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刘昶
昶字休道,彭城人。
宋文帝第九子。
元嘉二十二年封义阳王,历辅国将军、南彭城下邳二郡太守。
元凶弑立,加散骑常侍。
孝武即位,迁太常,出为东中郎将、会稽太守。
孝建初,进东扬州刺史。
大明初,征为秘书监,领骁骑将军,迁中军将军、南彭城下邳二郡太守。
又出为前将军、江州刺史,征为护军将军,转中书令、中军将军,加太常。
前废帝即位,出为征北将军、徐州刺史。
惧诛,以魏和平六年来奔,拜侍中、征南将军、驸马都尉,封丹阳王。
皇兴中,拜外都大官。
太和初,转内都大官。
加仪同三司,领仪曹尚书。
进中书监、五等建,封齐郡开国公,加号宋王。
除使持节、都督吴越楚彭城诸军事,镇彭城。
二十一年卒,赠假黄钺、太傅、领扬州刺史,备九锡,谥曰明。
"案《魏书·刘昶传》云:「前后表启,皆其自制。 」"
◇上宋前废帝表请葬竟陵王诞
窃闻淮南中雾,眷求遗绪;楚英流殛,爱存丘墓。
并难结两臣,义开二主,法虽事断,礼或情申。
伏见故贼刘诞,称戎犯节,自诒逆命,膏斧婴戮,在宪已彰。
但寻属忝皇枝,位叨列辟,一以罪终,魂骸莫赦。
生均宗籍,死同匹竖,旅窆委杂,封树不修。
今岁月愈迈,愆流衅往,践境兴怀,感事伤目。
陛下继明升运,咸与惟新,大德方临,哀矜莫及。
夫栾布哭市,义犯雷霆;田叔钳赭,志于夷戮。
况在天伦,何独无感。
伏愿稽若前准,降申丹志,乞薄改褊,微表窀穸。
则朽骨知荣,穷泉识荷。
临纸哽恸,辞不自宣。
"《宋书·竟陵王诞传》。 前废帝即位,义阳王昶为征北将军、徐州刺史,道经广陵,上表。 诏以庶人礼葬,并置守卫。 "◇乞停更与宋主书表
臣殖根南伪,托体不殊,秉旄作牧,职班台位。
天厌子业,夷戮同体,背本归朝,事舍簪笏。
臣弟废侄自立,彰于遐迩。
孔怀之义难夺,为臣之典靡经,棠棣之咏可修,越敬之事未允。
臣若改书,事为二敬;犹修往文,彼所不纳。
伏望圣慈,停臣今答。
"《魏书·刘昶传》。 皇兴中,显祖诏昶与书,不答,责昶以外臣之礼。 寻敕昶更与书,昶表云云。 朝廷从之。 "
◇求边戍启
臣本国不造,私有虐政,不能废昏立德,扶定倾危,万里奔波,投荫皇阙,仰赖天慈,以存首领。
然大耻未雪,痛愧缠心。
属逢陛下厘校之始,愿垂曲恩,处臣边戍,招集遗人,以雪私耻。
虽死之日,犹若生年。
"《魏书·刘昶传》"◎王睿
睿字洛诚,太原晋阳人,居姑臧。
兴安初,擢为太仆中散,迁太卜令,领太史。
承明初,文明太后临朝,超迁给事中、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封太原公。
太和中,迁尚书令,进封中山王,加镇东大将军。
卒赠卫大将军、太宰、并州牧,谥曰宣王。
◇疾笃上疏
臣闻忠于事君者,节义著于临终;孝于奉亲者,淳诚表于垂没。
故孔明卒军,不忘全蜀之计;曾参疾甚,情存善言之益。
虽则庸昧,敢忘景行。
臣荷天地覆载之恩,蒙大造生成之德,渐风训于华年,服道教于弱冠。
濯缨清朝,垂周三纪,受先帝非分之眷,叨陛下殊常之宠。
遂乃齐迹功旧,内侍帏幄,爵列诸王,位班上等,从容闻道,与知国政。
诚思竭尽力命,以报所受,不谓事与心违,忽婴重疾。
每屈舆驾,亲临问之,荣洽生平,惠流身后,犬马之诚,衔佩罔极。
