生,事局诸巳。
笃而为论,道有未弘。
薰风露,散馥流甘。
璧月珠星,联华叶;修幡绕于云根,和铃响于天外。
玉池动而扬文,宝树摇而成乐,铭曰:
亭亭切汉,耿介凌烟。
层甍霞耸,飞栋星悬。
"《艺文类聚》七十六"
◇国师草堂寺智者约法师碑
结宇山椒,疏坏幽岫。
蓄云泄雨,霭映房栊。
浴日涵星,翻光池沼。
震居暇豫,留思幽微。
研精经藏,探求法宝。
香城实相之谈,金河常乐之说。
究竟微妙,洞达幽玄。
掖庭为道心之宫,华林构重云之殿。
师子之座,高广干灯王。
听法之筵,众多干方丈。
开宝丞之奥典,阐金字之微言。
显证一乘,宣扬三慧,辩才无阂,游戏神通。
莫不皆悟无生,咸知妄想,随类得解,俱会真如。
铭曰:
形在江湖,心超祗鹫。
思协风云,量包宇宙。
轩瞅苍波,窗承翠岭。
须枕烟露,持光景。
"《艺文类聚》七十六"◎王述
述,天临中兼都令史。
◇丹阳琅邪二郡断搜捕议
京邑翼翼,四方所视民渐至化,必被万国。
今祈寒暑雨,人尚无怨,况去俗入真,所以可悦,谓断之为是。
"《广弘明集》二十六"
◎皇侃侃,吴郡人,吴侍中象九世孙,师事贺。
天监中兼国子助教,拜员外散骑侍即,有《丧服文句义疏》十卷,《丧服问答目》十三卷,《礼记义疏》九十九卷,《礼记讲疏》四十八卷,《孝经义疏》三卷,《论语义疏》十卷。
◇论语义疏叙
《论语通》曰:《论语》者,是孔子没后七十弟子之门徒,共所撰录也。
夫圣人应世,事迹多端,随感而起,故为教不一,或负御众,服龙衮于庙堂之上;或南面聚徒,衣缝掖于黉校之中,但圣师孔子,符应颓周,生鲁长宋,游历诸国,以鲁哀公十一年冬,从卫反鲁,删诗定礼于洙泗之间,门徒三千人,达者七十有二。
但圣人虽异,人者神明,而同人者五情,五情既同,则朽没之期亦等,故叹发吾衰,悲因逝水,托梦两楹,寄歌颓坏。
至哀公十六年,哲人其萎,徂背之后,过隙区驻。
门人痛大山长毁,梁木永摧,隐几非昔,离索行泪,微言一绝,景行莫书。
于是弟子佥陈往训,各记旧闻,撰为此书,成而实录。
上以尊仰圣师,下则垂轨万代,既方为世典,不可无名。
然名书之法,必据体以立称,犹如以孝为体者,则谓之《孝经》,以庄敬为体者,则谓之《礼记》。
然此书之体,适会多途,皆夫子平生应机作教,事无常准,或与时君抗厉,或共弟子抑扬,或自显示物,或混迹齐凡,问同答异,言近意深,《诗》《书》互错综,典诰相纷纭,义既不定于一方,名故难求乎诸类,因题《论语》两字,以为此书之名也。
但先儒后学,解释不同,凡通此论字,大判有三途第一,舍字制音,呼之为偷。
一舍音依字,而号曰论,一云伦论二称,义无异也。
第一舍字从音为伦说者,乃众的可见者,不出四家,一云伦者次也。
言此书事义相生,首末相次也,二云伦者理也。
言此书之中,蕴含万理也,三云伦者纶也,言此书经纶今古也,四云伦者轮也,言此书义旨周备,圆转无穷,如车之轮也,第二舍音依字为论者,言此书出自门徒,必先详论,人人佥允,然后乃记,记必已论,故曰论也。
第三,云伦、论无异者,盖是楚夏音殊、南北语异耳。
南人呼伦事为论事,北士呼论事为伦事,音字虽不同,而义趣,犹一也。
侃案三途之说,皆有道理,但南北语异如何,似未详师说,不取,今亦舍之,而从音依字。
二途并录,以会成一义。
