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杭州宋宫考
杭治自隋以来,在凤凰山下,今万松牌楼地也。
五代钱氏据有吴越,即以州治扩而大之,依山阜以为宫室,其子城南门曰通越,北门曰双门。
建炎三年,高宗诏以为行宫;至绍兴元年十一月,诏守臣徐康国营建宫殿,复展大之,徙州治于清波门内。
德祐二年宋亡,明年为至元十四年,民间失火,飞烬及宫室,焚毁殆尽。
后十四年,西僧杨琏真伽言于朝,即其基为佛寺五:曰兴元,曰报国,曰尊胜塔,曰般若,曰小仙林塔。
元末,张士诚据有杭城,毁塔为城,并四寺俱废,止存今之报国焉。
计其地,南自胜果入路,北则入城,环至德侔牌,东沿河,西至山冈,自地至山,随其上下以为宫殿也。
○杭州宋祀典考
圜邱坛,今龙华寺西首。
社稷坛,今慈云岭上。
太庙,今察院,依山。
东太乙宫,今祖山寺。
西太乙宫,今和靖墓北。
九宫贵神坛,今菜市门外一里许。
籍田、先农、高禖等坛,今天龙寺处。
海神大祀坛,今菜市门外太平桥东。
景灵宫,仿汉原庙之制,今宝极观北。
○杭宋勋臣郎官宅考张循王俟府,在清河坊里,故名。
杨和王沂中府,今洪福桥对长春巷,右街之大渠,尚是旧开也。
刘鄜王琦府,与韩蕲王世忠府相连,皆在北司马坊对,刘居西,韩居东也。
岳武穆王飞府,今北司银瓶娘子庙连东。
卿监郎官宅,在井亭桥南。
七官宅,在郭婆井。
省院官宅,在开元宫前。
十官宅,在睦新坊。
三官宅,在潘阆巷。
○杭州宋官署考
左右丞相参政知枢密院佥书府,俱在今南仓前大街口。
六部,又在南一带。
学士院,今洋泮铺处。
三省六房院,今三桥子西。
枢密五房院,今洪福桥西。
国史院,安荣坊山上。
秘书省,今布政司。
御史台,一在清河坊里,南新街牌对,一在今织染局;太常寺亦是局地。
宗正寺、玉牌所,今察院地。
大理寺,在车桥西。
司农寺、将作军器监,俱在今侍郎府侧。
临安府贡院,在钱塘门外。
礼部贡院,在观桥西。
浑仪台、太史局,今至德观后山。
国子监,今北司门内五道之地;武学即其街之东。
仁和县,今梅家桥。
钱塘县,今钱塘门内北。
太医局,今通江桥北。
惠民和济局,今官巷口北。
六部架阁库,今天水院桥后。
法物库,今梅家桥。
行用库,今镇守府。
南驿,今跨浦桥南江岸。
北驿,今卖鱼桥南。
都亭驿,今泥路西。
班荆馆,今赤岸。
已上官署,各书与志相同而可指其处者,特录出以便人知,不同而疑似者,则缺焉。
○雪花六出雪花六出,先儒以雪为水结,地六为水,故六出也。
云间唐龙江以为春雪五出,岂非水所结耶?勿得其义。
不知水乃阴物,阴盛极寒,则成雪也,地六为水之说非谬;至春则阳和矣,一时虽寒而成雪,非至盛之时,故散碎而不见其形质耳,亦不特五出也。
○淮水
《禹贡》曰:"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
蔡注引桑钦《水经》云:"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禹自桐柏导之耳。"
有宦客尝亲至其地,语予曰:"胎簪在信阳州,桐柏泉在桐柏县。 今信阳至桐柏百二十里,地形较之,胎簪低于侗柏百余丈,今止见桐柏二泉,口各大丈余,泉涌流出,然后过南阳城东北,渐大而东会于泗沂也。"
又按唐县志云:淮水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禹贡》导淮自桐柏者,此也。
今胎簪山绝无泉,其源实出桐柏山北支。
《通志略》亦曰:"淮水出唐州桐柏县大复山,东过信阳。"
夫据人之亲见,又有志为证,则《禹贡》自是,而蔡注所引非也。