今所病遂笃,虑必不起,延首阙庭,鲠恋终日。
仰恃皇造宿眷之隆,敢陈愚昧管窥之见。
臣闻为治之要,其略有五:一者慎刑罚,二者任贤能,三者亲忠信,四者远谗佞,五者行黜陟。
夫刑罚明则奸宄息,贤能用则功绩著,亲忠信则视听审,远谗佞则疑间绝,黜陟行则贪叨改。
是以钦恤推刑,载在《唐典》,知人则哲,惟帝所难。
《周书》垂好德之文,汉史列防奸之论,考省幽明,先王大典。
又八表既广,远近事殊,抚荒裔宜待之以宽信,绥华甸宜惠之以明简。
哀恤孤独,赈施困穷,录功旧,赦小罪,轻徭役,薄赋敛,修福业,禁淫祀。
愿听政余暇,赐垂览察。
使子囊之诚,重申于当世;将坠之志,获用于明时。
"《魏书·王睿传》"
◎王椿
椿字元寿,睿子。
历秘书中散、羽林监、谒者仆射。
正始初,拜中散,出为太原太守,加镇远将军,坐事免。
正光中,征将作大匠,固辞。
孝昌中,授右将军、太原太守。
孝庄即位,封辽阳县子。
寻进封真定县侯。
除华州刺史,转使持节、散骑常侍、殷州刺史。
长广王晔建号,除都官尚书,固辞。
永熙中,行冀州事。
寻除车骑将军、瀛州刺史。
天平末,秩满还乡。
兴和二年卒,赠骠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太尉、冀州刺史,谥曰文恭。
◇上孝武帝谠言疏
伏奉诏书,以风雹厉威,上动天眷,访谠辞于百辟,诏舆诵于四海。
宸衷悬切,备在丝纶,祗承兢感,心焉靡厝。
伏惟陛下启应期,驭育万物,承缀旒之艰运,纂纤丝之危绪,忘餐日昃,求衣未明,俾上帝下临,愍兹茶蓼,永济沟壑。
而沧浪降戾,作害中秋。
上帝照临,义不虚变。
窃惟风为号令,皇天所以示威;雹者气激,阴阳有所交诤。
殆行令殊节,舒急失中之所致也。
昔澍雨千里,实缘教祀之诚;炎精三舍,宁非善言之力。
谴不空发,征岂谬应,谁谓盖高,实符人事。
伏愿陛下留心曲览,垂神远察,礼贤登士,博举审官,擢申滞怨,振穷省役。
使夫滋水没川之彦,毕居朝右;仪表丹青之位,未或虚加。
圜土绝五毒之民,揆日息千门之费。
岩岩廊署,无不遇之士;忪忪独,荷酒帛之恩。
则物见昭苏,人知休泰,徐奏《薰风》之曲,无论《鸿雁》之歌,岂不天人幸甚,鬼神咸?"《魏书·王睿附传》"
◎韩秀
秀字白虎,昌黎人。
文成时,为尚书郎,赐爵遂昌子,拜广武将军。
献文即位,转给事中,参征南军事。
太和初,迁内侍长。
后为东平将军、青州刺史,假渔阳公。
◇敦煌移就凉州议
此蹙国之事,非辟士之宜。
愚谓敦煌之立,其来已久。
虽土邻强寇,而兵人素习,纵有奸窃,不能为害,循常置戍,足以自全。
进断北狄之觇途,退塞西夷之窥路。
若徙就姑臧,虑人怀异志。
或贪留重迁,情不愿徙,脱引寇内侵,深为国患。
且敦煌去凉州,及千余里,舍远就近,遥防有阙。
一旦废罢,是启戎心,则夷狄交构,互相往来。
恐丑徒协契,侵窃凉土及近诸戍,则关右荒扰,烽警不息,边役烦兴,艰难方甚。
"《魏书·韩秀传》。 延兴中,尚书奏以敦煌一镇,介远西北,寇贱路冲,虑或不固,欲移就凉州。 群官会议,佥以为然。 秀独谓非便。 "◎薛虎子
虎子,代人。
太安中,为内行长,典奏诸曹事。
太后临朝,出为枋头镇将。
后除平南将军、相州刺史。
不行。
太和二年,袭父野猪爵河东公。
出为彭城镇将。
