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孙盛"一"
盛字安国,统从弟。
为著作佐郎,出补浏阳令,历参陶侃、庾亮、庾翼、桓温军事。
从温平蜀,封安怀县侯,迁从事中郎;从平洛,进封吴昌县侯,补长沙太守,迁秘书监,加给事中。
卒年七十二。
有《魏氏春秋》二十卷,《晋阳秋》三十二卷,《集》十卷。
◇镜赋"序"
余昔于吴市得见青明镜,即异之。
及日映水,光采流曜,有殊众鉴,乃始知旷世金精,实不赀之异物也。
"《北堂书钞》一百三十六"
◇奏事
诸违令私作铠一领,角弩力七石以上一张,戟十枚以上,皆弃市。
"《御览》三百五十三"
◇作南苍令教
且欲先婚配境内,然后督其农桑。
"《御览》八百二十二"
◇与罗君章书"君章名含"
省《更生论》,括囊变化,穷寻聚散,思理既佳,又指味辞致亦快,是好论也。
然吾意犹有同异。
以今万物化为异形者,不可胜数,应理不失,但隐显有所载。
然今万化犹应多少,有还得形者无,缘尽当须冥远,耳目不复开逐,然后乃复其本也。
吾谓形既粉散,知亦如之,纷错混淆,化为异物,他物各失其旧,非复昔日,此有情者所以悲叹。
若然,则足下未可孤以自慰也。
"《弘明集》五"
◇太伯三让论
孔子曰:「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郑玄以为托采药而行,一让也;不奔丧,二让也;断发文身,三让也。
三者之美,皆隐蔽而不著。
王肃曰:「其让隐,故民无得而称焉。
」盛谓玄既失之,而肃亦未为畅也。
玄之所云,三迹显然,天下所共见也。
何得云隐而未著乎?三迹苟著,则高让可知,亦复不得云其让隐也。
盖泰伯之出,让迹已露,不奔丧故一事耳。
断发之言,与《左传》明文相背,又不经也。
然则称三让者,其在古公至文王乎?周之王业,显于父,受命于昌,泰伯率览,弃周太子之位,一让也。
假托逊遁,受不赴丧之讥,潜推大美,二让也。
无胤嗣而不养仲雍之子以为己后,是其深思远防,令周嫡在昌,天人叶从,四海悠悠,无复纤芥疑惑,三让也。
凡此三者,帝王之业。
故孔子曰「三以天下让」,言非其常让若臧札之伦者也。
"《艺文类聚》二十一,《御览》四百二十四"◇老聃非大贤论
顷获闲居,复伸所咏。
仰先哲之玄微,考大贤之灵术。
详观风流,究览行止,高下之辨,殆可仿佛。
夫大圣乘时,故迹浪于所困;大贤次微,故与大圣而舒卷。
所因不同,故有揖让与干戈,迹乖次,微道亚,故行藏之轨莫异。
亦有龙虎之从风云,形声之会影响,理固自然,非召之也。
是故箕文同兆,元吉于虎兕之吻;颜、孔俱否,逍遥于匡陈之间。
唐尧则天,稷亻契翼其化;汤武革命,伊吕赞其功。
由斯以言,用舍影响之论,惟我与尔之谈,岂不信哉!何者?大贤庶几,观象知器,预袭吉凶,是以运形斯同,御治因应,对接群方,终保元吉,穷通滞碍,其揆一也。
但钦圣乐易,有待而享,钦冥而不能冥,悦寂而不能寂,以此为优劣耳。
至于中贤、第三之人,去贤有间,故冥体之道未尽自然,运用自不得玄同。
然希古存胜,高想顿足,仰慕淳风,专咏至虚;故有栖峙林壑,若巢许之伦者;言行抗辔,如老鼓之徒者,亦非故然,理自然也。
夫形躁好静,质柔爱刚,读所常习,忄曷所希闻,世俗之常也。
是以见偏抗之辞,不复寻因应之适,睹矫诳之论,不复悟过直之失耳。
按老子之作,与圣教同者,是代大匠斫骈拇咬指之喻;其诡乎圣教者,是远救世之宜,违明道若昧之义也。
六经何尝阙虚静之训、谦冲之诲哉?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寻斯旨也,则老彭之道,以笼罩乎圣教之内矣,且指说二事而已,非实言也。
何以明之?圣人渊寂,何不好哉?又三皇五帝已下,靡不制作。
是故《易》象经坟,烂然炳著,栋宇衣裳,与时而兴,安在述而不作乎?故《易》曰:「圣人作而万物睹」,斯言之证,盖指说老彭之德,有以仿佛类已形迹之处所耳,亦犹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岂若于吾言所不说相体之至也?且颜、孔不以导养为事,而老鼓养之;孔、颜同乎斯人,而老彭异之。
凡斯数者,非不亚圣之迹,而又其书往往矛盾,粗列如左:大雅缙绅,幸其弊。
盛又不达老聘轻举之旨,为欲著训戎狄,宣导殊俗乎!