且水虽有伏流之说,胎簪既低于桐柏百丈,恐地厚不应如此,而所见又只是桐柏出泉,不知桑钦当时何以知出胎簪也。
《中都志》又引《风俗通》曰:"淮庙在唐州,庙前槐树下有一泉眼,淮水出焉,其源甚窄。 今考《风俗通》无有,实谬论也,必以《禹贡》为是无疑。"
○镇青门青州府城外罗北门,曰镇青,俗曰马异。
左转数丈,将抵门座之角,人或持石击地,自远至砖中,则砖中若鸡栖之声。
予旧闻之不信,后亲至地为之,果然,莫能辩其理也。
今城击已成穴,有司禁之。
○风水
"徐州不打春,邳州无东门;若使打春与开门,蝎子咬死人。"
此俗谚如是,今果然。
又青州城俗名卧牛城,以其形似也;府官有边姓者,至则城必坍损。
甘州城外有塔依城,其名镇风。
嘉靖间,傅都以其窥内也,彻之,日多大风。
○红雨黑雨
正德三年,吾杭已故都御史钱钺家,一夕天雨,明日起视,邻皆清水,而本家则红者也。
数日后,钱氏为朝廷所籍。
嘉靖八年夏,杭城内外远近皆下黑雨,人有衣服被其污染者而后知。
予意红雨即历代所谓雨血,灾变兆于钱氏可知;其黑雨者,《禹贡》导黑水于西海,龙取此而下耶?○夏雨
夏月雨晹鬲辄而三时不同者,盖雨乃阴气。
从地而生,夏则阳气盛极于外,或有阴生,即为消烁。
惟龙,阳物也,随时以计,云从龙者,阴气附阳而升也,升必降而为雨,《埤雅》所谓蛟龙雨也。
龙各有域,故鬲辄也,至于咫尺而分者,此阳气消阴之不尽,俗谓过云雨也。
余时龙已潜,阴阳常和,雨之正也。
○龙治水
尝闻老人相传历日所载,龙多治水即雨少,龙少即雨多也。
又传云:夏潦则秋旱,理也。
而《甲申杂记》记熙宁四年乙酉,十一龙治水,其年自春及秋,皆大雨水;今嘉靖丙申,十二龙治水,而雨水之多,亦如熙宁,冬则连晴二月也。
○太湖名考太湖在苏州,其名不一:《禹贡》曰震泽,《尔雅》曰具区,《国语》曰太湖,《吴越春秋》曰笠泽,《周官职方氏》曰五湖。
○历代帝王建都
历代建都,自三皇五帝,世远名讹,又或再迁,二三其名。
三代而下,似易知也,然亦名移今古,书著矛盾。
故东坡博学,亦差魏曹都邺之笔。
兹特考之诸史,各书一定者,不待辨矣;有证者证之,不同者并注于下,一览可知,此正统之大略也。
伏羲都陈,今河南开封府陈州,有陵存焉。
神农都陈,同上,或曰曲阜;《晋志》曰:都陈而别营于曲阜也,今山东兖州府曲阜县。
黄帝都涿鹿,今顺天府涿州;《括地志》又曰:"涿鹿故城在妫州,今朵颜之地。 少昊都曲阜,同上。 颛帝都帝邱,今山东濮州,旧有陵碑尚存。 帝喾都毫,今河南偃师县。 唐尧都平阳,即今山西平阳府也,有唐城。 虞舜都蒲坂,即今山西平阳府蒲州,有庙。 夏都安邑,即今山西平阳府夏县。 《春秋疏》曰:“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
三都相去各二百里,俱在冀州,盖九州之冀也。
《括地志》又曰:"自禹至太康,与唐虞皆不易都。"
《汲冢书》曰:"禹都阳城。"
《汉志》曰:"阳翟乃受封避舜子之所。"
商都亳,同上,后盘庚迁都,亦曰亳者。
《书》曰:"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盖自汤至盘庚五迁也。
祖乙迁景,盘庚复迁于亳。
周都丰镐,即今陕西西安府长安县关中也。
徐广曰:"丰镐相去二十五里,皆在长安南。"
《诗》:"文王有声,作邑于丰,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
盖都丰而迁镐也。
又曰:"都洛阳者,洛阳即今河南府洛阳县也。"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周伐讨,居洛邑,其实不然。 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之,居九鼎焉,而复都丰镐,至平王乃迁洛。"
