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傅玄"四"
◇傅子"二"
◇平赋役
昔先王之兴役赋,所以安上济下,尽利用之宜,是故随时质文,不过其节。
计民丰约而平均之,使力足以供事,财足以周用,乃立一定之制,以为常典。
甸都有常分,诸侯有常职焉。
万国致其贡,器用殊其物,上不兴非常之赋,下不进非常之贡,上下同心,以奉常教,民虽输力致财,而莫怨其上者,所务公而制有常也。
战国之际,弃德任威,竞相吞代,而天下之民困矣。
秦并海内,遂灭先王之制,行其暴政,内造阿房之宫,继以骊山之役,外筑长城之限,重以百越之戍,赋过大半,倾天下之财不足以盈其欲,役及闾左;竭天下之力不足以周其事,于是蓄怨积愤,同声而起。
陈涉、项梁之畴,奋剑大呼,而天下之民,响应以从之。
骊山之基未闭,而敌国已收其图籍矣。
昔者东野毕御,尽其马之力,而颜回知其必败,况御天下而可尽人之力也哉?夫用人之力,岁不过三日者,谓治平无事之世,故周之典制载焉。
若黄帝之时,外有赤帝、蚩尤之难,内设舟车门卫甲兵之奋,六兴大役,再行天诛,居无安处,即天下之民,亦不得不劳也。
劳而不怨,用之至平也。
禹凿龙门,辟伊阙,筑九山,涤百川,过门不入,薄饮食,卑宫室,以率先天下,天下乐尽其力而不敢辞劳者,俭而有节,所趣公也。
故世有事,即役烦而赋重世无事,即役简而赋轻。
役简赋轻则奉上之礼宜崇,国家之制宜备,此周公所以定六典也。
役烦赋重,即上宜损制以恤其下,事宜从省以致其用,此黄帝、夏禹之所以成其功也。
后之为政,思黄帝之至平,夏禹之积俭,周制之有常,随时益损而息耗之,庶几虽劳而不怨矣。
"《群书治要》,《永乐大典》"
◇贵教
虎至猛也,可畏而服。
鹿至粗也,可教而使。
木至劲也,可柔而屈。
石至坚也,可消而用。
况人含五常之性,有善可因,有恶可改者乎!人之所重,莫重乎身。
贵教之道行,士有仗节成义死而不顾者矣。
此先王因善教义,因义而立得也。
因善教义,故义成而教行;因义立礼,故礼设而义通。
若夫商韩孙吴,知人性之贪得乐进,而不知兼济其善,于是束之以法,要之以功,使下唯力是恃,唯争是务,恃力务争,至有探汤赴火而忘其身者,好利之心独用也。
人怀好利之心,则善端没矣。
中国所以常制四夷者,礼义之教行也。
失其所以教,则同乎夷狄矣。
其所以同,则同乎禽兽矣。
不唯同乎禽兽,乱将甚焉,何者?禽兽保其性然者也。
人以智役力者也,智役力而无教节,是智巧日用,而相残无极也。
相残无极,乱孰大焉?不济其善,而唯力是恃,其不大乱几稀耳。
人之性,避害从利,故利出于礼让,即修礼让;利出于力争。
则任力争。
修礼让,则上安下顺而无侵夺;任力争,则父子几乎相危,而况于悠悠者乎!"《群书治要》,《永乐大典》"
◇戒言
上好德则下修行,上好言则下饰辩。
修行则仁义兴焉,饰辩则大伪起焉,此必然之征也。
德者,难成而难见者也;言者,易撰而易悦者也。
先王知言之易,而悦之者众,故不尚焉。
不尊贤尚德,举善以教,而以一言之悦取人,则天下之弃德饰辩以要其上者不鲜矣。
何者?德难为而言易饰也。
夫贪荣重利,常人之性也。
上之所好,荣利存焉。
故上好之,下必趣之,趣之不已,虽死不避也。
先王知人有好善尚德之性,而又贪荣而重利,故贵其所尚,而抑其所贪。
贵其所尚,故礼让兴;抑其所贪,故廉耻存。
夫荣利者,可抑而不可绝也。
故明为显名高位,丰禄厚赏,使天下希而慕之。
不修行崇德,则不得此名,不居此位,不食此禄,不获此赏,此先王立教之大体也。
夫德修之难,不积其实,不成其名。
夫言撰之易,合所悦而大用,修之不久,所悦无常,故君子不贵也。
"《群书治要》,《永乐大典》"
◇正心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
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
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
故天下不正,修之国家;国家不正,修之朝廷;朝廷不正,修之左右;左右不正,修之身;身不正,修之心。
所修弥近,而所济弥远。
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正心之谓也。
心者,神明之主,万物之统也。
动而不失正,天地可感,而况于人乎?况于万物乎?