除开府、徐州刺史。
十五年卒,赠散骑常侍、镇南将军、相州刺史,谥曰文。
◇上表请屯田
臣闻金汤之固,非粟不守,韩白之勇,非粮不战。
故自用兵以来,莫不先积聚,然后图兼并者也。
今江左未宾,鲸鲵待戮,自不委粟彭城以强丰沛,将何以拓定江关,埽一衡、霍?窃惟在镇之兵,不减数万,资粮之绢,人十二匹,即自随身,用度无准,未及代下,不免饥寒。
论之于公,无毫厘之润,语其利私,则横费不足。
非所谓纳民轨度,公私相益也。
徐州左右,水陆壤沃,清、汴通流,足盈激灌,其中良田,十余万顷。
若以兵绢市牛,分减戍卒,计其牛数,足得万头。
兴力公田,必当大获粟稻。
一岁之中,且给官食,半兵耘植,余兵尚众,且耕且守,不妨捍边。
一年之收,过于十倍之绢,暂时之耕,足充数载之食。
于后兵资,唯须内库,五稔之后,谷帛俱溢。
匪直戍士有丰饱之资,于国有吞敌之势。
昔杜预田宛叶以平吴,充国耕西零以强汉。
臣虽识谢古人,任当边守,庶竭尘露,有增山海。
"《魏书·薛野猪附传》。 虎子为徐州刺史。 时州镇戍兵,资绢自随,不入公库,任其私用,常苦饥寒。 虎子上表。 "◇上疏请宽省征调
臣闻先王建不易之轨,万代承之;圣主垂不刊之制,千载共仰。
伏惟陛下道洽群生,恩齐造化,仁德所覃,迹超前哲。
远崇古典,留意治方,革前王之弊法,申当今之宜用。
定贡赋之轻重,均品秩之厚薄,庶令百辟足以代耕,编户享其余蓄。
巍乎焕焉,不可量也。
臣窃寻居边之民,蒙化日浅,戎马之所资,计素微。
小户者一丁而已,计其征调之费,终岁乃有七缣。
去年征责不备,或有货易田宅,质妻卖子,呻吟道路,不可忍闻。
今淮南之人,思慕圣化,延颈企足,十室而九。
恐闻赋重,更怀进退。
非惟损皇风之盛,虑伤慕义之心。
且臣所居,与南连接,民情去就,实所谙知。
特宜宽省,以招未至。
其小郡太守,数户而已,一请止六尺绢,岁不满匹。
既委边捍,取其必死,邀之士重,何吝君轻。
今班制已行,布之天下,不宜忤冒,以乱朝章。
但猥藉恩私,备位蕃岳,忧责之地,敢不尽言。
"《魏书·恭野猪附传》"
◎孔伯恭
伯恭,魏郡邺人。
文成时,为给事中,赐爵济阳男,加鹰扬将军。
出为安南将军、济州刺史,进爵成阳公。
入为散骑常侍。
献文初,进号镇东将军,为彭城镇将、东海公。
皇兴三年卒,赠镇东大将军、东海王,谥曰桓。
◇喻下邳宿豫城内书
刘肆逆滔天,弗鉴灵命,犹谓绝而复兴,长江可恃,敢遣张永、周凯等率此蚁众,送死彭城。
大军未临,逆首奔溃。
今乘机电举,当屠此城,遂平吴会,吊民伐罪。
幸时归款,自求多福。
"《魏书·孔伯恭传》"
◎穆亮
亮字幼辅,初字老生,代人。
太尉宜都公穆崇玄孙。
献文时为侍御中散,尚中山长公主,拜驸马都尉,封赵郡王,加侍中、征南大将军,徙封长乐王。
孝文即位,除泰州刺史,征为殿中尚书,迁征西大将军、西戎校尉、敦煌镇都大将。
徙征南大将军、领护西戎校尉、仇池镇将。
征为侍中、尚书右仆射、司州大中正。
迁司空,领太子太傅。
迁武卫大将军,摄中军事。
除征北大将军、冀州刺史。
徙封顿丘郡开国公。
宣武即位,迁定州刺史。
寻除骠骑大将军、尚书令,转司空。
景明三年卒,赠太尉,谥曰匡。
◇请孝文帝居丧节哀表
王者居极,至尊至重,父天母地,怀柔百灵。
是以古先哲王,制礼成务。
施政立治,必顺天而后动;宣宪垂范,必依典而后行。