《公羊传》曰:"王城者何?东周也。"
成王既卜营洛邑,建明堂,朝诸侯,复还丰镐,盖以洛居中士,故曰京师。
秦都咸阳,即今陕西西安府咸阳县,故古迹阿房官、长信宫俱在此也。
西汉始都洛阳,五年,困娄敬说,而复迁都长安。
东汉都洛阳,同上。
魏都洛阳,同上,诸书或曰长安,曰谯、曰许昌、曰邺者。
《水经注》曰:"魏因汉祚,复都洛阳;以谯为先人本国,许昌为汉之封居,长安为西京遗迹,邺为王业本基,故号五都,时一幸焉耳。"
吴初居镇江,都武昌,即今湖广武昌府也;后迁建业,即今南京应天府也。
蜀都成都,即今四川成都府。
西晋都洛阳,同上。
东晋都建康,元帝东渡,避愍帝讳,改建业为建康,同上。
宋都建康,同上。
齐都建康,同上。
梁都建康,同上。
陈都建康,同上。
元魏初居云中,即今山西大同府怀仁县,后迁洛阳,同上。
北齐都邺,即今河南彰德府。
西魏都长安,长安同上,关中也。
后周都长安,同上。
隋始都长安,以城狭小、水咸,与苏威,高颎共议,移去城北三十里龙首山都焉;后炀帝常徙都洛阳,为巡幸故也。
唐都长安,同上。
梁都汴,即今河南开封府。
唐都汴,同上。
晋都汴,同上。
汉都汴,同上。
周都汴,同上。
宋都汴,同上。
南宋都临安,即今浙江杭州府。
元都大都,即今北京顺天府,时至上都,乃宣府之外之地。
大明都建康,永乐间迁都于燕京,即北京也。
○三吴三吴,《水经》谓吴兴、吴郡、会稽;《通典》谓吴兴、吴郡、丹阳,似有不同,不知春秋之吴,都苏常之间,故苏有吴县,常有荆溪。
汉封之吴,都会稽。
三国之吴,初为会稽太守,封吴侯后建国之地,非吴,然以初统苏、淞、常、镇、杭、嘉、湖最久也。
在秦之时,置会稽郡,汉武分湖州为丹阳郡,顺帝又统为吴郡,三国又独以湖为吴兴,总不脱一吴字也。
至于苏、杭、嘉、湖,显显名吴者,以吴名之日久,又在于前,三国之吴,世既短,而淞、常、镇、交,晋、唐又更为晋陵、江都、徐兖等,名不同故耳。
○金山水
嘉靖十八年七月间,大水漂没扬州盐场数十处,而人民死者无算。
其日,扬子江水下数十丈,金山露其脚;过日,闻扬州水害,正前日之涸时也,始知随风拥之而去扬也。
追思《唐史》记开元十四年润州大风,拥江涛过金山,遂没瓜步,数日江水复平。
岂虚语哉!
○黍稷稻梁籼
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
孔子曰:黍可以为酒。
即今小米。
北方以之作酒者,所谓黄米酒是也。
盖小米有二种,如稻有粳、糯是耳,黍是小米之糯者。
稷者,五谷之长,五谷不可遍祭,以长者该之,故祭稷。
《灵曜》云:日中星鸟可以种稷。
一岁之中,最先种者,亦北方所有;比黍少大,较他谷则小耳;紫黑色,芑有毛,关西呼糜,冀州呼B17,不甚珍贵,农家种之,以备他谷之不熟,即南方所谓乌山稻类。
稻,粳、糯总名,若诗书所称,当依文解之,如《论语》"食夫稻",则是粳也;《月令》"秫稻必齐",则是糯也;但《字林》云:"糯,黏稻也。"
当属糯米。
粱,即今之粟也,古不以粟为谷之名;但粟厚壳谷,故米之有孚壳者,皆称粱。
世有白粱、黄粱之说。
《尔雅翼》云:"少种粱者,以粱损地力而收获少也。"
今验之粟,果然。
又早稻尖米,谓之黄籼,乃出自占城,又称之占城稻。
盖宋真宗闻其耐旱而早熟,自占城而求种,分给江淮两浙,择田之高者种之耳。
○边方天文不同
尝闻边士云:出塞远去,则北斗在南矣,然不知去几许。
昨读胡文穆公《北征录》,始知出塞二月,至地名长清塞,见斗南矣。
予度当时师行多缓,若单骑竟行,恐不一日。