若欲明宣导殊类,则左衽非玄化之所,孤游非嘉遁之举,诸夏陵迟,敷训所先,圣人之教,自近及远,未有张避险,如此之游也。
若惧祸避地,则圣门可隐,商朝鲁邦,有无如者矣。
苟得其道,则游刃有余,触地元吉,何违天心于戎貊?如不能然者,得无庶于朝隐而神仙之徒乎?昔裴逸民作《崇有》《贵无》二论,时谈者或以为不达虚胜之道者,或以为矫时流遁者,余以为「尚无」既失之矣,「崇有」亦未为得也。
道之为物,唯恍与惚,因应无方,唯变所适。
值澄氵亭之时,则司契垂拱;遇万动之化,则形体勃兴。
是以洞鉴虽同,有无之教异陈,圣致虽一,而称谓之名殊,自唐虞不希结绳,汤武不拟揖让,夫岂异哉?时运故也。
而伯阳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逸民欲执今之有,以绝古之风:吾故以为彼二子者,不达圆化之道,各矜其一方者耳。
"《广弘明集》五"
◎魏氏春秋评
◇曹公征陶谦所过多所残戮
夫伐罪吊民,古之令轨,罪谦之由,而残其属部,过矣。
"《魏志·武帝纪》注"
◇曹公哭袁绍墓
昔者先王之为诛赏也,将以惩恶劝善,永彰鉴戒。
绍因世艰危,遂怀逆谋,上议神器,下干国纪。
荐社污宅,古之制也,而乃尽哀于逆臣之冢,加恩于饕殄之室,为政之道,于斯踬矣。
夫匿怨友人,前哲所耻,税驾旧馆,义无虚涕,苟道乖好绝,何哭之有!昔汉高祖失之于项氏,魏武遵谬于此举,岂非百虑之一失也?"《魏志·武帝纪》注"
◇田丰
观田丰、沮授之谋,虽良、平何以过之?故君贵审才,臣尚量主;君用忠良,则伯王之业隆,臣奉ウ君,则覆亡之祸至。
存亡荣辱,常必由兹。
丰知绍将败,败则己必死,甘冒虎口以尽忠规。
烈士之于所事,虑不存己。
夫诸侯之臣,义有去就,况丰与绍非纯臣乎!《诗》云:「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言去乱邦,就有道可也。
"《魏志·袁绍传》注"
◇韩浩斩劫质者
案《光武纪》:建武九年,盗劫阴贵人母弟,吏以不得拘质迫盗,盗遂杀之也。
然则合击者,乃古制也。
自安顺已降,政教陵迟,劫质不避王公,而有司莫能遵奉国宪者,浩始复斩之。
故魏武嘉焉。
"《魏志·夏侯忄享传》注"
◇华歆迎降孙策为策上宾
夫大雅之处世也,必先审隐显之期,以定出处之分,否则括囊以保其身,泰则行义以达其道。
歆既无夷、皓韬邈之风,又失王臣匪躬之操,故挠心于邪儒之说,交臂于陵肆之徒,位夺于一竖,节堕于当时。
昔许、蔡失位,不得列于诸侯;州公实来,鲁人以为贱耻。
方之于歆,咎孰大焉?"《魏志·华歆传》注"◇华歆嫁赐生口
盛闻庆赏威刑,必宗于主,权宜宥恕,出自人君。
子路私馈,仲尼毁其食器;田氏盗施,《春秋》著以为讥。
斯褒贬之成言,已然之显义也。
孥戮之家,国刑所肃;受赐之室,干施所加。
若在哀矜,理无偏宥。
歆居股肱之任,同元首之重,则当公言皇朝,以彰天泽,而默受嘉赐,独为君子。
既犯作福之嫌,又违必去之义,可谓匹夫之仁,蹈道则未也。
"《魏志·华歆传》注"◇曹公哀子冲谓诸子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
《春秋》之义,立嫡以长不以贤,冲虽存也,犹不宜立,况其既没,而发斯言乎!《诗》云:「无易由言」,魏武其易之也。
"《魏志·邓哀王冲传》注"◇文聘
资父事君,忠孝道一。
臧霸少有孝烈之称,文聘著垂泣之诚。
是以魏武一面,委之以二方之任,岂直壮武见知于仓卒之间哉?"《魏志·文聘传》注"
◇曹公掾属往往加杖何夔畜毒药哲死无辱