夫有正心必有正德,以正德临民,犹树表望影,不令而行。
《大雅》云:「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此之谓也。
有邪心,必有枉行,以枉行临民,犹树曲表,而望其影之直也。
若乃身坐廊庙之内,意驰云梦之野;临朝宰事,情系曲房之误。
心与体离,情与志乖,形神且不相保,孰左右之能正乎哉?忠正仁理存乎心,则万品不失其伦矣。
礼度仪法存乎体,则远迩内外,咸知所象矣。
古之大君子,修身治人,先正其心,自得而已矣。
能自得,则无不得矣。
苟自失,则无不失矣。
无不得者,治天下有余,故否则保身居正,终年不失其和,达则兼善天下,物无不得其所;无不失者,营妻子不足,故否则是己非人,而祸逮乎其身,达则纵情用物,而殃及乎天下。
昔者有虞氏弹五弦之琴,而天下乐其和者,自得也。
秦始皇筑长城之塞以为固,祸几发于左右者,自失也。
夫推心以及人,而四海蒙其佑,则文王其人也。
不推心以虐用天下,则左右不可保,亡秦是也。
秦之君,目玩倾城之色,天下男女,怨旷而不肯恤也;耳淫亡国之声,天下小大,哀怨而不知抚也。
意盈四海之外,口穷天下之味,宫室造天而起,万国为之憔瘁,犹未瞳以逞其欲,唯不推心以况人,故视用人如用草芥,使用人如用己,恶有不得其性者乎?古之达治者,知心为万事主,动而无节则乱,故先正其心。
其心正于内,而后动静不妄。
以率先天下,而后天下履正,而咸保其性也。
斯远乎哉?求之心而已矣!"《群书治要》,《永乐大典》"◇通志
夫能通天下之志者,莫大乎至公;能行至公者,莫要乎无忌心。
唯至公,故近者安焉,远者归焉,枉直取正,而天下信之;唯无忌心,故进者自尽,而退不怀疑,其道泰然,浸润之谮,不敢干也。
《虞书》曰:「辟四门」,则天下之人辐凑其庭矣;「明四目」,则天下之人乐为之视矣;「达四聪」,则天下之人乐为之听矣。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不逆之也。
苟所有逆,众流之不至者多矣。
众流不至者多,则无以成其深矣。
夫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
丹朱、商均,子也,不肖,尧舜黜之;管叔、蔡叔,弟也,为恶,周公诛之。
苟不善,虽子弟不赦,则于天下无所私矣。
鲧乱政,舜殛之;禹圣明,举用之。
戮其父而授其子,则于天下无所忌矣。
石厚子也,石昔诛之。
冀缺雠也,晋侯举之。
是之谓公道。
夫在人上,天下皆乐为之用,无远无近,苟所怀得达,死命可致也。
唯患众流异源,清浊不同,爱恶相攻,而亲疏党别。
上之人或有所好,所好之流独进,而所不好之流退矣。
通者一而塞者万,则公道废而私道行矣。
于是天下之志,塞而不通,欲自纳者因左右而达,则权移左右,而上势分矣。
昧于利者知趣左右之必通,必变业以求进矣。
昧于利者变业而党成,正士守志而日否,则虽见者盈庭,而上之所闻实寡。
外倦于人,而内寡闻,此自闭之道也。
故先王之教,进贤者为上赏,蔽贤者为上戮,顺理者进,逆法者诛;设诽谤之木,容狂狷之人,任公而去私,内恕而无忌,是之谓公制也。
公道行,则天下之志通;公制立,则私曲之情塞矣。
凡有血气,苟不相顺,皆有争心,隐而难分,微而害深者,莫甚于言矣。
君人者,将和众定民,而殊其善恶,以通天下之志者也。
闻言水可不审也。
闻言未审,而以定善恶,则是非有错,而饰辩巧言之流起矣。
故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听言必审其本,观事必校其实,观行必考其迹。
参三者而详之,近少失矣。
问曰:汉之官制,皆用秦法。
秦不二世而灭,汉二十余世而后亡者,何也?答曰:其制则同,用之则异。
秦任私而有忌心,法峻而恶闻其失,任私则远者怨,有忌心则天下疑,法峻则民不顺之,恶闻其失,则过不上闻,此秦之所以不二世而来也。
汉初入秦,约法三章,论功定赏,先封所憎。
约法三章,公而简也。
先封所憎,无忌也。
虽网漏吞舟,而百姓安之者,能通天下之志,得其略也。