用能四时不忒,阴阳和畅。
若有过举,咎微必集。
故大舜至慕,事在纳麓之前;孔子至圣,丧无过瘠之纪。
尧书稽古之美,不录在服之痛;礼备诸侯之丧,而无天子之式。
虽有上达之言,未见居丧之典。
然则位重者为世以屈己,居圣者达命以忘情。
伏惟陛下至德参二仪,惠泽覃河海,宣礼明刑,动遵古式。
以至孝之痛,服期年之丧,练事既阕,号慕如始。
统重极之尊,同众庶之制,废越绋之大敬,阙宗祀之旧轨。
诚由文明太皇太后圣略超古,惠训深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比之前代,戚为过甚。
岂所谓顺帝之则,约躬随众者也。
陛下既为天地所子,又为万民父母。
子过哀,父则为之惨悴;父过戚,子则为之忧伤。
近蒙接见,咫尺冕旒,圣容哀毁,骇感无止,况神至灵,而不久亏和气,微致风旱者哉?《书》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今一人过哀,黎元焉系?群官所以颠殒震惧,率土所以危惶悚栗,百姓何仰而不忧,嘉禾何由而播植。
愿陛下上承金册遗训,下称亿兆之心,时袭轻服,数御常膳,修崇郊祠,垂惠咸秩,舆驾时动,以释忧烦,博采广谘,以导性气,息无益之恋,行利见之德;则休征可致,嘉应必臻,礼教并宣,孝慈兼备,普天蒙赖,含生幸甚。
"《魏书·穆崇附传》。 文明太后崩,已过期月,高祖毁瘠犹甚。 穆亮表。 "
◇奏七庙无宜阙一
升平之会,事在于今。
推功改德,实如明旨。
但七庙之祀,备行日久,无宜阙一,虚有所待。
臣等愚谓依先尊祀,可垂文示后。
理衷。
"《通典》作「俚衷"如此」。
不敢不言。
"《魏书·礼志》一。 太和十五年四月,改营太庙。 诏阙一庙,无主以自待。 司空公、长乐王穆亮等奏言。 又见《通典》四十七。 "
◇上言从李彪魏为水德议
臣等受敕,共议中书监高闾、秘书丞李彪等二人所议皇魏行次。
尚书高闾以石承晋为水德以燕承石为木德,以秦承燕为火德,大魏次秦为土德,皆以地据中夏,以为得统之征。
皇魏建号,事接秦末,晋既灭亡,天命在我。
故因中原有寄,即而承之。
彪等据神元皇帝与晋武并时,桓、穆二帝,仍修旧好。
始自平文,逮于太祖,抗衡秦、赵,终平慕容。
晋祚终于秦方,大魏兴于云、朔。
据汉弃秦承周之义,以皇魏承晋为水德。
二家之论,大略如此。
臣等谨共参论,伏惟皇魏世王玄朔,下迄魏、晋,赵、秦二燕,虽地据中华,德祚微浅,并获推叙,于理未惬。
又国家积德修长,道光万载。
彪等职主东观,详究图史,所据之理,其致难夺。
今欲从彪等所议,宜承晋为水德。
"《魏书·礼志》一。 太和十四年,高闾议魏承秦为土德,李彪、崔光议魏承晋为水德。 十五年正月,长乐王穆亮及陆睿、王元孙、冯诞、游明根、邓侍祖、李恺、郭祚、卫庆、封琳、崔挺、贾元寿等言。 "
◎穆绍
绍字永业,亮子。
太和中,除员外郎,侍学东宫,转太子舍人。
尚琅邪长公主,拜驸马都尉、散骑侍郎,领京兆王愉文学。
宣武即位,迁通直散骑常侍、高阳王雍友。
袭父爵顿丘郡公,进散骑常侍,领主衣都统。
迁秘书监、侍中、金紫光禄大夫、光禄卿,又迁卫将军、太常卿。
除中书令。
孝明时,转七兵尚书,徙殿中尚书。