夫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是以上下休嘉,道光化洽。
公府掾属,古之造士也,必擢时隽,搜扬英逸,得其人则论道之任隆,非其才则覆饣束之患至。
苟有疵衅,刑黜可也。
加其捶扑之罚,肃以小惩之戒,岂「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之谓与?然士之出处,宜度德投趾;可不之节,必审于所蹈。
故高尚之徒,抗心于青云之表,岂王侯之所能臣,名器之所羁绁哉?自非此族,委身世途,否泰荣辱,制之由时。
故箕子安于孥戮,柳下夷于三黜,萧何、周勃亦在缧绁,夫岂不辱,君命故也。
夔知时制,而甘其宠,挟药要群,以避微耻。
《诗》云:「唯此褊心。
」何夔其有焉!放之,可也;宥之,非也。
"《魏志·何夔传》注"◇和洽论选用不宜专尚俭节昔先王御世,观民设教,虽质文因时,损益代用,至于车服礼秩,贵贱等差,其归一揆。
魏承汉乱,风俗侈泰,诚宜仰思古制,训以约简,使奢不陵肆,俭足中礼,进无蜉蝣之制,退免采莫之讥;如此则治道隆而颂声作矣。
夫矫枉过正则巧伪滋生,以克训下则民志险隘,非圣王所以陶化民物,闲邪存诚之道。
和洽之言,于是允矣。
"《魏志·和洽传》注"
◇张辽守合肥
夫兵固诡道,奇正相资。
若乃命将出征,推毂委权,或赖率然之形,或凭掎角之势,群帅不和,则弃师之道也。
至于合肥之守,县弱无援,专任勇者则好战生患;专任怯者则惧心难保。
且彼众我寡,心怀贪堕;以致命之兵,击贪堕之卒,其势必胜;胜而后守,守则必固。
是以魏武推选方员,参以同异,为之密教,节宣其用,事至而应,若合符契,妙矣夫!"《魏志·张辽传》注"
◇赵俨任诈
盛闻为国以礼,民非信不立。
周成不弃桐叶之言,晋文不违伐原之誓,故能隆刑措之道,建一匡之功。
俨既诈留千人,使效心力,始虽权也,宜以信终。
兵威既集,而又逼徙。
信义丧矣,何以临民?"《魏志·赵俨传》注"
◇曹公黜毛
魏武于是失政刑矣。
《易》称「明庶折狱」,《传》有「举直措枉」,庶狱明则国无怨民,枉直当则民无不服;未有征青蝇之浮声,信浸润之谮诉,可以允厘四海,惟清缉熙者也。
昔者汉高狱萧何,出复相之;之一责,永见摈致。
二主度量,岂不殊哉?"《魏志·毛传》注"◇文帝幸邺东城门为夏侯发哀
在礼,天子哭同姓于宗庙门之外,哭于城门,失其所也。
"《魏志·文帝纪》注"
◇文帝居丧大飨昔者先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内节天性,外施四海,存尽其敬,亡极其哀,思慕谅ウ,寄政冢宰,故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夫然,故在三之义,臣子之恩笃,雍熙之化隆,经国之道固,圣人之所以通天地,厚人伦,显至教,敦风俗,斯万世不易之典,百王服膺之制也。
是故丧礼素冠,郐人著庶见之讥,宰予降期,仲尼发不仁之叹;子颓忘戚,君子以为乐祸;鲁侯易服,《春秋》知其不终。
岂不以坠至痛之诚心,丧哀乐之大节者哉?故虽三季之末,七雄之弊,犹未有废斩于旬朔之间,释麻杖于反哭之日者也。
逮于汉文,变易古制,人道之纪,一旦而废,素夺于至尊,四海散其遏密,义感阙于群后,大化坠于君亲;虽心存贬约,虑在经纶。
至于树德垂声,崇化变俗,固已道薄于当年,风颓于百代矣。
且武王载主而牧野不阵,晋襄墨而三帅为俘,应务济功,服其焉害?魏王既追汉制,替其大礼,处莫重之哀而设飨宴之乐,居诒厥之始而坠王化之基。