又交州遇哉生明之夕,则月在天中,骨利斡国日没煮羊胛,熟时则日复东生矣。
是东西南北之极,不与中国同。
然则佛氏四大部洲之说,据此诚妄也。
○罗刹江
今人止知钱塘江风涛甚险,故名为罗刹江,不知其江之中,旧有数石,横截江涛,舟楫经此,多为所坏,因呼为罗刹石,故江亦名之。
唐李建勋诗云:"何年遗禹凿,半里大江中。"
正谓此也。
《咸淳志》曰:"五代开平中,为潮沙涨没。"
今不知所在也。
○八公山八公山有二焉:一在凤阳府寿州,一在庐州府巢县;巢之山有安庙,而寿之山有安台,石上人马迹,志皆载,为淮南王修仙之地也。
意两地相隔几一千里,当时何苦奔走二山以修炼耶?不知巢邑者非也,盖因皆名八公,而皆在于淮南,遂以巢山亦立庙像,志亦载之;殊不知庐州至晋方名淮南,而凤阳汉初即谓之淮南矣。
或者反以巢山为是,盖据史称安除国为九江郡之故。
即以今之九江至庐,止隔一江,至凤阳二千里矣,是连九江与庐为淮南,又不知寿州秦已名为九江郡也。
故项羽初封英布为九江王,汉高改封淮南王,今英布之幕与庙,皆在寿焉,岂今之九江也耶!况《淮南王传》中云:"庐江民反,淮南吏卒击破之",则庐不在淮南可知。
○星陨石
每念阳气之精,上浮为星,散而陨坠,当无形也,故每见星陨时,有声而已。
恐金星之精,坠于终南,化为白石;彭蠡之有落星石,或《录异》等书好怪之讹耳。
然又念五石陨越于宋,《春秋》亦讹之耶?昨友俞御医桥早朝,偶尔星陨身侧,铿然有声,在地尚响,视如朱砂小石,惜人哄观而不及取也。
○三苗三楚三河三苗,固尧时四夷之地,在今日则中国也,乃湖广江、鄂、岳之三州,故今三州人多猫姓,是其遗种。
楚文王都郢,楚昭王都鄂,楚考烈王都寿春,故云三楚。
若曰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乃以此三地在楚之东西南,故以是称之耳。
三河,唐尧都河东,殷都河内,周都河南也。
○月岩
吾杭江干凤凰山有石,如片云拔地,高数丈,亦奇峰也。
将巅,有一窍尺余,名曰月岩,古今名人游赏题咏亦多焉。
惟中秋之月。
穿窍而出,十四、十六日,则外此窍矣,余月尤斜。
予尝闻之而未信,嘉靖戊戌,同友特观之,果然。
○杭井泉
杭地近江,泉水皆咸。
唐李泌为杭刺史,特开六井,引西湖之水以利民。
五代宋时,又濬大井、沈公井,然皆在西北。
盖宋以前,杭惟西北乃陆也,今东南之地,多沙场所涨者。
尝因思之:今杭岂下数千百井哉!皆清冽佳味,而切近于江者,亦不闻咸焉,又岂志书之妄哉?莫得其理。
嘉靖己亥,浙西半岁无雨,井泉俱竭,惟吴山郭婆井,泉自石壁流出,宛如平日,而他并之至深者,惟可滗取之,多味咸。
然后悟其自唐以来,地日渐高咸,惟润下土且渗之,则井水俱淡矣,至此而取及于本性者。
○月谚
俗云:"月而仰,水渐长;月而昃,水无滴。"
盖月有九行,青白赤黑各二道,皆出入于黄道之中,故曰九行道。
不中而过南,则为阳道;不中而过北,则为阴道。
行阳道则旱,行阴道则潦。
月借日为光,月生时如仰瓦,是行阴道矣;如弓弦昃样,是行阳道矣,故知旱潦者以此。
○四时风
西方之风,《尔雅》释其名而《埤雅》解其义矣;四时之风,未见有言之者。
予以春之风自下而升上,纸鸢因之以起;夏之风横行空中,故树杪多风声;秋之风自上而下,木叶因之以陨;冬之风着土而行,是以吼地而生寒也。
○假山精致近日富贵家之迭假山,是山虽成也,自不能如真山之有生气,春夏且多蛇虺,而月夜不可乐也。
予闻宋宫之艮岳,其万岁山之大洞,皆筑以雄黄、爌甘石,盖雄黄则辟蛇虺、爌甘能致云雾。
若天少阴,山遂滃郁如深山穷谷矣,故不数年而胜真山矣。
李德裕平泉亦然。