除卫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中书监,复为侍中,领本邑中正。
加特进,仪同三司。
去职。
孝庄时,授尚书令、司空,进爵为王,仍加侍中。
寻降王复本爵。
普泰元年卒,赠太保、冀州刺史,谥曰文献。
◇皇太后舆驾议
案《周礼》,王后之五辂:重翟锡而朱总,厌翟勒面缋总,安车雕面总,皆有容盖;翟车贝面组总,有握;辇车,组挽,有た,羽盖。
重翟,后从王祭祀所乘;厌翟,后从王宾飨诸侯所乘;安车,后朝见于王所乘;翟车,后出桑则乘;辇车,后宫中所乘。
谨以《周礼》圣制,不刊之典,其礼文尤备。
孔子云:「其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以其法不可逾。
以此言之,后王舆服典章,多放周式。
虽文质时变,辂名宜存,雕饰虽异,理无全舍。
当今圣后临朝,亲览庶政,舆驾之式,宜备典礼。
臣等学缺通经,叨参议末,辄率短见,宜准《周礼》,备造五辂,雕饰之制,随时增减。
"《魏书·礼志》四。 熙平元年六月,太常卿穆绍、少卿元端、博士郑六、刘台龙等议。 "
◎公孙睿
睿字文叔,燕郡广阳人。
初为东宫吏。
献文帝时,迁仪曹长,赐爵阳平公。
后为南部尚书。
卒赠安东将军、幽州刺史,谥曰宣。
◇奏制殿名
臣闻至尊至贵,莫崇于帝王;天人挹损,莫大于谦光。
伏惟陛下躬唐虞之德,存道颐神,逍遥物外,宫居之名,当协睿旨。
臣愚以为宜曰崇光。
"《魏书·公孙表附传》"
◎韦珍珍字灵智,京兆杜陵人。
初为京兆王子推常侍,转尚书南部郎。
孝文即位,除左将军、乐陵镇将,封霸城子。
移镇比阳,以功进爵为侯。
寻为源怀卫军长史,转齐郡王太保、长史。
迁显武将军、郢州刺史,进龙骧将军,加平南将军、荆州刺史,免。
起彭城王勰中军长史,授建威将军,守鲁阳,加中垒将军。
宣武即位,除中散大夫,加镇远将军、太尉谘议参军。
永平元年卒,年七十四岁,谥曰懿。
◇晓告淮源蛮天地明灵,即是民之父母,岂有父母甘子肉味!自今以后,悉宜以酒脯代。
"《魏书·韦阆附传》。 淮源旧有祠堂,蛮俗恒用人祭之,韦珍乃晓告。 "◎成淹
淹字秀文,一作季文,上谷居庸人。
晋侍中粲六世孙。
家于北海。
在宋前废帝为辅国府参军,明帝以为员外郎,假龙骧将军,领军主。
魏皇兴中,降慕客白曜,入朝拜兼著作郎。
太和末,除羽林监,领主客令,加威远将军,知左右都水事。
宣武即位,加右军,复授骁骑将军,加辅国将军。
景明中,除平阳太守。
卒赠光州刺,史谥曰定。
◇追理慕容白曜表
臣闻经疆启宇,实良将之功;褒德酬庸,乃圣王之务。
昔姜公仗铙,开隆周之基;韩生秉旄,兴鸿汉之业。
故能赏超当时,名垂前史。
若阃外功成,而流言内作,人主猜疑,良将怀惧,乐毅所以背燕,章邯所以奔楚。
至如邓艾怀忠,矫命宁国,赤心皎然,幽显同见,而横受屠戮,良可悲哀。
及士治伐吴,奋不顾命,万里浮江,应机直指,使孙皓君臣,与榇人洛。
大功亦举,谗书骤至,内外唱和,贝锦将成,微晋武之鉴,亦几于颠沛矣。
每览其事,常为痛心,圣主明王,固宜深察。
臣伏见故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青州刺史、济南王慕容白曜,祖父相资,世酋东裔,值皇运廓被,委节臣妾。
白曜生长王国,饮服道教,爵列上阶,位登常伯。