世尚宽简,尊儒贵学,政虽有失,能容直臣。
简则不苟,宽则众归之;尊儒贵学,则民笃于义;能容直臣,则上之失不害于下,而民之患上闻矣。
自非圣人,焉能无失?失而能改,则所失少矣,心以为是,故言行由之,其或不是,不自知也。
先王患人之不自知其失,而处尊者天下之命在焉,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而无节,则谄谀进;逆而畏死,则直道屈。
明主患谀己者众,而无由闻失也。
故开敢谏之路,纳逆己之言,敬所言出于忠诚,虽事不尽,是犹欢然受之,所以通直言之涂,引而致之,非为名也。
以为直言不闻,则己之耳目塞,耳目塞于内,谀者顺之于外,此三季所以至亡而不自知也。
周昌比高祖于桀纣,而高祖托以爱子;周亚夫申军令,而太宗为之不驱;朱云折槛,辛庆忌叩头流血:斯乃宽简之风,汉所以历年四百也。
"《群书治要》,《永乐大典》"
◇曲制
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莫大于不知足。
无欲则无求,无求者,所以成其俭也。
不知足,则物莫能盈其欲矣。
莫能盈其欲,则虽有天下,所求无已,所欲无极矣。
海内之物不益,万民之力有尽;纵无已之求,以灭不益之物;逞无极之欲,而役有尽之力;此殷士所以倒戈干牧野,秦民所以不期而周叛,曲论之好奢而不足者,岂非天下之大祸邪?"《群书治要》,《永乐大典》"
◇安民
民富则安,贫则危。
明主之治也。
分其业而一其事。
业分则不相乱,事一则各尽其力;而不相乱则民必安矣。
重亲民之吏而不数迁。
重则乐其职,不数迁则志不流于他官;乐其职而志不流于他官,则尽心恤其下;尽心以恤其下,则民必安矣。
附法以宽民者赏,克刂法以要名者诛。
宽民者赏,则法不亏于下;克刂民者诛,而名不乱于上,则民必安矣。
量时而置官,则吏省而民供;吏省则精;精则当才而不遗力,民则供顺;供顺则思义而不背上。
上爱其下,下乐其上,则民必安矣。
笃乡闾之教,则民存知相恤,而亡知相救;存相恤而亡相救,则邻居相恃,怀土而无迁志;邻居相恃,怀土无迁志,则民必安矣。
度时宜而立制,量民力以役赋。
役赋有常,上无横求,则事事有储而并兼之隙塞。
事有储,并兼之隙塞,则民必安矣。
图远必验之近,兴事必度之民,知稼穑之艰难,重用其民,如保赤子,则民必安矣。
职业无分,事务不壹,职荒事废,相督不已,若是者民危。
亲民之吏不重,有资者无劳而数迁,竞营私以害公,饰虚以求进,仁宦如寄,视用其民如用路人,若是者民危。
以法宽民者不赏,克刂民为能者必进,下力尽矣。
而用之不已,若是者民危。
吏多而民不能供,上下不相乐,若是者民危。
乡闾无教,存不相恤,而亡不相救,若是者民危。
不度时而立制,不量民而"下有脱文"役赋无常,横求相仍,弱穷迫不堪其命,若是者民危。
视远而忘近,兴事不度于民,不如稼穑艰难而转用之,如是者民危。
安民而上危,民危而上安者,未之有也。
《虞书》曰:「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其为治之要乎?今之刺史,古之牧伯也。
今之郡县,古之诸侯也。
州总其统,郡举其纲,县理其目,各职守不得相干,治之经也。
夫弹枉正邪,纠其不法,击一以警百者,刺史之职也。
比物校成,考定能否,均其劳逸,同其得失,有大不可而后举之者,太守之职也。
亲民授业,平理百事,猛以威吏,宽以容民者,令长之职也。
然则令长者,最亲民之吏,百姓之命也。
国以民为本,亲民之吏,不可以不留意也。
"《群书治要》,《永乐大典》"
◇"此篇大典未载,缺篇名"
《傅子》曰:利天下者,天下亦利之;害天下者,天下亦害之。
利则利,害则害,无有幽深隐微,无不报也。
仁人在位,常为天下所归者,无他也。
善为天下兴利而已矣。
"《群书治要》"
◇问政
刘子问政。
傅子曰:政在去私。
私不去,则公道亡。
公道亡,则礼教无所立。
礼教无所立,则刑赏不用情。
而下从之者,未之有也。
夫去私者,所以立公道也。
唯公然后可正天下。