及至受禅,显纳二女,忘其至恤以诬先圣之典,天心丧矣将何以终!是以知王龄之不遐,卜世之期促也。
"《魏志·文帝纪》注"
◇苏则事魏闻魏代汉以为汉帝崩因在郡发丧
夫士不事其所非,不非其所事。
趣舍出处,而岂徒哉!则既策名新朝,委质异代,而方怀二心生忿,欲奋爽言,岂大雅君子去就之分哉?《诗》云:「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士之二三,犹丧匹耦,况人臣乎!"《魏志·苏则传》注"
◇禁妇人与政
夫经国营治,必凭俊哲之辅,贤达令德,必居参乱之任,故虽周室之盛,有妇人与焉。
然则坤道承天,南面罔二,三从之礼,谓之至顺。
至于号令自天子出,奏事专行,非古义也。
昔在申、吕,实匡有周。
苟以天下为心,惟德是杖,则亲疏之授,至公一也,何至后族而必斥远之哉?二汉之季世,王道陵迟,故令外戚凭宠,职为乱阶。
于此自时昏道丧,运祚将移,纵无王、吕之难,岂乏田、赵之祸乎?而后世观其若此,深怀毒之戒也。
至于魏文,遂发一概之诏,可谓有识之爽言,非帝者之宏议。
"《魏志·文帝纪》注"
◇陈群等止明帝送葬
夫窀穸之事,孝子之极痛也,人伦之道,于斯莫重。
故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夫以义感之情,犹尽临隧之哀;况乎天性发中,敦礼者重之哉!魏氏之德,仍世不基矣。
昔华元厚葬,君子以为弃君于恶;群等之谏,弃孰甚焉?"《魏志·文帝纪》注"
◇魏诸后皆起自幽贱
古之王者,必求令淑以对扬至德,恢王化于《关雎》,致淳风于《麟趾》。
及臻三季,并乱兹绪,义以情溺,位由宠昏,贵贱无章,上陵下替,兴衰隆废,皆是物也。
魏自武王,暨于烈祖,三后之升,起自幽贱,本既卑矣,何以长世?《诗》云:「兮兮,凄其以风。
」其此之谓乎!"《魏志·明悼毛后传》注"
◇钟繇王肃著论以司马朗为伊颜之徒
繇既失之,朗亦夫为得也。
昔「汤举伊尹,而不仁者远矣」。
《易》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
」由此而言,圣人之与大贤,行藏道一,舒卷斯同,御世垂风,理无降异;升泰之美,岂俊积世载?「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
又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数世之论,其在斯乎!方之大贤,固有间矣。
"《魏志·司马朗传》注"
◇明帝封谥殇女为之立后
于礼,妇人既无封爵之典,况于孩末,而可建以大邑乎!◆12自异族,援继非类,匪功匪亲,而袭母爵,违情背典,于此为甚!陈群虽抗言,杨阜引事比并,然皆不能极陈先王之礼,明封建继嗣之义,忠至之辞,犹有阙乎!《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宰辅之职,其可略哉!"《魏志·文昭甄后传》注"
◇魏诸王同匹夫
异哉,魏氏之封建也!不度先王之典,不思藩屏之术,违敦睦之风,背维城之义。
汉初之封,或权侔人主,虽云不度,时势然也。
魏氏诸侯,陋同匹夫,虽惩七国,矫枉过也。
且魏之代汉,非积德之由,风泽既微,六合未一,而雕剪枝干,委权异族,势同《疒鬼》木,危若巢幕,不嗣忽诸,非天丧也。
五等之制,万世不易之典,六代兴亡,曹ぁ论之详矣。
"《魏志·陈思王植传》注"
◇王肃请称汉帝为皇以配其谥