去天安初,江阴夷楚,敢拒王命,三方阻兵,连城岳峙。
海岱苍生,翘首拯援。
圣朝乃眷南顾,思救荒黎,大议庙堂,显举元将,百寮同音,佥日惟允。
遂推毂委诚,授以专征之任,握兵十万,仗钺一方。
威陵河济,则淮徐震惧;师出无盐,而申纂授首。
济北、太原,同时消溃;麋沟、垣苗,相寻奔走。
及问麾东埽,道固衔璧,盘阳、梁邹,肉袒请命。
于时东阳未平,人怀去就。
沈文静、高崇仁拥众不朝,扇扰边服。
崔僧佑、盖次阳、陈显达连兵淮海,水陆锋起,扬旌而至,规援青齐。
士民汹汹,莫不南顾。
时兵役既久,咸有归心,而白曜外宣皇风,内尽方略,身擐甲胄,与士卒同,安抚初附,示以厚恩。
三军怀挟纩之温,新民欣来苏之泽。
遂使僧佑拥徒弭旆,效顺军门;文静、崇仁弃城窜海;次阳、显达望尘南奔。
声震江、吴,风偃荆、汉。
及青州克平,文秀面缚,海波清静,三齐克定,逖彼东南,永为国有。
使天府纳六州之贡,济、泗息烽警之虞,开岱宗封禅之略,辟山川望秩之序。
斯诚宗庙之灵,神算所授,然抑亦白曜与有力矣。
及氛翳既尽,爵命亦隆,荣烛当时,声誉日远。
而民恶其上,妄生尤隙,因其功高,流言惑听。
巧伪乱真,朱紫难辨,伤夷未瘳,合门屠戮。
鸿勋盛德,蔑尔无间。
有识之徒,能不凄怆。
臣谓白曜策名王庭,累荷荣授,历司出内,世载忠美。
秉钺启蕃,折冲敌国,开疆千里,拔城十二,辛勤于戎旅之际,契阔于矢石之间,登锋履危,志存静乱。
及方难既夷,身膺高赏,受胙河山,与国升降,六十之年,宠灵已极。
观其立功,足明机运,岂容侥幸,更邀非望者乎?且于时国家士马,屯积京南,跨州连镇,势侔云岳。
主将骁雄,按钾在所,莫不殉忠死难,效节奉时。
此之不可生心,白曜足知之矣。
况僭逆阻兵,营岱厌乱,加以王师仍举,州郡屠裂,齐民劳止,神胆俱丧,亡烬之众,不可与图存,离败之民,不可以语勇哉!白曜果毅习戎,体闲兵势,宁不知士民之不可藉,将士之不同已,据强兵之势,因涂炭之民,而欲立非常之事,此愚夫之所弗为也。
料此推之,事可知矣。
伏惟陛下圣鉴自天,仁孝宰世,风冠宇宙,道超百王。
开国以来,诸有罪犯极刑,不得骸骨者,悉听收葬。
大造之恩,振古未有。
而白曜人旧功高,婴祸沦覆,名灭国除,爵命无绍。
天下众庶,咸共哀怜,方之余流,应有差异。
愿陛下扬日月之光,明勋臣之绩,垂天地之施,慰僵尸之魂。
使合棺定谥,殁有余称。
选其宗近,才堪驱策,锡以微爵,继其绝世。
进可以奖劝将来,退可以显国恩泽。
使存者荷莫大之恩,死者受骨肉之惠,岂不美哉!仰惟圣明,沛然昭览,狂瞽之言,伏待刑宪。
"《魏书·慕容白曜附传》"◎邓宗庆宗庆,安定人。
秦车骑将军羌四世孙。
初为中书学生,历中散。
迁尚书,加散骑常侍,赐爵定安侯。
转典南部。
进爵南阳公,除安南将军、泾州刺史,徙封赵郡公。
转徐州刺史。
坐妻韩巫蛊,伏诛。
◇奏请采京南山青碧石柱
乡郡民李飞、太原民王显前列称:诣京南山采药,到游越谷南岭下,见青碧石柱数百枚。
被诏案检,称所见青碧柱,长者一匹,相接而上,或方一尺二寸,或方一寸,方楞悉就。
其数既多,不可具数,请付作曹采用。
"《魏书·灵征志》下。 太和元年十月,南部尚书安定侯邓宗庆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