○小满芒种小满、芒种,已解之于后矣,又累因人问:二十四气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何以有小满而无大满也?又见《檐暴偶谈》解二气,皆指麦言,然应答难于人,人而刊行于书,误人大矣,因复辨之于此。
夫寒暑以时令言,雪水以天地言,此以芒种易大满者,因时物兼人事以立义也。
盖有芒之种谷,至此已长,人当效勤矣;节物至此时,小得盈满意,故以芒种易大满耳。
若《偶谈》谓天气小满而麦未熟,然则下候又何云麦秋至耶?又谓种之有芒者,麦也,然则谷非有芒者乎?又曰稻过是而不可种矣,真乱说。
顾子,予友也,惜远不及面言。
○河说
每闻河决之害,因念节孝先生徐积复河之说,未尝不扼腕三叹,惜其当时既不能用,今日又无人举之也。
先生之言,大略欲复故道,不计目前利害,而为久远之谋。
昨读《唐史·薛平传》,有曰:平为郑滑节度使。
始河溢瓠子,东泛滑,距城才二里许,平安求故道,出黎阳西南,因命其从事裴弘泰往请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弘正许之,乃籍民田所当者,易以他地,疏导二十里,以杀水悍,还壖田七百顷于河南,自是滑人永无水患。
亦知先生之言之验也。
因笔之稿,以告有志。
○海啸
野史载至正戊子年,永嘉大风,海舟吹上高坡十余里,水溢数十丈,死者数千,谓之海啸也。
其后方国珍据海为盗,屡犯永嘉,兵刃之下者无算。
正德七年七月秋,余姚大风,海溢平陆数十里,沿海多死者。
前数夜时,人见海中多红灯往来,予以此亦可谓海啸也。
后倭夷争杀,余姚亦当其害。
夫水阴物,兵阴象也,其所以兆之者宜然。
○三伏
伏者藏也,庚金伏于夏火之下,故曰伏。
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四庚为中伏,该第五庚为末伏,不知越之而立秋后初庚为末伏,夫既秋矣,又何谓之伏耶?《史记》注以始皇置伏,又云穆公以是占之,马迁尚疑其人,亦此恐久而传讹也。
○海水咸苦
水味本淡,而海水咸苦者,亢极而反之义。
盖气生水,而水流至海,会萃而极矣,水极则反火,乃为咸苦;然过土煎熬为盐,但咸矣,是藉土以制其太过耳。
○西湖两堤十二桥
吾杭西湖之桥,皆有名:自南而北,一曰映波,二曰锁澜,三曰望山,四曰压堤,五曰东浦,六曰跨虹,此东坡所筑之堤之桥。
自净慈寺前直抵大佛头者,堤即所谓苏堤,所谓西湖六桥也。
其里湖,正德间知府杨孟瑛开复,一带西岸亦筑六桥,向闻于杨曰,南畔三桥,可名为濬源、濬复、濬治;北畔三桥,旧有水口,吾筑为桥,可名为二龙、流金、涵玉,与古西冷、断桥共十四也。
又里湖横筑以通灵隐之堤,乃淳祐间赵汝[B170]所筑,予意当称赵堤,今混以苏名,非也。
杨岸则多近山陆,不可名堤矣!
○历书沿革
《礼记》疏云:汉初,惊蛰为正月中,雨水为二月节。
前汉之末,以雨水为正月中,惊蛰为二月节。
七十二候见于周公时训,后魏始载于历。
国初历,其式与今不同,有袭爵、受封、祭祀、祈福、求医、治病、乘船、渡水、登高、履险、收敛、货财等件,通者曰宜,不通者曰忌。
纪年由洪武元年以前书吴元年,溯上只书甲子平行,不用年号。
○白浪县
毛翔,登州老医也。
自言:土人捕鱼海中,去远,见有城府,便舣舟,见城欹侧,半陷水中。
城楼上有榜曰:"青州白浪县。"
字犹可识。
水际腽肭脐无数,见人亦不畏,俯而擒之,所得甚多。
归语人复往,不可寻。
《王会篇》:良夷,乐浪之夷也。
《山海经》: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
注:今乐浪县。
《尔雅疏》:九夷,二曰乐浪,汉乐浪郡,故朝鲜国。
所谓白浪,即乐浪,其人误读不可知,或陵谷之变,沦入于海耳。