何者?今字作论者,明此书之出,不专一人,妙通深远,非论不畅,而音作伦者,明此书义含妙理,经纶今古,自首臻末,轮环不穷,依字则证事立文,取音则理为义,义文两立,理事双该,圆通之教,如或应示,故蔡公为此书为圆通之喻。
云物有大而不普,小而兼通者,譬如巨镜百寻,所照必偏,明珠一寸,鉴包六合,以蔡公斯喻,故言论语小而圆通,有如明珠,诸典大而偏用,譬如巨镜,诚哉是言也,语者,论难答述之谓也。
《毛诗传》云:「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郑注《周礼》云:「发端曰言,答述为语。
」今案此书,既是论难答述之事,宜以论为其名,故名为《论语》也,然此语是孔子在时所说,而论是孔子没后方论,论在语后,应曰语论,而今不曰语论,而云论语者,其义有二:一则恐后有穿凿之嫌,故以语在论下,急标论在上,示非率尔故也,二则欲现此语,非徒然之说,万代之绳准,所以先论已,以备有圆周之理,理在于事前,故以论居语先也。
又此书遭焚烬,至汉时合壁所得,及口以传授,遂有三本,一曰古论,二曰齐论,三曰鲁托。
既有三本,而篇章亦异,古论分《尧曰》下章子张问更为一篇,合二十一篇,篇次以《乡党》为第二篇,《雍也》为第三篇,内倒错不可具说。
《齐论》题目,与《鲁论》大体不殊,而长有《问王》《知道》二篇,合二十二篇,篇内亦微有异。
《鲁论》有二十篇,即今日所讲者是也。
寻当昔撰录之时,岂有三本之别?将是编简缺落,口传不同耳。
故刘向《别录》云:鲁人所学,谓之《鲁论》,齐人所学,谓之《齐论》,合壁所得,谓之《古论》。
而古论为孔安国所注,无其传学者,《齐论》为琅邪王卿等所学,《鲁论》为太子太傅夏侯胜、及前将军萧望之少傅夏侯建等所学,以此教授于侯王也。
晚有安昌侯张禹就建学《鲁论》,兼讲齐说,择善而从之,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
至汉顺帝时,有南郡太守扶风马融字季长,建安中,大司农北海郑玄字康成,又就鲁论篇章,改齐验古,为之注解。
汉鸿胪卿吴郡苞咸字子良,又有周氏不悉其名,至魏司空颍川陈群字长文,太常东海王肃字子雍,博士敦煌周生烈,皆为义说。
魏末,吏部尚书南阳何晏字平叔,因鲁论集季长等七家,又采古论孔注,又自下己意,即世所重者,今日所讲,即是《鲁论》,为张侯所学何晏所集者也。
晋太保河东卫字伯玉,晋中书令兰陵缪播字宣则,晋广陵太守高平栾肇字永初,晋黄门郎颍川郭象字子玄,晋司徒济阳蔡谟字道明,晋江夏太守陈国袁宏字叔度,晋著作郎济阳江淳字思俊,晋抚军长史蔡系字子叔,晋中书郎江夏李充字宏度,晋廷尉太原孙绰字兴公,晋散骑常侍陈留周环字道夷,晋中书令颍阳范宁字武子,晋中书令琅邪王珉字季瑛:右十三家为江熙字太和所集。
侃今之讲,先通何集,若江集中诸人有可采者,亦附而申之。
其又别有通儒解释,于何集无好者,亦引取为说,以示广闻也。
然《论语》之书,包于五代二帝三王,自尧至周,凡一百四十人,而孔子弟子不在其数,孔子弟子有二十七人,见于《论语》也,而古史改则云三十人,谓林放、澹台灭明、阳虎亦是弟子数也。
"《论语义疏》日本国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