傅子曰:善为政者,天地不能害也,而况于人乎?尧水汤旱,而人无菜色,犹太平也,不亦美乎?晋饥吴懈,而为秦越禽,人且害之,而况于天地乎!"《群书治要》,《永乐大典》"◇问刑
傅子曰:秦始皇之无道,岂不甚哉!视杀人如杀狗彘,狗彘,仁人用之犹有节,始皇之杀人,触情而已,其不以道如是。
而李斯又深刑峻法,随其指而妄杀人。
秦不二世而来,李斯无遗类。
以不道遇人,人亦以不道报之。
人仇之,天绝之,行无道,未有不亡者也。
或曰:汉太宗除肉刑,可谓仁乎?傅子曰:匹夫之仁也。
非王天下之仁也,夫王天下者,大有济者也。
非小不忍之谓也。
先王之制,杀人者死,故生者惧;伤人者残其体,故终身惩。
所刑者寡,而所济者众,故天下称仁五。
今不忍残人之体,而忍杀之,既不类伤人刑轻,是失其所以惩也。
失其所以惩,则易伤人;人易相伤,乱之渐也。
犹有不忍之心,故曰匹夫之仁也。
"《群书治要》,《永乐大典》"◇释法
释法任情,奸佞在下,多疑少决,譬执腐索以御奔马。
专任刑名,民不聊生。
通儒达道,政乃升平。
浩浩大海,百川归之。
洋洋圣化,九服仰之。
春风物,秋霜肃杀,同则相济,异若胡越。
"《艺文类聚》五十四"
◇信直
傅子曰:古之贤君,乐闻其过,故直言得至,以补其阙。
古之忠臣,不敢隐君之过,故有过者知所以改,其或不改,以死继之,不亦至直乎!傅子曰:至哉季文子之事君也。
使恶人不得行其境内,况在其君之侧乎!推公心而行直道,有臣若此,其君稀陷乎不义矣。
"《群书治要》,《永乐大典》"◇矫违
傅子曰:正道之不行,常佞人乱之也。
故桀信其佞臣推侈,以杀其正臣关龙逢,而夏以亡;纣信其佞臣恶来,以割其正臣王子比干之心,而殷以亡。
"已下《大典》未载"
曰:惑佞之不可用如此,何惑者之不息也?傅子曰:佞人,善养人私欲也。
故多私欲者悦之,唯圣人无私欲,贤者能去私欲也。
有见人之私欲,必以正道矫之者,正人之徒也。
违正而从之者,佞人之徒也。
自察其心,斯知佞正之分矣。
或问:佞孰为大?博子曰:行足以服俗,辨足以惑众,言必称乎仁义,隐其恶心而不可卒见,伺主之欲微合之,和其志,敢以非道陷善人,称之有术,饰之有利,非圣人不能别,此大佞也。
其次心不欲为仁义,言亦必称之,行无大可非,动不违乎俗,合主所欲而不敢正也,有害之者,然后陷之。
最下佞者,行不顾乎天下,唯求主心,使文巧辞,自利而已,显然害善,行之不怍。
若四凶,可谓大佞者也。
若安昌侯张禹,可谓次佞也。
若赵高、石显,可谓最下佞者也。
大佞形隐,为害深,下佞形露,为害浅,形露犹不别之,可谓至暗也已。
"《群书治要》,《永乐大典》"◇"此篇《大典》未载,缺篇名"
治人之谓治,正己之谓正,人不能自治,故设法以一之。
身不正,虽有明法,即民或不从,故必正己以先之也。
然则明法者,所以齐众也。
正己者,所以率人也。
夫法设而民从之者,得所欲也。
法独设而无主,即不行;有主而不一,则势分。
一则顺,分则争,此自然之理也。
"《群书治要》"
◇假言天地至神,不能同道而生万物;圣人至明,不能一检而治百姓。
故以异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
既得其道,虽有诡常之变,相害之物,不伤乎治体矣。
水火之性相来也。
善用之者,陈釜鼎乎其间,爨之煮之,而能两尽其用,不相害也。
五味以调,百品以成,天下之物,为水火者多矣。
若施釜鼎乎其间,则何忧乎相害、何患乎不尽其用也?"《群书治要》,《永乐大典》"
◇镜总叙
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
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恶。
面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永乐大典》"◇大本
象天地以立制。
"《北堂书钞》十七引傅玄《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