化合神者曰皇,德合天者曰帝。
是故三皇创号,五帝次之。
然则皇之为称,妙于帝矣。
肃谓为轻,不亦谬乎?"《魏志·王肃传》注"
◇陈群谏营宫室
《周礼》,天子之宫,有斫龙之制。
然质文之饰,与时推移。
汉承周、秦之弊,宜敦简约之化,而何崇饰宫室,示侈后嗣。
此乃武帝千门万户所以大兴,岂无所复增之谓邪?况乃魏氏方有吴、蜀之难,四海罹涂炭之艰,而述萧何之过议,以为令轨,岂不惑于大道而昧得失之辨哉?使百代之君,眩于奢侈之中,何之由矣。
《诗》云:「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其斯之谓乎!"《魏志·陈群传》注"◇有司豫定明帝庙号
夫谥以表行,庙以存容,皆于既没然后著焉,所以原始要终,以示百世者也。
未有当年而逆制祖宗,未终而豫自尊显。
昔华乐以厚敛致讥,周人以豫凶违礼,魏之群司,于是乎失正矣。
"《魏志·明帝纪》注,又《宋书·礼志三》引《魏氏春秋》"
公孙渊兄晃为质于魏先陈其变及渊反高柔请赦晃明帝就狱杀之。
闻五帝无诰誓之文,三王无盟祝之事,然则盟誓之言,始自三季,质任之任,起于周微。
夫贞夫之一,则天地可动,机心内萌,则鸥鸟不下。
况信不足焉而祈物之必附,猜生于我而望彼之必怀,何异挟冰求温,抱炭希凉者哉?且夫要功之伦,陵肆之类,莫不背情任计,昧利忘亲,纵怀慈孝之爱,或虑倾身之祸。
是以周、郑交恶,汉高请羹,隗嚣捐子,马超背父,其为酷忍如此之极也。
安在其因质委诚,取任永固哉?世主若能远览先王闲邪之至道,近鉴狡肆徇利之凶心,胜之以解网之仁,致之以来苏之惠,翟之以雷霆之威,润之以时雨之施,则不恭可敛衽于一朝,い哮可屈膝于象魏矣。
何必拘厥亲以求其情,逼所爱以制其命乎?苟不能然,而仗夫计术,笼之以权数,检之以一切,虽览一室而庶征于四海,法生鄙局,冀或半之暂益。
自不得不有不忍之刑,以遂孥戮之罚,亦犹渎盟由乎一人,而云俾坠其师,无克遗育之言耳。
岂得复引四罪不及之典,司马牛获宥之义乎?假令任者皆不保其父兄,辄有二三之言,曲哀其意而悉活之,则长人子危亲自存之悖。
子弟虽质,必无刑戮之忧,父兄虽逆,终无剿绝之虑。
柔不究明此术,非盛王之道,宜开张远义,蠲此近制,而陈法内之刑以申一人之命,可谓心存小善,非王者之体。
古者杀人之中,又有仁焉。
刑之于狱,未为失也。
"《魏志·高柔传》注"
◇明帝纪总评
闻之长老,魏明帝天姿秀出,立发委地,口吃少言,而沈毅好断。
初,诸公受遗辅导,帝皆以方任处之,政自己出。
而优礼大臣,开容善直,虽犯颜极谏,无所摧戮,其君人之量如此之伟也。
然不思建德垂风,不固维城之基,至使大权偏据,社稷无卫,悲夫!"《魏志·明帝纪》注,《御览》九十四"◇王弼注《易》
《易》之为书,穷神知化,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世之注解,殆皆妄也。
况弼以附会之辨而欲笼统玄旨者乎?故其叙浮义则丽辞溢目,造阴阳则妙赜无闻。
至于六爻变化,群象所效,日时岁月,五气相推,弼皆摈落,多所不关。
虽有可观者焉,恐将泥夫大道!"《魏志·钟会传》注"
◇蒋济以失信曹爽辞不受封
蒋济之辞邑,可谓不负心矣。
语曰:「不为利回,不为义疚。
」蒋济其有焉。
"《魏志·蒋济传》注"
◇成都县获璧玉印各一印文似成信字
昔公孙述自以起成都,号曰成,二玉之文,殆述所作也。
"《魏志·陈留王纪》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